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学百科 » 道德无力论

道德无力论

发布时间: 2024-09-17 03:37:34

⑴ 如何才能提高全国人民的道德素质

如何才能提高全国人民的道德素质, 面对日益下滑的中国人民的道德素质,我们该怎么做?

中国人民的素质不是一天积累成这样的,而是逐渐演变的,对于中国人来说,想要提高道德素质就得全国相应从细节小事做起。。。逐渐养成好习惯。。。

到什么时候,我国的人民的道德素质才能提高?

我估计乐观的话,也得百年之后,如果改变政策,用法律来约束的话,两三代人就差不多了,等国人把那些个臭毛病都改了,法律自然就没有用了,刚开始的时候肯定会觉得受不了,不过现在法律的地位,真是没法说,抗法都是理直气壮的,

如何降低中国的犯罪率和提高中国人民的道德素质教育?

超级难题啊!但希望看到这样问朋友们从自己做起,包括我和你!

题目:为何很难提高中国公民的道德素质

首先素质的提高是建立在经济基础上的,中国现在的人均GDP这么低,要单纯提高首先素质当然很困难啦.

如何提高我们的国民道德素质

1,道德?人都有趋利避害性,法律帮助维护道德不只是个底线,见义勇为反被讹诈那就只有见死不救了。
2,教育是重点,至少,学龄内,文盲率为零
3,教育的衍生事物搞好,才能真正实现教育,比如学校的食堂,义务教育是不够的,家里供养一个吃白饭的怎么可能让他们念书呢?
4,语言,实际上,我们的语言没有统一,文字略有差异,
5,个人感觉,如果真是提倡科学的话,那么魔术就也得提倡揭秘了,至少每场表演一半以上的揭秘。免费电视多一些科教节目,解释盗窃,赌博,迷信活动中的魔术行为
6,人口素质必然要和人口发生联络,我们经常听说是“少生优生”我们一直在主抓“少生”并没有去管“优生”,婚检希望能变成领证的前置条件的,并且新生儿出现畸形,先天性重大疾病——唐氏综合症,脑瘫,先天性心脏病等。
7,上面说的新生儿募捐,善款不见了或者挪为他用,以及其他慈善发生类似的事件,让人们怎么看这些人的素质?怎么谈道德?这不是个案,而且占有了巨大社会资源。
8,哦 ,对了,如果这是一道考试题?在掌握不了财政等……情况下,然后求改变是吧?请看一下几条。
9,努力提高个人素质,道德。
10,帮助周围的人提高素质,坚决说“不”纠正他人错误……
11,掌握学习科学文化知识
12,坚持在家乡说普通话,且保持文明用语
13,礼貌待人接物,注意自己的言谈举止。
14,主动去做“八荣八耻”“中国梦”等宣传工作
15,不吸菸,如果有特殊情况保证不在公共场所吸菸
16,少饮酒,饮酒后绝对不开车。

中国的未来在于人民的道德素质还是宗教普及?

针对目前国内潜在的问题,中国的未来,很大一部分在于道德约束力的提升,
毕竟,法律无法约束所事情。
道德约束力的形成,除了正信宗教的普及,还有传统文化的宣扬、意识形态及
价值观的提升、人民生活品质的改进及提升......等等。

如何看透《人民的名义》成为全国人民的收视高

因其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人们在看这部剧时,也能从中看到自己的影子和经历。接地气,再加上里面老戏骨又把剧情刻画的入木三分,所以很容易让人产生共鸣。
再加上这种自黑式的风格,最终要倡导的是要真正以人民的名义为人民办实事,让人民好办事。民心所向,所以收视率一路飙升。

先有好的制度,然后公民的道德素质才高?还是先是公民的道德素质高,然后才有好的制度?

任何社会组织,要维系正常的社会关系,少不了道德和制度这两个方面的相辅相成的方法。无道德,便无制度;无制度,便无道德;任何社会,缺其一便无其二,就无法存在下去。
苏格拉底说过:“人的灵魂里面有一个较好的部分和一个较坏的部分,而所谓‘自己的主人’就是说较坏的部分受天性中较好部分控制。”人首先是一个道德的矛盾体,即他既有道德的一面,又有不道德的一面。再凶恶的人,有的时候也会用道德规范来约束自己,比如对父母的孝顺。再善良的人,也会出现一些不道德的行为,比如在生活琐事上,常常并不去按照伦理的要求去自觉做好。所以,任何人也就都有一个道德水平高低的问题,有的善良的东西多一些,表现为有道德人,但并非是说他是道德上的完人;而有的人恶的东西多一些,就表现为没有道德的人,但也并非是说他是道德彻底缺失的人。所以说,人一半是天使,一半是魔鬼,不是没有道理的。
普列汉诺夫曾经说过:“实际上,道德的基础不是对个人幸福的追求,而是对整体的幸福,那对部落、民族、阶级、人类的幸福的追求。这种愿望和利己主义毫无共同之点。相反地,它总是要以或多或少的自我牺牲为前提的。”由于道德修养的根本目的,在于用社会规范来高度自觉约束自己的言行,是对私欲的克制,以达到维护社会整体利益的目的,因此,道德修养也就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因为,人的自利性其实是一种天性,任何人都拥有求得生存和幸福的权利。仅就此而言,人性完全是一个中性的概念。只是,人的欲望满足总也离不开社会,总是在社会中实现自己的奋斗目标的。于是,人的自利性就必定有一个与社会是否融合的矛盾。只有利己和利他有机统一起来,才是真善美的。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之所以具有旺盛的生命力,根本原因就是其具有这样的本质属性。而凡是自私自利的人,便一定会和社会发生冲撞,便不再是一个道德水平较高的人,甚至是道德堕落的人。然而,自然人基于天性的趋势,渴望个人利益的最大化,大概是任何人都难以根绝的心理。于是,道德修养也就绝非依赖灌输,或者读几本圣贤书,就能够立竿见影的。尤其是在以利益为核心的经济社会中,要做到“克己复礼”,实在是一种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的事情。就这样,我们不仅在古代社会,可以看到仁义文化和丑恶现实之间的矛盾现象,于今也不难发现,倡导的真和实践的假之间的悖论。毫无疑问,这样的结论是科学的,我们尽管不能没有道德,但是,如果一个社会正常关系的构建完全依赖道德,则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我们崇尚好人,到后来发现他们原来也和我们自己一样,有的时候,甚至连自己都不如。
既然个人不够自觉,那么,外在的强制也就必不可少的,这就是制度的建设。如果说道德是实现自律的,制度就是要弥补自律的不足,采取外在强制的办法,实行他律。最为彻底的制度就是刑事法律制度,由于缺德的行为人总是要严重危害社会,为了震慑潜在的犯罪人,以及恢复已经被损害了的社会关系,社会就不得不使用暴力手段,对道德沦落的人予以惩罚,合理地剥夺他们相关权利,以维护社会的整体利益。可见,凡是制度构建之处,必定是道德力量匮乏的所在。如果我们充分信任道德的力量,制度就是多余的东西了。就此而言,制度其实就是道德无力无能的结果,是对人性不足的遏制。有道德的人,和制度无涉;有道德的社会,便无制度。但是,这样的圣人,这样的天堂,是不存在的。
由此我们也就不难推论,即凡是制度建设不足的地方,缺德的事情就会不断出现,甚至氾滥成灾。因为,道德的缺失总是难免的,而一旦制度也匮乏的时候,无道德的行为便可以畅行无阻了。从中我们也可以看到,人们完全可以把现实道德生活的状况,作为衡量制度建设的一个尺度。塔西陀以为“国家越是腐败,法律越是繁多”,这是有道理的。最为典型的就是以权谋私行径的大量发生,除了证明人性之不足之外,就是制度建设的滞后,或者失败。制度严密,就如同关在牢笼中的坏人无法为非作歹一样,人性的不足也就难以在现实生活中表现出来。可见,解决社会问题,化解社会矛盾,除了加强道德教育之外,千万别忘了制度建设这一手。只要制度建设跟不上,道德教育再下如何大的功夫,问题也总是不能解决的。因为,完全依赖道德来维系社会,就是将高楼大厦建立在了沙土之上了。历史表明,一个德化的国家,从来就不可能出现,更不要说延续发展了。
似乎制度建设是对道德的否定,但这只是一种肤浅的看法。只要应用辩证的方法深入思考一下,我们就明白,制度的构建也是基于道德发展的需要。富勒说得好:“道德使法律成为可能。”好的制度来自于有道德人的努力,从来就是以真善美作为灵魂和精髓的。难道一种完善的制度可以出自于一个缺德的人之手?难道不断进步的制度可以从天而降吗?制度不断完美,本质上正是道德不断进步的表现。同时,一个完善的制度,还能够大大提升人们的道德水平。因为,道德修养主要地不是一种理论,而是一种实践,只要通过不断磨练,才能真正加强道德修养。而实践磨练的一个很重要的内容,就是严格遵守制度,在制度倡导和维护的真善美之中,人们也就自然得到了修炼。说一个人很重视道德修养,但同时又无视制度的禁律,这是一种自相矛盾的说法。更重要的是,良好的制度——即不仅是好的、还是能够真正落实的,还能够为人们的道德修养,创造一个极好的环境。而环境对于一个人的感染,有的时候,甚至连自身的意志力都无法控制。无论是好的感染,还是坏的感染,都概莫例外。所以,好的制度环境,是道德进步的必要条件。
总之,要构建和谐美满的社会,道德和制度都是不可或缺的,迷通道德,或者崇拜制度,都是形而上学的。我们应当在这两个方面都用心用功,用力抓好,方能实现我们远大的理想。

如何才能提高国人的道德水准?

