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学百科 » 道德经纶

道德经纶

发布时间: 2024-06-28 23:03:13

『壹』 读道德经5000遍会是什么样的人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其中有两部经典,知道的人多,而读过的人少,读完并能融会贯通的更是少之又少,这两部经书就是《易经》和《道德经》,其中《道德经》为老子所写,洋洋5000多字,蕴含无穷的人生哲理。

甚至连儒家的创始人老子,专门向老子求道,回来之后,向自己的弟子感叹道:

“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矰。至於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

有人说:读过《道德经》的人,便是一场智慧修行,连“横眉冷对千夫指”的狂人鲁迅也曾经说过:

不读《道德经》就不知道中国文化,不知道宇宙的真谛!

历史上,读懂《道德经》,得大智慧的人不多,但个个都是人中龙凤,并做出一番惊天动地的事业。

而在书法艺术方面,更是历历可数,大家耳熟能详的赵孟頫,就是其中一人!

他在63岁时手抄的全本《道德经》,字体工整秀丽,笔法稳健,独具风格,现作为“镇馆之宝”,收藏于故宫博物院。

后世一些人对赵孟頫评价极低,认为他是“汉奸、贰臣”,甚至像傅山等人,因人废字,说他的书法是“因熟而俗”,“媚而无骨”!

永远不要低估读过《道德经》的人!

赵孟頫的境界,非读了几本儒家学识的人所能理解,他虽为前朝王孙,没有选择“以死殉国”愚忠的道路,而是为了黎明百姓,直接去面见元朝的皇帝忽必烈。

忽必烈见赵孟頫才气豪迈,神采焕发,惊为:“神仙中人”,让他位坐右丞叶李之上,朝廷重要文书,均请他来起草!

赵孟頫用自己才气和智慧,征服元朝好几任皇帝,让他们放下手中屠刀,善待百姓,为了黎明百姓,他不计毁誉,周旋于元代各个官员之中!

按《道德经》所言,这是“上善若水”的智慧,宁愿自居下流,藏垢纳污来包容一切!

据说,曾经的好友,碍于面子接待了他,等他走后,让人去把他坐过的椅子扔掉,表示对他的轻蔑和厌恶。

面对别人的种种误解,他说:“吾出处之计,了然定于胸中矣,非苟为是栖栖也。”

死,对一个人来说,太简单了,以死明志,是光荣,但不是伟大!而真正的伟大,以拯救“天下苍生”,忍辱负重活下去。

正如罗曼.罗兰说:

世界上只有一种真正的英雄主义,那就是认清生活的真相后,依然热爱生活。

而读懂《道德经》的赵孟頫,就是一位真正的英雄!

英雄也是人,在元朝当官,不是他本意,其内心非常痛苦和苦闷,他把这种苦闷用在书法和绘画上,独创“赵体”,超越宋人,和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并列为楷书四大家!

他主张向晋唐学习,高举“复古”大旗,以一己之力,扭转了宋代以后书法的颓靡之风!被后人誉为“元人冠冕”,影响元、明、清三代,甚至一直延续到今天!

马宗霍先生评价道:

元赵子昂以书法称雄一世,落笔如风雨,一日能书一万字,名既振,天竺有僧数万里来求其书,归国中宝之。

赵孟頫一生钟爱《道德经》,并多次抄写,尤其是晚年所书的这卷《道德经》时,已达“人书俱老”的境界,书法结体严谨,笔画精到,字字精美,精工中透静穆之氮,稳健中露灵动之神,全卷洋洋洒洒小楷5000多字,首尾精力充沛,似一气呵成,着实惊人,堪称其小楷书之精品。

这里特别向大家推荐赵孟頫63岁所书《道德经》全卷的高清复制品,期待您的喜欢!

