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学百科 » 也符合道德

也符合道德

发布时间: 2024-09-28 22:18:52

① 判断一个人是否有道德的标准是什么拜托了各位 谢谢

在生活中,我们经常听到这样的话;要做一名道德高尚的人;这人一点都不道德;你的行为要符合道德的标准,等等。有时候静下心来想想,究竟怎么做才算是道德的?道德的标准是什么呢? 可能有人说:只有你的行为在法律的允许的范围内,那么你就可成为一名道德的人?是这样的吗?想想,答应肯定是否定的。因为道德的外延比法律宽广的多。也许有人说:你的行为只要符合社会习俗,符合当地的风俗习惯,你就是道德的?想想,答应也是不一定。因为道德内涵不仅仅只是指符合风俗习惯。也许有人说:没法给“道德”的标准下个定义,因为道德的标准是随着社会的风俗习惯变化而变化的,在一定的社会阶段,道德的标准是不同的。此点,我也承认,确实“道德”的标准是随着时代而不断变化的。但如果否定没有一个基本的判断标准,我又觉得是不可能。 那么究竟拿什么来衡量“道德”的水准呢? 在思考以上问题时,我想起了两个小故事。一则故事讲的是:一名小偷在机场偷了一名乘客装有机票的钱包,导致该名乘客无法按时登机,谁知该次航班因故却在空中爆炸了。这名乘客因钱包被小偷偷,却因祸得福,救了自己一命,请问:该小偷是道德的呢,还是不道德? 第二则故事是:一个人的朋友得了癌症住院,因是癌症晚期,生命也没有几天了,为了使朋友能在生命的最后几天里安逸的度过,当朋友问此人:我的病要紧吗?要住多久的医院?此人回答:你没事,一点小病,你不用担心,住几天就可出院了。请问:此人对他的朋友说谎,此人道德吗? 可能看了以上的故事,我们绝大部分人都得出这样的结论:第一则故事里的小偷是不道德的。第二则故事里的“此人”是道德的。得出这样的结论,我想大家都是掺进了自己的情感的,因为我们以一般的人情世故来作的判断,以“情感”作为了我们判断的主旋律。 那么怎样来判断“道德”呢?怎样的判断才是有说服力的呢?而且此判断的标准本身就是道德的呢? 这就看我们判断“道德”的标准与视角了。 一般来说,我觉得判断一个人或其行为的是否道德的标准是:“意识”与“结果”两者。(这里补充一点:判断“道德”与法律上判断“犯罪”是有区别的。法律上只看其行为是否对社会造成了影响,而不涉及意识。而“道德”就不同,分析道德的行为,我们可探究到道德的意识本身。)从意识的角度来判断:第一则故事里的小偷是不道德的,第二则故事里的“此人”是道德的。从结果的角度来判断:第一则故事里的小偷是道德的,因为他救了乘客一命;第二则故事里的“此人”是不道德的,因为他没把真相告诉朋友,让朋友没有心理准备。 从以上我们可看出:通过“意识”或“结果”来判断,两者有矛盾的地方。那不是又让我们产生混乱了吗?没有一个有效的标准来衡量我们的行为是否道德了吗?通过思索与寻找,我们只能找到判断人类的行为道德的最底线,人类世界普通相通的法则,即社会发展过程中无形形成的社会美德。这种美德应该是不同社会制度,不同语言,不同风俗,不同皮肤人群共同认可,共同遵守,约定俗成的“共识”。然而,用这种“共识”来判断行为道德与否,又会让人产生一些误会,甚至会混乱人的思维与视野。 那么,究竟道德的标准在哪里呢? 也许,大家会说:没有一个标准,因为世上本没有“道”,又哪来的衡量“道”的标准呢?也许真的是这样,因为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于无形无声无名中,探讨本就虚无的东西,也只能虚虚实实罢了。
麻烦采纳,谢谢!

