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学百科 » 道德经唐

道德经唐

发布时间: 2024-08-07 17:05:38

① 《道德经》这本书讲的是什么内容

《道德经》主要论述“道”与“德”:“道”不仅是宇宙之道、自然之道,也是个体修行即修道的方法;“德”不是通常以为的道德或德行,而是修道者所应必备的特殊的世界观、方法论以及为人处世之方法。

老子的本意,是要教给人修道的方法,德是基础,道是德的升华。没有德的基础,为人处世、治家、治国,很可能都失败,就没有能力去“修道”。

所以修“德”是为修道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这可能也是人所共需的;修道者更需要拥有宁静的心境、超脱的人生,这也缺“德”不可。《道德经》德经部分,在经文中占了很大部分,这是修道的基础。

“道”是浑全之朴,“众妙之门”。“道”生成了万物,又内涵于万物之中,“道”在物中,物在“道”中,万事万物殊途而同归,都通向了“道”。

“道”不只是有形的“物质”、思虑的“精神”、理性的“规律”,而是造成这一切的无形无象、至虚至灵的宇宙本根。“物质”、“精神”、“规律”皆是“道”的派生物。

“道”是先天一炁,混元无极,“道”是其大无外、其小无内、至简至易、至精至微、至玄至妙的自然之始祖、万殊之大宗,是造成宇宙万物的源头根本。

(1)道德经唐扩展阅读:

据文献记载,老子静思好学,知识渊博。他的老师商容教授知识过程中,老子总是寻根问底,对知识非常的渴望。为了解开自己的疑惑,他经常仰头观日月星辰,思考天上之天为何物,以至于经常睡不着觉。后来,商容老师“实乃老夫之学有尽。”

推荐老子入周都深造。文献记载:”老子入周,拜见博士,入太学,天文、地理、人伦,无所不学,《诗》《书》《易》《历》《礼》《乐》无所不览,文物、典章、史书无所不习,学业大有长进。

博士又荐其入守藏室为吏。守藏室是周朝典籍收藏之所,集天下之文,收天下之书,汗牛充栋,无所不有。”通过这段经历,老子积累了丰富的学识,也使他远近闻名。

② 道德经是谁写的

道德经》,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回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答的一部著作,为其时诸子所共仰,传说是春秋时期的老子李耳(似是作者、注释者、传抄者的集合体)所撰写,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37章在前,第38章之后为《德经》,并分为81章。是中国历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学著作。

③ 《道德经》第十章的原文是

原文: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涤除玄鉴,能无疵乎?爱民治国,能无为乎?天门开阖,能为雌乎?明白四达,能无知乎?生之畜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译文:精神和形体合一,能不分离吗?聚结精气以致柔和温顺,能像婴儿的无欲状态吗?清除杂念而深入观察心灵,能没有瑕疵吗?爱民治国能遵行自然无为的规律吗?

感官与外界的对立变化相接触,能宁静吧?明白四达,能不用心机吗?让万事万物生长繁殖,产生万物、养育万物而不占为己有,作万物之长而不主宰他们,这就叫做“玄德”

《道德经》是春秋时期老子的哲学作品,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

(3)道德经唐扩展阅读:

创作背景:

老子生于春秋战国时期,当时的环境是周朝势微,各诸侯为了争夺霸主地位,战争不断。严酷的动乱与变迁,让老子目睹到民间疾苦,作为周朝的守藏史,于是他提出了治国安民的一系列主张。

文献记载:”老子入周,拜见博士,入太学,天文、地理、人伦,无所不学,《诗》《书》《易》《历》《礼》《乐》无所不览,文物、典章、史书无所不习,学业大有长进。

博士又荐其入守藏室为吏。守藏室是周朝典籍收藏之所,集天下之文,收天下之书,汗牛充栋,无所不有。”通过这段经历,老子积累了丰富的学识,也使他远近闻名。

④ 《道德经》这本书讲的是什么内容

《道德经》主要论述“道”与“德”:“道”不仅是宇宙之道、自然之道,也是个体修行即修道的方法;“德”不是通常以为的道德或德行,而是修道者所应必备的特殊的世界观、方法论以及为人处世之方法。

老子的本意,是要教给人修道的方法,德是基础,道是德的升华。没有德的基础,为人处世、治家、治国,很可能都失败,就没有能力去“修道”。

所以修“德”是为修道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这可能也是人所共需的;修道者更需要拥有宁静的心境、超脱的人生,这也缺“德”不可。《道德经》德经部分,在经文中占了很大部分,这是修道的基础。

