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学百科 » 道德经的美

道德经的美

发布时间: 2024-03-16 17:22:02

A. 《老子道德经·第二章·天下皆知美》翻译与解读

《老子道德经·第二章 天下皆知美》翻译与解读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01。故有无相生02,难易相成03,长短相形04,高下相倾05,声音相和06,前后相随07。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袜空,行不言之教08。万物作而不治09,生而不有10,为而不恃11,功成而不居12。夫惟不居,是以不去13。

今 译

天下人皆知美之为美,就产生了丑;皆知善之为善,就出现了不善。物之有与无是相对而产生,难与易是比较而形成,长与短是相比而成,高与下有明显倾向,音与声合拍相和,前与后紧跟相随。因此圣人做事,皆顺应自然而不妄为;不施言教,潜移默化。万物兴作,不妄治理;生长万物,不占为私有;有所作为,不自恃其能;业有成就,不自居其功。只有不居功自傲,将能永保功名。

评 议

本章先从“相对论”说起,主旨是在阐述“功而不居”的人生哲学。前八句为“相对论”,后八句是讲治国之道。前八句是为后八句所作的铺垫。老子认为美与丑、善与不善、有与无、难与易、前与后等,皆相对而生,相辅相成。这也可以叫做对立统一规律。

老子的“相对论”,其中蕴含有丰富的辩证思想。所以,老子大力赞扬道家圣人“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而不居”的精神。老子说“夫惟不居,是以不去”!这是一种积极的人生处世哲学。本章中老子所谓“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不治”,是宣扬道家思想的套话,并非本章的主导思想。高亨先生忽视了本章的主导思想,因此得出并不能令人信服的结论。他说老子:“他把这个规律用到政治上,则有为与无为,有教与无教,有私与无私,都是矛盾对立的,也是对立统一的。得出的结论是无为而无不为,无教而无不教,无私则成其私。这就走入唯心主义泥坑了。”(《老子注译》)高亨先生的此等分析,显然有失于偏颇。

应当看到,老子宣扬的“无为而治”,也并不是完全消极的“无为而治”。老子的“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柔克刚”、“治人事天莫若啬”、“治大国若烹小鲜”等等治国主张,都表现了积极奋进的思想,并不消极。

对本章所蕴含的积极人生哲学,宋代的林希逸和当代的陈鼓应先生的评析,都颇有见地,对读者研究本章颇有裨益。林希逸曰:

此章即有“有而不居”之意。有美则有恶,有善则有不善。美而不知其美,善而不知其善,则无恶无不善矣。盖天下之事,有有则有无,有难则有易,有长则有短敬好大,有高则有下,有声则有音,有前则有后。“相生”、“相成”以下六句,皆喻上面美恶、善不善之意。故圣人以无为而为,以不言而言,何尝以空寂为事,何尝以多事为畏,但成功而不居耳。如天地之生万物,千变万化,相寻不已,何尝辞其劳?万物之生,而天地何尝以为有?如为春为夏为生为杀,造化何尝恃之以为能?故曰:“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其意只在于“功成而不居”,故以“万物作焉而不辞”三句发明之。作,犹《易》曰“坤作成物”也。此即“舜禹有天下而不与”之意。自古圣人皆然,何特老子。但老子说得太刻苦,所以近于异端。“夫惟不居,是以不去”,言其有者不能有,而无其有者能有之,此八字最有味。《书》曰:“有其善,丧厥善。”便是此意。(《老子鬳斋口义》)

陈鼓应先生说:

在一个社会生活上,老子要人发挥创造的动力,而不可伸展占有的冲动,“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居”,正是这个意思。“生”、“为”、“成功”,正是要人去工作,去创造,去发挥主观的能动性,去贡献自己的力量,去成就大众的事业。“生”和“为”即是顺着自然的状况去发挥人类的努力。然而人类所得的成果,却不必擅据为己有。“亮竖不有”、“不恃”、“不居”,即是要消解一己的占有冲动。人类社会争端的根源,就在于人人扩张一己的占有欲,因而老子极力阐扬“有而不居”的精神。(《老子注译及评介》)

注释



01斯:即也。恶:丑也。已:同“矣”。河上公本、王弼本作“已”。宋代苏辙《道德真经注》作“矣”。古代“已”与“矣”通用。两句:谓天下人皆知美为美,就出现了丑;皆知善之为善,就产生了不善。吴澄曰:“美恶、善不善之名,相因而有。以有恶,故有美;以有不善,故有善。”(《道德经真经吴澄注》)按即是说美恶相生、善与不善相生。