『贰』 老子《道德经》相关的故事有哪些

与老子相关的故事x0dx0a按《史记》载: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伯阳,谥曰聃,周守藏室之史也。孔子适周,将问礼于老子,老子曰: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已朽矣,独其言在耳。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升颤余而行(蓬累,箬笠也,首戴之而行,言无车盖也。)。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者,若是而已。孔子去,谓弟子曰: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网。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_。至于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吾今见老子,其犹龙耶。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于是老子遂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莫知所终。老子生周定王三年,母孕八十年而生,生而皓首,故称老子。x0dx0ax0dx0a老子生于公元前 570年左右,约比孔子大二十岁,是他的老师。老聃是王族,《左传·定公四年》说:“武王之母弟八人,周公为大宰,康叔为司寇,聃季为司空,五叔无官。”家族世袭周朝司空之职。《史记·管蔡世家》说:“武王既崩,成王少,周公旦专王室,封季载于冉。”冉即聃,因此季载又君称聃季——聃国的君主,老聃就是这一事实的继承人,因此又官称老君。聃季是成王的叔氏族,因此也是昭公十二年甘悼公要去除的成王叔氏聃季族人的老阳子。老是对文王老儿子聃季族的族称,老子本名老阳子,字来,学称阳子,爵称伯阳,师称老子(子学家),官称老聃或老君,随王子朝携典籍奔楚国曲仁里时字称老莱子。因封地在南之沛泽——聃国彭地(开封一带),后人又称他地主名老彭和彭祖。“李耳”是汉武帝反黄老之道时,对“聃季”两字各去一半的贬义反称,无先汉依据。老子曾任周景王司空,“单氏取周”后离周去秦问祖归宗,死于秦国。x0dx0ax0dx0a老子骑青牛x0dx0ax0dx0a我们现在所见到的《道德经》,在战国时韩非子称为《周书》,在秦时《吕氏春秋·注》称为《上至经》,在汉时则直呼《老子》,《史记》始称“老子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汉景帝以黄子、老子义礼改子为经,杨雄《汉志·蜀王本纪》说“老子为关尹喜著《道德经》”,《边让老子铭》说“见迫,遗言道德之经。”可见,对老子文最早的称谓,是韩非子的《周书》。周时,晋国师旷称此举为“修《义经》”,周太子晋说是“立义治律”。最近,安徽涡阳县郑店村考古发掘出老子在楚国时居地,有关尹墓和圣母墓及圣人老子石像,有春秋时陶制吵滚井壁及“敕撰”“混元降诞”等残片。x0dx0ax0dx0a依据这些线索,我们很容易找到《周书》——老子文与两千五百二十年前周景王“铸无射”钟的关系:因为当时各诸侯国抄写铸在圆钟上的《周书》顺序和六书文字不同,造成流传到现在的汉墓帛书《德经》先于《道经》而其它传本《道经》先于《德经》,以及文字等差异的根本原因。其它理由无解。x0dx0ax0dx0a老子的社会哲理博大精深,主张辨而不辩、知无创有、公乃王,目的是完善社会精神和机遇建设,他是古今少有的社会辨证逻辑大师。x0dx0ax0dx0a六、老子故事x0dx0ax0dx0a1、老子降生x0dx0ax0dx0a公元前577年夏六月,宋国国君共公去世,右师华元执掌国政。以左师鱼石为首的桓氏宗族久有谋政之心,无奈共公在位,不得其手。今见共公去世,欲乘机起事。由于谋事不密,走漏风声,被以华元为首的戴氏宗族逐出宋国。此后洞郑,即任向戎为左师、老佐为司马、乐裔为司寇;立新君,这就是宋平公。x0dx0ax0dx0a鱼石率桓氏宗族一行二百余人逃往楚国,客居楚国三年。公元前573年夏六月,楚国起兵伐宋,攻克宋国的彭城(今江苏徐州),封鱼石、鱼府守城,并留下三百乘战车协助镇守。x0dx0ax0dx0a宋平王为此召朝臣议事,问道:“敌强我弱,楚兵侵占彭城,是我心腹!如坐视不理,后患无穷!谁愿为我拔此要塞?”话音刚落,班中走出一人道:“愚臣愿往!”平王一看,只见此人身高丈二,浓眉大眼,阔腮宽肩,威武雄健,原来是司马老佐。华元表示忧虑,对平王说:“鱼石狡诈,鱼府凶残,彭城盘踞着楚国战车三百、守卒三千,力量很强。司马虽艺高胆大、刚健勇猛,恐难必胜。”老佐据理说道:“鱼石,蛀书之虫也;鱼府,缚鸡之犬也。有何惧哉!老佐愿携家小以围彭城,城不克臣不归!”平王允诺。遣老佐为上将军,率二万人马去收复彭城。x0dx0ax0dx0a话说宋国围住彭城,日夜攻打。老佐英勇威武,身先士卒,使得宋军士气大振,不到半月,彭城守军便危在旦夕。一日,鱼石、鱼府在城上督战,见宋军人多如蚁,个个奋勇,架梯登城,人人争先;又见一员大将银盔银甲、金戈白马,驰骋于疆场之上,调兵遣将。一楚将问道:“这位宋将是谁?”鱼石答道:“是新任司马、围兵主将老佐。”楚将纷纷议论说:“攻城主将,不在军后观敌了阵,却突于军前左驰右骋,怎能不鼓舞士气!如此看来,彭城太危险了!”但鱼石是个有心计的人,他又对部下说:“事将成而败,事将败而成,历史上有不少例子,怎知我军必败?老佐英勇雄武,身先士卒,这是他成功之本;刚愎自用,目中无人,这又是他失败之根。又怎知他的军队必胜?”楚将问:“左师好像成竹在胸,有什么好计策?”鱼石回答说:“两军相对,帅在前还是在后,要见机行事。