当前位置:首页 » 法学百科 » 新闻记者道德缺失

新闻记者道德缺失

发布时间: 2024-03-08 00:10:56

A. 请问 谁知道哪些记者只为了拍到有价值的新闻画面而丧失职业道德的事例

新闻媒体是大众公器,它之所以成为现代民主社会中一种不容抹煞的存在,是因为民众的利益、历史的进步,都需要它忠诚不贰的服务。
消息和言论是媒体上最有价值、最不可或缺的新闻产品。仅仅从理论层面来考量,媒体上的消息应该是一种不带偏见的客观报道;而言论,则是反映具有各种偏见或利益集团的人,对新闻事件和公众关心的问题的评说。对言论,限于篇幅,本文不准备展开论述;今天只来说消息。事实上,一个记者,不论多么正派、怎样敬业,他用电脑键盘或摄像机镜头记录下来的消息,也是很难做到绝对客观的,记者的主观色彩,总会有意无意、或多或少地渗透其中,只不过高明的记者,能够把这种渗透做得不动声色、不露痕??罢了。

我们不应、也无法把在消息中若有若无、时隐时现的记者的主观色彩彻底摒除;而且,恰恰是这种若有若无、时隐时现的主观色彩,记者的社会良心和是非判断才得以显现,从而给读者以感染和启迪。不过,千万不要把我的上述言说理解为对「消息应该是一种不带偏见的客观报道」这一命题的否定,只不过我更愿意把这种「不带偏见」和「客观」,理解为对新闻事实的百分之百尊重。

对新闻事实的绝对尊重,是记者职业道德的底线。前些天,南京一家报纸发表的某外国男子身穿印有「对中国人的十条告诫」内容的T恤,引起当地一些市民愤怒的消息被广泛关注,一时论者四起,见仁见智,这无疑是好现象。但遗憾的是,在七嘴八舌的议论声中,却没有一个人指出,这条消息存在??不尊重新闻事实的严重问题。从该条消息配发的新闻照片上可以清楚看到,十条告诫的第一条是「不要盯看外国人」,但在消息中,这一条却被篡改为「不许盯看外国人」。平面媒体的记者是通过驾驭文字来履行职责的,难道他会不明白「不要」和「不许」在含义上的相去甚远:一个仅仅是表达一种希望,另一个则是发布一种强制。用发布强制的「不许」来替代表述希望的「不要」,其目的在于强调那个外国男子的无理,进而烘托出一些市民愤怒的合理,这不是作假又是什么?并且,报纸竟然把反映了真实内容的照片和不尊重新闻事实的消息同时发表,这表现出他们弄虚作假时的有恃无恐;而社会,也果然对此熟视无睹。这说明,岂止新闻道德,连社会公德,我们也有亟须检点之处。

还有更为恶劣的事例。前不久,奥地利人施拉格在巴黎世乒赛上夺冠,于是,「施拉格夺金有媳妇支招男乒新霸主是中国姑爷」、「施拉格妻子曾服役中青队男单败在『海外兵团』手下」之类的消息便纷纷在媒体出现。有一位老兄还活灵活现地写道:「记者忽然发现,施拉格身边有一位亚裔血统的女孩,一打听,方知这位女孩姓田名元,家住辽宁沈阳,是专业乒乓球运动员,在留洋奥地利时与施拉格相识,现已登记结婚。」「记者再一次向施拉格表示祝贺,他拉过这位女孩对记者说:『我取得金牌有她的一半功劳,没有她就没有我的现在。』」你看,施拉格其人,连说话都颇具中国特色,懂得「军功章上有我的一半也有你的一半」。但孰料没过几天,当事双方即发表声明指前述新闻为造假,特别是田女士还说,世乒赛期间,她一直在克罗地亚,不曾去过巴黎。了解到这一切,再来看前面引述的那段文字,炮制它的记者老兄不是在大睁两眼说瞎话吗?

假新闻是一种世界性的现象,并非中国独有,也是前不久,美国的《纽约时报》即曝出记者造假的烂事。但即使是在号称自由的美国社会,也要有人对这样的丑闻承担责任,报社负责人遂引咎辞职。而在大力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内地呢?前述假新闻的出现已经有些日子了,却不见有人出面给读者一个说法,怎么想,这好像也多少有点儿不大合适。

