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学百科 » 法治是相对于

法治是相对于

发布时间: 2024-06-26 14:53:34

㈠ 简述"法治"和"人治"的区别

法制、法治以及人治是三个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概念。

首先,从约定俗成的意义上说,法制和法治两个概念的用法历来不同。

法制是法律制度的简称,它是相对于政治制度、经济制度、文化制度以及其他各种制度而言的。

法治则是与人治相对的一个概念:主张法治意味着否定人治,赞成人治则意味着反对法治。

法治和人治被人们在对立的意义上加以使用,在中外历史上已经存在了几千年。中国近代资本主义思想家政治家如孙中山等也倡导以民主政治和法治取代封建专制政治和人治,并有精辟论述。尤其是中国共产党的历任领导人中,也同样是在与人治相对的意义上运用法治一词。

其次,法制与法治两个概念的内涵不同。法制的基本内涵是指法律以及与法律的制定和实施相关的各种制度(如立法制度、司法制度等)。法治的基本内涵是与人治不同甚至对立的一种治国理论和治国方略或原则。作为一种治国理论,法治和人治探讨的是一个国家长治久安、兴旺发达的关键问题。“法治论”认为,关键在于要有一套良好的法律制度,并予以充分实施;“人治论”则相反,认为关键在于国家领导人是不是贤明,“法律只能作为办事的参考".主张法制并不意味着否定领导人可以发挥巨大作用,而是认为领导人贤明与否不应成为决定国家前途命运的关键所在。作为一种治国原则,“法治论”主张法律应有极大甚至无上的权威,不能听任个人和组织的权威凌驾于法律之上;“人治论”则相反,它主张或默认组织和个人的权威高于法律的权威,权大于法。

再次,虽然法治与法制具有内在联系,即实行法治必须要有法制。但我们不能说有了法制就必定有法治。从人类的政治法律实践看,任何国家在任何时期都有这样或那样的法制,但却不一定是在实行法治,如当年希特勒统治的德国和蒋介石统治的中国也有法制,但都不是在实行法治。

最后,即使在动态意义上理解“法制”,也与现代意义的“法治”相去甚远。“法制”的动态含义即“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简单地说就是有法可依,依法办事。对此,我们可以提出两方面的问题,一是有什么法?“恶法"还是“良法”?二是如何才能保证做到“依法”?“依法”的程度如何?显然,这些都是动态意义上的“法制”概念所不曾也无法回答的。与此不同,现代“法治”与民主政治密切相关,它不局限于形式或逻辑意义上考虑问题,不单纯以“有法”、法律完备为满足,还要求在价值层面上考虑法律的好坏,而且,作为现代“法治”的一个鲜明特征,它还强调《宪法》和法律应该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威,任何组织和个人都不得凌驾于《宪法》和法律之上。因此,现代“法治”要求在法律制定和实施的各个环节上贯彻民主原则,实行立法权、司法权和行政权的分离和互相制约,严格做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体现法律的正当程序原则。

㈡ 法制与法治的联系和区别

2014年10月20日,中国共产党十八届四中全会召开,首次以全会的形式专题研究部署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大问题,要真正建立法治国家;从9月中旬开始,审计署全面开展了“审计法治宣传月”活动,对宪法、审计法、审计法实施条例、国家审计准则等审计相关法律法规进行全面宣传,进一步加强审计法治建设,“法治”与“法制”是具有一定内在联系但内涵并不完全相同的两个词。

一、法制与法治的区别:

1、从概念和内涵上讲。

法治是法律统治的简称,是指一个法律信念,内涵是一种治国理论、原则和方法,法治是相对于“人治”而言的,是对法制这种实际存在东西的完善和改造,是一种社会意识,属于法律文化中的观念层面;而法制是法律制度的简称,又称为以法而治,内涵是指法律及相关制度,属于制度的范畴,法制是一种正式的、相对稳定的、制度化的社会规范,是一种实际存在的东西。

