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学百科 » 道德的冲动

道德的冲动

发布时间: 2021-01-06 17:15:55

道德感的基本特质

道德感既是一种道德的主观意志,也是一种见诸行为的道德冲动。“意志作为主观的或道德的意志表现于外时,就是行为”,而且“道德的意志表现于外时才是行为”。作为一种主观形态和冲动形态的道德,道德感具有三个方面的基本特质。 道德感与伦理感一体相关,道德感由伦理感转化而来,这种转化的过渡环节,就是伦理的“实体感”内化为个体的“得道感”。道德的真谛是“得道”“,得道”的内涵是对伦理的实体性的分享及其在个体意志行为中的外化,是个体内在的实体性。“得道”是由伦理感向道德感转化的中介。在这里,道德之“道”一方面由伦理之“理”转化而来,另一方面,它又扬弃了伦理实体抽象的普遍性而获得个体内在的实在性。
“得道”,一方面是对伦理之“理”的获得,对伦理实体的分享;另一方面更是伦理的实体性要求和伦理的客观意志向道德的主体性确证和主观意志的转换。“道”就是个体内在的伦理实体,或者说,是个体性、主观性的“实体感”;而“得”的方式不是占有,而是分享。伦理作为一种共体和公共本质,作为“单一物与普遍物的统一”,既包含、统摄单一物,又不让任何“单一物”或个体占为己有。个体对实体和道德对伦理的“获得”方式,只能是“得道”。“得道”的要义是获得伦理的要求,并转化为个体行为的法,从而使个体获得伦理的实体性。这些形而上的抽象逻辑,被黑格尔用法哲学的语言清晰地表达“:伦理性的东西,如果在本性所规定的个人性格本身中得到反映,那便是德。”德,就是在本性中所体现的个体的伦理性格。一个人的行为符合伦理的要求,如果这种“符合”成为一种稳定的性格,那么就是“德”。所以,“德,毋宁说是一种伦理上的造诣。”
“得道感”就是伦理上的造诣感,造诣感的核心,是“单一物”与“普遍物”、个体与实体统一的感觉。不过,作为一种主观意志,“得道感”与思维形态、纯粹理性形态的道德的区别在于,它是求道、持道、行道的那种冲动。“求道”是“得道”的基础。“人之有道也,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道德的本质、教育的本质,就是自由,而自由的本质,就是解放。解放的第一要义,就是将人们从自然冲动的束缚和压迫下解放出来,以获得人性的自由。
“求道”,就是过有道德的真正的人的生活,使自己从本能压迫下解放出来的那种冲动。人之所以需要道德,就是因为人身上具有动物性;道德之所以可能,就是因为人性中具有善的本根。正如西方伦理学家所说,人性与兽性的区别,在于人有道德;人性与神性的区别,在于人需要道德。道德的可能性与不道德的危险性在人性中共存,于是,“求道”之后,还有要“持道”的意志力。“持道”即对道德的固持,即孟子所说的“不动心”,亦即孔子所说的“造次必如是,颠沛必如是”。“持道”的确证在于“行道”。“行道”才能将伦理的要求外化为现实,也才能使道德的主体得到确证,也才是真正的“知道”和“有道”。“知行合一”就是道德的理论态度与实践态度和思维形态与冲动形态的统一。“求道—持道—行道”,就是“得道”感的内在结构。 康德认为,道德法则直接受道德意志决定,是道德价值的本质。“行为全部道德价值的本质性东西取决于如下一点:道德法则直接地决定意志。”纯粹理性的任务是为人们提供道德法则,纯粹实践理性要将道德法则变成意志的直接决定者,就必须为人们找到道德行为的动力,即意志服从道德法则的内在冲动,这种动力或冲动,康德称其为“灵魂驱动力”。关于这种冲动的本质,康德与黑格尔的观点是一致的,即认为这种冲动的本质应当是一种特殊情感。“因为一切禀好和每一种感觉冲动都是建立在情感之上的,所以(通过禀好所遭遇的瓦解)施于情感的否定作用本身是情感。”产生这种情感的理智根据就是对道德法则的敬重。在道德法则的动力之外寻求的动力,都可能使道德成为“无法持久的”和“危险的”伪善。“对于道德法则的敬重是一种情感,它产生于理智的根据,并且这种情感是我们完全先天地认识的唯一情感,而其必然性我们也能够洞见到。”于是,实践理性的根本动力,就是对道德准则的“敬重情感”。“这种情感现在也可能称为对道德法则的敬重情感;而出于这两个理由,它也可以称为道德情感。”
