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学百科 » 监察法的立法目的

监察法的立法目的

发布时间: 2024-03-21 08:29:20

❶ 《中华人民共和国监察法》的制定依据是()。

《中华人民共和国监察法》的制定依据是宪法。

为了深化国家监察体制改革,加强对所有行使公权力的公职人员的监督,实现国家监察全面覆盖,深入开展反腐败工作,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根据宪法,制定本法。

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制定法律、行政法规等都必须以宪法为依据。

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审议通过的宪法修正案在“国家机构”一章中专门增写“监察委员会”一节,并在其他部分相应调整充实有关监察委员会的内容,确立了监察委员会作为国家机构的法律地位,为设立国家和地方各级监察委员会提供了根本法保障,为制定监察法提供了宪法依据。

(1)监察法的立法目的扩展阅读:

监察法的立法目的主要有四个方面:

1、一是深化国家监察体制改革

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事关全局的重大政治体制改革,涉及政治权力、政治体制、政治关系的重大调整,目的是加强党对反腐败工作的统一领导,构建集中统一、权威高效的监察体系。

党的十九大对此作出战略部署,要求将改革试点工作在全国推开,组建国家、省、市、县监察委员会,制定监察法。出台监察法就是贯彻落实党中央的决策部署,使党的主张通过法定程序成为国家意志,以立法形式将实践证明是行之有效的做法和经验上升为法律,将改革的成果固定化、法治化。

2、二是加强对所有行使公权力的公职人员的监督,实现国家监察全面覆盖

在我国,党是领导一切的,所有行使公权力的国家机关都属于“广义政府”范畴。在人民群众眼里,无论人大、政协,还是“一府两院”,都代表党和政府,都要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内监督得到有效加强,强化了全面从严治党政治责任,监督对象覆盖了所有党员,这也为国家监察覆盖所有行使公权力的公职人员作了示范、打了基础。

制定监察法,就是要贯彻落实上述改革精神,以法律的形式全面填补国家监督空白,实现国家监察对所有行使公权力的国家公职人员的监督全覆盖,将公务员及参照公务员法管理的人员,法律、法规授权或者受国家机关依法委托管理公共事务的组织中从事公务的人员。

国有企业管理人员,公办的教育、科研、文化、医疗卫生、体育等单位中从事管理的人员,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中从事管理的人员以及其他依法履行公职的人员,统一纳入监察范围,由监察机关按照管理权限进行监察。

原来检察机关只侦查职务犯罪行为,监察法规定监察机关既调查公职人员的职务违法行为,又调查职务犯罪行为。

3、三是深入开展反腐败工作

各级监察委员会与同级纪委合署办公,根据监察法的规定对行使公权力的公职人员进行监督、调查职务违法和职务犯罪、开展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有利于加强党对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统一领导,形成工作合力,推进标本兼治,夺取反腐败斗争压倒性胜利,必将进一步增强人民群众对党的信心和信任,厚植党执政的政治基础。

4、四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不断提升治国理政水平是我们党全面领导、长期执政的题中之义。党和国家治理体系包括两个方面:

一是依规治党,依据党章党规党纪管党治党建设党;二是依法治国,依据宪法法律法规治国理政。目前党内监督已经实现全覆盖,而行政监察主要限于对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监督,覆盖面窄,二者不相匹配。

实行国家监察是对公权力最直接最有效的监督,监察全覆盖和监督的严肃性实效性直接关乎党的执政能力和治国理政科学化水平。

制定监察法,就是落实党中央关于监察体制改革的决策部署,通过制度设计补上行政监察范围过窄的短板,真正把所有公权力都关进制度笼子,体现依规治党与依法治国、党内监督与国家监察有机统一,探索出一条党长期执政条件下实现自我净化的有效路径,将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人类社会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❷ 监察法属于什么类别法

