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与关系是什么意思
① 法治的含义是什么
法治是指以民主为前提和基础,以严格依法办事为核心,以制约权力为关键的社会管理机制、社会活动方式和社会秩序状态。
法治的优越性是相对于人治而言的,而这种优越性主要体现在:
第一,法治社会的法律作为成文的衡量是非对错的标准,由于没有特别针对某一部分人群,所以具有普遍适用性;
第二由于条文明确规范,所以能够约束社会每个人和每个全体的行为;
第三法律不随时间或者具体应用情况而改变,这些保证了法律的公正性和权威;
第四法治社会的法律出发点为保证每个社会成员的基本权利和自由,这位法律制定的本身提供了正当性。而对于以上的每一条,人治社会都无法给予保证。
(1)法治与关系是什么意思扩展阅读:
法制与法治的区别和联系
法制和法治是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两个概念,不容混淆。法制指法律和制度,包括政治经济文化与司法等领域的各类法律规范及其制度。
任何一个政权要维持正常的国家机构的运作与社会秩序的稳定,都必须用法制规范人们的行为,调整不同利益群体和个人的利益。法治则意味着不仅要有完备的法律体系和制度,而且要求树立法律的权威,以此保障社会主体认真对待和遵从法律,切实依照法律治理国家。
从另一个方面看,法制存在于各种政体之中,有国家就必然有维护国家秩序的法律和制度,而法治的实践只会存在于民主与共和的政体之中。二者的主要区别在于:
1、法制是法律制度的简称,属于制度的范畴,是一种实际存在的东西;而法治是法律统治的简称,是一种治国原则和方法,是相对于“人治”而言的,是对法制这种实际存在东西的完善和改造。
2、法制的产生和发展与所有国家直接相联系,在任何国家都存在法制;而法治的产生和发展却不与所有国家直接相联系,只在民主制国家才存在法治。
3、法制的基本要求是各项工作都法律化、制度化,并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而法治的基本要求是严格依法办事,法律在各种社会调整措施中具有至上性、权威性和强制性,不是当权者的任性。
4、实行法制的主要标志,是一个国家从立法、执法、司法、守法到法律监督等方面,都有比较完备的法律和制度;而实行法治的主要标志,是一个国家的任何机关、团体和个人,包括国家最高领导人在内,都严格遵守法律和依法办事。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法治
② 法治与德治的关系是什么
坚持法治和德治相结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一大优势。立足当前、面向未来,要把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实行好,最关键的就要坚持走法治道路,发挥好这条道路的鲜明特色和突出优势。这就要求更好地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切实推进以德治为基础的法治建设、以法治为保障的德治建设。
坚持法治和德治相结合,也是现实的迫切要求。当前我国改革发展进入关键阶段,要应对前所未有的矛盾风险挑战,从根本上必须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应当清醒看到,我国法治建设还存在许多不适应、不符合的问题,要解决好这些问题单就法治论法治是不够的,必须着眼全局、系统谋划。
(2)法治与关系是什么意思扩展阅读:
注意事项:
法律运作必须遵循效益最大化的原则,即以最小的成本费用获取最大的收益,现代西方制度学派的兴起,经济分析法学的产生,效益被导入法律,形成了以效益为基点的法律分析。
道德感是存在于每个人心中的,对不道德行为的谴责是不花成本的,无须成本维持。收益大于成本,则表明该行为有效益,这种行为就会得到强化。反之,则无效益,这种行为就会被弱化,甚至消失而出现不道德行为。
