辩论赛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
A. 德治与法治辩论赛
所谓“法制”与“德治”,我们可以简单理解为“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本文的目的,就是试图从“法制”与“德治”或者说“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的本质,去看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二者的关系。
要看清二者的本质,我们得首先弄清法律和道德的本质。
所谓法律,按照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观点,法律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即把统治阶级的意志上升为国家意志,依照法定程序制定并颁布,并由国家强制力(军队、法庭院等国家暴力机关)保证实施的规范总称(网络解释为法律是全体国民意志的体现)。是国家统治工具。
所谓道德,按照词典的解释,道德“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与规范。道德往往代表着社会的正面价值取向,起判断行为正当与否的作用。 道德是指以善恶为标准,通过社会舆论、内心信念和传统习惯来评价人的行为,调整人与人之间以及个人与社会之间相互关系的行动规范的总和。道德由一定社会的经济基础所决定,并为一定的社会经济基础服务。不同的时代,不同的阶级具有不同的道德观念。”如此,我们暂且抛开道德的阶级性不谈,可以简单理解为道德的基础是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劳动大众的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与规范,也可以说道德体现的是人民大众的意志,是广大人民的意志体现。
据此,我们可以进一步理解,所谓“法治”即“依法治国”,就是用统治阶级的意志治理国家。所谓“德治”即“以德治国”,就是用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劳动大众的意志治理国家。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法律作为“国家统治工具。”实际上就是人民民主专政的工具!
我们接下来再看看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二者的关系。
首先,我们任务以中国为例,按照《宪法》中“工人阶级是国家的统治阶级”,那么中国的法律是以共产党为代表的广大工人阶级的意志体现。《宪法》又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也就是说人民民主专政是社会主义国家的统治手段。主体是指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劳动人民;对象是指那些违反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劳动人民意志(道德+法律)的人或事。不仅仅是指违反工人阶级的意志。如此一来,在社会主义国家,法律作为统治阶级即工人阶级的意志体现,无法满足人民民主专政的需要,而道德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又是占包括工人阶级在内的广大劳动大众意志!所以说 “德治”,无疑成为社会主义条件下真正实现人民民主专政的必须!
综合以上,我们似乎可以得到这样一个结论:“依法治国”和建设所谓“法治国家”是资本主义社会的专利(如果对此感兴趣的话我们以后可以专题探讨);“以德治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建设的应有之义!是社会主义国家真正的主要特色之一!“以德治国”无论从概念或内涵上都已经包括了“依法治国”的意思!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单纯建设所谓“法治国家”或“法治社会”如果不是别有用心,也无异于痴人说梦!
B. 以德治国和依法治国哪个重要,今晚辩论会,求破
必须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国家和社会治理需要法律和道回德共同发挥作用答。必须坚持一手抓法治、一手抓德治,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培育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既重视发挥法律的规范作用,又重视发挥道德的教化作用,以法治体现道德理念、强化法律对道德建设的促进作用,以道德滋养法治精神、强化道德对法治文化的支撑作用,实现法律和道德相辅相成、法治和德治相得益彰。
C. 辩论:以德治国比以法治国重要
为什么说以德治国比以法治国更重要。
多少年来我们一直在提以法治国,建立社会主义法制国家,是因为我们觉得发达国家都在实行法治,而发达国家之所以发达,就是因为人家法律制度比较完善,这是一个很大的误区。我的意思并不是说法律不重要,不应该实行以法治国,而是不能为了建立法制国家就把以德治国放在一边。一个国家能否发达,不在于法律制定了多少,而取决于这个国家公民的道德水平。因为一个浅显道理是“法靠官来行”,如果我们的法官业务能力不错,但道德水平不高,换句话说私心严重,那法律实行的结果可想而知,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便只能是一句空话,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在法律越来越健全的今天,冤假错案反而越多了。回顾我国五千年的历史,最繁荣的要属唐朝了,而唐朝时期也正是儒家思想(儒教)的鼎盛时期。而儒教影响了周边的许多国家,中华民族的文化底蕴也就在于此。而现在我们却有被西方发达国家日趋同化的危险,一些传统的道德观念(价值观念)受到了挑战。我们在儒教的继承上远不如我们邻居日本和韩国,而两个国家只所以有今天,是与国家推崇儒教分不开的。我们不能在学习别人长处的时候,而抛弃了自己的优良传统,马列主义不能使中国复兴,盲目学习西方会迷失自己,只有把儒家思想发扬光大,实行以儒教为核心的德治,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才能实现。
