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学百科 » 体悟道德

体悟道德

发布时间: 2024-07-26 20:29:00

『壹』 道德经学习体悟

《老子》又名《道德经》,共81章,前37章为《道经》,后44章为《德经》。《道德经》的核心是“道”。它继承了《周易》、《洪范》等著作的朴素辩证法思想,揭示了事物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并提出“天道自然无为”的无神论思想。《老子》将视角放在宇宙之外,与“道”相比,宇宙万物只是渺小的存在。它的内容博大精深,直到现在,在某些方面对《老子》的研究还没有定论,《老子》之于研究者,一如它所说的:“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廖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
《老子》文约意丰,视角独特,思想深邃,内容博大精深。今天,它仍然具有巨大的现实意义,大而言之,它在治国理政、运筹用兵、处理国际关系、现代企业经营管理等方面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小而言之,它是人们为学、修身、处理各种人际、社会关系的精神圭臬。
以上是重庆出版社书立方系列口袋书《老子》的前言,也可以作为《道德经》的读后感,我想以我个人观点修正几点内容:1,我对上文“视角独特”异议,应该说《老子》的思想已经摆脱了“视角束缚”,正所谓盲人摸象、各说异端,现代人很难理解和不能正确定论《老子》的原因就在于他们的视角的局限性所致。2,我对“大而言之”的观点做点补充,《老子》的宇宙观,不能只局限于地球,他能解释我们现有的宇宙观,他甚至对星际探索、天外生命、克隆技术等前沿科学都有指导和启发作用。可以说它没有时代性,它可以随时间无限延长。3,它可以小到,分子生物学甚至更微观的科学领域,因为人类还没发现0.1飞米以下的物质结构是什么样子。

『贰』 《道德经》|真正觉悟的人,会有这样七种外在的表现状态

《道德经》解读到这里,我们明白了“道”是万物运行的内在动力,我们有一个,认识规律,抓住事物的本质的期望,把这种认知能力体现在做事、做人之上,这是学以致用的初心。

但是“道”属实难体会,老子在上一章说:“无状之状,无物之象,谓之恍惚”。道是无形也无色的,所以老子也说“道”让人恍惚。

“道”虽然看不到、摸不着但是道确实是能被感悟,规律的运行不会因为人的喜好与立场而发生丝毫变化。

就像太阳的升起落下,不会因为人们不想起床,就会晚一点升起来,也不会因为因为草地上奔跑着快乐的孩子,就多绽放一些光芒,而晚一点落山。天行健,都按照自然规律而生生不息。

根据我们对老子的理解,他每每说完一个抽象的道理,随后就会摆事实讲道理,比如告诉我们“道可道,名可名”之后,就用水德来比喻道性。

同样,老子说道之“恍惚”,“无物之象”,又有了学子们体会不到的担心,所以这次以人举例,更形象的说明什么是“道”,“悟道”以后是什么样子。

古之善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夫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豫兮,若冬涉川;犹兮,若畏四邻;俨兮,其若客;涣兮,其若凌释;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混兮,其若浊;澹兮,其若海;飂兮,若无止。孰能浊以静之徐清?孰能安以动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

译文:古时那些善于行“道”的人,见解微妙而且深刻玄远,不是一般人所能了解的。

正因为他深藏不露无法了解,所以只好勉强用下面一些比喻来将他描述:他的小心谨慎,就像冬天赤脚涉水过河时那样逡巡不前。

他的警惕戒备,就好像居于强邻的包围之中,不得不时时警惕万分。

他拘谨严肃,就像在做客一样。

他融合可亲,就好像正在消融的冰。

他醇厚质朴,就像没有雕琢过的原木。

他旷远豁达,就像空旷的山谷一样。

他浑厚宽容,就像混混浊浊的江河大流一样。

谁能在混浊中静下来,在静中慢慢变得澄清?

谁又能在安定中动起来,使其慢慢显出生机?

保持上述道的要义的人,不肯自满。正因为他从不自满,所以能够去故更新。

老子的启示(一)得道之人的七种状态

(1)老子说:“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上一章说,古道为今用,道不分古今,没有新旧。那么能“执道御今”的人是什么样子呢?