在国民当中,倡导讲真话,办实事,以人为善,尊重生命,敬畏自然,人人从自身做起。

⑵ 论述老子”以柔克刚”的思想

老子”以柔克刚”的思想是源自于《道德经》,以水为例,说明弱可以胜强、柔可以胜刚的道理。老子所举水的例子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水最为柔弱,但柔弱的水可以穿透坚硬的岩石。水表面上软弱无力,却有任何力量都不能抵挡的力量。

这就清楚地说明,老子所讲的软弱、柔弱,并不是通常人们所说的软弱无力的意思。此处,由于水性趋下居卑,因而老子又阐扬卑下屈辱的观念,实际上反而能够保持高高在上的地位,具有坚强的力量。本章后面有一句话:“正言若反”,集中概括了老子辩证法思想,其含义十分深刻、丰富。

(2)道德无力论扩展阅读:

老子”以柔克刚”的思想是源自于《道德经》中的: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是以圣人云:"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受国不祥,是为天下王。

释义:天下再没有什么东西比水更柔弱了,而攻坚克强却没有什么东西可以胜过水。弱胜过强,柔胜过刚,遍天下没有人不知道,但是没有人能实行。所以有道的圣人这样说:“承担全国的屈辱,才能成为国家的君主,承担全国的祸灾,才能成为天下的君王。

老子认为,体道的圣人就像水一样,甘愿处于卑下柔弱的位置,对国家和人民实行“无为而治”。

⑶ 求自由辩论辩词

摘要:伦理学史上有两种不同的自律观,一种是以康德为代表的自律观,认为自律与“异已意志”、“感性世界”等任何外在因素无关,一种是马克思主义自律观,认为自律与感性世界、世俗利益、经济关系有关。从马克思主义自律观出发,我们认为公众自律素质的生成与德行的产生,并否全部是个人理性的简单追求和狭义的道德教育的功劳,而应充分考虑到德行背后的利益动因和道德成本。我们在培养公民道德自律素质时,应该建立严格的他律性环境和刚性的法治秩序,解决“恶德驱逐良德”的问题;建立德行代价的正式补偿制度,解决“英雄流血又流泪”的问题;建立满足德行主体利益需要的社会机制,解决德行主体“利益动因缺失”的问题。

关键词:德行成本 利益动因 道德环境 补偿制度 德行收益

一、问题的提出

我国自古是一个非常重视道德教育及道德作用的国家,一直非常强调人的德性修养和道德的自律特征,道德在稳定社会秩序、净化社会空气、促进人的品德修养等方面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也一直强调德育在学校教育中的首要地位,近年来还提出了“以德治国”的治国方略。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呈现在我们面前的却是社会整体道德水平的下降。有些劝人向善的道德告诫(如见义勇为、诚信)在生活中沦为苍白的不被履行的“大话”,有些在我们看来是恶行(如浮夸、腐败、玩蒙拐骗)则得到了人们的普遍追从;道德一方面成为大众的“包装”,另一方面成为大众鄙夷的对象;人们一方面主张个人道德完善和社会道德水平的提高,另一方面则以一种投机姿态对待市场交易活动,甚至玩弄社会公正。社会个体的自我分析、自我判断、自我迭择、自我控制、自主行为的道德自律能力普遍偏低;一些人要么“知而不信”、“知而不行”、“言而不行”,呈现出双重道德人格;更有一些人喊出“告别革命、拒绝崇高、躲避壮烈、渴望堕落”的口号。由此,许多学者作出当前社会道德滑坡、道德失范的判断。

在分析道德滑坡、道德失范的原因和寻找对策时,人们把目光转向了教育。认为道德教育无力、失效是罪魁祸首,解决的办法当然还是加强道德教育,增强道德教育的实效性。然而,道德教育真的应当担负起如此重责和重任吗?仅仅靠道德教育真的可以将道德从困境中解救出来吗?道德教育真的就是提高个体道德自律素质的最关键,甚至是唯一的途径吗?

从历史唯物论的世界观出发,作为社会意识的道德是由社会存在决定的,而非由教育决定;从市场经济这一社会存在出发,利益最大化、趋利避害、竞争、适者生存是这一社会的法则或规律,追求利益以求得生存是社会个体的第一要务,而不是从纯粹理性出发,将“大公无私”、“先人后己”、“无私奉献”和“个人利益无条件服从集体利益”作为第一需要和追求;从心理学角度分析,需要产生动机,动机产生行为,道德行为由需要诱发,而人的第一需求是追求利益以求得生存,因此道德建设必须考虑到利益需要、利益动机这一重要因素,从社会机制、社会制度的设置方面着手,满足和保护个体德行的利益需要和世俗权益。

二、两种不同的自律观

自律是指作为主体的人,自己约束自己、自己限制自己,是人内心强调“我应该怎样”,而不是外在力量强调个体“你必须怎样”。关于自律的涵义,理论界能达成共识。但是,主体如何实现自我约束、自我限制?人的自律素质的养成是否与外在因素有关?在回答这一问题时,出现了两种不同的自律观。

在伦理学史上,康德第一个系统地阐述了自律的概念,将自律作为道德的本质和基础。在康德眼中,自律以人类的理性为原则,是人的理性自己为自己立法而又自行其所是。他设定的这种自我立法排除了任何外在因素的影响:一是“异已意志”,“在他立法时是不服从异已意志的”①,这种“异已意志”包括他人的意志和上帝的意志;二是感性世界,他宣布“人是目的”,“一件出于义务的行动之所以没有道德价值,并不在于它所要达到的目的,而在于它所依据的准则,因此并不取决于行动对象的实现,只是取决于行动所根据的用意原则,与欲望的对象完全无关”②。他将人基于自然本性而追求功利的感性经验及社会历史条件等感性世界排除在“自我立法”之外,否认它与自律的关系,忌谈功利、行为的世俗结果及自律行为的世俗目的。凡是出于谋利而诚信、出于怜悯而施舍、为获得快乐而行善,均因其具有世俗功利目的而不具有道德的价值,不是德行。在康德眼里,只有彻底与功利等外在因素、目的划清界线,在绝对意志、命令、精神这一道德最高法则和唯一原则的支配下的行为,才是自律,才具有道德价值。

中国儒家学说则宣扬“修己以安人”、“为仁由已”、“何必曰利”、“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义所在”、“自天子以至于庶人皆是以修身为本”……,这些是中国传统自律论的经典语式,它与康德的自律论有相通之处,它们的共同之处都是强调道德、自律的养成及其本身的价值只与人的内在德性、理性、绝对意志有关,而于任何外在的功利目的、社会制约因素、行为结果无关。

马克思主义自律论从历史唯物论出发,强调人们的利益。“既然正确理解的利益是整个道德的基础,那就必须使个别人的私人利益符合于全人类的利益”③,只要个人私利符合全人类的利益,它就可以成为道德的基础,如果排斥现实的利益关系,道德就丧失了自己的存在基础。人总是生活在世俗社会之中,脱离现实的社会关系,个人根本无法生存,而经济关系作为最基本的、起决定作用的社会关系,对人的道德观念、自律素质的养成具有基础性的甚至决定性的作用,因为人们“归根到底总是从他们阶级地位所依据的实际关系中——从他们进行的生产和交换的经济关系中,吸取自己的道德观念”④。因此马克思主义者强调,自律素质生成的终极性原则与动力,应从人的感性世界、物质感性活动、经济关系中获得深层次的解释。

纵观伦理学发展史,在林林总总的关于道德自律素质养成方面的观点中,我们不难发现,它们要么偏向于康德的自律观,即将道德自律与世俗功利、感性世界划界、绝缘,要么倾向于马克思主义自律观,即将道德自律建立在世俗功利、感性世界的基础之上。

三、德行的利益动因与德行成本

追求功利是人类的基本欲望之一,功利本身并没有天然的“善”或“恶”的属性,它可以导引人们从善,也可以导引人们从恶。一个商人出于赚钱的目的而一贯童叟无欺、讲究诚信,其行为就是善的,其诚信就是自律。“私”是生物自我保护的一种本能,在“物竟天择”的自然竞争中,如果不会自我保护,必然面临被淘汰的结局。“私”本身也同样没有天然的“善”或“恶”的属性,以不损害他人为前提的为“私”行为同样也具有善的属性。因此,道德很难超越功利,自律也绝非人的纯粹理性的结果。“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⑤,“思想一旦离开利益,就一定会使自己出丑”⑥。斯宾诺莎也认为:绝对遵循德性而行,在我看来,是在追求自己利益的基础上,以理性为指导而行动、生活,保持自己的存在。个人道德自律素质的养成及德行的出现并否全部是个人理性的简单追求,其背后总有利益在召唤。正是利益的需要,才形成道德的需要和动机,从而催生出自律素质与德行。在功利和私心面前,理性的选择是承认他们实然性的前提下,导引人们为了功利而自律,为了功利而从善。

功利是多种多样,但都可以归结为个人利益和社会利益。与社会利益相冲突的个人利益显然是不足取的,以此为动力而形成的观念、行为肯定是不道德的或者是缺德的。但与社会利益不相冲突的合理的个人利益我们应该支持,由此催生的思想观念、行为应该是道德的(当然,其中有大德与小德之分),以此为起点生成的自律素质应该值得我们倡导。与社会利益一致的个人利益又是多种多样的,德行终极的或潜在的动机可以为了满足吃、穿、住、行、性的需要,为了满足安全的需要,为了满足交往的需要、为了满足自尊、他尊的需要和自我价值实现的需要。具体到世俗生活中,人们道德自律素质生成的基础、终极目的或潜在目的可以是财富、职位、地位、机会、自由、荣誉、外界肯定、内心的宁静或愉悦等等。

