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判断阶段
⑴ 管理道德发展的三个层次六个阶段是什么意思
三个层次:
1、前习俗水平
2、习俗水平
3、后习俗水平
六个阶段:
1、服从于惩罚的道德定向阶段
2、相对的功利主义的道德定向阶段
3、人际和谐(或好孩子)的道德定向阶段
4、维护权威或秩序的道德定向阶段
5、社会契约的道德定向阶段
6、普遍原则的道德定向阶段
⑵ 根据科尔伯格道德发展阶段理论:“好孩子阶段”属于什么阶段
好孩子属于习俗阶段。比前习俗阶段再发展一个阶段。
⑶ 科尔伯格道德发展理论分为哪几个阶段
科尔伯格提出的二通道的发展的三个水平、六个阶段(是按照个体道德判断结果的性质分类的)如下:
1.前习俗水平(出现在幼儿园及小学低中年级)这以水平的儿童的道德判断着眼于人物行为的具体结果和自身的利害关系,包括两个阶段:
(1)、服从于惩罚的道德定向阶段 (惩罚和服从的定向阶段)
这一阶段的儿童以惩罚与服从为导向,由于害怕惩罚而盲目服从成人或权威。道德判断的根据是是否受到惩罚,认为凡是免受惩罚的行为都是好的,遭到批评、指责的行为都是坏的,缺乏是非善恶的观念。
(2)、相对的功利主义的道德定向阶段(工具性的相对主义定向阶段)
这一阶段的儿童对行为的好坏的评价首先是看能否满足自己的需要,有时也包括是否符合别人的需要,稍稍反映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但把这种关系看成类似买卖的关系,认为有利益的就是好的。
2.习俗水平(小学中年级以上)
这一水平的儿童的特点是:能了解、认识社会行为规范,意识到人的行为要符合社会舆论的希望和规范的要求,并遵守、执行这些规范。包括一下两个阶段:
(3)、人际和谐(或好孩子)的道德定向阶段
此阶段的儿童以人际关系的和谐为导向,对道德行为的平价标准是看是否被人喜欢,是否对别人有帮助,是否会受到赞扬。为了赢得别人的赞同,当个好孩子,就应当遵守规则。
(4)、维护权威或秩序的道德定向阶段
此阶段的儿童以服从权威为导向,服从社会规范,遵守公共秩序,尊重法律的权威,以法制观念判断是非,知法守法。
3.后习俗水平
该水平的特点是:道德判断超出世俗的法律与权威的标准,而以普遍的道德原则和良心为行为的基本依据。包括以下两个阶段:
(5)、社会契约的道德定向阶段
这一阶段的儿童认识到法律、社会道德准则仅仅是一种社会契约,是大家商定的,是可以改变的,一般他们不违反法律和道德准则,但不用单一的规则去评价人的行为,表现出一定的灵活性。
(6)、普遍原则的道德定向阶段
此阶段的个体判断是非不受外界的法律和规则的限制,而是以不成文的、带有普遍意义的道德原则:如正义、公平、平等、个人的尊严、良心、良知、生命的价值、自由等为依据。
⑷ 科尔伯格道德发展理论分为哪几个阶段
科尔伯格提出的二通道的发展的六个阶段
(1)、服从于惩罚的道德定向阶段
这一阶段的儿童以惩版罚与权服从为导向,由于害怕惩罚而盲目服从成人或权威。
(2)、相对的功利主义的道德定向阶段
这一阶段的儿童对行为的好坏的评价首先是看能否满足自己的需要,有时也包括是否符合别人的需要,稍稍反映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3)、人际和谐的道德定向阶段
此阶段的儿童以人际关系的和谐为导向,对道德行为的平价标准是看是否被人喜欢,是否对别人有帮助,是否会受到赞扬。
(4)、维护权威或秩序的道德定向阶段
此阶段的儿童以服从权威为导向,服从社会规范,遵守公共秩序,尊重法律的权威,以法制观念判断是非,知法守法。
(5)、社会契约的道德定向阶段
这一阶段的儿童认识到法律、社会道德准则仅仅是一种社会契约,一般他们不违反法律和道德准则,但不用单一的规则去评价人的行为。
(6)、普遍原则的道德定向阶段
