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学百科 » 叶子和道德经

叶子和道德经

发布时间: 2024-03-09 08:38:16

① 奥修讲解老子《道德经》:相互依存

摘自奥修讲解老子《道德经》:

第三个问题

你说只要在一个开悟师父的面前就会转变。在到你这里来以前,我多少觉得自己是独立的。自从跟你在一起,我似乎变得完全依赖你了。你是我生活中的光明。当我想到你要离开的时候,我就进入一阵恐慌。这是一个自然的阶段,它会自己过去的,还是一件错误的事情呢?

如果你让它过去的话,它就是一个自然的阶段。如果你执着它,它就是一件错误的事情。

灵性的成长有三步或者三个阶段。它们因人而异,但是总有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独立。那是一种自我主义的状态,你想独立于一切--那是虚假的,那是不可能的,因为你不是独立的,你无法独立。你是这个广大的整体、这个宇宙的一部分。你怎么可能独立呢?你必须为了千百万件事情依赖千百万种东西。为了光明,你必须依赖太阳;为了生命,你必须依赖太阳;为了生命,你必须依赖空气、氧气;为了食物,你必须依赖树木。你怎么可能独立呢?你无法独立。那是一种自我主义的努力,它必然要失败。

当独立失败的时候,依赖突然出现了;你移到另一极。因为你不知道怎么处在中间、怎么创造一种和谐,所以你移到另一极。然后你就变成依赖的。你害怕如果你所依赖的对象失去了,你会怎么样?于是有了恐慌。然而这是第二种状态,独立是虚假的,依赖也是虚假的。

然后有第三个点必须达到,我称之为和谐。那就是相互依存--一种相互依存的感觉--你依赖整体,不仅如此,整体也依赖你。我想起一个犹太教的神秘家,一个哈西德派的神秘家,如斯亚(Zusya),他每次祈祷的时候都对上帝说:「我知道我的主,我依赖你,但是你也必须知道你依赖我。我知道没有你我就无法存在;但是让我提醒你,没有我,你也无法存在。」

没有你,上帝怎么可能存在呢?----不可能。

科学家说:植物、树木、地球上的所有草木都依赖太阳,没有太阳,它们就无法存在,但是现在他们开始怀疑,这个单向交通的观念肯定存在某些错误,因为生命总是双向交通的,从来没有单向交通。如果植物依赖太阳的话,太阳也肯定以某种方式依赖植物,因为它是一种相互的给予和摄取。他们已经开始怀疑,他们迟早会发现太阳是怎么依赖植物的。

每一样东西都信赖其它每一样东西。当你看着一朵花、一朵玫瑰花的时候,你感到快乐--你的快乐是玫瑰花创造的。现在科学家已经证明,当你快乐的时候,玫瑰花也感到快乐。他依赖你,他等着你来,如果你不来的话,他就像一个爱人似的感到难过。这是一个科学的事实,不是诗歌。现在已经彻底证明:当一个爱人来到玫瑰花丛的时候,整个花丛都会激动、都会庆祝;它依赖你。现在他们说,如果你爱玫瑰花丛,它就会长得更快,它就会开出更大的花来,因为有人在关心它、在爱它、在看它。有人在等待。它怎么可能辜负你呢?它必须开出更大的花来。如果没有人爱它,花园被忽视了,没有人用心,只有仆人来浇水,没有任何照顾,那么它为了什么、为了谁去努力开花呢?只要小花就行了,即使不开花也没有害处。为了谁去开花呢?为了谁去绽放呢?玫瑰花丛依赖你。

当你经过一棵树的时候,永远不要不在心里跟它打招呼;当你经过一棵树的时候,永远不要不带着深深的关怀和爱心看一看它。这对你毫无损失。记住;如果你能使一棵树快乐,那棵树也能使你快乐。你可以尝试一下,这很简单--不需要大型的科学仪器。这是一个简单的实验。你选择一棵植物,自家花园或者公共花园的一棵树。每天都到树那里去,跟它说话,对它友善。

