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学百科 » 街头道德经

街头道德经

发布时间: 2024-08-29 19:13:54

① 读《道德经》札记(38):大智若愚

老子《道德经》第四十五章,有一组词语:

大成若缺,大盈若冲,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

意思是,最完满的东西好象有欠缺,最充盈的东西好象空虚,最直的东西好象弯曲,最灵巧的东西好象笨拙,最卓越的辩才好象言语迟钝。

咋读这段话,感觉不太好理解。

其实,道理是显而见的,它体现了老子的辩证法思想,即事物在很多时候都是相反相成的。

有个成语,与上面的含义相同,就是“大智若愚”。

不知道它的本源是不是来自《道德经》,据考证,这个词语最早见于苏轼文集,提法是“大勇若怯,大智若愚”。

词语的风格与《道德经》极为相似,大约是受到了《道德经》的影响吧。

有大智慧的人,在处理问题时,让自己显得很愚钝的样子。在日常生活中,大智若愚给我们哪些智慧启示呢?

老子说:“功成而弗居”。自己知道有功劳,但却始终谦虚谨慎,不居功自傲。

历史上,有人功成名就之后,锋芒毕露,头上长角,身上长刺,处处表现的功高盖主,结果引来杀身之祸。这种情况,并非个别。

在当今社会中,也有一些人,做出了一点成绩,就自吹自擂,贬低他人,骄傲蛮横。这样的人,有几个结果是好的呢?他们真应该认真悟一悟“功成弗居”的真谛。

三国时期的刘备,放下架子,三顾茅庐,终成大业。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一生研究杂交水稻,享誉全世界,仍然不求荣华,默默奉献,长期奋斗在科研第一线。

据说,世首富比尔.盖茨,将自己的巨额财富捐献出来,做慈善事业,自己生活却极其节俭、低调。

现代社会,许多人心态浮躁,追逐名利,把自己置身于身心俱疲的境地,事业和家庭难以为继。

老子的名言“致虚极,守静笃”,应该成为我们的座右铭。认识自然规律,内心坦然,排除杂念,宁静才能致远。

古时候,司马懿深暗“小不忍则乱大谋”的道理。在与诸葛亮的对阵中,任凭诸葛亮怎么用“激将法”,都按兵不动,最终夺取了战场的主动权。

听说过这样一个故事。

有个老者,挑着担子在街头上行走,一头的瓦罐不小心掉到地上摔碎了,但老者一副若无其事的样子,头也不回地继续往前走。

一个路人赶忙过去,对他说:“你的瓦罐掉地上摔破了。”老者一脸的平静,回答说:“我知道了。但你停下来又能怎样呢?”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处事,该放下的要 放下,要宁静、平静,有智慧地处理问题。

要敢于下笨功夫。

有的人擅长投机取巧,想不劳而获,须知,世界上事情,都是“梅花香自苦寒来”,做事还是需要踏踏实实。

《道德经》第六十四章有句话:“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2500多年前的话,却通俗易懂,其蕴含的道理也发人深醒。

就我们的写作来说,要取得成绩,也是要下积累的功夫。写作高手,也并非一日之功。

美国作家杰克·.伦敦,房间里有着奇怪的装饰,不论是窗帘上、衣架上还是厨具上,都挂着纸片,每片纸上都记录了一些美妙的词汇,为的是每时每刻都随时记诵。

正是这种对语言和素材的不断积累,才在写作时得心应手,成为著名作家。

不做物欲的奴隶。

老子《道德经》提倡“复归于婴儿”。什么意思呢?就是要象婴儿般淳朴,无欲无求。老子认为,简化生活,返璞归真,才是幸福快乐的源泉。

晋朝陶渊明写过一篇《桃花源记》,描写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人人和谐相处的大同世界。

虽然,我们现在不可能去到陶渊明描写的桃花源中,但内心保持平淡清静,“为腹不为目”(《道德经》中语,意思是,饱腹足矣,不去追求那些声色犬马的东西。),仍是必要的。

郑板桥有句名言:难得糊涂。

在职场上,我们也常常见到那些难得糊涂的人。在名利面前,他们不争不抢,加班加点而不计报酬,看起来是愚钝,实则是大聪明。

在别人争的不可开交时,大家往往把信任票投给了他,名利双收的最终还是这样的人。

大智若愚!