现在宋兵攻城,主将突出在前,冒着箭矢而驰骋,这是兵家的大忌呀!我有一条小计,如果照计行事,宋军成败,还很难说。”x0dx0ax0dx0a原来鱼石是让部下放暗箭,射杀老佐,老佐正在军前督战,忽然飞来一箭,入胸五寸。不幸坠马身亡。宋军群龙无首,溃不成军,四散逃窜。x0dx0ax0dx0a老佐眷属正处宋营军帐中,有侍女、十数家将、数十侍卫。忽闻老佐阵亡,又见溃军如潮涌来,众家将急忙驾车,保老夫人奔逃。且战且逃,至傍晚,追兵虽x0dx0ax0dx0a鹿邑太清宫玄元殿(悬李鹏书匾“老子故里”x0dx0ax0dx0a已不见,但老夫人身旁仅剩下两名侍女、一位驾车家将了。家将不敢稍停,披星戴月,摸黑前行,慌不择路,沿西南方向奔去。第二日天明时分,来到一个偏僻村庄,向村民问去宋都之路,均摇头说不知。家将只知应向西行,岂知早已偏南。一行四人绕小道,行程七日,仍不见宋都,却来到了陈国相邑(今河南鹿邑东)。正行之时,老夫人突觉腹中疼痛。原来老夫人已有七月身孕,老佐为践君前诺言,以必胜之心携眷出征。此时兵败,老夫人又有丧夫之悲,亡命他国,心中焦虑,身体疲劳,以至腹中胎动,疼痛难忍。侍女惊慌无措,家将忙停车于路旁,奔至村中寻一老妇前来。不过几刻时光,只听篷车之内响起“哇哇”哭声,一个早产男婴出世,这便是老佐之子——老子。老子降生,体弱而头大,眉宽而耳阔,目如深渊珠清澈,鼻含双梁中如辙。因其双耳长大,故起名为“聃”;因其出生于庚寅虎年(公元前571),亲邻们又呼之曰小狸儿,即“小老虎”之意。因江淮间人们把“猫”唤作“狸儿”,音同“李耳”。久而久之,老聃小名“狸儿”便成为大名“李耳”一代一代传下来了。x0dx0ax0dx0a接生老妇见母子可怜,让一行五口住进自己家中。老丈以开药店为生,陈姓,人称陈老爹,所以都称老妇为陈妈妈。陈妈妈膝下无儿无女,为人厚道热情,让出三间西厢房,留老夫人一家居住。老夫人在危难之际,遇此善良之人,心中感激不尽;虽说战乱中颠沛流离,毕竟出于大户人家,随身携带细软尚够度日。加之家将常帮陈老爹营生,二位侍女料理家务,老幼五口,日子过得也还滋润。从此,宋国战将老佐的妻儿便在陈国住了下来。x0dx0ax0dx0a2、聪颖少年x0dx0a老聃自幼聪慧,静思好学,常缠着家将要听国家兴衰、战争成败、祭祀占卜、观星测象之事。老夫人望子成龙,请一精通殷商礼乐的商容老先生教授。商容通天文地理,博古今礼仪,深受老聃一家敬重。x0dx0a一日,商容教授道:“天地之间人为贵,众人之中王为本。”老聃问道:“天为何物?”先生道:“天者,在上之清清者也。”老聃又问:“清清者又是何物?”先生道;“清清者,太空是也。”“太空之上,又是何物?”先生道:“太空之上,清之清者也。”“之上又是何物?”“清之清者之上,更为清清之清者也。”老聃又问。“清者穷尽处为何物?”先生道:“先贤未传,古籍未载,愚师不敢妄言。”夜晚,老聃以其疑惑问其母,母不能答;问家将,家将不能言。于是仰头观日月星辰,低首思天上之天为何物,彻夜不能寐。x0dx0a又一日,商老先生教授道:“六合之中,天地人物存焉。天有天道,地有地理,人有人伦,物有物性、有天道,故日月星辰可行也;有地理,故山川江海可成也;有人伦,故尊卑长幼可分也。有物性,故长短坚脆可别也。”老聃问道:“日月星辰,何人推而行之?山川江海,何人造而成之?尊卑长幼,何人定而分之?长短坚脆,何人划而别之?”先生道:“皆神所为也。”老聃问道。“神何以可为也?”先生道:“神有变化之能。造物之功,故可为也。”老聃问:“神之能何由而来?神之功何时而备?”先生道:“先师未传,古籍未载,愚师不敢妄言。”夜晚,老聃以其疑惑问其母,母不能答。问家将,家将不能言。于是视物而思,触物而类,三日不知饭味。x0dx0a又一日,商先生教授道:“君者,代天理世者也;民者,君之所御者也。君不行天意则废,民不顺君牧则罪,此乃治国之道也。”老聃问道:“民生非为君也,不顺君牧则其理可解。君生乃天之意也,君背天意是何道理?”先生道:“神遣君代天理世。君生则如将在外也;将在外则君命有所不受。君出世则天意有所不领。”老聃问道:“神有变化之能,造物之功,何以不造听命之君乎?”先生道:“先圣未传,古籍未载,愚师不敢妄言。”夜晚,老聃以其疑惑问其母,母不能答;问家将,家将不能言。于是求教相邑之士,踏遍相邑之土,遇雨不知湿,迎风不觉吹。x0dx0a一日,商老先生教授道:“天下之事,和为贵。失和则交兵,交兵则相残,相残则两伤,两伤则有害而无益。故与人利则利己,与人祸则祸己。”老聃问道:“天下失和,百姓之大害也,君何以不治?”先生道:“民争,乃失小和也;失小和则得小祸,然而君可以治也。国争,乃失大和也;失大和则得大祸,大祸者,君之过也,何以自治?”老聃问:“君不可自治,神何以不治?”先生道:“先哲未传,古籍未载,愚师不敢妄言。”夜晚,老聃以其疑惑问其母,母不能答;问家将,家将不能言。于是,遍访相邑之士,遍读相邑之书,遇暑不知暑,遇寒不知寒。x0dx0a3、入周求学x0dx0a商老先生教授三年,来向老夫人辞行道:“老夫识浅,聃儿思敏,三年而老夫之学授??x0dx0a今来辞行,非老夫教授无终也,非聃儿学之不勤也。实乃老夫之学有尽。聃儿求之无穷,以有尽供无穷,不亦困乎?聃儿,志远图宏之童也;相邑,偏僻闭塞之地也。若欲剔璞而为玉,需入周都而求深造。x0dx0a周都,典籍如海,贤士如云,天下之圣地也,非入其内而难以成大器。“老夫人闻听此言,心中犯难:一乃聃儿年方十三,宋都尚且难返,去周都岂不如登九天?二乃老氏只留此根,怎放心他孤身独行?正犹豫不知怎么回答,不料先生已猜知其为难处,忙说:“以实相告,老夫师兄为周太学博士,学识渊博,心胸旷达,爱才敬贤,以树人为生,以助贤为乐,以荐贤为任。家养神童数位,皆由民间选来。不要衣食供给,待之如亲生子女。x0dx0a博士闻老夫言,知聃儿好学善思,聪慧超常,久愿一见。近日有家仆数人路经此地,特致书老夫,意欲带聃儿去周。此乃千载难逢之良机,务望珍惜!”老夫人听后,不禁悲喜交集。喜先生保荐,使聃儿有缘入周,登龙门有路;悲母子分别,何日能见?