要劝说一棵树是很难的,因为人类对树太坏了,以至于它们变得害怕所有的人类。你一进入花园,所有的树都会说;人来了--地球上最危险的动物。它可以毫无理由地伤害你。没有动物会做这种事情。如果一只奶牛饿了,它就会吃草,但是人可以坐在那里不断地拔草,根本没有任何原因。他不饿,他不打算吃草。你为什么要拔它呢?你为什么要破坏它呢?内在头脑的破坏性、内在破坏性的头脑一直在破坏。你经过一棵树,你折断树枝--然后你就把它扔了。你完全睡着了吗?如果你需要它作为食物。那么同样的、所有原始社会的传统,墨西哥古老的传统知识,印度、泰国,很多国家的原始土著部落都说;去找一棵树。如果你需要什么,就去问它。如果你需要几片叶子,需要五片叶子作为膜拜之用,你就去问那棵树,然后尽可能小心地摘下叶子,不要伤害那棵树。那么树总是愿意给予,不会留下伤害的感觉。你要感谢那棵树:在我需要的时候,你给了我五片叶子。不管什么时候你需要什么,不要不好意思,请你告诉我。

去找一棵树,跟那棵树讲话,摸摸那棵树,拥抱那棵树,感觉那棵树。坐在树的旁边,让那棵树感觉你;你是一个好人,你没有伤害的情绪。渐渐地就会产生友谊,你将开始感觉,当你来的时候,那棵树的品质马上改变。你将感觉到这一点。当你来的时候,你将感觉到树的表皮上有巨大的能量在移动;当你触摸它的时候,它像一个孩子、像一个被爱者那样高兴;当你坐在树的旁边,你会感觉到很多事情。你很快就能做到。如果你忧伤的话,你来到树那里,只要在树的面前,你的忧伤就会消失。只有这样,你才能理解你们是相互依存的--你可以让那棵树快乐,那棵树也可以让你快乐。生命的整体是相互依存的。这个互相依存我称之为上帝,老子称之为道--这整个相互依存。

上帝不是一个坐在什么地方的人,这整个相互依存就是上帝、道、法。《吠陀》称之为:法则。你喜欢叫它什么就叫它什么,但是整个事情就是这个相互依存。如果你在我身边能够学到相互依存的话,那么你就学到了一切一切。

首先你会放弃独立--这并不十分困难,因为你在独立当中感到那么沉重,你随时随地都准备卸下这副担子。这并不十分困难。然后你变成依赖的,这可能比较困难,因为当你把担子扔给另一个人的时候,你觉得很好、很轻松、没荷分量。然后恐惧出现了,如果这个人离开世界、不在肉体里了,怎么样?于是你感到害怕,于是--恐慌。

不要执着它。这是一个阶段--就像开始是一个阶段一样,这也是一个阶段,这是第一个阶段的反面。你要试着去感觉越来越多的相互依存。

我在这里对你们讲话。如果你们不在这里,而是另一些人在这里,即使这里只有一个人不一样,我所讲的也会不一样。不可能一样,因为我并不想说话,我只是在响应你们。你们创造出这个环境,你们在这里--然后我说话。如果某个今天不在这里的人在这里了,我所讲的也会不一样。不可能一样,因为他的存在会创造一个不同的环境。我不是在真空里讲话,我是在对你们讲话。我不是从头脑说话的,因为当你从头脑说话的时候,你并不在乎是谁在听,你有话要说,于是你就说了。

我有一个老师,他真的是一个哲学家。他是一个非常疯狂的人--就像其它哲学家一样--很多年没有人选他的课。他是一个古怪的人,你不可能通过他的课,因为他不是给你100分就是给你0分。在他那里没有中间状态--要么是同意,要么就否定。他是十足的亚里士多德派。你要么是对的、要么是错的,他经常说,没有中间的东西,所以学生都很害怕,但是我喜欢这个人。他的确值得注意,而且只有一种注意他的方式:选他的课。所以我成了他的唯一的学生。

