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咒
❶ 谁有道教清心咒的全文给我谢谢了
静心咒(道家):冰寒千古,万物尤静,心宜气静,望我独神,心神合一,气宜相随,相间若余,万变不惊,无痴无嗔,无欲无求,无舍无弃,无为无我。
清心诀(道家):清心如水, 清水即心。 微风无起, 波澜不惊。 幽篁独坐, 长啸鸣琴。 禅寂入定, 毒龙遁形。 我心无窍, 天道酬勤。 我义凛然, 鬼魅皆惊。 我情豪溢, 天地归心。 我志扬迈, 水起风生! 天高地阔, 流水行云。 清新治本, 直道谋身。 至性至善, 大道天成。
太上老君静心咒:
老君曰:大道无形,生育天地,道家静心咒。大道无情,运行日月。大道无名,长养万物。吾不知其名强名曰:「道」。夫道者有清有浊,有动有静。天清地浊,天动地静,男清女浊,男动女静。降本流末,而生万物。
清者,浊之源。 动者,人能常清静,天地悉皆归。夫人神好静,而心扰之。人心好静,而欲牵之。常能遣其欲,而心自静。
(1)道德咒扩展阅读:
《七部语要》说: “神静则心和,心和而神全。神躁则心荡,心荡则神伤。将全其形, 先在理神。故恬和养神,则自安于内;清虚栖心,则不诱于外也。七窍者,精神之户牖也; 志气者, 五脏之使候也。 耳目诱于声色, 鼻口悦于芳菲, 肌体舒于安适, 则精神弛骛而不守;
志卸縻于趋舍,则五脏滔荡而不安。嗜欲连绵于外,心脏壅塞于内,曼衍于荒淫之波,留连 于是非之境,而不败德伤生者,盖亦寡矣,以劳形而伤神也。 ”
人之所好,不过有、得、是、居上、乐。而道家不载于此,以自然而为,仅得大有,大得,大是,大乐。“人皆知持物之乐而不知不持物之乐。”正是说明了道家追求自然的目的。而自然的极致,则似婴儿,无识无是,不受物性。可谓之自然之至。能做到这个境界,道家叫做至人。
❷ 老子道德经第一章的原文和译文
黄庭经原文和译文如下:
上部经第一
老君闲居作七言,解说身形及诸神,上有黄庭下关元,后有幽阙前命门,
呼吸庐间入丹田,玉池清水灌灵根,审能修之可长存,黄庭中人衣朱衣,
关元茂龠阖两靡,幽阙侠之高巍巍,丹田之中精气微,玉池清水上生肥,
灵根坚固老不衰,中池有士服赤衣,横下三寸神所居,中外相距重闭之,
神庐之中当修治,玄府气管受精府,急固子精以自持,宅中有士常衣绎,
子能见之可不病,横立长尺约其上,子能守之或无惹,呼吸庐间以自偿,
子保完坚身受庆,方寸之中谨盖藏,精神还归老复壮,心结幽厥流下竞,
养子玉树令可壮,至道不烦无旁午,灵台通天临中野,方寸之中间关下,
玉房之中神门户,既是公子教我者,明堂四达法海源,真人子丹当吾前,
三关之中精气深,子欲不死修昆仑,绎官重楼十二环,琼室之中五色集,
赤神之子中池立,下有长城玄谷邑,长生要慎房中急,弃捐淫欲专子精,
寸田尺宅可治生,系子长留心安宁,推志游神三奇灵,行间无事心太平,
常存玉房神明达,时思太仓不饥渴,役使六丁玉女渴,闭子精门可长活,
正室堂前神所舍,洗心自治无败污,历观五脏视节度,六府修治洁如素,
虚无自然道之固,物有自然道不烦,垂拱无为身体安,虚无之居在帏间,
寂寞郭然口不言,修和独立真人官,恬淡无欲游德园,清净香洁玉女前,
修德明达神之门。
中部经第二
作道优游深独居,扶养性命守虚无,恬淡自乐何思虑,羽翼已具正扶疏,
长生久视乃飞去,五行参差同根蒂,三五合气其本一,谁与共之斗日月,
抱玉怀珠和子室,子能守一万事毕,子自有之持无失,即欲不死入金室,
出日大月是吾道,天七地三回相守,升降进退合乃久,玉石落落是吾宝,
子自有之何不守,心晓根基养华彩,服天顺地合藏精,七口之五回相合,
昆仑之上不迷误,九原之山何亭亭,中有真人可使令,蔽以紫官舟城楼,
侠以日月如明珠,万岁昭昭非有期,外本三阳物自来,内拘三神可长生,
魂欲上天魄入渊,还魂返魄道自然,庶几结珠固灵根玉,匙金钥身完坚,
载地悬天周乾坤,象以四时赤如舟,前仰后卑列其门,选以还丹与玄泉,
象龟引气致灵根,中有真人巾金巾,负甲持符开七门,此非扶叶实是根,
昼夜忌之可长存,仙人造士非异有,积精所致和专仁,人皆食谷与五味,
独食太和阴阳气,故能不死天相既,试说五脏各有方,心为国主五脏王,
受意动静气得行,道自将我神明光,昼日昭昭夜自守,渴可得浆饥自饱,
经历六府藏卯酉,通我精华调阴阳,转阳之阴藏于九,常能行之耳不老,
肝之为气修而长,罗列五脏主三光,上合三焦下玉浆,我神玖魄在中央,
精液流泉去鼻香,立于玄膺含明堂,雷电霹雳往相闻,右酉左卯是吾室。
下部经第三
伏于志门侯天道,近在子身还自守,清静无为神留止,精神上下开分理,
精候天道长生草,七窍已通不知老,还坐天门侯阴阳,下于喉咙神明通,
过华盖下清且凉,大清灵渊见吾形,期成还年可长生,还过华池动肾精,
