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学百科 » 中国古代法治格言

中国古代法治格言

发布时间: 2024-07-31 21:24:06

❶ 关于法制的古代名言

当我们驻足回望历史时。我们会发现每一个朝代的兴衰都与法制息息相关。你知道关于法制的古代名言有哪些吗?下面我给你带来的是关于法制的古代名言的内容,希望你喜欢!

关于法制的古代名言(经典版)
1) 省刑之要在禁文巧。

2) 是法平等,无有高下。

3) 法不殉情。

4) 天网恢恢,疏而不失。

5) 立法之业,益为政治上第一关键,觇国家之盛衰强弱者,皆于此焉。

6) 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

7) 法令所以导民也,刑罚所以禁奸也。

8) 圣人之立法,本以公天下。

9) 喜不可从有罪,怒不可杀无辜。

10) 所以能制胜于天下者,用法明也。

11) 以至详之法晓天下,使天下明知其所避。

12) 诛不避贵,赏不遗贱。举事不私,听狱不阿。

13) 守一而制万物者,法也。

14) 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

15) 一民之轨,莫如法。

16) 爵不可以无功取,刑不可以贵势无。

17) 法无古今,惟其时之所宜与民之所安耳。

18) 罚不讳强大,赏不私亲近。

19) 罪疑惟轻,功疑惟重。与其杀不辜,宁失不经。

20) 法施于人,虽小必慎。号令不虚出,赏罚不滥行。
关于法制的古代名言(最新版)
1) 法无古今,惟其时之所宜与民之所安耳。 张居正

2) 善制法者,为匠人之用矩,不善制法者,如陶人之用型。(明、庄元臣)

3) 立宪利于国,利于君,利于民。 清、郑观应

4) 立法之业,益为政治上第一关键,觇国家之盛衰强弱者,皆于此焉。清、梁启超《饮冰室合集》

5) 法令明具,而用之至密,举天下惟法之知。 苏轼《策别第八》

6) 以至详之法晓天下,使天下明知其所避。 苏轼

7) 虽有巧目利手,不如拙规矩之正方圆也。故巧者能生规矩,不能废规矩

8) 而正方圆;圣人能生法,不能废法以治国。《管子、法法》

9) 有道之君,行法修制,先民服也。 《管子、法法》

10) 法立于上,教弘于下。 《三国志、魏书、钟会传》

11) 设若上无道栓,则下无守法。 (晋、葛洪《抱朴子、判子》)

12) 不必法古,苟周于事,不必循常,法度制度,各因其宜。(唐、马总《意林、淮南子》)

13) 立善法于天下,则天下治,立善法于一国,则一国治。(王安石《周公》)

14) 设而不犯,犯而必诛。

15) 当事而立法,因时而制礼。

16) 民不举官不究。

17) 历法禁,自大更始,则小臣不犯矣。

18) 法立,有犯而必施;令出,惟行而不返。

19) 天下从事者,不可以无法仪,无法仪而其事能成者无有也。

20) 人能胜乎天者,法也。……法大行:则是为公是,非为公非。
关于法制的古代名言(热门版)
1) 吏不良,则有法而莫守;法不善,则有财而莫理。

2) 有法度之制者,不可巧以作伪,有权衡之称者,不可欺以轻重,有寻丈之数者,不可差以长短。

3) 爱多者则法不立,威寡者则下侵上。

4) 法者,见功而与赏,因能而受官。

5) 刑入于死者,乃罪大恶极。

6) 没有法律,就没有自由。

7) 诛禁不当,反受其央。

8) 法生于义,义生于众适,众适合于人心,此治之要也。

9) 言行而不轨于法令者必禁。

10) 尽忠益时者虽仇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

11) 圣人之为国也,观俗立法则治。

12) 法平则吏无奸。

13) 先王以明罚敕法。

14) 视时而立仪。 《管子,国难》

15) 有法度之制者,不可巧以作伪,有权衡之称者,不可欺以轻重,有寻丈之数者,不可差以长短。《管子、明法》

16) 不为重宝轻号令,不为亲戚后社稷,不为爱民枉法律,不为爵禄分威权。《管子、法法》

17) 圣人立法以导民之心,各使自然。使生者无德,死者无怨。《文子、自然》

18) 圣人之为国也,观俗立法则治。 《商君书、算地》

19) 法不察民情而立之,则不威。 《商君书、壹言》

20) 当事而立法,因时而制礼。 《商君书、更法》

看了关于法制的古代名言还看:

1. 古代法治的名言警句

2. 法制的古代名人名言

3. 中国古代法制名人名言大全

4. 古代法制格言警句

5. 古代法制名言

❷ 关于法律的古文名言

法律又是什么?法律就是取得胜利掌握国家政权的阶级的意志的表现。古代起就有很多的 名言 是关于法律的,以下是我分享的关于法律的古文名言的内容,希望你喜欢!