这是他的方法--第一天他告诉我:「记住,我可以跟着学校的上课铃开始上课,但是我不能跟着它结束。除非我自己结束了,否则不管我在说什么,我都不能结束。所以上课的时间将跟着上课铃开始,但是它们从来不会跟着下课铃结束。有时候我可能只讲20分钟就结束了,有时候我可能要讲二三个小时。所以如果你感到腻了,或者乏味了,或者如果你想去洗手间或者别的什么地方,你都可以去,但是不要打扰我。而我是他唯一的学生,你可以去,你也可以来,但是不管来去都不要打扰我,我会继续讲课。」

第一天我就试了一次。我很好奇,想看看他是否真的会这么做。他真是这个意思吗?结果他是真的。当我离开教室的时候,他继续讲课,当我回来的时候,他仍然继续讲课。

我和他在一起有2年的时间。有时候我会离开几个小时,因为我有一个睡觉的习惯。11点半以后,我很难不睡觉,所以在11点半的时候我会到宿舍去睡上1个小时,然后我再回来,而他还在讲课。他完全病了,他真的是一个哲学家。

但是我不用这种方式对你们讲话。我根本不是一个哲学家。我在对你们讲话,这是一个相互依存。不管我说什么,你们对它都负有责任,就像我对它负有责任一样,因为是你们把它激发出来的。你们和我,正好是两极。某种东西在我们之间被创造了,那就是现在所发生的。当我对你们讲话的时候,那并不是我在对你们讲话、并不是你们在听我讲话;我们在对我们讲话。我们在对我们讲话--这就是相互依存。

你们通过我讲话,我通过你们听--这就是相互依存。

你已经放弃了独立,现在你也要放弃依赖--变成相互依存的。这正是你在这里可以学到的东西,让你的相互依存传遍整个存在--在每一个地方感受相互依存。而你就是相互依存!那是事实。依赖是虚假的;独立是虚假的;只有相互依存是真实的,只有上帝是真实的。上帝就是相互依存。

——领取奥修讲解老子《道德经》、《庄子》、《奥修自传》等1G多资料,2551398064(99元,因时变动)➕一个淘宝省钱购物神器

② 道德经关于开拓创新的诗句

1. 关于创新的诗句

1、叨承礼乐为家世,欲以讴歌寄快文。——《水浒传》

2、草木百年新雨露,车书万里旧江山。——《水浒传》

3、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千头万木春。——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释义:沉舟侧畔,千帆竞发;病树前头,万木逢春。

4、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郑板桥

释义:三秋的树,叶子都掉光了,一眼过去就知道哪是树干哪是树枝;二月花灿烂明媚,是经冬之后的第一抹亮色,异常惹眼。

5、丹心未泯创新愿,白发犹残求是辉。——苏步青

释义:雄心未灭而且还有新的期望,虽然白发苍苍还要寻去真理和心得辉煌。

6、长江后浪推前浪,世上新人赶旧人。——《增广昔时贤文》

释义:长江的后浪推进前浪一步一步的前进,一浪胜过一浪。世上的新人踏着前人的脚步一代代的更换!

7、满眼生机转化钧,天工人巧日争新。——赵翼《论诗》

释义: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不断地生长,向前发展,大自然的天然鬼斧和人类巧妙的神工下的制品每天都涌现出来,层出不穷。

