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第56章
Ⅰ 道德经第56章“故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应该怎么理
说实话,对于老子的这一章,我最欣赏的就是第一句啦,知者不言,言回者不知。他和第答81章的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意思近同,还有第23章的,希言自然①。故飘风②不终朝,骤雨③不终日,孰为此者?天地。
熟读整篇道德经,你会发现整片文章基本可以涵盖天地万物之运行法则,其为人、为政亦包揽其中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我们每天都在说道啊,说理啊,可是谁会想到你说的是谁的道?谁的理呢?这句话翻译到现在的通用语言就可以理解为多说无益,说的越多,解释的就越多,狡辩的就更多了,话说多了就失去他本身的意义所在。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①。塞其兑,闭其门②;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③,是谓玄同④。故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贵,不可得而贱⑤;故为天下贵。
[译文]
聪明的智者不多说话,而到处说长论短的人就不是聪明的智者。塞堵住嗜欲的孔窍,关闭住嗜欲的门径。不露锋芒,消解纷争,挫去人们的锋芒,解脱他们的纷争,收敛他们的光耀,混同他们的尘世,这就是深奥的玄同。达到“玄同”境界的人,已经超脱亲疏、利害、贵贱的世俗范围,所以就为天下人所尊重。
Ⅱ 道德经第56章“故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应该怎么理解
解释:
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贵,不可得而贱,亲疏利害贵贱皆因不可得。充分体现了矛盾双方可以相互转换,转换的契机就是不可得。
原文: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塞其兑,闭其门。
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
故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
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
不可得而贵,不可得而贱。
Ⅲ 道德经第56章“故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应该怎么理
我是这么理解的:
故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
所以不能 可以得到 就 亲近,不可以得到 就 疏远。
Ⅳ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老子,道德经第五十六章)的启示是
原文出自于老子《道德经·第五十六章》.
原文的内容: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塞其兑,闭其门;专挫其锐,解其纷属;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故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贵,不可得而贱;故为天下贵.
原文的大意:有智慧的人不会夸夸其谈,夸夸其谈的人没有智慧.堵塞沟通知识的穴窍,关闭传递知识的门窗;挫掉自己的锋芒,解脱自己的纷扰;蕴藏自己的光彩,混同自己于污垢之中;这就叫做高深微妙的玄同.所以(对于领悟了“玄同”的人)既不可能使他受害;既不可能使他尊贵,也不可能使他卑贱,因此,就为天下人后重视.
由上可见,原文至少给我们三点启示:
其一,懂得了怎么做,才是真正智慧的道理.即:什么事都能做到心中有数,而决非是夸夸其谈地急于表现自己;
其二,懂得了怎么做,才是在冥默中与道混同为一的道理.即:排除外界的任何干扰,收敛自己的一切锋芒,解脱自己的一切纷扰,蕴藏自己的任何光彩,将自己混同于污垢之中.
其三,懂得了怎么做,才是让天下人重视的道理.即:既能做到不使自己受害,又能做到不使自己尊贵,还能做到不使自己卑贱.
Ⅳ 道德经56的感悟
道德经第五十六章感悟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塞其兑,闭其门;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故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贵,不可得而贱;故为天下贵。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真正知道的人是沉默不语的,而喋喋不休的人往往是不知道真相的。这是为什么呢?因为真理是内求,是靠个人自己去悟,而不是靠别人游说的;另外语言是片面的,有偏颇的,并不能完全依靠语言表达真相。塞其兑,闭其门。兑,门都比喻我们的眼,耳,鼻,舌,身,意等所有七情六欲。为何要摆脱七情六欲呢?因为七情六欲是悟道的障碍,七情六欲会陷入自我的妄念,执着,偏离道。挫其锐,解其纷。锐是内在那个我执,那个妄念,妄为。纷是指外在事理的纷纷扰扰,错综复杂。只有把内在的我执一点点磨去,真正的道才会显现,才会看清外在事理的真相,才不会被纷繁复杂的外界迷惑。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因为没有了我执我见,自然会随顺周围一切。玄同是与道合一。对于和光同尘,光和尘也是道象,我想和光同尘与同流合污是截然不同的方向。和光同尘既然是道象,随顺的也是宇宙光明大道,而不是黑暗的地方。故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贵,不可得而贱。因为做到了塞其兑,闭其门;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所以得道的人待人接物就会没有亲疏,利害,贵贱,而是有道的平常心。曾经看到一句话说平常心就是道。现在才悟到讲的就是摆脱个人在为人处世,待人接物方面的个人利害得失荣辱之心。倘若真的能做到这些,就是不平凡,也就是老子说的“故为天下贵”。
Ⅵ 道德经第56章“故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应该怎么理
原文抄: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塞其兑,闭其门,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故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贵,不可得而贱。故为天下贵。
可得:即得到。
不可得:即得不到。引申为放下、没有。
故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意思是
(道的境界)没有亲近、亲密;没有疏远、冷落。
Ⅶ 道德经第56章“故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应该怎么理
原文:复
知者不制言,言者不知。塞其兑,闭其门,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故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贵,不可得而贱。故为天下贵。
可得:即得到。
不可得:即得不到。引申为放下、没有。
-------
故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贵,不可得而贱。故为天下贵。
(道的境界)没有亲近、亲密;没有疏远、冷落;---------
Ⅷ 道德经第56章“故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应该怎么理
说实话,对于来老子的这一章,源我最欣赏的就是第一句啦,知者不言,言者不知。他和第81章的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意思近同,还有第23章的,希言自然①。故飘风②不终朝,骤雨③不终日,孰为此者?天地。
熟读整篇道德经,你会发现整片文章基本可以涵盖天地万物之运行法则,其为人、为政亦包揽其中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我们每天都在说道啊,说理啊,可是谁会想到你说的是谁的道?谁的理呢?这句话翻译到现在的通用语言就可以理解为多说无益,说的越多,解释的就越多,狡辩的就更多了,话说多了就失去他本身的意义所在。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①。塞其兑,闭其门②;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③,是谓玄同④。故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贵,不可得而贱⑤;故为天下贵。
[译文]
聪明的智者不多说话,而到处说长论短的人就不是聪明的智者。塞堵住嗜欲的孔窍,关闭住嗜欲的门径。不露锋芒,消解纷争,挫去人们的锋芒,解脱他们的纷争,收敛他们的光耀,混同他们的尘世,这就是深奥的玄同。达到“玄同”境界的人,已经超脱亲疏、利害、贵贱的世俗范围,所以就为天下人所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