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学百科 » 道德经三性

道德经三性

发布时间: 2024-03-25 00:52:06

1. 生物三元论指的是什么

三元论提法最早应该源自于《道德经》,有“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一说。道学认为“三”衍生了万物;中国民间认定的“三”,有稳定和谐之意,如“三足鼎立”。“元”通常为始、开端的意思。依据这样的原理,而后又延伸出种种民间的三元之说,不过这些依托于《道德经》原理的三元论都存在一个关键的缺陷,是站在物性立场上的世界观解说,换句话说,被人类时空世界所局限。这和我们今天要说的三元论大不同,我们的三元论早些时候被称为三的法则——层次论,是必须依托宇宙观的学说,是对二元矛盾论的超越,在《世纪之巅--三的法则》、《三的法则——层次论》文中已有详细的描述,今天不妨再从整个宇宙系统立场方面作进一步的补充解说。
通过三元伦来阐述宇宙产生及运行的过程,具备有多种的解说,这是由于观察者所持不同立场的缘故。
一、《道德经》的解说我们把它归为自然观方式。这里的道指的是万物的本体。我们无从知道本体为何物?却清楚万物的产生必然要具备相对的运动!这样,就出现了一个绝对本体与相对运动之间的模型——“一”,“一”是一 个象征性的本体。道生一,一是太极;一生二,二是阴阳;二生三,三是阴阳配合;三生万物,万物是万事万物。
二、佛教的三身佛和基督教的三位一体解说属于生命观方式。佛教的法身佛、报身佛、应身佛即基督教的上帝分身:圣父、圣子、圣灵,即体现了生命的创世过程,又产生了生命从上到下的层次。
三、中国民间传统文化有天、地、人三位一体的解说。认为人是三界生的,天赋人的性,地赋人的命,父母生的身,所以说三界是人的来踪。又有:人有三性,一天性、二禀性、三习性。天性是纯善无恶的,孟子说的性善,正是指的天性;人赋的性是禀性,禀性是纯恶无善的,荀子主张的性恶,正是指的禀性;后天的性叫习性,习性是可善可恶的,“近朱则赤,近墨则黑”,告子说的性“可东可西”,正是指的习性。
四、时空、生命结构的解说可以归纳为是物理的方式。时间、空间、生命三位一体即“一”,时空即宇宙,时间表示运动,事物的轮回,具有单向性。空间产生了万物、生命的形体。时空与生命互为证明形成完整的世界。
即心识体生命、能量体生命、物质体生命。
和中国民间传统文化天、地、人三位一体解说相比,完全符合天赋人的性,地赋人的命,父母生的身以及人的天性、禀性、习性三性道理。
和时空、生命结构的解说相比,显然要更细化的多,原因就是将世界和生命进行了层次的区别。我们以物质世界来进行细化分析,世界由时间和空间构成,生命则由灵性和物性组成,它们的对应关系:时间对应灵性生命,为无形;空间对应物性生命,为有形。时间相应灵魂的轮回;空间显形物性生命的存在。
如果我们只通过“一生识,识生能,能生物”来看待生命创造的顺序过程,原有的三元论足以体现出这样的原理,正因为如此,人类历史以来总是把所有的精力关注在物性文明的发展之中,认为一二三顺流才是生命来到世界的主要任务,认为只有通过二元对立的推动,才是世界文明发展的硬道理,因此谁都认为和平发展都是短暂的,斗争才是永恒的主题。也正因为如此,这个世界终于走到了不通过痛苦的手术无法自醒的地步(详见后文《文明的终结》)。
一个新型三元论的宗旨就是带给大家与过去完全不同的宇宙观,它所建立的是世界层次论,超脱于“阴阳二元”的世界矛盾论,它赋予我们更多的是包容而不是对抗。提倡的是生命的逆流而不是顺流,所谓的“顺则凡、逆则仙”说的就是这样的法理。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我们的“三”代表的是以生命为中心的主题,当你听天由命、顺流而下时她是事物的末端,当你逆流而上跨越层次的天梯时,她就有可能成为万物的老大,把你带到意识生命的源头!可见任何事物的开始、生成过程和终结都是由“三”来派生的。
生命的意义在于意识的提高,心灵的成长,头脑的进化,这就是上层次的生命使命。当然,我们也并不否认在物性世界必然会存在的、释放的邪恶能量,因为灵魂想体验到一切,每一个星球都是一个学校,都来自造物主的创造,不管这个造物主究竟是上帝、意识还是能量,唯一不变的,她是通过我们一二三过程体现的一切事物的化身!

