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2013立法工作计划
1. 存款保险条例的出台过程
2007年初召开的全国金融工作会议明确要求加快建立存款保险制度。
2007年年中,由人民银行和银监会牵头,相关部委参加的存款保险制度工作小组已开始进行存款保险制度实施方案的设计,国家有关部门也开始进行存款保险条例的立法。
2007年8月,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在会见美国联邦存款保险公司主席希拉·拜尔时又再次明确,中国正在积极考虑筹建存款保险公司。
2012年9月,国务院批准由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国家外汇管理局共同编制的《金融业发展和改革“十二五”规划》。规划中明确指出建立健全存款保险制度,加快存款保险立法进程,择机出台《存款保险条例》,明确存款保险制度的基本功能和组织模式。
2013年6月,根据国务院2013年立法工作计划,由央行起草的六大立法项目中,《存款保险条例》被列为预备项目。
2014年11月30日,央行、国务院法制办就《存款保险条例(草案)》公开向社会征求意见。征求意见期限30天。
2015年3月31日,国务院正式公布中国《存款保险条例》,将于5月1日起正式实施。中国人民银行负责存款保险制度实施,最高偿付限额为人民币50万元。
《条例》规定,存款保险实行限额偿付,最高偿付限额为人民币50万元。这一限额高于世界多数国家的保障水平,能为我国99.63%的存款人提供全额保护。同一存款人在同一家投保机构所有被保险存款账户的本金和利息合并计算的金额在最高偿付限额以内的,实行全额偿付;超出的部分,依法从投保机构清算财产中受偿。
2. 行政法约束()的权利,督促其履行(),管理(),为公众提供服务
行政法约束行政机关的权力,督促其履行自己的职责,管理公共事务,为公众提供服务。
行政法的基本原则是行政法的精髓,贯穿于行政立法、行政执法、行政司法和行政法制监督之中,是指导行政法的制定、修改、废除并指导行政法实施前基本准则。
行政法的调整对象是行政关系。行政关系是指行政主体行使行政职能和接受行政法制监督而与行政相对人、行政法制监督主体发生的各种关系,以及行政主体内部发生的各种关系。
行政法由规范行政主体和行政权设定的行政组织法、规范行政权行使的行政行为法、规范行政权运行程序的行政程序法、规范行政权监督的行政监督法和行政救济法等部分组成。其重心是控制和规范行政权,保护行政相对人的合法权益。
【法律依据】
《行政法规制定程序条例》
第三条 制定行政法规,应当贯彻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决策部署,符合宪法和法律的规定,遵循立法法确定的立法原则。第十一条 行政法规由国务院组织起草。国务院年度立法工作计划确定行政法规由国务院的一个部门或者几个部门具体负责起草工作,也可以确定由国务院法制机构起草或者组织起草。第十条 对列入国务院年度立法工作计划的行政法规项目,承担起草任务的部门应当抓紧工作,按照要求上报国务院;上报国务院前,应当与国务院法制机构沟通。
国务院法制机构应当及时跟踪了解国务院各部门落实国务院年度立法工作计划的情况,加强组织协调和督促指导。
国务院年度立法工作计划在执行中可以根据实际情况予以调整。第五条 行政法规的名称一般称“条例”,也可以称“规定”、“办法”等。国务院根据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的授权决定制定的行政法规,称“暂行条例”或者“暂行规定”。
国务院各部门和地方人民政府制定的规章不得称“条例”。
3. 依法行政的核心是什么
依法行政的核心是合法行政、合理行政、程序正当、权责统一。
行政是指由国家行政机关对于不属于审判、检察工作以及立法中的其他法律的具体应用问题以及自己依法制定的法规进行的解释。
依法行政是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重要内容,是指行政机关必须根据法律法规的规定设立,并依法取得和行使其行政权力,对其行政行为的后果承担相应的责任的原则。
制定经济、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方面重大体制和重大政策调整的重要行政法规,应当将行政法规草案或者行政法规草案涉及的重大问题按照有关规定及时报告党中央。
法律依据
《行政法规制定程序条例》
第九条 国务院法制机构应当根据国家总体工作部署,对行政法规立项申请和公开征集的行政法规制定项目建议进行评估论证,突出重点,统筹兼顾,拟订国务院年度立法工作计划,报党中央、国务院批准后向社会公布。
列入国务院年度立法工作计划的行政法规项目应当符合下列要求:
(一)贯彻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决策部署,适应改革、发展、稳定的需要;
(二)有关的改革实践经验基本成熟;
(三)所要解决的问题属于国务院职权范围并需要国务院制定行政法规的事项。第十二条 起草行政法规,应当符合本条例第三条、第四条的规定,并符合下列要求:
(一)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二)体现全面深化改革精神,科学规范行政行为,促进政府职能向宏观调控、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环境保护等方面转变;
(三)符合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相同或者相近的职能规定由一个行政机关承担,简化行政管理手续;
(四)切实保障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在规定其应当履行的义务的同时,应当规定其相应的权利和保障权利实现的途径;