关于法律的古文名言
1) 有治人,无治法。——荀子

2) 有事不避难,有罪不避刑。——《国语·晋语七》

3) 刑一而正百,杀一而慎万。――桓宽(汉)《盐铁论·疾贪》

4) 刑罚知其所加,则邪恶知其所畏。――诸葛亮(三国·蜀)《便宜十六策·赏罚》

5) 宥过无大,刑故无小。——《尚书·大禹谟》

6) 有法而行私,谓之不法。——慎到

7) 有法而不循法,法虽善与无法等。——沈家本

8) 有法度之制者,不可巧以作伪,有权衡之称者,不可欺以轻重,有寻丈之数者,不可差以长短。——《管子·明法》

9) 欲着其罪于后世,在乎不没其实。——欧阳修《魏梁解》

10) 言行而不轨于法令者必禁。——《韩非子·饰邪》

11) 有道之君,行法修制,先民服也。《管子·法法》

12) 用赏贵信,用刑贵正。——《鬼谷子·符言》

13) 以至详之法晓天下,使天下明知其所避。苏轼

14) 以道为常,以法为本。——《韩非子·饰邪》

15) 一民之轨,莫如法。——《韩非子·有度》

16) 阳为德,阴为刑,刑主杀而德主生。——董仲舒

17) 石以砥焉,化钝为利;法以砥焉,化愚为智。――刘禹锡(唐)《砥石赋》

18) 小恶不容于乡,大恶不容于国。――苏轼(宋)《策别安万民六》

19) 五权宪法。——孙中山

20) 唯奉三尺之律,以绳四海之人。——唐·吴兢《贞观政要》
古代关于法律的名言
1) 诛恶不避亲爱,举善不避仇仇。——《汉书》

2) 诛不避贵,赏不遗贱。举事不私,听狱不阿。——《晏子春秋·内篇》

3) 治国者,必以奉法为重。《三国演义》

4) 治国无其法则乱,守法而不变则衰。——《唐·欧阳询·艺文类聚》

5) 治国无法则乱,守法而弗变则悖,悖乱不可以持国。《吕氏春秋·慎大览·察今》

6) 治大国而数变法,则民苦之。——《韩非子·解老》

7) 制治于未乱,保邦于未危。——《尚书》

8) 执法如山,守身如玉。——金缨《格言联壁·从政》

9) 先王以明罚敕法。——《易传·象传·噬嗑》

10) 喜不可从有罪,怒不可杀无辜。——诸葛亮《便宜十六策·喜怒》

11) 法者,天下之仪也。所以决疑而明是非也,百姓所县命也。――管子(战国)《管子·禁藏》

12) 律者,所以定分止争也。――管子(战国)《管子·七臣七主》

13) 法律的真谛,就是没有绝对的自由,更没有绝对的平等。——我国著名法学家郭道晖

14) 法令所以导民也,刑罚所以禁奸也。――司马迁(汉)《史记·循吏列传》

15) 法令者,所以抑暴扶弱,欲其难犯而易避也。――班固(汉)《汉书·刑法志》

16) 立善防恶谓之礼,禁非立是谓之法。――傅玄(晋)《傅子·法刑》

17) 法,国之权衡也,时之准绳也。――吴兢(唐)《贞观政要·公平》

18) 法者,所以禁民为非而使其迁善远罪也。――欧阳修(宋)《剑州司理参军董寿可大理寺丞制》

19) 要使事物合乎正义(公平),须有毫无偏私的权衡;法律恰恰正是这样一个中道的权衡。――亚里士多德(古希腊)《政治学》

20) 政令必行,宪禁必从。曲木恶直绳,重罚恶明证。——王符《潜夫论·考绩》
有关法律的古文名言
1) 为人上者释法而行私,则人臣者援私以为公。——《管子·君臣上》

2) 为法,必使之明白易知。——《商君书》

3) 王子犯法,庶民同罪。——夏敬渠《野叟曝言》

4) 王者之政莫急于盗贼。——李悝(kui)

5) 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足以自行。——孟子

6) 天下有定理而无定法。——王夫之(明末清初)

7) 天下从事者,不可以无法仪,无法仪而其事能成者无有也。《墨子·法仪》

8) 知为吏者奉法利民,不知为吏者枉法以害民。(汉·刘安《说苑·政理》)

9) 言出为箭,执法如山。——李绿园《歧路灯》

10) 言不中法者,不听也,行不中法者,不高也,事不中法者,不为也。——《商君书·君臣》

11) 大海和陆地服从宇宙,而人类生活是受最高法律的命令的管辖。――西塞罗(古希腊)《法律篇》

12) 圣人能生法,不能废法而治国。――管子(战国)《管子·法法》

13) 法令者,治之具,而非制治清浊之源也。――司马迁(汉)《史记·酷吏列传》

14) 凡法始立必有病。――韩愈(唐)《钱重物轻状》

15) 法大行,则是为公是,非为公非。――刘禹锡(唐)《天论上》

16) 法小弛则是非驳。――刘禹锡(唐)《天论上》

17) 规外求圆,无圆矣;法外求平,无平矣。――宋祁(宋)《宋景文笔记》

18) 法宽则刑者少,刑者少则民为耻矣。――崔敦礼(宋)《刍言》

19) 法律的真正目的是诱导那些受法律支配的人求得他们自己的德行。――阿奎那(意)《神学大全》

20) 法者,治之端也。――荀况(战国)《荀子·君道》

看了关于法律的古文名言还看:

1. 古代法治的名言警句

2. 中国古代法律谚语格言名言

3. 古代关于法律的名言

4. 中国古代法制名人名言大全

5. 中国古代法律名言

❸ 关于法律的古人名言

在民主的国家里,法律就是国王;在专制的国家里,国王就是法律。这是马克思关于法律的名言,你还知道古人关于法律的名言有哪些吗?下面我给你带来的是关于法律的古人名言的内容,希望你喜欢!