思至此,好似聃儿已在千里之外,不觉心酸难抑,潸然泪下。老聃扑人母亲怀中,泣言道:“母亲勿须伤心,聃儿决不负老师厚望,待我业成功就,定然早日来接母亲!”说罢,母子二人相抱而泣。x0dx0a哭之良久,母子二人转而为喜,拜谢先生举荐之恩。三天后,全家与商老先生送老聃至五里之外。老聃一一跪拜,上马随博士家仆西行而去。老夫人遥望聃儿身影远去,方才郁郁入车,闷闷返回。”x0dx0a老聃入周,拜见博士,入太学,天文、地理、人伦,无所不学,《诗》《书》《易》《历》《礼》《乐》无所不览,文物、典章、史书无所不习,三年而大有长进。博士又荐其入守藏室为吏。守藏室是周朝典籍收藏之所,集天下之文,收天下之书,汗牛充栋,无所不有。老聃处其中,如蛟龙游入大海,海阔凭龙跃;如雄鹰展翅蓝天,天高任鸟飞。老聃如饥似渴,博览泛观,渐臻佳境,通礼乐之源,明道德之旨,三年后又迁任守藏室史,名闻遐迩,声播海内。x0dx0a4、孔子问礼x0dx0a老聃居周日久,学问日深,声名日响。春秋时称学识渊博者为“子”,以示尊敬,因此,人们皆称老聃为“老子”。x0dx0a公元前538年的一天,孔子对弟子南宫敬叔说:“周之守藏室史老聃,博古通今,知礼乐之源,明道德之要。今吾欲去周求教,汝愿同去否?”南宫敬叔欣然同意,随即报请鲁君。鲁君准行。遣一车二马一童一御,由南宫敬叔陪孔子前往。老子见孔丘千里迢迢而来,非常高兴,教授之后,又引孔丘访大夫苌弘。苌弘善乐,授孔丘乐律、乐理;引孔丘观祭神之典,考宣教之地,察庙会礼仪,使孔丘感叹不已,获益不浅。逗留数日。孔丘向老子辞行。老聃送至馆舍之外,赠言道:“吾闻之,富贵者送人以财,仁义者送人以言。吾不富不贵,无财以送汝;愿以数言相送。当今之世,聪明而深察者,其所以遇难而几至於死,在於好讥人之非也;善辩而通达者,其所以招祸而屡至於身,在於好扬人之恶也。为人之子,勿以己为高;为人之臣,勿以己为上,望汝切记。”孔丘顿首道:“弟子一定谨记在心!”x0dx0a行至黄河之滨,见河水滔滔,浊浪翻滚,其势如万马奔腾,其声如虎吼雷鸣。孔丘伫立岸边,不觉叹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黄河之水奔腾不息,人之年华流逝不止,河水不知何处去,人生不知何处归?”闻孔丘此语,老子道:“人生天地之间,乃与天地一体也。天地,自然之物也;人生,亦自然之物;人有幼、少、壮、老之变化,犹如天地有春、夏、秋、冬之交替,有何悲乎?生於自然,死於自然,任其自然,则本性不乱;不任自然,奔忙於仁义之间,则本性羁绊。功名存於心,则焦虑之情生;利欲留於心,则烦恼之情增。”孔丘解释道:“吾乃忧大道不行,仁义不施,战乱不止,国乱不治也,故有人生短暂,不能有功于世、不能有为于民之感叹矣 ”x0dx0a老子道:“天地无人推而自行,日月无人燃而自明,星辰无人列而自序,禽兽无人造而自生,此乃自然为之也,何劳人为乎?人之所以生、所以无、所以荣、所以辱,皆有自然之理、自然之道也。顺自然之理而趋,遵自然之道而行,国则自治,人则自正,何须津津于礼乐而倡仁义哉?津津于礼乐而倡仁义,则违人之本性远矣!犹如人击鼓寻求逃跑之人,击之愈响,则人逃跑得愈远矣!”x0dx0a稍停片刻,老子手指浩浩黄河,对孔丘说:“汝何不学水之大德欤?”孔丘曰:“水有何德?”老子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此乃谦下之德也;故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则能为百谷王。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此乃柔德也;故柔之胜刚,弱之胜强坚。因其无有,故能入于无间,由此可知不言之教、无为之益也。”孔丘闻言,恍然大悟道:“先生此言,使我顿开茅塞也:众人处上,水独处下;众人处易,水独处险;众人处洁,水独处秽。所处尽人之所恶,夫谁与之争乎?此所以为上善也。”老子点头说:“汝可教也!汝可切记:与世无争,则天下无人能与之争,此乃效法水德也。水几於道:道无所不在,水无所不利,避高趋下,未尝有所逆,善处地也;空处湛静,深不可测。善为渊也;损而不竭,施不求报,善为仁也;圜必旋,方必折,塞必止,决必流,善守信也;洗涤群秽,平准高下,善治物也;以载则浮,以鉴则清,以攻则坚强莫能敌,善用能也;不舍昼夜,盈科后进,善待时也。故圣者随时而行,贤者应事而变;智者无为而治,达者顺天而生。汝此去后,应去骄气于言表,除志欲于容貌。否则,人未至而声已闻,体未至而风已动,张张扬扬,如虎行于大街,谁敢用你?”孔丘道:”先生之言,出自肺腑而入弟子之心脾,弟子受益匪浅,终生难忘。弟子将遵奉不怠,以谢先生之恩。”说完,告别老子,与南宫敬叔上车,依依不舍地向鲁国驶去。x0dx0a回到鲁国,众弟子问道:“先生拜访老子,可得见乎?”孔子道:“见之!”弟子问。“老子何样?”孔子道:“鸟,我知它能飞;鱼,吾知它能游;兽,我知它能走。走者可用网缚之,游者可用钩钓之,飞者可用箭取之,至于龙,吾不知其何以?龙乘风云而上九天也!吾所见老子也,其犹龙乎?学识渊深而莫测,志趣高邈而难知;如蛇之随时屈伸,如龙之应时变化。老聃,真吾师也!’”x0dx0a论养生经x0dx0ax0dx0a话说老聃隐居宋国沛地,自耕而食,自织而衣。岂知其名,无足自行,慕其名者接踵而至,求问修道之方,学术之旨,处世之要,于是其弟子遍天下。x0dx0ax0dx0a有个弟子名庚桑楚,深得老子之道,住在北部畏垒山上。住三年,畏垒之地民风大变:男耕而有粟可食,女织而有衣可穿,各尽其能,童叟无欺,百姓和睦,世间太平。众人欲推庚桑楚为君主。庚桑楚闻之,心中不悦,意欲迁居。弟子不解,庚桑楚道:“巨兽张口可以吞车,其势可谓强矣,然独步山林之外,则难免网罗之祸;巨鱼,张口可以吞舟,其力可谓大矣,然跃于海滩之上,则众蚁可以食之。故鸟不厌天高,兽不厌林密,鱼不厌海深,兔不厌洞多。