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的道德经成书于
A. 读道德经的感悟。高分
怎样才能读懂老子,《道德经》解读方法
木子: 您认为《道德经》是一部讲述什么内容的书?
草树先生: 如果你问一百个研究道德经的人会有一百个答案。因为绝大部分人对道德经的研究方式都好比是盲人摸象。
《道德经》其实是一个完整的哲学理论体系,是修道、修德、做学问、做领导的方法论,是启发我们看问题的思考方式。
所以,道德经不会使人变得更聪明,但可以开发你的大智慧。佛家讲“聪明于尘境发,究竟愚痴;智慧自本心生,终归正觉”
木子: 在不少《道德经》的翻译解读中,我看到不少“意识形态和教条主义”的理解,不同程度的曲解了老子的本意。
草树先生: 的确如此。对于修道也好、做学问也好一定不要轻易相信别人的见解,要敢于怀疑,独立思考。
木子: 历史上,被认为读懂《道德经》的人几乎只有庄子一个人?
草树先生: 在有历史记载的人中,庄子对道德经的理解最接近老子本义,但这也是相对而言的。庄子还是带有自己的一些角度,还没有完全站在大“道”的角度,所以还不是究竟。后世对《道德经》的消极见解与庄子不无关系。
当年释迦穆尼如果看到道德经的话,我相信他将是有史以来最懂得道德经内涵的人。
木子:为什么这样说呢?
草树先生: 如果您对金刚经和道德经又较为全面的认知的话就会发现,佛的主张都是对“道”的进一步注解和展开。可以说,释迦穆尼的佛理与老子的道德见解几乎没有任何冲突的地方。
木子: 请问,以你的见解,怎样才能最有效的读懂《道德经》呢?
草树先生: 《道德经》这部哲学体系就像是一棵参天大树,而总章“道可道,非恒道......”则是这棵树的种子(本体),其它八十章都是由这粒种子生长出来的。
所以,要真正读懂老子的道德哲学思想,就要从“道德”总章开始,尤其要对此章的内容进行定性化分解(分类)。理解了总章,再来解读其它章节也就好比顺藤摸瓜——顺理成章了。
木子: 一般认为,现《道德经》第一章“道可道,非恒道......”是道经总章。
草树先生:然而,我的研究则认为它是“道德”总章——道经和德经的总章。
何谓“德”?老子是如何定义德的?在《道德经》里面,有人能指出来具体的回答来。
木子: 好象是找不到。
草树先生: 其实是有的,但老子没有直接用德字。它就在第一章里面,与 “道”交替进行了论述,还指出了两者的关系——“两者同出,异名同谓”。
研究道德经其实并不难。只是研究《道德经》的人都忽略了一个基本的学术研究常识,那就是对研究对象的从大类到小类的定性化分解和结构研究——分类、归类。
比如科学家发现了一种新的物种,那么他们首先会根据这个物种的体貌、习性、饮食等明显的大特征将它与其它物种进行比较,从而将此物种归入某种大的类别,然后再按照某些小特征在大类别里面一层一层的归入更小的类别里面去,并最终实现对这个新物种的全面了解。
然而,《道德经》的研究者们往往习惯了儒家横向思考问题为主的简单逻辑方式,而不能按照整体逻辑的思考方式去思考问题。所以才导致了你前面提到的对道德经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 盲人摸象式的七零八散、意识形态和教条主义的文本解读。
--------------------------2009年9月3日于广州白云山
国学大师误读“绝圣弃智,民利百倍”
----对“绝圣弃智”和“不上贤”,普遍的解释都只是从字面上去理解,或许违背了老子的本意。甚至还有 “智者”试图为老子“平反”,而将简本“绝圣弃智”篡改成““绝智弃辩”等。
-----老子《道德经》第十九章”绝圣弃智,民利百倍…”是在第三章”不上贤,使民不争…”观点的基础上得出的根本措施。
-----我认为,老子所言“不上贤”的意思是:不要象制造偶像、明星一样把那些较充分发挥出自己的潜能,在某些方面才能突出,有较大成就,或名气、地位较高的人,塑造成在民众心目中高高在上的个人价值的普遍典范。
如何理解 “不上贤,使民不争”?
