愿意写道德经
Ⅰ 我是《道德经》的爱好者,愿意一起分享感悟
道德经的中心是“道”和“一”,抓住这两个概念就可以明白了。
这两个都是形而上的概念。把道德经的“自然”看做现在的“大自然”来解的都是乱来。
Ⅱ 老子为什么写道德经,因为老子愿意
仅供参考
首先老子能写出这么有水平的道德经,他是东周朝庭的图书管理兼柱下史,这职位相当于后来的内阁大学士,学问那是没得说,当时学界的泰山北斗,东周战乱王室内讧,老子怀着忧国忧民的心情离开王都驾牛西去,一直想给后世留点什么,把一生所思所悟出的人生真谛写出来,抛砖引玉警示后人少走弯路,刚好在涵谷关,关令尹喜认定老子是圣人请求老子写点什么,否则不让出关,老子顺势而为,洋洋洒洒很快写出了五千余言的道德经。。。。。。
《老子》,又称《道德真经》《道德经》《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为其时诸子所共仰。
《老子道德经》传说是春秋时期的老子李耳(似是作者、注释者、传抄者的集合体)所撰写,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37章在前,第38章之后为《德经》,并分为81章。是中国历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学著作
Ⅲ 谁给我道德经,大悲咒的经文啊,
朕闻:
观自在菩萨誓愿,入微尘国土,拯拔一切有情,离诸苦趣,故说是无量功德总持经咒。
世间善男子、善女人、一切众生,秉心至诚持诵,佩服此经咒者,种种恶趣,种种苦害,咸相远离,咸得圆融,超登妙道。
若此海波沾濡,下风吹触,业释障消,获是胜果。非但耳之所闻,实目之所睹,明效大验者也。
若智慧福德之士,根器深厚,坚持佩诵,勤行不辍,又能广为演说,是经咒功德,不可思议。
若薄福不信者,亦心生信解,亦得同超佛境,真实不虚。
夫观世音誓愿弘深,发大悲心,以济度群生。
朕君临天下,闵众情之昏瞀,堕五浊而不知,以此经咒,用是方便,觉悟提撕,俾一切庶类,皆超佛域。
又况如来化导,首重忠孝。凡忠臣孝子,能尽心以事君,竭力以事亲,所作所为,无私智陂行,广积阴功,济人利物,又能持诵是经咒,则跬步之间,即见如来。
若彼不忠不孝,不知敬畏,则鬼神所录,阴加谴罚,转眄之间,即成地狱。
盖善恶两途,由人所趋,凡我众庶,宜慎取舍,书此以为劝!
佛告总持王菩萨言:
“善男子!汝等当知,今此会中,有一菩萨摩诃萨,名曰“观世音自在”。从无量劫来,成就大慈大悲,善能修习无量陀罗尼门,为欲安乐诸众生故,密放如是大神通力。”
佛说是语已。尔时,观世音菩萨,从座而起,整理衣服,向佛合掌,白佛言:“世尊!我有大悲心陀罗尼咒,今当欲说。为诸众生得安乐故,除一切病故,得寿命故,得富饶故,灭除一切恶业、重罪故,离障难故,增长一切白法诸功德故,成就一切诸善根故,远离一切诸怖畏故,速能满足一切诸希求故。惟愿世尊,慈哀听许!”