立于明堂望丹田,将使诸神开命门,通利天道存灵根,阴阳列布若流星,
肝气周还终无端,肺之为气三焦起,上座天门侯故道,津液醴泉通六府,
随鼻上下开两耳,窥视天地存童子,调和精华治发齿,颜色光泽不复白,
下于喉咙何落落,诸神皆会相求索,下大绛宫紫华色,隐藏华盖观通庐,
专守心神转相呼,观我神明辟诸邪,脾神还归依大家,致于胃管通虚无,
藏养灵根不复枯,闭塞命门如玉都,寿传万岁年有余,脾中之神主中官,
朝会五脏列三光,上合天门合明堂,通利六府调五行,金木水火土为王,
通利止脉汗为浆,修护七窍去不祥,二神相待化玉英,上禀天气命益长,
日月列布张阴阳,五脏之主肾最精,伏于太阴成吾形,出入二窍合黄庭,
呼吸虚无见吾形,强我筋骨血脉盛,恍惚不见过青灵,坐于庐下几小童,
内息思存神明光,出于天门大无闲,恬淡无欲养华茎,服食玄气可遂生,
还返七门饮太渊,通我悬膺过青灵,坐于膺间见小童,问于仙迂与奇方,
服食芝草紫华英,头戴白素足丹田,沐浴华池生灵根,三府相得开命门,
五味皆至善气还,披发行之可长存,大道荡荡心勿烦,吾言毕矣勿妄传。
上清章第一
【上清紫霞虚皇前,】
三清之境,有太清、上清、玉清,此三清之中,一切大圣之所居也。虚皇者,紫清太素高虚洞曜三元道君内号也,即大道之域,包罗三清。又《玄都十号》云:太灵虚皇天尊也,即元始之本号也。道君欲明七言之所始乎紫霞之宫故也,亦名紫琼宫、赤白紫宸宫也。
【太上大道玉宸君,】
太上即高圣太真玉晨玄皇大道君也。太上之尊也,按《本行经》云,有元始五老之君号也。玉晨君即黄老君之号也。
【闲居蕊珠作七言,】
蕊珠,上清境宫阙名也。道君在中而说经,述作此经,皆以七言为句也,人身备有之故也。
【散化五形变万神,】
谓能变化,出聪明,离形去智,同于大道,先本后迹,故假神托用。神者,随应也。散有五形变万神。
【是为黄庭曰内篇。】
因中而得名也。
【琴心三叠舞胎仙,】
琴,和也。三叠,三丹田,谓与诸宫重叠也。胎仙即胎灵大神,亦曰胎真,居明堂中,所谓三老君为黄庭之主,以其心和则神悦,故_胎仙也。
【九气映明出霄间,】
三田之中有九气,炳唤而无不烛。《大洞经》云:三丹田、三元及三洞房,合为九宫,宫中有天皇九魄,变为九气,化为九神也。入于人鼻,周流脑宫,映明上达,故曰出霄间。
【神盖童子生紫烟;】
神盖,眉也。明珠,目瞳也。紫烟,紫烟即目光气也。
【是曰《玉书》可精研,】
文因迹始,专则之通。
【咏之万遍升三天,】
精备神充,名上三清。
【千灾以消百病痊,】
精神俱,故也。
【不惮虎狼之凶残,】
无余伤也。
【亦以却老年永延。】
唯此一章,都说黄庭之道也。
上有章第二
【上有魂灵下关元,】
魂灵,魂魄也。日间在双目,夜间魂在肝,魄在肺。关元,脐也。脐为受命之宫,则魂魄在上,关元居下。上魂灵,天分也;下关元,地分也。魂灵无形,关元有质,人法天地形象。
【左为少阳右太阴,】
少阳,左目也。太阴,右目也。
【后有密户前生门。】
密户,后腰双肾之间,双肾入口,犹如肾之门户也。肾为藏精宫,当密守之,使不躁泄。生门,脐也,未生时,出生时,性命交割之门。
【出日入月呼吸存,】
日月者,阴阳之精也。呼吸为阴阳之气,法象天地之气。呼气为出,为阳,吸气为入,属阴,呼吸之间,心当存之,正在一个虚空中字。
【四气所合列宿分,(又作元气所合列宿分,此处采用道藏所载四气之说)】
四气,四时灵气也。列宿,三景也。谓常存元气合于身,兼存日月星辰,灵光照耀,罗列一身,分明与天合,久则通灵,使心与道合。
【紫烟上下三素云,】
紫烟,目精之气也。云:目光有紫素、白素、黄素,为三素云。分别下降吾身,灌溉灵苗。 紫气应上,黄气应中,白气应下。
【灌溉五华植灵根,】
素云之气,在口为玉液,存咽之以灌。五华者,五脏之英华之_。灵根,舌本也。谓漱咽津液,兼吸引五气而服之,则灵根永存,神府清畅。
【七液洞流冲卢间。】
七液,指人的心液、肝液、脾液、肺液、肾液、气液、血液。四时之灵气和上中下三丹田之妙气化成,胪间,两眉间,谓额也。七液上行于两眉间,灌溉于五脏,生成精化而养人体灵根。。
【回紫抱黄入丹田,】
内象喻也。紫黄乃身内精气三素,目光所视,乃紫、黄之光色,回入丹田。按《大洞经》云:眉间却入一寸为明堂,左明童君,右明女君,中明镜神君;眉间却入二寸为洞房,左无英君,右白元君,中黄老君,眉间却入三寸为丹田,亦名泥丸宫。左有上元赤子君,右有帝卿君;又却入四寸为流珠宫,有流珠真君居之;又却入五寸为玉帝宫,玉清真母居之;又当明堂上一寸为天庭宫,上清真女居之;又洞房直上一寸为极真宫,太极帝君居之;又丹田直上一寸为丹玄宫,有中黄太乙君居之;又流珠直上二寸为太黄宫,太上君居之。男为雄一,女为雌一,男女并可修之。
【幽室内明照阳门。】