关于法律的古人名言(经典版)
1) 法小弛则是非驳。――刘禹锡(唐)《天论上》

2) 规外求圆,无圆矣;法外求平,无平矣。――宋祁(宋)《宋景文笔记》

3) 法宽则刑者少,刑者少则民为耻矣。――崔敦礼(宋)《刍言》

4) 法律的真正目的是诱导那些受法律支配的人求得他们自己的德行。――阿奎那(意)《神学大全》

5) 法者,治之端也。――荀况(战国)《荀子·君道》

6) 法分明,则贤不得夺不肖,强不得侵弱,众不得暴寡。――韩非(战国)《韩非子·守道》

7) 水者火之备,法者止奸之禁也。――桓宽(汉)《盐铁论·申韩》

8) 刑入于死者,乃罪大恶极。——欧阳修《纵恶论》

9) 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韩非子·有度》

10) 宪律制度必法道。——《管子·伍法》

11) 天网恢恢,疏而不失。——《老子》

12) 太平之世不立刑。——康有为

13) 所以能制胜于天下者,用法明也。——诸葛亮《论斩马谡》

14) 虽有巧目利手,不如拙规矩之正方圆也。故巧者能生规矩,不能废规矩

15) 私情行而公法毁。——《管子·八观》

16) 私情行而公法毁。《管子·八观》

17) 守一而制万物者,法也。——《羲冠子·度一》

18) 守法为官,一生平安;守法做人,清白本分;守法处事,达理明志;守法致富,根基稳固。——田桑

19) 是法平等,无有高下。——史襄哉《中华谚海》

20) 视时而立仪。《管子·国难》
关于法律的古人名言(最新版)
1) 圣人之为国也,观俗立法则治。——《商君书·算地》

2) 圣人之立法,本以公天下。——陈亮

3) 圣人为法国者,必逆于世,而顺于道德。——《韩非子·奸劫弑臣》

4) 圣人立法以导民之心,各使自然。使生者无德,死者无怨。——《文子·自然》

5) 省刑之要在禁文巧。——《管子·牧民》

6) 罪疑惟轻,功疑惟重。与其杀不辜,宁失不经。——《尚书·大禹谟》

7) 诛禁不当,反受其央。——《马王堆汉墓帛书·国次》

8) 诛恶不避亲爱,举善不避仇仇。——《汉书》

9) 诛不避贵,赏不遗贱。举事不私,听狱不阿。——《晏子春秋·内篇》

10) 治国者,必以奉法为重。《三国演义》

11) 治国无其法则乱,守法而不变则衰。——《唐·欧阳询·艺文类聚》

12) 治国无法则乱,守法而弗变则悖,悖乱不可以持国。《吕氏春秋·慎大览·察今》

13) 治大国而数变法,则民苦之。——《韩非子·解老》

14) 制治于未乱,保邦于未危。——《尚书》

15) 执法如山,守身如玉。——金缨《格言联壁·从政》

16) 先王以明罚敕法。——《易传·象传·噬嗑》

17) 喜不可从有罪,怒不可杀无辜。——诸葛亮《便宜十六策·喜怒》

18) 法者,天下之仪也。所以决疑而明是非也,百姓所县命也。――管子(战国)《管子·禁藏》

19) 律者,所以定分止争也。――管子(战国)《管子·七臣七主》

20) 法律的真谛,就是没有绝对的自由,更没有绝对的平等。——我国著名法学家郭道晖
关于法律的古人名言(热门版)
1) 以道为常,以法为本。——《韩非子·饰邪》

2) 一民之轨,莫如法。——《韩非子·有度》

3) 阳为德,阴为刑,刑主杀而德主生。——董仲舒

4) 石以砥焉,化钝为利;法以砥焉,化愚为智。――刘禹锡(唐)《砥石赋》

5) 小恶不容于乡,大恶不容于国。――苏轼(宋)《策别安万民六》

6) 五权宪法。——孙中山

7) 唯奉三尺之律,以绳四海之人。——唐·吴兢《贞观政要》

8) 为人上者释法而行私,则人臣者援私以为公。——《管子·君臣上》

9) 为法,必使之明白易知。——《商君书》

10) 王子犯法,庶民同罪。——夏敬渠《野叟曝言》

11) 王者之政莫急于盗贼。——李悝(kui)

12) 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足以自行。——孟子

13) 天下有定理而无定法。——王夫之(明末清初)

14) 天下从事者,不可以无法仪,无法仪而其事能成者无有也。《墨子·法仪》

15) 知为吏者奉法利民,不知为吏者枉法以害民。(汉·刘安《说苑·政理》)

16) 言出为箭,执法如山。——李绿园《歧路灯》

17) 言不中法者,不听也,行不中法者,不高也,事不中法者,不为也。——《商君书·君臣》

18) 大海和陆地服从宇宙,而人类生活是受最高法律的命令的管辖。――西塞罗(古希腊)《法律篇》

19) 圣人能生法,不能废法而治国。――管子(战国)《管子·法法》

20) 法令者,治之具,而非制治清浊之源也。――司马迁(汉)《史记·酷吏列传》

看了关于法律的古人名言还看:

1. 古代法治的名言警句

2. 中国古代法律谚语格言名言

3. 古人与法律有关的名言

4. 中国古代法制名人名言大全

5. 古代关于法律的名言

❹ 法律格言

一、管子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经济学家。春秋战国时期,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制、国家转型的关键时期,诸侯各国的思想家进行着激烈的思想大论战。儒家、法家、道家、墨家等学派在治国方略的选择和运用上,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其中核心的是法家的“德治”与“法治”之争,而最早提出“法治”主张的思想家是时任齐国国相的管仲。管仲推行了一系列社会变革措施,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治国理论,即以法治国的主张。作为法家的重要代表之一,管子的思想丰富而有影响力。《管子》主张以法治国,执法公正,同时,也非常重视“德”对民众的教化功能,充分认识到人民在国家社会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德治与法治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共同构成了《管子》治国理民的思想方略。
1、“法者,天下之程式也,万事之仪表也。”(《管子·明法解》)
释义:法是治国的标尺,是社会的客观准则,如果没有法,国家就将混乱不堪,人们的行为将没有规矩约束,法之所以这么重要其根据在于法本身是公平正义的。
2、夫生法者,君也,守法者,臣也;法于法者,民也。君臣上下贵贱皆从法,此谓为大治.《管子•任法》
释义:这是对周朝“刑不上大夫”、“刑有等级”制度的巨大挑战,他要求君主和官吏在适用法律上要“不知亲疏、远近、贵贱、美恶,以度量断之。”因为法律是公平的,法在根本意义是代表国家的整体利益的,是统一天下的最高标准。管仲将法律称为“公法”,认为法具有最高权威,具有普遍适用的价值功能,任何社会成员都不能置于法外,凌驾于法律之上。即使法自君出,但是法律高于意欲,君主也应带头遵守法律,君主不得随意更改法律,也应有悟守法律的义务,并要求官吏和百姓同样遵守法律。
3、法律令者,吏民规矩绳墨也《管子•法禁》
释义:君主大臣和百姓平民同样应当遵从法律。
4、“不知亲疏、远近、贵贱、美恶,以度量断之。”《管子•任法》
释义:法是衡量一切事物的标准,在法律面前没有高低贵贱之分。
5、“治国使众莫如法,禁淫止暴莫如刑。威不两措,政不二门,以法治国”《管子•明法解》
释义:作为法家先驱的管仲以尚法、重法而著称,他反对西周把“礼治”作为政治生活的最高准则,主张治理国家应当以法为依据,任法而国治,舍法而国乱。

6、人主之所以令行禁止者,必令于民之所好,而禁于民之所恶也。民之情莫不欲生而恶死,莫不欲利而恶害,故上令于生利人,则令行;禁于杀害人,则禁止,令之所以行者,必民乐其政也”《管子.形势解》
释义:要立治民之刑、法,必先符合民情,为民所乐,才能“令行禁止”,可谓从心理上把握住了“治民”的要害。
7、凡法事者,操持不可以不正”《管子.版法解》
释义:在国家的管理过程中,法是一种十分具体的工具。如何正确地使用法,直接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和国家的安危。要执法必严,执法公正。
8、法者,定分止争也。
释义:典出《管子•七臣七主》“法者所以兴功惧暴也,律者所以定分止争也,令者所以令人知事也。定分:确定名分。止争:止息纷争。法律中常用这个词语表示确定物的权属。
二、孟子(约前372~前289),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儒家的主要代表之一。名轲,邹(今山东邹城市)人。约生于周烈王四年,约卒于周赧王二十六年在孟子生活的时代,百家争鸣,“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孟子站在儒家立场加以激烈抨击。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思想,提出一套完整的思想体系,对后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被尊奉为仅次于孔子的“亚圣”。
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德治思想,发展为仁政学说,成为其政治思想的核心。他把“亲亲”、“长长”的原则运用于政治,以缓和阶级矛盾,维护封建统治阶级的长远利益。
孟子把伦理和政治紧密结合起来,强调道德修养是搞好政治的根本。他说:“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后来《大学》提出的“修齐治平”就是根据孟子的这种思想发展而来的。
孟子哲学思想的最高范畴是天。孟子继承了孔子的天命思想,剔除了其中残留的人格神的含义,把天想象成为具有道德属性的精神实体。他说:“诚者,天之道也。”孟子把诚这个道德概念规定为天的本质属性,认为天是人性固有的道德观念的本原。孟子的思想体系,包括他的政治思想和伦理思想,都是以天这个范畴为基石的。

