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学百科 » 道德经前十章的思想

道德经前十章的思想

发布时间: 2024-03-15 22:01:06

① 关于道德经第一章

支持三楼的断句。
楼主先读完《道德经》,这本经书各种解释都很有歧义。因为作者老子说的非常少,也没多做解释。
天地伊始,万物是没有名字的。因为有了人才有了它们的名字,这是无名,天地之始的解释。它对应的是名可名,非常名。这些人给予万物可称说出来的名字只是暂时的,短暂的,非永恒的。
有了名字,才有了认识万物的根本。这是有名,万物之母的解释。人要认识万物,所以加以称说。
在《道德经》四十章说到,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万物来源于有物质状态,那么有物质状态来自于哪里呢,来自于虚无。
宇宙起源学说证实早期宇宙是个很小的坍缩的能量体。根据爱因斯坦的质能方程E=MC²,能量和物质可以相互转化。我们可以得出物质来源于早期的能量。应了这句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但是无从何而来呢。从道中运化而出。所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德经》第四十二章)。
有实有的万物,必然有虚无。虚无和实有就是相辅相成矛盾统一体的两级。他们是对立的。没有无就没有有。

② 道德经中深藏的魂魄秘密

《道德经》原文: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涤除玄鉴,能无疵乎?爱国治民,能无为乎?天门开阖,能为雌乎?明白四达,能无知乎? 生之畜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道》的第十章几乎是以SOP&SIP的形式,指导了世人如何抵达超凡脱俗的境界,如何改变命运。

所以,弱弱地建议一下:如果想要改变命运,如果觉得当下的生活、工作、学习不太顺利,那么深度领悟一下《道》的第十章。

下面我们分别来试着回答一下《道》第十章中,老子的六问。

道家以及传统中医认为,有两个东西一直在我们体内默默工作中,我们的身体与生命是离不开这二者的:魂(我们可以简单地将《道》第十章中的“营”理解为魂)和魄,我们通常统称为魂魄。

自四书五经被定义为封建糟粕从我们的教科书拿掉至今已经一个世纪了,以至于今天的人们看到“魂魄”二字或作为妖词一棍子打死,或云里雾里不知所云。

关于魂和魄两个字,我们稍微解释说明一下,这样利于我们理解消化这一章道德经。

魄,比较容易理解。魄力、气魄,这些我们都是我们耳熟能详的词汇。只是有一点很容易被忽略的现象:一个重症患者,永远不会让人感知到其有魄力,因为重症患者,其体内的魄已经消亡、消退殆尽。

按照中医以及道家的理论,魂魄称其为三魂七魄,魄是阳,魂是阴。

七魄负责主导我们入睡之后维系生命的七大基本需求:呼吸、心跳、消化、水液代谢、修复生殖功能、知冷知热、保持一定程度的警觉。

稍微解释一下,例如,白天的时候,没人会在呼吸的状态下打呼噜,但是晚上入睡之后,鼾声通常成片地响起。

中医认为,呼噜太响,一般是魄有点儿问题,中医通常会采取艾灸来刺激相关经络穴位来修复魄。

至于消化、代谢、以及生殖功能修复非常容易理解,你晚上吃的再多、喝的再多,晚上欲死欲活地折腾过,第二天早上醒来你依然会发现:需要早餐、需要喝水,一些该勃起的地方依然勃起。魄,魄在工作的结果。

知冷知热就不谈了,睡着了踢被子、抢被子,都是司空见惯的常规动作。

睡着之后保持一定程度的警觉,这方面也容易理解,有人入睡之后,有一点点声响就睡着了,有人入睡之后打雷下雨都丝毫不知,更为夸张还有晚上喝水太多,梦见满世界找厕所,然后终于找到了,然后酣畅淋漓地在床单上画了一个巨大的世界地图。魄,魄有问题。道家和中医很能整,对于入睡之后警觉性不够的问题,他们的基本招式就是:站桩。对,让你练习一个阶段的站桩动作,这样就能激发七魄之一的那个魄,帮助我们提高警觉性。