(五)体现行政机关的职权与责任相统一的原则,在赋予有关行政机关必要的职权的同时,应当规定其行使职权的条件、程序和应承担的责任。
4. 行政立法
【行政立法的概念】是指国家行政机关或法律授权组织依照法定权限和程序制定、修改和废止有关行政管理方面的行政法规和规章等规范性文件的活动。
【行政立法的特征】一是行政立法的主体是特定的国家行政机关或法律授权的组织;二是行政立法相对于国家权力机关的立法而言,具有从属性;三是行政立法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多样性。
【行政立法的分类】是指依照不同标准对行政立法所作的划分。如依照行政立法的权力来源,行政立法可分为职权立法和授权立法;依照行政立法与国家权力机关立法和上级行政机关行政立法的关系,行政立法可分为执行性立法、补充性立法和自主性立法等。
【职权立法】是指行政机关依照宪法和组织法规定的职权进行的立法活动。职权立法是与行政机关同时产生和存在的行政机关的固有职权。如我国宪法规定,国务院有权根据宪法和法律制定行政法规;又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组织法》规定,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人民政府以及省、自治区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的人民政府和经国务院批准的较大的市的人民政府,可以根据法律和国务院的行政法规,制定规章。
【授权立法】是指行政机关依照法律或有关决定授权而进行的立法活动。授权立法不是与行政机关同时产生和存在的行政机关的固有职权,而是行政机关依据组织法以外的法律或有关法律问题的决定授权取得的。如1985年4月10日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通过的《关于授权国务院在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方面可以制定暂行的规定或条例的决定》对国务院的授权和2000年3月15日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对经济特区所在地的市的人民政府制定地方政府规章的授权。
【执行性立法】是指为了执行法律或法规及上级行政机关的规范性文件而进行的立法活动。执行性立法不创设新的法律规范,而只是将法律、法规及上级行政机关的规范性文件具体化,以便执行和实施。
【补充性立法】是指为补充法律、法规和上级行政机关的规范性文件而进行的立法活动。补充性立法一般需创设新的法律规范,必须得到有权机关的授权。
【自主性立法】是指行政机关为履行法律规定的行政职权而对管理事项创设一定法律规范的立法活动。自主性立法不是对法律、法规的具体化或补充,而是对法律、法规未规定事项自主地创设新的法律规范。
【行政立法的主体】是指有权进行行政立法的主体,包括制定行政法规的主体、制定部门规章的主体、制定地方政府规章的主体以及制定经济特区规章的主体。
【制定行政法规的主体】即国务院。国务院制定行政法规分两种情况,一是根据宪法和法律对国务院职权范围内的事项制定行政法规;二是根据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的授权决定依法对尚未制定法律的法定事项先制定行政法规。
【制定部门规章的主体】主要是指国务院组成部门和具有行政管理职能的直属机构。国务院组成部门根据宪法和组织法可以制定部门规章;具有行政管理职能的国务院直属机构根据立法也可制定部门规章。此外,有些事业单位经授权也可制定规章,如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经《中华人民共和国证券法》授权可以制定有关证券市场监督管理方面的规章。
【制定地方政府规章的主体】是指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人民政府,省、自治区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人民政府,经济特区所在地的市的人民政府以及经国务院批准的较大的市的人民政府。
【较大的市】是指省、自治区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经济特区所在地的市和经国务院批准的较大的市。
【经国务院批准的较大的市】是指经国务院批准享有制定地方性法规和地方政府规章权限的市。国务院曾分别于1984年12月15日、1988年3月5日、1992年7月25日和1993年4月22日批准唐山、大同、包头、大连、鞍山、抚顺、吉林、齐齐哈尔、青岛、无锡、淮南、洛阳、重庆(后为直辖市),宁波,淄博、邯郸、本溪,苏州、徐州等19个市为“较大的市”。这些市的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可以依照法定程序制定地方性法规,人民政府可以依照法定程序制定地方政府规章。
【行政立法的程序】是指行政机关依照法定权限和程序制定行政法规和规章等规范性文件的方式和步骤。
【制定行政法规的程序】根据《行政法规制定程序条例》,制定行政法规的程序包括立项、起草、审查、决定、公布。
【行政法规的立项】是指将需要制定行政法规的项目列入国务院年度立法工作计划。国务院有关部门认为需要制定行政法规的,应当于每年年初编制国务院年度立法工作计划前,向国务院报请立项;国务院法制机构拟订国务院年度立法工作计划,报国务院审批。
【行政法规的起草】行政法规的起草,由国务院组织。国务院年度立法工作计划确定由国务院的一个或几个部门具体负责起草工作,也可确定由国务院法制机构起草或组织起草。行政法规的起草,要深入调查研究,总结实践经验,并可采取召开座谈会、论证会、听证会等多种形式广泛听取意见;起草部门就涉及其他部门的职责或与其他部门关系密切的规定,应与其他部门协商一致,对涉及有关管理体制、方针政策等需要国务院决策的重大问题,应提出解决方案,报国务院决定。
