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法学角度
A. 视角学方法论(2):观照
视角学的核心方法,是通过观察、观照、审视、体会、体悟、理解、超越【视角】,实现【视角】的不断提升、升华和超越。
这一方法可以简化为观照之视角观照视角。
进一步精炼,即为观照视角。
若只留下两个字,那就是【观照】。
为何选择【观照】而非【视角】?因为观照本身就是一种视角。
强调观照,是为了突出视角方法论的核心——观照。
观照包括【观】和【照】。何为观?何为照?
观:观察、审察、审视,都属于观。
照:观而不随,称为照;照见事物的全体、局部、细节及其因缘关系,称为照;照见优势、劣势、长处、短处等,称为照;照见局限、盲区,称为照;照见本质、本性、内在规律,称为照;照见提升、升华空间,称为照。
观与照结合,即为观照。
观照是视角方法论的核心方法和要诀。
这是因为,观照蕴含着超越的秘密。可以说,观照即超越。
在视角学中,观照生命宇宙五个基本维度——世界、视界、视角、心、超级视角,是观照训练的次第。
这五个基本维度,同时也是五种视角。观照这五个基本维度,即是对这五种视角的观照和超越。
观照世界,超越世界;观照视界,超越视界;观照视角,超越视角;观照心,超越心;观照超级视角,超越超级视角。
观照超级视角的观照,实际上是超级视角的自观自照,其超越亦是超级视角的自我超越。
在传统心性智慧训练中,观心——观照自心,是非常重要的训练方法。在视角学中,更是将观照——时刻主动自觉地观照,作为视角学实践训练的核心内容。
进行观照训练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静观:观照时,要让心静下来,静静地观照。静不下来,观照难以深入。通过深呼吸,观照呼吸,慢慢让心静下来。心静的程度越深,观照的效果越好。
2、净观:观照时,要让心达到清净的状态。纷飞的妄想和烦恼痛苦的乌云充满心灵的天空,就是不清净的状态。如何让心清净下来?静静地观照这些乌云,但不评判,不陷入,任其自来自去。注意力和重点始终放在静静地观照本身。乌云逐渐散去,心灵的天空渐渐恢复清净。心清净了,在清净心中进行观照,即是最初步的净观。
更深一步的净观,则是借助“缘起性空”的视角观照一切现象的空性本质。空性,本无污染,本自清净。这时在清净心中以空性的慧眼观照一切,即是最真正的净观。
3、敬观:观照时,心的状态除了要宁静、清净,还要有敬畏之心。对天地、宇宙、自然、大道的敬畏之心,对先圣先贤的敬仰之心,对生命智慧传承法脉的虔诚之心、对追求生命彻底觉醒的至诚之心。有了这种敬心,心更容易进入宁静、清净的状态,观照和体悟也会更加深入。
4、境观:【境】,即【视界】。境观,就是将呈现在观照视角下的一切显现都观为视界,观为一种境。对于视界(境),需要明白,不管这种视界(境)是什么,是怎样的,其都是会变化的,会随着视角的变化而变化。因此不要将【视界(境)】视为【真实不变】,而应视为一种临时性显现的、有条件的显现。这样就可以始终保持对视界(境)的观照而不会认假成真。这就是境观的重点。
5、镜观:【镜】,即【视角】。镜观,就是始终保持观照的独立性,使观照像镜子一样,既可以清晰地照见万象,但同时又不为万象所干扰,始终保持观察的独立和清明。
在实际训练中,可以将自己的心和视角观想为一面无形的镜子,将照见的一切观为镜中之影像,人来照人,事来照事,物来照物,但任其自来自去,心和视角不为所动。
【镜观】的要点,不仅在于不动心,还在于保持观照的清明,清楚,清晰,不昏沉,不散乱。
在进行【观照】时,可以灵活地调整观照的角度,以便更加深入全面地进行观照和体悟。
比如:
1)宏观:总体性、全体性、整体性地观照;
2)微观:深入地观照其细节;
3)纵观:观照其生、住、异、灭的全部过程;
4)横观:观照其构成要素和各个方面;
5)正观:正面观照其视界;
6)反观:反向观照其视角;
7)静观:观照其静态呈现;
8)动观:观照其运动变化;
9)透视:立体化地透视;
10)俯视:以更高的视角进行俯瞰;
11)缘起观:观照其因缘而生、因缘而灭的缘生性。
12)无常观:观照其无常变化性;
13)无我观:观照其没有永恒不变的本质、本性;
14)如幻观:观照其现象因缘生灭,本质本性无常无我的如幻性;
15)无生观:深入观照和体悟其生为幻生、灭为幻灭,本质为无生无灭的无生性;
16)超越观:深入观照【视角】本身的超越性——不在现象中,映现一切现象,同时超越一切现象;没有任何形象,超越任何形象;不是任何概念,超越任何概念;本无名称,超越名称;所有语言皆无法形容,超越语言。
17)智性观:深入观照【视角】本身的智慧性——本自灵明,本自能知,本自能觉,本自智慧,本自光明,这种智慧性本自具足,本无生灭,本无来去,本无增减。只有迷悟之不同。
18)明空观:深入观照【视角】其明空不二一体圆融的性质——空为超越性,明为智慧性,这两种性质本自一体,圆融无分。
19)当下观:深入观照【视角】本身的当下性——一直在当下,只会在当下,永远在当下。
20)平等观:深入观照所有生命皆平等地拥有此【视角】——明空不二一体圆融之视角,在此视角最根本的真相、真性上,所有生命所拥有的视角并无任何不同,悉皆平等。
