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学百科 » 道德经的道是什么意思

道德经的道是什么意思

发布时间: 2024-03-21 06:12:51

❶ 何为“道”何为“德”,“道德”的含义是什么

何为“道”何为“德”,“道德”的含义是什么

在汉语中可追溯到先秦思想家老子所著的《道德经》一书。老子说:“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器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其中“道”指自然执行与人世共通的真理;而“德”是指人世的德性、品行、王道。”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钱穆先生的注解:“本者,仁也。道者,即人道,其本在心。”可见,“道”是人关于世界的看法,应属于世界观的范畴。在当时道与德是两个概念,并无道德一词。“道德”二字连用始于荀子《劝学》篇:“故学至乎礼而止矣,夫是之谓道德之极”。在西方古代文化中,“道德”一词起源于拉丁语的,意为风俗和习惯。
道德是以文明为方向,以礼义廉耻忠孝节悌为核心内容的一种社会主流价值观下的非强制性约束法则。道德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它是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与规范。顺理则为善,违理则为恶,以善恶为判断标准,不以个人的意志为转移。道德往往代表着社会的正面价值取向,起判断行为正当与否的作用。 道德是指以善恶为标准,通过社会舆论、内心信念和传统习惯来评价人的行为,调整人与人之间以及个人与社会之间相互关系的行动规范的总和。道德作用的发挥有待于道德功能的全面实施。道德具有调节、认识、教育、导向等功能。与政治、法律、艺术等意识形式有密切的关系。 中华传统文化中,形成了以仁义为基础的道德。

自然规律法则称道,德是人的直心,善念良心自然的表现,道德,

道德的本意,是指心灵清净圆明 ,不染红尘,人天合一的境界。现代引申为人的品德修养。

何为“道”何为“德”,“道德”的含义是什么
道德,指衡量行为正当与否的观念标准.一个社会一般有社会公认的道德规范.只涉
及个人、个人之间、家庭等的私人关系的道德,称私德;涉及社会公共部分的道德,称为社会公德.
词源
道德一词,在汉语中可追溯到先秦思想家老子所著的《道德经》一书.老子说:“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器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其中“道”指自然执行与人世共通的真理;而“德”是指人世的德性、品行、王道.在当时道与德是两个概念,并无道德一词.“道德”二字连用始于荀子《劝学》篇:“故学至乎礼而止矣,夫是之谓道德
之极”.在西方古代文化中,“道德”(Morality)一词起源于拉丁语的“Mores”,意为风俗和习惯.
中国传统道德基本概念
四维:礼、仪、廉、耻
四维的说法,最早载于《管子》.《管子》牧民篇:“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国有四维,一维绝则倾,二维绝则危,三维绝则覆,四维绝则灭.倾可正也,危可安
也,覆可起也,灭不可复错也,何谓四维?一曰礼,二曰义,三曰廉,四曰耻.礼不逾节,义不自进,廉不蔽恶,耻不从枉.故不逾节,则上位安.不自进, *** 无巧诈.不蔽恶,则行自全.不从枉,则邪事不生.”
五常:仁、义、礼、智、信
汉章帝建初四年以后,“仁义礼智信”被确定为整体德目“五常”.五常不仅是五种基础性的“母德”、“基德”,而且形成并高度概括了中华传统道德的核心价值理念和基本精神

