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宏刑法学
『壹』 中国著名刑法学家有哪些
我国比较有名的刑法学家,根据院派来统计,可参考如下,但是不代表历史观点:
刑法肯定是清华最好,张明楷、周光权、黎宏、劳东燕这个团队,不但学术水平高,而且,在观点、理念和体系也领先人大和北师大法学院太多了。
改革派:大陆法学派(德日):张明楷(清华)、周光权(清华)、黎宏(清华)、陈兴良(北大)
保守派:传统学派(苏俄):高铭暄(人大)、马克昌(武大)、赵秉志(北师大)
『贰』 刑法学那个学校比较好啊,为什么司考的刑法出题人清华占人数多啊
刑法学来说,国内的情况最强的是下面几所:
1,清华法学院,张明楷、周光权、黎宏、劳东燕这个团队的确太牛逼了,中青年结合,朝气蓬勃,潜心学术研究,连续多年在法学核心期刊上独领风骚,实力第一;张明楷是刑法改革派的领袖,他的理论,直接动摇了高铭暄学派的理论基础,所以高铭暄现在也很恼火,被高铭暄及其弟子围攻批判,不过,真金不怕火烧,批的越凶,越证明了他的正确性,只不过他动了传统势力的奶酪,算是发展路上的一个插曲罢了,现在大势所趋,国内已经开始接受张明楷的理论了,张明楷的刑法学时代已经到来了。
2,北大法学院,陈兴良领衔。陈兴良是高铭暄的得意门生,最早也是属于高铭暄学派的,但后来也发现高铭暄的理论有很多漏洞,慢慢就跟就恩师分道扬镳,目前已经往张明楷学派靠拢,是仅次于张明楷的二号人物。但北大除了陈兴良,其他人跟他相差太远,独立难撑啊,不过北大排第二应该没问题;
3,人大法学院,虽然有高铭暄,但年事已老,他的四要件核心理论已经被证明是很落后,很过时的,而且是错误的,发现自己理论被动摇后,他发动他的众多弟子围攻张明楷和陈兴良,但他的学派漏洞太多不能自言其说的。其实作为中国刑法学的奠基人,最聪明的做法就是顺应潮流,而不是阻碍刑法的发展和变革。另一个,人大被赵秉志拉走了几乎整个刑法学团队,元气大伤,年轻一点只有冯军还不错,幸好底子还在。
4,北师大法学院及刑法所,靠着赵秉志带来整个团队,一下子飙升,不过底子还是差点。而且,赵秉志作为高铭暄指定的接班人,完全继承高铭暄的过时的四要件理论。赵秉志抱残守旧,毫无创新,学术水平和理念跟张明楷、周光权、陈兴良差的很远,他走的方向没什么前途。。
5,往下的还有中南政法、华东政法、武大、西南政法、中国政法、东南大学等,但这些学校实力都不错,但缺少大腕牛人。
『叁』 大家认为刑法学中,哪位教授最权威
当然是中国政法大学刑法博士生导师阮齐林教授啦 好想做他学生呀 努力中ing
『肆』 中国十大刑法学家是哪些
目前来说了,刑法肯定是清华最好,张明楷、周光权、黎宏、劳东燕这个团队,不但学术水平高,而且,在观点、理念和体系也领先人大和北师大法学院太多了。
改革派:大陆法学派(德日):张明楷(清华)、周光权(清华)、黎宏(清华)、陈兴良(北大)
保守派:传统学派(苏俄):高铭暄(人大)、马克昌(武大)、赵秉志(北师大)
两派理论目前正在交锋中,传统学派死抱着苏俄的四要件理论,根本跟不上形势,很多理论完全是错误的,而且,体系混乱,缺乏逻辑。大陆法学派的三要件更严谨,符合逻辑,但中国早晚都会全面采用张明楷学派的理论体系。
四要件和三要件的核心区别也就在于四要件分析犯罪构成时是个平面的思维方式,主客观处于一个顺位的考虑要素,而三阶层是个立体的思维方式,先从客观方面考虑,一层层的排除犯罪性,相当于一个有位阶的思维方式。
陈兴良本来也是高铭暄的得意弟子,但这些年也发现高马学派的理论缺陷和错误,已经逐步脱离高、马学派,往张明楷学派靠拢了。
所以,刑法学来说,国内的情况大概如此:
1,清华法学院,张明楷、周光权、黎宏、劳东燕这个团队的确太牛逼了,中青年结合,朝气蓬勃,潜心学术研究,连续多年在法学核心期刊上独领风骚,实力第一;张明楷是刑法改革派的领袖,他的理论,直接动摇了高铭暄学派的理论基础,所以高铭暄现在也很恼火,被高铭暄及其弟子围攻批判,不过,真金不怕火烧,批的越凶,越证明了他的正确性,只不过他动了传统势力的奶酪,算是发展路上的一个插曲罢了,现在大势所趋,国内已经开始接受张明楷的理论了,张明楷的刑法学时代已经到来了。
2,北大法学院,陈兴良领衔。陈兴良是高铭暄的得意门生,最早也是属于高铭暄学派的,但后来也发现高铭暄的理论有很多漏洞,慢慢就跟就恩师分道扬镳,目前已经往张明楷学派靠拢,是仅次于张明楷的二号人物。但北大除了陈兴良,其他人跟他相差太远,独立难撑啊,不过北大排第二应该没问题;
