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践行法治中国
『壹』 《如何认识和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道路》的论文应该如何写
四、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治,必须将“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 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如车之两轮和鸟之双翼,相辅相成、互相促进。可以说,法律是固国之根,道德是固国之本。因此,在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时,同样应该重视建设社会主义德治。 第一,以德治国是依法治国的补充。法律具有强制性,其背后有国家机器为支撑,因此是调节社会关系最强有力的工具。但是法律不可能渗透进社会层面的各个角落。于是,道德必然成为法律的补充,因为道德是依据社会舆论和人的内心信念维持的,它无时不在无处不有,与社会生活如影随形。因此,强调以德治国,不但不会削弱依法治国。相反会使依法治国更加有力和有效。而且,从法律制定的层面看,任何法律都离不开道德的预设,它虽然体现着阶级的意志,但也氤氲着道德的希冀。因之,依法治国离不开以德治国。 第二,以德治国是依法治国之“流”。当前,中国建设法治国家,其理论建构应该具有“源”和“流”两个来源。所谓“源”,即社会实践的需要;所谓“流”即中国传统的法律文化。社会的实际需要就是理论形成之“源”,而以往的思想资料就是理论形成之“流”。马克思也说过:“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根据马克思所说的“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和恩格斯所说的“以往的思想资料”,来考察中国传统的法律文化,其重要的方面和内容就是“德主刑辅”。所谓“德主刑辅”转换成现代语言,就是“德治”为主。因之,“德治”思想就成为当代中国法治建设不可疏离的本土资源,或说是当代中国法治理念之“流”。中国历史上传统德治思想,是精华与糟粕杂糅并存的。因此对于传统德治思想既不能生吞活剥,也不能弃如敝屣,而应以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治为大背景,使传统德治思想获得新的形态和生命力,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民主法治建设之需。关于德治思想,在中国古代主要体现在儒家思想中,但是由于中国近代国力衰微,饱受列强欺凌,国人希冀借助西方治国理念以富国强民。因此,对法治的期盼和对德治的冷淡与日俱增,一些人将德治与人治划了等号。诚然,就封建社会而言,德治即为人治,但是也应看到,德治并非封建社会所独有,在民主政治条件下亦有德治。有学者云:“德治有两种,一是人治下的德治,二是民主基础上的德治”,“德治与人治并无必然联系。如果一个国家在民主基础上实行德治,那就根本不会导致人治。”我们今天所需的以德治国,决非人治条件下的德治,而是要建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民主政治的道德规范体系和价值观念,如公平、正义、诚实、守信等等。以此“指导全体社会成员特别是作为社会公仆的党政干部的思想和心理,从而真正落实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中的思想道德建设。”所以,德治在不同社会条件下具有不同的形态,不可一概而论。即使在西方法治国家,也没有否定道德的价值和作用。例如,“富勒、德沃金等自然法学家认为,法与道德具有不可分割的、必然的联系,主张法律必须以道德为基础并与道德要求相一致,因此,法律一旦失去其固有的道德性,就导致一个根本不宜称为法律制度的东西。在2001年全国宣传会议上,江总书记强调:“我们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要坚持不懈的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依法治国,同时也要坚持不懈的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以德治国。对于一个国家的智力来说,法治与德治,从来都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二者缺一不可,也不可偏废。法治属于政治建设、属于政治文明,德治属于思想建设、属于精神文明。二者范畴不同,但其地位和功能都是非常重要的。我们要始终注意把法制建设与道德建设紧密结合起来,把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紧密结合起来。”以德治国的价值“就是要努力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发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为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奠定良好的伦理道德基础,有效的运用伦理调控手段治理国家和社会。”这正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治过程中德治的特殊意义。 五、建设有中团特色的社会主义法治,必须借鉴西方法治中具有普适性价值的经验,加快立法进程西方法治理念滥觞于古希腊,但作为一种文明则成型于资本主义制度。由于其制度性质,西方法治文明自然有其阶级性和特殊性的一面。但是,西方法治文明也包含有人类普适性和共性的特质,正如恩格斯所说:“很少有一部法典是率直地、十足地、纯粹地表示一个阶级的统治的。也即是说,在法治理念中,阶级性往往是隐含于普适性之中的。而法治理念中的普适性原则则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治应予以借鉴的思想资源。近些年来,学术界对中国法治建设的研究中存在“移植论”与“本土论”之争。实际上,“移植论”与“本土论”都未能辩证地对待西方的法治文明。“移植论”过于强调了法治文明的共性和普适性,忽视了其阶级性和特殊性。而“本土论”则忽视了西方法治文明的共性和普适性的因素我们既要避免全盘西化,也要避免盲目排外,而要如鲁迅先生所云,采取“拿来主义”,“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对于拿来的东西,则要“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因此,对于西方法治文明,只有吸纳和借鉴有益于中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东西,才符合唯物辩证法。 中国的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属于后发型,因此应该借鉴先发国家的法治文明成果。这样,我们可以少走弯路,实现跨越式发展。正如有的学者指出的:“借鉴和吸收市场经济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成功立法经验,是人类文明成果的继承,也是市场经济客观规律的要求