02故:河上公本、王弼本有此“故”字,是。他本无“故”字,非是。句谓:有与无相对立而生。按:此句有与无的概念,与首章讲宇宙起源之有与无的概念不同,是指现实存在物之有与无。

03“难易”句:谓难与易,是相对比而形成。

04形:楚简本、河上公本作“形”,汉墓帛书《老子》甲乙本作“刑”。形与刑,为同音假借,古代多用此法。王弼本作“较”,误。句谓:长与短,是相对比较而成。

05倾:倾向。楚简本、帛书甲乙本作“盈”,河上公本、王弼本作“倾”。盈与倾,古代二字通用。句谓:高与下有鲜明的倾向。

06“音声”句:谓音与声之大小、强弱、清浊、长短,皆是相应和谐的。

07“前后”句:前与后是相随的。吴澄曰:“物之有无、事之难易、形之长短、势之高下、音之辟翕、声之清浊、位之前后,两相对待,一有则俱有,一无则俱无。美恶、善不善之相因,亦犹是也。”

08是以:因此,为总结之词。圣人:指道家圣人。无为:谓顺应自然,不妄为造作。两句:谓圣人治国,顺应自然;不施教令,潜移默化。

09万物作而不治:一本作“万物作焉而不辞”。楚简本、帛书甲乙本无“焉”字。河上公本、王弼本有“焉”字。辞:河上公本、王弼本有“辞”字。楚简本、帛书甲乙本作“始”,为“治”字之误。治:治理也。作“治”为胜。句谓:万物生长,不妄治理。

10生而不有:谓生长而不占为私有。

11为:作为。恃:楚简本、帛书甲乙本作“志”,误。今从河上公本、王弼本作“恃”。句谓:有所作为,不恃其能。

12不居:不居功自傲。句谓:功业有成,不居功自傲。

13夫:发语词。惟:惟有。不去:谓能保持。句谓:谦虚谨慎,不居功自傲,将能永保功名。

B. 道德经之美之为美 原文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先后相随。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辞,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译文:人们都知道美,那是因为丑恶;都知道善良,是因为有不善良的因素(与之相对比)。所以说有和无、难和易、长和短、高和低、音乐和噪声、前和后都是互相比较、互相衬托而成的,本质是浑然一体的。所以圣人顺应自然不造作生事,发扬的是不依赖文字语言的教化。听凭万事万物自然发展而不去人为干预,生成了不去占有,作育了不去把持,大功告成而不居功德。正由于不居功德,所以永远也不会失去功德。

点评:本章讲的是一个从破除“分别妄见”开始,从而保持“清净自然”之心去顺应自然的过程,也就是“无为”的理论基础与实践方针。

“美”是什么?“美”的外在表现其实就是能给人身心带来愉悦感受的东西。比如说“美”味、“美”景、“美”女、“美”德等等。

美是很唯心的,只要你觉得那是美那就是美了。汉代美女的典型是赵飞燕的“瘦”——苗条,而唐代美女的典型是杨玉环的“胖”——丰盈。古今中外,美的标准千奇百怪,可以说是“萝卜青菜,各有所爱”,哪个具体时空里都有一套各自认为的“美”的标准。

但是“美”不好说有什么具体的标准的,如果一定要说,只能是一个笼统的标准,那就是真正的美来自自然,是天然不加雕饰的——“施朱太赤、施粉太白”、“却嫌脂粉污颜色”——那才是真正的“绝色美”。

而这个自然、天然就是“内外合一”的境界。女以阴柔为美——“坤德”、“柔德”——厚德载物,男以阳刚为美——“乾德”“刚德”——自强不息。女子以善良温柔为美,男子以坚毅奋进为美,这都是“本色美”——“有诸内而形诸外”,是内外一致的和谐美,这就是一种“天人合一”——宇宙规律与具体个人的和谐统一。因此,最美的女人一定有温柔善良的特质,最美的男人一定有坚毅奋进的特质。