《监察法》是反腐败国家立法,是一部对国家监察工作起统领性和基础性作用的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监察法》是为了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实现国家监察全面覆盖,深入开展反腐败工作而制定的法律。
一、监察权力结构
监察权力结构包含下列几方面:
1、权力作用的方向和方式。监察权力运行毖然具有某种确定的指向,并在现实过程中形成确定的权力运行轨道,而监察权力的一定作用方式,则对轨道起着充实的作用,使其获得现实性。
2、权力作用的层次。监察权力往往需要经过许多中间层次才能达到最终客体。而这些中间瑶次会使权力的强度有所增强或减弱,使权力作用的方向产生偏离,从而使监察权力的运行呈现非常复杂的情况。
3、权力作用的时间。在监察权力运行中,时间的因素具有极重要的意义。一种监察权力若不能在有效的时间内到达客体,其作用将丧失,这意味着权力的中断。权力中断以后,需付出几倍的力量和代价才能恢复,而且难以恢复到原来的状态。此外,权力的运行随着时间的推移会产生磨损和消耗,需要不断补充能量。
4、权力作用的结果。监察权力的效虚是以其结果来衡量的,即要看在权力的作用下,客体的行为符合主体目的的程度。因而,权力作用的结果成为权力结构的最终环节。
二、监察的权力内容
监察机关拥有四项基本权力。
1、检查权
检查权是指监察机关对国家行政机关遵守和执行法律法规和人民政府的决定、命令中的问题进行检查的权力。它包括:查阅、复印材料;要求解释和说明问题;责令停止违法违纪行为。
2、调查权
调查权是指监察机关依法拥有的对监察对象违反行政纪律的行为进行专门的调查核实的权力。在调查时可以根据需要,采取下列措施:
(1)暂时扣留、封存与案件有关的材料;
(2)责令涉嫌单位和涉嫌人员保全与案件有关的财物;
(3)责令有违反行政纪律嫌疑的人员在指定的时间、地点解释和说明稿坦颂;
(4)建议暂停有严重违反行政纪律嫌疑的人员执行职务;
(5)查询案件涉嫌单位和涉嫌人员在金融机关的存款和提请法院予以冻结。
3、建议权
建议权是指监察机关在检查、调查的基础上,就一定的事项向被监察部门键郑和人员或者有处理权的有关机关提出处理问题及改进工作的建议的权力。
监察机关行使的建议权的表现形式是提出监察建议。监察建议不同于一般的工作建议,它具有一定的行政法律效力。对于监察建议,监察建议的相对人如无正当理由,就应当采纳,并且履行监察建议要求其履行的义务,否则,要承担相应的行政法律责任
监察建议的适用内容主要有以下六种情形
(1)拒不执行法律、法规或者违反法律、法规以及人民政府的决定、命令,应当纠正的;
(2)本级人民政府所属部门和下级人民政府作出的决定、命令、指示违反法律、法规、或者国家政策,应当予以纠正或者撤消的
(3)给国家利益、集体利益和公民合法权益造成损害,需要采取补救措施的;
(4)录用、任免、奖惩决定明显不适当的,应当予以纠正的;
(5)按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应当给予行政处罚的;
(6)其他需要提出监察建议的。
4、决定权
决定权是指监察机关根据检查、调查的结果,就一定的事项向被监察部门和人员作出处理决定的权力。
监察决定的内容有两项:
1、“违反行政纪律,依法应当给予警告、记过、记大过、降职、开除行政处分的”;
2、“违反行政纪律取得的产物,依法应当没收、追缴或者责令退赔”。这两项内容,监察机关可以作出监察决定,也可以作为监察建议提出。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监察法》 第一条
为了深化国家监察体制改革,加强对所有行使公权力的公职人员的监督,实现国家监察全面覆盖,深入开展反腐败工作,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根据宪法,制定本法。
第三条 各级监察委员会是行使国家监察职信谨能的专责机关,依照本法对所有行使公权力的公职人员(以下称公职人员)进行监察,调查职务违法和职务犯罪,开展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维护宪法和法律的尊严。

❸ 监察法的立法依据

法律主观:

我国《监察法》的立法依据为《宪法》,以及为了深化国家监察体制改革,加强对所有行使公权力的公职人员的监督的需要。《监察法》规定,为实现国家监察全面覆盖,深入开展反腐败工作,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根据宪法,制定本法。