佛言:“善男子!汝大慈悲,安乐众生。欲说神咒,今正是时,宜应速说。如来随喜,诸佛亦然。”
观世音菩萨重白佛言:
“世尊!我念过去无量亿劫,有佛出世,名曰“千光王静住如来”。彼佛世尊怜念我故,及为一切诸众生故,说此“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陀罗尼”。以金色手摩我顶上作如是言:‘善男子!汝当持此心咒,普为未来恶世一切众生,作大利乐。’
“我于是时,始住初地,一闻此咒故,超第八地。我时心欢喜故,即发誓言:‘若我当来,堪能利益、安乐一切众生者,令我即时,身生千手、千眼具足。’
“若有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童男、童女,欲诵持者,于诸众生,起慈悲心,先当从我,发如是愿:
“‘南无大悲观世音!愿我速知一切法。
南无大悲观世音!愿我早得智慧眼。
南无大悲观世音!愿我速度一切众。
南无大悲观世音!愿我早得善方便。
南无大悲观世音!愿我速乘般若船。
南无大悲观世音!愿我早得越苦海。
南无大悲观世音!愿我速得戒定道。
南无大悲观世音!愿我早登涅槃山。
南无大悲观世音!愿我速会无为舍。
南无大悲观世音!愿我早同法性身。
“‘我若向刀山,刀山自摧折。
我若向火汤,火汤自消灭。
我若向地狱,地狱自枯竭。
我若向饿鬼,饿鬼自饱满。
我若向修罗,恶心自调伏。
我若向畜生,自得大智慧。’
“发是愿已,至心称念,我之名字,亦应专念,我本师阿弥陀如来,然后即当诵此陀罗尼神咒。一宿诵满五遍,除灭身中,百千万亿劫生死重罪。”
观世音菩萨复白佛言:“世尊!若诸人天,诵持大悲章句者,临命终时,十方诸佛,皆来授手。欲生何等佛土,随愿皆得往生。”
复白佛言:“世尊!若诸众生,诵持大悲神咒,堕三恶道者,我誓不成正觉。
“诵持大悲神咒者,若不生诸佛国者,我誓不成正觉。
“诵持大悲神咒者,若不得无量三昧辩才者,我誓不成正觉。
“诵持大悲神咒者,于现在生中一切所求,若不果遂者,不得为大悲心陀罗尼也。唯除不善,除不至诚。
“若诸女人,厌贱女身,欲成男子身,诵持大悲陀罗尼章句。若不转女身成男子身者,我誓不成正觉。生少疑心者,必不果遂也。
Ⅳ 抖音里面有一句你知道老子为什么写道德经吗因为老子愿意的前一句话是什么了
小明:老师你知道老子的《道德经》么?老师:当然知道了,小明:那你知道老子为什么要写道德经么?老师:为什么?小明:因为老子愿意。老师:滚出去……
Ⅳ 老子为什么要写道德经 因为老子愿意
人的生命是有限的,文化的生命是无限的,他要将他的精神传承下去。也就是他的灵魂的延续!
Ⅵ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全文是什么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出自《道德经》第八章;
原文:上善若水,水善利万专物而不属争,处众人之所恶, 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译文:身居高位的人最好的行为 像自然界的水一样呵护大家。水善于滋润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停留在众人都不喜欢的地方,所以最接近于“道”。最善的人,居处最善于选择地方,心胸善于保持沉静而深不可测,待人善于真诚、友爱和无私,说话善于恪守信用,为政善于精简处理,能把国家治理好,处事能够善于发挥所长,行动善于把握时机。最善的人所作所为正因为有不争的美德,所以没有过失,也就不会埋怨他人。
(6)愿意写道德经扩展阅读:
《道德经》,春秋时期老子(李耳)的哲学作品,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
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37章在前,第38章之后为《德经》,并分为81章。
Ⅶ 看市面上和书店流通的道德经,其实都是古人篡改的,和老子愿意相差太远,
《道德经》本来就不知道谁写的,再说了,就算那是老子本人写的,都过了版这么多年了,哪权还有人知道死人想的是什么....
不是汉墓了出图了德经在前、道经在后的《老子》嘛...哪个可能还比较接近最原版的....
不要说《道德经》,其他的著作像什么《论语》《春秋》《易经》早就面目全非了。汉代有今文经和古文经之争,魏晋又伪作遍地,哪还能指望先秦的著作是其本来面目...