草树先生
何谓“不上贤,使民不争”?老子为什么提出“不上贤”的主张?
不崇尚有才能的人并不代表社会不需要有才能的人。
事实上,人人都是天才,个个都是圣贤。这是真理。因为,每一个人都是由自然创造,都有自己潜在的,独一无二的才能和特长,就象山上山下的各种花、草、树、木、虫、鱼、鸟、兽一样,在保持社会自然生态方面都有各自不可或缺的价值。
然而,一旦这个社会将个别人的才能、特长,作为普世价值观的做法时,就必将导致个人自性的自然需要与内心欲望不一致,以及实际能力与预期能力不一致。
这种不一致必然个人内心的冲突,从而导致社会矛盾、斗争的产生,而这又必然导致生社会生态的失衡。
有矛盾和斗争就必然会导致投机取巧、弄虚作假、虚荣、欺世盗名等现象的出现。
所以,不崇尚有才能的人——即人与人之间互不将对方的价值标准作为自己的价值标准时,自身的潜力才有可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内心的冲突也才会降至最低。这样,人类的矛盾与纷争自然也就能够得到最大限度的消解,自然、和谐、安定,富足的社会就会实现。
因此,老子所言“不上贤,使民不争”的意思是:不要象制造偶像、明星一样把那些较充分发挥出自己的潜能,在某些方面才能突出,有较大成就, 或名气、地位较高的人,塑造成在民众心目中高高在上的个人价值的普遍典范,这样就能够消除个人内心的冲突,从而最终避免了社会的矛盾与纷争。
-----草树先生 [email protected]
何谓“执大象”“天下往”往哪里?
《道德经》执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太。 乐与饵,过客止。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视之不足见,听之不足闻,用之不可既。
---------对于“执大象”,一般的解释都是把握规律或法则,我以为此解释不够准确。
---------因为,掌握了规律、法则只代表掌握了理论,理论只有在与实际情况相结合时才会产生价值。
---------譬如,按照社会的自然发展规律,下一阶段(未来十年、二十年、五十年…)将会产生怎样不可逆转的变化,政府如能及时的顺应这种变化,自然也就能够得到国民的拥戴,政权也就可以稳固。
---------然而,理论与实际如何才能结合,准确的预测道未来的发展趋势的呢?这就需要对象和数的准确把握了。
---------所谓的“象”也就是现象,而“数”则是对现象的数据化测量、归纳、分析的结果。
---------南怀瑾老先生说,《易经》所要告诉我们的是揭示世界上一切奥秘的方法,总结起来也就是五个字:理、象、数、通、变。这其中理、象、数是解开宇宙万物奥妙的方法,而“通”和“变”则是宇宙的特点。
---------所以,掌握了事物发展变化的“理”——规律、法则,再通过“数”——对过去和现在的大现象的数据化分析,就能够预知未来的发展趋势,提前作好准备,从而能够从容应对社会的变化,和满足大多数人们的愿望,并得到大多数人们的拥戴了。
---------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古今中外掌握社会发展之“道”——理、象、数、通、变的人大都是专家学者,而不是统治者。但“天下往”,归顺的肯定是统治者,而不是专家学者。
---------老子说:“孔德之容,唯道是从”,开明的统治者只是按照专家学者的意见来治理国家。所以说,统治者“执”的“大象”不可能是指“大道”——自然规律和法则,而是指大自然发展的大方向、大趋势。
---------因此,对于“执大象,天下往”,可以理解为统治者只要尊重人才、重视人才、重用人才、为人才的培养提供良好的条件,那么制定出来的国家发展和管理政策、方针就能够顺应社会、民心的发展变化需要,也因而能够得到人们的拥护和爱戴。
{草树先生[email protected]}
何为德?《道德经》老子如何定义德?