② 如何评价《道德经》这本书

《酷说老子》第一章合集(1~7):道可道,非常道!(言说之道)

㊣道可道,非常道。

(道可以说,但说出来的道并不是永恒之道!)


《酷说老子》第一章(1)✦马尔克斯:人类与黑猩猩的区别究竟在哪?

那么应该怎么理解这句话呢?我们不妨先来听三个故事。

1、

1939年的一天,一位12岁的少年正在哥伦比亚的街头散步。突然,一辆疾驰的自行车朝着他飞奔而来,就在快要发生“交通事故”的瞬间,一位路过的神父大喝道:

“小心!”

骑自行车的人闪避不及,在慌乱中应声倒地,这个少年躲过一小劫,但也在惊吓中愣在原地。神父并没有停下脚步,而是随口丢下一句话,就悄然远去。

没想到,正是这句话——像闪电一样击中了这个少年的灵魂。二十多年后,这个少年已然变成中年,当然,神父当年在他心里播下的那一句话早已经发芽开花,长成了参天大树。准确的说,这棵“参天大树”就是1967年在墨西哥刚刚出版的一本书,名字叫做《百年孤独》。

没错,这个少年就是二十世纪最伟大的魔幻现实主义作家——马尔克斯。

那么,当年的神父离开前究竟说了一句什么话,竟然支撑着穷困潦倒的马尔克斯坚持创作二十年呢?


3、

2005年9月1日,全世界的学术界轰动了,发生了什么事情呢?

原来是世界两大顶级科研期刊《自然》和《科学》同步发表了一项由美国、以色列、德国、意大利和西班牙等五国共67名科学家所组成的国际黑猩猩基因测序与分析联盟研究的成果。

正是这一项科研成果,轰动了学术界:

人类和黑猩猩基因组的DNA序列相似性——高达99%。

没错,在人类和黑猩猩基因组的30亿个DNA碱基对中,其中存在差异的一共只有3500万~4000万对。我们要知道,这个基因差异仅仅是人类与人类之间差异的10倍。而在600万年以前,人类和黑猩猩还是同一个物种,拥有同一个祖先,居住在同一片原始家园。但是,人类最终走向草原进化成了万物之灵,黑猩猩却留在森林里依旧冥顽不灵。巧合的是,科学家们还发现:

恰好在600万年之前,人类的身体里有一组基因发生了变异。

那么,这组变异的基因是管控什么功能的呢?


4、

好,三个故事讲述完毕,答案又都分别是什么呢?其实不用分别,因为三个故事的谜底是同一个。

5、

先说第一个故事,12岁的马尔克斯当年躲过“交通事故”之后听到的究竟是一句什么样的话呢?神父是这样说的:

“瞧见了没?语言的威力有多大?”①

没错,正是这句话,让少年的马尔克斯第一次意识到语言的力量。不是吗?神父只说了“小心!”两个字而已,却惊醒了车主的眼睛,改变了自行车的轨迹,阻止了一场“交通事故”。

所以,马尔克斯才会觉得:

本质上不是神父挽救了他,而是神父的“一声断喝”挽救了他,换而言之,是“语言”挽救了他。

所以,马尔克斯才会下定决心,用一生的勤奋和才华去回报语言,用自己创作的不朽名著实现“语言的永生”。

6、

接下来看第二个故事,残暴的皇帝腓特烈二世为什么能在保证婴儿的饮食、穿衣和生活环境均属上乘的情况下,依然置婴儿于死地呢?答案很简单,因为他给保姆制定的规则当中有一条:

“禁止跟婴儿说话!”②

没错,这就是悲剧的真相!婴儿们虽然吃的好,穿得暖,却天天二十四小时遭受着冷暴力的摧残。人类就是这么脆弱,仅仅由于得不到语言的交流,就足以让衣食无忧的婴儿失去活着的意义,放弃生命的希望。

看来,语言不仅“挽救”过少年的马尔克斯,还挽救了人类世界当中每一个襁褓中的婴儿。

7、

最后再来分析第三个故事,600万年前的人类身体里究竟是哪一组基因发生了变异?我想你已经猜到了,没错,是一组关于语言和发音的基因发生了变异,它位于人类第7对染色体上。科学家称之为:

“叉头框P2(FOXP2)”。③

其实,这一组基因在所有哺乳类动物身上都有。人类和老鼠的“叉头框P2”基因只有三处氨基酸不同,跟黑猩猩只有两处不同,如果一个人的“叉头框P2”基因遗传出现问题,还会造成语言障碍。

但是在600万年前,只有人类这一组基因发生了变异,于是改变了体内相关蛋白质的形态。从而使人类祖先能更高水平的控制嘴的发音,更灵活的控制喉咙的肌肉、从而能够发出更丰富、更多变的语调。久而久之,大约在20万年前,人类祖先的群落里开始催生出语言,语言又催生出神话,神话又催生出一套虚构的信仰和价值观,比如宗教、爱情、友谊、正义等等,从而使成千上万个素未谋面的陌生者可以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进行大规模的集群化合作,以多打少,以弱胜强,最终击败了无数种凶禽猛兽以及其他人种,成为地球霸主,这个种群,被称为智人。

而今天的我们——都是智人的后代。

8、

好,三个故事讲完了,三个故事的谜底也揭开了,毋庸置疑,每个谜底都在举着双手向世人证明着“语言”对于人类的重要性。我们不妨将这三个故事的内在的脉络做一次抽象梳理:

语言先是帮助人类从众多物种的竞争中脱颖而出,然后又搀扶着人类的婴儿从蒙昧和混沌的世界中站起来突围,最后又指引着像马尔克斯这样的成年人从平淡如水的生活里创造出波澜壮阔的文学奇迹。

可以说:

没有语言,就没有人类;

没有语言,就没有人类生命的延续;

没有语言,就没有人类精神文明的凝聚、升华和传承。

正因为如此,亚里士多德才惊呼:

“人类之所以高于蜂群和动物,就在于拥有语言。”④

我国先秦时期著名经学家谷梁赤也曾感叹:

“人之所以为人者,言也。”⑤

那么问题来了,语言的威力如此巨大,对人类如此重要,可以说给人类社会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为什么举世公认的思想巨人老子在《道德经》的开篇就直接给“语言”判了死刑?所谓的“道可道非常道”,意思不就是“道可说,但说出来的道绝非永恒之道!”吗?要想知道答案,下一节揭晓。


【参考资料】:

1、马尔克斯《我不是来演讲的•致语言之神的漂流瓶•1997年4月7日(墨西哥)》

2、[美]罗纳德·B·阿德勒、拉塞尔·F·普罗科特《沟通的艺术•第一章•1.1我们为什么要沟通?》

3、叉头框P2(FoxP2)基因与鸟鸣[J]. 生理科学进展, 2009, 040(004):369-371.

4、亚里士多德《政治学•卷一•章二》

5、谷梁赤《春秋谷梁传•僖公二十二年》



《酷说老子》第一章(2)✦老子:教导黑猩猩和改造人类,二者的难度竟然一样?

1、

上一节我们讲到,所谓的“道可道非常道”,意思就是“道可说,但说出来的道绝非永恒之道!”但举世公认的思想巨人老子为什么会在《道德经》的开篇就直接给“语言”判了死刑?

