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学百科 » 道德经录音

道德经录音

发布时间: 2024-07-23 01:02:03

道德经(三):接纳自我

“和其光,同其尘”,修道讲究无为、和谐。万物皆有道性。不论是万物之间,还是个体本身。人如果觉知道性,就能达到一种平静愉悦的状态,其关键在于接纳自我。接纳自我是指接纳全然的我,包括世俗不能接受的那部分。我们的痛苦往往来源于拒绝接纳。当我们认定某方面很糟糕,应当修改,困扰就会扑面而来。

生活是很多信息组成的,人的思维稍纵即逝,想要觉知思维,需要随时关注自己的声音。

你可以冥想,羡兄可以用录音机录下自己一天的对话(一整天的录音你没有时间重听也没关系,只要你时刻意识到自己在录音,将你的注意力集中在话语上,就能发现很多东西),可以写日记。

有时我把目光锁定在睡懒觉,配隐并且深信懒惰是一种罪过,我就开始讨厌自己,负面情绪霸占脑袋。这就是抑郁的来源。

有时候我把目光聚集于美食,吃红提、芒果干,幸福感爆棚,热爱生活,正面情绪冉冉上升。这就是乐观的起始。

第二个阶段,我们可以把目光培派厅有意识地转向积极面——那些让你开心的事情。

第三个阶段是全然接纳,也就是说,我们的所有行为都不再贴上好坏的标签,一眼看去全是淡淡的喜悦,也不再需要转变视角。一个全然接纳自己的人,会非常舒服,自己坦然,与人舒适。

我是园烟向晚,法律人、吃货、行动派,希望我的文字对你有帮助(^_^)!

欢迎多多点赞,关注小圆~这样我们就能一起进步啦!

