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与道德传承
『壹』 评述中国传统的伦理道德思想的传承和体现
中国传统伦理道德和思想的传统和体现主要是体现在这个儒家方面传承也是内传承在这个儒家方面。容中国传统伦理道德最早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末期的尧舜时代,但主要形成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时期。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就生活在这一时期,他在这新旧制度交替的大变革时代,形成了以“仁”为最高的道德境界,将“孝”、“悌”、“礼”、“信”等置于其下的,中国最早的道德学说。虽然孔子的思想中也有我们不能接受的内容,但总体上是积极开明的。孔子的道德学说经其弟子,特别是孟子的继承发扬,成为一套完整的体系,但儒家学说在孔孟在世时并不被统治阶级所认可,仅仅以一种学术思想存在着。
『贰』 如何开展道德传承道德实践活动
中华优良道德传统分为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和中国革命优良道德传统.
一、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的重大意义
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并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中加以发展,就能充分激发整个民族的潜能,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精神动力.
1.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客观需要.现代化的模式可以多种多样,但都不能脱离自己的民族性.
2.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是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内在要求.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能够提高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信心,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责任感;能够使社会主义道德体系具有更丰富的内容,具有更为广大群众所喜闻乐见的民族形式.能够使人际关系更加和谐,促进经济社会更好地地发展;能够使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更加深入人心,形成适应时代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价值观和伦理道德规范.
3.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是个人人格完善的重要条件.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是中华民族的根,也是每一个中国人的根,是一块永不磨蚀的“胎记”.
二、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的主要内容
1.注重整体利益、国家利益和民族利益,强调对社会、民族、国家的责任意识和奉献精神.“公私之辩证”是中国传统道德发展演化的一条主线.“公义胜私欲”是道德的根本要求,“公”是作为道德的最高标准.强调在“义”和 “利”发生矛盾时,应当“义以为上”、“先义后利”,“见利思义”,主张“义然后利”,反对“重利轻义”、“见利忘义”.
2.推崇“仁爱”原则,追求人际和谐.尊重人的尊严和价值,崇尚“仁爱”原则,主张“仁者爱人”,爱人要从爱旁边的人做起,从爱亲人做起,即孝悌是人之本(孝道),并把这样的爱推广到他人,即推己及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忠道),能将心比心(恕道).立足于自己,承认人的差异,主张“合而不同”,“和为贵”,讲求和睦相处,强调社会和谐,“亲仁善邻,国之宝也”.
3.讲求谦敬礼让,强调克骄防矜.谦即自谦,虚以处己;敬即敬人,礼以待人.谦敬与礼让是联系在一起的,“恭敬之心,礼也”,“凡人炎所以为人者,礼义也”.同时提醒人们“事思敬”、“不居功”.
『叁』 道德与传承作文800
文明道德非常重要,如果你不文明,没道德,不光会影响自己的品质问题,还会影响他人。我曾经就遇到了一位不文明,没道德的阿姨。
那天,爸爸带我到饭馆去吃饭,等我们点完菜后,旁边又来了一桌子的人,,一坐下来就闹哄哄,后来不知为什么,突然不吵了,静静等菜。其中的一位阿姨看见我们这边端上了一盘菜,就大吼大叫:“都快等了一小时,怎么一盘菜都没端上来?”我心里一振,好像是被吓着了。
过了一会儿,我们这边又端上了一盘菜,那个阿姨更生气,说:“那边都端上了两盘菜,可我们这怎么一盘菜都没端上来,XXXX(表示骂人的话)!”服务员说:“您的菜马上就端上来!”那个阿姨又说:“这是什么破饭馆,把我这么有文明,有道德的人,都弄成不文明,没道德了!”当时,我真想跑上前去,打她几拳,边打还边说:“你本来就不文明,没道德,还发出那么刺耳的声音!”但我还是忍了。
第一盘菜终于端上来了,我想:“这回她该不会在大吼大叫了吧!”出乎我的意料,她又接着要第二盘菜,第三盘菜,第四盘菜``````最后我实在受不了那刺耳的声音就跑了出去。那时,我已经火冒三丈,为了压制自己心中的怒火,我就学着《武林外传》里的郭芙蓉,对自己说:“世界如此美妙,我却如此暴躁,这样不好,不好。”当我说完时,那一桌子的人已经吃完了,我心里暗暗高兴:终于可以好好吃饭了!