『贰』 如何认识和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道路
持符合中国国情,坚持依法执政,坚持用科学发展观作为指导的法治建设。
第一,我国法治建设是以党作为政治领导的法治建设。我国法治建设这一鲜明特点,古今中外从未有过,是无可否认也不能否认的客观事实。这一特点客观上提出了重大的问题,那就是既要坚持党的领导,又要坚持党的依法执政。
第二,我国法治建设是以中国国情作为现实基础的法治建设。从社会性质和社会发展阶段看,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法治建设要从我国实际出发,首先必须从这个最大的实际出发。我国人口多、基础差、底子薄,人均占有资源量有限,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取得了重大成就,但总体上依然较为落后的国情,决定了法治建设必须服务发展,赶超型与跨越式的发展目标更要求我们必须服务于科学发展。
第三,我国法治建设是以中国历史文化作为思想背景的法治建设。我国的历史文化总体上不利于现代化,但又必须正视并以之作为出发点。这就决定了我们在始终坚持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必须重视经济之外的社会、文化发展,实现经济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我们的历史文化基础具体实在,特点鲜明。加之我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缺乏很好的梳理,而历史文化并不因为这些而不影响法治建设,且必然是在这种历史文化作为背景的前提下进行的。
第四,我国法治建设是以社会主义作为社会道路的法治建设。社会主义道路是区别于资本主义的根本所在。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级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必然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实现共同富裕为目标的,这就是与资本主义法治彻底相区别。这就决定了它伴随并保障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最终要以人为本,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切实实现人民当家作主,关注民生,重视民生,改善民生,就必然是我国法治建设的使命。
第五,我国法治建设是以我国现代化作为发展载体的法治建设。我国法治建设无论从何时起算,几乎都是与我国的现代化建设纠织在一起的。它们相伴而生,相随而行。我国现代化的后发性质也决定了法治建设的后发性质。我国现代化的进程严重受制于城乡二元结构,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根本目的也在于解决这个问题,只是解决起来困难很大。包括农村在内的法治建设,都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构成部分。重庆市作为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正在努力推进城乡一体化工作。农村与城市的法治一体化与其现代化是同步的。
『叁』 怎么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
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要:加强党对全面依法治国的领导;植根中国大地深化全面依法治国实践;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
坚持党对法治工作的全面领导。旗帜鲜明、毫不动摇坚持党的领导是改革开放40年法治建设不断取得辉煌成就的基本经验。立足中国国情。
道路标定方向,道路决定前途。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的忠实继承者和丰富发展者,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发扬光大者。
中华优秀法文化是新时代深化全面依法治国实践的宝贵财富、历史资源,全面依法治国、建设法治中国,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法文化的思想精髓。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全面依法治国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新时代法治建设离不开科学理论的指引。创新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是新时代全面依法治国的根本遵循,必须长期坚持、不断丰富发展。
(3)如何践行法治中国扩展阅读: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必须正确处理好党的领导与依法治国的关系。在这个问题上,我们党早已有明确表述,“党的领导要通过领导人民制定宪法和法律、领导人民执行宪法和法律来实现,而党自身也必须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真正做到领导立法、保证执法、带头守法”。
四中全会再次明确提出“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是社会主义法治最根本的保证”,“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法治是一致的,社会主义法治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党的领导必须依靠社会主义法治”。
为此,加强和改进党的领导是四中全会的一个重要议题。四中全会不仅明确了党依法执政的执政理念,更重要的是将依法执政的理念具体化、法治化、可操作化。
改进党的领导方式,依法执政不存在制度上的障碍,关键是党的领导干部必须打破思想上的障碍,自觉地把权力和个人意志置于宪法和法律的监督之下,把党的领导贯彻到依法治国全过程。