3,人大法学院,虽然有高铭暄,但年事已老,他的四要件核心理论已经被证明是很落后,很过时的,而且是错误的,发现自己理论被动摇后,他发动他的众多弟子围攻张明楷和陈兴良,但他的学派漏洞太多不能自言其说的。其实作为中国刑法学的奠基人,最聪明的做法就是顺应潮流,而不是阻碍刑法的发展和变革。另一个,人大被赵秉志拉走了几乎整个刑法学团队,元气大伤,年轻一点只有冯军还不错,幸好底子还在。
4,北师大法学院及刑法所,靠着赵秉志带来整个团队,一下子飙升,不过底子还是差点。而且,赵秉志作为高铭暄指定的接班人,完全继承高铭暄的过时的四要件理论。赵秉志抱残守旧,毫无创新,学术水平和理念跟张明楷、周光权、陈兴良差的很远,他走的方向没什么前途。。
5,往下的还有中南政法、华东政法、武大、西南政法、中国政法、东南大学等,但这些学校实力都不错,但缺少大腕牛人。
『伍』 黎宏的学历背景
武汉大学法学学士、法学博士,师从我国著名刑法学家马克昌先生。
日本同志社大学法学硕士、法学博士,师从日本著名刑法学家大谷实先生。
『陆』 黎宏的学术成果
(一)专著
1.《不作为犯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1997年
2.《单位刑事责任论》,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年
3. 《日本刑法精义》,中国检察出版社2004年
4. 《刑法总论问题思考》,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
5. 《日本刑法精义》(第二版),法律出版社2008年
6. 《刑法学》,法律出版社2012年
(二)译著
1.《刑事政策学》,法律出版社2000年
2.《刑法总论》,法律出版社2003年
3.《刑法各论》,法律出版社2003年
4. 《刑法学基础》,法律出版社2005年
5. 《刑法讲义总论》(新版第二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
6. 《刑法讲义各论》(新版第二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
7. 《刑事政策学》(新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三)共著
1.《中国刑法原理》(上),赵廷光主编,武汉大学出版社,1992年
2.《中国刑法原理》(下),赵廷光主编,武汉大学出版社,1992年
3.《量刑通论》,喻伟主编,武汉大学出版社,1993年
4.《刑种通论》,陈兴良主编,人民法院出版社,1993年
5.《刑法学全书》,马克昌、杨春洗、吕继贵主编,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年
6.《西方近代刑法学说史略》,马克昌主编,中国检察出版社,1996年
7.《刑法新问题探究》(与张明楷、周光权合作),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年
8. 《刑事案例诉辩审评——强奸罪、拐卖妇女儿童罪》,黎宏主编,中国检察出版社2005年
(四)主要论文
1.《增设“传染性病罪”刍议》(与罗丽合作),《法学》1989年第7期
2.《论我国刑法中的量刑制度和量刑方法》,《中南政法学院学报》1990年第3期
3.《对我国刑法中死刑制度的反思》(与王龙合作),《法学评论》1990年第5期
4.《论我国刑法中的假释制度》,《法律科学》1991年第2期
5.《论非犯罪化》(与王龙合作),《中南政法学院学报》1991年第2期
6.《论保障人说(上)》,《法学评论》1993年第3期
7.《论保障人说》(下),《法学评论》1993年第4期
8.《论刑法中的行为》,《中国法学》1994年第1期
9.《中国における法人犯罪论にかんする一考察》,日本同志社大学《同志社法学》第486号(1997年3月)
10.《美国近年来的法人刑事责任论述评》,《法商研究》1999年第1期
11.《德国的法人刑事责任论》(与单民合作),《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2000年第2期