此阶段的个体判断是非不受外界的法律和规则的限制,而是以不成文的、带有普遍意义的道德原则。
⑸ 皮亚杰,科尔伯格道德判断发展的阶段各是什么
皮亚来杰的学说
“适应自”,这就是认识活动的本质。
儿童的道德发展总是以其已经具有的或是正在形成着的道德思维结构为转移的。
促进道德发展的因素是社会交往。儿童在社会情境中所表现的角色采择方式是不断发展的,这就构成了儿童道德的发展阶段。
儿童的认知发展分为四个阶段:感知运动阶段(0—2岁);前运算阶段(2—7岁);具体运算阶段(7—11岁);形式运算阶段(11—l5岁)。其中贯穿着自律向他律的转变。
科尔伯格的学说
“三水平,六阶段”:
一)前习俗水平,包括惩罚与服从阶段和个人的工具主义目的与交易阶段。
①惩罚与服从阶段:
②个人的工具主义目的与交易阶段:
二)习俗水平包括相互性的人际期望、人际关系与人际协调阶段和社会制度和良心维持段。
③相互性的人际期望、人际关系与人际协调阶段:
④社会制度和良心维持阶段:
三)后习俗的水平,包括至上的权利、社会契约或功利阶段和普遍性伦理原则阶段。
⑤至上的权利、社会契约或功利阶段:
⑥普遍性伦理原则阶段:
⑹ 简述个人道德发展阶段
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前道德阶段(出生~3岁)。
第二阶段:他律道德阶段或道德实在论阶段(3~7岁)。
第三阶段:自律或合作道德阶段。(7~12岁)
第四阶段:公正阶段(11~12岁以后)。
科尔伯格的道德阶段包含如下的一些特征。
1、道德发展的各阶段都是一个“结构化了的统一体”,一个有组织的思想系统。
2、每一阶段的核心特征标志着阶段与阶段之间的质的差异。
3、这些阶段形成一个自然的连续顺序,在发展过程中,新的阶段从前一阶段中发展出来,因而是旧与新的综合体。
4、每一个体都是为建立他自己的综合体积极努力,而不是去接受一个社会文化所规定的现成模式。
(6)道德判断阶段扩展阅读:
带有冲突性的交往和生活情境最适合于促进个体道德判断能力的发展。儿童通过对假设性道德两难问题的讨论,能够理解和同化高于自己一介阶段的同伴的道德推理,拒斥低于自己道德阶段的同伴的道德推理,因此,围绕道德两难问题的小组讨论是促进学生道德发展的一种有效手段。
德育也象智育一样,应该以促进儿童对道德问题和道德决策的积极的思维为基础。儿童的品德是一个发展过程,儿童是从道德判断和道德推理中逐渐理解道德的。学校道德教育的目标应该是促进儿童道德推理的发展。
儿童道德成熟的标志就是能作出正确的道德判断,具有形成自己的道德原则的能力,而不是服从周围成人的道德判断。
基于这一道德教育观点,科尔伯格认为,在学校道德教育中应该经常给儿童提供生活中所遇到的道德两难问题,引起他们的讨论,激发他们向更高的道德阶段不断前进的愿望和动机。
⑺ 亲社会道德理论的亲社会道德判断的发展阶段
艾森伯格及其合作者进行了许多纵向和横向研究,在此基础上归纳、总结出了关于儿童亲社会道德判断的5个阶段:[7-8]
阶段1:享乐主义的、自我关注的推理。?助人与不助人的理由包括个人的直接得益、将来的互惠,或者是由于自己需要或喜欢某人才关心他(她)。
阶段2:需要取向的推理。当他人的需要与自己的需要发生冲突时,儿童对他人的身体的、物质的和心理的需要表示关注。儿童仅仅是对他人的需要表示简单的关注,并没有表现出自我投射性的角色采择、同情的言语等。
阶段3:赞许和人际取向、定型取向的推理。儿童在证明其助人与不助人的行为时所提出的理由是好人或坏人、善行或恶行定型形象,他人的赞许和认可等。
阶段4:分为两个阶段
阶段4a:自我投射性的移情推理。儿童的判断中出现自我投射性的同情反应或角色采择,他们关注他人的人权,注意到与一个人的行为后果相联系的内疚感或肯定情感。
阶段4b:过渡阶段。儿童选择助人与不助人的理由涉及到内化了的价值观、规范、责任和义务,对社会状况的关心,或者是提到保护他人权利和尊严的必要性等。但是,儿童并没有清晰而强烈地表述出这些思想来。