天高,鸟可以飞矣;林密,兽可以隐矣;海深,鱼可以藏矣;洞多,兔可以逃矣。皆为保其身而全其生也。保身全生之人,宜敛形而藏影也,故不厌卑贱平庸、”x0dx0ax0dx0a庚桑楚弟子中有一人,名南荣 ,年过三十,今日闻庚桑楚养生高论,欲求养生之道。庚桑楚道:“古人曰:土蜂不能孵青虫,越鸡不能孵鸿鹄,各有所能,各有所不能也。桑楚之才有限,不足以化汝,汝何不南去宋国沛地求教老聃先生?”南荣 闻言,辞别庚桑楚,顶风冒雪,行七日七夜而至老聃居舍。x0dx0ax0dx0a南荣 拜见老聃,道:“弟子南荣 ,资质愚钝难化,特行七日七夜,来此求教圣人。”老聃道:“汝求何道?”“养生之道。”老聃曰:“养生之道,在神静心清。静神心清者,洗内心之污垢也。心中之垢,一为物欲,一为知求。去欲去求,则心中坦然;心中坦然,则动静自然。动静自然,则心中无所牵挂,于是乎当卧则卧,当起则起,当行则行,当止则止,外物不能扰其心。故学道之路,内外两除也;得道之人,内外两忘也。内者,心也;外者,物也。内外两除者,内去欲求,外除物诱也;内外两忘者,内忘欲求,外忘物诱也。由除至忘,则内外一体,皆归于自然,于是达于大道矣!如今,汝心中念念不忘学道,亦是欲求也。除去求道之欲,则心中自静;心中清静,则大道可修矣?蹦先?闻言,苦心求道之意顿消。如释重负,身心已变得清凉爽快、舒展旷达、平静淡泊。于是拜谢老聃道:“先生一席话,胜我十年修。如今荣 不请教大道,但愿受养生之经。”x0dx0ax0dx0a老聃道:“养生之经,要在自然。动不知所向,止不知所为,随物卷曲,随波而流,动而与阳同德,静而与阳同波。其动若水,其静若镜,其应若响,此乃养生之经也。”南荣 问道。“此乃完美之境界乎?”老聃道:“非也。此乃清融己心,入于自然之始也。倘入完美境界,则与禽兽共居于地而不以为卑,与神仙共乐于天而不以为贵;行不标新立异,止不思虑计谋,动不劳心伤神;来而不知所求,往而不知所欲。”南荣 问道:“如此即至境乎?”老聃道。“未也。身立于天地之间,如同枯枝槁木;心居于形体之内,如同焦叶死灰。如此,则赤日炎炎而不觉热,冰雪皑皑而不知寒,剑戟不能伤,虎豹不能害。于是乎祸亦不至,福亦不来。祸福皆无,苦乐皆忘也。”x0dx0a再授孔丘x0dx0ax0dx0a话说孔丘与老聃相别,转眼便是十七八年,至五十一岁,仍未学得大道。闻老聃回归宋国沛地隐居,特携弟子拜访老子。x0dx0ax0dx0a老子见孔丘来访,让于正房之中,问道:一别十数载,闻说你已成北方大贤才。此次光临,有何指教?”孔丘拜道:“弟子不才,虽精思勤习,然空游十数载,未入大道之门。故特来求教。”老子曰:“欲观大道,须先游心于物之初。天地之内,环宇之外。天地人物,日月山河,形性不同。所同者,皆顺自然而生灭也,皆随自然而行止也。知其不同,是见其表也;知其皆同,是知其本也。舍不同而观其同,则可游心于物之初也。物之初,混而为一,无形无性,无异也。”孔丘问:“观其同,有何乐哉?”老子道:“观其同,则齐万物也。齐物我也,齐是非也。故可视生死为昼夜,祸与福同,吉与凶等,无贵无贱,无荣无辱,心如古井,我行我素,自得其乐,何处而不乐哉?”x0dx0ax0dx0a孔丘闻之,观己形体似无用物,察已荣名类同粪土。想己来世之前,有何形体?有何荣名?思己去世之后,有何肌肤?有何贵贱?于是乎求仁义、传礼仪之心顿消,如释重负,无忧无虑,悠闲自在。”老子接着说:“道深沉矣似海,高大矣似山,遍布环宇矣而无处不在,周流不息矣而无物不至,求之而不可得,论之而不可及也!道者,生育天地而不衰败、资助万物而不匮乏者也;天得之而高,地得之而厚,日月得之而行,四时得之而序,万物得之而形。”孔丘闻之,如腾云中,如潜海底,如入山林,如沁物体,天我合为一体,己皆万物,万物皆己,心旷而神怡,不禁赞叹道:“阔矣!广矣!无边无际!吾在世五十一载,只知仁义礼仪。岂知环宇如此空旷广大矣!好生畅快,再讲!再讲??老子见孔丘已入大道之门,侃侃而谈道:“圣人处世,遇事而不背,事迁而不守,顺物流转,任事自然。调和而顺应者,有德之人也;随势而顺应者,得道之人也。”孔丘闻之,若云飘动,随风而行;若水流转,就势而迁。喜道:“悠哉!闲哉!乘舟而漂于海,乘车而行于陆矣。进则同进,止则同止,何须以己之力而代舟车哉?君子性非异也,善假於物也!妙哉!妙哉!再讲!再讲??老子又道:“由宇宙本始观之,万物皆气化而成、气化而灭也。人之生也,气之聚也;人之死也,气之散也。人生于天地间,如白驹过隙,忽然而已矣。万物之生,蓬蓬勃勃,未有不由无而至于有者;众类繁衍,变化万千,未始不由有而归于无者也。物之生,由无化而为有也;物之死,由有又化而为无也。有,气聚而可见;无,气散而不可见。有亦是气。无亦是气,有无皆是气,故生死一气也。生者未有不死者,而人见生则喜,见死则悲,不亦怪乎?人之死也,犹如解形体之束缚,脱性情之裹挟,由暂宿之世界归于原本之境地。人远离原本,如游子远走他乡;人死乃回归原本,如游子回归故乡,故生不以为喜,死不以为悲。得道之人,视生死为一条,生为安乐,死为安息;视是非为同一,是亦不是,非亦不非;视贵贱为一体,贱亦不贱,贵亦不贵;视荣辱为等齐,荣亦不荣,辱亦不辱。何故哉?立于大道,观物根本,生死、是非、贵贱、荣辱,皆人为之价值观,亦瞬时变动之状态也。究其根本,同一而无别也。知此大道也,则顺其变动而不萦於心,日月交替,天地震动、风吼海啸、雷鸣电击而泰然处之 。”x0dx0ax0dx0a孔丘闻之,觉已为鹊,飞于枝头;觉己为鱼,游于江湖:觉己为蜂,采蜜花丛;觉已为人,求道于老聃。不禁心旷神达,说:“吾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今五十一方知造化为何物矣!造我为鹊则顺鹊性而化,造我为鱼则顺鱼性而化,造我为蜂则顺蜂性而化,造我为人则顺人性而化。鹊、鱼、蜂、人不同,然顺自然本性变化却相同;顺本性而变化,即顺道而行也;立身于不同之中,游神于大同之境,则合于大道也。我日日求道,不知道即在吾身,!”言罢,起身辞别。