在现实社会,作为社会基础、社会存在的市场经济,是以人的“经济人”和“趋利避害”的本性为前提的,它以“利益最大化”为目标。在这一客观的社会基础、社会存在面前,我们的道德不可再以“人人皆可为尧舜”为前提,以“毫不利己、专门利人”、“舍己取义”为现实目标或作为社会的普遍要求。我们应该肯定个体在不损人的前提下追求私利、在保全私利的前提下去行善的道德价值。而个体道德自律素质的养成应该以此为前提,并作为道德自律的题中之意。否则,纵然我们提出多么高尚、完美的道德要求,它永远只可能成为绝大多数人仰望的星空,却不可能成为大众现实的自律行为。

市场经济条件下,适者生存、优胜劣汰是大家都必须遵循的一条竞争法则。竞争对人的生存全过程、全方位的渗入,使得个体在生存这一最根本的生活强制性压力面前,其行为不是仅仅受纯粹的“善的意志”支配,而是更多地受利益支配。“道德观念”如果不是给道德主体以利益上的满足,道德主体是不会把它作为自己的行为准则的。因此我们应当正视德行主体生存发展的正当权益,以及德行主体自律执法、遭遇牺牲和付出代价后,渴求补偿的愿望和权利。

个体的道德利益动因可能是彰现在外的、自觉的,也可能是隐匿深处的、下意识的。商人经商活动的诚信道德自律,其隐匿深处的、下意识的利益动因可能是为了避免因不诚信而带来长远的利润损失,以爱岗敬业来自律的职场人员隐匿深处的利益动因可能是为了提升自己在职场中的职位、薪金、地位等。当然,以纯粹的德性、美德为追求目标、拥有超功利的道德自律素质的人是会有的,但他们绝不会构成社会的主体。毕竟凡夫俗子远远多于圣人!

由于道德背后的利益动因的存在,个体在道德选择时,内心就可能会进行道德成本的核算,即道德主体可能要对自己的行为付出的代价进行估量,而这无疑会极大地影响其行善行为的机率。如果道德成本过高,即可能使道德行为人望而却步。例如如果见义勇为者因为见义勇为而伤残、丧失劳动能力、生活难以自理,却得不到社会救助而艰难度日、贫困潦倒,那么就会因为该道德行为成本太高而鲜有人为之,原来那些英雄也会后悔当初的莽动和不理性。而如果不道德的行为所负的道德成本过低甚至“盈利”,就会引导、驱使人们去干无德之事,这时的道德就无法自律了。例如,当行贿受贿、溜须拍马、权钱交易不但得不到公众的否定、社会的惩罚,反而能为公众所容忍且给自己带来升官发财的机会,这等于鼓励更多的人去效仿。

因此,公民道德自律素质的形成,一方面不应该完全寄希望于道德教育。道德教育肯定永远重要,并且具有不可替代性,但它远远没有能力承载公民道德自律素质培养的全部重任。另一方面,不应该完全寄希望于公民个体的道德责任、德性修养、“善的意志”。公民的道德责任、德性修养、“善的意志”必不可少,但绝不能超载。合理的做法是在全社会范围建立起满足并保护公众世俗权益和利益需求的机制的前提下,进行道德教育和个人德性修养。

四、道德自律必需的社会机制

从前文分析的中西相通的自律论传统道德理念看来,自律素质的形成完全来自于个体自身的理性,而与任何功利目的和德性环境无关;当前实存的道德建设好象也将道德教育当作培养公民自律素质的唯一途径。然而,从前文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自律素质的形成、德性的养成、德行的出现必然有其内在的利益动因,德行成本必然影响个体道德自律水平及其对德行的选择。因此,公民道德自律素质的培养,不仅是“道学家”、道德教育者的事,而且应该是社会制度设计者、行政规则制定者、制度规则执行者和社会舆论参与者的责任。

1、 建立严格的他律性道德环境和刚性的法治秩序,解决道德生活中“劣币驱遂良币”的问题。

在道德领域,存在着类似的“囚徒困境”,存在个人理性与集体理性的深刻矛盾。例如:如果大家都能按原则、规则办事,则每个人都能享受到社会的有序、公正、公平和效率;但如果绝大多数人不讲原则、规则,则少数讲原则、规则的自律者就很难长期坚持,并要忍受不平衡的心理压力。因为他们不仅要承担讲原则、规则的成本,而且还要承担受他人冷嘲热讽甚至打击报复的风险,自己很难生存、立足与周围的环境,自己的利益也要受到损失,而他们得到的收获却是一个无序、不公平、不公正、低效的环境。

在澳大利亚华人中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到澳洲留学不久的北京男青年,找了个澳洲女友。一天他和女友一起出去坐公共车时,他争先恐后地上车给自己和女友各占一个位置,本想以此向女友表达自己的爱心并换取女友的欢心和赞扬。但女友却十分生气地对男青年说:你无视候车时有妇女、老人、儿童在场而先上车抢座,毫无绅士风度和社会公德,这让我非常难堪,我不能将我的一生托付给你这样一个毫无爱心、不讲道德的人。从此姑娘和小伙分手了。经过澳洲几年人文环境潜移默化的教育后,该青年回到了北京,和北京女友一起逛街等公交车,男青年总是自觉地让老人、妇女、儿童先上车。结果连续多辆车过去后他们仍然未能乘上车;因为人实在太多,不挤、抢根本上不了车。终于,他们勉强跟在别人后面上了一辆车,在车上他们又一直站着。在费时又受累之后,姑娘十分生气地对小伙说:你真是个窝囊废,这么多人都能上车,就你上不了车;而且上车连个位置也不能给我抢一个,我的一辈子托付给你还能有什么希望?从此姑娘和这位小伙分手了。几年后,在这种道德环境的教育下,小伙子的道德自律水平又逐渐回到了留学前的水平,他为了能赶上车,为了能坐上位置,又开始了挤车抢位。这是一个典型的社会道德环境影响个人自律水平的故事,澳大利亚良好的秩序和规则意识、正向的社会舆论促进了这个北京青年道德自律水平的提高,结果良币驱遂了劣币、良德驱遂了恶德;而北京的生存竞争压力(不挤、不抢就乘不上车)和混乱的秩序及缺失的规则意识(大家都不按先来后到排队、大家都不遵守老人、妇女、儿童优先的社会公德)又使这个北京青年相对较高的道德自律水准,慢慢地回归到了社会的同等水平,结果劣币驱遂了良币、恶德驱遂了良德。

当某种重复出现的社会不道德的行为总是得不到处罚或社会舆论的否定,或者是受到的处罚、否定小于不道德行为的收益,即道德负成本没有或过低,社会正向的道德规范就会因“跟风”而失效,道德主体的自律水准也会因此而难见提高。在很多情况下,不道德行为的产生并非出于行为人本身的愿望,而是环境逼迫的结果。2003年下半年扬子晚报曾对新建的沪宁高速“高速公路不高速”和高速公路损坏严重的现状作出过系列报道和原因分析,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货车严重超载。货车严重超载一方面限制了其车速而影响其它车辆的行驰,另一方面严重损伤了路面。而货车超载的原因却是不超载就要亏本,在这种生存压力下,要提高司机拒绝超载的自律水准只能是先整顿恶劣的运输市场环境。当溜须拍马者总能获得职位升迁或额外利益、制假售假者受到的处罚总是小于其收益、行贿者总能达到其要达到的目的、虚报数据总能出政绩出干部、做假账总能偷逃税款、欠款不还者总能逃避法律的制裁,并且社会舆论普遍认同这种行为,这就等于在引导、鼓励更多的人去溜须拍马、制假售假、行贿受贿、虚报数据、做假账和抵赖欠款,在这种社会事实面前,能形成社会普遍的诚信、公正等自律素质吗?个体的道德自律能承载得起改变社会现状之重任吗?

因此,强调道德自律,必须以舆论、规范、制度、法律等他律性环境和刚性约束手段为基础和必要的支撑条件。要通过社会氛围和制度环境的创设来提高非道德行为的道德负成本,使无德失利、有德得利,使不道德行为人“下次不敢”或“下次不愿”,引导公众在追求利益的互动和搏弈中感受到,合作搏弈比不合作搏弈更为有利,使自律成为大多数“经济人”在外界约束或导引下的唯一理性的选择,并使之演变成为一种惯性的行为,从而保证自律不是少数高尚者拥有的珍稀品,在此基础上逐渐提高公众的道德自律水准。

2、 建立满足德行主体利益需要的社会机制,解决德行主体“利益动因缺失”的问题。

如果说上述两个部分是从“德行成本”的角度进行论述的话,本部分则从“德行收益”角度进行论述。

在社会现实中,经常出现这种情况:有些众人所知的善总难到得到普遍的遵从,而有些人人皆知的恶却总是得到公众的追从。例如“勤劳”是大众公认的美德,但这些美德在吃“大锅饭”的计划经济时代却鲜有人去践行,而人人皆知的阿谀奉承、欺上瞒下等是人人皆知的恶,但它们在历史上却一直相当流行。为什么会有这种令人费解的现象发生?究其原因,就是无德行为能获得收益。在吃大锅饭的计划经济时代,干多干少、干好干坏一个样,懒惰者在享受与勤劳者相同的报酬外,还能获得额外收益:闲暇,这种不断重复的社会现实在引导、鼓励懒惰者更加懒惰,勤劳者趋向懒惰,这时,“勤劳”的美德就难以转化为公众的自律行为了;而阿谀奉承、欺上瞒下者历来能得到上级领导的欣赏、重用、提拔,总能得到各种各样的好处,极少有受惩处的,而实事求是、好提意见者多数情况下得不到什么好结果,社会如此鼓励、支持阿谀奉承、欺上瞒下者,公众有何理由不遵从呢?