幽室,喻回黄抱紫后突觉眼前光明,犹如黑房子突然开灯。阳门,命门也。专气保精,无使泄散;朗照内外,兼守命门也。
口为章第三
【口为玉池太和宫,】
口中液水为玉津,一名醴泉,亦名玉浆,伫水为池也。百节调柔,五脏和适,皆以口为宫主也。(《大洞经》云:心存胃口,有一女子,婴儿形,无衣服,正立胃管,张口承注魂液,仰吸五气,当即藏满口中,内外津液,满口咽之,遣直入玄女口中。五过毕,叩齿三通,微咒曰:玉清高上,九天九灵,化为神女,下入胃清。金和玉映,心闲神明,服食日精,金华充盈。 )
【漱咽灵液灾不干,】
灵液真气,邪不忤正。
【体生光华气香兰,】
不食五谷,体无滓秽。
【却灭百邪玉炼颜。】
肌肤若冰雪,绰约若处子。
【审能修之登广寒,】
广寒,月亮,北方仙宫之名。时所谓身内虚空处出现玉轮明月,内观所见。冬至之日,月伏广寒之宫。其时育养月魂于广寒之地,天人采精华之彩,以辩日月之光。
【昼夜不寐乃成真,】
勤修静定,昼夜修持,则为真人。
【雷鸣电激神泯泯。】
调神理气,精魄恬愉,虽震雷而不惊惧。雷鸣电激为修行时出现景象,耳边雷鸣或身感电击,此时用神昏昏默默,不为之所惊。又曰:雷为电激,为叩齿存思,乃是神用,不得言泯泯也。
黄庭章第四
【黄庭内人服锦衣,】
黄庭之内人穿着锦衣,锦衣具五色也。即谓五脏之真气也,三庭之中备有之故也。
【紫霞飞裙云气罗,】
《十方经》云:高上玉皇衣文明飞云之裙,即神仙之服也。
【丹青绿条翠灵柯,】
五色杂气,共生枝条仙衣之所。
【七蕤玉_闭两扉,】
外象喻也。蕤,下垂。_,管道。七窍闭合,反观内视。闭目,曰闭两扉。
【重掩金关密枢机,】
金取坚刚也。老子经云:善闭无关键而不可开,言养生善守,精神不妄泄。则体内枢机自动。
【玄泉幽阙高崔嵬。】
口中之液,一曰玉浆,一名玉液,一名玉泉,两肾间为幽关,两目间为阙庭,舌下玉液产自双肾,肾水上朝,化为玄泉。
【三田之中精气微,】
内指事也。玄泉浇灌三田,丹田之中,神气变化,感应从心,非有非无,不可为也。象粗入妙,必基有条,故以气细微则用心细微为主。象可至静至微。
【娇女窈窕翳霄晖,】
《真诰》云:娇女,耳神名也。翳(yi),遮盖。霄晖,天光。言耳不外闻诸物,文静内贤,双目不外驰,守定天光。
【重堂焕焕扬八威,】
重堂,喉咙名也。一曰重楼,亦名重环。《本经》云:绛宫重楼十二级。绛宫,心也,或曰心下肾上之间。喉咙在心上,故曰重堂。喉咙者,津液之路也。流通上下,重楼生光,焕明八方,八方之神曰八威也。 (太古之世,群龙兴洪水为灾,元始天尊以八威之策制伏龙王。所谓八威即"威神、威鬼、威俗、威伪、威毒、威狩、威非、威物"。用此八威神策召制龙王,故书名《八威召龙经》。)
【天庭地关列斧斤,】
两眉间为天庭,紫微夫人咒曰:开通天庭,使我长生。斧斤,金木相聚也。乾坤之间,金木相聚,灵台永固。
【灵台盘固永不衰。】
心为灵台,言有神灵居之;静则守一,动则存神;神具体安,不衰竭也。
中池章第五
【中池内神服赤珠,】
膻中气海为中池。(或据所言服饰,包括心至下腹关元的距离而言,中池是包括中丹田至下丹田之间的位置)。言中池之神上服赤珠之衣。
【丹锦云袍带虎符,】
丹锦云袍,心肺之色也。虎符,兵符也,谓中池之神,可调遣兵马之用。
【横津三寸灵所居,】
内指事也。脐在胞上,故曰横津。脐下三寸为丹田,真人赤子所居也。
【隐芝翳郁自相扶。】
按《内外神芝记》诀云:五脏之液为芝,即隐芝也,又名内芝。翳郁,浓密。谓五脏之液聚集相盘结。
天中章第六
【天中之岳精谨修,】
天中之岳为鼻也,一名天台。所谓灌溉中岳,名书帝录也。
【灵宅既清玉帝游,】
面为灵宅,一名天宅,以眉目口之所居,故为宅。修之精通,则神游矣。《大洞经》云:面为尺宅,又或云赤泽。
【通利道路无终休,】
通利耳目口之气脉周流不息。
【眉号华盖覆明珠,】
明珠,目也。
【九幽日月洞虚无,】
当存目童如日月明也,照于鼻前,即如洞中九幽之地有日月朗照。
【宅中有真常衣丹,】
存见真人,常在目前,与心应而象心气色也。
【审能见之无疾患。】
元阳子曰:常存其神,则无病也。
【赤珠灵裙华茜粲,】
心神之服色,外喻也。
【舌下玄膺生死岸,】
内指事也。玄膺是舌下舌系带中间的穴位,它位于舌下玉液、金津的两个穴位中间,通津液之岸也。《本经》云:玄膺气管受精符也焉。
【出青入玄二气焕,】
谓吐纳阴阳二气,焕然普明。
【子若遇之升天汉。】
人能善遇吐纳之理,则成天仙矣。
至道章第七
【至道不烦诀存真,】
大道至简,要诀在于存真。
【泥丸百节皆有神。】
泥丸及身体百节皆相通,其间具有神真相对应,神者妙万物,而因象立名。
【发神苍华字太元,】
白与黑谓之苍,最居首上,故曰:太元也。
【脑神精根字泥丸,】