【草树先生试解】
道、德、仁、义者。
道乃德之因;
德乃仁之因;
仁乃义之因。
“孔德之容,唯道是从”
在自然界,道创造万物潜在本体内涵,德使万物潜在本体演化为物理世界具体存在的各种事物。
《庄子》:“物得于生,谓之德”。
“有,名万物之母”
就人事而言,
研究人和社会一切方面的发展规律和趋势,并规划人事目标、方向者为“道人”。
古代三公(司徒、司马、司空)是朝廷最大的官,就是为国家发展做战略规划的。
而“大德”则是掌握、组织社会资源,最大限度的使社会发展按照自然规律、民意进行的最高领导人,也包括帮助他人实现生命和人格完善的人。
“万物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
以古今观之,知慧者受人尊重,就连帝王也对有大学问的人恭敬有加。而拥有最高权力的人,则拥有或掌管着最多的资源,因此称为“贵”。
道者尊,而尊者未必道;德者贵,贵者未必德。
【提示】:对形而上的哲学问题的研究,可以参考别人的研究方法,但不要轻易相信别人的见解。
B. 易经,道德经,黄帝内经都成书于何时哪部成书在前阴阳五行八卦辩证这些思想是谁先首创提出的
易经 什么时候成书有争议,周朝,春秋,西汉都有说法,现代比较倾向于内不是哪朝哪代某个人独立完容成,是长期的累积发展。黄帝内经也是如此,先秦、战国、西汉都有说法。也是长期发展而来的。
道德经比较确定,应当是春秋时代,所以是这三部书里面成书最早的。
所以阴阳五行八卦这些思想谁先提出也不可考。
C. 《老子》是一部什么样的书它成书于什么时期,有哪些特点
老子在函谷关前著有五千言的《老子》一书,又名《道德经》。《道德经》、《易经》和《论语》被认为是对中国人影响最深远的三部思想巨著。《道德经》分为上下两册,上下共五千字。
《道德经》是后来的称谓,最初老子书称为《老子》而无《道德经》之名。其成书年代过去多有争论,至今仍无法确定,不过根据1993年出土的郭店楚简“老子”年代推算,成书年代至少在战国中前期。
《老子》以“道”解释宇宙万物的演变,以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乃“夫莫之命(命令)而常自然”,因而“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为客观自然规律,同时又具有“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的永恒意义。《老子》书中包括大量朴素辩证法观点,如以为一切事物均具有正反两面,“反者道之动”,并能由对立而转化,“正复为奇,善复为妖”,“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又以为世间事物均为“有”与“无”之统一,“有、无相生”,而“无”为基础,“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此外,书中也有大量的民本思想:“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馀”;“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其学说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深刻影响。
《老子》从古至今有很多种翻译,就光原本也有很多的版本,所以研究起来比较艰难。
D. 孔子和老子两个谁先出生
老子比孔子先出生。
1、老子(公元前571年春秋晚期出生)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大约出生于公元前571年春秋晚期陈(后入楚)国苦县(古县名)。老子是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与庄子并称老庄。在道教中,老子被尊为道教始祖,称“太上老君”。在唐朝,老子被追认为李姓始祖。
2、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出生)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
孔子是当时社会上最博学者之一,在世时就被尊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更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大成至圣文宣王先师、万世师表。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其人被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4)老子的道德经成书于扩展阅读
老子和孔子的主要成就:
1、老子的主要成就:
老子的成就主要体现在《老子》一书里。《老子》,又名《道德经》或《德道经》,和《易经》《论语》被认为是对中国人影响最深远的三部思想巨著。
此书共计五千字左右,最初称为《老子》而无《道德经》之名。后来称《道德经》,并分成八十一章,编为上下两篇,上篇道经三十七章,下篇德经四十四章。全书的思想结构是:道是德的“体”,德是道的“用”。
3、孔子的主要成就:
孔子建构了完整的“德道”思想体系:在个体层面主张“仁、礼”之德性与德行。德道思想体系是以性善论(“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为基础,以立人极(“三极之道”)为旨归,以人道与天道、地道相会通,人道中庸又适时之变为方法论的完足思想体系。
孔子的政治思想核心内容是“礼”与“仁”,在治国的方略上,他主张“为政以德”,用道德和礼教来治理国家是最高尚的治国之道。这种治国方略也叫“德治”或“礼治”。这种方略把德、礼施之于民,严格了等级制,把贵族和庶民截然划分治者与被治者。打破了贵族和庶民间原有的一条重要界限。
E. 关于思想道德的书籍有哪些
有 道德与法 思想品德等等,还可以把他们分为 思想和道德,思想包括心境和对生活的态内度。道德包括处事行容为。在这推荐《思想品德》《品德教育》《人文观察》《心态决定命运》《关系决定命运》《社会与法》等等 望采纳
F. 《老子》是一部什么样的书它成书于什么时期,有哪些特点
老子~来道家的创始人,(前600年—前源470年之后),字伯阳,又称老聃,后人称其为“老子”,河南鹿邑县人。
《老子》又称《道德经》。《道德经》究竟是何时所著,是一个很有争议的问题。若从史记推测,应该大概和孔子同一时期。但史记对老子的记载有很多疑点。 《道德经》是后来的称谓,最初老子书称为《老子》而无《道德经》之名。其成书年代过去多有争论,至今仍无法确定,不过根据1993年出土的郭店楚简“老子”年代推算,成书年代至少在战国中前期。
老子的“道”具有双重属性,即既具有物质的特性,又具有精神的特性。
《老子》中“道”具有本原性特点和终极性特点
《老子》中具有丰富的辩证法思想
关于社会控制和治理,《老子》中提出了“无为而无不为”的治理理念
G. 老子大约成书于
探求《道德经》成书年代的问题很多人依据就是郭店出土的帛书《道德经》,许专多人把它定属在了春秋到西汉前期,其实这个答案也很笼统。如果《道德经》的作者真的是周朝的图书管理员的那个老聃的话,如果王肃的《孔子家语》记述的孔子访老聃真成立的话,那么《道》的成书年代应该属于春秋时期。可是,在从对《道》探索的过程中,我又隐隐感觉到了他有战国时代的气息,如对战争(尤其是对车左、车右的记述,我在自己的文章中曾做过解析)、对帝王的统治方法,如果成书于春秋的话,当时的社会状态还真的没有那么激烈的动荡,个人比较倾向于战国此种说法。
H. 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意思
功业成就而不自我夸耀。正因他不自我夸耀,所以他的功绩不会泯没。
一、出版自:战国 老子《道权德经》第二章:
是以圣人居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也,为而弗志也,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二、译文:
所以有道的人以“无为”的态度来处理世事,实行“不言”的教导。让万物兴起而不加干涉;生养万物而不据为己有;作育万物而不自恃己能;功业成就而不自我夸耀。正因他不自我夸耀,所以他的功绩不会泯没。
(8)老子的道德经成书于扩展阅读
一、创作背景
老子静思好学,知识渊博。他的老师商容教授知识过程中,老子总是寻根问底,对知识非常的渴望。为了解开自己的疑惑,他经常仰头观日月星辰,思考天上之天为何物,以至于经常睡不着觉。
老子生于春秋战国时期,当时的环境是周朝势微,各诸侯为了争夺霸主地位,战争不断。严酷的动乱与变迁,让老子目睹到民间疾苦,作为周朝的守藏史,于是他提出了治国安民的一系列主张。
二、相关成语
功成弗居[ gōng chéng fú jū ]
【解释】:形容立了功而不把功劳归于自己。同“功成不居”。
【出自】:战国 老子《道德经》:为而弗志也,功成而弗居。
【译文】:作育万物而不自恃己能;功业成就而不自我夸耀。
I. 《道德经》属于什么文体,成书于何年
《道德经》文学体裁:散文。创作年代:春秋时期。
《道德经》,又称《道德真经》、《内老子》、《五容千言》、《老子五千文》,是春秋时期老子(即李耳)所作的哲学著作。在秦时《吕氏春秋·注》称为《上至经》,在汉初则直呼《老子》。自汉景帝起此书被尊为《道德经》,至唐代唐太宗自认是老子李耳之后,曾令人将《道德经》翻译为梵文。唐高宗尊称《道德经》为《上经》,唐玄宗时更尊称此经为《道德真经》。
司马迁在《史记老子传》中记载老子“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于是老子言道德五千言而去,莫知始终”,尹喜感动了老子,老子遂以自己的生活体验和以王朝兴衰成败、百姓安危祸福为鉴,溯其源,著上、下两篇,共五千言,即《道德经》。
J. 丢掉官职骑青牛出关的哲学家老子,为何会深受西方的欢迎
《史记》云:“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聃,周守藏室之史也。”老子是周朝的史官,掌管周室历史。
公元前551年,老子入周王室任守藏室史。在被推荐入周室效力之前,老子跟随常枞(商容)学习知识。公元前535年,老子因受权贵排挤,被甘简公免去守藏室史之职,出游鲁国。在鲁国巷党主持友人葬礼,孔子助葬。时孔丘十七岁,问礼于老聃。公元前530年,老子被甘平公召回仍任守藏室史。公元前526年,孔子适周观光,拜访老子。公元前516年,老子因守藏室典籍被王子朝掳至楚国,被罢免守藏室史职务,回故里居住。
老子为何深受西方欢迎?