话虽如此,只要一本书本身内容好,看了能引人深思,那就是值得看的,跟作者是谁没有关系,很多人觉得《道德经》写得好,那就让他们看呗、感悟呗,不爱看就不看呗,爱吹就吹、爱踩就踩,老子都不会在意的。
Ⅷ 为什么万事都不能够如我们所愿,因为他人的私心或者其他的事情干扰,不能够事事顺心
公民道德建设纲要》中写道∶“要积极优秀民族道德教育资源。”作为中华民族道德经典的最优秀的代表——《道德经》,是“道”的具体化,她从人与万物的本源——“道”上阐述了道德的规律,指出万物本源“道”的行为特点就是人类应效法的的道德法则。并且告诉人们,作为“道”之子的人,人的很多问题可以求“道”来解决,具体方法就是让人的思想顺“道”而行,用道性换掉人性,这个过程就叫修道。当人的思想符合了“道”时,人生就会自然而然地获得成功,实现人生的完美。
一、主观符合客观——无为而无不为
《道德经》是讲“道”的,“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这就说明“道”是不断变化的。道大无边无际,浩瀚无比,又处在不断变化之中,一会儿是这个样子,一会儿又是另外一个样子,所以要给它取个名,就是叫“道”这个名字可以,不叫这个名字,叫另外一个名字也可以,说到根本,是“无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无名的“道”,产生了天、地;有了天、地(有名),又由此产生了人和万物。由于本源的“道”是随时随地都在变化的(连名字都可以变化),所以它产生的天、地、人、万物也是不断变化的,这就要求人要适应这种变化,即主观要符合客观,因此人就有了主观与客观的问题,人的行为也因此分为两种∶有为与无为。主观上自以为是,不考虑客观变化,这就是有为。主观上没有个人想法,而是随客观的变化而变化,即顺应自然而为之,这就是无为。做到无为了,就能无不为。那么,人是否就能做到无为呢?不能。
人是万物之灵,本来也是客观“道”产生的,但是人生来是不符合“道”的,为什么呢?因为人是个矛盾混合体,其中有私心欲望,万物之灵的这个“灵”被私心欲望所限制,并不“灵验”,不能适应“道”的变化。具体表现就是主观意识里总有个人的一些不自然的东西与客观不相符合。怎么办呢?这就要修道。修道就是帮助人去掉不自然的东西,使人符合客观,使客观支配主观,这样人生坎坷就少,“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即修道修得好的人,做事做人都会变得顺利吉祥,所以“道”也就是一种人生,“万事如意修道人”。
那么,修道怎么修呢?就是守静背诵《道德经》。
“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人只有没有私心欲望,才能守静,这样才能体验到“道”的奥妙,从而适应和符合客观的变化。有私心欲望,就不能守静,这样就不能体验到“道”的奥妙,即便体验到的,也是有限的,这样人就很难符合客观的变化,人生旅程就会出现很多不如意的事情。所以修道就要修德,没有个人想法,事事顺客观,这就是“德”,“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畜之”。人只有去掉了私心欲望,才能放弃个人想法,而能做到事事顺应客观自然。那么在现实生活中,就能够乐观自在地处事为人,而达到“无不为”。
二、道性换人性,利益最大化
人生离不开利益,那《道德经》是怎样看待利益的获取呢?
经济学理论认同这样一个原则∶人是理性的,人人都会在约束条件下最大化自身的利益。这本身是符合自然的,即符合“道”的。因为“道”的行为特徵就是以最小的资源获取最大的利益,这只要研究一下各种生物体的内在设计和它们的代谢运行及生物圈的分布就会发现,这种现象比比皆是。但人对最大化自身利益的理解常常是欲望与争斗,这就是人身上最典型的不符合“道”的特徵,即有为的特徵,这在《道德经》的修道体系里叫“人道”(也叫“人性”)。“反者,道之动”。“道性”就正好相反,是去欲、处下和不争,曰“不争而善胜”。因为人生来就是带著一大堆潜能来到这个世界,潜能发挥的程度深浅决定著生命的质量高低。这些潜能是自然赋予的,人只有符合自然才能最大程度地发挥潜能,同时也就能获得最大化的自身利益。而符合自然就要消除欲望,就要修德,提高道德水平,所以说提升“道德”是人最大化自身利益的最根本和最有效的行径。
下面就结合《道德经》具体地谈一谈。
三、成功之道
修道是求“道”来塑造人的成功秉性的过程。人们常说,性格决定命运。修道就是调“道”的能量来刻画自己的内心世界,用道性换掉人性,从而使人的思维和言行与客观世界相符合。
下面就专门地谈一谈符合“道”的思维与行为有哪些。
1、“道”的行为就是坚强不屈