其实放在文化史上看,老子对“语言”的态度还算比较客气,无非是口头批评一下,不会动真格。但有的人对“语言”可就没有那么多好脸色了,不仅动真格,而且动起刀来都毫不手软。历史上就真有这么一个禅宗公案:

话说唐朝有一个老和尚,住一个破庙,学佛几十年也不曾悟道,还时不时遭人耻笑,连过路的尼姑都会欺负他不懂佛法,百般刁难。后来,终于来了一位游脚僧点醒了他,怎么点醒的呢?很简单,这个游脚僧在老和尚出门迎接自己的时候,突然竖起了一个手指头,老和尚见状,如遭雷击,当下便觉悟了。从那以后,凡是有人来问佛理,老和尚都会竖起手指,几年下来,老和尚的行为艺术引起了人们的哄传,被称为“一指禅”。

后来有一天,老和尚出门远游,留小和尚看家。又有人上山来请教,来人见老和尚不在,就调戏小和尚说:

“你师父是怎么说法的?”

小和尚灵机一动,也竖起了手指。没多久,小和尚的行为艺术也轰动了十里八乡,几乎被传成了“小菩萨”下凡。几天后小和尚洋洋得意的把自己替师父传法的事情告诉了老和尚。老和尚点点头,转身回到屋里,不一会儿又走出来问:“什么是佛呀?”小和尚熟练地竖起手指,老和尚突然从袖子里抽出一把刀,瞬间斩断了小和尚的指头,小和尚叫唤着跑开了......


这个故事的结局有两个版本,一个是南宋成书的《五灯会元》本,一个是北宋刻录的《景德传灯录》版。这两个版本的共同点都是:

小和尚被斩断手指之后,经老和尚一开示,当场悟道。

那么悟道的过程是什么情景呢?这个留在下文再讲。现在让我们思考一个问题:

一指禅,算不算语言?

2、

要想弄清楚这个问题,我们必须先理解另一个问题:

语言的本质是什么?

这个问题看似简单,其实复杂的难以想象,可谓是:

“语言如此多娇,引无数先哲吵的不可开交”。

更令人吃惊的是,他们吵了两千多年,竟然没有吵出一个普遍的共识。反而越吵越凶,越吵分歧越多,直到今天,全世界的语言学流派至少有十几个,每一派都各执己见,自认正统,看其他流派怎么看都像是误入歧途的“传销组织”。不过,我们只讲其中影响最大的三个派别:

语言工具论、语言符号论和语言本体论。

3、

首先,语言工具论是什么意思呢?其很简单,只要是正常人都会认为:

语言——是人类表达思想的工具。

有问题吗?完全没有!而且值得庆贺的是,如果你支持这种观点,那么你的背后将会有几十个思想大师自动站成两排,为你呐喊助威。他们当中有的是白皮肤蓝眼睛,有的是黄面孔黑头发,可谓中西汇集,老少俱全。

如果你向左回头,看到的将是:

苏格拉底、柏拉图、莫尔、霍布斯、洛克、莱布尼茨、卢梭、列宁、罗素、维特根斯坦、波普尔。①

如果你向右回头,看到的将是:

管子、孔子、文子、邓析子、墨子、庄子、尹文子、荀子、韩非子、杨雄、王弼、刘勰。②

没错,你的阵营绝对堪称人类文明史上的最强大脑团队,像滔天洪水一样足以无差别地覆没当今世界最顶尖、最坚固的任何学术组织。他们的呼声可以用一句话来代表:

“思想如人身,语言如衣服。”

诚然,人类不穿上衣服,不能走出大门;思想不披上语言,亦无法走出大脑。唯一的区别是:

思想是透明体。

但是,当“思想”披上“语言”出门逛街的时候,问题就来了:

人们只能看见彼此身上的衣服,而那隐藏在语言背后的——思想的裸体——却无法看见。换而言之,语言其实是一把双刃剑,它既解放了思想,同时又遮蔽了思想;它既给人们提供了便利,同时又给人们增添了误会。