《史记•老子韩非列传》曰:“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莫知其所终。”
老子长期生活在周朝,又是守藏史,对周朝的发展历史了如指掌,对周朝德衰有深刻的认识。司马迁说“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是老子对周朝不断衰落的反思,以自己无为而治的思想,为统治者治国理政指点迷津。倘若老子没有深入研究周朝历史,形成自己的治世思想,即使关令尹喜强使著书,也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写出震古烁今的五千余言的《道德经》。
老子认为不断发展的农业社会,鼓励人们争高下、比穷富、辨善恶、别美丑、判智愚,直接把人民引导到盗贼战乱上去了。整个社会人心不古,礼崩乐坏,诸侯纷争,杀人掠地,如江河日下,不可遏止。他把祸根归结到圣人头上,所谓“圣人不死,大盗不止”。他极言开骂:“大道甚夷,而人好径。朝甚除,田甚芜,仓甚虚。服文彩,带利剑,厌饮食,财货有余,是谓盗夸,非道也哉。”老子希望由智诈、尚力、巧饰、争名、逐利的农业社会回归到自然、淳朴、少私、寡欲的渔猎采集社会。
老子描绘了自己向往的社会图景:“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兵甲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庄子是老子之后道家最主要的代表人物,也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哲学家和文学家。庄周曾经做过蒙地的漆园吏,是管理漆树园的小官。庄子在生活上一直比较贫穷,他曾穿着带补丁的粗布衣服,用带子系着破鞋去见魏王。他认为自己的贫穷是统治者昏庸无能造成的,有志之士处昏上乱相之间是不可能不贫穷的,因此丝毫不以自己的贫穷为耻。
但庄子的精神生活是宏富的,他说他与世界创始者为朋友,以轻虚之气为乘鸟,飞于六极之外、无何有之乡、旷远之野,在想象的天地自由驰骋。
庄子认为凡是出于本然的状态都应安其自然,如野鸭子的腿虽然短,但并非不足,硬要接长,必然带来忧伤;仙鹤的腿虽长,但并非多余,硬要截短,必然带来痛苦;脚趾并生虽连无用之肉,手生傍枝虽有无用之指,但二者都是生性之自然,所以不应切开并生的脚趾,不应砍掉多余的手指。马在自然环境中,蹄子可以踏霜雪,毛可以御风寒,吃草、饮水,奔腾、跳跃,自由自在,这是马的自然本性,等到有了伯乐善于治马,于是给马剪鬃、烫印、铲蹄、钉掌、加绊,上笼头,戴铁嚼,栓入马槽,这样把马折磨得死去十分之二三,之后又会遇到饥渴,并被驱赶奔跑,或被训练列队进退,前有铁嚼勒口,后有皮鞭威胁,这样马被折磨死的就有一半。所以伯乐治马,必伤害马之真性,而统治者治理天下的结果则破坏了人的自然本性。圣人推行仁义礼乐非但无利于天下,反而有罪于天下,非但不是匡正时弊之良方,反而是引起种种弊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