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学百科 » 论什么是道德的行为

论什么是道德的行为

发布时间: 2021-01-06 21:26:21

① 论道德和法律的区别

法律与道德的抄交叉与渗透,有袭两个重要表现:一是法律意识与道德观念具有同一属性而相互联系,二是法律规范与道德规范的调控范围有所重叠而相互包容。一般来说,凡是法律所禁止和制裁的行为,也是道德所禁止和谴责的行为;凡是法律所要求和鼓励的行为,也是道德所培养和倡导的行为。反言之,许多道德观念也体现在法律之中,许多道德问题也是可以诉求法律解决的问题。不过,从规范作用的范围来看,法律与道德对人们行为有着不同层次的要求。前者一般只能规定最起码的行为要求,而后者可以解决人们精神生活和社会行为中更高层次的问题。例如,道德可以要求人们“毫不利己,专门利人”,而法律只能规定人们不许损人利己或损公肥私。

② 亚瑟·叔本华《论道德的基础》的主要思想是什么

叔本华认为人类行为的动机可以分成三种:希望自己快乐,希望他人痛苦,希望别人快乐。他将这三种动机分别概括为利己、恶毒、同情,其中利己和恶毒是非道德的推动力,只有基于同情是真正的道德行为。
关于道德的基础问题,叔本华反对把人的幸福或快乐满足作为道德的基础的传统观点,认为幸福或快乐与道德之间并没有必然联系。相反,道德行为本身意味着对个人幸福的否定,意味着行为者本身必然要忍受更大的痛苦,或者干脆说,道德是对生命意志的否定和牺牲。因为道德行为只能是一种为他的给予,它建立在牺牲自我利益的基础上,这恰恰与生命意志的本性是背道而驰的。
在叔本华看来,人的本性不能产生出道德,道德只能是“人为的产物”。与其说是道德的基础在于人性,毋宁说在于人类共同本性的要求。这种要求改变了人类行为动机的结构,使单纯的利己主义动机变成了一种多因素的复合动机。叔本华认为,人类行为的动机不外乎三种,即,(1)利己主义(egoism),(2)恶意(malice),(3)同情(compassion)。从利己主义只能是自私利己的行为,这属于普通人的生活境界,是人性正常的表现,它是人类行为最基本最普遍的动因;从恶意的动机出发,必然是只关注他人的灾祸,它不仅是自私自利的行为,而且是一种意志侵略和掠夺,这有违正常的人性,属于动物式的生活境界,它是纯粹的意志冲动;这两种行为都无道德价值可言,只有从第三种动机出发的行为才有道德意义。同情是自我对他人的奉献,是以压抑自我生命意志为代价换取他人生命意志的发展。因此,它是强制性的、痛苦的、相对的。在叔本华看来,从同情出发的行为有两种道德价值意义:一种是履行公正,一种是履行仁爱,由此形成了公正与仁爱两种基本德性。

③ 《论行为习惯和道德品质的关系》600字作文

生活中,有许许多多品德高尚,有素质的道德模范。这个城市有了他们才更加美丽,他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为人们洗却了心灵的污垢,用爱心注满人间。
我就认识这样一个人。这位老人今年已六十多岁,苍老粗糙的脸上布满了皱纹,饱含着生活的艰辛。他的工作是小区送奶工。
平日里,我总能见到年轻的叔叔阿姨骑着自行车轻装上路。他们年轻力盛,一会儿的工夫便送完一栋楼,而这位老人,跨着年迈的步子,一步步爬上那遥不可及的高楼。他虽有些力不从心,但是,脚步中却总透着坚定。对此,我还是有些不解的。老人为居民服务的心情我能够理解,但他年事已高,早应在家养老,享受天伦之乐了。若是赚钱,那他的一双儿女又是怎么了?谁家的孩子忍心让老父亲在外打工而坐视不管呢?我是这样想的,可老人的精神却不得不使我感到一阵敬佩。我决定帮帮这位老人。
星期天,我起得极早。我奔下楼,却还是发现老人正从一楼走出。我对他说:“爷爷,您送货太辛苦,我帮您吧!”说着便去取奶,谁知老人却急忙说:“孩子,你怎么能起来这么早呢。我不累,就当锻炼身体了。现在还早,快回去睡吧,爷爷谢谢你。”我愣住了。他如此辛苦,为什么不愿接受我善意的帮助?正想着,也全然没有知道老人已走远。等回过神来,他的影子早已化入天地,与朝阳融为一体。
无论是风霜雨雪,烈日炎炎,他总能准时将物品送到每户人家。对于这点,我也是深有感触的。