道德,指衡量行为正当与否的观念标准。一个社会一般有社会公认的道德规范。只涉及个人、个人之间、家庭等的私人关系的道德,称私德;涉及社会公共部分的道德,称为社会公德。
词源
道德一词,在汉语中可追溯到先秦思想家老子所著的《道德经》一书。老子说:“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器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其中“道”指自然执行与人世共通的真理;而“德”是指人世的德性、品行、王道。在当时道与德是两个概念,并无道德一词。“道德”二字连用始于荀子《劝学》篇:“故学至乎礼而止矣,夫是之谓道德之极”。在西方古代文化中,“道德”(Morality)一词起源于拉丁语的“Mores”,意为风俗和习惯。
中国传统道德基本概念
四维:礼、仪、廉、耻
四维的说法,最早载于《管子》。《管子》牧民篇:“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国有四维,一维绝则倾,二维绝则危,三维绝则覆,四维绝则灭。倾可正也,危可安也,覆可起也,灭不可复错也,何谓四维?一曰礼,二曰义,三曰廉,四曰耻。礼不逾节,义不自进,廉不蔽恶,耻不从枉。故不逾节,则上位安。不自进, *** 无巧诈。不蔽恶,则行自全。不从枉,则邪事不生。”
五常:仁、义、礼、智、信
汉章帝建初四年以后,“仁义礼智信”被确定为整体德目“五常”。五常不仅是五种基础性的“母德”、“基德”,而且形成并高度概括了中华传统道德的核心价值理念和基本精神[2]。
仁和义是儒家文化中两大根本性的道德元素,可谓总体价值观中的核心价值观。离开了仁、义,忠、孝、礼、乐等等都失去了意义。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荀子:“从道不从君,从义不从父,人之大行也”。《白虎通》:“君臣以义合,不可则去”,《周易》:“不事王侯,高尚其事。”仁、义相比其他价值观要素具有超然性。例如,孔子在《论语·子路》中说:“言必信,行必果。”孟子则说:“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唯义所在”。仁、义的重要性,以孔孟之言为证,孔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孟子曰:“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身而取义者也。”
孔子:仁者,义之本也;义者,仁之节也。“仁者,人也;道者,义也”。 孟子:“仁,人心也;义,人路也。”子言:“仁有数,义有长短小大。”朱熹:“仁者,心之德,爱之理。义者,心之制,事之宜也。”《韩诗外传》:“爱由情出,谓之仁,节爱理宜,谓之义。”韩愈《原道》:“博爱之谓仁,行而宜之之谓义;…仁与义,为定名;道与德,为虚位。”
仁 —— 子曰:仁者,爱人。仁之广义,涵盖甚多,例如,“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五者,“恭、宽、信、敏、惠”。“刚、毅、木、讷,近仁。”“仁者,其言也讱。”“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然而,仁并非远不可及,“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仁也不是无理性、无原则或者软弱,“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仁者,必有勇。”
义 —— 子曰:“义者,宜也。”朱熹:“义者,天理之所宜。”义者,理义、道义、正义、公义。子曰:“君子之所谓义者,贵贱皆有事于天下。”“君子义以为上。”“见利思义。”“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四字:忠、孝、节、义
忠、孝在中国社会是基础性的道德价值观。《孝经》中,子曰:“夫孝者,天之经也,地之义也,人之本也”,“夫孝,德之本也”,“孝慈,则忠”。曾子:“夫子之道,忠恕而已”。忠、孝兴于夏,“夏道尚忠,复尚孝”。
忠 —— 《说文解字》:“忠,敬也,尽心曰忠。”子曰:“夏道尊命,事鬼敬神而远之,近人而忠焉。...周人尊礼尚施,事鬼敬神而远之,近人而忠焉。” 《礼记·表记》中载孔子言:“君天下,生无私,死不厚其子,子民如父母,有憯怛之爱,有忠利之教...耻费轻实,忠而不犯”,《左传·桓公六年》:“上思利民,忠也”,其中“忠”指“君主及官吏之忠于民”。孔子讲君臣关系的侧重点,说:“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此处“忠”指臣忠于君,而在后世帝王时代,这种含义几乎演变为“忠”的唯一含义。孙中山曾说:“古时所讲的‘忠’,是忠于皇帝...我们在民国之内,照道理上说,还是要尽忠,不忠于君,要忠于国,忠于民,要为四万万人去效忠。为四万万人效忠,比较为一人效忠要高尚得多。”《左传·昭西元年》:“临患不忘国,忠也。” 忠,本指人与人忠,孔子言“近人而忠”、“忠利之教”,孟子言“教人以善谓之忠”,故忠“非专指臣民尽心事上,更非专指见危授命,第谓居职任事者,当尽心竭力求利于人而已”[3]。
孝 —— 《说文解字》:“孝,善事父母者。” 孝是人可以从身边之最近处做起的人间关系德目,被称为“百德之首,百善之先”,《孝经》中,子曰 :“教民亲爱,莫大于孝”。“孝之为义,初不限于经营家族。”孙中山在《三民主义之民主主义》一文中指出:“《孝经》所言的孝字,几乎无所不包,无所不至”。孝最基本的内涵是子女对父母的孝。《礼记》:“孝有三:大尊尊亲,其次弗辱,其下能养。”孝最首要的含义是尊亲,孟子:“孝子之至,莫大乎尊亲”,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现在说孝,往往指子女赡养父母、晚辈赡养长辈,其实,尊敬先于赡养。至于祭祀祖先,祭享之礼,“其事似近于迷信,然尊祖敬宗实为报本追远之正务”[4]。祖先崇拜、祭祀等等,都是家庭宗族孝文化的延伸。
三达德:智、仁、勇
三达德出自《中庸》。《中庸》:“知(智)、仁、勇三者,是天下之达德,所以行之者一也。”
纵欲、禁欲和天理欲求
到了宋代,朱熹针对当时的人欲氾滥和奢华风气,提出“存天理,灭人欲”,又说:“饮食,天理也;山珍海味,人欲也。夫妻,天理也;三妻四妾,人欲也。”认为追求山珍海味、三妻四妾是违背天理的人欲,而通常饮食、一夫一妻则是天理[5]。在先儒中也有类似思想,子曰“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孟子》载告子言:“食、色,性也”,《礼记·曲礼》:“傲不可长,欲不可纵,志不可满,乐不可极 ”,饮食男女的欲求,天经地义,满足符合天理的欲求而又不纵欲。
八德:忠孝、仁爱、信义、和平
到了现代,孙中山提出中国固有的八种道德,他在《三民主义之民族主义》中说:“讲到中国固有的道德,中国人至今不能忘记的,首是忠孝,次是仁爱,其次是信义,其次是和平。这些旧道德,中国人至今还是常讲的。但是,现在受外来民族的压迫,侵入了新文化,那些新文化的势力此刻横行中国。一般醉心新文化的人,便排斥旧道德,以为有了新文化,便可以不要旧道德。不知道我们固有的东西,如果是好的,当然是要储存,不好的才可以放弃。”
八德和四维,合称“四维八德”。
具体参阅