当社会的利益分配机制发生变化后,公众的道德选择也自发地发生了变化。在绩效与报酬相结合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勤劳的美德又自发在大众身上得到体现。在我国当前的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不诚信总能得利而诚信却总是失利,因此人们趋于不讲信用;而在一些西方国家由于有诚信记录制度,并且社会舆论、法律也对不诚信行为给予严格约束,这就导致诚信得利而不诚信失利,因此人们也趋于诚信。值得庆幸的是,上海市在2004年2月1日正式开始实施了《上海市个人信用征信管理试行办法》。

从上述分析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当善的利益动因总是得不到满足时,行善将变得稀少。虽然意识自觉、意志自由、理性是人类的尊严和骄傲所在,但绝大多数人仍难彻底超越人趋利避害的自然本性。因此,社会要充分利用人行善的利益动因,从制度、机制设置上满足人行善的利益需要,尊重、维护德行背后的世俗权益。对行善者给予他们渴望得到的东西,对道德越轨者剥夺他们所不愿失去的东西。这些东西可以是物质性的利,也可以是精神性的名,也可以名、利兼有。在具体生活中,可以是名誉、地位、职务、权利、自由、机会、财物等。

需要说明的是,本文如此论述并非否定道德教育在个体自律素质培养与形成中极其重要的作用,而只是想说明道德教育并非是自律素质培养与形成的唯一途径、方法,社会机制、社会制度的合理设置在其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如此强调降低道德成本,提高负道德成本和满足德行背后的利益动因的重要性,绝非鼓吹唯利是图和否认人类的理性和德性,只是旨在唤醒人们对道德主体世俗权益的尊重,旨在强调通过建立合理的社会机制来满足人们实存的合理需要,使每一个个体道德主体知道“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为公众道德自律提供坚实的支撑条件;本文强调利益的制约、导向作用,也绝不否认一些超越普通人的规定性的理想主义者、特立独行者的存在,以及不计较个人利害得失的德行义举的出现。事实上,每一个社会,都会有一些见义忘利、不为社会功利所动、一心追求真、善、美的人;绝大多数人也都会产生不计较个人利害得失的德行义举(但很难是持久的、一贯的)。

注释:

①苗力田译, 康德著.道德形而上学原理(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86

②北京大学哲学系外国哲学史教研室编 西方哲学原著选读(下)(C).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314

③马克思, 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157

④马克思,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33

⑤马克思,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82

⑥马克思,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103

⑷ 道德困境论文3篇

道德困境在存在于个人现实生活的抉择当中,下面是我给大家整理的,希望大家喜欢。
道德困境论文:论中国的道德困境
摘 要:中国正在处在社会的转型期,随着社会结构的改变,人民的道德也潜移默化的发生的巨变。现今,中国的道德正在处在滑坡的时期,在道德问题面前,人们在选择时候出现茫然。道德困境主要表现在诚信与感恩的缺失。作者通过现象看本质,致力于探讨出现道德困境的原因。

关键词:道德 道德困境 反思

民以食为天,粮食是一个国家赖以生存的基础。但是从孔雀石绿的鱼到红心鸭蛋,三聚氰胺奶粉,发霉馒头,人造鸡蛋,毒胶囊……连食品安全也变得不安全的时候,人拿生命开玩笑,完全漠视生命的存在,我们还可以相信这个这个社会,相信这个民族吗?面对这个食品问题,我们的公民一边在网上和报纸上抱怨,骂商家的无良,骂政府的不作为,骂社会的道德滑坡,另一边却毫无所动,一次次原谅和纵容这些行为的发生。我们的公民在面对这个的道德问题上,陷入了循环的怪圈。我们该如何去思考当前社会的道德困境呢?

一、道德困境的定义

目前学术界对道德困境的定义杂而乱。第一种定义是,道德困境是一个难题。第二种定义是,道德困境是道德悖论种的一种。第三种定义是,对一项道德义务的履行就是对另外一项道德义务的背弃。第四种定义是,道德困境是道德失范的一种状况。第五种定义是:对道德困境的理解应从道德选择入手,因为道德困境是行为者在做道德选择时才有可能会遇到的一种特殊情境。这个情境用西方学者的话说就是: 面临令人困惑的两者取一的抉择。这其中我们也可以看到道德困境的复杂性。我自己则更多的理解为第五种,面临一种两者取一的抉择。通常情况下,我们的选择都是在道德与不道德、价值与无价值的、善于非善之间的选择,只要我们有向善的的意识和识别善恶的能力,我们就不难作出选择。

二、道德困境的表现

道德困境在存在于个人现实生活的抉择当中,有些例子是我们鲜少遇到的。著名的电车事件就是其中的一例。但更多时候,都是我们必须面对的问题。道德困境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诚信与利益的抉择

诚信是我们当今这个社会非常缺失的品德。我们是一个病态的社会,我们的诚信,良心通常在追逐利益的道路上丧失。前人常讲一诺千金,但是我们现在签订合同都会出现背信弃义的状况发生。就连我们大学这一方净土也没有放过。现在普遍存在的论文抄袭问题。近年来大学有一股抄袭、剽窃之风,“ 文章 就是搜寻、复制,粘贴”“论文就是移花接木,偷梁换柱,东拼西凑”。无数学子把它当作是常识纷纷利用。学术腐败问题已经成为一个困扰学术障碍和笼罩在校园象牙塔的阴影。尽管绝大多数同学对于大学校园存在的论文抄袭,剽窃持否定态度,但是同学也表示态度和做法是两码事。

(二)感恩的缺失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自古以来,中国的传统伦理道德就讲究孝道,讲究感恩。现在我们的学校每个学期主题班会都将感恩,但是不知道有谁听得进耳朵。我们的中央电视台每年都会举行一次感动中国的评选活动。为什么要举办,就是生活中缺少,所以才要使劲地挖掘,使劲地宣传。

三、道德困境出现的原因

一个个“我”构成了这个社会,社会的状况如何都离不开每一个人的表现。我们不能把所有的责任推给组织,政府,我们要反思自己的行为,道德困境不是精英分子的事情,不是某个英雄的事情,而是是关每一个公民相关的事情。因此我们要从个人角度去思考这个问题。

(一)自我与角色的抽离

当今社会,许多人都认为,“我”就是“我”,“我”是先于一切的角色。我与角色是相抽离的。“我”的责任就是“我”的责任,“角色”的责任是角色的责任,“我”可以不对“角色”责任负责。这直接导致了责任的推脱与道德的弱化。纵使很多人说我不是,这只是你没有反思而已,你的行为已经在不知不觉中抽离了角色的我。我们在承担责任是会悄悄地选择一部分,或者选择比较轻易的部分,因为我们总是把责任推给别人,理由就是那不是我的责任。我们都遵从与内心的本我,追求理想的自我主义,抛弃了角色责任,我们只是随意的依靠自己的理性或者感觉来判断,因此我可以随意选择自己认为是恰当的责任。

(二)道德约束力的弱化。

“范跑跑”事件在一定程度上也表明了一问题,就是在人民的心目中,道德约束机制并没有完全建立。道德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传承下来,约定俗成的惯例。一旦我们打破了这个惯例,就因该受到谴责或者惩罚。我们现在的道德机制都是几千年来传承下来的儒家传统的道德规范,这个规范与当今社会倡导的公民 教育 存在着悖论。一旦我们触犯了这个惯例,我们受到的仅仅是舆论的惩罚,或者是其他无关痛痒的小结果。

(三)道德教育的缺失

从传统社会向市场社会的转型意味着人们从熟人社会转向了陌生人社会。人们所打交道的对象不再局限于熟人,二是扩展到陌生人。在这样的社会,要使市场交易有序而不乱,就需要一种新的道德,即共鸣道德。它是用于调节人与他人之间的公共关系的道德。这种道德应该明确界定个人在公共生活中的权利与义务。但是我们长期以来多久不太重视公民道德的建设,市场转型缺乏道德的支撑。虽然我们过去在市场经济是非常提倡,如“大公无私”、“吃苦在前、享乐在后”。

道德困境是一个选择善的过程。它并不意味着我们的道德已经全面衰落,也不是说我们的道德全面停滞。这只能说明我们的道德处于一个阶段的困难期。因此,我们要对道德困境有清醒的认识。不断反思自己的行为,争取做一个合格的公民。
道德困境论文:“扶不扶”现象背后的社会道德困境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取得巨大发展,人民物质需求获得极大满足,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然而社会道德领域问题却层出不穷,中国社会道德正在遭遇改革的“阵痛”。

关键词:“扶不扶”;社会道德;道德困境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在由传统的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型中,我国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人民物质需求得到了极大满足,社会生活水平有了大幅度提高,现实生活有了巨大的改变,但社会道德领域受到了巨大的影响,由于新旧价值观念及道德规范的冲突,社会生活中出现了“毒奶粉”、“小悦悦”事件、“潜规则”、“学术不端”等一系列道德失范问题。

一,社会道德问题的典型――“扶不扶”

2014年央视 春节 联欢晚会,小品《扶不扶》着实火了一把,一句“人倒了还可以扶起来,人心倒了可就扶不起来了。”直指当下社会 热点 问题之一――路遇摔倒老人,扶还是不扶?