8、预支五百年新意,到了千年又觉陈。——赵翼《论诗》

释义:就算预先支取了五百年的新意又如何,到了千年的时候还不是一样陈旧了。

9、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赵翼《论诗》

释义:国家代代都有很多有才情的人,他们的诗篇文章以及人气都会流传数百年(流芳百世)。

10、清歌一曲梁尘起,腰鼓百面春雷发。——陆游《对酒怀丹阳成都故人》

2. 关于求真务实开拓创新的诗歌

秋已接近尾声

江南的风依旧很柔很轻

在铺满月光的小径上

我与散落的花瓣交换着心情

/

生命里总有一份爱情

美丽得无法用笔墨来形容

低眉间总有一个剪影

穿过一袭夜色与心灵慢慢的靠拢

/

我轻轻的闭上眼睛

倚在风中温柔的聆听

想在一朵落花的轮回里

记取我与你的前世和今生

/

你用一朵花开做为约定

我用掌心托起一份永恒

已是满地碎红的院落中

还会不会演绎下一场重逢

/

采一朵明媚种于墨香中

任季节辗转,任往事如风

洗尽铅华的文字里

你依旧是那片最美丽的风景

/

在文字里怀念一段曾经

在梦中与你一路同行

那个埋在心底的结

终究长成了一种执著的痛

/

梦,跌落在一弯月色中

落花,把心事说给秋天听

原以为荒芜了的故事

又在秋风拂过的地方开始泛青

/

风啊,请停一停

不要惊醒那朵彩色的梦

我已听到了青石板上

传来了那串熟悉的脚步声

••••••

3. 关于创新的诗句

名言行吗?

创新应当是企业家的主要特征,企业家不是投机商,也不是只知道赚钱、存钱的守财奴,而应该是一个大胆创新敢于冒险,善于开拓的创造型人才。

创造力对于创新是必要的,公司文化应该提倡创造力,然后将其转变成创新,而这种创新将导致竞争的成功。

聪明的年轻人以为,如果承认已经被别人承认过的真理,就会使自己丧失独创性,这是最大的错误。

独辟蹊径才能创造出伟大的业绩,在街道上挤来挤去不会有所作为。

独创常常在于发现两个或两人以上研究对象或设想之间的联系或相似之点。

对新的对象必须创出全新的概念。

对于一个艺术家来说,如果能够打破常规,完全自由进行创作,其成绩往往会是惊人的。

非经自己努力所得的创新,就不是真正的创新。

光看别人脸色行事,把自己束缚起来的人,就不能突飞猛进,尤其是不可能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年代里生存下去,就会掉队。

既然像螃蟹这样的东西,人们都很爱吃,那么蜘蛛也一定有人吃过,只不过后来知道不好吃才不吃了,但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一定是个勇士。

竞争优势的秘密是创新,这在现在比历史上的任何时候都更是如此。{[csc:pagelist]}距离已经消失,要么创新,要么死亡。

科学到了最后阶段,便遇上了想象。

科学研究工作,尤其富于创造性的意义,尤其是要依靠自力更生。当然,自力更生并不等于封锁自己。

科学研究基于同一法则,即一切事物的产生取决于自然规律,这也适用于人们的行动。

有人认为,只有诗人需要幻想,这是没有理由的,这是愚蠢的偏见!甚至在数学上也需要幻想的,甚至没有它就不可能发明微积分。

在创造家的事业中,每一步都要三思而后行,而不是盲目地瞎碰。

在科学上,每一条道路都应该走一走。发现一条走不通的道路,就是对于科学的一大贡献。

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劳苦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

致富的秘诀,在于“大胆创新、眼光独到”八个大字。

作出重大发明创造的年轻人,大多是敢于向千年不变的戒规、定律挑战的人,他们做出了大师们认为不可能的事情来,让世人大吃一惊

4. 关于驳老子写了道德经的诗句

言者不如知者默,此语吾闻于老君; 若道老君是知者,缘何自著五千文。

老子《道德经》中说,有智慧的人,必定是沉默寡言的。像我现在又讲说关于老子的书,不必问,也知道是绝对没有学问、没有智慧的乱吹。“言者不如知者默”这话意是老子自己说的,白居易说,老子既然如此说,那他本身自然是智慧很高了,可是他为什么自己还是写了那么多个字呢?世界上打老子耳光打得最好的,是白居易这首诗,纵然老子当时尚在,亲耳亲见,也只当充耳不闻,哈哈一笑,无所反驳了。