『叁』 白话老子《道德经》第六十九章:吾不敢为主而为客;不敢进寸而退尺

老子在这一章节,强调谦逊低调,不要认为自己有多么了不起,甚至妄想出来自己很能干;任何事情都要强行出头,结果一头扎进去,才发现事情并没有想象得那么容易,面子上反而挂不住;不如事先低调一些,事先让一让他人,往往更容易取得成就。

下面来看看这一章节的内容:

用兵有言,吾不敢为主而为客:用兵的人这样说,我从来不敢主动进攻,而往往采取守势。

不敢进寸而退尺:不敢前进一步,宁可后退一尺;正所谓“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你要先行,就让给你;等人都走光了,我舒舒服服地晃荡着出来,不在乎争抢那一分一秒。

是谓行无行:实际上要采取行动,而看上去不行动。

攘(rǎng)无臂:撸起袖子,要打架;打算出手了,而又无出手相,使得对方没有任何准备。

扔无敌:面临敌人,此时此刻又实力不允许,明明感到恐惧,但是从容不迫,羽扇纶巾;就像诸葛亮的空城计:

魏国派司马懿进攻蜀国街亭,诸葛亮派马谡(sù)驻守失败;司马懿率兵乘胜直逼西城,诸葛亮无兵迎敌,但沉着镇定,大开城门,自己在城楼上弹琴唱曲;司马懿怀疑有埋伏,引兵退去。

执无兵:虽然打算出兵,却不像出兵样子,使得对方放松警惕。

遭遇祸患再没有比轻敌更大的了,轻敌几乎丧失了我的法宝。

那么什么是宝?

就是老子自己说的,吾有三宝,那个吉祥三宝: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

两军实力相当的时候,骄傲自满,以为轻松取胜的偏偏就输了;另外一方,深思熟虑,不敢轻举妄动,对战争就认真,谋划就缜密;抱着这样的心态,甚至能够以少胜多,以弱胜强。

赤壁之战,曹操率二十万顺江而下,因为轻敌,结果输给了仅仅五万之众的孙刘联军。

老子在这一章节,强调谨慎的重要性,不要自以为是,以为任何事物都能够一帆风顺,这是错误理念,往往摔跟头,往往失败之后一蹶不振。

只有提前认定,这个世界并不是这么完美的,不是所有人都必须对你友善,碰到的事情,没这么容易处理;反而能够回到现实,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地去做,这样会取得成功;当然对于成功,也要事先有心理准备;成功并不是这么简单的,可能需要一路披荆斩棘,踩着泥坑前行,就能够长期坚持下去。

始终抱着“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理念来为人处世,解决问题,分析问题,接受问题,放下问题。

『肆』 《道德经》第十一章中的“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是什么意思

意思是:用三十根辐条制造的一个车轮,当中空的地方可以用来装车轴,这样才有了车的作用。

本文出自《道德经》第十一章,与第十章合起来看主要讲有无交通而生利用的道理,为后文的无为而治的具体细节做铺垫。

道德经简介:

《道德经》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名著之一,对传统哲学、科学、政治、宗教等产生了深刻影响[3]。《道德经》,春秋时期老子(李耳)的哲学作品,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

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37章在前,第38章之后为《德经》,并分为81章。

《道德经》,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为其时诸子所共仰,传说是春秋时期的老子(李耳)所撰写,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

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37章在前,第38章之后为《德经》,并分为81章 。

文本以哲学意义之“道德”为纲宗,论述修身、治国、用兵、养生之道,而多以政治为旨归,乃所谓“内圣外王”之学,文意深奥,包涵广博。

《道德经》文本以哲学意义之“道德”为纲宗,论述修身、治国、用兵、养生之道,而多以政治为旨归,乃所谓“内圣外王”之学,文意深奥,包涵广博,被誉为万经之王。

《道德经》的总字数因为版本不同而有所差异:马王堆帛书,甲本为5344字,乙本为5342字(外加重文124字)。

今本,河上公《道德经章句》为5201字(外加重文94字),王弼《老子道德经注》为5162字(外加重文106字),傅奕《道德经古本》为5450字(外加重文106字)。

现代《道德经》通行本,是以王弼所注,字数为5162字。

『伍』 《道德经》第十五章 善为道者,微妙玄达

《道德经》第十五章:古之善为道者,微妙玄达,深不可识。夫唯不可识,故强[qiǎng]为之容。曰:豫呵【a】其若冬涉水,犹呵其若畏四邻,严呵其若容(客),涣呵其若凌释,敦呵其若朴,混呵其若浊,旷呵其若谷。浊而静之徐清,安以动之徐生。保此道不欲盈,夫唯不欲盈,是以能敝而不成。

豫,是指大象。
犹,是一种生性多疑的猴子。
蔽而不成:蔽,是隐藏的意思,蔽而不成是有所欠缺,不能圆满。

用我们的俗话说,高人有以下几种人格魅力:
1、谨慎,豫呵[a其若冬涉水 。老子形容悟道的人,像过冬天结冰的河一样,(老子生活在中原地带,所以冰不像东北那样厚),所以很小心,老子形容悟道之人做事那种谨慎的状态,这种状态就像“匠人精神”,就是全神贯注、集中精力去完成一项工作,在追求极致的工作中,提升自己的心性;变得越来越纯粹,进入一种无我的状态。

2、警惕,犹呵其若畏四邻, 像生性多疑的猴子,随时提防着邻国来侵犯。不是真的怕,是尊重。

3、庄严,严呵其若容(客),讲究仪容,随时都像要去作客一样。

4、洒脱,涣呵其若凌释, 像春暖花开,大河解冻一般,浩浩荡荡,冰面变成冰块,冰块又融化成水。(懂道的人,他知道时机的重要性,遇到结冰,他知道等到春天自然会融化,而不是冬天结冰就想在冬天消除它,怎么消除啊?用刀劈?用火烧?小冰块还行,那黄河里的冰靠人为是不太可能做到的。这就比如我们遇到事情,有些事情当时虽然很难受,但是时机未到是解不开的,时间是化解一切的良药,等时机到了,一切迎刃而解了。

5、纯朴。敦呵其若朴, 纯朴的反义词是什么?浮夸、华丽、奢靡,你看前几年领导戴个几十万的名表被眼尖的网友扒出来,这领导被免职了,前几年的两会,网友都在关注谁拎着名牌包包,当初那些拎名牌包包的现在都销声匿迹了。

6、深沉,混呵其若浊, 喜怒哀乐深藏于心,不形于色,表面上什么都看不出来。

7、豁达,旷呵其若谷。像空旷的山谷一样。

对照以上七点,看看我们能做到几点呢?

