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学百科 » 法治是规则的

法治是规则的

发布时间: 2024-07-18 01:45:58

A. 在何种意义上可以说,法治就是规则之治

法治思维不同于人治思维。人治思维就是贤人思维,就是把公共事务管理的良善与版否寄托于权个别贤人,遇贤则良,遇不贤则废,结果是“人存政举,人亡政息”,摆脱不了历史“周期律”的控制,不可能有持续的良善之治。人治思维,也是拍脑袋思维,就是做决策不受规则约束,自己想怎么做就怎么做,结果经常出现好人不能充分做好事,甚至好心办了坏事的情况。法治思维就是规则思维,就是以良好的规则来保证负有公共事务管理职责的人都必须尽职尽责,失职违法要问责、受追究,从而使他不敢懈怠,更不能违法乱来。为了保证规则制定得良好,现代法治要求,规则的制定必须是民主的,即必须由人民授权的国家机关按照民主的程序来制定,这是现代法治区别于我国古代法家所讲的“法治”的本质区别。所以,法治思维实质就是民主思维,是一切权力属于人民的思维。

B. 什么是法治思维,包括哪些基本内容

法治思维是将法律作为判断是非和处理事务的准绳,包括:

1、法治思维是规则思维。法律实际上是一种规则。法律规则具有明确性、稳定性和可预测性,可以为人们提供基本的行为准绳。有了这种法律思维,人们对于自己乃至他人的行为及其法律后果就有了稳定的预期,便会依此对自己的行为进行调整和规范。规则思维要求制定良好的法律,并贯彻它、遵守它。

2、法治思维是平等思维。法律的一个重要价值取向是平等,即权利平等、机会平等、规则平等。平等思维要求每一个人都抛弃特权思想,自觉将自己置于法律的监督和制约之下。法律的制定需要贯彻平等原则,不允许个别人或个别集团将自己的特权法制化;法律的实施更要落实平等原则,任何人不得凌驾于法律之上,不得有法外特权。

3、法治思维是权力受制约思维。权力受制约思维要求制定科学的制度机制,使权力得到制约,使权力行使具有明确边界。依据法治思维,权力体制与机制必须保证权力在相互制约的前提下相互配合。

4、法治思维是程序思维。程序正义是实体正义的重要保证。程序思维要求分析问题特别是处理问题按照法定程序进行。必须遵循规律,为公权力的行使设立科学、合理的程序,并确立违反程序的制裁性后果,从而防止破坏法定程序的行为。


(2)法治是规则的扩展阅读:

法治思维的作用: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的思想观念多元多样多变,各种利益分歧、矛盾冲突相互交织,只有法治才能有效整合各种张力、化解各种冲突,为社会和谐稳定奠定根基。当前各级领导干部的法治思维和依法治国能力强弱,直接影响着党的执政根基和国家的长治久安。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法治思维

C. 法治思维的特点

法治思维的特点1法治思维是规则思维。规则具有确定性、可预期、可执行等特点,是人们对事物理性期待的体现。规则思维的逻辑起点是:既定的规则告诉人们哪些可为(权利)、哪些不可为(义务),以及如何行为(程序);人们的行为后果是可预期的。对政法机关来说,维护社会稳定,首先要严守规则,维护规则的稳定,否则就会破坏人们的预期,理性就变成感性、心安就变成恐惧、有序就变成无序。

法治思维的特点2法治思维是权利义务思维。权利和义务是法律关系的关键要素,是判断是非对错的标准。法治思维的实质就是从权利和义务角度观察、分析、处理问题,通过权利和义务的运行,实现法的指引、评价、预测、教育、惩罚功能。

法治思维的特点3法治思维是程序性思维。程序的基本含义:一是任何人不能做自己的法官;二是同等情况同等对待、同等关注;三是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在监督中行使;四是执法司法者不能从当事人那里牟利,否则会出现偏私。程序的本质是一种形式合理性、可实践的理性。借助程序这个“形式性操作杠杆”,就把利益的博弈和价值衡量转化为在法治规程上表达的诉求,人情、关系、偏见、恣意才会被消除,相应纠纷和问题最后都会在法治轨道上得以解决。