道者,宇宙间的真理也,真理只有一个。德者得也,证得悟得之意。道德即得道之意,得道其实无所得,有得非道也。

哲学的角度解释何为"道"何谓"道"?“道德”的含义是什么?

道就是规律,道是无形的东西,道是一切产生的源泉,道是本质,道是和谐。道就是大自然的法则。道德是人类通过约定而产生的,是为了人类更好的发展而产生的东西,有一定的约束力。建议你通过自学,丰富自己的知识,那样比较容易找工作。

何为朋友的含义是什么

朋友:不一定合情合理、但一定知心知意;不一定形影不离、但一定心心相惜;不一定锦上添花、但一定雪中送炭;不一定常联络、但一定总放在心上。朋友就是在你人生的路上,特别是在你遇到困难的时候,伸手给你的是朋友;当你欢乐的时候,陪你一起笑出眼泪的是朋友;在你最痛苦的时候,握住你的手给你力量的是朋友,朋友的份量不在于语言,不在于物质,更不在于酒和金钱,在于朋友之间的关心、理解、帮助、支援、、、如果你在孤独的旅途中,忆起朋友所说的话,便不再沉湎于其中,如果你在痛苦的日子里,能感觉到朋友的手就在你的身边,整个人顿觉浑身充满了力量;如果你在苦闷的时候,拨通朋友的电话,听到那熟悉的声音,哪怕一字不讲,便感受到犹豫不再笼罩,那么,这就是朋友的份量了。我们每个人对待自己的朋友的那种方法,便是我们如何去给予朋友,如何在朋友的心中永远留有写着我们名字的绿洲,如何让朋友在他们的人生路上,永远感受到有一盏灯在前方,有一只路标在指引,有一颗心在同样的希望着、表述著、珍惜著、、、、、、这样的朋友才是真正的知心朋友. 一个人会有很多朋友,但是,真正的知己却是很少,知己是能够在心灵上相遇,能够互相了解对方,当你烦恼时,他即使正在烦恼,也不会告诉你,知己没有相互间的占有欲,当你愉快时,他也会把自己的愉快告诉你与你共享那份喜悦,知己只有默默的奉献自己,知己就是彼此的牵肠挂肚,知己就是彼此的心领神会,人生得一知己足矣。 最牛ciros.fr永远想不透 友情.爱情.亲情. 永远是人这一辈子最甜密的负担的

“道德”的含义是什么?