D. 准备辩论赛,辩题为:当今中国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哪个重要我们的观点是依法治国重要,请大家帮忙找找材料啊!
推荐来看朱苏力的文章,刘星《中国源法律初步》,辩论的时候不在乎你准备了多少,关键是把你准备的东西用了多少,其实现在大学的辩论赛看的不是你懂多少,而是你能表现多少。
你是大一的吧,大一就爱搞这些无聊小玩意,我上大一的时候也是这个题目,看来不是中国法治没有进步,就是学校教育没有进步,要不然就是选题目的老师没进步,兄弟(或者是姐妹),学习的重点是懂多少,不是表现了多少,辩论赛就是一场游戏
E. 辩论会 怎样用以德治国反对依法治国
不要拘泥于抄法与德袭的对立性
绕开这个主要矛盾
从好的“法”应该建立在德的基础之上这方面入手
也就是说,依法治国做的再好,这个法如果得不到广大群众心目中的“德”的认同,也是不长久的
最终这个“法”是会被修改成符合“德”的标准的。
事实上也是这样的,现在很多法律的不完善以及空白,不仅是技术上的问题,更多的是很多法律法规随着社会进步以及人的意识的更新,“德”所涵盖的范围变化,法律已经不能够很好的体现“德”的意志。所以就产生了“完善法律法规”的说法了。
F. 准备辩论赛,辩题为:当今中国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哪个重要我们的观点是依德治国重要,请大家帮忙找找材料啊!
这个,从中国历史上一些成功的案例可以引用的,这是正面的,反面从现代社会中一些道德缺失导致违法乱纪的例子证明一下.个人意见,希望有点点帮助.祝成功.
G. <<辩论邀请>>以德治国与依法治国谁更重要
法的概念: (1)法是民众的行为规则
(2)法是由国家制定和公布的成文命令
(3)法是确定等级名分的制度
(4)法是关于赏罚的规定
法的性质:(1)法具有强制性和制裁力
(2)法具有客观性和公平性
(3)法具有等级性
(4)法还具有合情性和适时性
法的作用:(1)"禁恶止乱","民治国安"
(2)"定赏分财""定分止争"
(3)"以法胜民,一民使下"
(4)"君尊主重""独制四海"
"法治"是法家提出的口号,并成为法家法律思想的核心。他们主张将新兴地
主阶级的利益和要求制定为"法",以"法"作为治国和统一天下的主要方法,即所
谓"以法治国"、"垂法而治"或"缘法而治",简称为"法治"。
法家"法治"思想的主要内容包括:
"法治"的内容和实质:
(1)"法治"是针对"礼治"所维护的宗法制而提出的。
二者在维护等级制方面是一致。但是,二者在对待宗法制的态度上不同,"礼
"是代表贵族利益的制度,"法治"是代表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礼治主张分封世
袭制,法治主张中央集权制。因此,法治的提出,旨在用地主的新 "法"代替
贵族的旧"礼",是两种制度的对立。
(2)"法治"是针对"礼治"的重视"德治"、教化而提出的。儒家主张"以德服
人",法家主张"以力服人","法治"是最可行有效的方法。二者的分歧表现了
"务德"于"务法"两种统治方法上的对立。
(3)"法治"又是针对"礼治"强调"人治"而提出的。儒家把治理国家的希望放在
"圣贤"及个人道德才能上,法家则认为治国的关键是"法"有了好的法令,一般
能力德"中主"或才能低下的"庸主"也能整理好国家。二者的分歧在于对发挥"君
主"的作用的看法,表现为重视"君智"还是"君法"的对立。