2. 肾窍的道德经

《道德经》第二十一章说:“道之为物,唯恍唯惚,惚分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杳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恍惚者神气之枢旋;杳冥者真精之胎蕴,此合三为一,乃太极之根,先天之宰,所谓从道妙一,孕玄分元,日月之所由判,天地之所由生也。
恍惚者指似来非来,若有若无,杳冥者深昧莫测也,这些联兆景象只有在“至虚极”、“守静笃”中体验之,稍纵即逝。虚极静笃,必须经过恍惚杳冥之时。恍惚杳冥之时,即是神气交礴而入于混沌之状态。在混沌状态中,则昏昏默默,不识不知。识神之思虑念想,人欲之喜怒哀乐,一概捐除,而造化之大炁,一往一来,一呼一吸,一收一放,一开一阖,尽于此际可以体验出来。当时景象,真有上下与天地同流之概。故恍恍惚惚、杳杳冥冥实为超凡入圣修道学仙的必由之路。恍惚中之象,杳冥中之精,亦即丹经所说的先天一炁,叫做药物。因此种药物,完全是由神气精三者混合一处;从恍惚杳冥中产生出来的,恍恍惚惚,杳杳冥冥,是由调呼吸之气,渐为胎息,摄取为先天之炁,这就是服炼长生大药。 上帝居高上洞元,即《参同契》所谓“上有神明居”也。朝者,以下奉上、复初返元之意。默者,回光袭明。一纪者,十二年,极月数也。飞升,则移居上苑。此炼神而化,飞仙之道也。行之三乘以渐,道则一也。
上帝,根据陈樱宁的解释,一是有形有相之上帝;一是无形无相之上帝。有形有相之上帝,为上帝之体相。即人心目中认为如人间帝王一样,不过道德、神通、智慧三者异于人间之帝王。这个上帝,等于佛家所说的报身。道教很多称作上帝的神,如:昊天上帝、玉皇上帝、玉虚上帝、五老上帝、玄天上帝等等。虽然名称很多,实则可以说是由一个上帝分身变化出来的。这等于佛家所说的化身。儒家的经书中也有上帝,如:“惟皇上帝,降衷于下民”、“上帝临汝,毋贰尔心”等,此则虽似指宇宙之主宰者,然儒家出于道家,儒家之上帝与道家之上帝有同意义。至于无形之上帝,乃是言道之全体,神之妙用,是先天的主宰。《道德经》说“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盖有“有物混成,先天地生”者,即佛家所谓法身也。吾身之中,亦有个上帝,这个上帝即指人之本性灵光,就是不思善不思恶之先天元神。默朝上帝,就是默朝这个先天元神。若能“惟精惟一,允执厥中”,三家相见,五气朝元,日日如此,经过一纪之期,则可白日冲举。或云默朝上帝,是指阳气上升于泥丸。此说也是讲得通的。 道本无难,易知。行亦无二致。而人之智愚分焉。知者返求诸己,而征于天地时物,故易悟。昧者驰心于外,而蔽于爱欲,故难行。
知者易悟,昧者难行,也就是说,对超凡入圣的道理,若有智慧夙根,必定容易明白。若是愚昧没有夙根,就必定不懂这种道理,难以用功行持。 履者,循其迹。践者,步其纪。天不自光,以日月星为光。循其迹,则日有昏时,月有弦望,星有建次,所以观天也。步其纪,则迎日推月合辰,所以执夭也。履践有顺有逆。顺者人即地以法天。逆者人契道以先天并行一致者也。呼吸者,息也。呼则辟,吸则合。呼吸之间一生焉。清者天之一,即光之根也。动物之生恃乎息。息者人得天之一。以人一养天一,光风相搏,而道居焉。
履践,就是脚踏实地,真履实践的做工夫。天光是指天道是光明的。此句是说,要履践天道的光明,必须善调其呼吸,以育清阳。调呼吸何以能育清阳?盖一呼一吸之中,有真机在焉。
夫呼为阳,吸为阴。能将呼吸调和,则真机发动。于是一辟一阖,玄关显现,真空之虚无窍中,有一灵之妙有发生。此一灵之妙有,即是真阳,故曰“呼吸育清”。 以其分而言之,玄天牝地。出也以为入,入也以为出。以其合而言之,玄牝一而已,出入有无,同门合化,存亡一其候若者其象其物之真。