早在小品《扶不扶》之前,社会舆论就已经开始关注“扶不扶”问题,2006年“彭宇案”的发生如蝴蝶效应般扩散开来,此后“许云鹤”“殷红彬”等案件的发生使社会更加关注此问题,诸多因搀扶摔倒老人而被讹诈以及遇到老人倒地围观不救等新闻屡见报端。2012年8月,上海一名老人倒地,围观路人无人敢扶,引来过路外国女子大骂;2013年6月,四川三名小学生扶起摔倒老人被讹,最终诬陷者遭刑拘;2014年广东一男子因扶摔倒老人被讹诈,选择以死证明清白;2015年2月,浙江一名老人摔倒在地,23人经过却无一人搀扶,最终导致老人被汽车碾压而死;2015年5月四川一名小学生在扶起倒地老人后,却被诬陷是撞人者,在目击者的证明下才还以清白。

2014年,四川日报发起“雷锋日・雷锋精神问卷调查”,在“当街遇见一位步履蹒跚的老人跌倒了,你会不会扶?”这一话题网调中,17.88%的网友选择了“少惹麻烦,装作没看见”,36.71%的网友把票投给了“不扶,直接拨打110或120”,45.41%的网友表示会扶起老人。[1]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在选择会扶起老人的受调查者中,只有9.65%的人会毫不犹豫地上前扶起老人,19.94%的人选择找到证人后再去扶起,15.82%则鼓励周围人一起扶起。一个简单的“扶不扶”问题,折射出我国当前社会道德在社会转型期遇到的困境。

二,当前社会道德困境的成因

社会道德就其意义来说具有三个要素,一是一定社会在其运行和发展过程中的道德,即具有社会性、过程性;二是为协调各社会群体、各社会成员之间利益关系而形成的道德,即具有调整社会关系的作用;三是道德规范体系、道德价值观念、道德实践活动的总和,即具有观念形态、实践形态双重特性。[2]

就经济方面来说,社会经济的发展、合理的分配方式、公平的竞争方式等关系着人们的道德需求和愿望,也关系着整个社会的道德水平。首先,改革开放以来,由于国家政策影响,造成地区间经济发展不平衡、社会分配不公,导致社会贫富差距拉大;其次,市场经济体制为个人、集体的经济行为设定了更为自由的空间,所有经济行为、经济手段都是为自己、自身集团获取更多利益。商品交换活动不再真正遵守价值规律,竞争的方式也不再遵循公平、公正的原则;再次,市场经济发展和运行的盲目性、波动性造成众多个体为了追求利益最大化而抛弃社会公德。在市场经济发展的过程,片面追求效率至上和经济利益,而忽视对市场经济的管理以及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的教育、公民素质等,造成了市场经济发展中一手硬一手软的问题。

就社会制度方面来说。转型时期的中国之所以会出现道德失范现象,制度不完善是一个重要因素。一是制度的缺乏,二是现有制度存在的不合理、不科学,三是制度更新与社会发展的脱节。制度是道德实践的有力保障,转型期社会制度不完善必定造成社会生活多方面的道德失范。

就个人方面来说,一是道德信念的缺失。道德信念是个体对社会道德所倡导的道德理想、道德人格、道德原则、道德规范的正确性、正义性深刻而理性的笃信。[3]道德信念缺失,首先是道德主体对某种道德理想目标及精神基础的怀疑、动摇甚至否定。转型时期,不论是从现实生活中的经济、政治、 文化 等方面,还是从社会形态、精神状态看,都对人们造成了巨大的冲击。人们对原有道德价值体系进行重新评估,已有的道德理想目标被怀疑、动摇甚至否定的时候,道德规范也就失去了原有的约束力。其次,道德情感的冷漠、缺失。道德情感是道德主体对善恶判断引起的内心体验,是从自己内心深处形成的道德倾向性。[4]当道德主体对道德理想目标产生怀疑、动摇甚至否定时,道德行为处于被迫状态,人们对原有价值体系的崇拜、尊重淡化甚至消失,道德情感也就出现冷漠、缺失状态,道德失范现象也随之产生。如现实生活中,见死不救、见义不为,对社会和他人的冷漠,社会责任感的丧失等。

二是心理结构失调、主体意识强化。中国的社会转型带来了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极大提高,让个体心理受到了极大的冲击。一方面 传统文化 重集体轻个人的观念、重义轻利的观念、公平观念等受到强烈挑战,人们私欲膨胀;另一方面,利己主义观念、个人主义观念等个体主体意识不断强化,过度强调个人利益、以个人为中心,进而造成一系列社会道德失范现象的出现。

三,社会道德困境的解决途径

党的 报告 指出“推进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弘扬真善美、贬斥假恶丑,引导人们自觉履行法定义务、社会责任、家庭责任,营造劳动光荣、创造伟大的社会氛围,培育知荣辱、讲正气、作奉献、促和谐的良好风尚。”[5]

一要加强道德教育。道德教育是社会道德调控最主要、最基本的调控方式。一是要重视 家庭教育 。家庭道德教育是一个人整个人生道德教育的起点,在培养个体道德品质和道德人格方面,起着学校和社会无法起到的奠基作用。二是重视社会道德教育。社会道德教育是整个社会道德建设的重要方面,首要是必须认识到整个社会应当承担的教育责任,加强伦理道德体系的研究和建设,注重伦理道德思想的实践和运用。重视转型期多种文化交融,新旧文化交替下,道德教化对引导受教者和调适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性。三是重视道德教育的方式、 方法 。加强道德教育除重视实践中的教育活动外,也要对转型时期由封闭向开放、由单一向多样转变引起的新的道德问题进行关注,寻求与新的社会形态相适应的道德教育方式。将个体的独特性与终生教育相结合,培养个体自主学习、自我教育的能力,让道德教育贯穿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各个层面。

二要完善法制和道德机制。一是道德法制化。就是要把广泛性的基本道德行为列入立法范围,对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间关系中,什么该做而什么不该做,确定为法律条目,使道德规范在现实生活中更具有权威性。二是道德规范化。法律在道德体系中,是保障性的底线,但实践生活中更多的道德行为并没有达到法律制裁的程度,更多的是处于违背道德但不足以法律惩治的位置。这就需要把道德规范融入到行业、地方风俗中去,让道德行为更加明确、准确。其次,运用多角度、多媒介的传播方式,让道德规范在现实生活中的传播更深入、更广泛。三是建设道德监督机制。道德的法制化、规范化,都离不开有效的监督机制。可以这样说,合理、完善的监督机制,为道德法制化、规范化起到了保驾护航的作用。

三要积极发挥先进文化的价值导向作用。加强社会道德的建设离不开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价值导向作用。要提升社会道德的水平和实力,就必须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传统的优秀文化,并批判和反思拜金主义、利己主义、个人主义等价值观。一是要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美德。在我国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传统文化在人们的生活中不断得到完善和发展,并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从而形成民族的道德修养。它使人们形成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检自强、敬业奉献的道德理念。在推动社会的健康发展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是要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营造良好的社会风气和道德环境,旗帜鲜明地弘扬真善美、贬斥假恶丑,树立正确导向、澄清模糊认识、匡正失范行为,形成激浊扬清、抑恶扬善的思想道德舆论场,引导人们自觉做良好道德风尚的建设者,做社会文明进步的推动者。[6](作者单位:内蒙古科技大学)

参考文献:

[1]安微,《老人摔倒扶不扶 近五成网友选择“扶”》《四川日报》,2014年3月5日,第008版

[2][3][4]王立东,《马克思主义伦理学要义》,岳麓书社,2014年

[5]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12年11月8日

[6]刘云山,《着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求是》,2014年02期
道德困境论文:浅论现代人的道德困境与道德文明建设
摘要:精品学习网为您整理了社工论文—浅论现代人的道德困境与道德文明建设,欢迎阅览!

中国是一个有着深厚道德基础的国家,在近代以前,是举世公认的礼仪之邦。道德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重要且最成熟的部分。古代经济、政治、教育、文学、艺术、哲学乃至宗教,无不打上道德的印记。然而,近代以来在西方文化的冲击下,随着传统社会的解体和整个封建文化的衰落,传统道德文化也渐见式微和衰败。以儒家思想为主导的传统道德文化在中国发生了整体性危机。传统的道德哲学受到了人们的怀疑与否定,不再能为人们提供普遍有效的价值意义和道德信念;传统的道德秩序也日益受到新的生活方式和人际关系准则的挑战;在几千年漫长岁月中形成的道德禁忌,日益受到破除和亵渎。传统道德律令不仅难以成为人们行为“合法性”的根据,而且它自身存在的合理性似乎也成了问题。

传统伦理的蜕变与现代伦理的产生是一个漫长的充满矛盾的过程。“五四”时代人们提出的反对旧道德、提倡新道德的历史任务,需要相当长的时间才能完成。一方面,旧道德作为一种意识形态不会随着经济结构、政治结构的变革而立即消亡,即便是表层的道德秩序、道德规范发生了变化,而深深积淀在中国人深层心理结构中的“道德无意识”(道德心态和习惯)却很难一时改变。另一方面,新道德的建构也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这是因为新道德赖以发展的经济基础和政治制度不会被历史现成地“给予”,它需要经过现代化过程的再塑造,更主要的是现代道德和伦理精神要真正建立起来,也应像传统道德那样,不仅要建立显性的道德关系、道德秩序和道德理想,而且需要渗透到人们的深层心理结构中,内化为隐性的道德心态、道德信念和道德美感。目前存在的道德困境的实质在于:一方面传统道德文化和伦理规范已经解体,另一方面,现代道德体系和伦理原则尚未完整地建构起来;传统伦理已经无力给中国人提供终极的价值意义。现代中国人生活在新旧道德的历史嬗变期,承受着新旧道德的冲突,陷入无法回避的道德困境。这种困境主要表现在这样几个方面:

其一,道德价值上的困境。道德价值即道德主体对自身行为合理性、正义性、崇高性的理解,是人们对高尚的道德行为、优秀的道德品质、崇高的道德理想所产生的“敬意”,对卑下的行为、庸俗的品质、低级的趣味所产生的“耻感”。在道德价值整合度较高的社会中,人们对何者为荣,何者为辱;何者为善,何者为恶;何者为洁,何者为污;何者为美,何者为丑;何者为高尚,何者为鄙俗等等,是不言而喻的,或者是约定俗成的。人们能不假思索地作出符合多数人普遍接受和认可的道德原则的判断。而在道德转型的过渡时代,人们受双重标准或多元标准的影响,似乎无论那一种标准都有一定的“合法性”。这种情境使当今道德评价变得模棱两可,流荡失据。人们在道德评价上不再相信有一个普遍有效的恒定的标准,常常陷入自相矛盾的困境。