④ 德性论是什么

德性来论指德性伦理源学,是规范伦理学的其中一个理论,是把关于人的品格的判断作为最基本的道德判断的理论。德性伦理学聚焦在道德主体,即行为的推动者,道德主体的性格为伦理行为的推动力。

与目的论、义务论最大的不同之处,德性伦理学是不会依照单一标准去判断该行为是否合乎道德,而是从整体判断。

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中国的孔子都被视为德性伦理学代表。代表作有亚里士多德的《尼各马可伦理学》、孔子的《论语》、麦金泰尔的《追寻德性》。

(4)论什么是道德的行为扩展阅读:

德性理论应当包含以下几个内容:解释什么是德性;列出哪种品格特征是美德的清单;解释这些美德是什么;解释为什么这些品性对拥有它们的人来说是好的品性。

另外,这个理论还应该告诉我们美德是不是对所有的人都一样,或者是否一个文化的美德与另一个文化的美德有区别,一个人的美德与另一个人的美德有区别。

亚里士多德说德性是表现于习惯行为中的品格特征。例如诚实的德性,只是偶尔说真话,或者只有在对他有利时才说真话的人,并不拥有诚实的德性。诚实的人当然地把真诚当回事,他的行为"源自坚定而不可更改的品格"。

⑤ 以人的行为后果作为研究重点来评价人的行为的道德理论体系是

人的一切行为不仅是属于道德的评价范围,有时候还需要法律的来约束的呀。
道德行为是不具有法律的权益的,我们不但要遵守法律,而且要注意自己的道德行为。

⑥ 论述 小学生道德行为的发展有什么特点

小学生思想品德有什么特点
学校是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主渠道。必须按照党的教育方针,把法育工作摆在素质教育的首要位置,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要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思想道德建设极为重要的 任务,纳入小学生教育的全过程。

加快小学生思想品德过程的改进和建设,充分利用和整合各种法育资源。深入研究小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规律和特点,把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中华传统美德教育和民主法制教育有机统一于教材之中,并保证占有适当分量,努力构建适应新世纪发展需要的小学德育课程体系。积极改进小学思想品德课。

教学方法和形式,采用小学生喜闻乐见、生动活波的方式进行教
学。
把传授知识同陶冶情操,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结合起来。
要积极探索实践教学和小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社区服务的有效机制。
建立科学的小学生思想道德行为综合考评制度。

要因地制宜,积极开展各种富有趣味性的课外文体活动、怡情益智的课外兴趣小组活动力所能及的公益性劳动,培养劳动观念和创新意识。
丰富课外生活,要加强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小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

要把思想品德教育与法制教育紧密结合起来,使二者有统一,相辅相成。要在小学生中广泛开展“珍惜生命,远离毒品”和“拒吸第一支烟”教育,崇尚科学文明、反对迷信邪教教育,坚决防止毒品、邪教进校园。
要加强学校建设,对有不良行为的小学生进行矫正和帮助。
要采取强有力的措施,改革课程设置,教材和教学方法,切实减轻小学生的课业负担,为加强小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增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创造良好条件。