③ 法治与自由的关系是什么
法治是自由的“保护神”,离开法治就没有社会主义自由可言。
法治的首要功能是维护正常的社会秩序。英国政治家霍布斯所说的“一切人反对一切人”的自然状态,实质上就是社会失序的状态,即人和人之间普遍存在战争的状态。在此状态下,看起来人人都是自由的,实际上却是人人都不自由,因为每个人的自由都没有边界,从而必然侵犯他人的自由。要改变这种状态,就必须通过法治明确人们行使自由权利的边界,维护正常的社会秩序。法治的又一个重要功能,是让合法行为的结果可以预期并得到保障,避免非法干涉损害人们的行动自由。
社会主义事业要不断得到发展,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要不断得到发挥,就必须使人们的合法行为得到法律保障、不受非法干涉。只有这样,自由才是可靠的,才有意义。如果没有法治作保障,自由、平等、公正就会“烟波浩渺信难求”。因此,用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有机统一的系统思维全面理解社会主义自由,才能更深刻地认识社会主义自由的深刻内涵。
社会主义平等与自由有机统一。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张,人人生而平等,没有人天生高人一等。这既是原则,更要使之成为现实,社会主义公有制是其实现的基础。社会主义平等与自由是有机统一的,这主要包括两方面涵义:一是人人享有同等的自由。我国公民只要未被依法剥夺公民权利,不论年龄、性别、民族,也不分贫富与职业,所有人都是自由的,每个人都享有同等内涵的自由。二是只有相互平等的自由,没有行使特权、歧视与压迫他人的自由。
在我国,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每个人都有追求平等的自由,但无人拥有追求特权、成为歧视与压迫他人的特殊公民的自由。如果说资本主义不过是以“平等的自由”自我标榜,名实难副,那么,社会主义根据其性质,就必须真正落实“平等的自由”。
以上内容参考:中国共产党新闻网-谌林: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有机统一
④ 娉曟不涓庡叧绯绘槸浠涔堟剰鎬濓紵
娉曟不鏄鎸囪屼娇鏉冨姏鏃跺繀椤婚伒瀹堟硶寰嬬殑鍘熷垯锛屾槸缁存姢绀句細绉╁簭鍜屽叕骞虫d箟鐨勫熀鐭炽傛垜浠鍦ㄥ勭悊浜洪檯鍏崇郴鏃讹紝鍚屾牱闇瑕侀伒瀹堟硶寰嬬殑瑙勫畾锛屽皧閲嶅规柟鐨勫悎娉曟潈鐩婏紝缁存姢浜掔浉灏婇噸銆佺佹㈡哄噷鐨勮壇濂藉叧绯汇傚彧鏈夊湪娉曟不鐨勫熀纭涓婏紝鎴戜滑鎵嶈兘寤虹珛绋冲畾銆佸拰璋愩佹湁搴忕殑浜洪檯鍏崇郴銆
娉曞緥鐨勮勮寖瀵逛簬缁存姢浜洪檯鍏崇郴鏋佷负閲嶈併傚湪澶勭悊浜洪檯鍏崇郴鏃讹紝濡傛灉瀛樺湪寮哄娍鎴栧崟鏂归潰鍗犳嵁浼樺娍鐨勬儏鍐碉紝寰寰灏遍渶瑕佹硶寰嬬殑浠嬪叆銆傛硶寰嬪彲浠ュ府鍔╂垜浠鍖栬В鐭涚浘锛屼繚鎶ゆ瘡涓浜虹殑鍚堟硶鏉冪泭锛岀淮鎶ゅ叕姝e拰鍏骞崇殑鍘熷垯銆傚彧鏈変緷闈犳硶寰嬬殑鏀鎸佹墠鑳藉垱閫犲拰璋愩佺ǔ瀹氱殑浜洪檯鍏崇郴銆
灏婇噸娉曞緥銆侀伒瀹堟硶瑙勬槸鎴戜滑姣忎釜浜虹殑鍩烘湰涔夊姟銆傚湪澶勭悊浜洪檯鍏崇郴鏃讹紝娉ㄦ剰灏婇噸娉曞緥銆佸皧閲嶄粬浜虹殑鍚堟硶鏉冪泭銆傚逛簬鍙鑳借繚鍙嶆硶寰嬬殑浜嬫儏锛屽彲浠ュ挩璇涓撲笟寰嬪笀姹傚姪銆傚彟澶栵紝澶氬叧娉ㄦ硶寰嬫柟闈㈢殑鐭ヨ瘑锛屾彁楂樻硶寰嬬礌鍏讳篃鏄涓涓閲嶈佺殑鏂归潰銆傚皧閲嶆硶寰嬶紝鏄鎵鏈変汉鍙栧緱涓涓鍋ュ悍銆佸拰璋愩佺ǔ瀹氱殑浜洪檯鍏崇郴鐨勫墠鎻愩
⑤ 简述法治与和谐的关系
法律是和谐社会法治的基础与保障,和谐社会法治是法律的发展。
和谐社会法治的本质是法治,法治的根本在法律。法律为和谐法治提供条文阐释,制度基础与执行保障。
法律的理念与原则是和谐社会法治条文订立的理念与原则。当代法律公平正义的原则,也是和谐社会的法治的原则。更是和谐社会的发展建设目标。和谐社会法律条文的制定离不开现代法律,正因为和谐社会法治的订立是依据法律所以法律可以对其条文进行阐释。保证其合法性、正确性、统一性。