希望大家听了这件事后,一定不要像那个阿姨一样,要做一个有文明,有道德的好孩子
『肆』 注重道德传承 加强道德实践。 读后感
中华传统道德文化知识,深刻让我懂得一些做人的道理,还有安份守己的做好自己的本份。 让我深刻的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与无知。使我更加坚定的要学习好中华传统道德文化知识,并且把中华传统道德文化知识学习掌握好,自己以身做到,还有言行做到,并且广为讲说,让更多人学习中华传统道德文化知识,使自己的家庭和谐兴旺,使社会和谐,国家和谐,世界和谐。 现在的人很多追求自由民主,开放享受,但是却不懂得如何规范自己道德品行的修养,其中很大的根源就是没有学习过中华传统道德文化知识,不知道什么是道德,也不知道如何规范自己的言行举止。 中华传统道德文化知识讲的好,没有羞耻心,什么事情都敢做。这个是为什么?大家想过了吗? 没有羞耻的心,也不知道什么是羞耻的事情,那么就不知道如果规范自己,就什么事情都敢于去做。 为什么现在很多人接受高等教育,却在日常生活中行为举止不端正,缺少道德的规范做错了很多事情,也给社会,也给人类,造成了很多毁灭性的灾难,很多人没有学习中华传统道德文化知识,却根本没有看到这些引发灾难的根源。
现在的人,没有学习中华传统道德文化知识,不懂什么是价值观念?美国和西方国家的思想观念是现在人追求的,也是很多人想要的梦想。 因为他们主张民主,自由,开放,但是他们却没有讲道德规范。
中华传统道德文化知识,古圣先贤,主要讲言行规范,说到就要做到。以身做则履行中华传统道德规范自己的行为。广为人说,为别人讲解和宣说,普及道德文化知识,做个有道德,品行端正,心态善良,人人尊敬的人。
『伍』 道德具有历史继承性,它既会继承积极的道德,也会传承消极的道德是否正确
对
不同历史阶段继承的道德,有时是积极的,如“孝敬父母”等;有时是消极的,如一些封建礼教,资本主义社会的利己主义等。
『陆』 儒家理想人格的传承对当代人道德修养的意义与作用
《论语》是做人的灵魂、准则。孔子认为,道德高尚的人在具备仁爱之心的同时,还必须兼备社会良知,敢于担当社会责任与正义——这就是孔子在《论语》中经常强调的“义”。这里的“义”即道义、正义,准确地说,是一种社会良知与责任感……
在孔夫子看来,“义”是安身立命之根本,道德的价值高于物质的利益,人的精神追求远比物质需要有意义。合乎道义的生活,即使贫贱困苦,也能使人感到精神充实、快乐,而那种凭借不正当的手段谋得的富贵利禄,虽然可以使人得到物质利益的满足,却只如飘忽即逝的浮云,不值得一顾。孔子主张道德高尚的人应“谋道不谋食”、“忧道不忧贫”。他说“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为了追求道德的价值,即使是牺牲生命也在所不惜。这是孔子重“义”的一面。同时,孔子虽然强调道德的价值,却并非绝对地排斥利。他明确肯定,追求物质利益是人的天性,这一点连他本人也不例外。孔夫子特别强调的是,谋求物质利益必须建立在合乎道义的基础上,不能无所节制,不能没有限度,不能为了个人的私利而损害道义。他指出:“官与贵,是人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当今社会,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道德和金钱的关系问题凸现出来。为此,正确看待和处理义与利的关系问题,是一个很大的社会问题,也是关系到做人立身的大事。孔夫子的“见利思义”思想,有助于启迪今天的社会成员在这方面做出正确的道德取向,树立良好的社会风气,也有利于社会朝着健康、良性的轨道迈进。
孔夫子认为,道德高尚的人要懂礼、讲礼。礼是一个人应该遵守的行为规范和内心修养,具有强制性。孔夫子非常赞赏周礼,“郁郁乎文哉!吾从周。”周礼包括《周礼》、《仪礼》、《礼记》,合称为“三礼”。《周礼》又称《周官》,讲官制和政治制度;《仪礼》记述有关冠、婚、丧、祭、乡、射、朝、聘等礼仪制度;《礼记》则是一部秦汉以前儒家有关各种礼仪制度的论著选集,其中既有礼仪制度的记述,也有关于礼的理论及其伦理道德、学术思想的论述。
