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的局限
『壹』 道德的局限性体现在以下哪些方面
道德的局限
杨乃漳
热爱知识,崇尚理性
自董仲舒联合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儒家学说一跃成为帝国的唯一正统学说,并统治了中国长达2000年之久。近代以来,中国人对于传统的儒家文化有着非常复杂的情感,一方面人们认为迂腐的儒家传统是导致中国衰弱的罪魁祸首,必须予以打倒,另一方面人们又觉得儒家为中国文化的根,中国人不能数典忘祖。但无论哪一方,都无法否认儒家文化实质上对中国人有着非常深的影响。
发生于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为中国历史上不同学派的首次思想大碰撞。当时的局面是周王朝分崩离析,诸侯纷纷各自为政,以国家统一为出发点,各家知识分子纷纷献言献策,推销自家的治国方针。其中以“仁政”为立足点的儒家学说并没有得到多少诸侯的响应,反而是精于纪律的法家帮助秦国统一了天下。失势的儒生们并没有就此放弃,他们深知儒家学说不受待见的原因在于时机未到。当各个君主都在忙着打仗时,让他们接受仁政是不现实的,而一旦天下既定,儒家用于统一全国思想,巩固集权制度有着天然的优势。于是到了汉武帝时代,董仲舒与汉武帝一拍即合,前者为帝制集权提供了理论基础,后者则允许儒生垄断了仕途。从此以后中国的帝国制度,一直与儒家学说相依相随。
仁是儒学的核心,所谓仁政,本质是要求君主以德治国,即以伦理道德为政策的最终评价标准。由上及下,伦理道德也成了中国人评价日常生活事务的核心准则。然而就如西方的谚语所说,“通往地狱之路由善意铺成”,道德虽然有助于社会的稳定运转,但它同时也造成了不少的灾难。
一、道德是什么
“于己有利即为善”,这是道德最基础的定义。现实生活中的道德准则往往会要求我们做出一些不利于自己的牺牲,但这并非是说道德的基础定义不对,而是人们需要在更大的范围内去认识道德的收益。假如一个没有法律的社会只有两个人,这两个人一致同意,偷东西是不对的,因为一人偷窃会导致另一个人需要时刻提防对方,这种提防(无论是心理提防还是物理提防)是一种损耗,而接受“偷东西是不对的”这一准则有利于降低双方的损耗,所以他们可以达成一致。这时来了第三个人,由于新进入的第三个人没有个人财产,所以他不认可“偷东西是不对的”,因为对他来说没有提防引起的损耗。等到第三个人逐渐积累起来财产(无论是通过劳动还是盗窃),他便会乐意接受“偷东西是不对的”这一道德准则。随着越来越多的人加入这个社会,人们逐步固化预先定义的准则,并将其写入法律,建立武装力量保障法律的执行,往后任何新加入的社会成员(移民或者新生儿),都被要求接受这一准则。
所以现今诸多的道德准则,实际上是人们在历史上理性决策的结果。这一结果的意义在于,它有效的减少了社会成员的决策过程,降低决策成本。比如新加入的社会成员无须再去思考为什么偷东西是不对的,他只要接受这一道德准则,就能保障自己的利益。由于社会中的每个人无时无刻都要做选择,如果没有道德,人们的决策成本不可想象,所以道德在维系社会稳定运转发挥了非常关键的作用,这也是整个社会大家都乐意接受道德的原因。
『贰』 道德的局限性体现在哪些方面
我认为道德最大的局限性就在于,人与人之间对于同一种事物的评判标准是不一样的。因为每个人从小的生活环境、所接受的教育和自身的性格有非常明显的差异,所以大家对于同一种社会事件的观点千差万别。
道德的概念是极其广泛的,它在每个人的身上都有千差万别的体现,和一篇文章一样,不同的人对于它都有不同的解读。很多时候谁对谁错,除了特别极端、明显的事情以外,其实并没有一个特别明显的界限来加以约束。所以每个人只要在道德上把自己变得好就行了,把自己变得更好,才是对自己道德的最大尊重。
『叁』 道德情操论的局限性是什么
道德情操论的局限性包括一下几点:
1、主观性和缺乏客观标准。道德情操是个人内在的道德情感和品质,难以量化和标准化。因此,不同人对于道德情操的理解和标准可能存在差异。
2、感性和理性的不平衡。道德情操注重感性的培养,但是理性思考对于道德判断和行为指导也是十分重要的。过分强调感性的培养可能导致个体在道德判断和行为指导上存在盲区。
3、缺乏实践和社会经验的支持。道德情操的培养需要借助于实践和社会经验的支持,但是仅仅强调道德情操的培养并不能完全满足个体在现实社会中道德行为的需求。
4、缺乏系统性和科学性。道德情操论并没有提供一个系统化和科学化的道德教育体系,而是强调对于个体内在道德情感的培养。这种局限性可能导致道德情操论的实践效果缺乏稳定性和可预期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