关于魂,儒家与道家均认可“天人合一”,事实上天人合一论也几乎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支柱与整体了。

天人合一解释起来非常复杂,那么我们稍微简单一点地理解为:人是可以与天地展开对话、沟通、交流的,那么在人体内魂就承担着这一巨大职责。

这就是魂。

道家认为,打坐入定之后是可以感受到魂的,而且还可以感觉到是三个魂,而且这三个魂是呈红色的。

道家还给这三个魂命名为:胎光、爽灵、幽精。

扯了大半天的魂和魄,无非只是想要回答老子在《道》第十章中的第一问。

第一问:“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

魂和魄在体内抱团与承载着生命的身体合体为一,能分开吗?

当然不能分开,事实上也无法分开,分开的那一刻也就意味着生命到了尽头。

其实,老子没有直接讲出口的话是:道和德,能与承载着生命的身体分离吗?

这个问题,先留在这里,等《道》的81章谈完之后,我们再回头谈谈。

第二问: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

我们都知道,让四十岁的大叔、大神去劈个腿,能要了他们的老命,一定韧带拉伤,躺卧不起;但是让3-4岁的孩子劈腿,则是个轻松快乐的事情。

婴儿能顺利地从母亲产道出来,与婴儿的致柔特性是不无关系的。

那么婴儿为何可以如此致柔呢?

按照《道》的理念是因为初生的婴儿能心无杂念地将精气和力气集聚在一个点上,于是形成了致柔。

这让我又想起了那位对上善若水无比崇敬的一代才子——纳兰性德,其代表作之一《木兰花令.拟古决绝词》中的经典句“人生若只如初见”。

于是,我们所常见的现象,常常忽略的现象就是:婴儿虽然致柔,但是其啼哭之声是非常响亮的。

着就是专气的结果。

这就是道。

关于“气”《道》第十章中是首次出现,后文中还将提及,还将论述。

回答第二个问题:专气致柔,最初我们都是具备这个能力的,最初我们都是可以专气致柔的,可是后来就慢慢地没了,再也回不到婴儿那个状态了,如果从哲学层面去理解纳兰性德的“人生若只如初见”,就是这个意思。

现在的现在,此刻的此刻,能不能做到都不要紧,但是应该提醒自己不要彻底丢光了那种专气致柔的、我们曾经拥有过的那种状态。

第三问:涤除玄鉴,能无疵乎?

至此,《道》我们已经读到第十章了,完完整整地读完九章了,如果我们对于前面的九章有些正确的认识、理解和消化,那么就完全可以按照《道》的思想来回答下面这个问题了。

世间有没有一尘不染、丝毫没有瑕疵的事物?

按照道的理念,回答有或者是没有,均可,

有,例如前文所述,专气致柔的婴儿是不是一尘不染的;

没有,例如前文所述,专气致柔的婴儿是不是传承了父母的一些东西,那么也就不是一尘不染,只是尚未显露而已。

所以《道》的理念就是这样,始终强调着道的存在,强调遵循着道,而从不曾绝对化地定义过任何事物,甚至连诸多的地方,老子自己也坦率地讲:我也不知道。

佛家禅宗六祖慧能大师有言:“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佛家认为,一尘不染、没有瑕疵的东西是存在着的,即:心灵、慧根。

但是,这仅仅只是佛家的理念。释道两家在方方面面是有着诸多的、巨大的差异的。

让我们试着来回答一下第三个问题。

清除一下内心的私心杂念,然后像照镜子一样,深度自我反省一下,能做到没有瑕疵,纯净无暇吗?

答:能做到就是圣人中的圣人,不能做到自然就是凡人中的凡人。

圣人也好,凡人也罢,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应该可以做到清扫一下,照一下,经常性地这样清扫,这样照,然后就能与道进行比照,然后就可以逐渐进入专注无私的境界。

第四问:爱国治民,能无为乎?