2、从产生和发展上讲。

①法制的产生,并不意味着法治的诞生;

②法治的产生和发展不与所有国家直接相联系,只在民主制国家才存在法治;而法制的产生和发展却与所有国家直接相联系,在任何国家都存在法制。

3、从基本要求上讲。

法治的基本要求是严格依法办事,法律在各种社会调整措施中具有至上性、权威性和强制性,不是当权者的任性;而法制的基本要求是各项工作都法律化、制度化,并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4、从实行的主要标志上讲。

实行法治的主要标志,是一个国家的任何机关、团体和个人,包括国家最高领导人在内,都严格遵守法律和依法办事;而实行法制的主要标志,是一个国家从立法、执法、司法、守法到法律监督等方面,都有比较完备的法律和制度。

5、从核心意义上讲。

法治的核心意义是强调社会治理主体的自觉性、能动性和权变性;法制的核心意义是强调社会治理规则(主要是法律形式的规则)的普适性、稳定性和权威性。

二、法制与法治的联系:

1、法治是法制的立足点和归宿,法制的发展前途必然是最终实现法治;

2、法制是法治的基础和前提条件,要实行法治,必须具有完备的法制制度,法治的实施必须建立在法制之上;

3、法制与法治都是法律文化中的重要内容,都是人类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㈢ 法制和法治的根本区别在于

法律分析:法制是法律制度的简称,属于制度的范畴,是一种实际存在的东西;而法治是法律统治的简称,是一种治国原则和方法,是相对于“人治”而言的,是对法制这种实际存在东西的完善和改造。法治是指一个法律信念,在某一社会中,法律具有凌驾一切的地位。所谓“凌驾一切”,指的是不单只任何人都必需遵守、甚至是管治机构的包括制订者和执行者本身亦需要,而法律本身亦被赋与一个非常崇高的地位,不能被轻慢。法制又称为以法而治,即法律是政府管理国家、管理社会的工具。与法治相比,法制侧重在法律的使用上,是法律工具主义。但如果就法律的目的而言,就是为人们提供一个寻求公正的平台和框架,但法制的实质仍然不能摆脱政权凌驾于法律之上的信念。法治的实施必须建立在法制上。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序言 本宪法以法律的形式确认了中国各族人民奋斗的成果,规定了国家的根本制度和根本任务,是国家的根本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全国各族人民、一切国家机关和武装力量、各政党和各社会团体、各企业事业组织,都必须以宪法为根本的活动准则,并且负有维护宪法尊严、保证宪法实施的职责。

㈣ 法治与法制的区别究竟在哪儿

法治与法制既有联系也有区别。联系在于实行法治需要有完备的法律制度。区别在于:法制相对于政治制度、经济制度,法治则相对于人治;法制内涵是指法律及相关制度,法治内涵则相对于人治的治国理论、原则、方法。 法治。是相对于人治而言。一种贯彻法律至上、严格依法办事的治国理论、原则和方式。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1)要有健全、可行的法律;(2)这种法律要有至高无上的权威,要得到普遍的服从和遵守,核心是依法办事。法治思想最早是我国古代法家为反对儒家的“九治”提出的,那时“法”的含义是君主制定严令臣民遵守的政策和法令,是实行君主集权,以维护封建阶级的统治地位。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也很重视法律,认为法治的意义在于普遍遵守法律,法律是由公众制定的,众人比任何个人都可能做出较好的判断。

法制。泛指法律和制度的总称。统治阶级以法律化、制度化的方式管理国家事务,并严格依法办事的一种原则,也是统治阶级按照自己的意志通过国家权力建立的用以维护本阶级专政的法律和制度。其基本含义是: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任何国家都有法,但不一定有法制。法制在不同国家其内容和形式不同。在君主制国家,君主之言即为法;在资本主义国家,虽然排除了奴隶制、封建制国家法制的专制性质,但资产阶级受阶级本性的局限,当有的法律规定不符合本阶级的利益时,就加以破坏,因此,不可能有真正法制。只有彻底消灭剥削制度,实现人民民主的社会主义国家,才能真正实现社会主义法制。