丹田之宫,黄庭之舍,洞房之主,阴阳之根,泥丸脑之象也。
【眼神明上字英玄,】
目喻日月,在首上之,故曰明上。英玄,童子精色也,内指事。
【鼻神玉陇字灵坚,】
隆陇之骨,象如玉也。神气通天,出入不竭,故曰灵坚也。
【耳神空闲字幽田,】
空闲幽静,听物则审,神之所居,故曰幽田。
【舌神通命字正伦,】
咽液以舌,性命得通,正其五味,各有伦理。
【齿神_峰字罗千,】
牙齿坚利,如_刃锋,摧罗众物而食之。
【一面之神宗泥丸。】
脑神丹田,百神之主,一面众神皆朝泥丸。
【泥丸九真皆有房,】
《大洞经》云:三元隐化则成三宫,三三如九,故曰三丹田。又有三洞房,合上三元,为九宫,中有九真神,三九二十七神,气和人当存之,亦谓九皇、九魂,变九气以为九神,各居一洞房也。
【方圆一寸处此中,】
房有一寸,脑有九瓣。
【同服紫衣飞罗裳。】
九真之服,皆象气色,飞犹轻故也。
【但思一部寿无穷,】
存思泥丸九真,不死之道
【非各别住居脑中,】
泥丸众神皆居脑中。
【列位次坐向外方,】
神统丹田而外其面,以捍不祥。《八素经》云:真有九品,向外列位,则当上真。上向高真,南向太真,东向神真,西向玄真,北向仙真,东北向天真,东南向虚真,西南向至真,西北向天真者,不视而明,不听而听,不言而正,不行而从也。
【所存在心自相当。】
心存玄真,内外相应。
心神章第八
【心神丹元字守灵,】
内象喻也。心为脏腑之元,南方火之色,栖神之宅,丹之灵元。故曰守灵。
【肺神皓华字虚成,】
栖为心之华盖,皓白也。西方金之色,肺色白,其质轻虚,故曰虚成也。
【肝神龙烟字含明,】
肝位木行,东方青龙之色也,于脏主目。日出东方,故曰含明也。
【翳郁道烟主浊清,】
翳郁木象,得火而烟生,得阳而气清;清即目明,浊即目暗。
【肾神玄冥字育婴,】
肾属水,居北冥,故曰玄冥。肾精为子。故曰育婴。
【脾神常在字魂停,】
脾中央土位也,故曰常在。即黄庭之宫也。魂不下于脾土之界,故曰魂停也。
【胆神龙曜字威明。】
胆色青光,故曰龙曜;主于勇悍,故曰威明。外取东方青龙雷震之象。
【六腑五脏神体精,】
资保一身,废一不可,故曰神体精。心、肝、脾、肺、肾为五脏,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胆为六腑。所言腑者,犹府邑之府,取受物之义,故曰府也。脏者,各具一质,而共藏于身,故为脏也。言三焦者多矣,而未的其真,盖心肝腑三脏之上,而系管之中为三焦。《中黄经》云:心肝肺三焦,当指其所也。又据五方之色,脾为五脏之主。而今其以心为主,何也?答曰:心居五脏中,其质虚受,是神识之体,运用之源,故偏方而得其主,动用而获其神,不可以象数言,不可以物悉取,皆自然之理也。
【皆在心内运天经,】
以五脏六腑各有所司,皆法象同天地,顺阴阳,自然应摄之道,故曰运天经也。
【昼夜存之自长生。】
依此五神服色,思存不舍,不死之道。仙经存五脏之气,变为五色云,当顶上覆映一身,日居于前,月居于后,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即去邪长生之道也。
肺部章第九
【肺部之宫似华盖,】
金宫也,肺在五脏之上,曰:双肺叶如华盖也。
【下有童子坐玉阙,】
童子名皓华。肺形如盖,故以下言之。玉阙者,肾中白气与上肺连之也。
【七元之子主调气,】
元阳子曰:七元之君,负甲持符,辟除凶邪而布气七窍,主耳目聪明。七元,七窍之元气根本来源也。饮食营养液、血液、肌肉、脂肪、骨骼、骨髓、精液等七种为基础七元,而从这基础七元又清浊分泌而生化出的津液称为正津。七液,指人的心液、肝液、脾液、肺液、肾液、气液、血液。
【外应中岳鼻齐位,】
中岳者,鼻也。又为齐,齐为昆仑。鼻为七窍之门户,位犹主也。
【素锦衣裳黄云带,】
素,肺膜之色也。黄膜蔓延罗绪,有象云气也。
【喘息呼吸体不快,】
喘息为巽风过猛,体有不快。
【急存白元和六气,】
白元君主肺宫也。《大洞经》云:白元君居洞房之右是也。风、寒、暑、湿、燥、火,此内经所谓六气也。天有六气,地有五行,六气者五行之气也,水气寒,火气热,金气凉,木气温,土气非寒非热,不温不凉,遇火则燥,遇水则湿。寒、热、温、凉、湿、燥,是为六气。风乃六气往来之动象,可寒可热,可温可凉,可湿可燥,乃六气之动,非气本身也。
【神仙久视无灾害。】
六气均衡,邪不干正。
【用之不已形不滞。】
常存此道,形气荣华,至诚修炼之所及也。
心部章第十
【心部之宫莲含叶,】
火宫也。心脏之质,象莲花之未开也。
【下有童子丹元家。】
心神丹元也。
【主适寒热荣卫和,】