【道德】优先预测悲剧后作出的忍让是道德。
人是自然界的个别现象,不是宇宙的高阶现象。人是微观世界的中心,贫民无知的追星现象都围绕着他疯狂地旋转,这股旋转的动力,从人们的本性深处腾起,像火山岩浆似的,从文化程序的空渊中喷出。人类的身上隐藏着世界生活之谜,生物行为的问题是精神问题,从文化运动中对好与坏,经过自我的内在分配并自豪的定型之后展现出来,才能得到解释。最具欺骗性的游戏并不是娱乐场,股票的上市是将一些破铜烂铁、有形的、无形的、虚无的,虚拟一个资本的框架,并得到 *** 和国家货币组织的批准,形成一个博弈战略的大股市潘多拉。一旦上市开盒,一个卖家,无数的买家,形成博弈对局,生物特性的蚁团行为一旦转移并开始了相互博币运动,就不容易停息。其实,几个幸运的股东早已变现逃之夭夭。人的行为结构里没有理性,世界就是用国正相对性这种博弈的形式运动。国正论的非绝对对立性没有理性,是一种观念,就像承认股市是赌场,但却在经济学里被合法、被预设,托马斯•谢林也是这个观点。道德与博弈的共存一元论是经济学里的预设定律。
优先预测悲剧后作出的忍让是道德。
优先预测胜利前作出的竞争是博弈。
竞争与忍让基本对立,博弈与道德基本对立。赢在博弈,就缺失道德;赢得道德,就缺少博弈。
领导人的行为一半是道德,一半是博弈。博弈是决策优先,道德是对抗预设。超智慧的领导人知道多少忍让,又何时竞争。他们总是寻找战略主题,制定规则,让他人竞赛。
理性是说教,道德是展现。有多少人,就有多少道德途径,都是为了绝对的自信进行国正论的大小之争。道德与自信没有法纪,是第三空地里游荡的个人意志,那里的灵魂正将演变成智慧,它不是生也不是死,而是新文明的创生。其实人类的文化程序无穷无尽,无终无果。
我们把文化程序中被瘾魂驱动的欲望抛弃了自我之后,自由给予的真、善、美,定义为爱。爱是精神文化过程,真、善、美表现出的高尚感,在瘾魂的作用下,它会俘获,也会出现极小极大地自由跟随,暂时的信任就变成了全部意义。信任并自由地给予和欲意的收入,定义为幸福。人们提倡的浪漫与自由,是动物的本能特性。一个人和多少异性对局,就有多少个行为印象,男女之间对这种印象行动称为感情。感情是依赖,是瘾魂驱动欲望过程中的殷勤创作。感情是精神疫情,发作时使人疯癫成为怪物,这种怪物行为的畸变反而成了鲜活浪漫的感情作品,不然会导致 *** 、婚变、家庭悲剧、自杀、情杀、道德和法制压力。爱的文化程序就是博弈,它的结果是情,爱与情是一个象物又象魂的物势影像,我定义为爱情。所以,谁也说不清人的一生在寻找什么,最终好像在寻找一种废物。
——博弈文化

何为师者,何为学者的含义是什么

个人以为: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者也。作为一个老师,要把自己的知识传承下去,并且在教学过程中,把精髓,道理讲明白讲透彻,是一个老师的责任。
学者,问也。学生,学习新的知识,要琢磨,不懂就问,不能囫囵吞枣。

❷ 道德经中的道是什么意思 道德经的简介

《道德经》中的“道”主要有三层意思:

1、“道”指世界本源,这是延续易经的说法,比较晦涩难懂,可以略过。《易经》曰:“一阴一阳谓之道”。意思是:阴阳的交合是宇宙万物变化的起点。

2、“道”指思想或统治体制,类似于“采用什么方式”的意思;