浊而静之徐清,安以动之徐生。

《傅佩荣细说老子》中的解释“谁能在浑浊中安静下来,使它渐渐澄清?谁能在安定中活动起来,使它出现生机?”
在复杂多变、诱惑迷茫的面前,你能不能保持内心的宁静,在一成不变的安定生活、安逸状态中,你能不能活动起来,让它重新展现生机?

保此道不欲盈,夫唯不欲盈,是以能敝而不成。

上一章的“道”是“不可至计”的,这一章善为道者亦是深不可识的。
“为道”关键在“使静”、“使生”;“葆道”之原则在于“不欲盈”。最终目的达到“敝而不成”的状态,其实也就是“道冲”的状态,“虚而不屈 动而愈出”。

第四十一章所说的五个“大”——“大白若辱,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是从大自然现象中发现的辩证规律。

第四十五章所说的五个“大”——“大成若缺,大盈若冲,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则主要是从人生现象中发现的辩证规律。

“大成”是最圆满有成就的人;大盈”是 最充实富有的人; “大直”是 最正直无私的人;“大巧”是 最灵敏善巧的人;“大辩”是最有雄辩有口才的人。

这是最完美的、最理想的人格形象,这些都是指人的本质内涵,可它的外在表现却恰恰相反,最圆满的人看上去好像有欠缺,最富有充实的人看上去好像有空亏,最正直无私的人看上去好像弯曲不直,最灵巧的人看上去好像很笨拙,最有口才、最雄辩的人看上去好像说话迟钝。为什么呢?

一是因为“和光同尘”,自己虽然太圆满、太完善了,但并不锋芒毕露。“木秀于林,风必摧之”,他们总是隐含才华,与众人打成一片,与众人相融合,这样才是真正的圆满、完善。这是在俗世中保持圆满的一种策略。

二是因为“物极必反”,月满则亏,日盈则昃,人太圆满了也会盛极而衰,走向反面,所以经常有意地有欠缺,做人做事留有余地,不要达到极点,万事不要做绝,这正是在自我人生中保持圆满的一种策略。

曾国藩被誉为晚清“中兴第一名臣”,可谓是满腹经纶、功成名就,而他偏偏将自己钟爱的书房取名为“求缺斋”。 任何事情不能追求圆满,有一点欠缺,才有持续改善的空间,才有不竭的人生动力。其实,“求缺斋”名字蕴含着一种哲学隐涵,其中别有深意。老子在《道德经》中说,“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其意思是最大的成功、最完美的东西,好像也有缺陷,但它的作用永远不会衰竭。

“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成”和“缺”是相对的,“盈”和“冲”也是相对的。最高的境界就是反朴归真,就是由灿烂归于平淡。修养成就到了最高的境界,反而虚怀若谷,表现出很空虚不足的样子。丰盈到了极处,反而显得空空如也。但是表现尽管如此,实际上却是“不弊”和“不穷”的,这是它们与一般的“缺”和“冲”最本质的区别。
“大成若缺,其用不弊”是指做事要留有余地,使自己进退自如,也使自己的事业得以持续发展。

前两天5.20小满节气,中国人把它叫作小满,就是忌讳“太满”,我们常说“谦受益,满招损”、“物极必反”,因此在我们的二十四节气命名上,有一个独特的现象,有小暑必有大暑,有小雪必有大雪,有小寒必有大寒,唯独有小满却无大满。这也暗合了老子的为道思想“保此道不欲盈,夫唯不欲盈,是以能敝而不成”。

《易经》一共64卦,第63卦既济就是圆满,而最后一卦第64卦是未济卦,是不圆满。接下来又从乾坤二卦开始,循环往复,生生不息。

这是不是也说明“夫唯不欲盈,是以能敝而不成”?

『陆』 一次有意义的《道德经》解读

        讲好老子故事,凝聚正能量

        传播老子声音,展示新形象

                                                          ——题记

      今天上午太清宫景区迎来了一批特殊的游客,他们来自南阳孔子学院的国学生,穿着汉服,在景区形成了一道靓丽的风景线,脑海里蹦出这样一句话:穿老子服饰,游老子故里,享精彩人生。他们的汉服上印有孔子学院四个字,每个人都带着纸和笔,恍惚间我看到她们摇头晃脑读《道德经》的场景,又仿佛我穿越了2000多年,回到了当时孔子来鹿邑问礼的场景……

        或许是机缘巧合,又仿佛是冥冥中注定由我来为他们讲解。每次讲解除了介绍景区的景点外,会穿插一些《道德经》的名言警句。而今天打破了以往的讲解风格。主要讲解老子的生平,孔子问礼老子和老子《道德经》,穿插讲解景区的景点,结合这次游客做的这种突破,还赢得了老师和同学们的欢迎,感到无比的高兴和自豪。

        昨天突发奇想找一本关于《道德经》的电子版书籍,希望跟同样喜欢《道德经》的朋友一起拆书,结果电子书没找到,看到了老子《道德经》里面对于很多名词的解释,通俗易懂就记了下来,结果今天就派上了用场,真的是无巧不成书。比如

1.上善若水

是指最高境界的善行就像水的品性一样,泽被万物而不争名利,出自老子《道德经》第八章:上善若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物,故几于道。