其二,道德选择上的困境。在双重或多元价值标准的社会评价系统下,任何一种活动,一种现象,都会因价值标准不同而得到不同的评价。而评价失范必然导致道德选择迷惘。任何一种选择,都可获得一种价值观的文化支援,受到一种价值标准的肯定或赞扬,同时又会受到另一种价值标准的否定和讥评。这种选择矛盾冲突在今天渗透到社会结构的各个层面,人们常常感到它的存在。例如,人们的职业选择、婚姻选择、人际关系选择、行为方式选择、理想人格选择,总难以找到一种最具有充足理由的方向。选择失衡使人们普遍对自己所承担的社会角色丧失信心和诚心。文化和道德选择仿佛成为钱钟书笔下的那座“围城”,里面的人想爬出来,外面的人想挤进。

其三,各式各样的非道德主义泛滥。非道德主义是这样一种倾向,即反对任何道德约束,主张放任自流,用虚无主义来对待社会提倡的道德理想和行为规范。非道德主义的实质是一种极端的个人主义和颓废主义的结合体。在现代变迁中,中国人的伦理精神正在发生历史性的嬗变,人们的传统道德意识相对松弛,非道德主义在一定范围内开始抬头和泛滥。社会越轨和失范现象时有发生,这种情况表现在道德生活的许多方面。例如职业道德松驰和行业不正之风泛滥,以权谋私、以职谋利;商业活动中的见利忘义和以坑、蒙、拐、骗获取暴利的现象时有发生;家庭婚烟方面的“第三者现象”、“性自由”、“形式夫妻”往往受到某种程度的宽容。

甚至许多在新中国本来已经绝迹的罪恶现象又死灰复燃,沉渣泛起,给社会生活、个人生活带来严重危害。

其四,社会道德控制机制低效,道德评价和舆论监督弱化。一个社会要形成稳定的道德秩序,创造良好的社会风尚,保持精神文明的健康发展,就必须建立有效的道德控制机制。社会道德的控制,一是要有社会舆论监督,二是要有每个社会成员的“良知”自律。舆论监督是指通过大众传媒做好道德导向,宣扬具有时代精神文明价值的新人、新事、新观念、新生活方式,批评和谴责不利于社会稳定与发展,阻碍现代化建设的非道德行为,批判与时代精神和现代文明价值相背反的封建道德遗毒,批判腐朽颓废的道德虚无主义。良知自律是道德主体的自我监督。它能通过自我反省、 自我评价 来净化人格心灵,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和理想境界,从而调节和控制自己的行为,使之符合社会需要。然而,由于我们面临着道德价值观上的新旧交替,执行着双重的价值标准,缺乏统一的、权威性的道德理想,必然造成舆论监督的混乱和道德良心的淡化,使社会道德控制系统无法发挥其职能。人们做了正义牺牲和奉献,却得不到社会赞美,而做了道德上有歉的事,又不感到羞辱和惭愧。这是今日中国人无法解脱的又一道德困境。

其五,道德教育扭曲变形。道德品质是后天培养的结果,而不是人的先验本质。要使人类养成高尚优美的人格,离不开有效的道德教育。道德教育是根据社会的道德价值对社会成员进行的关于道德观念、道德规范、道德理想等方面的教育,以培养和形成人们高尚的道德品质,影响人们的道德活动。在道德价值整合度极高的传统社会中,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学校教育以及个人自我教育在道德目标上是高度一致的,这保证了传统道德教育的成功。现在我们面临的问题是,由于双重价值标准并存,道德教育的内容往往缺乏一致性和稳定性,有时出现把相互对立的东西一起向受教育者灌输的现象。道德教育的理想性与现实生活中的非道德性之间的巨大反差,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往往使道德教育流于形式,甚至助长受教育者的逆反心理,对道德教育产生排拒和抵触。道德教育缺乏一致性,道德理想与现实生活的矛盾,严重降低了道德教育的水准和影响力。

现代中国人的道德困境,妨碍着21世纪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有序发展。道德价值新旧交叉造成现代人的价值紊乱和道德选择上的迷惑,人们无法为自己的存在找到圆满的“善”。21世纪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建设,离不开具有内在活力的完整的文明主体。他们不仅要有现代知识技能,而且要有现代生活方式、现代道德心态和现代人格理想。这就需要走出自相矛盾的道德困境,重建与现代化目标一致的新型的道德文明。

重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道德文化体系和体现时代精神的伦理精神,是每一个现代中国人面临的道德选择的必然趋向。这种选择的根本出发点应是对现代中国所处的社会历史阶段的性质和时代主题的把握。现代中国正处在由传统社会走向现代化的历史过渡时期,这一时期的历史主题是全方位的现代化。因此,我们的道德选择,我们的道德文化和伦理精神的重建,就必须始终把握住这一时代主题和历史发展趋势,确立现代现代化的价值目标。建立适应现代化需要并能促进其发展的道德文化与伦理精神。这种道德文化和伦理精神的基础原则应是:(1)自强不息的敬业精神与厚德载物的奋斗精神的统一;(2)以爱国主义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基本的价值准则的道德规范体系;(3)事业上崇尚竞争,和生活上相互理解、支持和宽容;(4)尊重自我,理解他人,个人生活的多样性与社会团体生活同一性相结合;(5)外在的实用功利性与内在的道义圆满性相结合。这五项原则是与商品经济、民主政治、开放社会以及人的全面发展的现代化目标相一致的,也是与现代中国人渴望走出道德困境的要求相吻合的。

建设中国道德文化的伦理精神,必须牢固把握现代价值目标,服务于现代化发展的需要。建设中国的现代道德文化,必须对传统道德文化中的积极因素加以认真的清理和批判继承。取传统精华而用之,弃传统糟粕而废之。在重建现代伦理精神的今天,我们应该把反省传统的着眼点放在继承与弘扬这一方面。在现代价值理想的导引下,让传统美德为现代生活服务,这同样是传统文化走向现代化的必须做出的选择之一。

⑸ 閬撳痉缁忓规垜浠鐨勫惎绀

鍏充簬閬撳痉缁忓规垜浠鐨勫惎绀哄備笅锛

娓╂煍鑳滀簬寮虹‖

鍦ㄩ亾寰风粡涓锛岀粡甯告彁鍒扳滄煍寮辫儨鍒氬己鈥濓紝鈥滀互鏌斿厠鍒氣濄傝繖鍛婅瘔鎴戜滑锛屽湪澶勭悊闂棰樻椂锛屾垜浠搴旇ラ噰鐢ㄦ煍鍜岀殑鏂瑰紡锛岃屼笉鏄閲囩敤寮虹‖鐨勬墜娈点傛煍鍜屼笉鏄杞寮辨棤鍔涳紝鑰屾槸闇瑕佹洿楂樼殑鏅烘収鍜屾妧宸э紝杩欐牱鎵嶈兘璁╂垜浠鏇村姞鑱鏄庡湴瑙e喅闂棰橈紝骞惰耽寰椾粬浜虹殑灏婇噸鍜屼俊浠汇

椤哄叾鑷鐒

閬撴硶鑷鐒讹紝杩欐槸閬撳痉缁忔渶钁楀悕鐨勬牸瑷涔嬩竴銆傚畠鍛婅瘔鎴戜滑锛屽湪澶勭悊鑷鐒跺拰浜虹被浜嬪姟鏃讹紝搴旇ラ『搴旇嚜鐒剁殑瑙勫緥锛岃屼笉鏄寮鸿屾敼鍙樺畠銆傛垜浠搴旇ュ︿細灏婇噸鍜屾h祻鑷鐒讹紝涓庤嚜鐒跺拰璋愬叡澶勶紝鎵嶈兘鍒涢犱竴涓鏇村姞缇庡ソ鐨勪笘鐣屻

瀛︿細鏀句笅

閬撳痉缁忎腑杩樼粡甯告彁鍒扳滄棤涓鸿屾棤涓嶄负鈥濓紝鈥滃幓鐣欐棤鎰忊濓紝杩欏惎绀烘垜浠瑕佸︿細鏀句笅杩囧氱殑娆叉湜鍜屾墽蹇碉紝涓嶈佽繃鍒嗚拷姹傚姛鍚嶅埄绂勶紝瑕佸︿細鏀句笅鑷宸辩殑鎵х潃锛屽幓杩庢帴鐢熸椿涓鐨勫悇绉嶆寫鎴樺拰鏈轰細銆傚彧鏈夋斁涓嬶紝鎵嶈兘鐪熸h幏寰楀唴蹇冪殑骞抽潤鍜岃嚜鐢便

鑷鎴戜慨鍏

娌讳汉浜嬪ぉ鑾鑻ュ暬锛岃繖鍛婅瘔鎴戜滑锛岃嚜鎴戜慨鍏绘槸闈炲父閲嶈佺殑銆傛垜浠搴旇ヤ笉鏂鎻愬崌鑷宸辩殑鎬濇兂鍜屼慨鍏诲︿細鑷鎴戠害鏉熷拰鎺у埗鎯呯华杩欐牱鎵嶈兘鏇村ソ鍦板簲瀵圭敓娲讳腑鐨勬寫鎴樺拰鏈洪亣锛屽苟鎴愪负鏇村姞浼樼鐨勪汉銆

璋﹁櫄璋ㄦ厧

澶ч煶甯屽0锛屽ぇ璞℃棤褰锛岃繖鍛婅瘔鎴戜滑锛岃佽唉铏氳皑鎱庯紝涓嶈佸じ澶稿叾璋堝拰鑷澶с傛垜浠搴旇ュ︿細淇濇寔璋﹂婂拰璋ㄦ厧锛屼粠鑰岃兘澶熸洿濂藉湴璁よ瘑鑷宸憋紝涓嶆柇鎴愰暱鍜岃繘姝ャ

