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雷与道德经
⑴ 道德经【58】:层次高的人看本质,层次低的人看表象
《道德经》第五十八章
一、原文(通行本)
其政闷闷,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孰知其极?其无正?
正复为奇,善复为妖,人之迷,其日固久。
是以圣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刿(guì),直而不肆,光而不耀。
二、译文
政治宽厚清明,人民便淳朴忠诚;政治严苛黑暗,人民便狡诈抱怨;
灾祸可能隐藏着幸福,幸福可能隐藏着灾祸。谁知道究竟是幸福还是灾祸呢?它们并没有一个固定的标准。
正突然转变为邪,善突然转变为恶,人们的迷惑,由来已久了。
因此,圣人方正而不生硬,锐利而不伤人,直率而不放肆,光亮而不刺眼。
三、拓展思考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这句话是老子辩证法思想的精髓,古往今来,被无数人引用。事物相反的两种属性相互作用,相互转化。因此,万事万物没有绝对的“福”,也没有绝对的“祸”,而是以福祸相依的状态存在的。
事物时刻都在运动变化着,我们看到的只是它们的表象,待人接物过程中,要学会透过表象看本质。
庄子曾说过这样一句话:“凡人心险于山川,难于知天”。人心比珠峰还要险恶,比天道还难预测。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天尚且有四时和昼夜的变化,百花齐放便知是春,雪花飞舞便知是冬。而人心虽然隔肚皮,却是最难揣测的。
《三国演义》中的刘备,以“喜怒不形于色”著称。“煮酒论英雄”曹操那句石破天惊的"今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曹耳”吓的刘备变了脸色,筷子落于地,但天不灭刘备,忽传惊雷,刘备这才掩饰说:“一震之威,乃至于此”。惊雷和机智,使刘备逃过一劫。
刘备韬光养晦,曹操煮酒论英雄,这是政治家之间的心理较量,枭雄曹操尚且看穿不了刘备的内心世界,足见人心叵测。
下面我们再用老子的辩证法分析一下。事物时刻都在运动变化着,即使“喜怒不形于色”的刘备,面对强悍的曹操也变了颜色。哪怕一个人隐藏的再深,也可以通过识人术看穿他的本质。如果没有一声惊雷,曹操就立刻洞穿了刘备的内心世界。
“筷子落于地”对刘备来说是“祸”,伴随着一声惊雷,“祸”瞬间转化为“福”。从祸到福,借助了惊雷的外在条件。也就是说,事物正反两个面相互作用、相互转化,是需要一定的条件的,只是老子没有详细地说明。
现实生活中,成功者若能居安思危、谨言慎行,便不会向失败转化,使自己长期立于不败之地;而失败者如果继续堕落沉沦,又如何向成功转化呢?
综上,“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蕴藏着两个道理。
01、福祸相依,福祸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有道便是福,无道便是祸。
02、要学会透过表象看本质。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一”就是本质,后面的二、三乃至万物都是表象,只要抱住“道”、守住“一”,则万变不离其宗。
举个例子,数字10000,“1”代表身体和德性,后面一连串的“0”代表房子、车子、地位等;“1”就是本质,如果失去“1”,一切都会清零。
生活中,我们要时刻守住“道”,一个身心健康、德性深厚的智者,才是人群之中最幸福的人!
本文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⑵ 大象无形,大音希声。于无声处听惊雷,于无色处见繁华。什么意思
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白话翻译:越好的音乐越悠远潜低,越好的形象越飘渺宏远版。喻指“越是大的成就往往权越穿透悠远,越是大气度的往往越包容万物。”
于无声处听惊雷;于无色处见繁华。
解释:在寂静没有声音的地方,听惊雷;在苍茫寥落的地方看世间的繁华。
总结:
无声和无色就是指极平淡的环境、事物、或是人,惊雷和繁华都是声色中的美妙绝艳,就是说能从最平凡最普通的地方感受到不平凡的东西,这需要很高的境界。老庄所谓的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就是这个道理。
⑶ 于无声处听惊雷,于无色处见繁花 的意思是什么
意思是:在寂静没有声音的地方,听惊雷;在苍茫寥落的地方看世间的繁华。
无声和无色指极平淡的环境、事物或是人,惊雷和繁花都是声色中的美妙绝艳,也就是说能从最平凡最普通的地方感受到不平凡的东西。
出处:张晓风《岁月在,我在》
《岁月在,我在》内容简介
“树在。山在。大地在。岁月在。我在。你还要怎样更好的世界?”——永远以细腻温柔的情怀歌颂着生活,热爱着生命。张晓风的文字从细微处洞悉世情,又有悲悯的情怀,用笔用情收放自如,语言含蓄和含义深邃,值得人深思并能得到人生启迪。
书中收录了张晓风的《我在》《我有》《酿酒的理由》《愁乡石》《春之怀古》《初心》《尘缘》等不同时期的经典代表性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