但是“美”又是个评判的标准,和“善”一样,是一种人为的准则。它又是不能一概而论的,每个具体的个体总有他(她)最合适的展现自己的美的方式,强求一致就会造成很多的不“美”。比如说现代社会普遍流行的“美”女的外型标准:皮肤白嫩、脸色红润、个头高挑、身材窈窕等等,其实任何一条都不能去细化和量化的,说身高吧,一米六六够了吗?一米六五和一米六七那个更好?欧美人是不是应该高一点?日本人是不是应该低一点?即使在现代,不同的国家、民族、阶层、职业也都有不同的标准,如果一定要去满足所有“美”的标准,是会让人无所适从的。

如果不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出发,盲目地去追逐某个具体的“美”的标准——隆胸、整形,成为“人造美女”,本身就是一种丑恶——“斯恶已”。

真正的美是自然美,是符合天性的美,是属于自己的美,不是模仿来的美,也不是流行的、时髦的美。

“善”也是一样,世间绝大多数的人为制造出来的“善恶”都不是真正符合宇宙规律的“善恶”。比如说美国以“反恐”名义发动的对伊战争。也许布什政府会认为这是“善”——反对恐怖主义,但正是在这貌似堂皇公正的“反恐”的大旗下,伊拉克人民被卷入了深深的战争恐怖之中,而且至今仍未能从这种恐怖中完全走出来。对于那些无辜在战争中受害的伊拉克人民和他们的亲属来说,美军就是恐怖主义,布什政府就是恐怖主义的邪恶中心,美国就是个“无赖”国家,只不过他们没有“国际话语权”罢了。那种自以为是的“善”难道不是在行“恶”吗?

所以说,“善”是一个时空性的范畴,任何一种具体的“善”都有实实在在受益的群体——至少对某个个体有益。作用的范围越小,它就是越小的“善”,作用的范围越大,就是越大的“善”。这是讲空间范围。在时间范围上,“善”是在一段整体时间上受益最大化的行为。因此,杀鸡取卵、涸泽而渔就不是“善”,因为只有短期效益,而没有长期效益。而且因为短期效益断送了长期效益,这其实是“恶”。

那么哪些才是真正长期和大范围的“善”呢?老子没有明说,但是在后面的经文我们可以慢慢看到。这里先借用佛经的说法:真正的大“善”是不仅对自己而且对他人和环境长期乃至永久有益的事——是大系统效益的最大化。《十善业道经》中列出了“十恶”:杀生、偷盗、邪淫、妄语、两舌、恶口、绮语、贪欲、嗔忿、邪见。以上十种行为不但害人而且更深地是害自己,是世间一切灾难动乱的来源。因此,“十善”就是“永离”这“十恶”。不但要有决心去“离”——坚决不做,而且还要“永”——长久坚持。想行善必从断恶开始!

由于缺乏足够高层次的智慧(“般若”或者说是“明”)而看不清长期和大范围因果关系的人,又怎么能分辨得出什么是真正的“善”呢?世上的绝大多数人都是这样不“明” 的人,因此他们往往都是为了短期利益和小集团利益在行其所谓的“善”,那当然不是彻底的“善”,而且很有可能是真正的“恶”。所以说“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美”和“善”这两个大问题解决了,别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有和无、难和易、长和短、高和低、音乐和噪声、前和后说到头都是时间、空间、数量、程度上的略有不同罢了,都是相比较而言的,本质是浑然一体的。

针对这种本质上浑然一体的世界,具体事物的差别其实也就是“五十步”与“百步”的关系,能看穿这一切,不去生出“分别妄见”,认识到这其实就是一个“大同”世界,那么采取“无为”的态度去对待世界,就是顺理成章的事了。

“无为”是《道德经》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理念,而且经中多次提到“无为”,如果不能正确理解“无为”这个理念,对解读《道德经》会产生很大的误解和偏见。

“无为”不是“不为”,而是高层次的“为”,它和“有为”最大的区别在于“为”的基础。“无为”是建立在“无”基础上的“为”,而“有为”是建立在“有”基础上的“为”。

前面我们已经说过,“无”和“有”都是“道”的有机组成部分,“无”是根本,“有”是枝叶。老子提倡“无为”,轻视“有为”,是因为“无为”才是“道”的“深根固柢”,而“有为”不过是“道之华而愚之始”,至于“妄为”,那是根本上违反“道”的,结果必然是“凶”的,是他所反对的。

建立在“无”这个宇宙终极特性上的“为”应该是怎样的呢?