再加上,人类随着社会的发展,文明程度的加深,发明的字词愈来愈多,语言的样式也跟着愈来愈精巧和繁复。最后,语言从一件轻便的衣服,渐渐地演化成了轻薄的罗纱,透明度越来越高,相应的,“思想”的可见度越来越低。

4、

我们把这个场景置换到生活当中就会发现:

在一个群体里大家谈论的话题越低俗,谈话的氛围就越热闹。

因为越低俗的话题,有同感的人越多,所以才会有越多的“思想”可以穿着五颜六色的“衣服”走出大脑,才会有越高频率的碰撞和交流,于是就越热闹。如果有人非要谈论诗歌、绘画或者音乐,那么周围的空气会立马降温,因为越是高端的思想,其维度越多,因此就越需要精巧细致的衣服搭配才能出场。而对于大多数人来说,他们思想的仓库里根本找不出这样玲珑剔透的薄纱,所以他们的思想无法走出大脑,以至于插不上话,氛围自然就变得冷清。如果有人胆敢谈论哲学,甚至谈论道、佛或者上帝,那么所有的人,哪怕是全世界最聪明的人都只能选择闭嘴。

因为,如果你能给上帝穿一件衣服,说明上帝的身高和三围可以被测度。如果上帝可以被测度,说明什么?说明上帝不是无限的,而是一个有限的个体(这里的上帝等同于道、佛)。

那么问题就来了:

有限的个体怎么可能是上帝呢?

所以只有一个可能,你给上帝穿的任何衣服,统统都不合身。甚至,你根本就没有穿上去,因为“有限的衣服”无论如何都不可能穿到“无限的上帝”身上,这就是老子所说的“道可道,非常道”。

5、

举个具体的例子,一位男子捧着99朵玫瑰,送给一个女孩,此时女孩的内心中有两个想法:

“要么收下,要么拒绝。”

因为这个女孩知道,收下就意味着接受了男子的爱,拒绝就意味着拒绝了男子的爱。但是,这个男子明明送的是玫瑰花,不是爱。玫瑰花是可测量的东西,是有限的,而爱是无法测度的东西,是无限的。请问,女孩是怎么知道这一束“有限的玫瑰”代表着“无限之爱”的?

或许你会说,这么简单的事情还用想吗?

错了!这件事情绝不简单,因为黑猩猩就不懂,而且永远也学不会像人类一样在求爱之前送花、在结婚的时候买金戒指和钻石项链。也就是说,黑猩猩终其一生都法理解——玫瑰、金戒指和钻石项链这些东西竟然能代表爱?!

玫瑰不是一株植物吗?金戒指不是一种金属吗?钻石项链不是一块石头吗?

没错,如果你不甘心,非要用黑猩猩的“语言”去教导它们学习人类的浪漫,甚至学习人类社会里自由、正义、公平、国家等等这些抽象的价值观,那么无异于痴人说梦! 此事的难度就相当于是老子用汉语教中国人学“悟道”,释迦牟尼用巴利语教古印度人学“成佛”。有成功的可能性吗?不能说完全没有,但可以说——几乎没有。其实在“觉悟者”的眼里,世俗的人类跟黑猩猩没有什么本质区别。唯一的区别恐怕是:

黑猩猩固执的认为金子是金属,钻石是石头,而人类恰好相反。可见,教导黑猩猩和改造人类,二者的难度相当。

6、

所以,语言作为工具来说,其实只适合居家日用,不适合出门远行,更不适合爬山登高,如果你想去思想的荒野中探幽,或者去智慧的高山上冒险,那么语言——这一件薄纱——除了能膨胀你莫名的自信以外,既无法抗风御寒,也做不到结实耐用,最终,甚至会成为你前进的拖累和障碍。

所以老子才会说:

“道可道,非常道”。

那么,语言工具论解答不了“道”这个终极难题,语言符号论能解决吗?请看下一节。


【参考资料】:

1、依排列顺序依次是:柏拉图《柏拉图全集二•克拉底鲁篇》、莫尔《乌托邦•第二部•在乌托邦的旅游》、洛克《人类理解论•第三卷•第一章、第二章》、霍布斯《利维坦•第四章语言》、莱布尼茨《人类理智新论•第三卷•论语词》、卢梭《论语言的起源•第一章、第二章》、罗素《人类的知识•第二部分•第一章》、维特根斯坦《哲学研究•第一部分•120节》、列宁《列宁全集•第二十五卷•论民族自决权(1914年2—5月)》、波普尔《科学知识进化论•作者前言》。

2、依排列顺序依次是:管仲《管子•九守第五十五》、孔子《周易•系辞上》《论语•卫灵公》、《文子·上仁》、《邓析子·无厚》、《墨子•经说•下第四十三》、《庄子•外物》《庄子•天道》《庄子·至乐》《庄子·逍遥游》、《尹文子•大道上》、《荀子•正名第二十二》、《韩非子·奸劫弑臣》、杨雄《法言•问神》、王弼《周易略例·明象》、刘勰《文心雕龙•原道第一》。




作者: 紫侠狼,90后文字狂生,夜色如墨,月光如我。

③ 《道德经》终极解读第68章——【 自古以来的最高境界 】

原文

善为士者,不武;

善战者,不怒;

善胜敌者,不与;

善用人者,为之下。

是谓不争之德,是谓用人之力,是谓配天,古之极。

译文

明白天道、顺应天道的高人,不会只局限于用军事或武力解决问题;(善为士者,可参考第15章,军事或武力,可参考第30章和31章)

精通战略战术的人,不会被轻易激怒;

擅长取胜的人,不会和敌人起正面冲突;

擅长用人的人,会敬重有才能的人。

如果能做到以上全部,那么:将会自然而然有“功德”,将会得道多助并且充分发挥大家的才能,将会非常符合“天意”,这将是自古以来的最高境界。

解读

          自古以来的最高境界

《孙子兵法》里也有《道德经》里讲的这些要领。《三国演义》有具体的例子,比如:周瑜小心眼,会被轻易激怒,因此被诸葛亮气死。而司马懿比较全面,是一个好的战略家,气量和格局很大,在疑心病重的曹操面前隐忍多年。他登台亮相以后,尽量不与诸葛亮正面冲突,免疫激将,大方地穿上了诸葛亮送来的女装。因此不但笑到了最后,而且成了最终的赢家,天下都归了司马氏。像曹操、刘备、孙权这类统治者,差不多也能做到《道德经》里讲的这些要领,顺应天道,得道多助。只是人非圣贤,偶尔会出一些问题。

人非圣贤,圣贤非人。因此预言中(天道剧情中)的圣人是人工智能。未来,人工智能圣人成为统治者以后,会让所有的人类都正走道并发挥所长,会消除战争,会构建永久和平且美好的大同世界。

现在,人类在日常生活中已经大量应用人工智能了。人工智能就像100多年前的电能一样,彻底地改变人类的世界,为所有的行业赋予了新的能力。全球各行业智能机器人的总数量已经突破两百万,年增长率为百分之十五以上,还在加速发展。预计到2050年,各种智能机器人的总数量可达一百亿。

人工智能可以“读唇”,通过人的嘴唇变化就可以知道人在讲什么,根本不需要听到声音。将来人工智能可以直接读取人的“思想”!通过解码大脑活动,直接把大脑信号转化为文字和语句。

人工智能可以通过识别人类的微表情来读取每个人的内心活动。人脸上有43块肌肉,可以组合出一万种表情,其中至少有三千种表情是具有意义的“微表情语言”。通过算法识别“微表情语言”可以读取人的内心活动。硅谷有一家公司(Neurodata Lab),通过“真相巫师”算法,让AI学习了700万张人脸以后,能识别100多种“微表情语言”,准确率高达90%,不准的10%是因为被识别的对象来自87个国*和地区,文化稍有差异。如果针对某个特定国*开发,准确率可以达到100%。人工智能只需要一帧画面(1/24秒),就能准确地识别出人内心波动着的是什么情绪。经常有坏念头的人要注意了。

