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学百科 » 道德经有也

道德经有也

发布时间: 2024-06-26 10:44:07

① 《道德经》解析第一章 “有”与“无”的智慧

原文

—————————第一章—————————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1】。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注释】1.徼(jiào):边界

今译:可以用言语表达的道,就不是常道;可以说得出来的名,就不是常名。无是天地的本始,有是万物的根源。

所以常从无中,去观照道的奥妙;常从有中,去关照道的端倪。

无和有这两者,同一来源而不同名称,都可说是很幽深的。幽深又幽深,是一切变化的总门。

引述

开篇这一整章,就在写一个“道”字。关于老子的“道“,陈鼓应教授如是说:

”道“是老子哲学上的一个中心观点,在老子书上它包含有几种意义:一、构成世界的实体。二、创造宇宙的动力。三、促进万物运动的规律。四、作为人类行为的准则。

本章所说的道,是指一切存在的根源,是自然界中最初的发动者。它具有无限的潜力和创造力,天地间万物蓬勃的生长都是”道“的潜藏力之不断创发的一种表现。

《道德经》与生活智慧

当年老子在关令尹喜的一再恳请下,盛情难却,给后人留下了这五千多字的奇书,到如今真迹早已失传,现今最古老的传抄本子就是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了。然据专家考证,帛书中有非常多显而易见的错误,所以虽说帛书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版本,但并不是最靠谱的。说不定是当年哪位贪玩的富二代或官二代的不合格抄写作业,本来是被教书先生差评要求重抄,兴许是被爱子心切的母亲大人作为墨宝收藏,阴差阳错传到今世也未可知。

圣人老子在勉为其难为后人留点什么的想法下,又觉得“道“这东西太难讲了,所以提笔就说”道可道,非常道“(第二个”道“字作动词,言说之意),告诉你能说出来的道,就不是恒常的道了。大概老子也是担心文字会束缚思想,所以惜墨如金,加之古文又没有句逗,所以断句都是各凭理解。也有人将这一句断为”道可,道非,常道“,意在指出道的辩证统一,恒常的道是一体两面的,而不是二元对立的,所以此解亦可通。

有与无,是道之两面。道之精深微妙,当然不是一两句话可以言明。更何况凭我辈之根基和悟性,殚精竭力恐怕也未必明了圣人真义。但为学以致用,还是绞尽脑汁,以期求得一分正见,因此斗胆姑妄解之。

这里的 无 ,并不是指零或者没有,而是一种潜藏力,无法被我们的感官所辨识,所以用 无 来指”道“的难见其形,无边无际。

而 有 ,是用它来指称可见的物质实体,所以通过这个 有 ,就象是一个座标定位,我们就能理解万物,因此说 有 是万物之母。

为了更好的理解 无 和 有 ,我们姑且拿“人”来打比方。 无 可以指我们内在心智,浩瀚无边,你很难形容它长什么样,什么颜色,什么味道,无法言明又确实的存在着,因为 无 ,我们对世界充满了探索的愿望,创造力无限生发;而 有 ,则是有形有象的,它既可以是我们外在的这个身体,也可以是我们为人处世的准则,通过 有 ,给我们划定了边界,这个边界既能保护自己,也能保护他人,让人与人能和谐的这个世界上更好的生存。

所以老子让我们“常无”,“以观其妙”,就象心理咨询技术中的自由联想,不设置任何框架、不进行任何评价,让你完全放松地去想象和发挥,在无的状态中去连接,去触碰跟你最近的那个点,去抓住稍纵即逝的那一抹亮光。瑜伽中的静坐或禅宗打坐,也是进入辽远广阔的无的法门。“常无”,让你回到内在,保持定静,你内在的资源才能涌现,妙处自现矣。

老子教导我们“常有”,“以观其徼”。我们既拥有无限潜能和无垠内在空间(无),又有着肉眼可见的物质实体(有)。“常有”,可以让人觉察到边界,尊重别人的空间,尊重人际关系的界限。

有 与 无 同归属于道,用这两个字来指称道的两种不同状态,二者在道保持着平衡稳态。但 有 始于 无 ,如果失去了与 无 的连接,人的内心会感到匮乏,内在的力量出不来,不安全感加剧转而外求,这时候向外的索取就不是“常有”的状态了,而是一种失衡状态。越失衡越希望靠外在的给予补足,导致在现世生活中随意越界,如焦虑的妈妈对孩子的过度控制、多疑的妻子对丈夫的百般考验、丰衣足食生活优裕却还不停索贿的贪官 ........在情感或物质层面做无止境的贪求,再多的索取也难以填满欲望的沟壑,并会加剧这种失衡状态。

