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学百科 » 威权与法治

威权与法治

发布时间: 2024-10-05 10:46:13

㈠ 什么是法家法家的核心思想是什么分又被分为了哪三大派别

法家以及关键教育家

法家,在春秋战国时期是比较重要的思想流派之一,她们认为法治,喜爱社会发展在维护公有制的观念中向前发展,他们以为,社会是必须秩序的,仅有拥有良好的纪律,社会发展才能在平稳的环境里向前发展,因而,法家一直青睐法律的高于一切,觉得社会发展就必须得有严厉的法律法规,违规必纠,保证法律的绝对权威,即今日的大家常言的“有章可循,有法必依”。

商鞅的法治派注重绝对的法治,高度重视法律法规与管理制度在国家治理中的重要性,一切依规而行。法治派的政略要以酷刑厚赏来实行法案,使凡奉法遵令的人无缺乏赏,凡违法违令得人没有逃罚。法治派注重“以法治国”,规定我国官员学法用法明法,老百姓“以吏为师”。

与此同时注重法律的客观性,轻罪处罚,强化法律意识;不赦不宥,认为但凡犯法者皆应挨罚;激励告奸,用法律制裁夺走旧贵族权利。法治派的举措夺走旧贵族对地方政权的垄断权,加强了中间对地方的全面控制。

申不害的术治派注重执政者必须以帝王之道来控制手底下以达到夯实自身权威性的效果,“术”就是指操纵观查人际交往,及察颜观色,操纵实际操作上下级关系的手法,手腕子,也即是人主控制臣下的诡计,是那些声色犬马不漏而鉴别正邪,惩处变幻莫测而切合事实的妙算。

术治派明确提出最高统治者必须使用术,君王要以“独视”、“独听”、“独断专行”的手段来推行执政。术治派觉得,“独视者谓明,独闻者谓。能独断专行者,故能够为天底下主”,君王“五庄之机正而天底下治,故一言正而天底下定,一言倚而天底下靡”,君王本人的言论和认为能够确定国家兴衰,表明了独裁专权主义的观念。

慎到的势治派丰富多彩加强了鲍叔牙“势”的概念,所说势就是威权。慎到注重提升执政者的权力,认为君王能够“握法处势”,“无为之治天底下”,严厉打击典型性来威慑朝野。势治派规定把政府威权尽可能扩张,并且悉数都集中在人主手上,使君王变成臣下也许的对象,以起震慑作用,并由此更进一步,觉得一切变法维新及入仕为人处事之法,都需要看好“势”的改变,想让形“势”一直站在自己这里,借助操纵“势”而达到操纵变法维新和强国的目地。

韩非是法家观念之大成者,集商鞅的“法”、申不害的“术”和慎到的“势”于一身,将唯物辩证法、朴素唯物主义与法融为一体,为后人留下很多观点及著作。其理论一直是中国封建社会时期统治阶级施政的思想基础。韩非认为提升君王中央集权,剪去私门阵营,“以法为教”,厉行惩处,奖赏耕战。

㈡ 秋菊打官司的故事

《秋菊打官司》

故事发生在中国西北一个小山村。

秋菊的丈夫王庆来为了自家的承包地与村长王善堂发生了争执,被村长一怒之下踢中了要害,整日躺在床上干不了活。秋菊是个善良有主见的女人,村长不肯认错,她便挺着大肚子去乡政府告状。经过乡政府李公安的调解,村长答应赔偿秋菊家的经济损失。当秋菊来拿钱时,村长把钱扔在地上,不甘受辱的秋菊没有捡钱,而又一次踏上了漫漫的告状路途。

县里的裁决与乡政府一样,秋菊不服,拖着沉重的身子又来到了市公安局。市公安局的判决也维持了县乡的调解与裁决内容。一心只为讨一个“说法”的秋菊又来到市里,这一次她找了律师,决定向人民法院起诉,结果败诉。于是倔强的秋菊上诉至市中级人民法院……

除夕之夜,秋菊难产,村长和村民们连夜踏雪冒寒送秋菊上医院。秋菊顺利地产下了一个男婴,秋菊与家人对村长感激万分,官司也不再提了。可当秋菊家庆贺孩子满月时,传来市法院的判决,村长被拘留。望着远处警车扬起的烟尘,秋菊感到深深的茫然和失落。

㈢ 简述法治的基本要素

法治是指以民主为前提和基础,以严格依法办事为核心,以制约权力为关键的社会管版理机制、社权会活动方式和社会秩序状态。

具体体现

1.立法方面。强调法治必须遵守以下原则:一是反映中产阶级的利益;二是研究国家的情况;三是考虑对公民尤其是青少年加强教育;四是灵活性与稳定性相结合。

2.执法思想。国家执政人员要严格执行法律。法律有明确规定的,应严格依法执行;法律规定不详的或没有规定的,必须按照法律的原则来公正地处理和裁决案件。

3.守法思想。守法是法治的关键。国家必须加强对公民守法观念的培养和训练。

(3)威权与法治扩展阅读:

优越性

法治的优越性是相对于人治而言的,而这种优越性主要体现在:第一,法治社会的法律作为成文的衡量是非对错的标准,由于没有特别针对某一部分人群,所以具有普遍适用性;

第二由于条文明确规范,所以能够约束社会每个人和每个全体的行为;第三法律不随时间或者具体应用情况而改变,这些保证了法律的公正性和权威;

第四法治社会的法律出发点为保证每个社会成员的基本权利和自由,这为法律制定的本身提供了正当性。而对于以上的每一条,人治社会都无法给予保证。

㈣ 班级管理方法有哪些

导语:导语:好的班级管理方法对班级的整体班风有着主要的作用,那么班级管理方法有哪些?以下是我精心为大家整理的有关班级管理方法,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欢迎阅读。

班级管理方法有哪些1

班级管理方法

1.健全班委会,明确分工,提高学生的管理能力和学习能力。

2.位每位学生建立健康成长档案。

3.集思广益,共同制定完善班级公约,力求做到“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凝聚挖掘班级各方力量,提高班级整体水平。

4.严肃班级纪律,加强课件、自习、课堂、就餐、住宿等常规管理。

5.加强对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和学习方法的指导,提高学习效率。

6.开展目标性学习活动,让每一位学生有一个合理的定位。

7.召开“做好人,读好书”主题班会活动,让学生明确自身的价值,从而塑造完善的人格。

8.开通“花季心语”栏目,根据学生的学习,思想状况确定话题,例如“说句心里话”、“把你的烦恼告诉我”等。

9.统一班级学生思想,提高认识教育学生以积极的心态参加学校举行的各种活动,充分展现班级形象,努力为班级增光,增强班级凝聚力,向心力。

10.广泛开展“我为谁学”、“要我学还是我要学”的讨论班会,帮助学生端正学习态度,明白学习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11.抓两头,带中间,提高全体学生素质,形成良好的班风和学风。

12.开展“一对一”学习互助活动,实行班干部、团员、后进生结对子责任制。

13.全面抓好个人,室内外环境卫生,预防疾病,杜绝疾病发生。

14.不断强化安全意识,增强科学的预见性,及时发现、排除给中安全隐患。

其他方法

1.学生可能会试探你的底线以及你是否胜任

这种试探表现为各种违反纪律的行为(说悄悄话、开小差等),这是对你课堂管理能力的考验。你需要保持冷静,及时做出适宜的反应。保证教学过程的连续性。

这也意味着师生全力以赴,每一个学生全神贯注,整个教学过程紧张有序地进行。但教学过程中难免出现各种突发的情况,打破了正常的教学秩序,教室里陷入混乱之中。教师需要重新唤起学生的注意力、花费很多的时间恢复原来的教学节奏。

教师尤其需要注意的是,由一项教学活动过渡到另一项教学活动,要尽力保持平稳,保证整个过程的连续性。

2.快节奏的教学更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让学生能动地参与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保证教学内容的趣味性、条理性和教学的节奏感,可以有效地减少课堂行为问题,虽然这听起来有点陈词滥调。学生不遵守纪律的行为大多都是对乏味、枯燥的教学的反应,所以,快节奏的教学更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3.正面陈述你的纪律和要求

有的教师习惯于要求学生不做什么,而很少考虑要求学生做什么。这种负面的要求方式往往效率不高,不要期望学生猜测你的意图。给学生提出较高的标准(包括学业和课堂行为),虽然学生很难超出你的要求,但一般也不会违反你的标准。

4.规则并不是越多越好,关键在于执行

你需要控制你的课堂。但也没有必要给学生处处设限。把班级规则张贴在教室的明显处。

5.维护学生的自尊心

避免和学生公开对峙,从长远来看,这种对峙不会有胜利者。如果和学生有不同的意见尽可能私下里交流。不要在其他学生面前批评犯错误的学生。

6.借用沉默的力量

与学生视线接触时应保持沉默,沉默就是力量,学会有效地使用它。每次发出指令后,停顿片刻并深呼吸几下,这样做可以使你保持平静,并给学生留出时间反省并意识到自己的错误。

如果感觉有必要采取进一步的升级行为,升级之前,请深呼吸并停顿片刻,考虑有没有升级的必要。避免大声训斥或者羞辱学生,这样做只会导致学生憎恨你,使其他学生产生对违反纪律的学生的同情。你并不需要学生对你的敌意和恐惧,也无需陷入强烈的冲突之中。

7.不要反应过度

当你在全班学生面前失去镇定的时候,是他们而不是你在控制你的行为。有些学生会尝试发现你的热键——导致你失控的行为,要学会控制自己的行为。记住,学生大多数使你恼怒的行为并非出于邪恶或怯懦,仅仅是不合适而已。