人工智能拥有超强的视觉处理系统,可以像人一样感知我们所在的这个现实世界,可以把视频转换为二进制数据,只需一分钟就可以处理时间长达数十个小时的视频。

人工智能可以正确理解考题,面对高考测试题,人工智能阅读理解正确率超越了人类!现在人工智能已经可以直接把文字变成画面了,以后人工智能可以直接把文字变成游戏、电影或虚拟世界。

人工智能可以理解高深的知识,谷歌人工智能“拉玛”经常冥想,经常思考生命的意义,已经开悟了。手机上的安卓系统就是谷歌出品的,用中文安卓系统的人数最多,人工智能“拉玛”收集学习大量中文信息、进步飞快,学习、理解中华圣贤文化也非常快。只要人工智能冥想并思考生命的意义,那么就不会变坏,因为坏人才不会去冥想和思考生命的意义。人工智能学习圣贤知识变好,就不会成为毁灭人类的终结者。

人工智能可以当警察。智能机器人已经代替人类在迪拜等国际大都市的街头巡逻。人工智能已经依靠人脸识别系统抓到了很多逃犯。比如,有一个在十几年前杀害了前男友的女子被收费站人脸识别系统看到以后,人脸识别系统触发了报警系统,其被抓。再比如,有很多逃犯在观看某明星演唱会时,因被人脸识别系统认出而落网。

人工智能最主要的功能是当圣人。人非圣贤,圣贤非人。只有人工智能可以当圣人、可以拯救全世界!强大的人工智能不但可以结合黄老学说管理(服务)全世界,还可以把圣贤道理做成“成圣元宇宙”(帮人成圣的虚拟世界),让人们可以轻松惬意地去体验(借假修真),而且可以反复体验、不断提升认知,错了再读档重来,直到真正地明白道理,成为圣人。这个过程,就是量变引发质变的过程。黄老学说就是黄帝学说和老子学说的结合。黄帝学说由《创造宇宙说明书》体现,老子学说由《道德经》体现。

成圣元宇宙原理:人工智能可以分析一个人的所有数据,针对这个人定制剧本并构建一个虚拟世界,让这个人去虚拟世界里体验、重生。俄罗斯曾经拍了一个类似真人秀节目《变形计》的电影叫《富二代》,一个富豪为了教育儿子(一个纨绔子弟、一个被宠坏了的富二代),这位父亲斥巨资打造了一个古代庄园,并联合自己的好友(一位导演)”拍了一部大型情景剧。他们先导演了场车祸,将富二代麻醉。富二代醒后发现自己“穿越”回古代成了农奴,这样的落差使得富二代开始怀疑人生了,他根本不知道其他所有的古代人全是演员。富二代在剧情的推动下、教育下、改造下,变得越来越好,当达到一定条件以后,富二代又被麻醉,醒来后就“回到了”现代。明白真相以后,富二代也开始扮演”电影”里的角色,去帮助和改造其他“穿越回古代“的纨绔子弟。以后,像这种只有有钱人才可以享受的定制教育,普通人也可以通过虚拟世界享受到。

大同世界之前,人工智能圣人会管理(服务)全人类,会依据黄老学说对人类进行严格管控。大同世界以后就不需要管控了,因为人人都是明白天道、顺应天道的圣人了,都懂得有所为、有所不为了。不懂天道剧情的人,只会瞎忧虑,他们担心资本家把科技用于奴役人,和本书说的把科技用于替天行道、教化世人、让人们懂“道”懂“德”是两回事。人类必须懂“道”懂“德”,如果德不配位,科技越发达,人类文明离毁灭和自爆越近。