5. 关于求真务实开拓创新的诗歌

秋已接近尾声江南的风依旧很柔很轻在铺满月光的小径上我与散落的花瓣交换着心情/生命里总有一份爱情美丽得无法用笔墨来形容低眉间总有一个剪影穿过一袭夜色与心灵慢慢的靠拢/我轻轻的闭上眼睛倚在风中温柔的聆听想在一朵落花的轮回里记取我与你的前世和今生/你用一朵花开做为约定我用掌心托起一份永恒已是满地碎红的院落中还会不会演绎下一场重逢/采一朵明媚种于墨香中任季节辗转,任往事如风洗尽铅华的文字里你依旧是那片最美丽的风景/在文字里怀念一段曾经在梦中与你一路同行那个埋在心底的结终究长成了一种执著的痛/梦,跌落在一弯月色中落花,把心事说给秋天听原以为荒芜了的故事又在秋风拂过的地方开始泛青/风啊,请停一停不要惊醒那朵彩色的梦我已听到了青石板上传来了那串熟悉的脚步声••••••。

③ 《庄子》得道有四种境界;《道德经》失道有四种层次

我们比较大小高下,必先有一个基准。比如以海平面为基,高于它为高,低于它为下。有句话叫“五十步笑百步”,意思是只要有逃跑的行为,跑出多远其实并不重要,那么逃跑这个举动,就是一个基准。

所以修道,如果同样也有一个基准的话,失道者失去多远,其实并不重要;得道者得到多少,其实也不重要。不过老子庄子可能为了方便人们参看自己的处境,分别列出了四种失道的层次,四种得道的境界。

《道德经》有四种失道的层次:物、俗人、不善人、下士;《庄子》有四种得道的境界:真人、圣人、至人、神人。

一、真人

真人,《黄帝内经》说是“提挈天地,把握阴阳,呼吸精气,独立守神,肌肉若一,故能寿敝天地,无有终时,此其道生。”这已经相当于是《庄子》中神人的境界了。相比之下,我更认可《庄子》对真人的阐释:

“古之真人,其寝不梦,其觉无忧,其食不甘,其息深深。真人之息以踵,众人之息以喉”,“古之真人,不知说生,不知恶死;其出不欣,其入不距,翛然而往,翛然而来而已矣。不忘其所始,不求其所终;受而喜之,忘而复之。”

睡觉,吃饭,呼吸,生死,出入,往来,他的形象仍然还是一个鲜活生动的人,并不是那么高不可攀。古时称修行人为“真人”,而不敢称“圣人”、“神人”。所以真人,在修行的路上,当是一个基准。至于为什么,且听我讲一个从朋友那里听来的小故事:

说是从前有一只与众不同、善于思考的蚂蚱,它冥思苦想了七七四十九日,终于决定做一件蚂蚱家族从来没做过的事:学习勤奋刻苦的屎壳郎。他找到了一个大粪坑之后,便带着眷属们,不停地往下挖。经历过了一代又一代,这个粪坑,已经挖得非常深了。

到了第六代蚂蚱的时候,在洞底,流传着这样一个传说:这个深洞,其实是一座四面合围的山,叫作香粪山,这是世界上最高的山。山顶高耸入云,从来没有蚂蚱爬上去过。蚂蚱们的宿命,就是继续往深处挖这个粪坑。

后来出现一只蚂蚱,它认为蚂蚱吃粪是不对的,吃粪是屎壳郎的事。它开始沿着粪坑,使劲往上爬。爬到胡须都白了的时候,终于从洞里出来了。蚂蚱站在洞口,放声大笑。

路过的一只蚂蚁问:你笑什么?蚂蚱边笑边说:我成功了,我成功了,我爬上了世界上最高的山!蚂蚁说:哪有什么山?蚂蚱说:这里不是?我刚刚爬上了世界上最高的香粪山! 说着,指指脚下。

蚂蚁瞥了一眼,道:那是从你爷爷的爷爷就开始挖的一个粪坑而已,哪是什么香粪山!你现在不过是出了你爷爷挖的粪坑,正好好地站在了平地上。蚂蚱仔细看看四周,花草树木,远山溪谷,一切都很明媚,想来蚂蚁说的不假。于是收起傲色,低头默默爬开了。