寒热,阴阳静燥之义也。人常和适,以荣卫其身。气分阴阳,阳者为卫气,阴者为阴精;血分阴阳,阳者为荣气,阴者为阴血。气行于经,则卫行于经;血行于脉,则荣行于脉。是故,“卫行脉外,荣行脉中”也。心主荣,肺主卫;脾主阴血,肾主阴精;脾与肾之主精血,皆缘于肝脑之元阴元阳生发与节制。人体一气分气血,气血再分为荣、为卫、为阴血、为阴精。此荣卫气血之总论也。
【丹锦衣裳披玉罗。】
心象离火。丹锦衣裳,外阳也。披玉罗,内阴也。所谓离中空是也。
【金铃朱带坐婆裟。】
金铃,心之象也。朱带,心上血脉之象也。坐婆裟者,言神安静也。
【调血理命心不枯。】
心安体和,则无病矣。
【外应口舌吐五华,】
心主口舌,吐纳五脏之津,识五行之味,故言外应五味也。
【临绝呼之亦登苏。】
人有病厄,当存丹元童子,朱衣赤冠,以救护也。
【久久行之飞太霞。】
常修此道,能获飞仙。
肝部章第十一
【肝部之宫翠重里,】
木宫也。肝色苍翠,大小相重之象也。
【下有青童神公子,】
肝,东方木位,主青,故曰青童。
【主诸关镜聪明始。】
肝主春三月,阳之本始。窍主目,五行之关镜,故曰聪明始也。
【青锦披裳佩玉铃,】
青锦,肝之色。玉铃,白脉垂象也。
【和制魂魄津液平,】
内指事也。东春和煦,万物生也。
【外应眼目日月精,】
肝外主眼,左日右月也。
【百疴所钟存无英,】
诸疾荐之,但存肝神无英公子。
【同用七日自充盈。】
五脏兼存,故言同用。凡七日为一竟者,一游也。
【垂绝念神死复生,】
垂死,存念肝神,还得活愈。
【摄魂还魄永无倾。】
《太微灵书》云:每月三日、十三日、二十三日夕,三魂弃身游外。摄之者,常仰眠、去枕、伸足、交手心上,瞑目闭气三息,叩齿三通毕,存心中有赤气,如鸡子从内出于咽中,赤气转大,覆身,变成火,以烧身,使匝,觉体少热,呼三魂名曰"爽灵、胎光、幽精"。即微咒曰:"太微玄宫,中黄始青,内炼三魂,胎光安宁,神宝玉室,与我俱生。不得妄动,鉴者太灵。若欲飞行,唯诣上清;若有饥渴,得饮玄水玉精。"又每月朔望晦光魄盛总交通,存思精炼反还之法。当此,乃仰眠伸足,掌心掩两耳,令指根绕于项上,闭息七遍,叩齿七通;心存鼻端白气,如小豆大,须臾渐大,冠身上下九重气,忽变成两青龙,在两目中,白虎在两鼻孔中,朱雀在心上,苍龟在左足下,_蛇在右足下,两玉女著锦衣,手把火光当两耳门。毕,咽液七过,呼七魄名"尸狗、伏矢、雀阴、天贼、毒秽、臭肺"。即咒曰:素气九还,制魂邪奸,天狩守门,娇女执关,炼魄和柔,与我相安。不得妄动,看察形源,若有饥渴,听饮月黄日丹。
肾部章第十二
【肾部之宫玄阙圆,】
水宫也,玄阙圆者,两肾相望之形状也。玄,水色,内象喻之也。
【中有童子冥上玄,】
肾为下玄,心为上玄,肾神玄冥,字育婴,气与心连。故言冥上玄。
【主诸六府九液源,】
九液交连,百脉流通,废一不可。五脏六腑,乃九窍之津液也。
【外应两耳百液津。】
肾宫主耳,气衰则聋。阴阳和合,则百脉津液流通也。
【苍锦云衣舞龙蟠,】
苍锦,肾色之象也。云衣,肾膜之象也。龙蟠,肾脉之象也。
【上致明霞日月烟,】
肾气充之,上注于目,外象喻也。
【百病千灾急当存,】
存想见之,永无患故也。
【两部水王对生门,】
肾藏双对,故曰两部。肾宫水旺,则化为赤子,故曰对生门。
【使人长生升九天。】
赤子化为真人,而升九天。九天常谓九气青天,其气主生也。
脾部章第十三
【脾部之宫属戊己,】
土宫也,戊己属土,据中央辰。
【中有明童黄裳里,】
明童谓魂停,黄裳土之色。
【消谷散气摄牙齿,】
脾为五脏之枢也。脾磨食消,生气,乃至齿为罗千,故摄牙齿。
【是为太仓两明童,】
太仓,脾府。此明童谓脾神,名混康也。
【坐在金台城九重,】
坐于九重之城的金台上。
【方圆一寸命门中,】
即黄庭之中,丹田之所也。
【主调百谷五味香,】
口中滋味,脾磨食之所致。
【辟却虚羸无病伤,】
内指事也。
❸ 佛教道教当中都有什么咒语啊
如意宝轮王陀罗尼
南摩佛驮耶,南摩达摩耶,南摩僧伽耶,南摩观自在菩萨摩诃萨,具大悲心者,怛侄托,唵,斫竭罗伐底,震多末尼,摩诃伯蹬谜,噜噜噜噜,底瑟吒,瑞罗阿竭利,沙夜吽,癹莎呵 (此根本造咒),唵,伯蹋摩,震多末尼,瑞罗吽,(此大心咒),唵,跋喇陀伯亶谜吽 (此随心咒)。
消灾吉祥神咒
曩摩三满多,母驮喃,阿怛罗底,贺多舍,娑曩喃,怛侄托,唵,佉佉,佉呬,佉呬,吽吽,入哇罗,入哇罗,伯罗入哇罗,伯罗入哇罗,底瑟炸,底瑟炸,瑟致哩,瑟致哩,娑癹吒,娑癹吒扇底迦,室哩曳,娑哇诃。
功德宝山神咒
南摩佛驮耶,南摩达摩耶,南摩僧伽耶,唵,悉帝护噜噜,悉都噜,只利波,吉利婆,悉达哩,布噜哩,娑哇诃。
佛母准提神咒
(稽首皈依苏悉帝,头面顶礼七俱胝 我今称赞大准提,惟愿慈悲垂加护)
南摩飒哆喃,三藐三菩陀,俱胝喃,怛侄托,唵,折戾主戾,准提娑婆诃。
圣无量寿决定光明王陀罗尼