真正悟道的人,一般人是看不懂他的,老子评价为“深不可识”。越是看不懂的,越想看明白(人都有这种心理),因为深不可测,老子也只能勉强的来用文字形容,让人们的心里有一个目标和参照。

冬天的河面会结冰,有的地方厚,有的地方薄,可以想象一下,如果打算在滑溜溜的冰面上行走,我们是一个什么样的状态。

这个状态就是 悟道者,做事之前的样子,豫兮,若冬,涉川。准备做事的样子就像冬天过河,“如履薄冰”。

这句话令人深思,那些拥有了大智慧的人,尚且如此行事,我们普通人应该如何做呢?

(2)做事之前要详细周密的做计划,做完事之后呢?老子说,有道之人,还是会谨言慎行,保持一种“若畏四邻”的状态,并不是真的惧怕,而是一种“居安思危”的人生态度,成功固然是喜悦的事,如果心态跟着一起膨胀了,反而会乐极生悲,所以 把事做成做好之后,也要谦虚低调,不要四处张扬。

(3)当我们遇到很尊贵的客人是什么状态?有“道”之人就是这个状态,即使我们不描述这种状态,想象一下也可以感受那种样子,谨慎之中又有一些严肃。

(4)老子的主导思维是“有无”,既然有这一面,那么就有对立一面。有了这种思维方式,我们就更方便理解“涣兮若冰之将释”,严肃和谨慎,到了一定程度就会转化为紧张,焦虑,所以再好的东西,过度了,也会走向另一面。

所以老子说, 有“道”者,不仅谨慎严肃,又轻松自然,就像冰川里正在融化的冰一样。人不能总是紧绷绷的,也要会放松,能轻松自然,带一些幽默。

子夏曰:“君子有三变:望之俨然,即之也温,听其言也厉。”(语出《论语》)看上去是很严肃,接触以后却很温暖,但是说话却又严厉。

(5)真正悟道的人,可以说已经没有了世人的小聪明,小智慧。给人的印象,看上去非常纯朴敦厚,就像一块没有雕琢的璞玉。

(6)“谷神不死”,是因为其神妙而“谷”深深, 这里又用“谷”做为豁达深沉这种气质的比喻对象,“旷兮其若谷”胸襟旷达开阔,就像深谷。

(7)“混兮其若浊”这是做人的大学问,做人不仅要懂的勤奋,改正自己的缺点,谨慎小心,轻松幽默。但是 没有“混兮其若浊”的觉悟,是很难在人世间做到游刃有余,人要有智慧,身段却要柔。 不能因为自己的能力,智慧就让自己高高在上,说话做事都要显得与众不同。老子形容这种状态“挫其锐,解其纷,和光同尘”。真正的高手,都有大智若愚之像。

老子的启示(二)心因静而清

一杯混浊的水,想要变的清澈,最好的办法是,把它静静的放在那里,水慢慢的就变的清澈了。

这是以物喻人的叙述方式,人心纷乱繁杂,外界五光十色,生活里忙忙碌碌,有一句话讲,“迷失在欲望的森林”, 如果苦于找不到出路,那就静下来吧,心里的杂念,也会慢慢沉淀,恢复心的本自清澈。

儒家《大学》讲究“止定”功夫,和这里老子的话,有相似之处,可见在悟道人的眼中,道理都是相通的。

止定后,才能让情绪沉淀,冷静后才能思考,思考之后有了正确的方向,再去行动,这样才能事半功倍。

所以说, 所谓“求道”“悟道”“求真”,并非只是在思想境界里打转,老子说的话,如果认认真真体会,是立刻可以改变思维的,是从低层思维向高层思维突破的路径。

是实实在在可以在生活里应用的方法,看似很简单的道理,做人做事遇到困难了就迷惑,是因为道理没有真正体会。

“道”是简单的,是实用的,客观规律是用心可以体会认知的,但是首先要有悟“道”这个起源,才会有体“道”,行“道”的结果,佛家称为“发心”,要定一个目标。

如果能体悟到上述这些道理,老子说这样的人,“不欲盈”,一杯水,永远不要满,才不会溢出来烫着手,这种虚而不满的状态,才是真正的圆满。保持这样谦虚,永远不盈满的状态,才能静下来,静的下来才会生智慧,有了智慧办事就会事半功倍,达成所愿。

老子的道理似是一个圆环,开始下手是静与定,最终高级思维,又回到了静与定。这也是,“道”的样子,混而为一。我们追求的,认真的探索的其实就是“一”。

能保持,“不盈满”的状态,就会永远新,“日日新,苟日新,又日新”,什么是新?对于人而言就是进步,同样这样的道理用一句很通用的话来说“谦虚使人进步” ,道理多么简单,就是这简单的道理,做到了,就能解决人生大问题,提升大层次。