“道常无为,而无以为。”“道”平时是不干预任何事情的,一旦要干预就没有做不到的。说明“道”做事,事事都是成功的,因为“道法自然”,没有哪一件事是不符合自然规律的。“不改,周行而不殆。”独自运行而不改变,周而复始地旋转而不停止。说明“道”做事是坚不拔、威武不屈的,任何干扰和阻挠都无济于事,它总是坚持不懈地行动下去。所以我们做事就要效法这种精神,要做正确的事,符合客观规律的事,要做时就下定一个必胜的决心,“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不管遇到什么困难都要不屈服,不管别人说什么,都不要受影响,专心致志、坚持到底。
“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意思是,人们所从事的事业,经常是在接近成功的时候(也是最困难的时候)失败的,在结束时也要和开始时那样慎重处之,这样就不会失败了。即在最困难的时候,必须拿出开始时的决心和信心,千方百计地去克服困难,所谓成功者绝不放弃,放弃者绝不成功,也就是“强行者有志”,这种品质就是符合“道”的,这种品质就能保证你成功。
修道就是求“道”帮助自己,使自己符合“道”的品质。
2、甘愿付出,不求回报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意思是,水之所以善是有利万物生长并不争功,它处于众人都不愿去的地方,所以最接近大道。为什么处在众人都不愿去地方还最接近大道呢?因为水本来是乾净纯洁的,但为了净化他物而把自身弄得全是污浊,最后还要流到最低的地方,不再被人重视。所以为了别人而牺牲自己,最后还落到人人都不愿去、受轻视的地方,这种“甘愿付出,不求回报”的精神就是“道”的品质,这种品质在《道德经》里也叫“柔弱”,即永远把自己个人的私欲放在最柔弱的位置,而把付出放在最强大的地方,《道德经》写道∶“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意思是,天下最柔弱的,莫过于水,用它去攻击最坚强的,没有不胜的。在克服困难时,水又变成最坚强的。《道德经》就是以水喻“道”,用水的柔弱与顽强来形容“道”的特性。我们人总是强调人要无私奉献,无私就是私心欲望要柔弱,奉献就是付出的愿望与力量要强大。无私奉献的精神就是源于万物本源的“道”的特性。为什么那些有著无私奉献精神的人做起事来总是会散发出蓬勃朝气和无穷力量呢?因为他的精神状态符合了万物本源“道”的特性。所以人生要成功,就必须把“道”的特性(道性)变成自己内在的品质,永远铭记要让自己物超所值,永远想到自己所做的比自己想得到的要多得多,这样人永远就不会离成功太远。
3、用行动决定人生
“希言自然”,意思是,多做事少说话这是符合自然的,所以成功最关键的因素是行动,大量的行动!大量的行动虽然预示你可能遭遇的挫折或拒绝会比别人多,但同时也预示著你成功的机会也会比别人多。“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意思是,胜过别人的人只是有力的人,自己战胜自己才是强有力的人。所以在“道”看来,并不是比别人强的人就是强者,而是自己战胜自己的人才是强者。而自己战胜自己的最好办法就是行动,“处其实,不居其其华。”意思是,把它放在实实在在的地位上,而不在于说些好听的话。所以“道”的行为就是以行动来说话的,那么人要想成功,也应牢记行动才是成功的保障。
4、认真做好每一件小事
大自然的雄伟与壮美,起源于其基本程式永恒不变地在每一细微之处的成功运作。“道无空虚点”,它的意思是,“道”做事是没有空虚之处的,也就是在任何细微之处都能做到完美无缺。
在任何一个细节上都体现出了精确、高效、协作与完美的极致,这就是大道的“德”,即做好每一件小事的德。“孔德之容,唯道是从。”意思是,任何孔隙中容纳的德,唯有大道才能做得到。例如生命体的每一个细胞,是生命最基本的单元,在显微镜下才能看得见,可是在这么小的区域内却可以同时进行约个化学反应,各个反应之间互不串位,且与整个身体的运行要求密切配合,所以说,做好了每一个细胞内的细微小事,才有生命运转的壮观大事。同样地,一个人的品质最容易从琐碎的小事上反映出来。“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意即,天下困难之事,必须从容易的做起。天下的大事业,必须从小事做起。圣人始终不做大事(只做好各种小事),故能够做成大事。所以人生要想成功,好高骛远、眼高手低是大忌,必须养成认认真真做好每一件小事(无论思想上,还是生活上的细琐小事)的良好习惯。
5、人生极其重要的妙著——人际关系
人际关系是人一生成长的过程中最重要的因素。那么《道德经》里是怎么说得呢?