② 举例,什么事是符合道德的但不符合法律的反之,什么是符合法律但不符合道德的

具体来说,没有符合法律一说,因为通行的司法原则是“法不禁止即可行回”。
比如:一夜情(非嫖答娼)即不为法律禁止,也即并没有违法,但为道德所不容。又如:私车为送危急病人就医撞红灯,是法律禁止的,但为道德所包容。

③ 君子做事符合道义就可以了

原文: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

孔子说:“君子对于天下的事,没有规定一定要怎样做,也没有规定一定不要怎样做,而只考虑怎样做才合适恰当,就行了。”

世界万事万物,没有什么是必须这样或者必须不这样的,只要符合道义就可以了。也就是说,

不固执己见,按照道德规范为人处事,这也是显示一个人道德修养的层次。

换个角度理解,只要不违背道义原则,对人对事就没必要过于迫究,把这一点放在当今社会更适用,

凡事持一种洒脱大方的态度,不管是待人待物,那么自然良好的人际关系和美好的事情就会越来越多。

君子在这个社会上做事,讲究的是一个“义”字,有追求,有原则,有理想,有态度。

不会嫉妒别人比自己有钱,也不会羡慕别人比自己有能力。不以物喜, 不以己悲,宠辱不惊,时刻记住自己的目标,做人的原则。

讲究的是仁义。君子做事,只管把自己的事情做好,

不会去搞别人的破坏.更不会去诋 毁别人,得罪别人。

也不会说别人妨碍了自己。君子形成了自 己的一套逻辑。这套逻辑就是讲求仁义。

君子不会贪图别人的钱财,也不会获取不义之财。每笔钱都是干干净净的,做的事业也是干干净净的。

所以,我们做业务要明确告诉客户我们是干什么的。客户完全认可我们了, 才买单。

千万不能为了赚钱,就先把客户骗进来,乱承诺,这就是不义了。

④ 道德经前三章新断句,求解释

这断句法不合适。
第一章看起来不同了,其实不过是细节不同,段意却没变化。还有,“名版,天地之始;权有名,万物之母”,这是破绽,前面一个字“名”,后边俩字“有名”,这不符合当时的写作习惯。“此两者同,出而异名”与通常断句法“此两者同出/而异名”,意思完全一样,根本就是为了不同而不同的断句。

第二章也差不多。但“故,有无相,生难易相···”这句,很有意思了,常用断句是有无相生,难易相形,是并列的,目的是举一些正反相对的例子;这里变成了有无是本源,生难易、长短等等的分别,也符合道德经的主题思想。但遗憾的是,这句式很明显是佛经式的句式: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你去看先秦的典籍,春秋时的人不会这么说话写作的。佛教传入是汉代了。而且后面剩下一个“随”字,没地方搁了。

第三章,同上断句变了,段落大意没变。而且又出现一个问题:“其心实,其腹弱”。不管心虚心实,都解释的通,不用管,但“其腹弱”,这不仅违背当时政治统治的共识,而且故意让人吃不饱,这严重违反当时的伦理道德,老子绝不可能这么说。“欲使民,心不乱”,方法是“其腹弱”,这种逻辑怎么可能成立。