《道德经》曰:“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谷神是虚谷中之灵气,即天谷元神。玄牝即一阴一阳。心中神为玄,肾中气为牝,神气合一产生之虚无一炁,便是谷神。若以呼吸论,也可以说呼是玄,吸是牝,呼吸所育之清,便是谷神。玄牝是出入的门户,门户之中便有谷神在内。出玄入牝,就是出此入彼,出彼入此,阴阳沟通之象。《黄庭经》说:“出清入玄二气焕”,“出日入月呼吸存”。若亡若存,即若有若无,是说呼吸之细而深,由口鼻之呼吸至于胎息。 独往独来,无有断际,柔若水,刚若金,道之自然,其妙如此。花有蒂,蒂在上;树有根,根在下。固蒂深根,精神水火归一之地也。
绵绵不绝,是呼吸出玄入化若亡若存之景象。绵者细也,细则若亡。不绝者,不间断也,不间断则若存。人之两肾中间谓命门,丹经名之曰元海。常使元气充满其中,绵绵不绝如胎息,则可深根固蒂,长生久视之道也。此即“虚其心,实其腹”也。仙诗有云:“心在灵台身有主,气归元海寿无穷”。盖心虚,元气方能下降直贯于腹,腹实则深根固蒂下元镇定。久而久之,其气渐贯于四肢百脉,乃能周身通畅愉快融和也。
也有说“固蒂”谓固我命根。命根即人之两小腰子。腰子去掉,人尚不死,小腰子去掉,人即立死,因为小腰子内有肾脏腺,所以它是命根子。这个命根子处,称之为人之命点,人体发育即从此处向上、向下发育。比之树木,向上长枝叶,向下长根系。元气充盈于此,则自然命根性蒂得以深固。 人秉乾坤之真一以生,精虽藏而不见,乃为妙有生本。人以妄想感之,顺而成人。不知先天真壬即含于癸。所谓上善若水,清而无瑕者是也。知其时,因其动而制之,使沉者就浮,以合于神,则壬丙相交,铅投汞也。
人各有精之精,非指浊精,而指的是元精。元精是在恍惚杳冥中忽然间似有一觉一动,而非为外界的感触所致之谓。精合其神的神。非指思虑之识神,而指的是元神,即人的灵明知觉。以元精投元神即坎离相交,水火既济也。 名所以表真,法于自然者也,失真则名不立。
修仙学道,得不到此玄珠真种,皆是外象形式,毫没实际。就是《悟真篇》所说:“鼎内若无真种子,犹将水火煮空铛”。此真乃是真真,是天地之至精,元始之祖炁。修道者不得此真焉能证果成仙,故不可不采撷以得此真也。 石金类,形属土;石至顽,而含金玉;形块然而化光明,皆神为之。自外渝内曰入,自伏之举曰飞。易曰:“神也者,妙万物而为言者也。”
神是虚灵的,石是冥顽的,神能入石者,因神之虚而灵也。譬之于电,电无形而有性。无形,故金属不能碍;有性,故能传电于金属。或生光热,或成动力,皆因具虚灵耳。此譬,仅就金属而言,非是电同于神,电也还有不导电者。神本虚灵而轻清,故能飞。但仅能飞而无形不足以自见。今神在形中,以神炼形,则神力愈旺,形随神化,故神能飞,形亦能飞。形之能飞,赖神之力,故修仙者,但能出神尸解,则其次也。若能肉体飞升者,则是上乘也。 水火一神而已,水能溺其非水者,而不能溺水。火能焚其非火者,而不能焚火。入则浑然而一,一则道。
这是说神的功能。水至阴,火至阳,故水溺,火能焚。唯水入水而不溺,火入火而不焚。神者玄妙至灵,入水同于水,入火同于火,虽同于水火,而其至灵又不泯于水火,故神之为物,往而无碍。 形为器,形者神之舍。气为母,精者气之子。
以烛、火喻之。神比之火,形比之烛。火无烛,则不可见,烛无火则不发光。神若无形,神隐于造化而无所凭依,故火依烛而发光,神依形而显灵。烛之油量越充足,火光也越明亮。烛之油浊则神浊;形旺则神旺,形衰则神衰;形坏则神离也。故修性命之学者,重性(神)重命(形)之双修也。
精之与气,二者相须为用。精因气而盈,气因精而旺。精能生气,气亦能生精。比之云水,水气盛则密云多,云气盛则雨水大。 木德之厚者松柏也,青帝之所始化也。人能返朴则受气足,如松柏青青而长春。
既知神依形生,精依气盈,则可知以形摄神,以神炼形;以气生精,以精化气。自然精气充盈,形神俱妙,则如松柏之长青,永不衰老矣。 神气精,自道言之本一,自药言之有三。三一其理可稽。以神为主者,则炼精气以还元神。以气为主者,则炼神精以还元气。以精为主者,则炼神气以还元精。曰三元三性三家三丹之说悉本于此。分而为六候,陈而为九鼎,序而为八十一之火符,其实一而已。一即神也,即精也,即气也,即元也,即丹也,即道也。此元始以一音流转者也。道不能无言,有言皆明三,三数无尽。言三则万生,得三忘三则知一。知一妙一,言无可言,复无声,何可听。