唵,捺摩巴葛瓦帝,阿吧罗密沓,阿优哩阿纳,苏必你,实执沓,牒左罗宰也,怛塔哿达也,阿罗诃帝,三药三不达也,怛你也塔,唵,萨哩巴,桑斯葛哩,叭哩述沓,达罗马帝,哿哿捺,桑马兀哿帝,莎巴瓦,比述帝,马喝捺也,叭哩瓦哩婆喝。
药师灌顶真言
南摩薄伽伐帝,鞞杀社,窭噜薜琉璃,伯喇婆,喝罗闍也,怛托揭多也,阿罗喝帝,三藐三菩陀耶,怛侄托,唵,鞞杀逝,鞞杀逝,鞞杀社,三没揭帝莎诃。
观音灵感真言
唵,嘛呢叭弥吽,麻曷倪牙纳,积都特巴达,积特些纳,微达哩葛,萨而斡而塔,卜哩悉塔葛,纳补罗纳,纳卜哩,丢忒班纳,纳麻炉吉,说罗耶莎诃。
七佛灭罪真言
离婆离婆帝,求诃求诃帝,陀罗尼帝,尼诃罗帝,毗黎你帝,摩诃伽帝,真陵乾帝,莎婆诃。
往生净土神咒
南摩阿弥多婆夜,哆托伽多夜,哆地夜托,阿弥利都婆毗,阿弥利哆,悉耽婆毗,阿弥利哆,毗伽兰帝,阿弥利哆,毗伽兰哆,伽弥腻,伽伽那,枳多伽利,娑婆诃。
善女天咒
南无佛陀,南无达摩,南无僧伽,南无室利,摩诃提鼻耶,怛你也托,波利富楼那,遮利三曼陀,达舍尼,摩诃毗诃罗伽帝,三曼陀,毗尼伽帝,摩诃伽利野,波弥,波罗,波弥,萨利哇栗托,三曼陀,修伯梨帝,富隶那,阿利那,达摩帝,摩诃毗鼓毕帝,摩诃弥勒帝,娄玻僧只帝,醯帝簁,僧只醯帝,三曼陀,阿托阿陋婆罗尼。
虚空藏咒
南无虚空菩萨摩诃萨 (三称)
阿旅,逻闍鞞钤,浮娑闍鞞耶,娑奈闍鞞,博厕,娑迷婆吒,逻闍鞞托奈婆逻鞞,萨多逻伽逻泥,休磨休磨,摩诃,伽楼尼伽娑婆诃。
[转帖]道教的咒语
道 教 施 法 仪 式 中 , 常 有 咒 语 、 掐 诀 、 步 罡 等 , 它 们 和 书 符 一 起 成 为 道 法 的 基 本 手 段 。 道 士 以 画 符 念 咒 、 掐 诀 步 罡 来 施 行 法 术 , 以 增 强 人 们 战 胜 邪 恶 的 信 心 。 这 些 法 术 本 身 具 有 使 人 类 在 无 法 控 制 的 异 己 力 量 面 前 保 持 心 理 平 衡 和 生 活 信 心 的 文 化 功 能 。
咒 语 是 一 种 被 认 为 对 鬼 神 或 自 然 物 有 感 应 或 禁 令 的 神 秘 语 言 : 咒 语 常 和 以 人 体 真 气 「 禁 制 」 鬼 神 、 外 物 的 气 禁 术 结 合 在 一 起 , 称 为 禁 咒 。 有 时 和 符 一 起 出 现 , 称 做 符 咒 。 道 士 在 施 行 咒 术 时 又 往 往 借 助 某 些 中 介 物 , 如 咒 水 、 咒 枣 等 , 这 些 施 过 咒 术 的 水 、 枣 也 有 咒 术 的 效 力 。
道 们 中 对 咒 术 的 效 力 有 极 高 的 肯 定 。 《 太 上 正 一 咒 鬼 经 》 说 : 「 吾 含 天 地 ? , 咒 毒 杀 鬼 方 , 咒 金 金 自 销 , 咒 木 木 自 折 , 咒 水 水 自 竭 , 咒 火 火 自 灭 , 咒 山 山 自 崩 , 咒 石 石 自 裂 , 咒 神 神 自 缚 , 咒 鬼 鬼 自 杀 , 咒 祷 祷 自 断 , 咒 痈 痈 自 决 , 咒 毒 毒 自 散 , 咒 诅 诅 自 灭 。 」 道 士 认 为 有 法 力 强 大 的 尊 神 , 不 断 把 秘 藏 在 天 上 的 咒 语 传 授 下 来 , 念 动 咒 语 即 有 几 万 乃 至 几 百 万 的 天 兵 天 将 应 召 来 服 役 。 因 此 , 咒 语 在 道 法 中 越 出 越 多 , 应 用 范 围 越 来 越 广 。
咒 语 在 道 教 中 运 用 广 泛 : 道 法 凡 结 坛 有 净 坛 咒 、 镇 坛 咒 ; 登 坛 先 有 卫 灵 咒 ; 画 符 有 书 符 咒 ; 步 罡 有 步 罡 咒 ; 诵 经 先 念 开 经 玄 蕴 咒 ; 至 於 召 将 咒 则 和 道 书 记 载 的 天 将 神 吏 一 样 多 ; 杀 鬼 制 魔 、 捉 妖 , 也 都 有 相 应 的 咒 。 从 这 个 意 义 上 说 , 没 有 咒 就 没 有 道 教 的 法 术 。
同 时 , 咒 语 已 渗 透 到 道 士 日 常 生 活 的 每 一 环 节 , 融 化 进 他 们 的 人 格 中 去 。 道 士 净 手 、 吃 饭 、 沐 浴 、 理 发 等 都 要 诵 咒 。 不 仅 正 一 派 擅 於 诵 咒 , 全 真 道 授 戒 也 有 相 应 的 咒 语 。
道 教 咒 语 的 特 点 : 咒 术 不 是 道 教 特 有 的 现 象 , 佛 教 等 其 他 宗 教 也 使 用 咒 语 , 特 别 是 密 宗 更 以 诵 咒 ( 陀 罗 尼 ) 著 称 。 咒 语 起 源 於 原 始 宗 教 的 先 民 对 语 言 魔 力 的 崇 拜 , 后 来 成 为 巫 术 的 核 心 部 件 。 道 教 继 承 了 巫 术 的 咒 术 并 加 以 发 展 , 同 时 又 吸 纳 进 一 些 佛 教 咒 语 , 但 从 总 体 上 来 说 道 教 咒 语 有 自 己 的 特 点 。