那就是顺其自然,就是敬天知命,就是“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就是取法于宇宙天地的运行规则。详细的内容将在以后的章节里细说。

顺其自然也是一种认识自然和利用自然的方法,它是与那种人为的炸山填湖式的所谓“改造自然”相对的。它是和平地、和谐地、可持续的、可增值地利用自然。而这里的“自然”指的不仅有我们通常所说的“自然界”,也包括“人类社会”,尽管现代科学给它们做了严格的分类:“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但是《道德经》认为“大制不割”,这根本就是不能割裂来看的——本来它们就是一个统一完整的系统。

顺其自然就是尊重“道”、服从“道”、维护“道”,因为“道”是宇宙大规律,而我们所处的这个世界就是建立在宇宙大规律的基础上的。因此,基于“无为”这个理念的教化方式也是顺其自然的,那就是“不言之教”。

“不言之教”是什么呢?“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这说的就是“不言之教”,哪里需要强行的政令呢?日升月落、星移斗转、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瓜熟蒂落、水到渠成,一切都是那样的自然流畅。

在这个自然流畅的大格局里,万物自由自在地以自己最适合的方式生长、壮大、开花、结果、衰亡。有必要对这个过程去干预吗?生成了非得去占有吗?非得去把持吗?非得去认为自己是“救世主”吗?就算有天大的功劳也没有必要去自居功德,自居功德是“道”所厌弃的一种恶习,是“余食赘形”,是自损功德的;而且功德的“业”一旦形成,就会在漫长的生命长河里起作用,而且会“辗转增胜”,所以不居功德,就永远也不会失去功德。

C. 缇庝箣涓虹編鏂鎭朵篃鏄浠涔堟剰鎬

缇庝箣涓虹編鏂鎭朵篃鎰忔濇槸鑳借ゆ竻缇庡ソ鐨勪簨鐗╋紝閭f槸鍥犱负涓戠殑瀛樺湪銆

鍑哄勶細鏄ョ嬫椂鏈鑰佸瓙銆婇亾寰风粡銆鍘熸枃锛澶╀笅鐨嗙煡缇庝箣涓虹編锛屾柉鎭跺凡銆傜殕鐭ュ杽涔嬩负鍠勶紝鏂涓嶅杽宸层傛晠鏈夋棤鐩哥敓锛岄毦鏄撶浉鎴愶紝闀跨煭鐩稿舰锛岄珮涓嬬浉鍊撅紝闊冲0鐩稿拰锛屽墠鍚庣浉闅忋

璇戞枃锛氬ぉ涓嬬殑浜洪兘璁ゆ竻缇庡ソ鐨勪簨鐗╋紝閭f槸鍥犱负涓戠殑瀛樺湪锛涢兘鑳借ゆ竻鍠勮壇鐨勪簨鐗╋紝閭f槸鍥犱负瀛樺湪涓嶅杽鑹銆傛墍浠ユ湁鍜屾棤鍥犵浉浜掑圭珛鑰屼緷瀛橈紝闅惧拰鏄撳洜鐩镐簰瀵圭珛鑰屽舰鎴愶紝闀垮拰鐭鍥犵浉浜掑圭珛鑰屾樉鐜帮紝楂樺拰涓嬪洜鐩镐簰瀵圭珛鑰屼緷闈狅紝闊充笌澹板洜鐩镐簰瀵圭珛鑰岃皭鍜岋紝鍓嶅拰鍚庡洜鐩镐簰瀵圭珛鑰岃拷闅忋備互涔熸病鏈変抚澶卞姛缁┿

鎵╁睍璧勬枡锛

銆婇亾寰风粡銆嬫槸涓鍥芥槬绉嬫椂鏈熺殑鑰佸瓙鎵鎾板啓锛屾槸閬撳跺摬瀛︽濇兂鐨勯噸瑕佹潵婧愩傞亾寰风粡鍒嗕笂涓嬩袱绡囷紝鍘熸枃涓婄瘒銆婂痉缁忋嬨佷笅绡囥婇亾缁忋嬶紝涓嶅垎绔狅紝鍚庢敼涓恒婇亾缁忋37绔犲湪鍓嶏紝绗38绔犱箣鍚庝负銆婂痉缁忋嬶紝骞跺垎涓81绔犮傛槸涓鍥藉巻鍙蹭笂棣栭儴瀹屾暣鐨勫摬瀛﹁憲浣溿