B. 如何提高记者职业道德和媒体道德

一、加强新闻从业人员的素质教育
为了从根本上遏制新闻工作者的职业道德出现偏差,必须解决新闻从业人员的思想意识问题和职业道德观念。新闻工作者要通过思想道德建设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把新闻工作当作为人民服务的岗位,而不是为个人牟取私利的职业。
新闻从业人员,包括采编人员,经营管理人员,都必须学习一些基本的新闻理论,树立马克思注意新闻观,能够识别并抵制西方错误的新闻观的侵蚀,从而坚持新闻工作者的无产阶级党性原则,当好党和人民的耳目喉舌。
二、加强新闻立法,增强法制观念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也是新闻人必须恪守的职业伦理底线,对肆意妄为、挑战底线的造假者进行再严厉的道德谴责都不过分。假新闻之所以出笼,固然受到了当下新闻界追逐眼球经济,淡化社会责任流弊的激励。但造假者也是瞅准了新闻立法滞后、对虚假新闻法律惩治偏软乃至违法成本过低的气候。单凭职业道德的软约束,恐怕是圈不住离经叛道的记者们的,从这个角度说,立法阻击恶意炒作虚假新闻的行为,不失为一种选择。
三、加强社会监督和媒体相互监督
社会监督在此是指政府,社会团体以及受众通过社会舆论或行动对新闻媒介形成压力,比如拒买,拒卖等手段,对媒介及从业人员进行外在的强制性管理。望采纳,谢谢

C. 有谁能向我提供一些新闻职业道德失范的案例。

1994年3月,南非记者凯文·卡特拍摄的《饥饿的小女孩》,获得年度普利策新闻特写摄影奖。7月27日夜,卡特服一氧化碳自杀身亡。

记者抓拍骑车人雨中摔倒事件
2005年5月9日下午,《东南晚报》摄影记者柳涛背着相机“搜街”。当时下着小雨,天色灰暗,柳意识到要下大雨,而大雨天常容易出新闻。他计划拍一些照片,反映大雨给民众带来的影响。他沿着凤屿路向人集中的火车站走。
将到凤屿路口,狂风骤雨大作。他到路旁一家酒点门口躲避。同在避雨的一名市民见柳挎着照相机包,就说:“你是记者吧?这路口有一个坑,经常害人摔倒,你们可以报道一下。”这话提醒了柳涛。
他选了一个位置,给相机换上80-200的长焦镜头,镜头上光后,发现角度很小,电话亭、树和过往的车经常会挡住视线。他不知道坑到底在什么位置,小镜头可能捕捉不到。
柳又换了一个离路口更近的位置,同时把长焦镜头换成12-24的镜头,这样角度比较大,容易捕捉需要的信息。然后又把相机设置成连拍。
行人一个一个从眼前经过,我都用镜头留住,但是没有一个人摔倒。约1个小时过去了,柳有些灰心。他把相机挂在脖子上,一手扶着相机,一手按在快门键上。
一个戴白色帽子、打着伞的人骑自行车从眼前经过,突然听到“哗”的一声,他下意识把镜头对准那人,右手按下了快门。
随后他查看自己刚拍的照片,连自己都被镇住了,那个人不是预料中的从侧面倒下,而是向前倾,这种冲击力效果是可遇不可求的。
柳说没看清他是怎么摔倒的,更别说盯着取景镜头抢拍。等回过神来,那个人已经慢慢爬起,他的车没坏,人也没受伤,朝我望了一眼,就走了。
兴奋之余,他突然回过神来,觉得自己应该做点什么。柳在附近找了一根约2米长、10厘米粗的棍子,想立在坑内警醒路人,结果木棍无法立稳。经路人提醒,他在附近工地上找了一个修路的提示牌放在路口,这才挎着相机回到报社。
因柳是新华社签约摄影记者,当晚选择了一组照片发给新华社。第二天新华社发了通稿。
第二天,雨停了。他觉得有必要做跟踪报道,于是又来到路口,发现那样的小坑还有三四个,幸好已经被人填平了。(柳涛接受记者采访之叙述)
第二天,《东南晚报》刊登了这组照片。编辑在编发这组照片时,“我们考虑到可能会引起争论,但媒体的责任告诉我们,披露事实以引起社会更多层面及部门的关注,更有利于问题的解决,同时还有警示作用,防止类似的“悲剧”不再重演,它比让记者站在“问题水坑”前面一个个地提醒人们有效得多。考虑到刊发这组图片利大于弊,于是在编发时,我们作了编后,提醒人们,小问题不解决,往往会酿出大悲剧。告诉人们应该把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的重要性。”(编辑自述)
中央电视台、新华社、北京青年报、东方卫视、新浪网等纷纷就这组照片展开一场关于“职业道德”和“记者良心”的讨论。