1、徒法不足以自行,徒善不足以为政。 《离楼上》!
释义:只有善德不足以处理国家的政务,只有法令不能够使之自己发生效力。意谓治理国家必须把行善政与行法令结合起来。
2、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
释义:有一定的产业收入的人才有一定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没有一定的产业收入的人便不会有一定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假若没有一定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就会胡作非为,违法乱纪,什么事都干得出来。
三、 韩非子是法家创始人,主张依法治国人人平等的原则。后来法家发展成霸道思想,与孔孟之道儒家思想演变出的王道思想,共同用于社会治理之道。韩非子生活于公元前3世纪,是战国后期韩国的王族,他口吃,不善言辞却善著书。
韩非子生活的时代,韩国国势日益削弱,他出于爱国心,屡次上书韩国国王,建议变法,主张统治者应当以富国强兵为重要任务;但国王并没有采纳。于是,他根据历史上治国的经验教训和现实社会状况,写出了《五蠹》、《孤愤》、《内外储说》、《说林》、《说难》等十余万字的政治论文,辑为《韩非子》一书。他的这些论文在韩国不受重视,却传到当时的强国秦国,很受秦始皇的喜欢。秦始皇举兵攻韩国,韩国国王派遣韩非出使秦国求和,秦始皇留下他准备重用,当时任秦国丞相的李斯是韩非子的同学,深知韩非子的才能高过于他,出于嫉妒,于是向秦始皇进谗言诬陷他。秦始皇听信谗言,将韩非子投入监狱并毒死了他。
韩非子的主要著作《韩非子》是先秦法家学说集大成者的著作。这部书现存五十五篇,约十余万言,大部分为韩非自己的作品。当时,在中国思想界以儒家、墨家为代表,崇尚“法先王”和“复古”,韩非子的法家学说坚决反对复古,主张因时制宜。韩非子攻击主张“仁爱”的儒家学说,主张法治,提出重赏、重罚、重农、重战四个政策。韩非子提倡君权神授,自秦以后,中国历代封建专制主义极权统治的建立,韩非子的学说是颇有影响的。

1、言无二贵,法不两适。
释义:除了君主的命令,没有第二尊贵的言论,国家的法令不能同时迎合公私双方。
2:一民之轨,莫如法;厉官威民,退淫殆,止诈伪,莫若刑。刑重,则不敢以贱易贵;法审,则上尊而不侵
释义:统一人们的行为规范,没有比法律更好的;整饬官吏,威慑民众,消除荒淫怠惰的行为,禁止欺诈虚伪的风气,没有比用刑更好的。刑罚重,低贱的人就不敢侵犯高贵的人;法律严,君主就受人尊重而不被侵凌。

3、“不期修古,不法常可”“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韩非子·五蠹》
释义:要根据今天的实际来制定政策。
4、“法不阿贵”“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韩非子·有度》
释义:制定了“法”,就要严格执行,任何人也不能例外。
5、黄帝有言曰:上下一日百战
释义:没有制度、规则、法治的约束,没有人民的主权、治权,上下一日百战的戏会没完没了地上演
6、故明主之治国也,明赏(释义:明确地行赏),则民劝功(释义:劝勉立功);严刑,则民亲法(释义:重视刑罚)韩非子主张实行严刑峻法。
7、故治民无常,唯法为治。法与时转则治,治与世宜则有功
释义:治理臣民没有永恒不变的常规,只有用法律。法律随时代而变化则社会稳定,治国的措施适应社会现实,就会发挥作用。(法家眼睛向前看,主张变法)
8、行义示则主威分,慈仁听则法制毁
释义:表彰个人品行,就分去了君主的威势;听信于仁义说教,就败坏了法制
9、明主之道,臣不得以行义成荣,不得以家利为功,功名所生,必出于官法。
释义:英明君主的治国之道是,臣民不得因给私家谋利而得到功名,功名的取得,必须根据国家的法律。
10、峻法,所以禁过外私也;严刑,所以遂令惩下也
释义:峻法是用来禁止过失、排除私心的,严刑是用来执行命令、惩罚臣下的
11、法不阿贵,绳不挠曲
释义:法律不会奉迎显贵臣子,就像墨绳不会避绕木头的弯曲之处一样。
四、法家另一代表人物商鞅:商鞅战国时期政治家,思想家,著名法家代表人物。“少好刑名之学”,专研以法治国,受李悝、吴起等人的影响很大。
1、名言:一兔走,百人追之。积兔于市,过而不顾。非不欲兔,分定不可争也
释义:一个兔子跑,很多的人去追,但对于集市上的那么多的兔子,却看也不看。这不是不想要兔子,而是所有权已经确定,不能再争夺了,否则就是违背法律,要受到制裁。
2、 禁奸止过,莫如重刑,刑重而必得,则民不敢试,故国无刑民,国无刑民,故曰明刑不戮。行刑重其轻者,轻者不生,则重者无所至矣,此谓治之于其治也;行刑重其重者,轻其轻者,轻者不止,则重者无从止矣,此谓治之其乱也
——《商君书·赏刑篇》

其他:
1、‘刑为盛世所不能废,而亦盛世所不尚’清.纪昀《四库全书·政法类·法令之属按语》
2、有此上士,则必天网恢恢,疏而不漏! 东汉.虞延
3、惩其未犯,防其未然 长孙无忌《唐律疏议》
4、礼禁未然之前,法施已然之后 ——司马迁《史记·太史公自序》
5、法能刑人而不能使人廉,能杀人而不能使人仁……所贵良吏者,贵其绝恶于未萌,使之不为非,非贵其拘之囹圄而刑杀之也 —— 西汉.桓宽《盐铁论》
6、 国不可无法,有法而不善与无法等——沈家本
上下5000年,中国的法律文化博大精深,历朝历代都有著名的代表人物和历史事件。在法律思想上也是百家争鸣。法律和政治是密不可分的。很多思想家也是法的大家,也是政治家。中国古代法律思想有很多,如:墨家的兼爱、非攻;儒家的德主刑辅等,至今仍对对中国政治思想产生着深远的影响。中国法律思想的变迁是中华民族几千年精神文明的自然承续。对中国古代法律格言的理解要去粗存精,有些内容已和现代的法治理念不相适应,要辩证分析。我提供的上述内容仅仅沧海一粟、挂一漏万。建议 laoyang707可以读一读中国法制史和中国法律思想史这一类的书籍,那里有很多关于这方面的知识。一般在法学本科的课程中都有这两门课程的。
以上内容谨供参考。