⑦ 1、什么是道德悖论 2、什么是德行伦理

近几年来,在国内伦理学界“道德悖论”一词正在被越来越多的学者使用,如“市场经济的道德悖论”、“职业道德悖论”等,也有学者致力于“道德悖论”的基础理论研究与建设,在“道德悖论”的概念、“道德悖论”的现象分析,“道德悖论”的解悖之道,“道德悖论”的矛盾属性等方面都进行了系统深入的研究,而笔者认为,截止到目前为止,有关“道德悖论”概念的定义与使用还存在着问题。概念的清晰与正确是一个词语存在的基础与灵魂,对“道德悖论”概念的使用决不能马虎认可轻率使用。但在目前“道德悖论”研究领域内,对此概念的定义并不统一,至少有三种不同的意见存在:有学者认为“道德悖论”存在于道德实践的领域,存在于现实的道德生活中;有学者认为“道德悖论”有理论型与实践型之分;也有学者认为除了以上两种,还有道义悖论,即“道德悖论”总共分为三种。除此之外,对“道德悖论”定义的语词描述也欠严谨,甚至有同一位学者的论证出现前后矛盾的表达。从形式上说,“道德悖论”借用了逻辑悖论的三要素这一点在关于它的研究中是被公认的,但经深入的分析研究即可发现“公认正确的道德观念与原则”很难被“公认”、“合乎逻辑规则的推导”这一推导过程本身就是一个到目前为止
一、前言:当代伦理学理论的挑战 前言:
(二)Edmund Pincoffs的批评:
(1)困境伦理学(quandary ethics):当代伦理学理 论把伦理学主要工作当成处理「问题」。而传统伦 理学关心的是道德启蒙、教育、价值。 (2)困境伦理学的不足: a)个人的理想在道德上是相关的; b)困境伦理学只重视正直(conscientiousness) 这个品格。
一、前言:当代伦理学理论的挑战 前言:
(三)当代伦理学和德行伦理学的对比: (1)当代伦理学的重心是提供行为的指引, 强调的是义务或责任、应该或不应该、对 或错,所以可以称为义务伦理学(ethics of ty)或行为伦理学(act-ethics)。 德行伦理学认为道德的主要功能是培养人 的品格,所以比较重视行为者,因此可以 称为行为者伦理学(agent-ethics)。
一、前言:当代伦理学理论的挑战 前言:
(2)当代伦理学强调行为者应该「做」(doing) 什麼;德行伦理学重视「我应该是(being)什 麼样的人?」,强调的不是「做」什麼,而是 「是」什麼。
二、亚里斯多德伦理学的基本概念
(一)生平简介 (二)伦理学的主旨: 我们生命的目标是什 麼?什麼样的东西使 生命值得活?
Aristotle (384-322 B.C.E.)
二、亚里斯多德伦理学的基本概念
(三)最高善(the highest good)—幸福(eudaimonia) (1)英文将eudaimonia译成 happiness会误导, 因为它指的是:一个人潜力的完全发挥,是 一种满意的人生,所以它不只是一个情感, 然而happiness这个字通常指一种情感,满 足、喜悦、快乐感。因此有学者译为 fulfillment 或 well-being。 (2)目的论:所有的行为都具有目的倾向;而且 每一个行为都追求某些善。
二、亚里斯多德伦理学的基本概念
(四)政治学: (1)研究最高善的学科,探讨社群应该如何 组成;规定城邦应研究哪些学科;立法规 定哪些行为是可以做,哪些被禁止。政治 学的目的涵盖其它学科的目的。 (2)伦理学探讨个人应如何活,而政治学则 研究公民应如何活。这两者关心的都是对 我们生活最重要的,伦理从个人的观点, 而政治则从整个社群的观点。
二、亚里斯多德伦理学的基本概念
(五)学习伦理学者的条件: (1)要成为某一个领域中良好的判断者,必须 在该领域受过良好的教养。因此对缺乏实际 经验及容易受情感引导的人,研究伦理学并 无价值。 (2)亚里斯多德的目的不只要教人们理论,而 是要使人们变成好人。有教养的人学习伦理 学,是为了知道为何要有这样的教养。
三、幸福是什麼? 幸福是什麼?
(一)一般错误的见解:一般人将幸福等同於明 显可见的东西,譬如:快乐、财富或荣耀。 (二)幸福的性质: (1)究极的(ultimate):为幸福而幸福,追求 幸福从来都不是为了其它东西之故。 (2)自足的(self-sufficient):幸福不缺任何东 西。 (3)它是所有实践活动的目的或目标。
三、幸福是什麼? 幸福是什麼?