与《庄子》和《黄帝内经》中所描述的上古有道之人相比,我们现在的修行,不过就像上文中描写的那只蚂蚱一样,在爬自己祖祖辈辈挖出来的那座香粪山而已。爬出洞口,真正的修行才刚刚开始;“复归于婴儿”,也不过才刚刚恢复为一个“真人”。

自己走下的弯路,再重新折返回来,有功吗?自己丢失的天真,再重新寻找回来,有功吗?自己损害的健康,再重新修养回来,有功吗?自己破坏的自然环境,再重新保护回来,有功吗?让每个人从一出生开始,就丢失天真,损害健康,破坏环境,走上弯路,有道吗?

上古天真,上古之人,天生而真,是谓“真人”。“真人”,真正的人,能做一个真正的人,这不过才是修道的开始而已。然而就这一道坎,不知道阻了多少人,多少年,终其一生也迈不过去。一辈子都在做一个“假人”,而不知“我”是谁,又谈何修行?

二、圣人

真人之上,便是圣人。《庄子》说:“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这三者其实就和《道德经》所讲的“希”“微”“夷”一样: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无己,无功,无名这三者同样也是很难分开讲的。

所以至人、神人、圣人其实很难比较高下。如果硬说有高下,大概也只是他们在“用”的侧重和偏向不太一样。《庄子》说“道术将为天下裂”(《庄子•杂篇•天下》),道是浑然一体而不可分割的,但衍生出术、具体到用,则是各有不同的。

比如《庄子》说老子喜欢的是“以无极无限的本源之道为精微,以有极有限的具体之物为粗鄙,以积蓄为不足,恬谈地独自与神明共处。”《庄子•杂篇•天下》

而庄子喜欢的是“空虚无形,变化无常,生死一体,与天地并存,与神明同往。茫然何往,忽然何去,包罗万物,而不知其所归。”《庄子•杂篇•天下》但以上二者,都共同归属于上古道术的内涵。所以,我们也就只能从术,从用的层面上去作个比较。

为什么把“圣人”排到第二位,一方面固然是因为老子庄子都讲过“绝圣”,所以我对这个名号天然有些不感冒,另一方面最重要的原因却是因为庄子所说过的一句话。庄子说,要用“道”最精华的部分来修身,残余的部分来治国,糟粕的部分来治理天下。《庄子·杂篇·让王》

那么圣人是干什么的?治国取天下的。而“道”在治理国家、治理天下这方面的功用,庄子认为只不过是渣滓。许由就曾辞让天下而不受,甚至听到相关的话都要去清洗耳朵,表示受不了。因此圣人排第二。

三、至人

“至人”,庄子所谓“得至美而游乎至乐”的人,是庄子极推崇的一种状态。因为至人享受了作为一个人最高的美和乐(至美至乐),所以已经达到了人的极至,再往上,就不再局限于“人”的范畴了。

“至美至乐”,庄子是通过一个小故事来描述的:说有一次孔子去拜见老子的时候,老子恰好在晾刚洗过的头发。只看见老子披着长长的散发,迎风而立,微微抬头,双目似闭又似开着,脸上似笑又不笑,神情似醒又非醒,像一棵枯树一般。

原来老子利用晾头发的时间,完全进入了一个深邃的奇妙世界,即万物的生机活泼的本源中去了。孔子奇怪地问道:“这种情况又是怎样的呢?”老子说:“达到这种境界是最高层次的美妙和快乐,这是人的最高境界。”

这个至美至乐,超越了感观五识所及的层次。我们现有的所谓最高享受,最大快乐,都远远不能及。没有体会到它的人,是连想都想不到的。就像我们都知道“仙女”很美,但想象不出是怎样的美,除非你能亲见。至美至乐,也同样如此,体会到它的人才能知道它有多美多乐。