⑤ 你认为什么使行为合乎道德

、人为什么要有道德,首先是人的自身利益的自觉。无论如何,在一个社会中,行善总比作恶好,当个好人总是比做个坏人更受人尊敬。人出于自身利益的需求,一般遵循当下的道德规范行事。人正是通过在社会中的道德体验逐渐认识到道德的价值和意义,并建立起自己的道德观。具有个人特色的道德观往往是符合当下大潮流的道德观的,这便于在社会生活中能够与他人和谐相处。
2、人为什么要有道德,其次是基于传统和法律。经过长时间确立的传统和法律在一定程度上支配着人的行为,这些传统和法律激励人们要有道德,那些不道德的人往往会遭受传统的批判甚至法律的制裁,这一正一反的道德刺激,形成或修正了人的道德认识,反过来又成为传统和法律的延续者。
3、人为什么要有道德,其实是人的共同需要。根据生活经验和一般理智来考察人性,我们不难发现,人都有许多共同的需要、欲望和目的等。比如,我们都希望我们的生活和谐、家庭和睦,我们追求自由、幸福,我们乐于享受爱和友情、亲情。为了满足这些需要,必须确立和遵守某些道德原则(底线),使我们免于恐惧、孤独,免于被欺骗、被管制、被残害。
4、说到底,我们学会合乎道德地生活,是为了改善生活质量、改善周围人的生活质量,还有什么比这各有意义吗?正如爱因斯坦所说:“人的最有价值的努力是为我们行为的道德化而奋斗。我们内心平衡,甚至我们的生存本身都取决于道德。唯有我们行为的道德化才能赋予生命以美好和尊严。”
、人为什么要有道德,首先是人的自身利益的自觉。无论如何,在一个社会中,行善总比作恶好,当个好人总是比做个坏人更受人尊敬。人出于自身利益的需求,一般遵循当下的道德规范行事。人正是通过在社会中的道德体验逐渐认识到道德的价值和意义,并建立起自己的道德观。具有个人特色的道德观往往是符合当下大潮流的道德观的,这便于在社会生活中能够与他人和谐相处。
2、人为什么要有道德,其次是基于传统和法律。经过长时间确立的传统和法律在一定程度上支配着人的行为,这些传统和法律激励人们要有道德,那些不道德的人往往会遭受传统的批判甚至法律的制裁,这一正一反的道德刺激,形成或修正了人的道德认识,反过来又成为传统和法律的延续者。
3、人为什么要有道德,其实是人的共同需要。根据生活经验和一般理智来考察人性,我们不难发现,人都有许多共同的需要、欲望和目的等。比如,我们都希望我们的生活和谐、家庭和睦,我们追求自由、幸福,我们乐于享受爱和友情、亲情。为了满足这些需要,必须确立和遵守某些道德原则(底线),使我们免于恐惧、孤独,免于被欺骗、被管制、被残害。
4、说到底,我们学会合乎道德地生活,是为了改善生活质量、改善周围人的生活质量,还有什么比这各有意义吗?正如爱因斯坦所说:“人的最有价值的努力是为我们行为的道德化而奋斗。我们内心平衡,甚至我们的生存本身都取决于道德。唯有我们行为的道德化才能赋予生命以美好和尊严。”、人为什么要有道德,首先是人的自身利益的自觉。无论如何,在一个社会中,行善总比作恶好,当个好人总是比做个坏人更受人尊敬。人出于自身利益的需求,一般遵循当下的道德规范行事。人正是通过在社会中的道德体验逐渐认识到道德的价值和意义,并建立起自己的道德观。具有个人特色的道德观往往是符合当下大潮流的道德观的,这便于在社会生活中能够与他人和谐相处。
2、人为什么要有道德,其次是基于传统和法律。经过长时间确立的传统和法律在一定程度上支配着人的行为,这些传统和法律激励人们要有道德,那些不道德的人往往会遭受传统的批判甚至法律的制裁,这一正一反的道德刺激,形成或修正了人的道德认识,反过来又成为传统和法律的延续者。
3、人为什么要有道德,其实是人的共同需要。根据生活经验和一般理智来考察人性,我们不难发现,人都有许多共同的需要、欲望和目的等。比如,我们都希望我们的生活和谐、家庭和睦,我们追求自由、幸福,我们乐于享受爱和友情、亲情。为了满足这些需要,必须确立和遵守某些道德原则(底线),使我们免于恐惧、孤独,免于被欺骗、被管制、被残害。
4、说到底,我们学会合乎道德地生活,是为了改善生活质量、改善周围人的生活质量,还有什么比这各有意义吗?正如爱因斯坦所说:“人的最有价值的努力是为我们行为的道德化而奋斗。我们内心平衡,甚至我们的生存本身都取决于道德。唯有我们行为的道德化才能赋予生命以美好和尊严。”

热点内容
推动全社会自觉尊法护法学法 发布:2024-12-23 15:00:14 浏览:943
有关道德的名言名句 发布:2024-12-23 14:57:37 浏览:867
初级会计经济法基础记忆方法 发布:2024-12-23 14:51:02 浏览:697
香港大学mcl法律硕士 发布:2024-12-23 14:13:35 浏览:190
司法考试需要准备多长时间 发布:2024-12-23 14:05:39 浏览:791
离职押工资符合劳动法吗 发布:2024-12-23 13:42:30 浏览:842
博弈论对法学 发布:2024-12-23 13:19:50 浏览:933
简说民法典 发布:2024-12-23 13:10:02 浏览:29
劳动法员工请假的时间规定 发布:2024-12-23 12:59:56 浏览:87
试商法试题 发布:2024-12-23 12:46:26 浏览:6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