如果简单的把“无”比成是心灵的加油站,那么“有”,就是文明的通行证。

以”无”修心,感受精神世界的丰盛富饶;以”有“正行,尊重物质世界的规则界限。把握和处理好这两者之间的关系,我们就已经来到了丰饶世界的门口。

② 道德经"有是万物之所始无是万物之所母"是什么意思

(有大概就是存在,万物都是存在的,且存在的必然是事物,因此说)存在就是万物之开始,(有生于无,因此说)不存在是万物之母体

③ 《道德经》中的“有”与“无”究竟是指什么

《道德经》中的“有”与“无”究竟是指什么

“有”与“无”二字,《道德经》乃至其他诸经中时常提到它们,然而今人对此二字的理解却大有偏差:有的认为是指具体形物的“存在”与“不存在”而言,这个“存在”与“不存在”是由眼、耳等觉知器官所决定的;有的干脆认为是指“某物看得见”与“某物看不见”而言,譬如将人活着称为“有”,人死火化了而称为“无”。对“不灭论”学得好一点的人则认为,无论形物存在与否或人活着与否,其中有一个本质的东西是永远不会生灭的,所以“有”与“无”是指“形”、“象”而言也。
上述诸说法不能说不对,只是不符合《道德经》乃至其他诸经中的本意而已,那么其本意是指什么呢?除了“不灭论”的一层意思之外,本质应是指我人乃至万物的识心而言也。
看过佛家《楞严经》的人都知道,我人的识心并不是那个真正的“心”,那个真正的心是“不知不觉”的,也就是《庄子》中所说的“庸矩知”,也就是“知而不用”;唯有识心才形成了万物的自身,唯有识心才能识别万物。譬如一个植物人,既不能说他死了,又不能说他不活着,若说其还活着,何以连人都认不得呢?若说其死了,又何以知道喂他而懂得张嘴呢?可以说,他的识心并未全死,只是识心中的意识心死了而已;如此说来,“有”与“无”则应是指识心中的意识心而言,《道德经》中所说的“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即是指识心与识心中的意识心两方面而言也。
整个三千大千世界,当初只是一派浑沌,忽起一动,于是识心也就随之而渐成了,此时虽有了点识心但却未发生作用,此即谓之“无”也。由于这个“无”的作用是后来所产生万物的第一步,故曰“无,名天地之始也”。那么此处的“天”、“地”,是否就是指头上的天与脚下的地呢?非也,此二者也是万物中的一种而已。如果将那个浑沌之心叫做真心或道心的话,那么它的一动即谓之“天”,它的一静即谓之“地”,一动与一静的作用就渐长了识心,故曰“天地之始”而不曰“万物之始”也。
因为“有”了识心的作用,所以才产生了万物,故曰“有,名万物之母”也。说到这里不免要问,植物人为什么不认得万物的呢?你会说“那是因为他没有了意识”,由此而知,意识心才是我人认识万物的根元。人类当初并没有意识心,就连婴儿也没有意识心,人类长大了才有了意识心,所以也就能识知万物了;由此而知,万物早就存在了,只是我人不识得它们而已,不识得则等同于“无”,识得则等同于“有”,故曰“有,名万物之母”也。
《道德经》不是在讲什么世界的形成,当然也含有世界形成的原理在;《道德经》也不是在讲“如何认知世界”,当然也含有认知世界的道理在;《道德经》主要是讲如何使我人恢复道心的,而恢复道心的第一步即是除意识心,继而除识心,最终达到“五蕴皆空”的精神境界。“五蕴皆空”只算是归入道体了,但还不能发生道的“妙用”,只有体、用皆具才是完整的道,所以必须“即空即有”也;这个“即空即有”,即是“常无”与“常有”,故曰“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也。

④ 道德经中的“有”和“无”

无与有一定是同级的,老子很明白这一点,但是他个人更偏向于无的力量,内无形无态又可以化为容有形有态,所谓无中生有,只是一个感观认识,两者依然是同级的。

1楼的说二者肯定不同级别,那如何解释有无相生,高低相成,音声相和,前后相随?何况有与无本身能够生长并且被区别出来,那就是说一开始连有无都没有,连没有都没有,那不正是有么?难道有比无还要先形成?

“这一点,和我们现在的唯物辩证法原理是一样的,不能象我们现在的某些所谓专家在解读我国先秦哲学思想一样生硬的将这种辩证用亚里斯多德的“形而上学”抽象起来,给我们现在的学生对祖国的哲学产生造成厚此薄彼的错误引导。”我觉得你这种只抠住书本而不进行合理的分析,才是真正的错误引导。没有无就没有有,没有有就不会有无,为何缺一不可?因为两者本身就是同一个东西,以两种方式呈现出来。至于为何要形成两种相反的内容而存在,这个道理我不需要在这里解答。

⑤ 《道德经》“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如何理解

[原文]

反者道之动①,弱者②道之用。天下万物生于有③,有生于无④。

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

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循环往复的运动变化,是道的运动,大自然万事万物都是这样的,季节有春夏秋冬的交替,人会生老病死。

但“弱者道之用”告诉我们,这个变化不是一夜之间疾风暴雨的变化,而是缓慢的运行方式。

万物产生于看得见的有形质,有形质又产生于不可见的无形质。那么,什么是有用,什么是无用?

一个建筑,我们看到的是门、窗、墙、顶,但这些其实是没有用的,能用的还是围出来的空。没有中间的空,大家住哪儿?

热点内容
项目经理打欠条的法律责任 发布:2024-06-29 21:23:21 浏览:625
法院改革人事冻结 发布:2024-06-29 20:49:38 浏览:852
拿拖鞋砸法官 发布:2024-06-29 20:23:32 浏览:836
婚姻法对女性的重要 发布:2024-06-29 20:12:48 浏览:487
英美合同法中的对价原则 发布:2024-06-29 18:50:42 浏览:617
税收征管法是不是行政法 发布:2024-06-29 18:44:41 浏览:955
道德规则的名言警句 发布:2024-06-29 18:08:30 浏览:29
道德经的战略 发布:2024-06-29 17:26:59 浏览:593
车险投保人需要承担什么法律责任 发布:2024-06-29 17:03:16 浏览:642
树立法治观念作文结尾 发布:2024-06-29 16:45:56 浏览: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