法治思维的特点4法治思维是权衡思维。法治作为定纷止争的实践理性,突出特征在于对各种价值和正当利益的合理平衡,因而法治思维必然体现着权衡利弊、瞻前顾后、兼顾各方的思维特征。它所要求的是,看问题、作决策,要依法处理好当前和长远、局部和全局、个别和一般的关系,尽可能把事情考虑得更周全,把方案设计得更缜密,把负面影响降到最低。

法治思维的特点5法治思维是建设性思维。建设性思维以建设社会、修复被损害的社会关系为目的。从人类社会发展史看,法治作为治国理政方式,从来都是建设性而不是破坏性的。法治思维以建设性思路确定制度,修复社会关系,解决社会问题。

D. 法治思维的要求包括哪些合法

规则至上。法治就是规则之治。而法律是社会治理的最高规则,因此法治思维就是要坚持法律至上。任何社会活动的主体都必须遵守法律,任何个人和组织都不能享有法律之外的特权。美国开国元勋托马斯·潘恩在《常识》中说过,“在专制国家国王就是法律,在自由国家法律成为国王”。法律能否成为国王,这是法治和人治的根本区别。因此,各级领导干部应坚持“党要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活动”的原则,严格按照法律办事,坚决抵制权大于法、以言代法、贪赃枉法等人治现象。
主权在民。这是所有法治国家最基本的宪法原则。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是权力的来源和目的。人民通过制定宪法和法律对政府既授权又限权,因此各级领导干部必须严格约束权力,坚持依法执政和依法行政,进一步减少行政许可、审批和核准,以增强市场和社会的活力。简言之就是,对政府要“无法不行政”,对人民则是“法不禁止皆权利”。
权利本位。要把“为人民服务”的传统思维,进一步转化为保障每个公民合法权利的法治思维,要依法保障以公民财产权为核心的各种权利。法律是权利和义务的载体,也是一定数量权利、义务的总和。强调公民的权利第一还是义务第一,是法治与人治的重要分野。只要法律没有禁止的行为,公民都可以做,这是公民自由的基础。而公权力则不得在没有法律规定的情形下,作出损害公民合法权益或者增加公民义务的规定。
公平正义。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法治的价值追求,因此治国理政、行使权力必须以追求、维护公平正义为评判尺度。“正义不仅要实现,而且要以看得见的方式实现”。法治不仅要追求实质正义,同时也要追求形式正义。作为看得见的正义,程序正义不仅是实体正义的保障,而且还有其独立的价值。因此,法治思维要求公权力行使者在作出重大决策、实施行政行为的时候,必须严格按照法定程序进行,坚决抵制重结果、轻过程,重实体、轻程序的旧有思维,树立程序正义、违反程序即违法的观念。就我省来说,应继续落实《山东省行政程序规定》,在重大决策中要按照“公众参与、专家论证、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和集体研究”五个必经程序严格进行,实现决策的民主化和科学化。在行政执法和其他行政管理中,要恪尽政府的程序义务,保障公民的程序权利,在公开、告知、参与、听证、时效、一站式办理、救济等方面严格做到依法定程序进行。
公平正义的另一个要求,是在制定规则时,不能只考虑多数人,而忽视了少数人的利益诉求。要兼顾各类群体尤其是弱势群体的利益诉求,寻找各方的最大公约数,这就要求在进行重大决策的听证时,选择代表要均衡,不能只选那些有利于决策通过的阶层的代表。
接受监督。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失职要问责,违法受追究,这是法治对政府和官员的基本要求。因此,各级领导干部要自觉接受来自各方面的监督,勇于承担行使权力和履行职责带来的法律后果,对违法行为要坚决纠正,做责任政府。在与群众产生矛盾的时候,各级领导干部应改变观念,放下架子,与当事人进行平等的对话和沟通,努力化解行政争议和矛盾;对于行政诉讼案件,应认真履行行政复议决定和法院判决;对侵犯民众权利的行为,要主动赔礼道歉,造成伤害、损失的要依法给予赔偿和补偿。
公开透明。法治是民主之治,政务公开是现代民主政治的要求。因此,公权力的行使要公开透明,政府要自觉做阳光政府。各级领导干部则要坚持“公开是原则,保密是例外”的原则,最大限度地保障公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同时,法律、政策等必须与时俱进,根据社会生活的发展变化而及时改、废、立,使之永远发挥规范引领社会生活前进的良好作用。
改进方式。坚持法治思维,就要以法治的视角探索新的工作方式。要克服那种大会号召、群众运动、造成高压、强行推广、抓反面典型、拔钉子户的革命性、权力性的思维和管理方式,而向规则导向、理性对话、集体协商、博弈妥协、求同不排异、照顾少数、加强服务、淡化管理的思维和管理方式转变。要逐步改变过去那种相对强硬的工作方式,推行柔性的管理方式,如行政规划、产业政策、行政指导、行政合同、行政购买、按市价补偿等。这样不仅更容易达到行政管理的目的,而且能化解官民之间的一些对立情绪和矛盾,使干群一致、社会和谐。