銆婇亾寰风粡銆嬪埌浜嗗叕鍏冨墠206骞-鍏鍏200骞达紝琚濂変负閬撴暀缁忓吀锛屾墍浠ユ湁瀛﹁呰や负銆婇亾寰风粡銆嬭鍒嗕负鍏鍗佷竴绔犳湁鏄庢樉鐨勯亾鏁欑殑涔濅節褰掍竴鐨勬濇兂锛屽湪鍐呭圭殑鍒嗗壊涓婃湭鍏嶇壍寮恒備絾閬撳痉缁忓墠涓夊崄涓冪珷璁查亾锛屽悗鍥涘崄鍥涚珷瑷寰凤紝浜岃呬笉鑳界瓑鍚屻傝嚦娓呬唬榄忔簮鍒嗐婇亾寰风粡銆嬩负鍏鍗佸叓绔狅紝鐩稿逛繚鎸佷簡姣忕珷鐨勫畬鏁存с

D. 《道德经》第二章 美丑、善恶、有无等的辩证法

[原文]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不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试译】

天下都知道美的就是美的,就是因为有丑的存在。天下都知道善的就是善的,就是因为已经有了恶的产生。所以,有和无互助产生,长和短相互彰显,高和下相互依存,音和声相互配合,前和后相互跟随。因此,圣人以无为的态度来处理世事,以不言的方法来施予教导。万物任由其生长变化而不加干涉,生养了万物却不占有它们,培育了万物却不仗恃、炫耀自己的力量,成就了万物却不自居有功。正是因为不居功,功业才不会离开他。

[心得]

这段话对于学习过辩证法的童鞋们不难理解,列举了美丑、善恶、有无、难易、长脊笑短、高下、音声、前后等一系列对立的概念脊野数,并且指出了它们彼此之间共同的关系,即两者相比较而显现,相对应而依存。最后一句是人生樱首大智慧。

E. 道德经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

1、天下皆之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本章首句从天下人皆知的美丑,善恶这两个对立概念说起,知道了什么是美,也就知道了什么是丑,同一件事的两种极端,都是形容这一件事的,因此美和丑的概念,虽然对立,但是在深层概念上确是统一的。善于不善亦如此。

2、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从上一句的美-恶,善-不善,这两个对立概念出发,引出有无、难易、长短、高下、音声、前后,这些概念都是对立统一的。而且是相对的概念,并非绝对。从这里也可以与上一章的,此两者同出而异名相照应。

3、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此句的关键在于“是以”二字,是以的意思是说此句的含义承接上文,因此“无为”和“言教”这两个概念也是对立统一的,不存在绝对的无为,也不存在绝对的言教,而是强调一种均衡和平衡,不过分干预自然规律的发展,而是顺其自然。但是顺其自然并不意味着什么都不做,而是顺着发展规律去做。

4、万物作而不为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正是因为无为的态度,因此圣人做的事都是顺其自然,自然也无可夸耀。所以这里说万物兴起而不加以干涉,生养万物而不据为己有,有所作为却不自恃己能。因为如果都是顺势而为的话,那么确实无可夸耀,自己的作为相比规律来说,十分渺小。然而,事情做成了,我们虽然不自居,但谁也不能泯灭你在功成环节中的作用,虽不居,但不可去。

本章首先从概念的相对相生说起,进而阐述无为和言教的关系,最后告诉大家,无为并不会让你的功劳尽失,正是因为你的功成弗居,才能不去。直白的理解就是,做事情不要过度参与,认清形势,不要做违背自然规律的事情,而是要多做顺其自然的事情,顺水推舟,功成之后,不要争功求赏,不要居功自傲,你处在事情发展的一环中,自然没有人能够泯灭你的贡献。

热点内容
沈阳市法院执行局 发布:2025-01-09 12:14:15 浏览:198
国防法规本质 发布:2025-01-09 12:02:52 浏览:817
法学理论就业 发布:2025-01-09 12:02:05 浏览:647
民事诉讼法中新证据的理解 发布:2025-01-09 11:39:57 浏览:823
北京买卖合同律师 发布:2025-01-09 11:17:39 浏览:895
承担环境民事法律责任的方式有哪些 发布:2025-01-09 11:05:30 浏览:231
社会责任中的法律责任 发布:2025-01-09 10:46:50 浏览:169
与劳动法法律 发布:2025-01-09 10:19:52 浏览:206
厦门法律援助中心电话 发布:2025-01-09 10:04:14 浏览:2
律师王宁刚 发布:2025-01-09 10:01:29 浏览:2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