遵循道、顺应自然,无为而治,这个前文谈到过,不多扯。

第五问:天门开阖,能为雌乎?

《道》第六章中,老子谈到了“玄牝之门”,我们也在第六章中谈到了雌、母性、玄牝之门与道之间的关系。现在第十章中,雌作为道的代言第二次出现于《道》中。

温故而知新,让我们再一次解释一下道与“雌”、“玄牝之门”所代言的母性之间的关系。

我们曾经在第六章中解释说明过,古汉语中“谷”、“玄牝”、“雌”在字面上都有女性生殖器之意,其延伸开来的含义就是:产出生命,却又非常宁静且阴柔。老子认为,这就是道,或者说是道的一个侧面。就像“上善若水”也是一种道一样,他们都几近于道。

复习完毕,那么我们可以尝试着回答第五问了。

当我们身上所有的感官都在不停歇地反复开启关闭之际,我们能否保持女性或母性的那种雌柔、宁静的状态?

答案如前面的问题一样,如果能,那么我们就是圣人,如果不能,那么我们就是凡人。能不能都不要紧,记得应该让自己保持那种阴柔、宁静的状态。

谦虚一点、废话少一点、宁静一点、柔一些……

第六问:明白四达,能无知乎?

这个比较简单,容易理解,我们直接将其转换为通俗易懂的语言就是:明白并懂得了各方面的事物事理之后,我们能否保持无知无欲的状态,而不要动用心机去追逐。

似曾相识吧!《道》第三章论及过这个话题“恒使民无知无欲”。

转成了直白的文字之后,我们几乎已经无需回答了,因为答案与前面几问是一模一样的。

六个问题问完了之后,老子似乎早就预测到世人会无语,会都做不到,于是劝导世人在上述六问方面生之蓄之。

什么意思?

一、让道和德如果魂魄一样,始终与我们的身体、生命同在;

二、让婴儿般的专气致柔,一直保持下去;

三、经常保持宁静,深度给内心照照镜子,努力争取使其纯净无暇;

四、遵循道,按照自然规律别折腾(为无为、无为而治);

五、尽管每天都有海量的信息在冲击着我们的大脑,也试着去保持母性般的雌柔与宁静;

六、即便通达了诸多事物事理,也应该让自己保持无知无欲的状态,不要费尽心机没完没了地追逐,只为满足各种感官享受。

“一……六”有没有都不要紧,即便没有现在“生之”也来得及,“生之”后注意“蓄之”让其别夭折,使其茁壮成长(《道》第十章原文“ 生之畜之 ”)。

如果我们在六个方面可以生之蓄之,那么势必将进入一个全新境界,这个境界就是“德”:是谓玄德。

是谓玄德具体是一个什么样的境界呢?

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

生养万物而不将其私有;为万物服务而不自持有功;统领万物而不主宰……

已经无需继续解释了,这些就是天地精神,就是上善若水,就是……,都是前面九章的一些内容。

我们在第十章开篇之际谈到一个观点:《道》第十章是可以让我们超凡脱俗的,是可以改变我们命运的,当然,问题在于世人是否认可这些,是否在认可的基础上去实践“生之蓄之”。

③ 道德经第8.,9,10章意思

第八章。。。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
最好要像水那样,水给万物带来好处而不争,处在众人认为不好的地方,所以接近于道。让自己谦卑,内心深邃,和好人交往,说话诚实,治理国家井井有条,做事有才能,行动和于时机,这就是善。正因为不争,所以没有过失。

第九章。。。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常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成身退,天之道哉。
-------------------------
保持充满,不如停止,思想深刻,不能长久保持,晶玉满堂,不能守住。富贵而自高自大,自己留下过失,功成身退,是天道啊。