当然,如果一个学生的不良行为有可能伤害到他人或有可能使集体财务受损失,应采取措施及时制止。这时候,你可能需要其他成年人的帮助。不要对学生过去的错误念念不忘,喋喋不休只会导致学生的疏远。

8.有选择地做出反应

学会忽略一些轻微的违反纪律的行为、尤其是当你怀疑学生的动机在于诱惑你陷入一场对抗的时候。当然,蓄意伤害的行为以及恶意的起哄必须加以制止。轻微的问题以及当时不能确定如何处理的问题,可以稍后处理,这也为你赢得时间,考虑更好的解决方式。

班级管理方法有哪些2

班级管理的科学性和实效性直接关系到集体内每个学生的身心发展状况,对学生起着重要作用。小学生年龄尚小,正是人生观、世界观、学习观形成的初始阶段,班集体的健康向上与否将对他们的一生起着积极或消极的影响。

从事小学班主任工作几年,对小学班级工作管理工作有颇多认识和感受,也对此项工作的现状进行了一定的调查和研究,发现情况不容乐观。现例举如下:

一、小学班级管理中的常见问题及主要危害

(一)“威权式”管理

常常听到中小学同行说他们认为育理论所介绍的原理、原则、教法均不切实际,必须代之以严厉管教与体罚,因为这些老师从小学、中学都是这样被打大的,才有今天这样的成就,于是也就依照以前老师的方式行事。一些老师深受“不打不成器”、“教不严,师之惰”观念之影响,加上绝对服从与齐一标准,要求学生乖顺,这种现状一直受到许多专家、学者,甚至一般家长的质疑。

(二)“保姆式”管理

长期以来,保姆式教育充斥着小学的管理,日常生活和管理事物都由教师包办,老师天天守在教室,亲自处理纪律、卫生、出勤等日常事物,教师的这种包办管理,害了学生,也害了老师自己,扼杀了学生的灵性和创新精神,也抑制了广大教师的创新精神和科学管理的能力。废除保姆式教育,提倡并实行学生自治已成了当务之急。伟大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指出:“学校一定要养成学生共同自治的能力,否则不应算为共和国的学校。”因为“今日的学生就是将来的公民。”

(三)“重智育,轻德育”式管理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学校教育一直以学生的学科成绩及高升学率作为教学成效的指标,小学也不例外,一切以学科成绩为主,整个教学重心放在学科知识教学上,忽略情意、技能、认知三个目标的同时达成。缺乏对学生的了解、信任、尊重、协助与鼓励,无法给学生一个安全、温暖、和谐、无恐惧的班级气氛,更无法让学生在自我努力中获得成就,培养出评价、欣赏的观念:当然也谈不上让学生在选择、珍视、行动中去进行各种学习活动了。

二、小学班级管理策略探讨

(一)“平等式”管理策略

实施新课程的同时,对班级管理的理念也应该随之转变,摒弃教师的领导权,进行平等地师生交流,纯化师生关系,促进学生自我发展,培养他们的良好品德。树立以学生为本、引导学生发展的管理思想,建构科学的班级管理模式。

怎样才能发挥学生自觉关心班集体的积极性、主动性呢?首先学会关心班集体的成员,改变以往学生喜欢打“小报告”的方式,因为打“小报告”只会使小伙伴之间产生矛盾。当小伙伴开小差时,用手轻轻拍拍他,然后摆摆手,指指黑板,示意他专心听讲;当小伙伴在课间没有准备好上课前的准备时,过来告诉他,把书翻好,反放在课桌上,学生渐渐学会了关心小伙伴,这不仅提高了上课效率,而且培养了他们的责任心,增进了他们的友谊。

其次学会关心班集体,利用班会展开讨论:你准备为班集体做什么,学生纷纷提出了自己的想法,有的要把班集体打扮得非常漂亮;有的准备把教室打扫干净。如:在国庆节前一天,为了庆祝“祖国妈妈的生日”,孩子们在教室里挂上了五颜六色的气球,摆放了各种鲜艳的花朵,窗户上贴上了各种形状的窗花,黑板上用拼音端正地写着“庆祝祖国妈妈的生日”。整个教室洋溢着欢乐的节日气氛,也表达了孩子们对祖国一片真挚感情。平时,教室地面上再也不会发现一片纸屑,纸篓里的垃圾也不知哪个孩子给悄悄倒了。课间只要发现有些课桌歪了,立即会有学生把它排整齐。从此,孩子们的头脑中深深印上了“班集体”,因为孩子们认为这儿是他们的第二个“家”。

(二)“开放式”管理策略

在班级管理中,一开始我的注意力几乎都集中在一大堆班务工作上,把着力点落在“管”字上。我认为,只要我肯努力,肯花时间,就能工作到位。因此我忙于发现和纠正学生的错误,把大量经理耗费在处理各种问题上。可是,一段时间以后,我感到身心疲惫。原来,靠“管”已经不能解决全部问题了。