法制是制度,法治为理念。法制的实体性是法治理念形成的基础,正确的法治理念形成,离不开法制的客观性。没有法制为制度的法治便是空中楼阁。法治需要法制,法制在该法制基础上,以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为原则,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以及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建设和谐社会为目标,坚持不懈的完成建设社会主义法治的任务。
目的法治。达成和谐社会法治的目标必须要一个成熟的完善的法律制度体系。
和谐社会的基本目标是建立一个社会各体系间对立事物的相同相成、相辅相成、相反相成、互助合作、互利互惠、互促互补、共同发展的关系。事物间的协调统一,需要人类道德的自我修正,也需要社会法律的外界调节。因此,法律对调节社会间对立事物的关系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和谐社会法治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必要手段也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基本内容。
和谐社会法治是法律的发展。是法律的升华,是人类历史上最完善,最适应中国社会的法律。是以中国的基本国情为基础发展的
⑥ 依法治国中法治与德治的关系
法治与德治:相辅相成 相互促进 法道德的作用不同 法律和道德都是社会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都是规范人们行为的重要手段,但二者又有各自不同的特点和作用。 法律体现着统治阶级的意志,体现着国家对其成员在政治、经济、社会等各个领域的行为的要求,体现着维护社会稳定、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保障国家安全的要求。国家靠法院、警察机关等带有强制性的国家机器来保证法律的实施。强调用法律制度来治理国家,用强制的手段来约束人们的行为,是“法治”的主要内涵。从维护社会的秩序、保障社会的稳定来说,法律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改革开放以来,为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我们十分重视运用法律的手段来规范人们的行为,并把依法治国确立为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因为,没有完备的法律体系,就不可能保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顺利发展。 尽管道德也是上层建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它和法律不同,道德的实施不是依靠强制性手段,而是通过道德教育的手段,以其说服力和劝导力来影响和提高社会成员的道德觉悟,使人们自觉地遵守这些行为规范。道德诉诸人们的“良心”,诉诸人们内心的“道德信念”。所谓“说服力”,主要是指通过启迪人们的道德觉悟、激励人们的道德情感、强化人们的道德意志、增强人们的荣辱观念,培养和形成古人所说的“羞耻之心”,从而使人们在内心深处形成道德行为的内在动因,培养和形成人的道德行为的最重要的基础和前提。所谓“劝导力”,就是指通过形成广泛的道德舆论,培育良好的道德环境,增强人们的道德责任感,使人们认识到,如果一个人不能履行自己应尽的道德义务或者违反了社会的道德要求,就必定要受到舆论的谴责和公众的批评,甚至招致事业的挫折和失败。社会舆论的力量是无形的,却是不可忽视的。强大的社会舆论,能够对社会的一些重大问题发生重要影响。它能够在潜移默化中,改变人的性情和气质,改变社会的风气,形成某种道德的氛围。这种社会舆论,一旦同内心信念相结合,就能发挥更大的作用。 总之,从维护和保障社会的稳定来说,法律和道德有着同样重要的作用。它们相互联系、相互补充。 正确对待中国古代的“德治”思想 在中国历史上,法治和德治一直是治理国家的两种根本手段,如同车之两轮、鸟之双翼,对调整社会关系、维护社会秩序发挥了重要作用。 “德治”思想,是中国古代儒家政治思想和伦理思想的一项重要内容。我们必须正确对待古代儒家的“德治”思想,既汲取它的合理的、正确的方面,又抛弃其不适应现代社会要求的错误的内容。