《论语》中讲礼的内容很多,其实孝道也是一种礼。《论语》第三章叫《八佾》。“八佾”是当时中央政府周天子举行国家大典时所用的舞蹈,八佾是八个人一排,共有八排。诸侯只能六人一排,叫六佾,诸侯之下的大夫、大臣之家,只能用四人一排,共四排,叫四佾——这就是固定的周朝的礼。很有趣,这一章一开始孔夫子就举了个违背礼的反面例子。“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春秋时期鲁国有孟孙、仲孙、季孙三家权臣,整个国家的政权都操纵在他们手上,国君都拿他们没办法。季氏这位权臣,在家里开家庭舞会,照规定他只能欣赏四人一排的舞蹈,他居然摆出八人一排的舞,玩出了做天子的架势,可见,他已经不把朝廷放在眼里了。有人把这件事告诉孔夫子,孔夫子不假思索地说:“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孔子认为,道德高尚的人要有智慧。智慧是一个人的聪明才智,《论语》中的智慧,是讲一个人的真才实学。有智慧的人像水一样透明、自然、活泼、安详;有智慧的人又像高山一样崇高、伟大、谦虚、宁静;有智慧的人乐观、豁达、兴趣广泛、立志高远,谦逊平和。“子曰:由!诲,如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由是学生子路的名字,教诲的道理你懂吗?很简单,懂就是懂,不懂就是不懂,这才是最高的智慧。这几句话讲出了我们求学提高智慧的深刻道理。有时候,老师在讲课,我们做学生的往往没有认真听好,开小差,结果不明白,但又不敢问,怕失面子,结果永远不懂;有些学生天生比别人迟钝点,老师上面讲,别人领会了,他却不明白,怕难为情,也不敢问,这样也永远不懂;还有一些人一知半解,却要不懂装懂,那就永远不会懂了。所以,孔子提出做学问就是要懂就是懂,不懂就是不懂,可以不耻下问,真正弄懂,这样的人才是真正的智者。子曰:“唯上知与下愚不移。”意思是说,唯有上等智慧和下等愚蠢的人不会受到环境的影响,因而最聪明的人,他的智慧告诉他自己有独立见解,独立人格,所以,任何环境都影响不了他;最愚笨的人,反正没有智慧,对环境不敏感,没有感觉,所以也不影响他。孔子没有再说下文,让人们去思考。思考什么呢?也就是之间一类人,不聪明也不笨,其实是最没有智慧的人,这类人就很容易受到环境变化的影响。孔子的心意就是要我们做真正有智慧的人。
孔子还认为,一个道德高尚的人应该诚实、信守承诺、忠厚笃实。在《论语》中,“信”字有两层含义:一是受人信任,二是对人信用。人生活在群体中,与人相处,得到别人的信任十分重要。《论语》记载,孔子的学生问如何治国,孔子说,要做到三点:要“足食”,有足够的粮食;“足兵”,有足够的军队;还要得到百姓的信任。弟子又问,如果不得已必须去掉一项,去哪一项?孔子回答:“去兵”。弟子再问,如果还必须去掉一项,那去哪一项呢?孔子说:“去食,民无信不立。”可见,在孔子看来,得到百姓的信任比什么都重要。治国如此,做其它事何尝不是如此?如果得不到别人的信任,什么事情都办不好、办不成。信任又是相互的。要得到别人的信任,首先就要自己讲信用。孔子把忠与信并提,认为忠信是做人的基本要求。如“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就是把忠信作为修养的基本内容,要求每天检查反省,是不是做到了忠信。孔子又说,为政要做到恭、宽、信、敏、惠。他解释“信”时说:“信则人任也。”只有讲信用,人们才会信任你。
孔子以后,儒家思想在这个问题上又有新发展,把信与诚相连,称“诚信”。孟子说:“诚者,天之道;思诚者,人之道”,从天道诚实来进一步说明人必须讲诚信的道理。天道,是自然之道的意思。有一位企业家,经营取得了很大成功。电视媒体采访他,问他是如何取得成功的。他说就是靠的“老老实实做人,认认真真做事”。他说,世界是实实在在的,所以我们做人就要老老实实,做事就要认认真真。说的朴实无华,却道出了“诚者,天之道;思诚者,人之道”的道理。总之,只有得到他人的信任,办事才能成功;只有自己讲信用,才能得到人们的信任。也就是说,只有人人讲信用,建立起人与人之间的互信,社会才能和谐有序,社会生活才能正常地运行、发展。这就是“忠信笃实”的道理。