“善者,不善人之师。不善者,善人之智。不贵其事,不爱其智,虽知大迷,是谓要妙。”意思是,比我们善良的人,可以成为我们学习的老师。而面对不善良的人,他可以增长我们的智慧。若不重视这些事情,不爱惜这些知识(若不重视与人打交道方面的能力),虽然表面上看你知道得多,那实际是极大有迷惑,这是人生极其重要的妙著。
有句话很有名,叫∶成长容易,成熟难。达到处事能力娴熟是很不容易的。而这个能力的获得恰恰不取决于你与善人的相处当中,而在于在让你不喜欢的、不舒服的、所谓不那么善的人当中培养出来的。因为只有这样的人才能全面地考量你的适应能力和应变能力,这个能力才是人际关系能力的根本。若不重视这些事情,不爱惜这方面的知识,即使你知道得再多,知识再渊博,从“道”的角度上看,也是极大的迷惑。所以重视人际关系能力的培养,是人生极其重要的妙著。
那么这个能力的培养从哪里开始呢?
“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善德。”
如果我们能坦然地面对自己,就会发现我们所做的每一件事都是为了得到更多的爱。你在街上遇到的每一位路人、曾经走进你办公室的每一个人,都渴望得到爱的接纳——有些人甚至为此做出疯狂的举动。
为什么?因为只有爱才会使人感到活得有意义!不管善人、还是恶人,都是共同地渴望著得到爱与尊重的。
所以要做一个成功人,首要的要学会爱别人,学会关注别人身上的优点,而少看别人的缺点。你学会了爱人,你也就能得到了更多的人的爱,这样你的人生之路就会变得无限宽阔。
所以人际关系的首要是什么?就是学会爱人。不论善良的人,还是不善良的人,我们都要善待他们,并且是发自内心地善待他们。而且特别要注意在与不善人的相处过程中去培养自己的“善德”。“人之不善,何弃之有?”意思是,对待不善之人,你有何理由抛弃他们呢?即不能抛弃人家,同样要以“善德”待之,“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意思是,所以圣人,以无为来处理一切事情,以身体力行来教人。这就是《道德经》教导我们的处世关键之所在,这个环节解决了,那么你的人际关系能力之门也就打通了(即让内心清静的能力),这是《道德经》告诉我们的人生妙著啊。
再说一点,“学会爱别人”在人际交往中的另外一个特徵就是学会关注别人的自我。人都有喜欢突出自己个人观点的偏好,但这是人性的误区。如果你总是试图想让人认为你才是世上最好的,都来关注你,那你难以成功。“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意思是,自认为不错,这是不明智的。自以为是的实际是糊涂。所以过分关注自我的人是愚蠢的。真正聪明的人从来不让自己的注意力离开别人的自我。这实际上就是处下。《道德经》写道∶“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这就是符合“道”的要求,在社会竞争中要想赢得方方面面的人的支持,关键就在于要时时关注他人的敏感点。以成就他们的抱负而成就自己的事业,你的事业往往会做得更大、更成功。
6、谦卑处下,时怀感恩
“万物恃之生而不辞,功成不名有,衣养万物而不为主。”意思是,为万物生长而不辞辛劳,成功了而名不归己有,依靠它滋养万物而自己却不为主。所以“道”的伟大还在于,本来是“道”哺育了万物生长,而它自己却不争功名;明明是“道”滋养了万物成长,而它自己却不充当主人,这是多么崇高的情怀!这就是“处下”(和不争)——虽然成功,做出过丰功伟绩,但自己还是把自己视作很平凡,不突出自己。“功成而弗居,是以不去。”意思是,成功了而不自居,所以就不会失去。我们都知道,世上真正成功的人都是很谦卑的,这就是处下的品质,因为这是符合“道”的,所以这种品质就能将成功长久地保持下去。相反,居功骄傲是不符合“道”的,那样成功就只会是昙花一现,不能长久,而这实际上还算不上真正的成功。所以我们不仅要成功,而且还要能把成功长久地保持下去。
另外,处下的品质还包括感恩,因为在每一个人成功的道路上,都有很多人在付出,所以要从内心感谢每一个帮助过你的人,不仅包括那些给你支持和鼓励的人,还包括那些曾经伤害、拒绝过你的人,因为正是他们才使你坚强起来,正是他们才锻炼了你的“道性”,使“道”的品质能深深地扎根你的内心深处。
“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善德。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信之,信德。”
所以要成功还在于要拥有“善德”和“信德”,要时时心怀感恩,时时牢记是别人在帮助你成功,这样你就会很快乐,每时每刻都感受到世间的温暖。
7、面对竞争——不争而善胜
无论在自然界,还是人类社会,还是商战,还是体育竞技,到处都充满各种对手,存在激烈竞争,这是自然的,无可非议,重要的是,我们该如何面对?