② 哪里有有周老师讲的《道德经》(录音或文字都可以)下载

道 德 经
一章(45)
道,可道,非恒道。名,可名,非恒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二章(46)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三章(47)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知不敢弗为而已,则无不治。
四章(48)
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五章(49)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闻数穷,不如守中。
六章(50)
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七章(51)
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不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八章(52)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居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九章(53)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下之道。
十章(54)
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修除玄览,能无疵乎?爱民治国,能无智乎?天门开阖,能为雌乎?明白四达,能无知乎?生之、畜之,生而不有,长而不宰。是为玄德。
十一章(55)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十二章(56)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十三章(57)
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
十四章(58)
视之不见,名曰微;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夷。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其上不皎,其下不昧,绳绳兮不可名,复归于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
十五章(59)
古之善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夫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豫兮,若冬涉川;犹兮,若畏四邻;俨兮,其若客;涣兮,其若凌释;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混兮,其若浊。孰能浊以止?静之徐清。孰能安以久?动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
十六章(60)
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殁身不殆。
十七章(61)
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
有不信焉。悠兮,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
十八章(62)
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十九章(63)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思寡欲,绝学无忧。
二十章(64)
唯之与阿,相去几何?美之与恶,相去若何?人之所畏,不可不畏。荒兮,
其未央哉!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我独泊兮,其未兆;沌沌兮,如婴儿之未孩;儡儡兮,若无所归。众人皆有馀,而我独若遗。我愚人之心也哉,沌沌兮!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淡兮,其若海,望兮,若无止。众人皆有以,而我独顽似鄙。我独异于人,而贵食母。
二十一章(65)
孔德之容,惟道是从。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今及古,其名不去,以阅众甫。吾何以知众甫之状哉?以此。
二十二章(67)
「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哉!诚全而归之。
二十三章(68)
希言自然。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孰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
而况于人乎?故从事于道者,同于道;德者,同于德;失者,同于失。同于道者,道亦乐得之;同于德者,德亦乐得之;同于失者,失亦乐得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二十四章(66)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其在道也,曰馀食赘形,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居。
二十五章(69)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二十六章(70)
重为轻根,静为躁君。是以君子终日行不离辎重。虽有荣观,燕处超然。奈何万乘之主,而以身轻天下?轻则失根,躁则失君。
二十七章(71)
善行,无辙迹;善言,无瑕谪;善数,不用筹策;善闭,无关楗而不可开;
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
是谓神明。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智大迷。是谓要妙。
二十八章(72)
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常德乃足,复归于朴。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为天下式,常德不忒。常德不忒,复归于无极。朴散则为器,圣人用之,则为官长。故大制无割。
二十九章(73)
将欲取天下而为之,吾见其不得已。天下神器,不可为也。为者败之,执者失之。物,或行或随,或嘘或吹,或强或羸,或挫或隳。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
三十章(74)
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其事好还:师之所居,荆棘生焉。大军之后,必有凶年。善有果而已,不以取强。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勿骄,果而不得已,果而勿强。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
三十一章(75)
夫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居。君子居则贵左,用兵则贵右,故兵者非君子之器。不祥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为上。胜而不美,而美之者,是乐杀人。夫乐杀人者,则不可得志于天下矣。吉事尚左,凶事尚右。偏将军居左,上将军居右,言以丧礼处之。杀人之众,以悲哀泣之,战胜以丧礼处之。
三十二章(76)
道常无名。朴虽小,天下莫能臣。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天地相合,
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可以不殆。譬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于江海。
三十三章(77)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三十四章(78)
大道泛兮,其可左右。万物恃之而生而不辞,功成而不名有。衣养万物而不为主,可名于小;万物归焉而不为主,可名为大。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
三十五章(79)
执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泰。乐与饵,过客止。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视之不足见,听之不足闻,用之不足既。
三十六章(80)
将欲歙之,必故张之;将欲弱之,必故强之;将欲废之,必故兴之;将欲取之,必故与之。是谓微明。柔弱胜刚强。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三十七章(81)
道恒无名,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
无名之朴,夫亦将不欲。不欲以静,天地将自正。
三十八章(1)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无为而有以为。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是以大丈夫居其厚,不居其薄;居其实,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
三十九章(2)
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侯得一以为天下正。其致之。天无以清,将恐裂;地无以宁,将恐废;神无以灵,将恐歇;谷无以盈,将恐竭;侯王无以贵高,将恐蹶。故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是以侯王自谓「孤」、「寡」、「不谷」。此非以贱为本耶?非乎?故致数誉无誉。是故不欲禄禄如玉。珞珞如石。
四十章(4)
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四十一章(3)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类,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夫唯道,善始且善成。
四十二章(5)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人之所恶,唯「孤」、「寡」、「不谷」。而王公以为称。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强梁者不得其死」,吾将以为教父。
四十三章(6)
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无有入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