E. 对法治的认识

中国社会发展的战略目标之一是由人治逐步过渡到法治,在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各个领域实现依法治国。下面由我为大家整理的对法治的认识,希望大家喜欢。
法治的认识篇一
一、法治的本质

‘法治’ 一词很多时候被人们简单的认为就是指依法治国,其实法治的精神所在远非于此,法治是一种规则之治,但其内在包含的却是自由与民主的精神。

二、法治与政治的关系

我国的学者给政治下的定义是指通过一切手段对国家的综合治理。我国的学者对法治下的定义就是指依法治国。如果这样来解释这两个概念,我们不难看出政治是包含法治的,是高于、大于法治的,依法之治是众多国家治理手段中的一种。而政治包含了人治、法治等。在很多国家我们不难看出政治的确是大于法治的。法治的精神就是一种规则之治,法即规则,但是法治绝不应该在政治之中,更不应该在政治之下。应该法治在政治之上,先有法,后有政。我们所说的宪政,就是先有法,后有政的体现。宪也可以解释为最高的法。把政治放在法之下的国家才是真正的法治国家,把法治放在政治之中的国家,其实本质还是一中人治的体现。

三、法治与人治的关系

法治是一种规则之治,而人治的国家同样有规则,同样有法律,人治的国家同样可以用法律来治理国家。其实法治与人治的本质区别不在于是否有法律,而在于法律由谁来制定,由谁来实施,由谁来维护,最终为谁而服务。法治国家的法律应该由每个公民或者公民推选的代理人来制定、实施、维护,最终应该为每个公民服务。这里的每个公民不分种族、信仰、性别、哪怕是罪犯都应该受到公平的对待。法治国家的法律应该是保护每个公民的合法权益,不受任何不法的侵害,哪怕是最强大的国家权力也不行。

四、法治与自由的关系

法律是用来保护自由的,同样也是来限制自由的。绝对的自由是不存在的,如果我们允许绝对的自由,每个人想干什么都被允许,那将是多么可怕。试想一下一个人人都可以杀人的社会将是多么可怕。法治的精神应该是赋予每个公民有限的自由,而这些被赋予的有限的自由,应该给予充分的保障。

五、法治与民主的关系

法律应该是公民共同制定的,或者是被公民赋予权力的代理人共同制定的,因为法律包含了每个公民的权利和义务,需要每个公民用义务来换取在这个国家所亨有的权利。
法治的认识篇二
所谓“立法”,首先应当确定无疑的是立法是体现国人多数人的意志,而不是“被代表”,提议废除贪官死刑是代表了那些国人的意志?