❺ 墨家与儒家、道家、法家法律思想比较研究

孔子:儒家 春秋 仁、克己复礼、有教无类
孟子:儒家 战国 民贵君轻、仁政、性本善
老子:道家 春秋 清静无为
墨子:墨家 战国 非攻兼爱
韩非子:法家 战国 法治(注意不是法制)

首先说一下儒家:

引用

儒家基本上坚持“亲亲”、“尊尊”的立法原则,维护“礼治”,提倡“德治”,重视“人治”。儒家思想对封建社会的影响很大,被封

建统治者长期奉为正统。

儒家的“礼治”主义的根本含义为“异”,即使贵贱、尊卑、长幼各有其特殊的行为规范。只有贵贱、尊卑、长幼、亲疏各有其礼,才能

达到儒家心目中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兄兄、弟弟、夫夫、妇妇的理想社会。国家的治乱,取决于等级秩序的稳定与否。儒家的“礼”也

是一种法的形式。它是以维护宗法等级制为核心,如违反了“礼”的规范,就要受到“刑”的惩罚。

儒家的“德治”主义就是主张以道德去感化教育人。儒家认为,无论人性善恶,都可以用道德去感化教育人。这种教化方式,是一种心理

上的改造,使人心良善,知道耻辱而无奸邪之心。这是最彻底、根本和积极的办法,断非法律制裁所能办到。

儒家的“人治”主义,就是重视人的特殊化,重视人可能的道德发展,重视人的同情心,把人当作可以变化并可以有很复杂的选择主动性

和有伦理天性的“人”来管理统治的思想。从这一角度看,“德治”主义和“人治”主义有很大的联系。“德治”强调教化的程序,而“人治

”则偏重德化者本身,是一种贤人政治。由于儒家相信“人格”有绝大的感召力,所以在此基础上便发展为“为政在人”、“有治人,无治法

”等极端的“人治”主义。

下面说一下法家:

引用

法家是先秦诸子中对法律最为重视的一派。他们以主张“以法治国”的“法治”而闻名,而且提出了一整套的理论和方法。这为后来建立

的中央集权的秦朝提供了有效的理论依据,后来的汉朝继承了秦朝的集权体制以及法律体制,这就是我国古代封建社会的政治与法制主体。

法家在法理学方面做出了贡献,对于法律的起源、本质、作用以及法律同社会经济、时代要求、国家政权、伦理道德、风俗习惯、自然环

境以及人口、人性的关系等基本的问题都做了探讨,而且卓有成效。 但是法家也有其不足的地方。如极力夸大法律的作用,强调用重刑来治理

国家,“以刑去刑”,而且是对轻罪实行重罚,迷信法律的作用。他们认为人的本性都是追求利益的,没有什么道德的标准可言,所以,就要

用利益、荣誉来诱导人民去做。比如战争,如果立下战功就给予很高的赏赐,包括官职,这样来激励士兵与将领奋勇作战。这也许是秦国军队

战斗力强大的原因之一,灭六国统一中国,法家的作用应该肯定,尽管它有一些不足。

法家的思想简略介绍如下:

反对礼制

法家重视法律,而反对儒家的“礼”。他们认为,当时的新兴地主阶级反对贵族垄断经济和政治利益的世袭特权,要求土地私有和按功劳

与才干授予官职,这是很公平的,正确的主张。而维护贵族特权的礼制则是落后的,不公平的。

法律的作用

第一个作用就是“定分止争”,也就是明确物的所有权。其中法家之一慎到就做了很浅显的比喻:“一兔走,百人追之。积兔于市,过而

不顾。非不欲兔,分定不可争也。”意思是说,一个兔子跑,很多的人去追,但对于集市上的那么多的兔子,却看也不看。这不是不想要兔子

,而是所有权已经确定,不能再争夺了,否则就是违背法律,要受到制裁。

第二个作用是“兴功惧暴”,即鼓励人们立战功,而使那些不法之徒感到恐惧。兴功的最终目的还是为了富国强兵,取得兼并战争的胜利



“好利恶害”的人性论

法家认为人都有“好利恶害”或者“就利避害”的本性。像管子就说过,商人日夜兼程,赶千里路也不觉得远,是因为利益在前边吸引他

。打渔的人不怕危险,逆流而航行,百里之远也不在意,也是追求打渔的利益。有了这种相同的思想,所以商鞅才得出结论:“人生有好恶,

故民可治也。” “不法古,不循今”的历史观

法家反对保守的复古思想,主张锐意改革。他们认为历史是向前发展的,一切的法律和制度都要随历史的发展而发展,既不能复古倒退,

也不能因循守旧。商鞅明确地提出了“不法古,不循今”的主张。韩非则更进一步发展了商鞅的主张,提出“时移而治不易者乱”,他把守旧

的儒家讽刺为守株待兔的愚蠢之人。

“法”“术”“势”结合的治国方略商鞅、慎到、申不害三人分别提倡重法、重势、重术,各有特点。到了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韩非时,

韩非提出了将三者紧密结合的思想。法是指健全法制,势指的是君主的权势,要独掌军政大权,术是指的驾御群臣、掌握政权、推行法令的策

略和手段。主要是察觉、防止犯上作乱,维护君主地位。 法家思想和我们现在所提倡的民主形式的法治有根本的区别,最大的就是法家极力主

张君主集权,而且是绝对的。这点应该注意。法家其他的思想我们可以有选择地加以借鉴、利用。

上面对法家的思想算是一个总体概括,思想体系为以法治国!