【行政法规的审查】行政法规送审稿的审查由国务院法制机构负责。国务院法制机构主要从是否符合宪法、法律和国家方针政策,是否符合起草要求,是否与有关行政法规协调、衔接,是否正确处理有关机关、组织和公民对送审稿主要问题的意见等方面进行审查。
【行政法规的决定】行政法规草案由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或者由国务院审批。行政法规草案由国务院法制机构主要负责人提出提请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的建议;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行政法规草案时,由国务院法制机构或者起草部门作说明。
【行政法规的公布】根据国务院对行政法规草案的审议意见修改形成的行政法规草案修改稿,由国务院法制机构报请总理签署国务院令公布施行,并及时在国务院公报和在全国范围内发行的报纸上刊登。在国务院公报上刊登的行政法规文本为标准文本。
【行政法规的施行】行政法规应当自公布之日起30日后施行;但是,涉及国家安全、外汇汇率、货币政策的确定以及公布后不立即施行将有碍行政法规施行的,可以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行政法规的备案】行政法规在公布后的30日内由国务院办公厅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备案。
【制定规章的程序】根据《规章制定程序条例》,制定规章的程序包括立项、起草、审查、决定、公布。
【规章的立项】是指将需要制定规章的项目列入国务院部门,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较大的市的人民政府年度规章制定工作计划。国务院部门法制机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较大的市的人民政府法制机构,拟订本部门、本级人民政府年度规章制定工作计划,报本部门、本级人民政府批准后执行。
【规章的起草】部门规章由国务院有关部门和具有行政管理职能的直属机构组织起草;地方政府规章由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较大的市的人民政府组织起草。行政法规的起草,应当深入调查研究,总结实践经验,并可采取书面征求意见、座谈会、论证会、听证会等多种形式广泛听取有关机关、组织和公民的意见。起草规章直接涉及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切身利益,有关机关、组织或公民对其有重大意见分歧的,应当向社会公布,征求社会各界的意见。起草部门规章涉及国务院其他部门的职责或与其他部门关系密切的,起草单位应当充分征求其他部门的意见。
【规章的审查】规章送审稿由国务院部门法制机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较大的市的人民政府法制机构负责统一审查。
【规章的决定】部门规章应当经部务会议或者委员会会议决定;地方政府规章应当经政府常务会议或者全体会议决定。审议规章草案时,由国务院部门法制机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较大的市的人民政府法制机构作说明,也可以由起草单位作说明。
【规章的公布】根据有关会议对规章草案审议意见修改形成的规章草案修改稿,由国务院部门法制机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较大的市的人民政府法制机构报请本部门首长或省长、自治区主席、市长签署命令予以公布。部门规章签署公布后,部门公报或者国务院公报和全国范围内发行的有关报纸应当及时刊登。地方政府规章签署公布后,本级人民政府公报和本行政区域范围内发行的报纸应当及时刊登。在部门公报或者国务院公报和地方人民政府公报上刊登的规章文本为标准文本。
【规章的施行】规章应当自公布之日起30日后施行;但是,涉及国家安全、外汇汇率、货币政策的确定以及公布后不立即施行将有碍规章施行的,可以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规章的备案】规章在公布后的30日内,由国务院部门法制机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较大的市的人民政府法制机构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和《法规规章备案条例》向有关机关备案。
【规章的清理、修改和废止】国务院部门,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较大的市的人民政府,应当经常对规章进行清理,发现与新公布的法律、行政法规或其他上位法的规定不一致的,或者与法律、行政法规或其他上位法相抵触的,应当及时修改或废止。修改、废止规章的程序,参照《规章制定程序条例》的有关规定执行。
5. 国务院公布2019年立法工作计划 含住房租赁条例
11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印发国务院2019年立法工作计划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公布了2019年立法工作计划,明确了55项立法项目及负责起草的单位。
《通知》显示,国务院2019年立法工作将围绕打好三大攻坚战,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有效维护国家安全,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深入推进依法行政、加强政府自身建设等8个方面科学合理安排立法项目。