(三)功能论证(function argument): (1)对任何一个事物好坏的评断,依据它是 否能适当执行其功能。 (2)有机体(生物)和无生物最大差别在於 前者具有灵魂(soul),即有机体内部具有 内建的自然目标。不同的生物具有不同 的灵魂,造成其具有不同的功能,而生 物的特点就是由其特殊功能加以定义。
三、幸福是什麼? 幸福是什麼?
(3)人的功能:由人不 同於其它生物的特点, 定义人的功能,此一特 点就是「理性」,因此 表达理性或遵守理性的 心灵活动,就是人的功 能。
三、幸福是什麼? 幸福是什麼?
(4)好人就是充分发挥人的功能、具有实用 智慧(practical wisdom)的人,依据最完 满德行(virtue)而积极运用其能力的人。 这也是幸福的定义。 (5)德行:卓越(excellence)表现,在任 何一方面表现良好,都可以称具有德行。 因此它可以指道德意义,也可以指非道德 意义的行为表现。
四、德行是幸福的稳定元素
(一)根据亚里斯多德的主张,一个值得过的、 理想的或幸福的生活,就是依据最完满的德行 而活。但是一般想法认为,幸福生活还需要其 它条件配合。
四、德行是幸福的稳定元素
(二)幸福的其它条件: (1)一个人一生是否幸福,是以其完整一生 评估。 (2)幸福是一种活动,必须积极将品格在实 际行动中展现。 (3)德行是内在善,幸福也需要外在善。
四、德行是幸福的稳定元素
(三)德行不是幸福的充分条件,但却是稳定的必 要条件,因为外在善的获得需要运气。所以幸 福主要是由符合德行的活动所决定。 (四)真正善良有智慧的人即使运气不好,也会采 取最适当的行为,应付恶运。 (五)人生祸福虽然不是操之在己,但绝大部分的 生活决定,都是出自人们自己的选择,所以在 人类范围之内幸福的最佳保障就是德行,因此 德行是实现幸福最稳定且具宰制性的成分。
四、德行是幸福的稳定元素
(六)幸福的完整定义: 一个幸福的人是一个投入德行的活动,适当地拥 有外在善,而且要持续其完整的生命过这样的生 活,并且以此结束其一生的人。 (七)补充:虽然快乐不等於幸福,但是幸福包含 快乐,积极过德行生活的人一定是快乐的,因为 当一个人被描述为某某的「爱好者」,表示这些 东西会给他带来快乐。快乐不是幸福的副产品, 幸福生活本身就包含快乐。
五、品格德行(virtue of character) 品格德行
(一)三种德行: (1)身体德行:面貌姣好、身体健康等; (2)知性德行(intellectual virtue):善於规 划、易於掌握问题重点等; (3)品格德行(virtue of character):简称 品德,也有学者称此为道德德行(moral virtue),勇敢、仁慈、慷慨等。
五、品格德行(virtue of character) 品格德行
(二)灵魂三部分:灵魂可以分为理性和非理性 两部分,而非理性部分又可以分为(1)对 理性有所反应;(2)对理性没有反应。这 三部分对应前述三种德行。理性部分的卓越 对应知性德行,而非理性部分听行理性的卓 越表现,则对应於品德。 (三)知性德行如何获得?良好的思考能力是经 由教育,最後靠经验和时间获得。
五、品格德行(virtue of character) 品格德行
(四)亚里斯多德对品德的看法: (1)品德像技能一样,是经由後天训练、靠 养成习惯而获得。
五、品格德行(virtue of character) 品格德行
(2)品德不同於技能,技能优劣完全由其产品 决定,但品德的好坏不是完全由其表现的行 为决定。优良品德的展现,行为者必须处於 适当的心灵状态,这包括三个条件: (a)他知道自己所从事的行为是正当的; (b)他完全基於行为本身而这样做; (c)他必须在一个稳定和不变的状态下从 事这样的行为。技能只和第一个条件相关, 但第二和第三条件对品德更为重要。
五、品格德行(virtue of character) 品格德行
(3)品格和行为的关系:经常说谎的人,我 们很难说他具有诚信的品格,因此品格的好 坏由行为的对错决定。然而一个错误的行为, 不能就此断定行为者缺乏相关的品德。 (4)品格是习惯养成,成为人的第二天性, 因此展现品德是一件很容易自然的事,所以 卓越的品格不只决定於「做了什麼」,而且 也决定行为者是否「喜欢这样做」。
六、品德的标准:中庸(mean) 品德的标准:中庸
(一)品德是灵魂非理性的部分听从理性,非理 性部分包括欲望、情感、兴趣、偏好,这表示 适当呈现情感或欲望等非理性因素的行为,就 是品德。「适当」的标准是什麼?
六、品德的标准:中庸(mean) 品德的标准:中庸