敬重情感是人内在的对道德法则的肯定情感,是意志对道德法则景仰和礼赞的快乐情感。它是由纯粹理性向实践理性的转化,是人的道德行为的唯一合法的根据。“于是,对于道德法则的敬重是唯一而同时无可置疑的道德动力,并且这种情感除了仅仅出于这个根据的客体之外就不指向任何客体。”µξ道德法则的敬重情感何以可以产生道德冲动而成为实践理性的动力?“因为对于我们尊重的、却又(由于意识到我们的软弱)畏惧的东西,由于更加容易适应它,敬畏就变成偏好,敬重就变成爱;至少这会是献身于法则的意向的完善境界,倘使一个创造物某个时候能够达到这一点的话。”所以,在《实践理性批判》的最后,康德写下了那句给后人带来无限启迪和警示的话:“有两样东西,我们愈经常愈持久地加以思索,它们就愈使心灵充满始终新鲜不断增长的景仰和敬畏:在我之上的星空和居我心中的道德法则。”
人们今天可能对康德将对道德准则的“敬重情感”作为道德的唯一动力的观点提出许多异议甚至批评,但它至今仍然具有真理性和启发意义的是:道德感本质上是对道德法则的“敬重情感”,而且,这种“敬重情感”推动人们由对道德的理论的态度或道德的思维形态,向实践的态度或实践形态转换。对道德法则的“敬重情感”,既是冲动形态的道德,也是实践理性的根本动力。 康德如此凸显义务之于道德的意义,以至认为伦理学“一般地,它也叫做义务论”。道德感与道德冲动的义务感以“敬重之情”为基础和前提。“伦理义务只有当我们尊其为义务时才成其为义务。说我们有义务敬重,等于说我们有义务去有一项义务……因为人必须先有了对内心法则的敬重心,才可能懂得什么叫义务。”义务与道德、与德性是一体的,德性是人的行为准则在履行义务时体现的力量。德性指的是意志的道德力量,德性本身不是义务,拥有德性也不成其为义务,但它命令人有义务,伴随着其命令的一种(只可能由内在的自由的法则所施加的)道德强制。义务产生于对道德法则的敬重,德性是履行义务的力量,义务是一种道德的强制或绝对命令。于是,道德感就是履行义务、执行“绝对命令”的一种道德冲动。义务感与敬重情感一样,同样是一种道德情感。
义务不仅与德性一致,而且与冲动一致。黑格尔认为,德、义务、冲动,三者在内容上是相同的。“采取义务的形式、然后采取德的形式的那种内容,与其有冲动的形式的那种内容是相同的。冲动也同样以这种内容为其基础。”黑格尔强调,义务的本质不是强制,而是自由,或道德解放。义务限制的仅仅是主观任性,而不是冲动。“具有拘束力的义务,只是对没有规定性的主观性或抽象的自由和对自然意志的冲动或道德意志(它任意规定没有规定性的善)的冲动,才是一种限制。但是在义务中个人毋宁说是获得了解放。”义务使人摆脱了对自然冲动的依附,将人从自然冲动的束缚下解放出来;又使人摆脱了个体的偶然性与主观性,获得实体性与现象性。“在义务中,个人得到解放而达到了实体性的自由”“,所以,义务所限制的并不是自由,而只是自由的抽象,即不自由。义务就是达到本质、获得肯定的自由。”
道德感就是履行义务、执行道德法则的“绝对命令”的情感冲动,即道德感就是义务感。道德感就是得道感、敬重情感、义务感。道德感教育的重心,就是使人们因获得“伦理上的造诣”而得“道”;以对道德准则的敬重,培育道德上的“优美灵魂”和源头性的“灵魂驱动力”;培育以自我解放为本质和追求的义务意识。