实际上,在面对竞争对手时,人应该明确真正的对手是谁?应与之竞争的是谁?要战胜的是谁?明确这一点是最后胜利的法宝,此曰“不争而善胜。”
我们都知道,胜利的获得是需要一种振奋精神的,而促成持续进步的振奋是来自于人对自己的有效控制,即“自胜者强”。所以真正的对手其实就是自己,要竞争的物件就是阻挠自己成功的内心干扰,要战胜的就是自己的弱点。一门心思地想战胜对方,这就是“有为”,这决不是明智之举,风云突变就会使人的精神处于紧张之中,而导致心身内耗,患得患失,这反而不利于客观地看问题和能力的正常发挥。不想去战胜对方,而是视自己为对手,不断地让自己内心保持清静的状态,这就能有效克服自己的弱点,能冷静地与客观变化相适应,从而“无为而无不为”。所以在竞争当中要想成功,一定不要把注意力盯在成功和战胜对方上面,而是时刻注意保持自己内心的清静无为,对成功与胜利无所谓,以“无为”的心态去面对,这样你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能力,因而能“无不为”。
在《道德经》里有句话∶“战胜,以丧礼处之。”这里指的是在战场上,意思是,打了胜仗,就用丧礼来处理。为什么?因为你胜了,就意味著对方的不幸,故应用丧礼对待之。所以,以“道”的原则处事是非常具有人文关怀的,并不是不要胜利,而是并不把胜利看成至高无上的。那么引伸到日常现实中,我们就不要总把胜利看得那么重,要给对手同样以必要的关怀,而给对手以必要的关怀才是真正成功者的风范。“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成功者的风范并不是以胜利为唯一标志,就是处于下风、或失败了,仍然有著出自内心的坦然,“夫莫之命,而常自然”,其实这样的心态是更容易成功的心态。
很显然地,这样的心态是建立在慈善和爱的基础上的,所以“不争而善胜”的本质还是人内心的慈善使然。
8、为学者日益,为道者日损
《道德经》是提倡学习的。“为学者日益”就是学习各种科学、业务知识要越多越好,因为这些知识是我们事业发展的条件,所以我们要努力学习,终生不殆。但是,人生的成功,知识其实只占较少的份量,而其他大部分因素取决于人内心的心理素质,即道性的丰富程度,因此人还必须要不断损掉人性中那些不符合自然的想法与私欲,而这不是学习知识能办得到的,这要靠修道才能办到,这就是“为道者日损”。
“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
那些不自然的、不合理的主观成分都去掉了,人就无为了,即人的想法和心理活动都顺应自然了,那么处事为人就都会因符合客观而感到顺心自在,万事如意,人的潜能也因此会得到充分。所以人生要成功,“为学”与“为道”必须并重——不仅要学习知识,还要通过修道来修正本性,用道性换掉人性。这个过程同样非常重要。
9、成功的定义
成功是不是意味著挣更多的钱,身居高位和手握大权呢?