12.《中国の法人处罚论に关する研究—米国法·日本法との比较に即して—》(1),日本同志社大学《同志社法学》第271号(第37—124页)(2000年5月)
13.《中国の法人处罚论に关する研究—米国法·日本法との比较に即して—》(2),日本同志社大学《同志社法学》第273号(第79—147页)(2000年9月)
14.《中国の法人处罚论に关する研究—米国法·日本法との比较に即して—》(3 ),日本同志社大学《同志社法学》第274 号(第240 —298 页)(2000 年11 月)
15.《论单位犯罪中“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法学评论》2000 年第4 期
16.《从一案例看未遂犯和不能犯的区别》,《中国刑事法杂志》2001年第3 期
17.《论单位犯罪的主观要件》,《法商研究》2001 年第4 期
18.《论单位犯罪的刑事责任》,《法律科学》2001 年第4 期
19.《论我国刑法中的“伪造”》(与罗丽合作),《中国检察》2001 年第9 期
20.《见死不救行为定性的法律分析》,《法商研究》2002 年6 期
21.《罪刑法定原则下犯罪概念的特征》,《法学评论》2002 年4 期
22.《近年来国外法人犯罪研究的新趋势》,《比较法研究》2002 年4 期
23.《罪刑法定原则的现代展开和刑事司法公正》,中国法制出版社出版《司法改革评论》第4 辑(2002 年10 月)
24.《单位犯罪的概念和特征》,清华大学《清华法律评论》2002 年第1 期
25.《日本的法人刑事责任论》,法律出版社《刑法论丛》第5 期
26.《论未遂犯的处罚范围》(与申键合作),《法学评论》2003 年第2 期
27.《单位犯罪的若干问题新探》,《法商研究》2003 年第4 期
28.《论交通肇事罪的若干问题——以最高人民法院有关司法解释为中心》,《法律科学》2003 年第4 期
29. 《刑法中的危险及其判断——从未遂犯和不能犯的区别出发》,《法商研究》2004年第4期
30. 《刑法因果关系论反思》,《中国刑事法杂志》2004年第5期
31. 《论“刑法的刑事政策化”及其实现》,《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5期。
32. 《论放火罪的若干问题》,《法商研究》2005年第3期。
33. 《行为无价值论与结果无价值论:现状与展望》,《法学评论》2005年第6期。
34. 《判断行为的社会危害性时不应考虑主观因素》,《法商研究》2006年第1期。
35. 《我国犯罪构成体系不必重构》,《法学研究》2006年第1期。
36. 《行为无价值论批判》,《中国法学》2006年第2期。
37. 《刑事和解:一种新的刑罚改革理念》,《法学论坛》2006年第4期。
38. 《日本近年来的刑事实体立法动向及其评价》,《中国刑事法杂志》2006年第6期。
39. 《法益侵害说和犯罪的认定》,《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2006年第6期。
40. 《被害人承诺问题研究》,《法学研究》2007年第1期。
41. 《论正当防卫的主观条件》,《法商研究》2007年第2期。
42. 《紧急避险法律性质研究》,《清华法学》2007年第3期。
43. 《禁止“类推解释”之质疑》,《法学评论》2008年第5期。
44. 《结果无价值论之展开》,《法学研究》2008年第5期。
45. 《论财产犯中的占有》,《中国法学》2009年第1期。
46. 《关于“刑事责任”的另一种理解》,《清华法学》2009年第2期。
47. 《死刑缓期执行制度新解》,《法商研究》2009年第4期。
48. 《过失犯若干问题探讨》, 《法学评论》2010年第3期。
49. 《完善我国单位犯罪处罚制度的思考》,《法商研究》2011年第1期。
50. 《“见死不救”行为定性分析——兼论不真正不作为犯的作为义务的来源》,《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2011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