鐭ヨ屽悎涓

鐭ヨ屽悎涓锛岃繖鏄閬撳痉缁忔渶鏍稿績鐨勬濇兂涔嬩竴銆傚畠鍛婅瘔鎴戜滑锛屽彧鏈夊皢鐞嗚虹煡璇嗕笌瀹炶返鐩哥粨鍚堬紝鎵嶈兘鐪熸g悊瑙e拰搴旂敤閬撳痉缁忕殑鏅烘収鍜屾濇兂銆傚洜姝わ紝鎴戜滑搴旇ヤ笉鏂瀛︿範鍜屽疄璺碉紝灏嗙煡璇嗚浆鍖栦负琛屽姩锛屼粠鑰岀湡姝f敼鍙樿嚜宸卞拰绀句細銆

⑹ 以道德为话题高三议论文范文

讲道德永不过时,社会无论何时都需要道德的力量去维持,下面给大家带来一些关于以道德为话题高三 议论文 范文 ,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以道德为话题高三议论文范文1

人们对道德规范的敬重,人们心目中的诚信、道德人格和做人的尊严,就是人们的道德信仰。道德是一种实践理性,它要解决的是“我应该怎么做?”的问题。“我应该怎么做?”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我应该怎么做事?二是我应该怎么做人?二者不可分割,后者比前者更根本,且要通过前者表现出来。道德信仰涉及这两个方面,但其核心是第二个方面。道德信仰是对道德理想目标的确认和笃信,是对怎样做人的设定,是对理想人格的'设定。道德信仰以人格来证明或显示人性的神圣和尊严,显示人的价值。

一种道德信仰的确立,代表着一个道德价值体系的形成,又是对人们的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人格、道德观念、道德动机的整合,从而将人们的各种关于道德的零散的信念和价值观念统一起来,形成一个高低有序的道德价值观系统,成为规范一个人全部人生活动和行为选择的基本框架。整合一旦完成,作为一个价值系统整体,道德信仰又对道德生活的各个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

在中国 传统 文化 中,“诚”非常接近道德信仰。孟子说:“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至诚而不动者,未之有也,不诚未有能动者也。”孟子所说的“诚”是真实无欺的意思。天是真实无欺的,人也应该追求真实无欺。达到至诚就能使人感动,达不到至诚就不能使人感动。荀子也重视“诚”,认为“诚”是所有德行的基础。他说:“君子养心莫善于诚,致诚则无它事矣。”把“诚”当作最重要的道德观念的是《中庸》。

《中庸》说:“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圣人也。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可见,至诚是一种尽性知天并达到天人合一的崇高境界。这是中国特色的道德信仰,它不依靠宗教,不通过神学,而从人性与天性、人道与天道的合一,从相信人性善并通过尽性知天的途径,达到天人合一的理想的人生境界。

令人遗憾的是,在现实生活中,一些人经不起利益的诱惑,做出了很多伤天害理之事。出现这类现象的原因尽管是多方面的,但缺乏道德信仰是其中最普遍的原因。当前,在认真贯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中,在加强诚信 教育 中,我们应高度重视道德信仰的重要性。

以道德为话题高三议论文范文2

在人生的旅途中,我们会无数次遇到诱惑。今天,我们就学了一篇课文《钓鱼的启示》,主要内容是讲一位爸爸带着儿子去钓鱼,儿子钓上来了一条非常大的鲈鱼,儿子很得意,可实际上离钓鱼开放日还有两个小时。爸爸让儿子把鱼放回湖中,儿子乞求父亲不要把鱼放回去,父亲没有任何商量余地,硬是把鲈鱼放了回去。因此,儿子从这件事中懂得要放弃贪欲,三四十年过去了,他成为了一位建筑设计师。

儿子虽然不想把鱼放回湖中,可是,他听了爸爸的教诲,放弃了大鲈鱼。他的成功是因为他有一个道德感非常强的爸爸,时时教育和引导他成为一个正直、诚实、有道德的人。在儿子成为设计师的道路上,他遇到了许多与那条鲈鱼相似的诱惑,可每一次,都会想起父亲的教诲,每一次都能抵制住那个诱惑。

我也有过面临着道德抉择的时候,有一次单元考试,我考了98分,我大喜过望,可是翻到背面一看,不对啊!怎么减了2.5分,应该是97.5才对。哦!我知道了,一定是赵老师给我算错了分数。这是,我的心里出现了一个魔鬼,他在对我说:“你不去告诉老师,她也不会知道的,你还可以在考核上多加1分。”我觉得这个理由很充分,甚至心里就准备这么做了,可是,我的心里又像是飞出一个天使,她也对我说:“你应该去告诉老师,虽然少加一分,可你却是个道德高尚的人。”

于是,天使战胜了魔鬼。我选择了听天使的话,去找赵老师把分改过来,可让我没有想到的是,赵老师竟然说:“孩子,这0.5分送给你,算作你诚实的奖励。”我听了真是太高兴了,这时,我仿佛把一块重千斤的石头放了下来,感觉身上一下子轻松了很多。这只是我学习生活中的一件小事,可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启示。

道德只是个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实践起来却很难,感谢赵老师能在我抉择的时候给予我鼓励和鞭策。讲不讲道德就是一瞬间的选择,我们每一个人都要成为有道德的人,不要被荣誉、金钱等等一系列诱惑人的东西所打倒,让道德常驻我们心中。

以道德为话题高三议论文范文3

“当一切的规范和禁忌都不存在的时候,你离邪恶有多远?”这是恐怖片《隐身人》海报上的一句话。一个透明的人面对那不透明的世界时,潜伏在其心底沉睡的欲望开始苏醒,于是,就有了那个邪恶的隐身人以及这部惊悚的影片。

真正的不安并不来自于片中的可怕情节,而是来自于我对自我的拷问,“当没有任何规则制约时,你会做坏事吗?”我的答案竟是:我会!这是源自人性之下的潜伏的欲念,也许外面每个人心底都静置着邪恶,而禁锢邪恶的束缚一旦开启,那么就有了人类历史上诸多暴行。

我认为,人类文明的根本象征在于控制欲望,这也是人类摆脱野蛮的标志。起先对于欲念的压制来源于道德,这是一种来自人类长久社会活动中积累的理念,明白什么事该做,什么事不该做。这是我国古代儒学的中心之道,但古人云:无德必之,唯德必危。这就是说,没有强制的道德是苍白无力的。从这一点上说,法家倡导的“以法治国”才是治理社会的 方法 ,儒家所谓“以德治国”只是一种“乌托邦”式的理想。

我们无法抑制欲念的衍生和流动,却可以约束由欲念产生的行为,这就是建立在道德基础上的规则。我们的邪念可能将某种道德颠覆了千次万次,但带有惩罚性的规则使得邪念无从迸发,并扶正着道德之树,从而形成了法制社会。可谓“人性本恶,而人行总善。”

道德是规则的基础构建,但违背道德却未违背规则,纳撒尼尔·霍桑笔下的威克菲尔德就是这样的人物,也许是出自对流浪的热望,他在某一天离家出走,却只到离家仅有一个街道之隔的旅店住下,并且一住便是二十年。这个离家出走的流浪者更引人注目,读者不禁会由此丈量他距社会伦理道德间的距离,他违背了道德,脱离了本位,但我们不能说他有任何越轨行径,而老练的霍桑为我们解答了难题,他在最后写道:“在看似伤乱的世界中,我们每个人被规范地放在某一个位置,一旦脱离了这个位置,我们将被这个世界永远地地遗弃。”这个威克菲尔德将被事实上也的确为这个世界所遗弃。在这里,威克菲尔德违背的是另一种规则,一种社会法则。

正如《麦田守望者》中斯宾塞先生对霍尔顿所说:“人生就是一场球赛,我们却要遵守每一项这样或那样的规则。”是的,我们生存在这个社会,参加这样的“球赛”,就只有遵守所谓“规则”。

以道德为话题高三议论文范文4

道德是最美丽的花儿,最圣洁的心灵,它让人问心无愧,心胸坦荡。我曾经读过这样的一个 故事 :有两个小男孩在沙漠旅行,有一次他们为了一件小事打了起来,小光打了小明一记耳光。被打的小明,跑到沙地上写了一行字:今天,我的好朋友打了我一记耳光。第二天,他们走在沙漠上,发现了沙漠绿洲,他们兴奋地跑到水边喝水,小明一不小心掉到了水里,小光看见了,奋不顾身地救了他,小明在石头上刻了一行字:我的好朋友救了我一命。小光看见小明的两次举动截然不同,十分不解,便问道:“为什么我打了你,你在沙地上写,而我救了你,你却要在石头上刻?”“当我被伤害时,我会让它快点遗忘。消失,比如风把沙子的痕迹抹掉,相反,如果朋友帮助了我,我是不会让任何东西磨毁它,比如把字刻在石头上,让它天长地久,永远铭记!”说完,两个小男孩紧紧地抱在一起了。

道德有时也是一种爱心。2008年5月12日是一个让人永远无可忘怀的日子。恶运是在2点28分向四川袭来,8级大地震让大地震动起来,眨眼之间,一栋栋高楼大厦以变成废墟,那一个个幸福的家庭被这无情的地震给拆散了,到处都传来孩子们那痛苦的哭声,同时,一个个叔叔阿姨躺在地上,闭上眼睛长久地睡着了……看到这个情景,我恨不得立马插上翅膀,飞到四川,和那些无助的小朋友说:“你们并不是没有了亲人,我们都是你们的亲人朋友,让我们手牵手,肩并肩,共同面对困难!”大家知道这个消息后,纷纷捐款,当然,我也不例外,我捐了10元,虽然很少,但这也是我的一片心意。

因为我知道要学会有“德”,懂得给别人机会就是给自己机会,赠人玫瑰手有余香,今天拉人一把,明天当你陷入困境时也会有人拉你一把。生活是一面镜子,学会道德,对生活时时保持微笑,生活也会还你微笑。