在《道德经》看来,这只是“胜人者有力”,并不一定代表成功,它可能还代表著为贪婪和冷漠所支配而带来的拥有,它可能是欲望的奴隶,因此不是“道”的意义上的成功。《道德经》里的成功是做人的成功,是“自胜都强”、“道法自然”。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意思是,住在别人不去的地方(意即不出风头、不突出自己),心情舒畅深远,经常给别人以仁爱,他的话是值得信任的,为人正直和蔼可亲,处事的能力很强,出动又善于选择时机。他唯一的不与人争斗,所以无忧无虑。
一个达到这样境界的人难道不算成功吗?这是金钱、地位和权力所能够换得来的吗?
当一个人能够正确地管理自己的思想和正确地管理自己的金钱和时间时,这就是成功。正确地管理自己的思想就意味著“方而不割”(大脑思维方寸不乱)和“自胜者强”;而正确地管理自己的金钱就意味著节俭、仁爱和富有远见;正确地管理自己的时间意味著智慧、实干和值得信任。按照现代的标准,这就是道德水平、情商、智商和能力都非常高的人,这就是“道”的意义上的成功!因此成功最重要的标准在于拥有一个不随环境、金钱、权力、地位的变化,只属于心灵素质里的某种坚韧的东西。
四、实现人生完美
“绝学无忧,唯之与阿,相去几何?”
——不学习(害人的)知识,唯一的是与“道”相伴,两者差几多呢?
意思是,在这个有著各种利益冲突的人世间上要生存得好,若不去学那些圆滑世故、争斗不休的伎俩,那就只有修道,依道行事。那么这两者(一个学圆滑世故、争斗不休;一个修道、依道行事)相差几多呢?言下之意是相差得很多。这也就是说,人生与“道”相伴,经常地背诵《道德经》修道修德,那么,不去学虚伪狡诈,老实本分也照样能够生存、能够成功,而且能活得更、更快乐。因此,真正成功的人生其实就是健全心灵、用道性换掉人性的过程,这就要求人要学《道德经》,把握好“道”的成则和成功的定义,将“道”的品质刻画到内心世界里,从而使心意与行动合二为一。这个过程光靠学习知识是办不到的,只有修道才行.
Ⅸ 道德经第20章体现了老子怎样不愿随波逐流的独立人格与独立精神
首先你要搞清楚什么是随波逐流!
你可以理解为河水流淌的大势,这种力量看起来没有什么,但是如果你阻碍了它你就会发现它的力量超出了你的想象,在它面前哪怕就是一座大山对于水来说也只是时间的问题。
第7章祖师爷就告诉了我们“人”的性是与天道相冲的!但是这个力量在大道面前却被大道所利用,用来干什么那?
答案是:用来对付“人”!
我们“人”的性,就像河流中的石头(众人皆有余),不断的影响这社会的未来发展(当一个新的集体制度建立起来以后,这个制度又变成了新的阻碍社会发展的力量!),而这股混乱的力量来自于:“俗人昭昭”!说白了就是人们都很聪明(俗人昭昭),正式因为聪明所以(沌沌兮)。
(众人皆有以,而我独顽似鄙。)这句话就是重点!意思是大家都有自己的想法,都有自己的利益观,都很聪明,因此你们都为了自己的观点吵的不可开交,一次一次的轮回,一次一次的胜负,一次一次的没有达到目的,所以你们都很聪明!而我很笨,不会像你们那样做这一些注定没有好的结果的无用行为!所以我很瞧不起你们!
(众人皆有余,而我独若遗)
你们都有你们的高处,你们用你们的长项来互相压制,而我不会这麽干,我会去将你们的长处拿来去部他人的短处,这是我要做的!
(我独异于人)只有我这个笨蛋才会去考虑他人的利益观,考虑他人的感受,从中找到大家的共同利益点!你喜欢地,那么地给你种。他喜欢衣服那么衣服让他作。你用你的粮食换他的衣服,他用他的衣服换你的粮食!
(而贵食母。)
我不会为了地和衣服与您们争,我要学习天地万物运行当中的每一个个体为什么可以共同运作,为什么可以互补所需,而他们却从来不打架?所以我要向这位创造一切的母亲学习平衡之道!