《论语》成为中国儒家最经典的教科书,过去有这样的说法,叫“半部《论语》治天下”,当然有些夸大其词。但是,我们应该看到无论哪个时代,学问知识、道德修养、立身原则都是为人所必需的,《论语》能够给我们很好的借鉴和启示。
『柒』 新时期应该如何学习和传承中国革命道德
作出了正确的分析和回答,但直到现在所谓新自由主义、“全盘西化论”和新复古主义、儒家救国论仍然不绝于耳,成为当今意识形态领域里斗争的一个重要方面。有必要旗帜鲜明地表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和原则态度,澄清理论是非,扫除思想障碍。 中华民族传统道德是一个矛盾体,具有鲜明的两重性。 ①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分析之; ②在按社会主义的要求和建设的需要,做好取舍和创造性的转化之; ③要通过分析、鉴别、取舍和改造,剔除那些带有明显的阶级和时代局限性的成分,继承那些反映普遍性、共同性和一般性道德要求,对我们今天的道德实践仍然具有指导意义的积极内容。 在对待传统道德的问题上,要反对两种错误思潮。一种是文化复古主义思潮;另一种是全盘西化的思潮。这两种思潮在对待道德问题上都割裂了共性和个性、抽象和具体、一般和个别以及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从中国历史发展的过程来看,无论是复古论还是全盘西化论,都对社会的发展特别是道德文化的进步产生了十分消极的影响。 一个国家或民族的文化发展和道德进步,除了要注意继承和弘扬本民族文化和道德的优良传统之外,还必须积极吸收其他民族文明的优秀成果。在对待其他民族或国家的道德文明成果上,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捌』 新形势新挑战下,怎样传承党的优良作风和中华传统美德,做到讲道德,有品行
党中央要求通过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使广大党员做讲政治、有信念,讲规矩、有纪律,讲道德、有品行,讲奉献、有作为的合格党员。“四讲四有”体现了党章对党员的新要求,是新形势下合格党员的主要标志和显著特征。
讲政治、有信念,强调的是政治合格,就是要对党忠诚,坚定理想信念。总书记一再强调,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没有理想信念,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两学一做”要解决党员对党忠诚问题,也就是政治合格问题。政治合格,最根本的是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这“四个意识”集中体现了根本的政治方向、政治立场、政治要求,是检验党员政治素养的试金石。
讲规矩、有纪律,强调的是守纪合格,就是要严守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一个组织如果没有纪律和规矩的约束,就会成为一盘散沙。政治规矩,既包括党章党纪国法、规章制度,又包括党的优良传统、政治要求和道德规范等。党员讲规矩,就要知晓规矩、认同规矩、遵守规矩、维护规矩,明白哪些该做、哪些不该做,用纪律和规矩来规范和约束自己的言行。
讲道德、有品行,强调的是品德合格,就是要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德行是人的根本素养,评价一名党员是否合格,“德”永远居于第一位,大德、公德、私德缺一不可。大德即政治品德,公德包括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私德为家庭美德。从一些党员干部暴露的问题和查处的案件看,大部分违规违纪党员干部存在缺德失德问题。做一名合格党员,就要上好道德修养这一人生必修课,传承党的优良作风,弘扬中华传统美德,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时刻用正反两方面典型教育警示自己,择其善者而从之,做到心有所畏、言有所戒、行有所止。