法律客观:

《陆瞎春中华人民共和国监察法》第一条为了深化国家监察体制改革,加强对所有神首行使公权力的公职人员的监督,实现国家监察全面覆盖,深入开展反腐早耐败工作,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根据宪法,制定本法。

❹ 监察委由谁监督

事关政治体制改革全局的国家监察体制改革近来牵动人心。尤其是已在征求意见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监察法(草案)》(下称《监察法(草案)》),所引发的热议与关注都远在许多法律之上。

近日,中国法学会行政法学研究会、中国政法大学国家监察与反腐败研究中心联合举办国家监察法立法座谈会。多位专家对于如何规范和制约监察机关,保护被调查人员的合法权益等问题表示关注。

“很多人对于如何监督监察委非常关注。实际上,在《监察法(草案)》的立法过程中已经充分注意到了这一问题,通过一些制度上的设计,来确保监察委接受相应的制度和法律的约束与监督。”中国法学会行政法学研究会会长、中国政法大学副校长马怀德教授说,“当然,在具体的规定上还有一些可以完善的空间。”

监察委员会将会成为一个怎样的机构,由谁来监督,怎样监督,是一个非常受关注的话题。

在北京大学宪法与行政法研究中心主任姜明安教授看来,在“规范反腐败机构及其工作人员行使职权行为,防止其滥用职权,保护被监察人员人权和其他合法权益”的立法目的方面,《监察法(草案)》作出了很大努力,为此设计和确立了一系列相应的规范、制度。

例如,对监察机关和监察人员行使职权实行全方位监督,包括人大监督、上级监察机关监督、民主监督、社会监督、舆论监督、司法机关的监督以及监察机关在工作中的自我监督。

监察机关履行职责、行使职权必须严格遵循程序,其内部问题线索处理、调查、审理等各部门之间须建立相互协调、相互制约的工作机制。

监察人员采取讯问、询问、留置、搜查、调取、查封、扣押、勘验检查等调查措施时,均应出示证件,出具书面通知,由二人以上进行,形成笔录或者报告、意见等书面材料,并由相关人员签字盖章。

留置应由监察机关领导人员集体研究决定,报上一级监察机关批准或备案(省级以下留置经批准,省级经备案);除有碍调查的,应24小时内通知被留置人所在单位或家属;留置时间不得超过3个月,特殊情况延长不得超过3个月;被留置人的饮食、休息、医疗服务应予保障;对之讯问应合理安排时间和时长等。

严禁以威胁、引诱、欺骗及其他违法方式收集证据;严禁侮辱、打骂、虐待、体罚或者变相体罚被调查人;进行讯问、查封、扣押等应全过程录音录相等。

从上述规定中,不难看出监察委的自我监督在监察法中也得到体现。比如,对留置的全程录音录像,留置的时长,还有对审批权限的严格掌握,都属于自我监督,防止权力滥用的措施。

“另外,还可以考虑比照香港廉政公署,在监察委内部设立投诉委员会,接受包括当事人,利害关系人和社会公众的投诉。投诉委员会的组成人员可以包括社会各界人士,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律师、学者等。”马怀德说。

维护人的尊严应有共同规则

现有的制度设计充分体现了监督机关并非无人监督与无从监督。但是,专家们认为,仍有进一步改进和完善的空间。

例如,人大究竟应当如何监督监察委,是当前引发热议的问题。其中的两个关键是,监察委是否需要向人大报告工作,以及人大是否有罢免监察委主任的权力。“监察委作为跟法院、检察院、一级政府相类似的国家机构,应该向人大作报告。监察委员会由人大产生,向人大负责,接受人大监督是理所当然。”马怀德说。

另外,多位学者主张,按照宪法的规定,各级人大有权罢免各级政府领导、法院院长、检察长。在修改宪法时,也应当增加人大有权罢免监察委员会主任的条款。“修改宪法的程序较为特殊,目前需要抓紧研究修宪方案,例如是大修、中修还是小修的问题。”马怀德解释。