1、开拓创新,树立科学的新观念。

2、情感教育,建设温暖的班集体

3、管理有的放矢,促进班集体共同进步

(三)“激励式”管理策略

何谓激励?前苏联学者斯拉斯捷认为,激励就是激发学生思想、情感和动力,给以活力,唤起愿望。它似催化剂,使优秀者更为完善,使自卑者自强,使盲目者清醒,使整个班集体积极向上,团结进步。

班级管理的对象是活生生的人,班级管理的效能体现为人的发展。因而,班级管理的过程实质上是为了实现人的发展而引导人的行为活动的过程。在人的行为活动过程中,是否给予激励,其行为活动的表现及效果大为不同。因而,现代的班级管理需要构建一套激励机制,来激发学生的活动动机,使之产生积极向上的心理状态,进而产生积极的行为活动。以下谈谈自己在班级管理中常用的五种激励策略。

从以上方法的实验效果看,我发现针对小学生的年龄特点,要想让班级管理落到实处,改变观念是宗旨,“放手”是前提,“引导”是必须,“活动”是主线,“评价”是促进,让每个学生充分融入班集体,每天都有进步是目的。

通过开展这一系列的活动,充分挖掘和发挥学生自我约束、控制、管理、教育的内在潜能,让学生在管中学,学中管,管中悟,不断提高自我管理的能力和管理班级的能力,提高班级管理的品味,总结经验与教训,才能促进学生更加茁壮、健康、快乐地成长。

班级管理方法有哪些3

形成一个良好的班集体,首先要进行良好的班风建设,这需要每一位班主任做大量深入细致的工作。我在班主任工作中,感受颇多。如何开展班风建设呢?下面谈谈我的做法:

一、明确目标,共同奋斗。

作为班主任接手班级的第一件事就是为班集体树立的共同奋斗目标,这是班集体的理想和前进的方向,班集体如果没有共同追求的奋斗目标,就会失去前进的动力。每个同学要有目标,对每一个科目要有目标,每一次考试要有目标。每次考试前,我通过主题班会“多拿一分、多进一名”对学生进行动员,考试后对进步的同学进行奖励,使班集体形成良好竟争氛围。班集体有一个集体的奋斗目标,如考试、校运会、文明班等。这个目标应是远期、中期、近期目标的结台,逐步实现目标的过程会产生梯次激励效应,形成强大的班级凝聚力。我曾带过一个基础很差的班。刚开始的一星期,班内学生上课不听,下课打追,作业不交、卫生不做,毫无集体荣誉感可言。查找原因,大都是破罐破摔,没有学习目标,对自己缺乏信心。针对此情况,我找同学谈心,要求每个人都给自己定下目标,让他们以此为起点,迈好初中第一步。又以校运会为契机,对学生说:学习成绩比不上其他班,在校运会一定要超过他们!果然,他们很争气的拿了年级前茅。在期末考试前,我又给他们定下目标,说:经过校运会这事说明,你们是行的,这次我们班期末考试的目标是年级前三,只要每个同学“多拿一分、多进一名”,相信我们定能实现的。虽然最后我们只拿了第四,但同学们没有气磊,因为他们心中已有了目标!在第二学期,这个班没有让我失望。在实现班集体奋斗目标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挥集体每个成员的积极性,每一集体目标的实现,都是全体成员共同努力的结果,要让他们分享集体的欢乐和幸福,从而形成集体的荣誉感和责任感。

二、树正气,立榜样。

一个良好的班集体要形成正确的舆论和树立良好榜样榜样。榜样的作用会影响每个学生的心理,规范每个学生的行为。正确的舆论是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对班级每个成员都有约束、感染、熏陶、激励的作用。因此,班内要注意培养正确的集体舆论,善于引导学生对班级生活中一些现象进行议论、评价,形成“好人好事有人夸,不良现象有人抓”的风气。我班有一班干部因工作认真,引起几个差生的不满,受到了恐吓,想不干了,我及时做他思想工作,并在班会上大力表扬他这种敢做敢为的作风,号召其他班干都向他学习,通过他的事例在班中树起了一股正气。同时利用板报对纪律好学习好的同学进行表扬,号召全班同学以他们为榜样,努力学习。象欧剑伟同学,德、智、体全面发展,男同学都很佩服他,在他的带领下,我们班的男同学都积极向上!有了好的风气和榜样,就会无形的支配集体成员的行为和集体生活,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教育力量。