讲奉献、有作为,强调的是履责合格,就是要践行党的宗旨、敢于担当、善于作为。当前改革已进入深水区,需要啃硬骨头、涉险滩,需要动自己的“奶酪”。一些党员干部出现“本领恐慌”“为官不为”等新情况,“不会为”“不敢为”“不愿为”的问题比较突出,这些问题的根子还是缺乏奉献精神和牺牲精神。做合格党员,就要时刻不忘肩上扛的沉甸甸的责任,始终保持干事创业、开拓进取的精气神,把毕生精力乃至生命奉献给党,面对挫折不怨天尤人,面对困难不彷徨退缩,把百姓的安危冷暖放在心里,及时了解群众所思、所盼、所忧、所急,把群众工作做实、做深、做细、做透,让群众真切感受到党的温暖,努力为人民群众谋福祉。 (张春飞)
『玖』 传承道德
道德
道德 :
dào dé
以善恶评价为标准,依靠社会舆论、传统习俗和人的内心信念的力量来调整人们之间相互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贯串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如社会公德、婚姻家庭道德、职业道德等。它通过确立一定的善恶标准和行为准则,来约束人们的相互关系和个人行为,调节社会关系,并与法一起对社会生活的正常秩序起保障作用。有时专指道德品质或道德行为。
道德是对人的社会性的自我约束和心理约束意识。
不同的社会可以有不同的道德标准,但是任何一个社会的道德标准都是以维护社会的正常运转秩序为目的。
对道德的维护,实际上就是对人的社会性的维护。需要从宗教、教育和国家机器的作用多方面来实现。
(一)道德是人类社会生活中所特有的,由经济关系决定的,依靠社会舆论、传统习惯和人们的内心信念来维系的,并以善恶进行评价的原则规范、心理意识和行为活动的总和。
道德是社会物质条件的反映,是由一定的社会经济基础所决定的一种社会意识形态。社会经济基础的性质决定各种社会道德的性质,有什么样的经济基础,就有什么样的社会道德。而在社会经济关系中居于统治地位的阶级,其道德也必然居于统治地位。社会经济基础的变化,又必然引起社会道德的变化。可以说,利益是道德的基础.
道德为社会意识形态之一,是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和规范。道德通过社会的或一定阶级的舆论对社会生活起约束作用。
起源问题非常复杂。马克思主义认为,道德是社会关系的产物,
只有发生个人利益与他人利益和整体利益关系,而且人们自觉意识到这种关系时,才会出现道德问题。
道德得以产生的客观条件和主观条件是人类通过劳动形成的。
道德的特征及其作用特征:
1.把握世界方法的特殊性。
2.实施手段的特殊性。
3.主要是以个人为主体来认识和调节个人与他人,个人与集体之间的利益关系的。
4.道德具有特殊的稳定性。
5.判断对象的特殊性
6.调节范围的广泛性。
(二)在中国哲学史上,“道德”指“道”与“德”的关系。孔子主张:“志于道,据于德。”(《论语·述而》)这里的“道”指理想的人格或社会图景,“德”指立身根据和行为准则。因儒家以仁义为道德的重要内容,故也以仁义道德并称。《老子》中的“道”指事物运动变化所必须遵循的普遍规律或万物的本体。“德”和“得”意义相近,指具体事物从“道”所得的特殊规律或特殊性质;对于“道”的认识修养有得于己,亦称为“德”。《老子·五十一章》:“道生之,德畜之……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认为“道”和“德”虽尊贵,却不是什么主宰(“命”),而是一切任其自然的。韩非认为:“德者道之功”,把“德”释为道的功用。北宋张载提出:“德,其体;道,其用,一于气而已。”(《正蒙·神化》)认为“德”是气之体,“道”是气之用。
老子所写的《道德经》受全世界推崇,是相当出色的一部著作!