Ⅱ “唯有道德的自由才使人类真正成为自己的主人;只有嗜欲的冲动便是奴隶状态,英语翻译

唯有道德的自由才使人类真正成为自己的主人;只有嗜欲的冲动便是奴隶状态
==Moral liberty alone makes him truly master of himself; for the mere impulse of appetite is slavery

==出自卢梭《社会契约论》第一章第八节最后一句话
==整句是:
We might, over and above all this, add, to what man acquires in the civil state, moral liberty, which alone makes him truly master of himself; for the mere impulse of appetite is slavery, while obedience to a law which we prescribe to ourselves is liberty. But I have already said too much on this head, and the philosophical meaning of the word liberty does not now concern us.

==第一章的英文请见
http://www.constitution.org/jjr/socon_01.htm

Ⅲ 道德感指的是

道德感是人所特有的一种高级情感,道德品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一个人对自己或他人的动机、言行是否符合社会一定的道德行为准则而产生的一种内心体验。
道德感就是履行义务、执行道德法则的“绝对命令”的情感冲动,即道德感就是义务感。道德感就是得道感、敬重情感、义务感。道德感教育的重心,就是使人们因获得“伦理上的造诣”而得“道”;以对道德准则的敬重,培育道德上的“优美灵魂”和源头性的“灵魂驱动力”;培育以自我解放为本质和追求的义务意识。

一、分类
例如对符合道德行为准则的行为,即会产生满意、愉快、心安理得等内心体验;反之,则会产生愤怒、厌恶、羞愧等内心体验。这类内心体验就是道德感。道德感按其形式可分为:
(1)直觉的道德情绪经验,它是由于对某种情境的感知而引起的;
(2)与具体的道德形象相联系的情绪体验,它是通过人的想象发生作用的一种情感;
(3)意识到道德理论的情绪体验,它是可以清晰地意识到道德要求为中介的情感。

二、基本特质
道德感既是一种道德的主观意志,也是一种见诸行为的道德冲动。“意志作为主观的或道德的意志表现于外时,就是行为”,而且“道德的意志表现于外时才是行为”。作为一种主观形态和冲动形态的道德,道德感具有三个方面的基本特质。

Ⅳ 将一些为社会伦理道德所不容的冲动和欲望其中的为是什么意思

这里的“为”是“被”的意思。

但是加在这句话里面算是语病,应删去。

Ⅳ 弗洛伊德的道德受虐狂观点具体解释是什么

我觉得可以用弗洛伊德的自我防御机制来解释
如果需要具体的话,那么就是投射作用,把自己不能接受的冲动、欲望或观念投射与别人
因为自己不能虐待自己,就投射到了别人的身上,在别人的身上来进行虐待。

Ⅵ 道德制高点

许锡良

方舟子质疑韩寒代笔造假,有人就说,这是在打造道德祭坛,自己占据道德制高点,将他人放置到道德祭坛上审判。究竟是不是这样?我们可以分析一下什么叫道德制高点。

道德制高点的占据是不讲逻辑的,也不需要证据,只需要将自己打扮成神成圣,就可以了。道德制高点,需要的不是证据、逻辑与道理,而是将自己神圣化,打扮成道德纯洁高尚之人,然后用造神的方式,形成一种意识形态,这里需要的是人们对他的崇拜,对他的迷信,对他的盲从,独立思考、自由表达是他的死敌,拥有众多的追随者和不分青红皂白的粉丝,不是以知识、逻辑与事实为自己赢得支持,而是靠偶像的树立,道德标杆权作为自己掌握话语权的依据。

这样说似乎还是太笼统了一些。我在这里列举一个道德制高点的典型:

张载(1020-1078)北宋的理学创始人之一,他有四句名言,后被冯友兰先生称之为“横渠四句”(横渠——张载的故乡,陕西眉县横渠镇,人称横渠先生)的狂语:“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就是典型的道德制高点的占有者。这四句话不仅将自己放置于远远高于普通老百姓的救世主的地位(为生民立命),而且也将自己放置一代学术宗师的地位,及帝王将相的地位(为万世开太平),特别是圣人的地位(为天地立心)事实上张载在孔庙中的地位排到了第38位,封先贤,奉祀孔庙西庑第38位。与周敦颐、邵雍、程颐、程颢,合称“北宋五子”。这就叫道德制高点。凭什么,你的生命就可以拯救万民于苦难之中?能够“为生民立命”?而且还能够“为天地立心”?这里根本不需要理由,不需要证据,只需要用漂亮的话将自己打扮一翻就可以了。

再看南宋道德制高点的占有者朱熹。他有一句极力吹捧孔子的名言:“天不生仲尼,则万古如长夜。”这个道德制高点是最高的。自然是被“大成至圣先师文宣王”的孔子所占有。朱熹还有一句名言:“自古圣贤,皆以心地为本。”(宋·朱熹《朱子全书。学二》)将孔子捧得高高的,以便将自己作为圣人徒的时候也顺便拔高,也将自己打扮成后来的圣贤,后来果然心愿得遂,其思想被尊奉为官学,自元朝始,朱熹关于经学注释著作成为科举考试的依据。而其本身则与孔子圣人并提,称为“朱子”。正是由于这个原因,朱熹之言,则成为不能更改的、绝对的权威。

今人蒋庆先生,号称新儒学代表,也有一种占有道德制高点的冲动:“圣人有天然教化凡人的权利,曰‘天赋圣权’,而凡人只有生来接受圣人教化的义务。所以,圣人讲的话、编的书——经典——-就具有先在的权威性,凡人必须无条件接受,不存在凡人用理性审查同意不同意的问题,因为凡人的理性没有资格审查圣人的理性,相反只能用圣人的理性来审查凡人的理性,来要求凡人接受。”这里更为明确地用一句话表明了什么叫道德制高点:“天赋圣权”。凡人理性只有生来接受圣人理性的审问,而无权审问圣人理性。把理性分成“圣人理性”与“凡人理性”,人为地将人的思考工具分出等级,同时也将人的道德分出等级。把孔子吹捧到至高无上的地位的目的,其实只是要让自己占据道德与智力上的制高点。这些人吹孔子为圣人是假,将自己包装成圣成贤是真。

我们再来看方舟子对韩寒的质疑,是不是在占据道德制高点。他以科学知识为武器,以逻辑为思考工具,以事实为根据,推理论证为工作方式,这些因素,其实是每个凡人都可以掌握的,一点也不神秘。而且一经掌握,可以用在任何人身上。用这样的方式来质疑一个人著作的真假,那不是道德制高点。因为,被质疑者也可以用科学知识、逻辑工具与客观证据为自己辩护,辩护的大门始终是开放的,没有人用权威与圣贤的姿态禁止对方为自己辩驳。也就是说,这里不存在什么凡人的理性还是圣人的理性,大家在逻辑、知识、证据与科学方法面前是完全平等的。谁在这些方面缺失,谁就站不住脚,谁就要承认自己的错误。所以,方舟子只是在用常识、常理与科学方法对一个真假问题质疑,这里根本没有任何道德祭坛,没有任何道德制高点。方舟子所言之所以会有影响力,不是因为他是方舟子,而是因为他使用的常识、常理与逻辑方法得到认可。倘若他一朝远离这些,那么,他同样要遭受质疑。

当然,质疑别人造假的人最好自己不造假。但是,即使自己造假了,也仍然有权利质疑别人造假,也就是即使是贼,也有喊捉贼的权利。质疑造假是不是站得脚,只需要考虑他的证据是不是可靠,逻辑论证是不是有问题。至于以前他是不是造过假,并不影响这次质疑的效果。