四十四章(7)
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是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
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四十五章(8)
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躁胜寒,静胜热,清静为天下正。
四十六章(9)
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四十七章(10)
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明,不为而成。
四十八章(11)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四十九章(12)
圣人常无心,以百姓心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得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得信。圣人在天下,歙歙焉,为天下浑其心,圣人皆孩之。
五十章(13)
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动之死地,亦十有三。夫何故?以其生之厚。盖闻善摄生者,陵行不遇兕虎,入军不被甲兵。兕无所投其角,虎无所措其爪,兵无所容其刃。夫何故?以其无死地。
五十一章(14)
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器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亭之毒之,养之覆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五十二章(15)
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复守其母,没身不殆。塞其兑,闭其门,终身不勤。启其兑,济其事,终身不救。见小曰明,守柔曰强。用其光,复归其明,无遗身殃,是为习常。
五十三章(16)
使我介然有知,行于大道,唯施是畏。大道甚夷,而民好径。朝甚除,田甚芜,仓甚虚,服文采,带利剑,厌饮食,财货有馀,是为盗竽。非道也哉!
五十四章(17)
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脱,子孙以祭祀不辍。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馀;修之于乡,其德乃长;修之于邦,其德乃丰;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故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邦观邦,以天下观天下。吾何以知天下然哉?以此。
五十五章(18)
含「德」之厚,比于赤子。毒虫不螫,猛兽不据,攫鸟不搏。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合而□作,精之至也。终日号而不嗄,和之至也。知和曰常,知常曰明,益生曰祥,心使气曰强。物壮则老,谓之不道,不道早已。
□〔峻(去‘山’换‘血’)〕zui1。
五十六章(19)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塞其兑,闭其门,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故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贵,不可得而贱。故为天下贵。
五十七章(20)
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吾何以知其然哉?以此: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人多利器,国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盗贼多有。故圣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五十八章(21)
其政闷闷,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孰知其极?其无正。正复为奇,善复为妖。人之迷,其日固久!是以圣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耀。
五十九章(22)
治人、事天,莫若啬。夫为啬,是谓早服,早服谓之重积德。重积德则无不克。无不克则莫知其极。莫知其极,可以有国。有国之母,可以长久。是谓深根固柢,长生久视之道。
六十章(23)
治大国若烹小鲜。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其神不伤人。非其神不伤人,圣人亦不伤人。夫两不相伤,故德交归焉。
六十一章(24)
大国者下流,天下之牝,天下之交。牝常以静胜牡,以静为下。故大国以下小国,则取小国;小国以下大国,则取大国。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大国不过欲兼畜人,小国不过欲入事人。夫两者各得所欲,大者宜为下。
六十二章(25)
道者,万物之奥。善人之宝,不善人之所保。美言可以市尊,美行可以加人。人之不善,何弃之有?故立天子,置三公,虽有拱璧以先驷马,不如坐进此道。古之所以贵此道者何?不曰:求以得,有罪以免邪?故为天下贵。
六十三章(26)
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大小多少,报怨以德。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矣。
六十四章(27)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为者败之;
持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持,故无失。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自然而不敢为。
六十五章(28)
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民之难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国,
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知此两者亦稽式。常知稽式,是谓玄德。玄德深矣,远矣,与物反矣,然后乃至大顺。
六十六章(29)
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是以圣人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是以圣人居上而民不重,居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六十七章(32)
天下皆谓我道大,似不肖。夫唯大,故似不肖。若肖,久矣其细也夫!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今舍慈且勇,舍俭且广,舍后且先,死矣。夫慈,以战则胜,以守则固。天将救之,以慈卫之。
六十八章(33)
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与。善用人者,为之下。是谓不争之德,是谓用人之力,是谓配天,古之极。
六十九章(34)
用兵有言:「吾不敢为主,而为客;不敢进寸,而退尺。」是谓行无
行,攘无臂,执无兵,乃无敌矣。祸莫大于轻敌,轻敌几丧吾宝。故抗兵相若,
哀者胜矣。
七十章(35)
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言有宗,事有君。夫唯无知,
是以不我知。知我者希,则我者贵。是以圣人被褐而怀玉。
七十一章(36)
知不知,上,不知不知,病。圣人不病,以其病病,是以不病。
七十二章(37)
民不畏威,则大威至。无狎其所居,无厌其所生。夫唯不厌,是以不厌。是以圣人自知不自见,自爱不自贵。故去彼取此。
七十三章(38)
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此两者,或利或害。天之所恶,孰知其故?天之道,不争而善胜,不言而善应,不召而自来,姗然而善谋。天网恢恢,疏而不失。
七十四章(39)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若使民常畏死,而为奇者,吾得执而杀之,孰敢?常有司杀者杀。夫代司杀者杀,是谓代大匠斫。夫代大匠斫者,希有不伤其手矣。
七十五章(40)
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之不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不治。
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是以轻死。夫唯无以生为者,是贤于贵生。
七十六章(41)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强则灭,木强则折,强大居下,柔弱居上。
七十七章(42)
天之道,其犹张弓欤?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馀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馀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馀。孰能有馀以奉天下?唯有道者。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居,其不欲见贤。
七十八章(43)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是以圣人云:「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受国不祥,是为天下王。」正言若反。
七十九章(44)
和大怨,必有馀怨,安可以为善?是以圣人执左契而不责于人。有德司契,
无德司彻。天道无亲,恒与善人。
八十章(30)
小邦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邦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八十一章(31)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老子道德经终◇
===================================
一九九四年,祥子据马王堆汉墓帛书本、任继愈《老子今译(修订本)》(上海古籍出版社,一九八五年版)校订。
电子版底本:
①一九九二年,李晓渝等据陈鼓应《老子注译及评介》(北京中华书局一九八四年版),参照马王堆汉墓帛书本及江南文化书院黄山分院《道德经》(一九九零年版)输入之《老子》电子版
②一九九三年,常人《道德经解》电子版