后天之神气精分而为三,到了先天则元神元气元精混合为一,故曰三品一理。以其玄妙精微,无声无臭,故曰妙不可听。 七窍皆居首,为载阳之器。火数七,眼耳口鼻四而七窍。火体金用而水注之者也。水即精也,金即气也,火即神也。生之来谓之精水,为元即玄也,窍即牝也。而火金之用行焉。火金者,日月之体,光明之主也。火光而金明,玄牝之门在焉。相通则天门开,七窍为一而清玄育,故道立蔫。
七窍,有外七窍与内七窍。外七窍:耳腒诒恰D谄咔鲜粜脑啵ト似咔辖钥奕艘磺喜煌āF胀ㄈ嘶蚩欢窍,或开二三窍。人欲内窍通,必须外窍闭。外闭则内通,内通则视听食息不用耳腒诒牵於垩郏源有怨庵蟹⒊觯坏匏晃牛匏患匏恢一肷砉饷鞫闯梗蚯掀肟础霸窭赐Γ蚯戏⒐饷鳌?孙不二诗)。《悟真篇》云:“近来透体金光现,不与凡人话此规”也。 日月者乾坤之至精。圣日圣月者坎离之真光,道主之,天地不得而私有之者也。金庭即黄庭,天之黄道也,日月行中而合符化金耀于其庭焉。
日月,有以左目为日。右目为月者;有以耳为月,目为日者,因耳为肾窍,肾属坎,坎为水、为月;目为肝窍,而肝木生心火,实即心窍,心属离,离为火、为目。总之是耳目要收视返听,精神内守,则光明照耀乎金庭。金庭,指黄庭,即丹生之炉。 吕祖曰:天地三才,人得一。既得一,永无失。盖以三致一,一得则永得矣。以一炼百骸,百骸无不一。炼一化一,斯化形仙矣。
一得,指得大药而言。大药得而不失,谓之永得。先天大药秉纯阳之性,其气温和而轻清,至柔中有至刚之德,至刚中含至柔之性,故能变化幻躯重浊之质,所以云自然身轻。此即质随气化,神能飞形之理也。 太和元气自中达外,无不充溢。所谓黄中通理,润泽达肌肤也。
此言太和元气充盈周身,筋骨变换之景象。骨散者,骨节融化若酥软而解散也。寒琼者,骨节凉爽松透,周身若有琼瑶之气。总之是言周身舒畅,融融和和,妙不可名之象。 丹者金火之妙用,火性能炼金,能消金,善用火者,金火相伏,食而还灵。不善用火者,火焚金而命失。慎哉。
金丹大药既得,则能通灵变化,神妙莫测。不得则生老病死,终究倾丧其身。 《大丹赋》曰:千周灿彬彬,万遍将可睹,道妙心明转,经自得可也。
但能至诚诵持,则心能束气,气能束心。神会于理,理合于神。于是恍恍惚惚,杳杳冥冥,出玄入牝,若亡若存,绵绵不绝,固蒂深根等情形景象,于诵经之时,即能证其一斑。所谓妙理,不特经文之妙理,而身中之妙理亦能得经力之不可思议而通明。《参同契》所谓:“千周灿彬彬兮,万遍将可睹。神明忽告人兮,心灵乍自悟”。持诵经文之心力念力,一贯于身中,久之自可与大道相通,造化合一,精诚感格,天即人,人即天矣。诵是念诵,久诵而至诚可至开悟,明心见性。这只是做的性功。持是行持,即以了悟之性灵做修炼大药的工夫,即做阴阳合一,由无生有的命功。才能得到神能飞形的体道合真,肉体飞升。
心印经,是阐敷至道之玄机,剖露性命之根蒂。实登真之路径,为度世之梯航。学者苟能造其理,达其辞,穷神以知化,参玄以入妙,知心为一身之宗,操养不失;勿塞勿闭,四闼光明,天宇泰定,虚室生白,即心是印,即印是心,心印相融,上下洞彻,如月现于江,如星涵于海,真空寂照,一性超然,不知孰为心,孰为印,至于心印俱忘,神与道俱返其天真,则心印之妙,自我而得之矣。 肾脏为成对的扁豆状器官,位于腹膜后脊柱两旁浅窝中。约长10-12厘米、宽5-6厘米、厚3-4厘米、重120-150克;左肾较右肾稍大,肾纵轴上端向内、下端向外,因此两肾上极相距较近,下极较远,肾纵轴与脊柱所成角度为30度左右。
肾为暗红色实质性器官,形似蚕豆。肾表面光滑,可分为上、下两端,前、后两面,内、外侧两缘。
1.肾门renal hilum 是肾内侧缘中部的凹陷,为肾动脉、肾静脉、肾盂、神经及淋巴管等结构出入的部位。
2.肾蒂renal pedicle 出入肾门所有的结构被结缔组织包绕称肾蒂。右侧肾蒂较左侧肾蒂长。
3.肾窦renal sinus 是肾门向肾实质内凹陷而形成的腔隙。其内含肾小盏、肾大盏、肾盂、肾动脉分支、肾静脉属支、淋巴管、神经和脂肪组织等