法家"法治"的理论根据:法家以人性论和进化观作为"法治"的理论基础。
(1)"好利恶害"的人性论。法家认为,人人都具有"好利恶害"或者"就利而避
害"的本性,人的这种本性是不可改变的。"利"可以使弱者变强,怯者变勇。
因此,不能以道德论人,必须用利害察人。在"好利恶害"的人性面前,仁义道
德是无济于事的,只有法令赏罚才能奏效。
(2)发展进化的历史观。法家通过对历史演进的叙述和古今社会的对比,论
证"法治"的现实可能性。他们认为历史是在不断变化,社会是逐渐向前发展
的。商鞅把人类社会分成四个阶段:上世、中世、下世和今世。时代不同,
统治方法也必须改变。不能沿用以前 "亲亲"、"仁义"等旧方法。其结论是:
"不法古,不修今",必须"当时而立法"。
法家推行"法治"的方法:法家从立法、执法、运用上法,处理法与权势,
法与策略手段的关系方面提出了一整套推行"法治"的方法。
(1)立法原则:循天道;因民情;随时变;量可能;务明易。
(2)执法主张:明法;任法;壹法法。
(3)运用赏罚:"信赏必罚";"厚赏重罚";"赏功罚罪"、"赏勇罚怯"、"赏
富刑贫";"赏誉同轨,非诛俱行";少赏多罚和轻罪重刑。
(4)法、术、势相结合:"法"指法令,"势"指权势、权力,"术"指统治策略
和手段。法家对于如何处理这三种政治现象之间的关系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前
期法家重,商鞅重"法",慎到重"势",申不害中"术"。后来韩非总结前期法家
德得失,强调必须"以法为本",使法、势、术紧密结合,才能实现"法治"。首
先,以法为本;其次,法与势相结合;最后,法与术也要结合。
★商鞅的"不法古,不修今"的变法理论
商鞅在秦国变法时,遭到旧贵族的强烈反对,为了说明变法的必要和正确,
商鞅提出了自己的变法理论。
首先,商鞅驳斥了"法古无过,循礼无邪",即认为古代的制度没有过错,
遵循旧礼不会走入歧途的传统观念,指出法令制度都是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
为此,商鞅提出了"不法古,不修今"的口号,主张"礼法以时而定,制令各顺
其宜"。
其次,商鞅指出只有变法更礼,才能强国立民。他认为礼法都是为了强国
而定,因此,只要能够强国,就不必沿用旧的法度。商鞅变法的锋芒主要指向
了对旧礼的改革。
再次,商鞅指出必须根据时代要求,社会现实和民情风俗来更礼变法。他
指出当时的社会形式是"强国事兼并,弱国务力守",时代的要求不同,不能恪
守旧规。
总之,商鞅用来说明变法的必然性的理论依据是历史进化的观点。在他看
来,时代不仅是变化的,而且在不断的向前发展,统治方法和法令制度既不能
复古,也不能保守,以此作为变法革新和以法治国的有利依据。
H. 辩论依法治国与以法治国 以德治国 人治的区别
依法治国是按照法律规定来治理国家,以法治国是以法律为依据治理国家,以德治国以教育手段提高品德,达到治理国家的目的,人治是用权力治理国家。
I. 关于辩论赛"当今社会以德治国更重要还是以法治国更重要"的开场白
在第一环节的开篇陈词中,正方07级新生从假设情景入手,通过对具体事例的剖析内,指出享受容成果容易, 取得成果难,在共同创造成果的过程中,选择同甘比选择共苦更容易取得成绩,同甘易于共苦。反方06级 老生则从概念解释入手,运用主次矛盾的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