其中,在围绕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方面,将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退役军人保障法草案,制定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条例、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实施条例、城镇住房保障条例、住房租赁条例、社会保险经办管理服务条例等。
附:《国务院2019年立法工作计划》明确的立法项目及负责起草的单位
一、拟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的法律案(13件)
1.契税法草案(财政部、税务总局起草)
2.退役军人保障法草案(退役军人部起草)
3.社区矫正法草案(司法部起草)
4.密码法草案(密码局起草)
5.原子能法草案(工业和信息化部、国防科工局起草)
6.出口管制法草案(商务部起草)
7.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修订草案(生态环境部起草)
8.税收征收管理法修订草案(税务总局、财政部起草)
9.著作权法修订草案(版权局起草)
10.治安管理处罚法修订草案(公安部起草)
11.海上交通安全法修订草案(交通运输部起草)
12.监狱法修订草案(司法部起草)
13.档案法修订草案(档案局起草)
二、拟制定、修订的行政法规(42件)
1.非存款类放贷组织条例(人民银行起草)
2.处置非法集资条例(银保监会起草)
3.私募投资基金管理暂行条例(证监会起草)
4.排污许可管理条例(生态环境部起草)
5.地下水管理条例(水利部起草)
6.优化营商环境条例(发展改革委、商务部、财政部、市场监管总局起草)
7.反走私工作条例(海关总署起草)
8.企业名称登记管理条例(市场监管总局起草)
9.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网信办起草)
10.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条例(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起草)
11.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实施条例(市场监管总局起草)
12.城镇住房保障条例(住房城乡建设部起草)
13.住房租赁条例(住房城乡建设部起草)
14.社会保险经办管理服务条例(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起草)
15.生物技术研究开发安全管理条例(科技部起草)
16.生物医学新技术临床应用管理条例(卫生健康委起草)
17.建设工程抗震管理条例(住房城乡建设部起草)
18.城市公共交通管理条例(交通运输部起草)
19.社会组织登记管理条例(民政部起草)
20.公共安全视频图像信息系统管理条例(公安部起草)
21.领事保护与协助工作条例(外交部起草)
22.外国人永久居留管理条例(公安部起草)
23.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安全保护条例(网信办、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安部起草)
24.人类遗传资源管理条例(科技部起草)
25.重大行政决策程序暂行条例(司法部起草)
26.政府督查工作条例(国务院办公厅、司法部起草)
27.司法所条例(司法部起草)
28.外资银行管理条例(修订)(银保监会起草)
29.报废机动车回收管理办法(修订)(商务部起草)
30.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条例(修订)(科技部起草)
31.粮食流通管理条例(修订)(发展改革委、粮食和储备局起草)
32.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修订)(财政部、税务总局起草)
33.个体工商户条例(修订)(市场监管总局起草)
34.水下文物保护管理条例(修订)(文化和旅游部、文物局起草)
35.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条例(修订)(教育部起草)
36.失业保险条例(修订)(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起草)
37.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修订)(市场监管总局起草)
38.生猪屠宰管理条例(修订)(农业农村部起草)
39.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修订)(市场监管总局、药监局起草)
40.化妆品卫生监督条例(修订)(市场监管总局、药监局起草)
41.收费公路管理条例(修订)(交通运输部起草)
42.预算法实施条例(修订)(财政部起草)
三、拟完成的其他立法项目
1.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需要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的法律草案,以及需要制定、修订的行政法规
2.政府职能转变和“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等涉及的法律法规清理项目
3.外商投资法相关配套法规
4.党中央、国务院交办的其他立法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