不过,人是利益的动物,如果一个人自己大量造假,还站出来质疑别人造假,那么,他就要比不站出来揭露要承担更多的被质疑的风险。即所谓爱剃人头者,人亦剃其头。如果自己不过硬,你质疑别人,别人也回头来质疑你,而自己屁股又不干净,从利益上考虑,那是投鼠忌器、得不偿失的事情,所谓打铁还需自身硬,就是这个道理。即使方舟子妻子的论文有不规范嫌疑,那也不能够证明方舟子打假就是不对的。毕竟,妻子写论文的时候,丈夫又不在身边,更没有代为作假,甚至那时他们是不是互相认识都还难说。

博士论文造假是不是可以为硕士论文造假开脱?当然不可以。在假的事实面前,只有真假之别,没有性质的不同。但是,如果要质疑论文造假,确实还存在着一个质疑顺序的问题。博士论文的尺度要严于硕士论文,教授的尺度要严于副教授。国家级课题要严于省部级课题。为什么这里又分出了等级?那是因为,博士硕士、教授副教授、国家级课题省部级课题之类的说法本身就是学术创新含金量的标志。博士论文在国际学术标准中明确要求要对某一问题的研究要有原创性成果,否则不能够通过。硕士论文则只是学习性的学术训练,有原创性当然最好,没有原创性,只要能够达到一定的学术水准,也常常给予通过。学士论文的要求就更简单,一般不要求有原创性研究成果,只要求掌握扎实的基础知识,写论文只是作学术训练,是掌握基础知识的手段,学士论文某个意义上说就是通过撰写论文,让你接触前人的成果,学会发现问题,找到自己感兴趣的研究领域,以便为自己将来的研究奠定基础。学士论文几乎就等同于有质量有根据带着问题去抄论文,只是要求不能够将人家一篇完整的论文原封不动地拿来,而必须消化他人的成果,形成自己的思路与线索,当然这个过程中如果有一点自己的研究成果也好,没有,只是叙述别人的,也不构成抄袭。其实,这个过程就是学术训练,就是站在前人肩膀上的过程,也就是打下学术研究的基础的过程。在英美国家,硕士学位也只是一到二年研究生训练的过渡性研究成果,许多时候即使没有研究论文也可以授予学位。(课程硕士学位,只需要学完规定的课程,完成相应的作业,达到合格以上即可。)博士论文高于硕士论文的要求,是学术水准的要求,不是道德高低的要求。教授水准要高于副教授,国家级课题要高于省部级课题,都是学术水准与研究的原创性要求决定的。这只是对学术研究的水平的测定。博士论文抄袭肯定不行,但是,如果是一个中学生,写文章常常只是模仿,小学生写作业干脆就是抄写,那个要求能一样吗?学术研究作为一个过程,在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要求,这是正常的。

那么多学者放着国内的那么多的教授水货职称论文、抄袭的博士论文、国家级虚假科研课题而不顾,只去打一篇没有公开发表,也不作为学术研究资格凭证的硕士论文,仅仅是因为她是方舟子的妻子,那是违反常理的。如果此招可行的话,建议,以后154个海河华人学者们,还可以打方舟子读小学的女儿的作业,因为那些作业抄袭课本更多。

2012年3月4日星期日

Ⅶ 道德感过分强烈,导致的强迫怎么办

道德感太强,为抄了道德,总是袭把自己逼得进退两难,因为一点小事而损伤,甚至只是自己认为的损伤了别人的利益而有强烈的罪恶感。不忍心伤害别人,看到别人伤害其他人会有厌恶感。道德感强的人,在这个世界上会有更多的坎坷与挫折,尤其是精神上的,可能会因为某些事折磨得自己快要发疯。
有道德感也等于有素质和责任感!不要强迫自己该怎么做。请跟着心走就好了!