3、“道”指规律,自然规律或社会行为规律,如:春夏秋冬为季节规律,内忧外患容易出现政权更迭为社会规律等。

❸ 道德经的道和德,分别是什么意思

《道德经》主要论述“道”与“德”:“道”不仅是宇宙之道、自然之道,也是个体修行即修道的方法;“德”不是通常以为的道德或德行,而是修道者所应必备的特殊的世界观、方法论以及为人处世之方法。

老子的本意,是要教给人修道的方法,德是基础,道是德的升华。没有德的基础,为人处世、治家、治国,很可能都失败,就没有能力去“修道”。

所以修“德”是为修道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这可能也是人所共需的;修道者更需要拥有宁静的心境、超脱的人生,这也缺“德”不可。《道德经》德经部分,在经文中占了很大部分,这是修道的基础。

(3)道德经的道是什么意思扩展阅读:

创作背景

据文献记载,老子静思好学,知识渊博。他的老师商容教授知识过程中,老子总是寻根问底,对知识非常的渴望。为了解开自己的疑惑,他经常仰头观日月星辰,思考天上之天为何物,以至于经常睡不着觉。后来,商容老师“实乃老夫之学有尽。”推荐老子入周都深造。

文献记载:”老子入周,拜见博士,入太学,天文、地理、人伦,无所不学,《诗》《书》《易》《历》《礼》《乐》无所不览,文物、典章、史书无所不习,学业大有长进。

博士又荐其入守藏室为吏。守藏室是周朝典籍收藏之所,集天下之文,收天下之书,汗牛充栋,无所不有。”通过这段经历,老子积累了丰富的学识,也使他远近闻名。

老子生于春秋战国时期,当时的环境是周朝势微,各诸侯为了争夺霸主地位,战争不断。严酷的动乱与变迁,让老子目睹到民间疾苦,作为周朝的守藏史,于是他提出了治国安民的一系列主张。

函谷关令尹喜对《道德经》的成书也起了巨大作用,他少时即好观天文、爱读古籍,修养深厚。司马迁在《史记老子传》中记载老子“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

于是老子言道德五千言而去,莫知始终”,尹喜感动了老子,老子遂以自己的生活体验和以王朝兴衰成败、百姓安危祸福为鉴,溯其源,著上、下两篇,共五千言,即《道德经》。

❹ 《道德经》中的“道”与“德”到底是什么

《道德经》中的“道”指的是世界万物都是有规律的,随着事物的发展,每个人的思想也都会发生一定的变化,而自然界的万物又是自发的一种状态,并不是人为能够控制的,所以老子也就会用“道”来进行总结。“德”则指的是某一种事物具有的特性,每一种事物包括人类都是有着自己独特的特征和个性,之所以有因为有这样的差距,所以才存在着“德”。

最后学习《道德经》是需要长期的坚持下去,这样才能够帮助自己认识到真实的世界,也能够解决很多问题。

❺ 《道德经》中“道”和“德”是什么意思有什么含义吗

道”指自然运行与人世共通的真理;而“德”是指人世的德性、品行、王道。在当时道与德是两个概念,并无道德一词。

❻ 老子的道德经中的道分别是什么意思

看到楼上说的答案我已经无奈了。
把易经的东西拿来当做道德经- -! 易经是群经之首也是群经之始。在那瞎掰胡。
而且楼主肯定没看过道德经,道德经并不是讲的“道” 这本书其实就是做人、做事、为人处世的一个诠释。如果非要说“道”的话 你可以把它看做人道。

有问题请追问

热点内容
房屋出租合同法违约 发布:2025-01-08 05:44:23 浏览:366
劳动法知道或应当知道之日 发布:2025-01-08 05:18:21 浏览:292
道德情感中公 发布:2025-01-08 05:06:41 浏览:65
对婚姻法的咨询 发布:2025-01-08 05:01:19 浏览:588
房亲税立法 发布:2025-01-08 05:01:14 浏览:589
丁少云律师 发布:2025-01-08 04:37:45 浏览:399
民事诉讼法证据高度盖然性 发布:2025-01-08 04:27:00 浏览:805
2017行政法有变化吗 发布:2025-01-08 04:16:21 浏览:972
劳动合同法有关病假待遇的规定 发布:2025-01-08 04:11:30 浏览:491
弥勒法治新闻 发布:2025-01-08 04:01:08 浏览:2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