接着应该是兵家:

引用

中国古代兵家管理思想是中华民族灿烂的古文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历代军事家对战争决策、指挥、统筹及其规律方面的理性认识的总

和。

中国古代兵家管理思想包括若干科学的管理观点,它既把政治、经济、军事、天文、地理、国际关系等各种客观因素作为决定胜负的条件

,并把它们看成是相互关联的管理决策的统一整体同时又把战争主观指导,即主体的决策、指挥、组织、运筹等军事理素质(所谓的“将能 ”

、“将才”)作为一项基本因素,并由此而引出争取战争胜利的一系列战法。

关于计谋(战略)的论述,可以说是中国古代兵家管理思想中内容最丰富方面,它所揭示的许多带有规律性的原则,是至今仍必须遵守的

。许多名言已成为脍炙人口的管理格言,诸如:“知彼知己,百战不殆知天知地,胜乃可全”,“居安思危”,“有备无患”,“先计后战”

,“远交近攻”,“攻其无备、出其不意”,“避实击虚”,“ 以众击寡 ”,“兵贵胜、不贵久”,“兵贵神速”;“兵贵其和,和则一心

”,“三军一人,胜”,“三军可夺气,将军可夺心”,“密察敌之机,而速乘其利,复疾击其不意” 等等。这些著名的兵家管理格言运用的

一些基本原则,与现代科学理的理论,不仅基本精神一致在语言上也有明显的渊源关系。

兵家的主要思想应该是诡辩!

接着说说道家:

引用

在中国,儒道经常是相互渗透,相互补充的。儒家主张“一张一弛文武之道”,“大丈夫能屈能伸”,条件允许便积极奋斗,遇到阻力,

便拐个弯走,退居山林。所以,道家的“避世”、“无为”,恰恰反映了中国文化的柔韧一面,可以说对儒家思想是个补充。

引用

道家以道为世界的本原和普遍法则 ,认为天道无为 ,道法自然 ,据此提出无为而治 、贵柔守雌、以柔克刚等政治、军事策略。

古代道家的政治思想比儒家还要庞杂。老子的思想主要是“无为而治”和“小国寡民”;庄子逃避政治,并且是无君论的宗师;杨朱是“

人人不损一毫,人人不利天下,天下治矣。”,黄老道家在继承老子“无为而治”的同时,又杂糅了其他学派的思想,如法家的权术;魏晋时

期的阮籍和嵇康实践了政治上的个人不服从主义,此后,道家对政治的看法转化为道教的政治思想,我对此不熟悉,故略之。

西方政治学中有这样的观点:“政府充当的是守夜人的角色”,“管得最少的政府是最好的政府”。老子的无为而治与此有许多相似之处

,同时,老子的“我无为而民自化”也与哈耶克的“自发秩序”有许多相似之处,但老子的无为是对专制政府的告诫,而西方的那些思想都是

从自由民主的理念而来。老子的“小国寡民”说的是古代社会自然村落的状态,不过却和现代社会的自治理想有许多相似之处。

庄子逃避政治的思想使人们认为整个道家都是主张逃避主义的。事实上,庄子对社会政治的批判精神是无与伦比的,他可以说是古代无君

论的师。这种思想中经阮籍、鲍敬言、《无能子》、邓牧等,成了黄宗羲批判君主专制制度的宝贵资源。

杨朱被人们看成了一毛不拨自私自利的典型,但他们的自私是建立在不损害别人利益之上的自私,这对中国的集体本位思想是大胆的反叛

。颇有点现代“经济人”的形象,如果他们的政治理想变为现实,那就是先秦版的“帕累托最优”。

人们对道家还有一个误解,那就是权谋的代表,其实权谋虽然和道家思想有关,一开始却是法家的专利。后来黄老道家将道家思想和法家

思想糅合在一起,就形成了所谓的人主南面之术。不过黄老道家将无为而治的思想发扬光大,主张清静自定,汉唐盛世以及宋代的繁荣都与黄

老道家有密切的关系。

魏晋时期,阮籍和嵇康实践了政治上的个人不服从主义,这与印度甘地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美国马丁路德非暴力群众直接行动运动有显

著的区别;至于魏晋玄学不过是统治者横征暴敛得过且过的遮羞布,留下了空谈误国的说法。

接着说说墨家吧:

引用

儒家讲以德治国,崇尚模范作用;墨家走极权主义治国道路,崇尚服从上级(尚同)。(“上之所是皆是,上之所非皆非”,这话大家恐

怕很熟悉 ,就是来自墨子。

墨子是墨家学派的创始人,战国初期伟大的思想家 、政治家,也是一位有卓越贡献的自然科学家。在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诸子创说

,学术空气十分活跃,涌现出了许多思想家和科学流派。墨家就是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学派。