第十章。。。
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婴儿乎?涤除玄览,能无疵乎?爱民治国,能无知乎?天门开阖,能为雌乎?明白四达,能无为乎?生之,畜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
载着魂魄而内心专一,能做到不分开吗?专心于精神以达到柔,能做到像婴儿一样吗?放弃观察奥妙,能做到不犯错吗?爱民且治理国家井井有条,能做到不用智慧吗?天门的开和关,能做到像万物之母吗?清楚明白通晓大道理,能做到无为吗?产生它,养育它,产生别的自己却一无所有,做了却不仰仗它,养育它却不主宰它,这就是大德啊。

④ 道德经第一章原文及解释

《道德经·第一章》原文: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道德经·第一章》解释:

可以言说的道,并非真正的、恒常不变的道,恒常的道是不可言说的;可以用文辞说出来的“名”,都不是永恒、终极的“名”。“无”可以用来表述天地浑沌未开之际的状况;而“有”,则是宇宙万物产生之本原的命名。因此,要常从“无”中去观察领悟“道”的奥妙;要常从“有”中去观察体会“道”的端倪。

无与有这两者,来源相同而名称相异,都可以称之为玄妙、深远。它们不是一般的玄妙、深奥,而是玄妙又玄妙、深远又深远,是宇宙天地万物之奥妙的总门(从“有名”的奥妙到达无形的奥妙,“道”是洞悉一切奥妙变化的门径)。

作品简介

《道德经》,春秋时期老子所著的哲学作品,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37章在前,第38章之后为《德经》,并分为81章。

《道德经》文本以哲学意义之“道德”为纲宗,论述修身、治国、用兵、养生之道,而多以政治为旨归,乃所谓“内圣外王”之学,文意深奥,包涵广博,被誉为万经之王。

《道德经》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名著之一,对传统哲学、科学、政治、宗教等产生了深刻影响。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道德经》是除了《圣经》以外被译成外国文字发布量最多的文化名著。

⑤ 《道德经》的思想核心是什么

《道德经》主题思想为“道法自然”。

“道法自然”是《道德经》中老子思想的精华。“道”作为《道德经》中最抽象的概念范畴,是天地万物生成的动力源。“德”是“道”在伦常领域的发展与表现。“道”与“法”在规则、常理层面有相通点,但不同于西方自然法。“法”应效法自然之道,在辨证的反向转化之中发挥其作用。

哲学上,“道”是天地万物之始之母,阴阳对立与统一是万物的本质体现,物极必反是万物演化的规律。伦理上,老子之道主张纯朴、无私、清静、谦让、贵柔、守弱、淡泊等因循自然的德性。政治上,老子主张对内无为而治,不生事扰民,对外和平共处,反对战争与暴力。

(5)道德经前十章的思想扩展阅读:

《道德经》创作背景:

老子生于春秋战国时期,当时的环境是周朝势微,各诸侯为了争夺霸主地位,战争不断。严酷的动乱与变迁,让老子目睹到民间疾苦,作为周朝的守藏史,于是他提出了治国安民的一系列主张。

函谷关令尹喜对《道德经》的成书也起了巨大作用,他少时即好观天文、爱读古籍,修养深厚。尹喜感动了老子,老子遂以自己的生活体验和以王朝兴衰成败、百姓安危祸福为鉴,溯其源,著上、下两篇,共五千言,即《道德经》。

热点内容
安装空调法律法规 发布:2024-11-16 18:25:45 浏览:725
安徽当涂法律咨询 发布:2024-11-16 18:00:21 浏览:201
法规教育课件 发布:2024-11-16 17:52:09 浏览:183
一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 发布:2024-11-16 17:51:28 浏览:287
劳动和社会保障法的基本理念 发布:2024-11-16 17:49:38 浏览:972
道德具有广泛 发布:2024-11-16 17:48:15 浏览:44
2016年劳动法陪产假 发布:2024-11-16 17:48:10 浏览:105
两高贪贿司法解释 发布:2024-11-16 17:34:31 浏览:980
刑事诉讼法第二第七节 发布:2024-11-16 17:24:22 浏览:847
法律法规文本数据库 发布:2024-11-16 16:53:09 浏览:8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