阶段5:强有力的内化推理。儿童决定是否助人的主要依据是他们内化了的价值观、规范或责任,尽个人和社会契约性的义务、改善社会状况的愿望等。此外,儿童还提到与实践自己价值观相联系的否定或肯定情感。
艾森伯格对亲社会道德判断的这5个阶段做了比较谨慎的说明,她没有把它们看作是具有普遍性的,也没有把它们之间的顺序看作是固定不变的。她仅认为自己勾画出了“美国中产阶级儿童发展的(一种)描述性的与年龄有关的顺序”。但是,国外许多心理学工作者(如Fuchs、Biegbke、Sakagami、Tietjen)利用艾森伯格的亲社会两难故事在德国、以色列、日本和西太平洋的巴布亚新几内亚等地所做的跨文化研究表明,尽管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儿童的亲社会道德判断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但他们的亲社会道德判断发展过程与艾森伯格提出的关于儿童亲社会道德判断的发展阶段基本一致。也就是说,艾森伯格的关于儿童亲社会道德判断的理论在很大程度上得到了跨文化研究的支持,具有一定的普遍性。
⑻ 简述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
(1)前习俗水平(9岁以下)
这个年龄阶段的儿童没有内在的道德标准,在判断自己行为正确与否时,只能从自己的角度出发,看自己能否免于处罚或者自己的需要能否得到满足。分为如下两个水平:
①服从与惩罚的道德定向阶段。他们服从权威或规则只是为了避免惩罚,认为受赞扬的行为就是好的,受惩罚的行为就是坏的。他们还没有真正的道德概念。
②相对功利的道德定向阶段(相对功利取向阶段或行为的功用和相互满足需要定向倾向或朴素的利已主义的定向)。这一阶段儿童的道德价值来自对自己需要的满足,他们不再把规则看成是绝对的、固定不变的,评定行为的好坏主要看是否符合自己的利益。
(2)习俗水平(9-16岁)
这一水平的儿童在进行道德判断的时候,主要考虑的是外界的权威和规则。分为如下两个水平:
①寻求认可定向阶段也称“好孩子”的道德定向阶段。处在该阶段的儿童,个体的道德价值以人际关系的和谐为导向,顺从传统的要求,符合大家的意见,谋求大家的赞赏和认可。总是考虑到他人和社会对“好孩子”的要求,并总是尽量按这种要求去思考。他们认为好的行为是使人喜欢或被人赞赏的行为。
②维护权威或秩序的道德定向阶段。处于该阶段的儿童其道德价值以服从权威为导向,他们服从社会规范,遵守公共秩序,尊重法律的权威,以法制观念判断是非,知法懂法。
认为准则和法律是维护社会秩序的。因此,应当遵循权威和有关规范去行动。
在这一阶段我们需要注意,这一阶段的儿童刻板遵守法律法规,认为只要违反了某种法规都是错误的行为。
(3)后习俗水平(16岁之后)
主要表现为对于道德的判断不再是刻板遵守法律法规,并认识到了应以普遍的伦理和道德原则作为判断标准。
分为如下两个水平:
①社会契约的道德定向阶段。
处于这一水平阶段的人认为法律和规范是大家商定的,是一种社会契约;同时认为契约和法律的规定并不是绝对的,可以应大多数人的要求而改变。
他们看重法律的效力,认为法律可以帮助人维持公正;在强调按契约和法律的规定享受权利的同时,认识到个人应尽义务和责任的重要性。
②普遍原则的道德定向阶段也称原则或良心定向阶段。这是进行道德判断的最高阶段,表现为能以公正、平等、尊严这些最一般的原则为标准进行思考。
在根据自己选择的原则进行某些活动时,认为只要动机是好的,行为就是正确的。
在这个阶段上,他们认为人类普遍的道义高于一切。他们认为,海因茨应该去偷药,因为和种种可考虑的事情相比,没有什么比人类的生命更有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