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讲合的
Ⅰ 13《道德经》第十章 天人合一
“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抟(tuan)气致柔,能婴儿乎?涤除玄鉴,能无疵乎?爱民治国,能无以知乎?天门开阖,能为雌乎?明白四达,能无为乎?生之畜之。生而弗有,长而弗宰,是谓玄德。”
本章主旨围绕“一”而论道。“营魄”就是灵魂,老子是楚国人,楚文化中把“营魄”作为可与上天之灵进行沟通,并可折返上天。也就是灵魂飞升。
那营魄抱住“一”,这个“一”在《大一生水》篇说:“大一生水,水反辅大一,是以成天。天反辅大一,是以成地。”
《道德经》第二十二章说:“是以圣人执一,以为天下牧”,圣人掌握着“一”, 坚守着“一”,就可以治理天下,做天下人的主人。
这个“一”创生一切、畜养一切。这个“一”把宇宙万物创生出来,运行在宇宙无限的秩序之中。我们虽看不到也听不到,却被它所主宰。它创生万物而不占有万物,让万物生长而不去主宰万物,这就是玄德。
中国古代星象学,把天门的开阖视为上天赏罚的意志表现。老子认为地上的天子应该仿效上天,通过刑德治理天下。朝廷的刑德要以生命的保护为中心,以好生为本。
本章的核心,就是认识“一”,顺从“一”,通过“不有”,“不宰”,去生之,长之,实现真正的爱民治国,这样才是灵魂与“一”相合,天人合一。“一”是创生的,是独立不改的。
所以治理国家,心态上要如同孩子依赖父母一样,信赖这个“一”就是“道”。百姓事业有成,生活富裕,君王朝廷不去侵占百姓的财富。百姓自主地经营自己的生活,君王不去做领头人、不去主宰百姓。这可称为最渊深的“德”。这样,才有社会的繁荣和国家的富强。
天安门
天安门,北京故宫城门。在百姓心中,皇宫入口的大门就是“天门”,关系着天下的刑德之政。
Ⅱ 老子的道德经主要讲了什么
《老子》一书又称《道德经》,是道家老子的传世名作,这本传世名作在春秋战国时期,一经问世,便在诸子百家间引起不小的轰动,而在后市,道家老子思想更是以道教为主要载体,穿越千年时光,流传至今。那么《老子》一书主要讲了什么?这个问题虽“大”,但我们也可以概括着说。不同视角之下,我们可以说《老子》整本书在讲“道”,也可以说《老子》整本书都在说“无”。
3、总结
也就是说,当我们就《老子》一书中内涵的道家老子学说体系来看,可以说这本书主要在讲“道”。但即便是“道”这个名字,也是老子强行取的,毕竟“道可道,非常道”;所以,就以研究世界本原的视角来看,可以说《老子》一书在讲“无”。
当然,以上也是个人的一点小心得,也仅仅是选取了两个角度来说《老子》一书中的主要内容,不同视角之下看到的“宝藏”是不一样的,所以有不同观点很正常。千人千面,期待我的看法可以给您带来一点点收获,如果有不同看法也正常,欢迎交流讨论。
Ⅲ 《道德经》和王阳明的理念大致相同吗有何依据
《道德经》和王阳明的理念怎么能相同呢?《道德经》主要是讲道法自然,崇尚自然之理。而王阳明的理念是知行合一,王阳明也是理学的开拓者。老子和王阳明的理念一个是唯心主义,一个接近了唯物主义。两者不仅没有相同,几乎还是对立的。
老子的《道德经》开篇就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老子注重的是自然和社会发展的规律,遵循道法自然。道即为自然之道,也是自然之理。何为自然之理,就是宇宙和自然的变化,花落花开、昼夜更替、春夏秋冬四季变换,都是自然之理。
虽然还不是纯粹的唯物主义,但是在那个以儒学和老庄思想为主导的封建社会,已经向前迈进了一大步。
王阳明是理学的开创者,理学影响了明朝的哲学观。理学讲究事实根据,反感编造和杜撰。所以王阳明和道德经有本质的区别,并没有相同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