再给你个地址吧
http://..com/question/16488029.html?fr=qrl3

③ 跪求河南万名小学生吟诵《道德经》现场录音。

是灵宝的吗?

哎呀你怎么不早说

我今天早上才从电视上看过录像

不过我有一张图片

④ 道德经解读的最好的是哪个版本

《道德经》在流传过程中,形成了很多版本。我们今天所能见到的最早的《道德经》版版本,是权在湖北荆门郭店楚墓中出土的战国竹简本。其次则是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西汉帛书本。在历史上流传最广的《道德经》版本则是汉代河上公本和曹魏王弼本。 据统计,清代之前,《道德经》版本有103种之多。古书在上千年的传抄、刻印过程中难免出现错误,因此,在不断地出现校订本,迄今为止,校订本共三千多种。目前,学术界较为重视的版本,是王弼的版本,和长沙马王堆出土的两个抄本,称为帛书甲本、乙本。帛书道德经,早王弼本400余年,近些年许多学者推崇帛书,但甲本缺字1400,乙本缺字600。 千百年来,为《道德经》作注疏者不计其数。元代正一天师张与材曾说:“《道德经》八十一章,注本三千余家。”据学者调查,流传至今的《道德经》注本约有一千余种。 现在的 通行本有:中华书局《老子注译及评价》陈鼓应 著 饶尚宽 译注 《老子——中华经典藏书》

⑤ 《道德经》第四讲

作业:“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以此感悟:为何说与不同政见的人搞好关系更加接近于“成功"?(请老师同学指导)

《感悟“道冲”,感悟人生》

     信阳平桥二小      杨磊

《道德经》第四章,关于“道冲”一词的理解,我好像钻进了牛角尖。两天来我煞费苦心,甚是不解。反复老师的讲课录音,单独请教老师,参悟同学“品茶悟人生”心得,于是豁然洞开。如此神妙的参悟,第一次遇见。喝了N多年的信阳毛尖,体察过茶汤由混沌到清冽到清淡,也品评过茶质的优劣,或味苦或味涩或味甜。雨前茶的清香,秋季茶的甘甜,可那关注的只是茶的表象,品的是茶的口感。而今豁然明白,这茶的苦与甜,正是生活的过往里的人生内涵。生命从春天走到秋天,顶着花,带着刺,最终迎来果的丰满。

不论种茶也好,沏茶也罢,茶道即人道,只是“百姓日用而不知”。若不走进老子,俺依旧活得昏昏然。

如今想来,“大口喝酒,小口品茶”,这是刚柔相济的过往。“酒七茶八”,是“不盈”的呈现。茶“冲”成汤,而每一道都与生命关联,若能在品茶的过程中放慢速度,喝喝停停,定能品出茶中的人生甘甜。

我很爱茶,可我从来没有如此品饮过茶,现在想来,这不只是糟蹋了茶,更是糟蹋了已经溜走的时光。每每喝到最后一道茶,近段时日,立刻感觉喝的是自己生命的尽头。面对这生命尽头的每一天,舍不得让时光就这样溜走。将生命拉长,与老子的经典为伴,再不能模糊了自己的容颜。

伴随着对“道冲”的理解,让“道冲”的妙用“溥博如天;渊泉如渊。”让“挫其锐,解其纷,和气光,同其尘”与生活相参。让充盈于人的意识里的“道冲”,接碧连天。

借用老子的精英理念,参悟与“不同政见”的人搞好关系,那是“成功”的起点。

按照1=1+1,我想,它应该包括政见高与低两个曾面。参悟在一个拥有二百多人的团队里,尤其是知识分子集中的地方,如何让这政见高低不同的人群和谐呈现,形成单位里的正知正见,让大家“和其光,同其尘,挫其锐,解其纷”?

于是我理解,这里的“和其光”,应该是彼此辉映,相互映照;    “同其尘”也应该是彼此包容,海纳百川。

首先“和其光”,这个和其光,是指每一个个体,不管你是萤火虫也好,也不管你是“小太阳”也好,如果能够凝聚在一起,那也会“灼灼光明”,力量无限。

曾流行这么一句话:不是东方压倒西风,就是西风压倒东方。那么在一个团队里,那和起来的光,定能让尘埃无处隐藏。可是如果反之,这个团队就会任由副能量逐步呈现!