中央党校教授王勇认为,宪法修改势在必行。例如,要增加监察委对人大负责,受人大监督的规定。宪法当中的一些具体的条款也要修改,涉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职权的规定中,应将与监察委相关的内容包含进去。

姜明安认为,《监察法(草案)》规定的某些控制权力、保障人权的措施较为抽象,不够具体,这可能给监察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留下任意解释、规避法律制约的空间。

例如,第41条规定监察机关对被留置人进行讯问应合理安排时间和时长。什么是“合理时间”?是晚上11点以前,清晨7点以后,或者是晚上12点以前,凌晨5点以后?什么是“合理时长”是一次讯问不得超过4小时,还是不得超过8小时?又如,第29条规定监察机关决定采取技术调查措施,应履行严格的批准手续。什么是“严格的批准手续”?是应经本级监察机关负责人批准,还是应经上一级监察机关批准,或者是应经人民检察院或者人民法院批准?

“《监察法(草案)》目前规定不够精细化,尚有一定的完善空间,需要以问题为导向进一步修改。”中国政法大学终身教授、中国行政法学研究会名誉会长应松年说。

此外,对于颇受关注的监察法与刑事诉讼法关系的问题,应松年指出,“适用衔接的关键问题在于,对人身自由、对人的尊严维护,这应该有一些共同的要求、共同的规则作为底线,不能突破。”

❺ 监察法如何确保既有实权反腐又防滥权

日前,全国人大常委会公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监察法(草案)》(以下简称《监察法(草案)》,向全社会公开征求意见。笔者认为,国家监察法立法应力争实现两大目的:一是构建集中统一、权威高效的反腐败体制、机制,为加大反腐败力度,提高反腐败效率和质量提供法律支撑;二是规范反腐败机构及其工作人员履行监察职责和行使监察权力的行为,防止其滥用职权,为保障人权、保护被监察人员的合法权益提供法律保障。

其三,监察机关依法独立行使监察权,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拒绝、阻碍或者干涉监察人员依法执行职务,不得对其打击报复(见“草案”第10条)。比较现行三个诉讼法,均规定的是:人民法院依法独立行使审判权,不受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和个人(而非“任何组织和个人”)的干涉。如此看来,《监察法(草案)》对监察机关独立行使职权的保障力度甚至高于司法机关。

其四,监察机关实行对公职人员监察全覆盖,监察对象包括党和国家机关、民主党派、国有企事业组织、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中从事公共管理的六类公职人员(见“草案”第12条)。比较现行行政监察制度,监察对象仅限于国家行政机关及其公务员和行政机关任命的其他人员,范围大为扩张。

其五,监察机关可行使查封、扣押、冻结、搜查、留置等15项监察权限和手段(见“草案”第4、5章)。比较现行行政监察制度,监察措施主要限于查询、复制、冻结、扣留、封存5 项,《监察法(草案)》赋予监察机关的权限手段大为增加。与2016年全国人大常委“关于开展国家监察体制改革试点工作的决定”比,这些权限和手段又增加了技术调查、通缉、限制出境(分别见“草案”第29、30、31条)等3项。

以上五个方面,对于实现监察法立法“构建集中统一和权威高效的反腐体制、机制”的目的,其力度无疑是既大且实的。

热点内容
劳动法知道或应当知道之日 发布:2025-01-08 05:18:21 浏览:292
道德情感中公 发布:2025-01-08 05:06:41 浏览:65
对婚姻法的咨询 发布:2025-01-08 05:01:19 浏览:588
房亲税立法 发布:2025-01-08 05:01:14 浏览:589
丁少云律师 发布:2025-01-08 04:37:45 浏览:399
民事诉讼法证据高度盖然性 发布:2025-01-08 04:27:00 浏览:805
2017行政法有变化吗 发布:2025-01-08 04:16:21 浏览:972
劳动合同法有关病假待遇的规定 发布:2025-01-08 04:11:30 浏览:491
弥勒法治新闻 发布:2025-01-08 04:01:08 浏览:269
我国合同法规定当事人承担违约 发布:2025-01-08 02:54:09 浏览:3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