(二)品德的成分: (1)人在从事决定时的一种气质倾向 (disposition); (2)由中庸构成,中庸的标准是相对於行为 者; (3)中庸由理性定义,而理性由实用智慧者 定义。
六、品德的标准:中庸(mean) 品德的标准:中庸
(三)达成中庸之道的实用原则: (1)远离和中庸最对立的那个极端; (2)注意自己最容易犯错的那个极端; (3)对快乐的事要格外小心。
七、实用智慧
(一)理性也可以分为两部分: (1)针对的主题是科学,即研究的对象是必 然发生、必然维持其原状的东西。对於科 学主题具有良好思考能力的人,亚里斯多 德称他们是拥有智慧(sophia)。 (2)针对的主题是实用事物,对於实用事物 具有良好思考能力,就是具有实用智慧, 也就是在应用面推理能力的卓越表现。
七、实用智慧
(二)实用智慧是一种知性德行,但是它和纯粹 智慧不同,後者关心的是永恒不变的真理, 而前者则是使行为的决定正确。因此实用智 慧决定的行为就是正当的行为,属於道德的 内容。
七、实用智慧
(三)实用智慧的特点: (1)慎思(deliberation)的能力:有助於 实现想要达成的目的,而且这个目的必 须是善的。 (2)理解(understanding)的能力:对处 境综合评估,及知道如何依此行动。 (3)判断力。 (4)执行力。
七、实用智慧
(四)问题:如果实用智慧是知性德行,理性的 行为怎麼可能和道德永远一致?亚里斯多德可 能的回答是: (1)只用聪明和判断能力,即一个从事不道 德行为的人,即使头脑清楚、精明能干,也不 是具有实用智慧的人,因为实用智慧必须包括 行为或欲望所追求的目标是善的。
七、实用智慧
(2)实用智慧也包含理解和经验,不道德的行 为即使短期对自己有利,长期不必然。因此理 性卓越者最後决定的行为,不会抵触一般道德。
八、「幸福」是单一目的? 、「幸福」是单一目的? 幸福
(一)问题:亚里斯多德对於「幸福」的论述, 引发最大争议的就是:「幸福」是否为单一目 的?
八、「幸福」是单一目的? 、「幸福」是单一目的? 幸福
(二)这个争论主要分两大阵营: (1)单一论(dominant view):幸福是人 类从事所有其它活动的最终目的,它是单一的 目的。 (2)包含论(inclusive view):行为的最 终目的有几多个,这些目的本身就是目的,而 「幸福」则是由这些目的组合而成。
八、「幸福」是单一目的? 、「幸福」是单一目的? 幸福
(三)包含论的理由和困难: (1)支持包含论的证据: a)亚里斯多德承认,有许多目的本身就是目 的,所以最终目的是多而不是一。 b)包含论最可以解释为何「幸福」是自足且 完满无缺,因为它包含所有本身就是有价值 的东西,它是快乐、健康、智慧、财富、荣 耀、爱情、朋友、美好家庭等组合而成。这 符合一般人的观点。
八、「幸福」是单一目的? 、「幸福」是单一目的? 幸福
(2)包含论的难题: a)价值冲突需要单一解答:人类有价值的东 西非常多,幸福生活不可能只是全心全力追 求其中的一样,所以面临价值冲突时,具有 实用智慧者似乎对「如何才是幸福」有一个 单一的答案。 b)亚里斯多德的功能论强调,幸福是最完满 德行的实践,而「最完满德行」似乎是一而 不是多。
八、「幸福」是单一目的? 、「幸福」是单一目的? 幸福
(四)单一论的证据和困难: (1)单一论的理由: a)功能论证是最佳证据,亚里斯多德以理性 说明人类的独特功能,而且强调幸福是最完满德 行的实践,因此知性德行才是人类的最佳表现, 沈思的生活才是幸福。 b)实用智慧并不是最高智慧,理性的卓越才 是最高型态的知识,超越现实人生的关怀、关注比自己还要高贵的事物,才是人类独特之处。
八、「幸福」是单一目的? 、「幸福」是单一目的? 幸福
(2)单一论的困难: a)把纯理性生活当成人类最终目的,和一 般人的幸福观有所出入。 b)尽管理性是人的神圣成分,但是只有少 数菁英分子才能过纯粹理性思辨的生活。 所以亚里斯多德主张把自己实际人生处理 得好,也是另一种方式的幸福。
八、「幸福」是单一目的? 、「幸福」是单一目的? 幸福
(五)调和论的见解: (1)单一论的缺点是:无法解释何以我们所有 的行为都是为了理性思辨?而包含论的缺点 则是:没有凸显理性思辨在亚里斯多德学说 中的特殊地位。 (2)比较可信的解释是:人的幸福生活确实需 要追求许多有价值的东西,但是实际生活中 的追求,都必须以理性思辨的结论作为指引。