那么,如何让自己成为正能量的发光源?

第一,要敢于走进比自己有能量的人。有句话这样说:你是谁并不要紧,关键是你和谁在一起。跟着蜜蜂找花朵,跟着苍蝇找厕所。月亮跟着太阳走,最终自己也成了发光源。我们跟着洪涛老师,走进老子的《道德经》,一起按照老子的精英理念修炼自己的德行,最终也让会自己成为精英。

第二,要不断地修行自己,俱足自己的能量。走进有能量的人固然重要,可是那只是外因,那是“助燃”。要让自己变得有能量,让自己成为发光,那么要靠“自燃”。一个人,一生只是为了一件事,那就是让自己的德行,一天天地高大起来!由此我想起奥斯特洛夫斯基的一句话:人的一生可能燃烧也可能腐朽,我不能腐朽,我愿意燃烧起来!

这样,自己自然也就成了发光体。借用胡适的话:“怕什么真理无穷,进一寸有一寸的欢喜。”我想说:要让自己得一寸能发一寸的光明!

“和气光,同其尘”,对于学校这样的大家庭,是要大家一条心,是要全校一个音。应该说,这是一种美好的夙愿和期许,也是作为管理者必须具备的精英思维。可是现实中,有“光”就能“发”吗?无光就愿意“纳”吗?

其实,人与人之间如果不和谐了,那么这“光”,无论如何也是和不起来的。曾经一度有人批评那些头上长“角”,身上长“刺”的人。这样的人,是社会不稳定的主要因素,是无论如何也和不起来的。还有孔子说的“道不同不相为谋”者,也说明是不和“道”的。

那么这“光”这“道”怎样才可以和起来呢?老子在《道德经》第四章给出了答案:“挫其锐,解其纷。”

举一个我们小学生削铅笔的例子。低年级小同学要求用铅笔写字。一次给低年级同学上课,我布置完作业,只见课堂上,小学生不断地出现削铅笔现象,究其原因,原来是因为铅笔因削的太尖,用力不当,铅笔折了。因此我就要求同学不要将铅笔削得太尖。因为尖则易断,容易带来学习的纷扰。削铅笔如此,人生亦如此,如果一个人性格太过强势,说话太过尖锐,得理不饶人,那么他一定会给自己,同时也给别人带来纷扰不断。

其实《道德经》七十六章说的很好,“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七十八章有言:“弱之胜强,柔之胜刚。

我记得曾经读到过这样一首小诗:

得饶人处且饶人,德恩广被虎亦亲。劝君留得三分面,一朝用得自宽心。

我有一位近门的妹妹,伶牙俐齿,说话总是爱占上风。尽管她很能干,付出的也不少,可是走到哪里都不能与人和谐,付出的很多,可是也抵消不了她的傲慢。

锋芒太露是人生大忌:持己之而与人为纷,以己之光,而照人之尘。挫其锐,则纷自解。和其光,则尘自同。

这样以来,当生命的琴弦被调得和谐的时侯,她与生活的每一次碰撞,都会奏出爱的乐章,如此地悦纳不同政见,那一定是我们成功的起点。

                                             

⑥ 《道德经》该怎么“读”

提到《道德经》,彷佛是大众耳熟能详的,大街上随便找个人,就算说不出肯定也都听过几句,什么“道非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什么“上善若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什么“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可是再往后呢?

不说全文会背诵,我猜大多数人肯定连全文都没有朗读过。包括我自己也是,道德经相关的书买了不止一本,可是的的确确没有从头到尾看过。一般看的最多的就是前面几章,看着看着就碰到晦涩、不能理解的,于是放下、就再也没有拿起来过。

前日受人相邀,在喜马拉雅录《道德经》。想要录音,自己必然要先通读、知其意(时间紧,只能略知其意,断句不错即可)。这一通读,问题立马来了。首当其冲的就是不知道怎么读,这又分了几种情况。