所谓“执法”,应当公平,公正。在这方面,我和一些网友有同样的疑惑:炒火车票的黄牛党可以大张旗鼓的处理,而炒房子的投机客却安然无恙。这是为什么?二者的危害到底谁大,这是不言自明的。由于提款机的故障而从提款机上多取钱十几万就被重判无期(后来在舆论的压力下改判),而贪污十几万就判几年,这又是为什么?这是执法的公平公正吗?

所谓“守法”,应当形成奖惩严明社会风气。违法,要付出违法的惨痛代价,守法,要得到社会的褒奖,只有这样,才能逐步形成一个良好的法制氛围。

是不是一个法治社会,社会的表现最有说服力。一个良好的法治社会,应当是一个和谐美满,安居乐业的社会,应当是一个“夜不闭户,路不拾遗”社会,应当是一个“六亿神州尽舜尧”的社会。反之,一个贪官遍地,黄赌毒泛滥,黑社会猖獗,凶杀不断,民愤鼎沸……的社会是一个法治社会吗?

自从秦朝统一中原,形成全国的统一法律条文,时至今日,眼下是立法条文最多的时代,但是,这么多的法律条文使得谁人成为最大的受益者呢?答案是明显的:执法者和律师。君不见重庆打黑,李庄们兴高采烈,大喊“够黑,人傻,钱多”。

在思索何为法治社会时,有两件事是我感触甚大,一是中国历史第一次陈胜吴广农民起义,秦朝的法律可谓暴政,不可取。但是,记得历史课上得到的信息是,陈胜吴广由于天气原因不可能按期到达,按照秦朝法律,他们面对只有死。我曾假设过,放到今天,有律师为之说辞,再给法官点钱,不就没有了这次起义了吗?另一个就是电视剧“天下粮仓”中,“筷子浮起,人头落地”。沈石的母亲都饿死,但是他还是没有逃脱被杀的命运,这样的做法,有些不近人情,但是,说明了执法的严苛。
法治的认识篇三
一、社会主义依法治国方略的确立。

依法治国,作为一种先进的治国方略与法律文化,是社会进步、社会文明的重要标志。依法治国不是从来就有的,而是一种与市场经济、民主政治、相当发达的社会文化共存亡同兴衰的社会现象。

社会主义国家不仅应当是人民真正当家作主的民主国家,而且也应当成为真正实行依法治国的法治国家。社会主义的依法治国必然是而且应当是人类历史上全新的、最高历史类型的依法治国。

社会主义国家要真正实现了依法治国方略,建成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也必须具备三个基本条件。也就是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相当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要相当完善,社会主义新文化要相当发达。”这些条件都不是在短期内、特别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所能完全达到的。另外,社会主义法律制度的完善,社会主义法律运作机制的建构,全体社会成员法律文化素养的提高,也都需要一个相当长的历史过程。所以,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必然要经历一个很长的历史过程。

二、社会主义依法治国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作为一种理想的治国手段,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国家与资本主义国家都可运用的治国方略。但作为一种现实的政治制度,社会主义依法治国与资本主义依法治国有着根本的不同。

(一)社会主义依法治国是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依法治国,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法律保障。

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华民族繁荣富强的必由之路。社会主义依法治国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与实现共同富裕为目标。中国的依法治国与法制建设实践已经也必须进一步坚持这一方向。

(二)社会主义依法治国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的依法治国,是实现人民民主的基本保证。

人民民主专政是中国的国家制度,是社会主义法制的政治基础。人民民主专政决定着社会主义法与社会主义依法治国的本质,同时,社会主义依法治国也离不开人民民主专政的支持;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是创制、执行、适用社会主义法的权力主体,是实现社会主义法制变革与现代化的强大力量。

三、社会主义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

(一)具备完备的法律体系。

有法可依,是立法方面的要求。这是依法治国的法律前提,也是依法治国的首要环节。有法可依是指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需要法律调整的领域和方面都有良好的法律可以依据和遵循。

社会主义依法治国要做到以下几点:

(1)要做到真正反映和充分表达以工人阶级为领导的广大人民的意志和利益。(2)要做到以“三个有利于”为根本标准,反映社会生活与时代发展的客观需要。(3)要做到尊重和保护公民的各项人格尊严、人生自由、民主权利、政治自由、经济权利和其他社会权利。总之,社会主义依法治国在实质上应当实现人民性、合理性、公正性、合规律性几个方面的深刻统一。

(二)有法必依

有法必依是指一切政党、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公民都必须依法办事。这是依法治国的中心环节。有法必依的具体要求包括:(1)党必须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活动。执政党作为国家的领导核心,能否做到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活动,能否依法决策和依法办事,是依法治国能否实现的关键。就此,江泽民同志曾明确指出,“我们绝不能以党代政,以党代法。”

(2)广大社会成员要依法办事。广大社会成员不但要自觉以法律为行动指南,还要善于运用法律来争取和捍卫自己的权力和自由,勇于同一切破坏法律秩序的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维护法律的威严。这是依法治国广泛而深厚的社会基础,是依法治国真正实现的重要标志。

(三)执法必严

依法治国的关键是执法,难点和重点也在执法。执法必严,是指执法机关和执法人员严格依照法律规定办事,坚决维护法律的权威和尊严。另外司法独立是法治社会的内在要求,对保证司法裁判的公平、正义,维护社会秩序,满足社会成员对效益的需求,真正做到依法治国具有重要的意义。虽然我国早已确立了人民法院依法独立行使审判权的原则,有人称之为“中国特色的司法独立”,但日渐加快的社会民主化、国家法治化进程使这司法独立的种种不足暴露无遗。建立完备的制度来保障司法真正独立已经迫在眉睫。

(四)违法必究

违法必究,就是要严格追究违法犯罪行为人的法律责任。这是依法治国的必要保证,是法律威严的重要体现。当前,在违法必究这个问题上,我们要坚决反对干部搞特权、有责不究、重犯轻罚。邓小平同志曾强调:“越是高级干部子弟,越是高级干部,越是名人,他们的违法事件越要抓紧查处,因为这些人影响大,犯罪危害大。”

四、促进社会主义依法治国的途径

实行依法治国方略,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的过程。这也是一个前无古人的伟大创举,是一项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要经历一个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当前,要实行和坚持依法治国方略,加快法治国家的建设步伐,我们认为应着重抓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全方位推进社会主义法制建设

(二)坚定不移地贯彻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不断开创社会主义法制建设新局面

(三)以建立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为目标,进一步加强立法工作

(四)以加强和完善执法、司法为目标,推进行政执法制度与司法制度改革

再有,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在这样一种人们向往的社会里,只有坚持依法治国,才能保障和促进社会全面进步、和谐发展。

依法治国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可靠保障。法治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手段,也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因此,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加强法律建设,依法治国。


看过“对法治的认识”的人还看了:

1. 谈谈我对中国法治的认识

2. 谈谈你对全面依法治国的理解

3. 浅谈全面依法治国心得体会

4. 法治文章

5. 法治工作经验总结

热点内容
劳动合同法若干问题28条 发布:2024-12-26 16:50:44 浏览:918
行政法与民商法的关系 发布:2024-12-26 16:41:14 浏览:694
经济法基础题型及分值 发布:2024-12-26 16:20:54 浏览:697
法院拍卖车有违章 发布:2024-12-26 15:54:33 浏览:834
公司安全经理付法律责任 发布:2024-12-26 15:53:50 浏览:310
有法律效力的货款欠条模板 发布:2024-12-26 15:51:28 浏览:829
民法通则还 发布:2024-12-26 15:31:44 浏览:439
房地产行业法律法规 发布:2024-12-26 15:31:44 浏览:857
无锡市汇恒法律咨询有限公司 发布:2024-12-26 15:18:23 浏览:172
微信聊天记录有法律效力么 发布:2024-12-26 14:52:36 浏览:2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