(三)合乎道德。例:这是不道德的行为。
最新研究成果显示,道德也许并非后天训练养成,而是上天赐予人类的除智慧之外又以厚礼。大脑腹内侧前额叶皮层(VMPC)也许就是道德观念形成的物质基础。它使人对他人受到伤害厌恶。腹内侧前额叶皮层病变的病人会失去部分公平性、犯罪感、羞耻感。
道德人物
刘绍安,男,生于1923年2月,汉族,中共党员,部队离休干部,现住江苏省泰兴市蒋华镇新市村。50多年来,刘绍安信守与战友达成的“生死之约”,无怨无悔照顾牺牲战友的父母和弟弟、妹妹,用一生演绎“一诺千金”的情义和诚信。
1951年,硝烟弥漫的朝鲜战场上,上甘岭战役打响了,来自山东新泰的排长刘绍安和来自江苏泰兴的副排长张志久两人在战壕里约定:“万一我们中有一人死了,活着的人就要去照顾对方的父母。”战斗中,张志久不幸牺牲。与战友的“生死之约”,让刘绍安义无反顾地踏上践诺之路。
刘绍安模仿张志久的笔迹,每月给张家寄去“平安信”和津贴,直到两年后县政府为烈士发放抚恤金和烈士证,这个“秘密”才为人所知。1963年,刘绍安面临转业时,他主动放弃了大城市的优裕生活,放弃了去新疆建设兵团升职的机遇,放弃了回老家工作,他忘不了牺牲战友的嘱托,毅然去侍奉战友的双亲。他跪在自己的生身母亲面前,哭诉着“生死之约”,取得了母亲的谅解之后,就径直来到了泰兴张家。张家境况异常窘迫:一家四口人栖息在两间破芦苇棚里,张母一人靠种地艰难地拉扯着3个孩子。刘绍安这个“儿子”一来就成了家里的“顶梁柱”。他拿出了在部队省吃俭用的全部积蓄,卖掉了心爱的部队纪念手表和大头鞋,翻建了三间平房。他每月领了工资,就计划好全家的日常开销。张家父母有意将大女儿许配给刘绍安为妻。可他在山东老家已经有个“娃娃亲”杨凤英,为了能长期更好地照顾张家人,刘绍安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耐心说服了杨凤英作为其妹另嫁他人。刘绍安家距离上班的基层供销社30多公里,但他舍弃了单位的宿舍,坚持骑车早出晚归,为的就是能够更好地照顾一家老小。张母病危之际,想吃黄瓜,时逢六十年代,又是寒冬腊月,刘绍安一直寻到80公里外的扬州,才买到了一些酱黄瓜,满足了老人的心愿。张母临终前,刘绍安日夜守护床前,为老人倒痰盂、擦身子、剪指甲。张家父母过世后,刘绍安继续承担起供养3个弟弟、妹妹的重任,直至他们成家立业。刘绍安的5个子女都是基层最普通的劳动者,有两个还是下岗工人。作为一个多次立功的抗美援朝老英雄,刘绍安甘守清贫,从未向政府要过照顾,一辈子过着普通人的生活。面对许多人的不理解,他坚定地说:“我这辈子做了一件事,就是完成了战友的重托,我无怨无悔!”