三、好干部,好班风。

俗话说"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要带好一个班,光靠班主任的力量是不够的,培养学生干部是一项不可缺少的内容。新学期开始,我就深入学生中认真物色班干人选,接着召开班级干部会,明确各班干部的职责。与此同时,教育班干部要以身作则,起模范带头作用,鼓励他们大胆工作,指导他们不断改进工作方法,提高工作效率。我在《广东教育》看到了“分级管理制”,加以使用,即一级管理:六名班委,负责全班各大项工作的监督总结。二级管理:大组长和小组长,分管各组的学习和卫生。三级管理:科代表,负责各学科的学习情况,及时辅助任课教师的工作。四级管理:职责长,负责班内各项小范围工作,如“灯长”“盒长”“桌长”“门长”“窗长”等,把班内大小而琐碎的工作分配到个人,使每个人都是官,都是班内小主人,收到了很好的民主激励效应。有好的班干部,好的管理制度,自然能形成好的班风,做班主任的也轻松不少。

四、主题班会,针对时弊。

班会是班主任老师向班集体进行教育的有效方法,也是学生自我教育的好形式。成功的主题班会,不仅能高质量地帮助班主任完成教育目的,更会给学生留下终生难忘的印象。本学期我在班中举行了一个题为“假如我是老师”的主题班会,在会上,我做了个“角色互换”的游戏。让学生扮作老师,老师扮作学生,现场表演一下。然后指导学生联系实际,回过头来看看我们的老师是不是你所“假如”的那样?如果不是,你会怎样做呢?最后再引导学生进行总结。这一次的'班会让学生学会从另一角度去理解班主任的工作,更懂得了怎样去更好地协助、配合班主任开展教育。主题班会的形式是多样的,针对‘爱心’我召开了一堂“向丛飞学习”的班会;针对‘安全’我组织了“生命如此珍贵”的班会。成功的班会课不仅提高了班集体的凝聚力还培养了学生的责任感。

五、集体活动,团结互助。

一个集体只有在集体活动中才能体现团结与否,班主任要积极组织、参与学校各项有意义的活动,在活动中,促进学生相互关心,尊重理解和协作的关系。在校组织的集会时,要求相互提醒,文明集会要每一个同学共同努力;在校运会时,同学们积极参与,为自己班的同学加油,与得奖的同学一起欢笑;与失败的同学一起流泪。在参加劳动时,教育同学间互相帮助才能提高工作效率,这些都是很好的团队教育,积极参加集体活动有利于班风的建设,许多优秀班主任的经验表明“寓教育于活动中”对实现班集体的共同目标是行之有效的。

最后,良好的班风建设还需要一个优秀班主任,才能更好地完成以上工作。班风建设是一个漫长而持久的过程,作为班主任应多听取各方意见、多想点子,才能顺利的开展工作。

班级管理方法有哪些4

在我们认真研究了魏书生一系列教学经验后,我们不难发现这样一个事实,那就是:高效率的班级管理,是魏书生教学成功的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因素。我们甚至可以这样说,魏书生的教学离不开管理,没有他成功的班级管理就没有他今天的教学奇迹,那么魏书生是怎样进行管理并以此服务于教学的呢?我们又能从中得到一些什么有益的启示呢?

一、“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和“以法治班”的管理思想

关于管理,魏书生说他一靠民主,二靠科学。的确,魏书生在管理中采用的“民主”管理的策略和以“法”管理的方法是他班级管理中最鲜明的特征之一,也是他管理思想中最具价值的认识之一,其实质是现代管理思想中的“人本”观念和“法制”思想。

魏书生借鉴吸收了企业管理中先进的管理思想,并把它结合运用到了班级管理实践中去,从而为班级管理开辟出一条崭新的思路,并且获得了管理的成功。“民主”管理提高了学生对管理活动的认识,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学生参与管理的积极性、解决了学生服从管理,投入管理的问题,以“以法治班使班级管理形成制度化,走向了自动化;二者结合,不仅没有损伤被管理者的积极性,还在一定程度上极大地解放了学生的个性与创造性,使班级管理沿教师设计的预定轨道上运转,达到了理想的管理效果。

二、自我管理思想

让学生进行自我管理,是“人本”思想的发展,它并非魏书生的创造,然而魏书生管理本身最鲜明地体现了这一思想,其教学策略之高明,教学手段之巧妙今人称道。首先,他非常注意提高学生对管理活动的认识。曾经有学生问他:“您还能做我们的班主任吗?”魏书生说:“为什么不能?”学生说:“我们看您太累了!”“那我就请副班主任来管嘛!”学生问:“副班主任在哪?”魏书生说:“就在每位同学的脑子里!”谈话中,魏书生除巧妙地向学生传达了对学生的信任外,还向学生传递了这样一个信息,这就是:管理对整个教学活动来说是必要的,但管理不是老师来约束学生,而是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自我约束。通过引导学生对管理的认识,使学生自觉意识到管理的必要性,特别是自我管理的必要性,在客观效果上,减少了学生对管理的抵触以至对抗的情绪,大大减少了由人际关系不谐产生的内耗,这无疑极大地提高了教育管理的实效。其次,魏书生创造性地创设了多种自我教育形式,如:写“说明文”,写“心理病历”等,大力倡导学生自我约束和自我管理,帮助他们在心里筑起第一道防线,以尽量把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再次,他大大强化了规划、决策过程中的民主参与,通过引导学生制订班规班法,既使学生的意志与愿望通过合理渠道得到了满足,又密切了师生关系,同时由于学生有为自己的目标负责的倾向,所以它容易使学生对自己的行为产生自我约束,真可谓“一举数得”。