Ⅷ 冲动的后果列举50条

冲动的后果,喝酒喝多了,动手打了人。而且喝多的时候还和自己喜欢的人发生了矛盾,还做了一些违背道德的事情。喝完酒之后冲动袭警坐牢。

Ⅸ 道德的行为,不道德的行为,举例,举例,给人家举例嘛

道德是一个多么美好的词,道德高尚的人是多么令人景仰啊!所谓“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就是这个意思吧。

我们的古人非常重视道德教育,十分强调“立德”,所谓“道德无根可树人”,古代有很多道德律令,什么“三从四德”“三纲五常”等等,也产生了很多道德榜样,什么“节妇”“烈女”“忠臣”“贤相”“孝子”“义士”等等,然而,今天看来,那些律令大多是一些摧残人性的枷锁,那些榜样只不过是一些愚夫愚妇而已。

现在,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封建统治者一方面利用道德来掩盖自己的丑行,另一方面又利用道德来愚弄百姓,实行对民众的精神控制。他们经常把自己打扮成道德圣人并充满道德义愤地攻击、谴责和训导其他人,他们自己从来不肯也不屑践行那些道德原则。而且,我们发现,越是专制政权越是需要道德伪装,越是热中于道德说教和树立道德楷模。每一个人内心都有本能的道德冲动和渴望,统治者极其聪明地利用这一点加以发挥和渲染,从而激发人们内心的道德热情,以致出现像“饿死事小,失节事大”这样的道德迷狂。这样,人的其他冲动就被压抑下去了;但这些冲动并没有也不可能消失,道德圣人是不存在的。一方面渴望道德圆满,博取道德美名,获得政府表彰,像那些“道德标兵”一样;另一方面又常常陷于道德困境和焦虑之中:人格慢慢地扭曲了,各种悖理、矫情、虚伪、荒诞的事情都来了。

过分地追求“善”,而不以“真”为基础,势必导致“伪善”,这已经为封建社会的全部历史所证明了的。

什么是有道德的人?通俗的讲,就是好人,比如真诚待人,乐于助人,见义勇为,敬业奉献等等。为什么要做有道德的人?不是为了获得奖赏,不是为了猎取荣誉,而是为了自己!

我为什么要真诚待人?因为这是我自己的做人原则,我相信这也是最基本的做人原则,因为我希望别人同样真诚地对待我。我不这样做,就是丑化自己,就是跟自己过不去。同时,又会失去更多的真正的朋友。我为什么要乐于助人?因为我知道,凡人都是同胞,我们有着相同的命运,即使我们不互相为难,生活也已经够难的了,能帮助别人和能得到别人的帮助都是很幸福的事情。我为什么要敬业奉献?因为我认为在对事业的追求中我可以实现自身的价值,我在奉献中为自己创造了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总之,做有道德的人的最大奖赏和荣誉来自于自身,来自于内心,进一步讲,我不是有意在做什么好人,而是在做人,做真正的人。来自外部的对于好人的奖励,不但是多余的,而且是有害的,它会诱发虚荣心和各种虚伪的行为,这一点已经暴露得很清楚。

我们一生都在做人,有人做得好,有人做得不好,这就是最大的奖赏和惩罚。

热点内容
社会与法我帮同学保住家 发布:2025-04-28 19:28:50 浏览:539
公安行政执法规范 发布:2025-04-28 19:28:49 浏览:57
宣传企业信息公示暂行条例 发布:2025-04-28 19:28:46 浏览:39
吴川市人民法院地址 发布:2025-04-28 19:18:48 浏览:923
电子签章和鲜章法律效力 发布:2025-04-28 19:12:43 浏览:527
江苏大学法律硕士复试 发布:2025-04-28 19:12:01 浏览:973
天水市甘谷县2019年法律知识考试答案 发布:2025-04-28 19:06:54 浏览:823
学习贯彻新准则和条例解读 发布:2025-04-28 19:02:10 浏览:574
民法在行政法 发布:2025-04-28 18:53:31 浏览:99
2019年最新版本的劳动法 发布:2025-04-28 18:37:25 浏览: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