『肆』 建设法治中国取决于全体公民是否践行法律
1、是增加和丰富公民的现代法律知识;
2、是培养和巩固公民对法律的信任、信赖和理性守法的精神;
3、是养成普遍学法、守法、用法的行为习惯。
『伍』 结合自身,阐述大学生应如何投入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的伟大实践中
我们大学生,应该积极投入到社会注意法治体系建设的伟大实践中来
『陆』 如何正确理解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制道路口试
一、抄中国特色社会主袭义法治道路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唯一正确道路;二、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必须把党的领导贯彻到依法治国全过程;三、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必须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四、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必须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
『柒』 结合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法制建设的实践谈谈如何确立法治思维
结合党的18大以来我国法治建设的实践,谈谈如何确立法治,谁需要不断的去学习新中国的法律建设公民要学会遵法,守法知法。
『捌』 大学生如何投入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的伟大实践中去
应当树立诚信法制意识。
每个社会都有一个规范体系,这一规范体系的基础是道版德,而道德确立的根基是权诚信。当今中国社会最缺乏的就是诚信,诚信的大厦早已坍塌,造假已经成为人们的习惯,人们视诚信法治为无物。一个没有诚信法治的社会不可能是和谐的社会。因此构建和谐社会诚信在先,人人都必须树立起诚信法治的意识。
(8)如何践行法治中国扩展阅读:
注意事项:
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是全面依法治国的重要依托。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包括政治和组织保障,人才和物质条件保障、法治意识和法治精神保障等。
建设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本质要求和重要内容。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是科学、程序严密、配套完备、运行有效的党内制度及其运行、保障体系。
『玖』 大学生应如何树立法律思维方式,做法治中国践行者
做法治中国的践行者 做最可爱的追梦人
近日,“送法进校·绽放青春”青少年法治励志教育宣讲回活动分别在答县第一中学、第五中学举行,县法宣办成员单位、东皇、杉王、九龙、马临街道办事处、县第一中学、县第五中学全体师生参加
五中宣讲现场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举行青少年法治励志教育宣讲活动,目的是激励青少年砥砺拼搏、奋发有为,加强青少年法治教育,传播法律知识,弘扬法治精神,切实增强未成年法律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营造有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良好法治环境;要求同学们要像卫荷老师学习,学习她的进取精神,学习她守规矩、守法治,从中获取前进的动力,鞭策成为更好的自己,做法治中国的践行者。
活动当天虽然寒风瑟瑟,但同学们热情高涨,卫荷老师与同学们分享自己一路走来的学习、工作经历,还分享了自己是如何克服弱点和短板,如何努力拼搏一步步迈出贵州、走向全国、面对世界的感受和感悟。通过一个个小故事,引起在场同学强烈共鸣,特别是在互动环节,同学们勇敢地走上讲台,向卫荷老师请教现在在学习上和生活中遇到的困惑和迷茫,卫荷老师一一为大家解答。
『拾』 什么叫法治实践
是以中国法治实践为研究对象,以探寻中国法治发展道路为目标,以创新中国法律制度和法治理论为具体任务,以实践、实证、实验为研究方法,注重实际、实效,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学术流派。
中国是当今世界上最具个性的法治实验场域,中国法治改革本身就具有实验特色,当前正在进行的各种司法改革“试点”就是典型的实验模式。“实验主义法治”这个词汇可以概括、描述当前中国法治改革的一个特征。
学界和政府协同实验创新是一种有效模式。各种法治实验场域需要政府提供。各种法治实验需要学界和政府协力。一切实验都要讲究实验效果,而法治评估就是检验实验效果的方法。我们应当从更广泛的意义上理解和运用法治评估方法。
法治评估不能局限于法治指数、司法透明指数等测评机制的运用,而是应该检验评估各种法治实验的效果。从这个意义上讲,法治评估是中国法治建设必不可少的环节。只有主动融入实践,学者才能创造出切实有效的法治理论;只有主动融入实践,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治理论体系才能得到不断发展和完善。
(10)如何践行法治中国扩展阅读
中国法治实践学派的使命
1、中国法治实践学派致力于探寻中国法治发展道路。
中华民族不是一个亦步亦趋的民族,中国历来都有自己鲜明的风格,中国下定了决心、坚定了信心要走一条有自己特色的法治道路。因此,中国法治实践学派义不容辞地以探寻中国法治发展道路为使命。
2、中国法治实践学派致力于创新中国法律制度。
法治首先意味着有一套良好的法律制度,良法是善治的前提。中国已经有一套法律制度体系,但并不完善,存在种种缺陷,与法治需要的良法还有很大距离。公权力腐败、私权得不到保护、国家治理体系存在种种弊端等都与法律制度缺陷密切相关。
3、中国法治实践学派致力于创新法治中国理论。
法治中国理论是法治中国的重要内涵,有什么样的法治理论,就有什么样的法治中国。法治理论是全面推进法治中国建设的行动指南,中国法治实践学派就是要担当起为法治中国的伟大实践进行理论总结、提供理论指导、提供学理支撑的重任。中国法治实践学派毫不隐晦地宣称,它的一切理论就是直接服务于法治中国的伟大实践。
4、中国法治实践学派致力于弘扬法治精神。
法治精神是法治的灵魂,一切制度的实施、一切思想理论的实践都有赖于法治精神的弘扬。法治精神是法治观念、法治素养、法治信仰等内容的综合形态,它渗透于法律制度,表现于人们的行为,沉淀于一个国家的文化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