㈤ 娉曟不鏄鐩稿逛簬浜烘不鑰岃█鐨勶紝鍏舵牳蹇冩槸锛堛锛夈

銆愮瓟妗堛戯細C
渚濇硶娌诲浗锛屾槸绀句細涓讳箟娉曟不鐨勬牳蹇冨唴瀹癸紝涔熸槸鎴戜滑鍏氶嗗间汉姘戞不鐞嗗浗瀹剁殑鍩烘湰鏂圭暐銆傚疄璺佃瘉鏄庯紝渚濇硶娌诲浗鏄瀹炵幇鍥藉堕暱娌讳箙瀹夌殑鏍规湰淇濊瘉锛屾槸鍙戝睍绀句細涓讳箟姘戜富鏀挎不鐨勫繀鐒惰佹眰銆

㈥ 法制和法治的区别

法律分析:1、法制相对于政治制度、经济制度,法治则相对于人治;

2、法制内涵是指法律及相关制度,法治内涵则相对于人治的治国理论、原则和方法。法制一词,通常在两种意义上使用:泛指国家的法律和制度。法律既包括以规范性文件形式出现的成文法,如宪法、法律和各种法规,也包括经国家机关认可的不成文法,如习惯法和判例法等。制度指依法建立起来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各种制度。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第五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国家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的统一和尊严。

一切法律、行政法规和地方性法规都不得同宪法相抵触。

一切国家机关和武装力量、各政党和各社会团体、各企业事业组织都必须遵守宪法和法律。一切违反宪法和法律的行为,必须予以追究。

任何组织或者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

㈦ 法治最终目的

法治最终的目的是充分尊重和扩展人权。
法治的目的是人,法治的最高价值取向和终极目标应该是人的价值的最高目标,即人的全面发展、全面人性的培育。法治通过对人的行为、社会关系的调节,创造有利于人全面发展的良好法治环境,促进并最终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法治是相对于人治而言的,即用法律治理。因此,要说法治的目的,首先要明白法律是什么,法律的最高价值要求是什么,只有知道了法的价值追求才能看清法治目标,什么是法律,法律是国家制定或认可的,具有阶级意志,代表统治阶级利益,调整社会成员权利义务关系的社会行为规范。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五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国家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的统一和尊严。一切法律、行政法规和地方性法规都不得同宪法相抵触。一切国家机关和武装力量、各政党和各社会团体、各企业事业组织都必须遵守宪法和法律。一切违反宪法和法律的行为,必须予以追究。任何组织或者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第二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人民依照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
第三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机构实行民主集中制的原则。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都由民主选举产生,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
国家行政机关、监察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都由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对它负责,受它监督。
中央和地方的国家机构职权的划分,遵循在中央的统一领导下,充分发挥地方的主动性、积极性的原则。

热点内容
项目经理打欠条的法律责任 发布:2024-06-29 21:23:21 浏览:625
法院改革人事冻结 发布:2024-06-29 20:49:38 浏览:852
拿拖鞋砸法官 发布:2024-06-29 20:23:32 浏览:836
婚姻法对女性的重要 发布:2024-06-29 20:12:48 浏览:487
英美合同法中的对价原则 发布:2024-06-29 18:50:42 浏览:617
税收征管法是不是行政法 发布:2024-06-29 18:44:41 浏览:955
道德规则的名言警句 发布:2024-06-29 18:08:30 浏览:29
道德经的战略 发布:2024-06-29 17:26:59 浏览:593
车险投保人需要承担什么法律责任 发布:2024-06-29 17:03:16 浏览:642
树立法治观念作文结尾 发布:2024-06-29 16:45:56 浏览: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