⑧ 康德的理论理性是讨论人行为的道德性吗

康德的理论当然不是主要讨论人行为的道德性啦。康德(1724-1804)作为德国古典哲学的集专大成者,纵观属他的一生,他的想法的发展主要围绕一件事情和三大命题:“一件事情”指的是“批判”,“三大命题”指的是“纯粹理性批判”(1781年)、“实践理性批判”(1788年)和“判断力批判”(1790年)。
实际上康德力求调和经验主义和理性主义者对于思维与客体的统一,他认为休谟极端的经验主义是必须给予驳斥的。而康德首次把客体与思维的同一归于“主体的能动性”,这不得不说是德国哲学具有里程碑的一步,费希特更是在康德的基础上,把这种能动性发展到了一种极端病态的“唯我论”。由于康德没有认识到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而造成自己体系的二元性,不过在康德这一阶段,主体与客体的同一暂时归于主体的能动性,而德国古典哲学则是在后人的批判和发展康德的哲学慢慢建立起来的,不得不说康德的贡献是伟大的。
其实归根到底,康德哲学把“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无法归结出一个统一的“理论”,这位批判哲学大师,有点类似于后来佛教禅宗的“解空”。他最终无法推导出世界的存在。

⑨ 论法律与道德的异同

古人云:“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孔子的《论语》为我们今天的道德更是贡献不少······
这些都诠释了道德与法律是一对孪生兄弟,也诠释了道德与法律既有区别也有联系。
常言道:“以德服人,以法治国。”
道德是建立在一定社会经济上的思想关系,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或上层建筑,道德是以善恶为标准,调节人们之间和个人之间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法律属于上层建筑范畴决定与经济基础,并为经济基础服务。法律就是国家按照统治阶级的利益和意志制定和认可的并由国家强制执行的行为规范总和。道德与法律的关系是大家热议的话题,对二者的关系说法很多,其次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
道德与法律的区别:
法律和道德是两种不同行为规范,他们的产生原因,调整对象、调整范围、表现形式、调整机制、评价标准等方面各有不同。
第一、法律与道德产生的条件与消亡各不相同。根据马克思主义关于国家与
法的说法,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因此,法律的产生以国家强制力为后盾的行为规范。没有国家就没有法律,国家的性质决定法律的性质。而道德则不以国家的产生为前提,早在原始社会就已经有了道德的存在。在一种社会形态之内,通常只能存在一种同一性质的法律。却可能存在几种不同性质的道德。如在社会主义国家以前,少数先进人物与革命导师就已经具备了社会主义的道德和道德的品质。法律既然随着国家的产生而产生。也必然随着国家的消亡而消亡。但是,在法律消亡之后,道德依然存在。
第二、法律和道德调整的对象范围有所不同。在现代国家法律调整的对象仅
限于人们的外在行为,单纯的思想或动机不是法律所调整的对象在古代社会曾经有过“腹诽”、“莫须有”等以思想定罪的荒谬案件这种情形与现代的法治原则是格格不入的。而道德所调整的范围也比法律要广泛。例如婚姻关系是法律与道德共同调整的对象,但是爱情关系、友谊关系通常只受道德的调整不不受法律的调整。