“道”是浑全之朴,“众妙之门”。“道”生成了万物,又内涵于万物之中,“道”在物中,物在“道”中,万事万物殊途而同归,都通向了“道”。

“道”不只是有形的“物质”、思虑的“精神”、理性的“规律”,而是造成这一切的无形无象、至虚至灵的宇宙本根。“物质”、“精神”、“规律”皆是“道”的派生物。

“道”是先天一炁,混元无极,“道”是其大无外、其小无内、至简至易、至精至微、至玄至妙的自然之始祖、万殊之大宗,是造成宇宙万物的源头根本。

(4)道德经唐扩展阅读:

据文献记载,老子静思好学,知识渊博。他的老师商容教授知识过程中,老子总是寻根问底,对知识非常的渴望。为了解开自己的疑惑,他经常仰头观日月星辰,思考天上之天为何物,以至于经常睡不着觉。后来,商容老师“实乃老夫之学有尽。”

推荐老子入周都深造。文献记载:”老子入周,拜见博士,入太学,天文、地理、人伦,无所不学,《诗》《书》《易》《历》《礼》《乐》无所不览,文物、典章、史书无所不习,学业大有长进。

博士又荐其入守藏室为吏。守藏室是周朝典籍收藏之所,集天下之文,收天下之书,汗牛充栋,无所不有。”通过这段经历,老子积累了丰富的学识,也使他远近闻名。

⑤ 道德经简介

道德经简介

《道德经》,又称《老子》、《道德真经》、《老子五千文》。根据《史记》记载,此书为为春秋时代周王朝史官老子所撰。老子,姓李氏,名耳,字聃,楚国人。为先秦道家思想的代表著作,后来为道教所吸纳,于是成为道教主要经典之一。

《道德经》历代流传版本多种,全文五千余字。今日流行的版本分为81章,据考始自东汉河上公注解本。《道德经》包含上、下二经。上经,又称《道经》,共37章;下经,又称《德经》,共44章。1993年中国湖北省出土的郭店楚墓竹简本,共有甲、乙、丙三本,年代大约战国中期,是目前所见最早的传本。1973年中国湖南省出土的长沙马王堆汉墓帛书本,有甲、乙两本,《德经》在前,《道经》在后,不分章,年代为秦末至西汉初之际。另外可能抄写于西汉武帝后期的北京大学藏汉竹简本,注明老子上经、老子下经之标题,共分为77章,也属于《德经》在前,《道经》在后之传本。

关于《道德经》的注解,唐代以后,以东汉河上公、三国魏王弼二注本最为广传。而从魏晋至隋唐,根据唐末道士杜光庭《道德真经广圣义》统计共有六十余家,其中多半为道士。宋代以下,《道德经》的集注本形式逐渐兴起,如元代刘惟永《道德真经集义大旨》便参考了唐宋注解130多家。明清时期注家辈出。自战国以后,历代注解本计有1600多家,蔚为大观。至于道教的注本,则以敦煌写本《老子想尔注》最具代表性。其中王弼注本,属于哲学性的著作。而河上公注,则发挥了养生思想。想尔注本,多以道教神学、戒律等观点作诠释。所以《道德经》不只在中国历史上拥有不可抹灭的地位,也是除了《圣经》以外被译成外国文字而且发行量最多的世界名著。

《道德经》是因应当时礼坏乐崩、政治社会失序的时代难题,而被创作出来的。所以全书的内容,虽然偏重哲学议题,但是也涉及政治、社会、军事、教育、文化、礼乐、道德、伦理等范围,并希望透过无为、自然的方法,根本解决上述各种问题,以便政治社会秩序回归正轨。

老子被道教视为至上的三清尊神之一太清道德天尊的化身,又称太上老君,所以《道德经》在道教史上更是一部根本大经。东汉《老子河上公注》,向来在道教界中流传,为道教徒所重。而东汉末五斗米天师道《老子想尔注》,更是教团内部与《老子五千文》同被列为必读经典。唐玄宗诏令《老子》为天下州郡所必修,尊为《道德真经》。今日《正统道藏》洞神部本文类中便收录了《道德经》注疏50多部。大抵从哲理、易学、内外丹、 *** 存思、道德伦理等多元角度进行诠释,充实了道教文化的深度与广度。