一、生僻字

第一种是生僻字,比如橐龠,埏埴,隳等。生僻字好解决,随手查了就是。

二、通假字

第二种是通假字,最常见的就是“见”通“现”、“知”通“智”这种,但凡有点古文底子的都能知道。

又如“多言数穷”,这个“数”为“速”的通假字,就比较少见到了。

还有一些几乎没遇到过的,比如“道冲而用之或不盈”,这个“冲”字大家都认识,但是应该鲜少有人知道它是个通假字吧?它同“盅”,读作一声“zhong”,引申为虚。

但通假字好在只要知道了意思,就能确定读音。最难的还是第三种。

三、多音字

多音字又分了若干情况。

1、简单常用的

简单常用的很好判断发音,比如“非以其无私邪”,“邪”读ye;“处众人之所恶”,“恶”读wu;“万乘之主”读作四声的cheng。这些是大家都知道的。

2、根据意思容易判断读音的

还有根据意思很容易判断读音的,如“生之畜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根据上下文知道“长而不宰”是“作为万物之长而不主宰他们”的意思,很容易判断“长”读作zhang。

3、知道意思也不容易判断读音的

还有些情况是你即便理解了意思,也不太好断定读音的。

比如“唯之与阿”,这里的“阿”是怠慢地回答的声音,那这个声音到底读作“a”还是“he”呢?最终,我还是又叠加了含义中的“呵斥”之意,读作“he”。

再如“同于道者,道亦乐得之”,意思很好理解“符合道的人,道也愿意帮助他”,但是还是不能确定“乐”读“yao(喜欢、欣赏)”还是“le(乐意)”还是“yue(不亦乐乎)”,最终我还是综合了意思和猜测古人思维选了读作yao。

还有“夫乐杀人者,则不可得志于天下矣”,意思是以杀人为快乐的人,或者喜欢杀人的人,那么到底读作yue还是yao呢?我索性跟上面一样,都取了yao的含义和发音。

4、不知其是多音字

还有些字由于在现代汉语中只用到一个发音,文言文才有其它发音,所以一般人已经不知道它是多音字了。

比如“其上不皦,其下不昧,绳绳兮不可名”,看到“绳绳”你会想到它应该念“minmin”吗?更何况还有小部分人认为就应该采用“shengsheng”的本意和读音。

这么一路如履薄冰、战战兢兢地读下去,以至当看到“我独异于人,而贵食母”这句,都不敢相信这个“食”就读作shi了。

比较有意思的是这个:“沌沌兮,如婴儿之未孩”,这个“孩”是通假字,通“咳”,而“咳”又是个多音字,在这里的意思是小孩的笑,所以读作二声的hai。也就是又是通假又是多音地转了一圈,它的发音跟直接看到“孩”的发音是一样的。对于只看结果的人来说是一样,但是对于做学问(这么说有点太高大上了,换成“较真儿”吧)、对于较真儿的人来说,是不一样的。

道德经作为一部本来就深奥、晦涩的经典,本身就会被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解读,因此字的读音也会随之不同。

我在18岁以前属于一切跟随高考考点学习的考生,18岁以后再没学过语文(本科学的物理)。今日初读《道德经》这类经典深奥的古文,有错、误之处还敬请指出。我知道有很多从教者和文化底蕴深厚的大牛,欢迎指正、交流哈。谢谢啦!

ps:不敢相信自己拿手机敲了1500多字……

热点内容
公司解雇怀孕员工最新劳动法如何赔偿 发布:2024-12-26 11:13:28 浏览:376
援额法官 发布:2024-12-26 10:31:27 浏览:861
深圳电大经济法基础网上形考作业答案 发布:2024-12-26 10:24:09 浏览:114
注会税法和经济法 发布:2024-12-26 10:16:57 浏览:170
人民法院的作用 发布:2024-12-26 10:00:28 浏览:674
婚姻法共同债务 发布:2024-12-26 09:53:17 浏览:419
灌木火灾法律责任 发布:2024-12-26 09:49:21 浏览:419
自考国际经济法概论大纲 发布:2024-12-26 09:48:19 浏览:650
中牟法律援助 发布:2024-12-26 09:38:32 浏览:583
个人原因属于劳动法那条 发布:2024-12-26 09:35:08 浏览:4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