老子从不说做不到的,不会用神秘的语言说一些别人听不懂的,他甚至非常担心后人们看不懂,所以总是举例子。

他说的就是生活里要用的道理,因为老子本人就在“和光同尘”,就是“敦兮其若朴”,他是悟道的人,岂会背道而行。

老子不说虚话,道理都是实在的。所以理解《道德经》结合生活,才是真正体悟大道的捷径,因静得静不是真静,乱中有静才是真功夫。

『叁』 在逆境中觉悟真理,在道德轮丧时体悟道德!绝不随波逐流,哪个是真的你的本心

我的真正本心是在逆境中觉悟真理还有绝不随波逐流。

我不会选择在道德沦丧的时候体验道德,那样的道德代价太大,我认为,现如今普遍接受的都是高等教育,都知道道德的底线在哪里,都知道我们应该如何为人处世,为何偏偏去做那些触碰道德底线的事情去体验觉悟道德呢?我们心中应该有一杆秤,去衡量道德,做事之前,三思而后行,不要为了所谓的体验道德,做出难堪的事情来。

『肆』 《道德经》第二章  心得体悟

道德经·第二章

春秋时期 · 老子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惟弗居,是以不去。

心得如下:

1、美和丑、善与恶是相互对立的关系中产生的。且他们是相互依赖而成的,失去了一方就没有另外一方,比如全天下都是美女还有丑女吗?美女还是美女吗?只是个"女人"而已。再比如全天下都是雷锋,雷锋还是雷锋吗?

2、相互对立的东西是可以互相转化的,福祸相依,祸兮福之所附,福兮祸之所依。佛家说"小烦恼小菩提,大烦恼大菩提"。

3、"无为之事,不言之教"无为不是无作为,而是不要妄为,更不要用语言、概念去教育别人。"很多家长说:"我说了多少道理给孩子听,孩子就是不想听。"我有时问一句,"你做得到吗?你做到了再教育孩子吧!"大部分家长会一边感慨做到不容易,一边继续严格要求孩子。"身教胜于言教",先做好自己吧!

4、"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你可以高调做事,但不可邀功。比如你帮助了某人,然后你整天在某人前邀功说,你今天的成就是我当初帮忙的。我想某人不但无法感恩你,而且第一个想灭的就是你。再比如自古那些功高震主的人死得最快!范蠡和张良就很聪明,功成身退,得以善终,流芳百世!

所以老子让你不要居功,不是让你失去功劳而是让你的功绩不会失去(夫唯弗居,是以不去),这不是消极这是大智慧。

5、"君无为而臣有为,无为而无不为",作为企业领导或者人民领袖就应该有"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心里不是去想占有多少利益,天下都是你的,有必要去争吗?你应该想的是如何给员工或子民创造最大的利益,看起来是无私奉献,其实最大获利的是你,因为员工们会以主人公的心态竭尽全力为你服务,这不是计谋,这是大智慧大道。

    老子的智慧就是看起来不利于自己可最终都告没是最大的受益者就是自己。看起来是消极的,但应该是最积极的。 当然要做到这些不是靠你的小猛简聪明就能成的,而是靠一个人的境界去体悟的。

      以前的我看不懂也无法理解道德经,现在是非常深刻地理解且非常喜欢此中大智慧,同时我也愿践行,因为我深知最大的受益者就是我自己!有时讲完课,袜知纳我都会问我的学生:"这节课最受益的是谁?"我的学生都会笑着异口同声地回答:"是陈老师,因为教学相长!"知我者,我的学生也![呲牙]

热点内容
电子版offer有法律效力吗 发布:2024-12-26 11:56:54 浏览:593
有关于经济法搜题的公众号 发布:2024-12-26 11:47:20 浏览:386
自治区教育法律法规 发布:2024-12-26 11:46:02 浏览:19
湖南水务行业法律法规 发布:2024-12-26 11:43:39 浏览:731
公司解雇怀孕员工最新劳动法如何赔偿 发布:2024-12-26 11:13:28 浏览:376
援额法官 发布:2024-12-26 10:31:27 浏览:861
深圳电大经济法基础网上形考作业答案 发布:2024-12-26 10:24:09 浏览:114
注会税法和经济法 发布:2024-12-26 10:16:57 浏览:170
人民法院的作用 发布:2024-12-26 10:00:28 浏览:674
婚姻法共同债务 发布:2024-12-26 09:53:17 浏览:4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