21)视角观:深入观照所有的生命其本体皆是【视角】,生命中呈现的一切皆映现在生命的视角之中,所有不同的视界,皆有其不同的视角,生命本体之视角虽然其性无异,但其随缘而生各种具体的视角却千差万别,无量无边。
在视角观中,视角法则的十八项内容均可以成为观照的内容。通过深入地观照和体悟,就会发现,所有的视角法则其实只是对视角特性以及基于视角特性所得出的规律性的结论,这些结论没有任何的奇特之处,而是对视角进行深入观照后自然得出的结论。
观照,是视角学方法论的基本方法,也是核心方法和核心要诀,同时也是视角学实践训练的基本功,这种基本功越扎实越好。所以如果您对视角学感兴趣,就一定要培养自己观照的习惯,长期坚持观照训练。
观照,即是慧眼,能洞穿一切幻相,让真相自显。
观照,即是慧剑,能斩断一切烦恼,令菩提花开。
观照,即是慧光,能驱散一切无明,令光明朗照。
时时观照,处处观照,念念观照。
观一切世界变化无常,观一切视界如梦如幻,观一切视角悉皆平等,观一切心法其性本空。
照见一切世界不离视界,照见一切视界不离视角,照见一切视角不离于心,照见一切心即视角。
深观心与视角本体无形,深观心与视角本体无相,深观心与视角本体非实,深观心与视角本体非虚,深观心与视角本体无生,深观心与视角本体无灭,深观心与视角本体本自寂静,深观心与视角本体本自清明,深观心与视角本体本自能觉,深观心与视角本体妙用无穷,深观心与视角本体离言离相,深观心与视角本体无减无增,深观心与视角本体永在
B. 1年级学生有必要在学前预学习一年级的功课吗为什么
对于1年级学生是否有必要在学前预学习一年级的功课,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以下是从多个角度进行的全面分析:
一、教育心理学角度
认知发展: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5-7岁的儿童处于前运算阶段,开始形成逻辑思维能力,但主要通过直观和行动来理解世界。提前学习可能超出了他们的认知水平,导致理解不深入或产生挫败感。
兴趣培养:早期教育应注重激发孩子的好奇心和探索欲,而非仅仅关注学术成就。过早强调功课可能抑制孩子的自然兴趣和创造力。
情感与社交:学校不仅是学习知识的地方,也是孩子学习社交技能的重要环境。过度关注学业可能会忽视情感和社交能力的培养。
二、教育方法学角度
游戏化学习:对于1年级学生而言,游戏化的学习方法更为适宜,可以帮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学习基本概念。
家庭与学校的合作:家长应与教师合作,了解学校的教学大纲和目标,避免在家中重复或超前教授学校内容,造成孩子的额外压力。
个性化学习:每个孩子的学习能力和兴趣都不同,家长和教师应根据每个孩子的具体情况来决定是否需要预学习。
三、社会文化角度
教育公平:预学习可能在无形中增加了社会资源的不平等,因为并非所有家庭都有能力和资源为孩子提供预学习的机会。
教育焦虑:当前社会中普遍存在的教育焦虑可能导致家长对孩子的学业成绩有过高的期待,从而推动预学习的趋势,这可能对孩子的长期发展不利。
四、建议
平衡学习与游戏:确保孩子的童年既有学习也有充足的游戏时间,以促进全面发展。
重视非学术技能的培养:如情感管理、社交技能等,这些对孩子未来的成功同样重要。
家长的自我教育:家长应通过阅读和参加相关课程来提高自己的教育理念和方法,以便更好地支持孩子的成长。
综上所述,虽然适度的预学习可能对某些孩子有益,但家长和教育者应当谨慎考虑其必要性和可能带来的后果。教育的目标应该是培养孩子成为终身学习者,而不是仅仅追求短期的学术成就。
C. 研究角度有哪些
研究角度有多种,以下是几种常见的:
一、明确答案
1. 学科角度
2. 研究方法角度
3. 问题或现象背后的视角
二、详细解释
学科角度是研究某个领域或问题的一种常见方式。例如,对于同一社会现象,社会学、心理学、经济学等不同的学科可能会采用不同的理论和方法进行研究,从而得出不同的结论。这种跨学科的研究视角有助于我们更全面、深入地理解问题。
研究方法角度是指在进行研究时所采用的具体手段或途径。这可能包括定量研究(如实证研究、问卷调查等)和定性研究(如案例研究、深度访谈等)。不同的研究方法可能会导致对同一问题的不同理解,因此,研究方法角度的选择对于研究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至关重要。
问题或现象背后的视角是指从问题的根源或现象的本质出发,深入探讨其背后的原因和影响。这种角度强调对问题的深入挖掘和理解,而不仅仅是停留在问题的表面。例如,在研究一个社会问题时,除了关注问题的直接原因,还可以尝试探究其背后的社会结构、文化因素等。这种研究角度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理解问题,并找到有效的解决方案。
以上就是关于研究角度的一些常见类型。在实际研究中,研究者往往会根据具体情况和需求,结合多种角度进行综合研究,以得出更全面、深入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