---------------------------------------------------------------------------------------------
道德经的每一章都有阴阳两面,每一章都独立性又有整体性,他的学问不是用文字可以描述的,越是学问高的人来解读道德经就越容易误导人们,越是解释的清楚就越是限制了读者的思考能力。
而道德经的精髓在于启发人们的自我思考,所以老子总是将道德经写的很模糊。
而后世的高等学者又自大的来翻译道德经结果就是限制了人们的自我思考,这是与道德经背道而驰的!
在现在对的在以后未必是对的!在小方面对的在大方面未必是对的!所以用学问是解读不了道德经的!
其整体性和独立性更是千变万化!我看道德经从不看译文,实在是看不懂了那译文做参考,在我看来译文就是放屁!坏了他人的慧根!
道德经是一个将世间一切的矛盾融合成一个整体的超级世界观构建,如果你能将道德经中的阴阳两面,整体和个体这四个矛盾联合在一起.那么前知五百,后知五百就如同一个儿戏一样。
在下也只敢说阴阳有通,将每一章的个体拿出来还可以,但是要是将他们连接起来....我刚刚连接了14章!哎~~~难那~
常人学道德经大多是阴连阴,阳连阳,微观连微观,宏观连接宏观,这样的人已经算是高手了。能将其中的两者相互连接你就是登峰造极了,能连接三者你就出神入化了,能连接四者你就.....反正不是人了!
普通人一般都是瞎连!
说白了道德经就是一个可以将整个宇宙运行装到脑子里的:“核心中驱”!也就是超级世界观。
你要是能将道德经的所有元素融合成一体,你就会发现“神”是如此的渺小!
孩子一本道德经才20元,如果你就是那个能将此书融合于心的变态天才,那以后天地神鬼就要靠你吃饭了!
Ⅹ 你知道老子为什么写道德经吗,因为老子愿意,这句话什么意思,在什么情况下能用到
这是名义桥接。
语言有许多修辞手法,在联系理论继承发扬道德经为代表的中华文明,揭示精神三象具象、表象、抽象之前,精神框架不明显,所以,修辞手法的分类倾向于具象化。以前的语言系统结构对比现代精神框架结构构筑的语言体系,好比以前的房屋有承重墙面,要增加高度一般采取垒加方式,像金字塔,而框架式的房屋通过框架承重,墙面都是装饰面一样,这样房屋结构更加科学合理,构造出很高的建筑。
所以以前的语言系统中,没有名义桥接的修辞手法,是逻辑结构缺失。
老子,是精神成就大成者,其言行不容反驳,被特征抽象话,表达一种权威意志,其地位应用在父子关系方面,分为具体的老子,小子,小子要听老子的,老子说了算,小子要按照老子的意愿行事。
老子写道德经,当然是老子本人愿意写,当原型的特征意义抽象以后,应用到具体的语境中,表达了我愿意不容反驳的意愿。
关系是这样的
老子本人 愿意写道德经,抽象提取老子愿意的象征意义,具有客观不容反驳,因为道德经是经典,老子本人也就实至名归成了哲学家,甚至人们把老子本人当作神仙,尊为老子,于是老子的象征意义包含不可置否的涵义。
具体语境中,我干某件事情,是我的自由,在自己的自由领域中,我说了算,如同老子本人写道德经的意愿一样高大上,不接受反驳,否定。
其抽象意义的相通性,即象征意义的复用产生了桥接。不是借代,而是桥接。所以这是一种修辞手法,一种以前语言系统中没有的修辞手法。
总结:桥接的修辞方法是通过对于经典具象的抽象,获得象征意义,结合新的具象,提取出相同的表象,以表达本质相同的意思。就好像在两件具体事情之间架了一座桥梁,让人从原本不可触及的高度或角度呈现新的具体事情包含的意义。这也是形而上表述的一种方法,在语文中叫修辞手法。
为什么说联系理论特牛,很了不起,正经地说是很伟大,因为运用联系理论揭示的精神框架,可以框定一切精神现象,可以构筑高度无限的形而上层次。虽然人类双眼也许只能看清数长,但是心念可及九天之外,虽然一口气只能吹尘咫尺,但是口气(言外之意)能吞吐(含)整个宇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