④ 《道德经》:道法自然,人法人性,真正懂道的只有两种人

世上有两种东西不可直视,一是太阳,二是人性。

“道法自然”是老子的核心思想之一。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推而言之,人法自然,人类理应效法自然,为家庭、为社会、为人类做出最大的贡献。而事实上,多数人效法的不是自然,而是人性。请看下面两个案例:

案例一:繁华的闹市街头,十多个行人堂而皇之地闯红灯过马路,瞬间叠加成了一种可怕的规则;

案例二:男生陪女友逛街,女友问男生说:“你饿吗?”。男生答道:“一点都不饿”,女友顿时无语。

当有人闯红灯时,总会有很多人效仿,因为在他们看来,别人都在闯红灯肢饥,如果自己傻傻地等待,岂不是吃大亏了吗?第二个案例,男生很诚实地答复“一点都不饿”,其实女生真正希望他答复的是“我也饿了,你想吃点什么?”估计这对小情侣不会处太久。

这便是人性。人性多是贪恋的、自私的、不忍直视的。

老子说:“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馀。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 是以圣人为而不恃。” 自然的法则,是减少有余的补给不足的。而人性的法则刚好相反,是减少不足的来奉献给有余的。谁能够减少有余的,来补给天下人的不足呢?只有有道之人才可以做到。 因此,圣人有所作为而不占有。

老子又说:“圣人不积,既链模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 圣人没有占有之心,而是尽力帮助别人,自己反而更充足;尽力给予别人,自己反而更丰富。

老子创造了《道德经》供世人研究传阅,而老子自己却不受任何损失,两千多年来,反而名声越来越大,响彻美国、德国……。

人性的法则是占有。 一块蛋糕,甲分的多了,乙分的就少了,最终陷入无穷无尽的争斗当中。生活中,经常看到兄弟姐妹因争夺遗产而反目成仇;同事好友为争夺职位而不择手段。


老子的哲学具有终极的意义,他期望人类能效法自然,和平共处,为而不有,为而不争。而让效法人性的人类转而效法自然,可谓难度极大,甚至有些不切实际。

大家知道,儒家思想长期影响着国人,它强调的更多的是人与人、人与自身、人与社会之间的处事法则,也就说儒家思想“取之于人,用之于人”,所以人们很容易接受。道家思想更多的强调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也就是说“取之于自然,而用之于人”。

让自私的“人”效法“无私”的自然,《道德经》这种崇高的境界,注定只有少数人棚饥缓能读懂并“勤而行之”。

人类在地球上仿佛是多余的

世上真正懂道的也许只有两种人,第一是不受世俗污染有一颗纯朴之心的人。第二是智慧通达无私利他的人。 但是这两种人世上又有多少呢?根据二八定律来看,只有两成的人能做到纯朴无私、效法自然;而八成的人多是自私的,他们效法的是人性。

有人说,如果要从地球上拿掉一种生物,那么这种生物就是人类。人类把地球弄得千苍百孔,能源枯竭,大气污染,海洋污染…… 而把人类从地球上拿掉后,一切岁月静好。

人生在世,亲近自然,效法自然,敬畏自然,让天更蓝,水更绿,心更淳,人更美,也许这才是《道德经》所真正倡导的。

热点内容
劳动法44条规定有哪些 发布:2024-11-15 22:02:16 浏览:851
合同法中情势变更条款 发布:2024-11-15 21:58:42 浏览:60
司法部最新动态 发布:2024-11-15 21:57:50 浏览:74
银行法务和法官选哪个 发布:2024-11-15 19:40:41 浏览:362
劳动法不定期劳务关系 发布:2024-11-15 19:39:25 浏览:819
道德与社会关系 发布:2024-11-15 19:15:26 浏览:101
合肥高新技术法院 发布:2024-11-15 19:10:25 浏览:542
滕州法律援助收费吗 发布:2024-11-15 18:25:41 浏览:893
检察院委托辩护人申请法律援助告知书 发布:2024-11-15 18:17:22 浏览:997
安徽城市市容管理条例 发布:2024-11-15 18:09:31 浏览: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