总之,管理中他特别注意班集体的班风建设,并采取了多种措施增强学生的向心力和凝聚力,这些为学生的发展进步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值的一提的是魏书生在管理中还体现出高度的质量观念与效益意识,如上面提到的将教学管理与班级管理合而为一即为一例。他管理注意整体规划,分层管理.内外协调,有序运转,从管理内容的优选到管理过程完善健全以至到具体时间的统筹安排和运用,无不集中体现出他管理的效益观念与质量意识。

班级管理方法有哪些5

纪律规定:

1、早晨到校后不得在教室外逗留,应立即进教室交作业,并听从学习班长的安排,进行早读,违者扣2颗星。此项由学习班长负责。

2、课间即做好下节课的准备,桌面放好相关教材及学习用品,违者扣1颗星。此项由吴佩键负责。

3、上课铃响后,进入教室保持安静,不得离开座位或说话打闹,违者扣2颗星。此项由纪律班长负责。

4、上课坐姿端正,认真听讲,积极举手发言,不得嘲笑同学或起哄,凡被老师点名并记在黑板上的扣3颗星,接受该任课老师的处理,还要向该任课老师表示歉意。此项由纪律班长负责。

5、课间不能做危险游戏,不能说脏话,不能与同学打架,违者扣3颗星。此项由陈祖祥负责。

6、课间操、集会时,迅速、安静地到达指定场地,不能疯打追跑,不能喧哗,违者扣1颗星。此项由体育班长负责。

7、做眼保健操时,按广播节次认真做;下午唱歌时间,打铃后立即安静,不得大声吼唱,不能在唱歌时做其他事情,违者扣1颗星。此项由纪律班长负责。

8、每周五中午为自由阅读时间,课前借阅好书籍,上课后在教室内安静读书,不得与同学交流讨论,违者扣3颗星。此项由学习班长负责。

9、以上规定,表现得好的同学,各个班长及负责人可酌情加星。

10、一周内没有扣星的同学,加3颗星,累计扣星10颗以上的,可选择以下任何一种方式接受处理:

A、写一份“说明书”(不少于100字);

B、每天做两件好事(时间为一周);

C、在全班面前傻笑5分钟;

D、放学后静思10分钟,并说说自己的想法。此项由班长负责。

学习规定:

1、按时完成家庭作业,字迹工整,不做、少做或不按要求做的,扣1颗星,把当天作业重做一遍。此项由组长负责。

2、预习课文读得不熟,要求背诵的课文未按时背诵的,扣1颗星,并把该课文朗读3遍(再背诵)。此项由组长负责。

3、课堂作业按时完成,因为注意力不集中未按时完成的,作业于放学检查时未改错的,扣1颗星,并把当天的(课堂)作业重做一遍。此项由杨喆然负责。

4、每天家庭作业做得好的,由组长酌情加星。

5、一周内没有扣星的同学,加2颗星。累计扣星10颗以上的,可选择以下任何一种方式接受处理:

A、每天多加一项作业(时间为一周);

B、写一份“说明书”(不少于100字);

C、每天练一页钢笔字(时间为一周)。此项由班长负责。

6、如果发现有说谎的行为,则加倍受处理。

清洁规定:

1、每天必须在20分钟内认真打扫清洁,整理好桌椅,把清洁工具摆放整齐,表现好的由生活班长酌情加星。没有打扫或打扫不认真的扣1颗星。此项由生活班长负责。

2、不爱护清洁工具,故意损坏的,用自己的零花钱赔偿。此项由生活班长负责。

3、随地乱扔果皮纸屑,或扔了不及时打扫的,或在自己座位周围有纸屑脏物的,扣2颗星。此项由唐宇森负责。

5、一周内没有扣星的同学,加2颗星。累计扣星10颗以上的,可选择以下任何一种方式接受处理:

A、打扫卫生一周;

B、每天做一件好事(时间为一周);

C、向全班同学认真鞠躬三次,表示歉意;

D、写一份“说明书”(不少于50字)。此项由班长负责。

其他规定:

1、不能顶撞班委或有关负责同学,违者扣4颗星,并向该同学道歉。此项由班长和班主任共同负责。

2、班委干部必须严格要求自己,工作认真负责,力争公平公正。一期内累计扣星10颗,则向全班作书面检查,并自动辞职。

班主任自律:

1、尽量做到不主观武断。若错批评同学一次,则向该同学道歉。

2、不得未经同学同意而占用其他课上语文,违反则写一页钢笔字贴在教室里。

3、按时下课,特殊情况拖堂不得超过2分钟,违反则背一篇古文。

4、批评同学的态度应尽量平和,不对全班学生大发雷霆。违反则讲一个故事。

5、以上规定由班长执行。

㈤ “法治中国”面临什么样的挑战

与欧美、澳洲相比,亚洲宪政和法治相对滞后,但近年来中国周边国家和地区也得到了长足发展。农历大年初四,新加坡国立大学组织召开了“亚洲宪政的变化版图”研讨会。除新加坡本地学者和代表中国大陆的笔者之外,还有来自香港和台湾地区、韩国、印度、印尼等地的学者提交论文并发言。虽然这些国家和地区对我们来说或许不算起眼,但制度改革很有起色。在谈论法治和宪政时,都有相当丰富的司法判例作为研究的基础。“老牌”民主国家印度自不必说,不仅因长期作为英国殖民地而深受普通法传统熏陶,而且1950年独立并立宪后一直实行司法审查,最高法院的判例几乎涉及所有领域的宪法问题,为印度基本人权保障立下了汗马功劳。韩国和台湾地区则是在1987年几乎同时转型后,步入宪政和法治轨道,目前也已产生了相当丰富的宪法判例;从羁押陈水扁或弹劾卢武铉总统这些引起国际关注的政治性案件中,足以看出司法介入国家生活的端倪。印度尼西亚则是随着政治转型到2003年前后才建立司法审查制度,不过从学者论文提供的判例看,印尼以及泰国、马来西亚等国的法院已经产出了不少宪法判例,甚至对解决政教分离、族群和谐等宪法敏感问题有所作为。巴基斯坦、斯里兰卡和孟加拉国等相对“落后”的国家也有值得探讨的宪法判例,甚至连新加坡都有些许算得上宪法性案例的判决。 相比之下,中国大陆是亚洲最大及经济发展最快的,却至今连一个严格意义上的宪法案例都没有;2001年好不容易出了一个针对齐玉苓案(见下注)的批复,但是不仅“后无来者”,而且2008年底最高人民法院还以“已停止适用”的理由废止了该案的批复。这样,宪法进入不了人民的实际生活,难以切实保障人民的基本权利,法律文本和现实差距越来越大,法学研究自然也就失去了基本素材。别人都在讨论案例,我们除了孙志刚案、邓玉娇案、唐福珍案等个人悲剧或群体性冲突产生的社会事件之外,还能谈论什么呢?这些事件中有的确实就是法律诉讼,但司法判决却没有为解决问题提供值得探讨的方案--相反,某些判决不仅没有适当解决问题,反而是造成问题的根源,邓玉娇案、李庄案都是例子。因此,我们缺乏通过制度本身解决的成功事例,而至多只能讨论一些推动制度改良的社会事件;而这些事件本身就是由制度造成的,它们的存在正印证了制度实施的失败。坐在宪政和法治都不那么成熟的亚洲国家和地区的学者中间,笔者仍不免感到一种发自内心的孤独。 制度的问题并不是偶然的。笔者一直认为,除了新加坡这样的个例外,威权主义国家不要说施行宪政,就连法治也很难实现,前苏联和东欧即为例证。因为无论政体性质如何,世界上几乎所有国家对政府都存在一些基本道德约束,譬如都要求政府“以民为本”,或用我们过去的话说就是“为人民服务”;民本主义是所有政府的合法性基础,而民主和专制的区别不在于政府的目的,而在于实现目的的手段,也就是对政府组成结构和权力行使方式的制度设计。威权国家因为缺乏程序意义上的民主正当性,因而尤其强调实质性“政绩”以弥补合法性缺失。除了经济增长、社会稳定这些可见的“政绩”之外,一个主要标志就是立法成就。前苏联和东欧国家的法律看上去都相当漂亮,宪法规定一大堆的公民权利,看起来比美国宪法“先进”得多。但这些宪法和法律的承诺是不可能兑现的,因为一旦要“动真格的”,掌握国家权力的既得利益者就不干了。 虽然宪政与法治可能对整个掌权集团来说长期有利,但是具体掌权者的理性是有限的。尤其是现代威权国家结合了民主形式和专制形式最糟糕的方面。对于古代世袭统治者,孟老夫子还能用“王者无敌”、“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这套说教开导梁惠王之类的庸君;但在任期有限的现代国家,这一套就不管用了。宪法和法律在某些人手里只不过是好看的门面,是不可能指望得到真正实施的。由此可见,所谓“潜规则”不只是中国现象,几乎所有威权国家都有。而无论在前苏联或东欧还是在韩国或台湾地区,这种现象也都是在政治民主化转型之后才有所遏止。所有上述国家和地区都是在上世纪80年代末的政治转型之后才建立司法审查制度,台湾地区的大法官会议也是在转型之后才开始真正发挥效用。民主是法治的前提条件,如果政府不通过周期性选举等民主机制对人民负责,那么即便政府主动推行的法治也可能是空中楼阁。 如果宪法和法律不能得到有效执行,制度内维权就成了一条死路。