近义词:大善若水、善气迎人

反义词:下恶如流、下善伐人

可做名词,例如南歌子和美丽,还在于它的设计理念——上善若水。

2.和光同尘

是指不露锋芒,与世无争的平和处世方法。出自道德经第四章和第56章

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

近义词是与世无争、混俗和光

反义词是锋芒毕露

和光同尘,可作谓语,定语含贬义。

例如李老自从遭到挫折以后,就不再抛头露面了,和光同尘,默默的度过了20多年。

3.慎终如始

是指谨慎收尾,如同开始时一样。指始终要谨慎从事。出自老子第64章,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近义词有慎终如初,善始善终等

反义词有虎头蛇尾等

可作谓语定语,例如防意如城,远离腐败筑堤坝,慎终如始,恪守桑榆重晚节。

4.上德不德

是指具备上德的人,因任自然,不表现为形式上的德,出自老子第38章,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

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无为而有以为

近义词有大象无形

上德不德可作谓语,定语。

例如《隋书.徐则传》:可道非道,常道无名。上德不德,至德无盈。

5.上德若谷

是指,具有崇高道德的人,胸怀如同山谷一样深广,可容纳一切。出自老子道德经第41章。

夷道若颣,上德若谷。

近义词有上善若水、虚怀若谷。

上德若谷可做谓语,宾语,状语,

朱总理是一个非常自信的人,同时又谦逊坦诚,上德若谷。在新加坡为期三天的正式访问中,这种令人钦佩的品德再次展露无遗。

或许第一次听这种解读,他们记得非常认真。有个小朋友问我“道”字怎么写?先写首,然后走之,就是知行合一,思想和行为统一。我们不是一味地读死书,而是学以致用。

        到犹龙洞的时候,跟她们讲了老子五次问礼于老子的场景,第二次是在东周王城洛阳,孔子向老子发出了犹龙之赞。

        孔子适周,将问礼于老子。老子曰:“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已朽矣。独其言在耳,且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娇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

        大意:你说的这个东西,说这话的人与骨头都已经腐烂了,只是他的话还在罢了,而且一个真正的君子运气来了,时运济了就采取行动,假如时运不好,没有人用你也无济于事。蓬累而行意思是铺盖卷儿顶在头上,双手扶着走了,这段话描写的非常好。

        我听曾经听说过,真正一个非常会做生意的商人,他自己不显露,不像是暴发户一样,他把他的东西都藏起来,好像什么都没有,只有暴发户才显露。一个真正有德行的人,她的外表容貌看起来笨笨的,你现在动不动就谈礼,把你骄傲的气先去掉,然后你这种多欲的心态也改掉,还有就是一副我很有学问的样子。孟子也说富贵不能淫,你真正大富大贵了不显露出来,把你的外表和骄傲的神色去掉,把你这么高的志向,志向高的不得了去掉,因为它对于你本身一点用处都没有,我能告诉你的就是这样了。

        孔子从鲁国到楚国的首都得多远,带着弟子跑过去了,老子当着人家弟子的面子,就给他一顿骂,任何人都会拂袖而去,可是孔子出来以后说了这样一段千古流传的话:“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缯,至于龙,吾不知其何以乘风云而上天也,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也。”我说完不过他们没有听懂,后来给她们用大白话解释了一遍。

        根据这段记载,儒家绝不承认,因为孔子吃鳖太大了。别说是儒家就连一起来的老师也不认同。但历史记载的明明白白,不管怎么样,我们不讲孔子吃鳖这件事,我们想一想,这两位圣人多么了不起,孔子尤其了不起,不远千里跑去问礼——执弟子礼,结果被这么骂了一通,但孔子出门说了这样一段话恭维老子,后人恭维别人,就说会说,其犹龙也!出典就是出自这个地方,所以当我们吃了瘪子,应该学孔子,对于责备我们的人,我们多恭维,反而显得出我们有胸襟。所以小朋友们,以后对于责备我们老师或者父母,一定要多恭维奥!不仅要显示出我们的胸襟,还要及时改正,向老子和孔子一样,做一个博学多识的人。

        在世界文化的群山中,老子文化是最高的一座山。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站在智慧巨人的肩膀上,我们才能看得更远。在讲解的过程中,每提到一句话,小朋友们不仅把整个章节背下来,还可以说出第几章,赋予孩子一个“经典”的生命背景,可以开启生命的无穷智慧。在儿时背会《道德经》将终身受用不尽。

      但希望他们在背诵的过程中,能够学以致用,我最喜欢《道德经》里的一句话是,“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什么意思呢?

      我给他们还举了几个例子,比如说他们手中拿的杯子,各式各样,我们都说杯子的外观、杯子的性能、杯子材质等等,我们都在强调感触到的等等,但是老子说了,杯子真正有用的不是外在,而是围出来的空。

        再比如说我们上课的教室,我们看到的是门、窗、墙、顶,但这些其实是没有用的,能用的还是围出来的空。没有中间的空,大家怎么能在里面学习?

        最后总结出来,“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你看不到的东西才是可以用的东西,我们一下子就理解了有用和无用之间的转化。

        我们的讲解即将结束了,但我们的学习将不会停止。活到老学到老!我们都知道老子不仅是鹿邑的,周口的,河南的,也是中国的世界的,弘扬老子文化是我们每一个人义不容辞的责任,我相信在我们大家共同的努力下,弘扬老子文化,让老子文化引领天下,让全中国和全世界的人都了解和学习道家文化,一定可以早日实现。讲解结束以后小朋友们执弟子礼。

热点内容
平等指司法 发布:2024-07-01 05:09:07 浏览:864
王老吉引起的法律责任事件 发布:2024-07-01 05:06:58 浏览:266
关于强拆的法律法规 发布:2024-07-01 05:02:51 浏览:632
公安机关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发布:2024-07-01 03:28:45 浏览:103
民事诉讼法司法解释撤销仲裁 发布:2024-07-01 03:20:49 浏览:918
女性乳房的刑法 发布:2024-07-01 03:12:45 浏览:438
交通法规事故认定 发布:2024-07-01 02:22:45 浏览:482
车牌造假的法律责任 发布:2024-07-01 02:09:08 浏览:32
2018年新婚姻法时间 发布:2024-07-01 02:03:18 浏览:158
2015成都房屋拆迁条例 发布:2024-07-01 01:53:02 浏览: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