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学百科 » 名词解释立法准备

名词解释立法准备

发布时间: 2024-03-17 12:07:42

立法解释名词解释

立法解释,是指由有权创制法律、法规察历的国家机关对其所创制的法律、法规所作的解释。如全国人大常基燃委会对其制定的法律所作的解释,国务院对其制定的行政法规所作的解释等。立法解释同被解释的法律、法规具有同等的法律效力
立法机关根据立法原意,对法律规范具体条文的含义以及所使用的概念、术语、定义所作的说明。作搏没虚出法律解释的目的是为了更准确地理解和适用法律。
立法解释的主体是全国人大常委会。根据我国法律规定,法律解释权属于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法律有以下情况之一的,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解释:
1、法律的规定需要进一步明确具体含义的;
2、法律制定后出现新的情况,需要明确适用法律依据的。
立法解释的作用是,法律含义明确化、具体化;完善、补充法律漏洞。
我国立法解释有三种情况:
1,是有关国家机关对其本身制定的规范性法律文件所作的解释;
2,是有关国家机关根据宪法和法律所作的解释;
3,是有关国家机关授权其他机关进行解释。
综上所述, 立法解释,是指享有立法权的国家机关对法律所作的解释。我国宪法规定,解释宪法和法律的权力属于全国人大常委会。从广义上说,制定某项规范性文件的国家机关对该项规范性文件所作的解释,也可以属于立法解释的范围,如省人大常委会对其制定的地方性法规所作的解释,就属于立法解释。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第四十八条
法律解释权属于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法律有以下情况之一的,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解释:
(一)法律的规定需要进一步明确具体含义的;
(二)法律制定后出现新的情况,需要明确适用法律依据的。

② 立法过程和立法程序有什么区别

立法过来程:1)立法准备源 2)由法案到法:提出法案~审议法案~表决法案~公布法律 3)立法完善:立法解释;法的修改、补充、废止;法律清理、汇编和编纂。
立法程序:是立法主体在制定、认可、修改、补充和废止的活动中,所应遵循的法定步骤和方法1、提出法案A概念2、 有权提案的主体3、 表决和通过法案

③ 立法名词解释

你好, 大律师网小编为你整理出关于立法:有广狭二义。广义上指的是国家机关依照法定的职权和程序,制定各种具有不同法律效力的规范性文件的活动。狭义上仅指国家立法机关制定和颁布相应规范性文件的活动。

④ 立法准备阶段的四个环节包括

法律主观:

一、合同订立阶段包括的环节
合同订立经过阶段一:要约
(一)要约定义:
要约又称为发盘、出盘、发价或报价等。根据《民法典》第四百七十二条规定,“要约是希望和他人订立合同的意思表示”。
(二)要约应具备的条件
1、内容具体确定。
2、必须是特定人所为的意思表示。
3、要约必须向相对人发出。
4、表明经受要约人承诺,要约人即受该意思表示约束。
(三)要约邀请
要约邀请是当事人订立合同的预备行为,只是引诱他人发出要约,不能因相对人的承诺而成立合同。在发出要约邀请以后,要约邀请人撤回其邀请,只要没给善意相对人造成信赖利益的损失,要约邀请人一般不承担责任。
(四) 要约生效时间
要约到达受要约人时生效。采用数据电文形式订立合同,收件人指定特定系统接收数据电文的,该数据电文进入该特定系统的时间,视为到达时间;未指定特定系统的,该数据电文进入收件人的任何系统的首次时间,视为到达时间。
(五)要约的效力
要约的法律效力表现在对要约人的约束力和对受要约人的约束力两方面。
首先,要约对要约人的约束力。此种约束力又称为要约的形式约束力,是指要约一经生效,要约人即受到要约的拘束,不得随意撤销或对受要约人随意加以限制、变更和扩张。这对于保护受要约人的利益,维护正常的交易安全是十分必要的。
其次,要约对受要约人的约束力。此种约束力又称为要约的实质约束力,在民法中也称为承诺适格,即受要约人在要约生效时即取得依其承诺而成立合同的法律地位。
(六)要约的撤回与撤销
要约的撤回是指要约人在发出要约以后,未达到受要约人之前,宣告取消要约。我国《民法典》第四百七十五条规定:“要约可以撤回。撤回要约的通知应当在要约到达受要约人之前或者与要约同时到达受要约人”。要约的撤销是指要约人在要约到达受要约人并生效以后,将该项要约取消,从而使要约的效力归于消灭。《民法典》第四百七十六条规定:“要约可以撤销。撤销要约的通知应当在受要约人发出承诺通知之前到达受要约人。”
(七)要约失效
要约的失效,也可以称为要约的消灭或者要约的终止,指要约丧失法律效力,要约人与受要约人均不再受其约束。要约人不再承担接受承诺的义务,受要约人亦不再享有通过承诺使合同得以成立的权利。
合同订立经过阶段二:承诺
(一)承诺定义:
承诺又称为接受或接盘。根据我国《民法典》第四百七十九条的规定:“承诺是受要约人同意要约的意思表示。”要约经受要约人承诺,表明当事人之间达成协议,合同即宣告成立。
(二)承诺应当具备的条件
1、承诺必须由受要约人做出陪和举。
2、承诺必须向要约人做出。
3、承诺的内容必须与要约的内容一致。
4、承诺必须在有效期限内做出。
(三) 承诺的方式
承诺应当以通知的方式做出,通知的方式可以是口头的,也可以是书面的。
(四) 承诺的期限
承诺应当在要约确定的期限内到达要约人。要约没有确定承诺期限的,承诺应当依照下列规定到达:
1、要约以对话方式作出的,应当即时作出承诺,但当事人另有约定的除外;
2、要约以非对话方式作出的,承诺应当在合理期限内到芦碧达。所谓合理期限,是指依通常情形可期待承诺到达的期间,一般包括要约到达受要棚唤约人的期间、受要约人作出承诺的期间、承诺通知到达要约人的期间。要约以信件或者电报作出的,承诺期限自信件载明的日期或者电报交发之日开始计算。信件未载明日期的,自投寄该信件的邮戳日期开始计算。要约以电话、传真等快速通讯方式作出的,承诺期限自要约到达受要约人时开始计算。
(五)承诺的生效
承诺通知到达要约人时生效。承诺可以撤回。撤回承诺的通知应当在承诺通知到达要约人之前或者与承诺通知同时到达要约人。受要约人对要约的内容做出实质性变更的,为新要约。承诺对要约的内容做出非实质性变更的,除要约人及时表示反对或者要约表明承诺不得对要约的内容做出任何变更的以外,该承诺有效,合同的内容以承诺的内容为准。
二、民法典准合同表示什么意思
《民法典》合同编第三分编命名为“准合同”,合同编的体系变为通则、典型合同、准合同三部分。准合同是带有先决条件的合同。该先决条件是指决定合同要件成立的条件。如:许可证落实问题、外汇筹集、待相关人员审查或者待最终正式文本的打印、正式签字(相对草签而言)等。准合同与合同从形式上无根本区别,内容格式均一样,只是有时定为草本或正式本之别。但从法律上说,有根本的区别。准合同可以在先决条件丧失时自动失败,而无需承担任何损失责任;而合同则必须执行,否则叫"违约"。
三、合同签订阶段应注意的问题
(一)违约条款明显不合理,最终无法执行。
常见的工程施工合同中对违约金的约定条款,多为制约承包方的工程质量与工程逾期竣工。为制约承包方,有的合同违约金高得出奇:工程逾期竣工日违约金为合同总价款的1%。而对发包方逾期支付工程款违约金的标准往往仅按银行同期贷款利率计算。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很多:
1、处于卖方市场中优势地位的发包方,在合同签订阶段占据了主导地位;
2、发包方试图以重罚来制约承包方;
3、发包方企图借违约条款在承包方头上抠利;
4、处于劣势的承包方急于取得承包权做出妥协与让步;
5、承包方以承诺重罚来证实自己的守信与实力;
6、承包方明知重罚违约条款不可能得到法院的支持而写进合同也无所谓。
这种重罚违约条款因不可能得到法院的支持,笔者将称之为“自我安慰”条款。不久前,笔者承办了这样一案:承包方诉请发包方支付600万元工程款,发包方反诉承包方支付逾期竣工违约金1000万元。发包方反诉的依据是,合同规定了工程逾期竣工按合同价款的日1%计罚违约金,工程逾期竣工188天,据实计算违约金竟是合同价款的二倍。因承包方没有对违约金过高依法提出适当减少,法院也认为合同条款并不违法,但不现实,只得以工程逾期原因诸多为由,不支持发包方的诉求。调解时法官当着双方的面说:“2000万元的工程,反诉1000万元赔偿现实吗?”可见,过重的违约金条款结果适得其反。
(二)违约责任条款应全面,在约定违约责任条款时应力求完善。
1、约定承包方不及时进场与实际开工的违约责任。合同虽有工期制约承包方,但承包方延期进场,争议时承包方往往会将责任推给发包方,认为是发包方不具备进场条件;现实中还存在承包方实际已开工但不及时递送开工报告的做法,承包方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争取工期。因此,合同中对此应有明确规定;
2、约定承包方不及时移交施工资料的违约责任。在建筑工程合同中,很难见到关于对承包方移交施工资料的制约条款。笔者遇有一案例:承包方诉请发包方支付工程尾款400万元,发包方以承包方未提交竣工资料导致工程无法组织验收为由行使抗辩权;按合同条款约定承包方应在竣工验收后30日内提供竣工图与竣工资料,但没有约定对承包方逾期提供或不提供的违约责任;而逾期支付工程款则有按银行同期贷款利率计算罚款的约定。最后法院仅判了承包方履行提供竣工图与竣工资料的义务,对延期履约给发包方带来的损失因无具体约定和无法计算而不予支持。
3、约定承包方逾期移交工程的违约责任。笔者涉足建筑业至今20余年,很少见有在合同中约定工程如何移交的条款,只是在合同中约定工程如何验收,以此替代工程移交。严格意义上的工程验收是合同主体双方在监理方及有关部门的参与下,对工程施工质量问题进行确认;而工程移交是承发包双方对工程的标的物进行移转。建设部有规章对工程移交作有明确规定。