道 教 咒 语 常 常 用 「 如 律 令 」 、 「 急 急 如 律 令 」 、 「 太 上 老 君 急 急 如 律 令 」 。 这 是 因 为 道 教 兴 於 汉 代 , 汉 代 诏 书 和 檄 文 中 多 有 「 如 律 令 」 一 语 。 「 如 律 令 」 意 指 按 法 令 执 行 , 在 语 气 上 有 违 律 必 究 的 意 味 。 这 种 申 述 法 律 、 政 令 权 威 的 官 方 套 语 , 先 是 被 民 间 巫 师 所 吸 收 。 东 汉 巫 师 举 行 「 墓 门 解 除 」 ( 即 在 殡 葬 中 对 墓 厌 镇 , 使 人 鬼 分 途 , 鬼 不 殃 及 生 人 ) 的 解 除 文 , 末 尾 即 以 「 如 律 令 」 结 束 。 解 除 文 的 简 单 句 式 是 : 「 百 解 去 , 如 律 令 ! 」 此 类 咒 被 道 教 所 吸 收 , 同 时 也 产 生 某 些 变 格 , 主 要 是 嵌 入 神 名 。 最 常 见 的 有 「 太 上 老 君 急 急 如 律 令 」 、 「 急 急 如 太 上 老 君 律 令 」 ; 有 的 还 在 其 后 加 「 摄 」 、 「 敕 」 、 「 疾 」 等 字 , 以 表 示 急 急 按 咒 执 行 不 得 有 误 。 这 里 可 以 举 几 个 例 子 。
在 召 集 神 兵 收 妖 破 邪 有 开 旗 咒 : 「 五 雷 猛 将 , 火 车 将 军 , 腾 天 倒 地 , 驱 雷 奔 云 , 队 仗 千 万 , 统 领 神 兵 , 开 旗 急 召 , 不 得 稽 停 。 急 急 如 律 令 ! 」 这 一 咒 先 是 称 引 雷 部 神 将 , 兼 说 其 神 武 , 同 时 也 是 说 明 他 们 职 司 所 在 , 接 著 说 明 开 旗 ( 展 开 召 将 令 旗 ) 召 唤 他 们 来 到 , 且 令 其 不 许 拖 延 时 刻 , 立 即 降 临 。 最 后 以 「 急 急 如 律 令 」 收 尾 。
道 教 咒 语 的 这 种 定 式 便 是 区 别 於 以 赞 念 佛 号 为 主 的 佛 咒 的 显 明 特 色 。
道 教 咒 语 的 这 种 结 构 首 先 表 明 它 是 托 於 神 授 、 从 而 也 是 有 神 效 的 。 称 太 上 老 君 、 称 神 霄 玉 清 真 王 , 称 天 师 , 都 是 直 接 说 出 尊 神 的 名 号 , 来 召 役 神 将 、 镇 压 妖 邪 。 对 於 比 较 低 级 、 专 供 法 师 役 使 的 神 灵 , 则 是 直 呼 其 名 , 以 示 自 己 有 控 制 他 们 的 能 力 。 因 此 道 教 咒 语 的 施 行 , 与 其 整 个 神 仙 谱 系 是 紧 密 相 联 的 , 其 中 表 现 了 他 们 的 信 仰 , 也 反 映 了 他 们 实 践 信 仰 的 方 式 。 不 过 称 引 神 名 , 并 不 是 道 咒 特 有 的 现 象 , 甚 至 不 是 咒 语 特 有 的 现 象 。 基 督 教 徒 在 祈 祷 之 后 总 要 说 「 奉 耶 苏 基 督 的 名 」 。 那 是 对 神 强 烈 的 信 赖 敬 仰 的 表 现 。 所 以 道 咒 中 的 称 引 神 名 , 表 明 的 是 许 多 宗 教 中 共 通 的 对 神 灵 的 信 仰 、 依 赖 , 只 不 过 各 自 的 神 有 不 同 的 面 貌 罢 了 。 其 更 能 表 达 道 咒 本 身 特 色 的 还 是 下 一 方 面 : 它 表 明 咒 语 是 对 祈 使 对 象 的 命 令 , 而 「 如 律 令 」 , 既 是 催 促 , 又 是 强 调 其 命 令 必 须 执 行 , 不 执 行 , 则 依 律 惩 罚 。 咒 语 的 内 容 都 直 言 不 讳 地 讲 清 命 令 的 目 的 , 具 有 很 强 的 功 利 性 , 这 是 道 教 咒 语 具 备 的 中 国 传 统 文 化 的 特 色 。 一 般 说 来 , 中 国 的 民 众 对 待 宗 教 的 态 度 , 以 祈 求 解 决 眼 前 的 困 难 为 主 导 , 求 得 平 安 便 算 有 福 。 象 西 方 社 会 和 印 度 人 那 种 对 神 灵 的 虔 诚 皈 依 , 是 有 相 当 差 距 的 。 比 如 印 度 传 来 的 《 主 夜 神 咒 》 : 「 婆 涉 演 波 底 」 , 据 说 夜 行 时 念 它 可 以 辟 邪 。 