《道德经》在哲学上的影响力,更是难以估算。《道德经》建构了以「道」为核心概念的哲学体系,认为「道」是天地万物的本源、宇宙最高法则,并且创造出道、德、物、无、有、玄、名、一、虚、静、气、无为、有为等等哲学概念,对于后代的形上学、宇宙论、语言哲学等,具有决定性的影响。此外《道德经》的学说,更是道家、黄老思想、魏晋玄学乃至于法家发展之源头与不可或缺的养料。特别是魏晋时期,与《周易》、《庄子》一起并称「三玄」,从而主导魏晋玄学的主题与方向。

⑥ 兵者,凶器也,圣人不得已而用之 出处

出自《道德经》

拓展资料

原文:

烽火然不息,征战无已时。野战格斗死,败马号鸣向天悲。乌鸢啄人肠,衔飞上挂枯树枝。士卒涂草莽,将军空尔为。乃知兵者是凶器,圣人不得已而用之。

翻译:

从古至今,边疆上就烽火不息,征战没完没了。战土在野战的格斗中而死,败马在疆场上向天低徊悲鸣。乌鸦叼着死人的肠子,飞到枯树枝上啄食。士卒的鲜血涂红了野草,将军们在战争中也是空无所获。要知道兵者是凶器啊,圣人是在不得已的情况下才用它的。

《道德经》是春秋时期老子(李耳)的哲学作品,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37章在前,第38章之后为《德经》,并分为81章。

《道德经》文本以哲学意义之“道德”为纲宗,论述修身、治国、用兵、养生之道,而多以政治为旨归,乃所谓“内圣外王”之学,文意深奥,包涵广博,被誉为万经之王。

《道德经》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名著之一,对传统哲学、科学、政治、宗教等产生了深刻影响 。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道德经》是除了《圣经》以外被译成外国文字发布量最多的文化名著。

《道德经》主题思想为“道法自然”。“道法自然”是《道德经》中老子思想的精华。“道”作为《道德经》中最抽象的概念范畴,是天地万物生成的动力源。“德”是“道”在伦常领域的发展与表现。“道”与“法”在规则、常理层面有相通点,但不同于西方自然法。“法”应效法自然之道,在辨证的反向转化之中发挥其作用。
老子在《道德经》开篇阐明:“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这是老子对于“道”这个概念的总括性的描述:道,非当时社会一般的道, 即人伦、常理之道,也非当时时人所能命名之道。“道”在老子那里已经超越了世俗社会生活,更加接近于自然法则之道,因为天地万物的始基与母源在于“道”,由道开始,“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由此,老子用“玄之又玄”来描述道的特殊性与深奥性,而其实这个“道”虽然“视之而弗见”、“听之而弗闻”、“捪之而弗得”,但老子所言之道并不远人,这里只是老子用“玄”来强调他所言之道与当时社会所言之道的差异性,并且阐述他所言之道的超然性与根基性。
所以老子在后面的论述中又坦言,“吾言,甚易知也,甚易行也,而人莫之能知也,而莫之能行也。”老子感慨道:“知我者希,则我贵矣。是以圣人被褐而怀玉。”
老子所言之“道”即“有物混成,先天地生。萧呵,潦呵,独立而不垓,可以为天地母。吾未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这句话意思是,在天地生成之前,宇宙中就有混沌的物体存在,它幽静无声,广阔无边,无依无靠又长存不改,它就是化育万物的慈母。“我”——老子不知道它的名字,就勉强称它为“道”,命名为“大”。
由此得知,老子所言之道首先具有物质性,是天地万物生成的原始动力源,并且它的存在独立而不可丈量,具有无限性。对于“道”这种力量,老子自己是无法给予它确切的描述的,所以他认为,道只是权宜之称。

热点内容
天朝魔法学院 发布:2024-12-25 22:45:44 浏览:10
安博律师事务所 发布:2024-12-25 22:45:42 浏览:122
宁强巴山法院 发布:2024-12-25 22:33:48 浏览:101
法治处职责 发布:2024-12-25 22:32:53 浏览:994
徐飞律师佛山 发布:2024-12-25 22:10:57 浏览:875
劳动法宣传问答题 发布:2024-12-25 21:19:39 浏览:738
劳动法离岗 发布:2024-12-25 21:19:32 浏览:209
长治律师咨询 发布:2024-12-25 21:03:54 浏览:680
法律还借款不还责任 发布:2024-12-25 20:44:40 浏览:223
卡通律师 发布:2024-12-25 20:23:31 浏览: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