⑤ 法的创制名词解释是什么

法的创制,通常与广义立法含义相同,指由特定的政权机关依据一定职权和程序、运用一定技术、为体现执政阶级意志所进行的,制定、认可、修改、补充和废止法律规范的活动。

社会主义法的创制,应是工人阶级领导下的广大人民根据经济、政治和其他社会生活的客观需要,依据法定制度,将自己的意志上升为国家意志、最终表现为法的形式的活动过程,也是充分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吸收广大人民群众参加国家政权活动的过程。

法的创制,通常可分三阶段

(1)前立法阶段,即立法准备阶段。这一阶段的基本工作是作出立法创意和决策,进行立法预测、规划和法案的准备、起草、修改。立法创意和决策主要是有权立法的机关或决策者的工作;立法预测和法案的准备、起草、修改,主要是具体的立法工作者的操作性工作;立法规划是两者结合的工作。

(2)中立法阶段,即由法案变为法律或其他规范性法律文件的阶段,包括提出、审议、表决、通过法案和公布法律或其他规范性法律文件。这一阶段的立法工作一般更具程式化,通常所说立法程序,即为这一阶段的程序。

(3)后立法阶段,即完善法律规范或法律规范性文件的阶段,主要包括立法解释,立法备案,法的修改、补充或废止,法的编繁等。法的创制各阶段各有特定的目的、任务和方式,又是紧相关联的完整的过程。许多法学著述讲到法的创制阶段或立法过程,只讲三个阶段中的第二阶段,是片面的。

热点内容
九年级法律知识点 发布:2025-01-09 02:40:31 浏览:206
劳动法辨析题 发布:2025-01-09 01:48:53 浏览:32
女律师知乎 发布:2025-01-09 01:40:48 浏览:877
开展法律知识小讲堂 发布:2025-01-09 01:25:53 浏览:160
天津二建法规答案解析 发布:2025-01-09 00:47:53 浏览:195
公司给的offer邮件具有法律效力吗 发布:2025-01-08 23:53:24 浏览:72
人员优化劳动法 发布:2025-01-08 23:46:44 浏览:5
2014北京市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 发布:2025-01-08 23:45:36 浏览:744
最高人民法院简易程序 发布:2025-01-08 23:42:53 浏览:138
第四章合同法 发布:2025-01-08 23:29:58 浏览: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