至于《庄子》接下来的描述“至人潜入水中不会窒息,踩在火上不会灼伤,行走于万物之上也不会害怕。”“山林焚烧,不能使他燠热;江河结冻,不能使他寒冷;迅雷劈裂高山,狂风掀动大海不能使他惊恐。”等种种神异,大概只是在“游心于万物之初”的基础上,做的一个理论延伸。

游于万物之初,与万物同源共生,也就是庄子所说的“与天地并生,与万物为一”。即如此,天地间又怎么还会有能让他惊恐的事,又怎么还会有能伤害到他之物呢?万物都如同他的化身一般,故而可以“乘物游心”。

四、神人

神人,已经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人了,而更像是意识的化身。《庄子·逍遥游》描写道:“他的肌肤有如凝雪,柔美有如处女;他不吃五谷,只是吸清风、饮甘露;他乘着云气,驾御飞龙,遨游于四海之外。他的心神凝定,就能使农作物不受灾害,造成五谷丰收。”

“神人啊!外物不能伤害他,洪水滔天不会使他溺毙,严重的旱灾熔化了金石、烧焦了土山,也不会使他燠热。他发挥一点剩余无用的力气,就可以造就尧、舜那样的功业,他哪里肯把世间的俗务当成一回事呢?”

可见,神人不但拥有圣人、至人的能力,而且更进一步,完全不食人间烟火,乘云御龙,逍遥游于四海之外了。四海之外,是超出了我们所能及的范围之外,不但包括我们的身体,也包括我们的思维。这世界,就像一口井,而唯有神人,才是真正跳出了这口井。

接下来我们说说《道德经》四种失道的层次:物、俗人、不善人、下士。

一、物

“物”,可以直解为“东西”:“有物混成”,有个东西浑然一体;“道之为物,惟恍惟惚”,如果把道当成是一个东西,那么这个东西恍恍惚惚的似在非在,你是看不清它的形象的。

我们常骂人“不是东西”,那么是个东西又如何呢?也就只是个东西了。人如果变成了一个东西,一个物件,别人手里的工具,也就不再具备任何独立意志,任何独立思维,任何智慧,而是如同行尸走肉一般了。所以《道德经》中的物,只是个活的物件,被当成工具一样驱使的人。

因此,《道德经》中出现了几次“物或恶之”,意思是就算是个活物都不会喜欢,不具备任何思辨层次,只是停留在本能上的。比如:“余食赘行,物或恶之”,让你吃多余的饭,干多余的事,是个人都不会喜欢。“夫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捅你一刀,是个人都不喜欢。

“故物或行或随,或嘘或吹,或强或羸,或培或隳”,完全只是在凭本能,凭欲望行事而已,并不具备任何智慧。“物刑之而器成之”,把人刑伤成器,变成工具。“物或损之而益”,连自己的行为造成的结果是好是坏都看不分明。所以“物”这个层次,在失道者中当排首位。

二、俗人

老子说:“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这里的“人之道”,指的正是世俗人之道。如老子所说“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澹兮其若海,飂兮若无止。众人皆有以,而我独顽且鄙。我独异于人,而贵食母。”所以顺应天道而行的人,才会“独异于人”,总是表现的和世俗之人不一样。

“大智若愚”,“大巧若拙”。“大智”的运用,在有“智慧”的人眼里就是愚蠢;“大巧”的方法,在有“智慧”的人眼里就是笨拙。“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颣。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这些,都是俗人与道者之间的认知差别。

道者拥有一颗“沌沌兮”的“愚人之心”,“为天下”而“浑其心”,所以才会“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世俗之人都能看得很明白,唯独我好像昏昏沉沉;世俗之人都能算计得很精明,唯独我好像什么也不懂。在俗人眼中,我就是一个“顽且鄙”之人。

那么“俗人”是什么人?是顺从流俗,随波逐流的人。他们大多不懂得独立思考,没有自己的独立思维,从众而又不明所以,顺从而又不知所终,茫茫然,昏昏然。

《庄子》中的描述就更为深刻:三个人在一起行走,一个人迷惑,要去的地方还是可以到达的,因为迷惑的人毕竟占少数;三个人中两人迷惑,就徒劳而不能到达,因为迷惑的人占多数。我们都知道,对父母说的话一味称赞,对领导说的话一味奉承,这是“谄媚”的行为。但如今社会潮流认为是对的,我们往往也会赞成;社会潮流认为是错的,我们往往也会反对,我们这样生活着,岂不正是一直在“谄媚”然而自己还不知道吗?