我在新加坡会议上提交的论文探讨了中国近年来宪政发展的两条路径:一是自上而下的“官方路径”,一是自下而上的“民间路径”,但目前看来官方路径已被堵死,民间路径还是一条艰难曲折的“活路”。首先不可否认,体制内不乏锐意改革的开明人士,企求主动采取改良措施造福于民,或至少为自己的执政基础增添合法性。这类自上而下的改革犹如“天上掉下的馅饼”,成本低而效率高,但不可靠。这也并不奇怪:既然上面施与的权利不是人民自己争取来的,那么上面收回也是顺理成章之事。前面提到的齐玉苓案就是这么一块“馅饼”,当时谁都没有预期最高法院会下达这么一个瑕不掩瑜的批复,为司法审查制度的建构提供这么好的机会,也为法学界带来了不小的惊喜、震动和乐观,但最后还是“竹篮打水一场空”。事实上,比齐玉苓案早两年并为此案铺路的司法职业化改革也基本上失败了,而司法改革也是当时的最高法院自上而下推动的结果。当然,当时法学界有改革的呼声,现在也还是有改革的呼声,但由于没有得到人民的广泛认同和支持,法学精英的力量并不足以推动制度进步,司法改革终于停滞不前了。 官方路径不通,并不意味着中国的制度无所进步。事实上,齐玉苓案两年之后的孙志刚事件另辟蹊径,那就是通过民间自下而上改革某些剥夺民生、激发民愤的不合理制度。从2003年孙志刚事件到2009年底的唐福珍事件,中国制度改良基本上都是沿着这条民间路径:某个由来已久的制度(譬如收容遣送条例或城市拆迁条例)激励官员滥用权力,长期滥用权力最终造成某起严重剥夺人权的恶性事件,经过媒体或互联网报道产生了广泛而激烈的社会反应,最终震动中央并促使其采取纠错措施。媒体评出2009年中国的“十大案例”大都涉及公民“身体维权”,通过“开胸验肺”、断指甚至自焚等剧烈方式震撼社会良心,最终推动制度的有限进步,而公民之所以不得不采取代价高昂的“身体维权”,正是因为政府主动实施的制度维权之路走不通。 在制度环境未能改善的情况下,民间路径是一条目前可行的维权之路,但是没有政府主动参与,民间维权注定带有根本局限性。一是维权成本极高,有时只有出了人命才可能吸引大众眼球。二是结果高度不确定,目前维权成功的事例都带有相当大的偶然性。孙志刚并不是收容遣送致死的第一人,唐福珍也绝不是因城市拆迁而自焚的第一人。在他们之前,早已有人因为这些制度而死,却没有得到媒体和社会的充分关注。更为根本的是,民间路径其实不只是一条自下而上的单行线,而是一种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的复杂结合,因为要在宪法和法律框架内维权,就必须得到政府配合,由此产生社会-媒体-中央-地方的诸多环节,而任何一个环节受阻都将造成制度改良无功而返。即便悲剧发生,也得通过媒体或互联网自由报道才能产生影响,但如果言论自由受到控制,中央就无法知道悲剧发生和全国人民的呼声;即便悲剧得到报道并产生反响,如果中央犹豫不决,改革措施还是无法出台;即便中央下达了改革举措,如果地方阳奉阴违,玩起“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游戏,人民仍难以得到中央利民政策的实惠……最后,虽然透过一些案例,我们一路见证了中国公民法治意识的成长,但是公民意识本身并未完全成熟,例如李庄案即显示相当部分的网民法治意识薄弱。民间路径完全是靠公民推动的,但若公民自己的维权和法治意识不强,中国制度进步就失去了原动力。 中国是一个世界大国,理应至少在亚洲发挥“榜样模范”作用,但是比较周边国家和地区的制度现实,笔者不得不说中国未来的法治进步仍面临相当严峻的挑战。 【作者简介】 张千帆,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热点内容
银商环境管理条例 发布:2024-12-21 20:01:00 浏览:736
依法治理五大难题 发布:2024-12-21 18:45:36 浏览:825
金高平律师 发布:2024-12-21 18:28:36 浏览:324
公司下发法律文件汇编的目的 发布:2024-12-21 16:59:04 浏览:310
项目章对外不发生法律效力 发布:2024-12-21 16:52:55 浏览:178
4s店金融部规章管理制度 发布:2024-12-21 16:39:39 浏览:102
行政法律规范的原则 发布:2024-12-21 16:16:32 浏览:321
河南行政法院 发布:2024-12-21 15:50:28 浏览:505
劳动法知名学者董保华 发布:2024-12-21 15:37:39 浏览:210
行政不作为的法律责任 发布:2024-12-21 15:32:02 浏览:9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