以道德为话题高三议论文范文5

什么是财富,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无外乎有如下观点,财富就是金钱,财富就是知识,财富就是阅历………严格来说这些观点没有问题,但笔者认为高尚的职业道德也是宝贵的财富。

比如这个船主和漆工的`故事,船主交代给漆工的任务是刷漆,所以漆工只要能认真完成刷漆任务即可,但职业道德告诉这个漆工,这个洞可能会让这艘船沉没,所以道德的力量让他但这个漆工却在刷完漆之后补上这个漏洞。而正是这个不经意举动使漆工不仅赢得了船主大量的额外奖励,而且还赢得了大家的尊重。

德国哲学家康德这样一句话:“世界上惟有两样东西让我们深深感动,一是我们头顶灿烂的星空,一是我们内心崇高的道德。”灿烂的星空就是我们的理想,而实现理想的途径就是要具备崇高的道德。

西汉名相张良在椎击亲王未遂几近穷途末路之时,不厌其烦为一老人穿鞋,而正是陷入绝境的张良依然保持的这份恭敬,让他最终获得绝世才学,成为一个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一代名相。而在张良的成功其实就是道德力量的再现。而当今社会,因何18路人会面对受伤的2岁小依依而见死不救生,因何号称世界一流的动车故障频出,因何会有那么多曾经风光无限的贪官落马,根本原因在于道德缺失。因为道德缺失,所以缺少了同情心,因为道德缺失,所以忘却了自己的职责和使命,因为道德缺失,所以忘却了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正所谓道之不存,德将焉附?

吴斌,一个最普通的客车司机,驾驶客车行驶在高速公路途中,意外遭受金属片袭击,在生命垂危的情况下,吴斌用尽最后力气,换挡、停车、拉手刹、打开双闪灯,拯救全车乘客,而这一系列动作完成之后,吴斌倒下了。吴玉兰,一个普通的老师,面对无耻的劫匪,虽头破血流依然,保护659张考生准考证。从这些人身,我似乎看到道德的力量在中华这块大地上茁壮生长。

吴斌走了,但省委书记为他留下了眼泪,数万群众自愿去为护送他的灵车,整个中国为吴斌而感动,中国最美的司机的称号将是我们这个民族最大的财富。吴玉兰老师受伤了,但她面对凶残劫匪依然想着自己的职责和使命,她的行为让我们明白什么是真正的职业道德。

高尚的道德就是最大的财富,我们这个社会需要高尚的道德去支撑,建设民主、文明、和谐的未来中国需要高尚的道德,让我们一起呼唤,期待高尚的道德能占据每一个的心灵,高尚的道德能够在中华大地上茁壮成长。


以道德为话题高三议论文范文相关 文章 :

★ 以道德为话题的议论文5篇模板

★ 高中作文以道德为话题的范文4篇

★ 以道德为话题的高中作文800字

★ 关于道德的议论文800字精选例文

★ 以道德为话题的议论文5篇模板(2)

★ 道德高中作文范文五篇

★ 关于以道德为话题的议论文作文

★ 关于以道德为话题的议论文

★ 以道德修养为话题的高考作文4篇

★ 以道德为话题的优秀高中作文:懂得

⑺ 有才无德难成大器 作文

道德是一个亘古不变的话题,即使最强大的哲人也无力宣称,他可以从整体上营造一种文明,我们能做的就是为社会和历史提供一些约定俗成的起码前提。道德是一种文明的体现。一个有道德的人,必定是一个有文化的人。只有人们的道德意识提高了,才能让世界变得更美好。古往今来,“德”是一个永远不变的品质,任何时代,只要具备了高尚的道德,就会得到别人的尊重,就会使人产生无尽的力量,能够创造无尽的财富!其实做一个有道德的人很简单,只要每做一件事都用心仔细想一想,多为他人考虑一点,道德就会伴随在你身边。
在我们现在所处的这一个社会上,在日常,有一种无形的东西在约束着我们的一举一动。它是什么?它就是道德,“道德”是一个不陌生的字眼,它是发展先进文化,构成人类文明,特别是精神文明的重要内容,是人与个人、个人与社会之间各种关系的一种特殊的行为规范。意大利诗人但丁说过:“一个知识不全的人可以用道德去弥补,而一个道德不全的人却难以用知识去弥补。”我们今天不去讨论道德和知识谁更重要,但我相信我们的国家和民族最需要的是具有道德高尚的知识者,中华民族历来崇尚道德,无论是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还是以老子为代表的道家思想,无不都以高尚的道德做为他们的至高境界。宋代文人苏辙就曾写道:“辙生好为文,思之至深。以为文者气之所形,然文不可以学而能,气可以养而至。”这就说明,道德是做人的基本准则,只要我们能够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就会成为有道德的人。
古往今来,沧海桑田。虽然时光在流逝,时代在变迁,但是道德建设的重要性不仅没有消减,反而与日俱增。我身边就有个这样的例子,有一次和妈妈去坐公交车,因为那辆车非常拥挤,在我上公交车时只剩最后两个位置了,就在这时,一对年过花甲的老夫妻上了车,那位老爷爷的腿脚不灵便,而车上却没有位子了,老奶奶的脸上露出一丝难色,我心里想:到底给不给老人让座呢?我犹豫不决,如果让座的话,我就要一直站了。如果不让座,万一老人摔倒怎么办?正在这时,我鼓起勇气,对老爷爷说:“爷爷,你来这儿坐吧。”老爷爷会心笑了,说:“谢谢你啊,小姑娘。”此时,妈妈看到这样的情景,也起身将老奶奶扶到了座位上。车上的人都纷纷对我们投来赞许的目光,用微笑来表扬我们。这件事虽小,却让我拥有了道德。
道德有时是不易察觉到的,多做一个动作,多说一句话,说不定你就已经有了道德。道德,是一种美德,是一种财富,更是一种智慧。所以,我们一定要做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中国人。做一个道德高尚的人是需要毅力的,道德高尚的人绝对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够培养出来的。我觉得我们要想成为一名道德高尚的人,必须从小事做起。比如说,在家里我们给劳累了一天的爸爸和妈妈端上一杯热茶,在学校里我们帮助同学解决一道难题,在公交车上我们主动为年迈的老人让个座,在上学路上我们扶正一颗被风吹歪了的小树,在广场上我们弯腰捡起一片废纸屑等等。我相信,只要我们能够从这些小事做起,那么我们每做一件事情,我们的道德水平就会得到一次升华。道德建设无小事。一个人的思想观念,言行举止,赞成什么,反对什么,取什么,舍什么,能否明荣耻,分美丑,别善恶,反映在大事上,更多时候是体现在小事上。见微知者,从滴水能观沧海。常常可以从生活小事上看到一个人的大德。不能认为是小错而原谅放过。因为小错会酿成大害;不能因为是好事太小而不愿做。小德可积之成大德。正所谓“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只要是涉及社会主义荣辱观、属于思想道德性质的事,哪怕再小,也必须重视。该为必为之,不该为切勿为之。
我们如果能够从身边小事做起,严于律己,那么我们每做一件事情,我们的道德水平就会得到一次升华。积跬步,以至千里;汇小溪,以成江海。我们要善于由大及小,从大处着眼,从小处着手,决不要以微小而不足道,细小而不足为。做一个有道德的人,要注重培养自己的道德观念,必须注意到知、情、意、行的统一。不能只讲动机不计效果,也不能只根据效果去判断其善恶。要注重道德认知,处理好知与行的关系,注意实际行为的锻炼,在实践中增强道德情感、意志力。
爸爸说:道德就是要做好身边的小事,严于律已。妈妈说:道德就是最美丽的花儿,要求人做事必须要问心无愧,心胸坦荡。爷爷说:道德是我们中华民族历来崇尚的传统,是在社会中自然而然形成的一个行为规范。奶奶说:道德就是一种信用,要诚以待人,取之有道,不贪图不属于自己的东西。
其实道德还是一种感恩。记得以前听过的一个故事,讲述的是从前有一和尚被人甩了一巴掌,气愤地在沙滩上写下“X年X月X日被X人打”,后来遇险被别人搭救了,又在岩石上刻下“X年X月X日被X人救”。朋友奇怪地问他为什么两次在不同的地方写字,他回答说:“巴掌之痛写在沙滩上,很快就会被海水冲了;相助之恩却似刻在石头上的字,天长地久。”是呀!我们成长在这个幸福的年代,父母的养育之情,老师的教育之恩,以及社会给我们无私的关怀,都需要我们通过努力学习,增长知识和本领才能给他们颀慰呀。所以,感恩不也是一种道德吗?
道德是石,敲出希望之火;道德是火,点燃希望之灯;道德是灯,照亮人生之路;道德是路,引导人们走向灿烂辉煌。现在开始,从自己开始,自觉地做道德建设的宣传者、实践者和捍卫者,做一个有道德的人
道德像那永不磨灭的番号,是人类文明社会的标志;是和谐社会的基础。它不会因为时间的流逝而从人类社会中消失。它会时时刻刻规范着人们的行为,伴我们前行……

热点内容
法是社会本质的要求 发布:2024-09-19 06:17:07 浏览:637
清末司法改革 发布:2024-09-19 06:12:16 浏览:245
社会与法2017迷情 发布:2024-09-19 05:44:15 浏览:648
劳动法职工必要的休息时间 发布:2024-09-19 05:32:04 浏览:31
律师合同交底法律服务 发布:2024-09-19 05:19:35 浏览:887
广告发律师 发布:2024-09-19 05:05:36 浏览:110
法社会学译丛 发布:2024-09-19 03:39:33 浏览:996
江州区法院 发布:2024-09-19 03:31:18 浏览:517
行政法中见证人 发布:2024-09-19 01:29:42 浏览:536
新闻侵权与法律责任 发布:2024-09-19 01:10:25 浏览:5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