墨子名翟,生卒年不详。近代学者一般认为,墨子生于公元前476年左右,卒于公元前390年左右,也有人考证说墨子大约出生在周敬王四

十年(公元前480年)左右,卒于周威烈王六年(公元前420年)左右。

墨子出生何地,也有争议。《史记·孟荀列传》说他是宋国的大夫。《吕氏春秋·当染》则认为他是鲁国人。也有文章相传他原为宋国人

,但后来长期居住在鲁国。墨子可能属于当时的“士”阶层,但他本人曾经当过制造器具的工匠,具有丰富的生产工艺技能。据说,他制作守

城器械的本领比历史上最著名的巧匠鲁班还要高明,曾经在楚惠王面前与鲁班互比攻守城池的技术,结果斗败了鲁班。

相传墨子初学于儒术,但由于不满儒术所提倡的繁琐的“礼”,学习大禹刻苦简朴的精神,因而自立新说,创建了墨家学派。墨子的学说

对当时的思想界影响很大,与儒家并称“显学”,墨家学派是儒家学派的主要反对派。 墨子的门徒很多,大多来自社会的下层。他们组成了一

个组织严密的政治性团体,纪律要求非常严格。这些人能够吃苦耐劳,勤于进行实验,作战十分勇敢,平时从事生产劳动。墨子及其门人为人

们做好事,即使是牺牲了个人性命也在所不惜。因此《淮南子》中说:“墨子服役者百八十人,皆可使赴火蹈刃,死不还踵。”而且他们功成

不受赏,施恩不图报,过着极其简朴和艰苦的生活。

墨子的一生都是在为扶危济困的正义事业而奔忙,班固《答宾戏》中说:“孔席不暖,墨突不黔”,就是说墨子像孔子一样为天下事而终

日奔劳,连将席子坐暖和将炉灶的烟囱染黑的功夫都没有。他“日夜不休,以自苦为极”,长期奔走于各诸侯国之间,宣传他的政治主张。

相传他曾阻止强大的楚国进攻弱小的宋国,实施“兼爱、非攻”的主张。后来鲁阳文君要攻打郑国,墨子知道后又前去说之以理,说服鲁

阳文君停止攻郑。他“南游使卫”,宣讲“蓄士”以备守御。又多次访问楚国,献书楚惠王。但后来他拒绝了楚王赐给他的封地,离开了楚国

。 墨子晚年来到齐国,企图劝止项子牛讨伐鲁国,但没有成功。越王邀请墨子作官,并许给他以五百里的封地。墨子以“听吾言,用我道(听

我的劝告,按我讲的道理办事)”作为前往条件,而不计较封地与爵禄,目的是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和思想主张。

墨家学派在政治上所代表的是广大小生产者、小私有者阶层的利益。墨子的学说,如“天志、明思”等仍脱离不了殷周的传统思想,但赋

以了“非命、兼爱”的内容,以反对儒家的“天命”和“爱有差等”的思想。墨子认为,“执有命是天下之大害”,极力主张“兼相爱、交相

利”,不应有亲疏贵贱之别。他更有“摩顶放踵,利天下为之”的献身精神。

他的“非攻”思想,体现了当时人民反对掠夺战争的意向。他提出“非乐”、“节用”、“节葬”的主张,反对当权贵族的“繁饰礼乐”

和奢侈享乐的腐朽生活。他意识到了劳动人类生活的基础,提出强调重视生产和“赖其力者生,不赖其力者不生”的主张。在政治上,他主张

改善劳动者和小生产者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地位,提倡“必使饥者得食,9*寒者得衣,劳者得息,乱则得治”,并且提出“尚贤”和“尚同”的

观点,认为,“官无常贵,民无终贱”。

对于知识和逻辑等问题,墨子有较深的研究,制定了作为认识真理准则的“三表”,并且提出了“非以其名也,以其取也”的唯物主义认

识论。 墨子的教育思想是“艰苦实践、服从纪律”,提出“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的教育目的。

墨学在先秦时期曾为一时之“显学”,可是到了汉代就衰落不显了。但是,墨家精神并未失传,汉代以后的侠士是墨家“兼爱”精神的继

承者。中国的民间社党“四海之内皆兄弟”的平等互助的侠义精神,在很大程度上是墨家精神的真传。中国歌颂侠义精神的诗歌和侠士小说,

其精神源头莫不与墨家思想有着密切的联系。墨家思想在中国民间的社会底层流传着,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之大,并不亚于儒学和道学。

/来自中华网社区 club.china.com/

使用道具收藏此帖复制地址好友分享
内容举报您可以点击好友分享和论坛里的朋友分享此帖。登陆之后可享受论坛更多服务。
注册 登录我知道了,下次不用再提醒关闭×020

热点内容
观其复道德经 发布:2024-11-16 02:21:55 浏览:301
七零九律师 发布:2024-11-16 02:20:19 浏览:465
广东司法亲子鉴定 发布:2024-11-16 01:59:43 浏览:104
民法典之意 发布:2024-11-16 01:57:40 浏览:269
劳动法最近案例 发布:2024-11-16 01:43:34 浏览:741
刑法总论ppt 发布:2024-11-16 01:33:36 浏览:572
法院的作用与职能 发布:2024-11-16 01:21:15 浏览:135
巴南区人民法院 发布:2024-11-16 01:13:28 浏览:890
刑事诉讼法关于冻结期间 发布:2024-11-16 01:12:36 浏览:195
刑事诉讼法第18条第一款 发布:2024-11-16 00:47:33 浏览: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