王某诉张某等侵害名誉权案
1998年7月,王某在上海长征医院做了变性手术,被原单位解除用工合同,后无奈到甘肃某县打工。1999年5月,王某约请某市报社记者张某采访,向其详细讲述了自己做变性手术的前因后果,并提供3000字书面身世材料。张某拍摄了王某照片。张某要求在报道中不使用真实姓名及照片。
张某将采访材料形成文章,连同照片一起登在市报上。文章中使用了王某的真实姓名,并有张某做变性手术前后心理过程的较详细叙述、描写与渲染。此后,张某又将文章投至《现代妇女》。《现代妇女》以《变性人王某》为题于当年第8期发表。
文章发表后,在王某所在县城引起轰动。王某自称因承受不了舆论压力,遂再次失业。
1999年9月,王某向当地人民法院提起名誉权被侵诉讼,要求三原告(记者张某、市报社、《现代妇女》杂志社)停止侵害、消除影响、恢复名誉、公开赔礼道歉并赔偿精神损失。(王某诉称:“当时我同意发表此文,不料记者张某在文章中用了我的真名,还将照片也登了出来,个人隐私被暴露得淋漓尽致,使我无法工作生活。”)
法院审理认为,被告张某撰写涉及原告王某隐私的文章公开发表在报刊上,虽经王某同意,但王某对被告张某具体写什么、怎么写,写到什么程度并不知情。被告在没有将写成的文章交由原告认可的情况下,公开在报纸及杂志上发表,给原告王某工作生活造成不便,构成名誉侵权。后原告与三被告接受法庭调解,自愿达成协议:张某赔偿4000元,某市报社赔偿6000元,《现代妇女》杂志社赔偿5000元。

D. 如何加强新闻职业道德

就是吹不吹能有什么新闻

E. 急求论文一篇 新闻记者职业道德缺失现象分析

[目录]中文摘要1.新闻职业道德在转型期的缺失2.新闻职业法规缺位3.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失衡注 释参考文献[原文]当前,我国新闻界正在深入进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职业精神职业道德“三项学习教育活动”,以提高新闻从业人员的政治素质和道德修养,维护新闻媒体及新闻工作者的声誉和社会形象。由此可见,新闻职业道德在维护媒体公信力上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新闻职业在社会分工中担负着特殊的社会职责,根据新闻传媒提供的新闻及各种信息服务,人们可以适时地调整自己的言论和行动,以便更有效地劳动工作、学习和生活,而社会组织和政府机构则可以进行必要的社会调控与舆论引导,以促进社会的稳定和全面、协调、持续发展。在我国,新闻事业作为党、政府和人民的耳目喉舌,担负着传播新闻信息、引导社会舆论和服务社会与公众的任务,这种性质和特征决定了它的工作的重要性和神圣性,也决定了对其从业人员素质的高标准和严要求。一个新闻职业人必须时时以满足社会与公众的新闻及各种信息需要,促进国家和社会的稳定与发展作为自己的神圣职责和崇高使命,必须具有新闻职业精神。近些年来,虽然我国新闻界在弘扬职业精神和加强职业道德建设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和进展,但存在的问题也不少。在2003年4月20日的上海车展中,“红包”媒体控制车展,报纸、电视铺天盖地的新闻竟然和车商自己所做的广告相差无几,在厂商的操控下,部分新闻传媒完全丧失了客观立场。同年9月15日,新华社发布了令人震惊的消息:11名新闻记者(其中有4名新华社记者)在采访山西繁峙矿难过程中,收受当地有关负责人及非法矿主贿送的现金和金元宝,上演一出“有偿不闻”的丑剧。《新闻记者》杂志连续两年评出的“年度十大假新闻”更是从较为专业的角度向我们展示了当前职业道德失范的一个重要方面。对于以上种种有违新闻职业道德的现象,业内人士或专家在分析其内在原因时给出了不同看法。有的学者认为这是忽视新闻职业道德教育所造成的,有的则认为缺少监督机构[摘要]2003年9月15日,新华社发布了令人震惊的消息:11名新闻记者(其中有4名新华社记者)在采访山西繁峙矿难过程中,收受当地有关负责人及非法矿主贿送的现金和金元宝,上演了一出“有偿不闻”的丑剧。近年来,我国新闻职业道德失范现象层出不穷,大有愈演愈烈之势。对于种种有违新闻职业道德的现象,业内人士或专家在分析其内在原因时给出了不同看法。有的学者认为这是忽视新闻职业道德教育所造成的,有的则认为缺少监督机构。但无论如何分析这一原因,其实它们都与新闻道德有关。对于各种形式的违背新闻道德的现象,我们的社会必须做出应有的反应,而且必须通过一系列的措施来彻底解决。近年来,业界及政府对道德失范也进行了一系列的整治,并出台了一系列的规约,但效果并不明显。因此,在新的形势下探索造成新闻职业道德失范的原因,实属当务之急。山西“繁峙矿难”中所发生的记者受贿案是近年来职业道德失范事件中具有典型意义的案例,本文将以山西“繁峙矿难”为例,从新闻职业道德在转型期中的缺失、新闻职业道德法规的缺位、新闻工作者自身存在问题三个方面来探究新闻职业道德失范的原因。希望这一研究对我国新闻界的职业道德建设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2]陈力丹. [论文摘要]近年来,随着我国新闻事业的快速发展,新闻记者队伍不断发展壮大。但激烈的媒介市场竞争对新闻传播事业造成巨大冲击,同时对新闻工作者提出了严峻的考验。有些新闻记者经不起社会的各种诱惑,频频出现丧失职业精神和违背职业道德的现象。而假新闻的出现则正是记者职业道德与操守缺失的突出表现。假新闻有如过街老鼠年年喊打,但却屡屡见诸报端。将分析假新闻形成的原因并且探讨防止假新闻的对策。