⑦ 法律与社会的关系是什么
关系是相互相成。
马克思主义法学理论认为,法律关系源于社会物质的生活关系,不能仅仅从法律关系本身来理解。马克思指出:“社会不是以法律为基础的,那是法学家的幻想。
相反,法律应该以社会为基础。”法律是社会生活的产物,法治是在回应社会需要中不断完善的。尽管法律并不必然与社会保持同步,但是,法律的变迁从来都没有与社会发展相脱离。
法律是社会中的法律,社会变迁导致法律变迁,同时,法律又是推动社会变迁的重要工具,法治的实现程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法律在社会中的实际运作状况。
法治既是一种社会调控方式,也是一种社会生活方式;是一种社会实践,同时也是一种社会理想。法治的目的和价值深藏于社会生活当中。
社会需求是法治发展的真实动力,大量社会问题通过司法途径解决,大量社会矛盾通过法治轨道化解,从中凸显出法治的力量。
社会的复杂性与法律的复杂性相伴而生,转型时期社会对法治的需求是复杂而多元的,法治也要针对社会生活的复杂性,适时作出动态调整,既要及时解决社会冲突,又要努力实现公平正义,让法治成为人民幸福和社会安宁的黏合剂,这也体现了法治建设与社会治理的统一性。推动国家与社会关系的良性互动,是法治对社会发展适应性的一个重要表现。
法治进步总是建立在经济发展成果、社会治理经验积累的基础上,建设法治中国必须积极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和国家治理的新要求。法治对于社会关系的调整是动态的,法律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适应程度越高,法治的功能作用就能发挥得越充分。
法治的适应性和法治的安定性、保守性并不矛盾。法治从来都是在自由与秩序、能动与克制、形式法治与实质法治的矛盾互动中发展进步的。
(7)法治与关系是什么意思扩展阅读
中国的历史和基本国情,深刻决定和影响着中国的法治道路。中国有着悠久的法治传统和依法治理经验,创造了辉煌的中华法治文明。中华法系是世界五大法系之一,在历史上产生了广泛的世界影响力。通过继承中华民族优良传统、借鉴人类制度文明优秀成果的长期探索,中国在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进程中找到了一条适合基本国情、体现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
有效务实的法治实践必须植根于一个国家的历史文化、社会结构、民族精神和民间习俗之中。国情是一个复杂的综合体,既包括政治国情、经济国情、自然国情,也包括社会国情、文化国情,只有重视研究和科学判断基本国情,才能深刻把握中国道路的来龙去脉和发展大势,深刻分析中国社会的重大矛盾、重大关系。
有学者指出:“国情是法治的客观本土条件,是中国法治有别于理论形态的法治和西方意义上的法治的‘变量’,我们应当结合国情的若干要素来描述法治的特点。这种决定中国法治特点的外部因素可被称为中国转型法治的‘国情性因素’”。
国家治理现代化是建立在总结中国经验、直面中国问题基础上的,简单套用西方法学理论和概念来应对中国现实,只能削足适履、东施效颦,不仅难以解决实际问题,而且也会失去与世界对话的能力。法治的渐进发展、内生性演进过程,也就是适应基本国情、扎根本国土壤、夯实法治文化根基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