刘绍安在服役期间曾荣立一等功1次,二等功3次。回地方工作后,他不改英雄本色,还经常热心帮助当地的困难百姓,多次受到地方各级组织的表彰奖励。刘绍安感人的经历拨动了世人的心弦,他光荣当选为江苏省第二届精神文明建设新人新事。其事迹先后被中央电视台、《解放军报》、新浪网等三十多家媒体报道。
『拾』 如何继承和弘扬中华优良道德传统
中华优良道德传统分为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和中国革命优良道德传统。
一、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的重大意义
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并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中加以发展,就能充分激发整个民族的潜能,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精神动力。
1.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客观需要。现代化的模式可以多种多样,但都不能脱离自己的民族性。
2.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是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内在要求。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能够提高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信心,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责任感;能够使社会主义道德体系具有更丰富的内容,具有更为广大群众所喜闻乐见的民族形式。能够使人际关系更加和谐,促进经济社会更好地地发展;能够使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更加深入人心,形成适应时代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价值观和伦理道德规范。
3.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是个人人格完善的重要条件。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是中华民族的根,也是每一个中国人的根,是一块永不磨蚀的“胎记”。
二、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的主要内容
1.注重整体利益、国家利益和民族利益,强调对社会、民族、国家的责任意识和奉献精神。“公私之辩证”是中国传统道德发展演化的一条主线。“公义胜私欲”是道德的根本要求,“公”是作为道德的最高标准。强调在“义”和 “利”发生矛盾时,应当“义以为上”、“先义后利”,“见利思义”,主张“义然后利”,反对“重利轻义”、“见利忘义”。
2.推崇“仁爱”原则,追求人际和谐。尊重人的尊严和价值,崇尚“仁爱”原则,主张“仁者爱人”,爱人要从爱旁边的人做起,从爱亲人做起,即孝悌是人之本(孝道),并把这样的爱推广到他人,即推己及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忠道),能将心比心(恕道)。立足于自己,承认人的差异,主张“合而不同”,“和为贵”,讲求和睦相处,强调社会和谐,“亲仁善邻,国之宝也”。
3.讲求谦敬礼让,强调克骄防矜。谦即自谦,虚以处己;敬即敬人,礼以待人。谦敬与礼让是联系在一起的,“恭敬之心,礼也”,“凡人炎所以为人者,礼义也”。同时提醒人们“事思敬”、“不居功”。
4.倡导言行一致,强调恪守诚信。“诚”即真实无妄,其最基本的含义是诚于己,诚于自己的本性,包括“诚”和“信”两个方面。亦即诚实守信,就是言行一致,表里如一,实事求是,严肃认真,尊重科学,坚持真理,坚守信诺。
5.追求精神境界,把道德理想的实现看作是一种高层次的需要。《荀子·劝学》中说“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这里讲的“神明”是指人的精神面貌;“圣心”是指一种道德境界。所谓“成德至善”,是说个体的道德品质是一个由一种较低的境界到另一种较高的境界,不断前进而逐渐趋于“至善”的过程。——“存之又存,相乃不舍”,逐渐地但无止境地趋于“至善”。
6.重视道德践履,强调修养的重要性,倡导道德主体要在完善自身中发挥自己的能动作用。中国历史上的儒、墨、道、法各家都认为,在塑造人格的过程中,最重要是就是奋发向上、切磋践履、修身养性。
此外还有廉洁自律、宽厚待人、艰苦朴素、勤劳节俭、孝敬父母、尊老爱幼、尊师敬业,以及刚健有为、自强不息、舍生取义、见义勇为、奋发图强等。
三、正确对待中华民族道德传统
自从1919年“五四”运动第一次中西文化大碰撞以来,如何对待传统文化,特别是传统伦理道德文化,以及如何对待外来文化特别是西方发达国家的伦理道德文化,一直是我们在文化和道德建设上进行战略选择的一个重大而无法回避的问题。虽然我们作出了正确的分析和回答,但直到现在所谓新自由主义、“全盘西化论”和新复古主义、儒家救国论仍然不绝于耳,成为当今意识形态领域里斗争的一个重要方面。有必要旗帜鲜明地表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和原则态度,澄清理论是非,扫除思想障碍。
中华民族传统道德是一个矛盾体,具有鲜明的两重性。
①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分析之;
②在按社会主义的要求和建设的需要,做好取舍和创造性的转化之;
③要通过分析、鉴别、取舍和改造,剔除那些带有明显的阶级和时代局限性的成分,继承那些反映普遍性、共同性和一般性道德要求,对我们今天的道德实践仍然具有指导意义的积极内容。
在对待传统道德的问题上,要反对两种错误思潮。一种是文化复古主义思潮;另一种是全盘西化的思潮。这两种思潮在对待道德问题上都割裂了共性和个性、抽象和具体、一般和个别以及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从中国历史发展的过程来看,无论是复古论还是全盘西化论,都对社会的发展特别是道德文化的进步产生了十分消极的影响。
一个国家或民族的文化发展和道德进步,除了要注意继承和弘扬本民族文化和道德的优良传统之外,还必须积极吸收其他民族文明的优秀成果。在对待其他民族或国家的道德文明成果上,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