F. 当前中国新闻职业道德失范的主要原因

我们就可以看出新闻工作者的职业特征,就决定着新闻工作者应该具备比其他一般职业、 一般职员更为完备、更为高尚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职业品质。加强新闻宣传纪律和新闻职业道德,不仅关系着新闻事业的健康发展,而且还将影响到党和人民的根本利益,这决不是危言耸听。如果不加强新闻宣传纪律,不加强新闻职业道德修养,从大的方面讲,就可能发生舆论导向的错误,给党和人民带来巨大的损失甚至灾难。所以“舆论导向正确,是党和人民之福;舆论导向错误,是党和人民之祸。”从小的方面讲,就是传播一篇不实的或者不合时宜的报道,也要比工厂生产一件劣质产品、商店销售一件假冒商品给社会、给人民带来的危害不知要大多少倍,甚至是无法比拟的。特别是当前我国正处在改革发展的关键阶段,我们的新闻队伍,面对着世界范围内的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和各种价值观念的冲击,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及个人主义思想的侵蚀,在新闻行业中出现了许多不正之风。加强新闻职业道德建设,是增强新闻工作者抵御腐朽思想文化和生活方式的侵蚀、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维护新闻舆论良好社会形象的需要;也是宣传工作必须始终坚持正确政治方向、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提高舆论引导水平、促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

G. 求一些违背新闻道德的事例

近年来,我国新闻界在弘扬新闻职业精神和加强职业道德建设内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由容于各种主客观原因,在新闻传媒领域引进竞争机制后,一些新闻从业人员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一些丧失新闻职业精神的报道时有出现。如《新闻记者》杂志每年公布的“十大假新闻”,2007年度轰动全国的“毒香蕉”事件和“纸馅包子”事件,四家记者站记者向企业索要钱财、涉嫌敲诈案件等。这些只是缺乏新闻职业精神表现的典型事例,其他一些丧失职业精神和违反职业道德的行为还可归结为“有偿新闻”、“受贿新闻”、“策划新闻”、“收受红包礼品”、“偷拍偷录侵犯公民隐私权”、“媒介越轨审判”、“虚假低俗广告”以及“炒作明星绯闻和犯罪新闻”等。这些现象的产生使得新闻媒体的公信力受到严重侵害,新闻工作者的社会形象也遭到严重破坏,造成极为恶劣的社会影响。

H. 什么原因造成中国某些记者的职业道德丢失

造成中国某些记者的职业道德丢失,是因为现在的社会太复杂了,基本上大家都是拿钱办事儿,基本上大家面对的这个钱的问题都是比较敏感的,所以一接触到利益的问题,他们就会丢失了职业的道德。

热点内容
关于软件的法律法规 发布:2025-01-09 16:30:27 浏览:625
反恐主义立法目的 发布:2025-01-09 16:24:34 浏览:459
中国婚姻法规定一夫一妻 发布:2025-01-09 16:11:02 浏览:862
破坏青苗应负什么法律责任 发布:2025-01-09 15:47:27 浏览:157
民法典第1编总则 发布:2025-01-09 15:33:45 浏览:740
北京渊远律师事务所 发布:2025-01-09 15:06:27 浏览:911
无处分权人处分他人财产的法律效力 发布:2025-01-09 15:03:15 浏览:100
2019年初级会计经济法基础真题及答案 发布:2025-01-09 14:56:46 浏览:741
行政诉讼法关于回避规定 发布:2025-01-09 14:40:55 浏览:142
涉诉信访法官 发布:2025-01-09 14:40:08 浏览:6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