肾外缘为凸面,内缘为凹面,凹面中部为肾门,所有血管、神经、及淋巴管均由此进入肾脏,肾盂则由此走出肾外。肾静脉在前,动脉居中,肾盂在后;若以上下论则肾动脉在上,静脉在下。

3. 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语出自《老子》。 全句为:“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意思是说:不显示自己,不自以为是,因而更显耀突出;不夸耀自己,因而有功绩;不自以为贤能,因而受到尊重;只有那不与人相争的,世界上没有人能和他相争以上资料出自: http://my.265.com/archive/244/84662/366689.asp 还有你所谓的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语出《中庸》。其实这不是道家思想,是儒家的一种主张,待人接物采取不偏不倚,调和折中的态度:中庸之道。“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言简意赅地揭示了中庸之道这一主题思想的核心是自我教育。“天命之谓性”是指人的天性是善良的。“率性之谓道”是说人们自我教育之道就是按照人们的善良的天性办事情。“修道之谓教”是说自我教育就是按照人道原则去进行修治。 关于人性,何为人性?习惯上我们把它分2类。一、先天之天性。二、后天之习性 先天天性又被称为生物与生俱来的纯粹自然性。这种纯粹自然性不独为人所独有,而为所有生物所共享。因而它又可被称为生物性。并且这种纯粹自然性是生物之所以是生物的根本。 后天之习性。人类之所以不同于其他动物,主要在其后天之习性;而所谓后天之习性,应该是指人类在先天之天性的自然存在基点上,通过不同程度的主动学习,并在一定的时间范围内经过特定的条件激发而能动的产生自愿式的一系列习惯的总和。 那些说人性本善的人是因为比别人看到了更多的善;相对的,那些认为人性本恶的人是因为比别人看到了更多的恶;当然,人性善恶论的创始人及传播者也可能有其特殊的政治目的或动机 事实上,我本人认为人的先天之天性是没有善恶的。新闻中说三个月大的婴儿已经会嫉妒和选择对自己有利的东西,我不敢也无法相信。试想一个三个月大的婴儿确实知道什么是嫉妒,知道什么对自己有利吗?而在这个婴儿确实不知道嫉妒是什么的情况下 凭什么说这个婴儿在嫉妒呢?凭这个婴儿的行为吗?笑话!全世界的法律都明确规定未成年人犯罪必须区别于成人人犯罪。为什么呢?就是因为未成年人还不清楚自己的行为具备怎样的意义。所以个人认为这也只是那些试验观察者对于婴儿表象行为的主观论断罢了。 当然,平日里,我们也曾听到或看到一些作家写文著书常题名:。。。人性肮脏、卑劣等等。这些也都只是说人之后天习性而已。 参考资料: http://..com/question/75164956.html

热点内容
法院传票多久能收到 发布:2025-01-06 18:51:27 浏览:524
浙江省司法厅班子成员 发布:2025-01-06 18:46:28 浏览:150
劳动法关于病休劝退 发布:2025-01-06 18:17:31 浏览:87
云南昆明人民法院地址 发布:2025-01-06 18:17:29 浏览:264
非法人分支机构的法律责任 发布:2025-01-06 18:16:05 浏览:700
河北水土保持条例 发布:2025-01-06 18:07:09 浏览:474
司法局河北 发布:2025-01-06 17:29:32 浏览:282
法院俞新尧 发布:2025-01-06 17:03:36 浏览:169
楚天法治2016第6 发布:2025-01-06 16:39:53 浏览:502
法学英语介绍 发布:2025-01-06 16:37:49 浏览: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