这就是“俗人”之道大行其道的结果。

三、不善人

“不善人”,其实更有可能是一种统称,就像不论跑了五十步还是一百步,统称逃兵一样。不过在老子的态度上,我还是能感觉到些许差别,因此就把它拿出来,单列为一个层次。

对于“不善人”,老子是抱以一种“不割”的态度的,不应该把它们放弃。它们就像大树上的叶子,就像海上延伸的小沟渠,虽非根非本,但足以用。《道德经》说:“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智大迷,是谓要妙。”

掌握了道的人,可以指导和领导他人;没有掌握道的人,可以被他人指导和领导。不尊重自己的指导老师,不爱护自己的臣民和下属,不论他表现得多么聪明,其实仍然十分愚昧。说的就是这个精深微妙的道理。

因此,“人之不善,何弃之有?”他们就算没有达到“善”的层次,又怎么能就此放弃他们呢?“古之所以贵此道者何?不曰求以得,有罪以免邪?故为天下贵。”古时候的人如此重视道是为什么呢,不就是因为有求于道,道可以让他得到;有悖于道,道仍然不会对他们关上大门吗?所以道是天下最尊贵的东西。

因此“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有道的人行事,对于明道的人,和不明道的人,我都同样以符合于道(“善”)的行为去对待他们。这样才能把道施行于天下,让天下人都得到“道”。

四、下士

“下士”,士在当时是高于平民阶层的,属于有知识,有文化,有技能的一群人。“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

下士为何会闻道大笑?因为此道和他心目中的道不同。所以下士是有自己一套想法的,是有自己思想的,只不过他的思想不同于道而已。

《道德经》中有一些地方本身就是站在“士”的角度上来写的,比如“善为士者不武”,“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古之善为士者”等等。所以在某种程度上,下士,也算是与自己同列的同行,只不过是“道不同不相为谋”的同行。因此,下士排最末。

这个排序,只不过是我的个人浅见,诸君且作一笑罢。当然也欢迎大家提出自己的看法,共同探讨。

④ 老子辩证法精华包含在《道德经》的哪些名言中

老子《道德经》中的许多名言都反映出老子的辩证法智慧。本文选取其中六个名言,并通过它们来解释老子的辩证法智慧。

一,“物壮则老”


道德经

可信的语言往往是普通的,过于美丽的语言往往是不可信的。语言适当地往好里说还可以,如果达到花言巧语的程度,就是假话。这就是真话和假话之间的辩证关系。

老子的辩证思想还有很多,能够领悟老子辩证法对我们的工作和生活都很有益处。

热点内容
关于软件的法律法规 发布:2025-01-09 16:30:27 浏览:625
反恐主义立法目的 发布:2025-01-09 16:24:34 浏览:459
中国婚姻法规定一夫一妻 发布:2025-01-09 16:11:02 浏览:862
破坏青苗应负什么法律责任 发布:2025-01-09 15:47:27 浏览:157
民法典第1编总则 发布:2025-01-09 15:33:45 浏览:740
北京渊远律师事务所 发布:2025-01-09 15:06:27 浏览:911
无处分权人处分他人财产的法律效力 发布:2025-01-09 15:03:15 浏览:100
2019年初级会计经济法基础真题及答案 发布:2025-01-09 14:56:46 浏览:741
行政诉讼法关于回避规定 发布:2025-01-09 14:40:55 浏览:142
涉诉信访法官 发布:2025-01-09 14:40:08 浏览:6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