第三、法律与道德表现的形式与调整机制各不相同。许多道德规范表现为一
种抽象的原则与信念。违反道德规范后果是行为人要受社会舆论的谴责,以及行为人自身的自责、内疚、忏悔。而法律是以国家强制力为后盾的行为规范。在现代国家,法律规范则必须规定明确,具体的行为模式与行为后果。违反法律规范的后果,是由相应的国家机关追究行为的法律责任
第四、法律与道德的评价标准不相同。道德评价具有“扬善惩恶”的特点其
评价所针对的主要是违法犯罪行为。找通常下,违反法律的行为必定违反道德,当违反道德不一定违反法律,所以道德的评价标准比法律的评价标准更加广泛。
法律与道德的联系:
他们都是属于上层建筑,都是为一定的经济基础服务的他们是两种重要的社会调控手段,自人类进入文明社会以来,任何社会在建立维持秩序时,都不能不
1/2
同时借助于这两种手段,只不过有所偏重罢了。两者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相互推动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集中体现了精神文明建设的性质和方向,对经济社会的发展具有巨大的能动作用。思想道德,体现着人们协调各种关系处理各种问题时所表现出的非善恶的判断能力和行为选择能力,是政治素养、道德品格和法律意识的综合体。
总之,法律与道德互动机制的另一方面还有法律的道德化。因为法律也不是万能的,它有自身的局限性。一是法律所适用的范围与道德相比狭窄得多,而且法的稳定性往往也就是它的滞后性;二是在现实生活中,人们的行为变化万千,丰富多彩,用僵硬的、机械的规则,难以取代充满个性色彩的现实生活的“个案”。这就需要道德的补充,无论立法、执法全过程中都离不开道德的支撑。可见,法律与道德是不可分离的有机整体。因此,科学地评价法德之间的关系,并合理地开发利用这两种资源,对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无疑具有现实而深 远的意义。
但愿人人都以道德和法律来约束自己,做一个合格的四有公民!

⑩ 规范人的行为主要靠道德还是法律(辩论赛)

这个论题对你方很有利的。
注意强调论题中的主要两字。
规范人的行为,主要靠专的是法属律,而不能主要靠道德。
如果对方说法律是道德的底线,恰巧是支持了你方观点。因为道德高尚的人毕竟少数,而大多数人却必须遵守法律。如果没有法律这个底线,道德必将沦丧。

热点内容
司法产品质量 发布:2025-04-28 19:29:43 浏览:573
向法院向人民法院 发布:2025-04-28 19:29:41 浏览:513
劳动法试用期过后降工资 发布:2025-04-28 19:29:33 浏览:374
社会与法我帮同学保住家 发布:2025-04-28 19:28:50 浏览:539
公安行政执法规范 发布:2025-04-28 19:28:49 浏览:57
宣传企业信息公示暂行条例 发布:2025-04-28 19:28:46 浏览:39
吴川市人民法院地址 发布:2025-04-28 19:18:48 浏览:923
电子签章和鲜章法律效力 发布:2025-04-28 19:12:43 浏览:527
江苏大学法律硕士复试 发布:2025-04-28 19:12:01 浏览:973
天水市甘谷县2019年法律知识考试答案 发布:2025-04-28 19:06:54 浏览: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