但 其 辞 实 际 上 是 印 度 人 所 奉 夜 神 的 音 译 。 佛 教 的 重 要 咒 语 《 千 手 千 眼 观 世 音 菩 萨 大 圆 满 无 碍 大 悲 心 陀 罗 尼 》 即 民 间 比 较 熟 悉 的 大 悲 咒 , 共 有 八 十 四 句 , 句 句 皆 表 示 对 观 世 音 的 皈 依 礼 敬 之 意 , 八 十 三 句 系 称 呼 菩 萨 ( 包 括 观 音 的 种 种 变 相 ) 名 。 这 部 咒 语 , 佛 教 徒 认 为 其 威 力 极 大 , 使 用 也 很 广 泛 , 《 大 悲 心 陀 罗 尼 》 详 细 记 载 有 用 它 治 病 、 催 产 、 解 蛊 毒 、 辟 蛇 蝎 等 等 的 方 法 。 就 功 能 言 , 佛 咒 与 道 咒 有 许 多 相 同 或 相 似 之 处 , 但 从 结 构 看 又 很 不 同 。 大 悲 咒 的 特 点 , 在 叫 人 先 皈 依 , 倘 皈 依 了 , 一 念 它 , 观 音 就 能 帮 助 解 决 各 种 魔 难 , 直 至 接 引 他 上 西 方 极 乐 世 界 , 念 咒 的 本 身 就 是 皈 依 。 道 咒 则 是 直 接 驱 策 鬼 神 , 让 它 们 走 开 或 者 完 成 凡 人 无 法 完 成 的 甚 至 是 不 可 思 议 的 事 情 , 现 实 的 目 的 是 前 提 , 对 神 的 敬 仰 , 乃 以 当 下 直 接 的 利 益 为 中 心 。 道 教 咒 语 的 这 一 特 点 规 定 了 每 一 咒 的 应 用 范 围 相 对 较 窄 , 所 以 道 咒 各 有 针 对 性 , 数 量 极 多 。
念 咒 与 气 禁 : 念 咒 时 常 常 要 求 与 体 内 的 运 气 、 在 意 念 中 存 想 相 关 的 神 灵 形 象 ( 存 想 ) 统 一 起 来 。 认 为 这 样 一 来 就 可 以 使 内 气 作 用 於 对 象 , 使 之 受 到 控 制 , 或 发 生 相 应 的 变 化 。 这 种 方 法 称 为 禁 咒 , 又 称 气 禁 , 简 称 为 禁 。 气 禁 的 方 法 在 中 国 古 代 巫 术 中 就 已 经 使 用 。 晋 代 葛 洪 《 抱 朴 子 内 篇 . 至 理 》 说 : 「 吴 越 地 方 有 称 为 禁 咒 法 的 , 很 有 显 著 的 效 验 , ( 那 原 因 ) 是 法 师 气 充 沛 。 」 ( 吴 越 有 禁 咒 之 法 , 甚 有 明 验 , 多 气 耳 。 ) 从 近 几 年 来 考 古 发 现 看 , 气 禁 流 行 的 地 区 不 限 於 吴 越 地 区 。 楚 、 蜀 等 地 区 都 有 类 似 的 方 术 。 据 葛 洪 的 记 载 , 禁 咒 的 应 用 范 围 广 泛 , 有 入 大 疫 不 受 传 染 、 驱 逐 邪 魅 , 禁 虎 豹 蛇 蜂 、 为 人 治 病 , 乃 至 於 禁 水 倒 流 等 。 气 禁 术 被 道 教 所 吸 收 , 成 为 道 法 的 一 部 份 , 早 期 道 教 正 一 盟 威 道 的 二 十 四 阶 箓 中 专 有 一 种 《 禁 气 箓 》 , 可 见 已 经 是 整 个 法 术 体 系 的 重 要 组 成 部 份 。 一 般 道 士 在 念 咒 时 与 内 气 的 发 放 相 伴 随 , 念 咒 兼 有 以 气 作 用 於 对 象 ( 通 常 称 为 布 气 , 又 称 内 气 外 运 ) , 因 此 对 於 道 士 平 时 的 炼 气 , 提 出 了 一 定 要 求 。
❹ 道德经中的咒语:“常无欲,众妙之门”怎么解释
一.《道德经》(实为《德道经》)中没有这句话,原文为“恒无欲也,以观回其眇;恒有欲也,以观其所答噭。两者同出,异名同谓;玄之有玄,众眇之门。” 二.这段话的大意为:修真中的体道明德应抛弃后天的有为欲望,运用先天的无为思识才能观察和体悟到其中的妙像。道与名、无与有、妙与噭,同出于道和德,名称虽然不同,但其实质都是反映道和德;把握住了白与黑交界处的那一条玄线,并突破了白与黑这两重玄,就进入了淳德归道之门。其实,这就是《德道经》中所说的“知白守黑”的重要一步呵! 三.切莫把《德道经》当成咒语!因为《德道经》是直指人的心、性、命回归道德的“一本正经”,是唯德的大唯物主义,要领会她,就得抛弃一切有为的心机和见解,平心静气地学习。这是大前提。为此,你也不妨到本博客blog.sina.com.cn/gan1953去看看博文《我们的老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