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今解
① 《老子道德经·第一章·道可道》翻译与解读
《老子道德经·第一章 道可道》翻译与解读
道可道,非常道01。名可名,非常名02。无名,天地之始03;有名,万物之母04。故常无,欲以观其妙01;常有,欲以观其徼02。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03。玄之又玄,众妙之门04。
今 译
若能用语言说清楚的道,并非永恒之道。若能用语言说清楚的道的名称,并非永恒的道的名称。无名称,是天地的开始;有名称,是万物产生之母体。所以,从常无中能观察大道无形的奥妙,从常有中能观察道产生万物的归宿。无与有同出于大道而异名,同样称为玄妙!玄妙又玄妙,是众妙产生的根本。
评 议
此章为《老子》的首章,是论说宇宙起源的哲学问题。老子认为,道是宇宙的本体,其中包含有三层内涵:一是说道不可言,没有名称。二是说道无名称,无名称是天地的开始;道生天地,天地生万物,便有了名称,有名称之天地是万物的母体。三是说无形的道,与有形的天地,皆同出于道,同出而异名,同样是玄微幽远。玄微幽远之道,是产生众妙之根本。显然,其中蕴含有玄虚神秘的色彩。因此,已故高亨先生说它“表现了老子的唯心主义成分”(《老子注译》),也是事出有因的。世人称《老子》、《庄子》与《周易》为“三玄”,其深奥玄虚,令人费解,可想而知。老子曰:“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老子》第21章)又曰:“有物混成,先天地生。”(《老子》第25章)即说明老子之“道”具有物质属性,属于唯物主义。
在古代,《老子》的注本和研究版本甚多,据统计多达五千六百种。古代《老子》的不同版本,包括楚简本《老子》(不足两千字)、汉墓帛书《老子》(甲乙本)、王弼《老子注》等等,皆为手抄本。《老子》的真本,尚未发现。由于《老子》皆为手抄本,在传抄过程中抄者有所增损,是不可避的。今天,我们只能根据不同版本,择善而从。就现行的《老子》几种主要版本而言,有的篇章,由于断句不同,就出现不同的训释。即以首章为例,予以简单的说明。“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这两句,王弼注曰:“凡有皆始于无,故未形未名之时,则为万物之始;及其有名有形之时,则长之育之,亭之毒之,为其母也。”高亨先生沿袭王弼旧说,将此两句断为:“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老穗雀子注译》)陈鼓应先生的《老子注译及评介》这两句断句与高亨先生相同。此等断句,并不符合老子本意。又“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两句,河上公《老子道德经章句》、严遵《老子指归》、王弼《老子注》等,皆断句为:“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这不符合老子本意,是显而易见的。林希逸《老子鬳斋口义》、奚侗《老子集解》、高亨《老子注译》皆断句为:“常无,以观其妙;常有,以观其徼。”纠正了河上公、王弼等的错误断句。
老子生活在两千多年前我国的春秋时代,由于受当时社会条件和科学水平的限制,老子对宇宙起源的认识和论说,存在玄虚神秘的色彩,这是难以避免的。对于宇宙是怎样形成的哲学命题,只有用先进的现代科学技术,才能揭开它神秘的面纱。
不过老子的宇宙起源说属于唯物主义,是不应动摇的。恩格斯说:“凡断定说精神先于自然界存在,因而归根到这样或那样承认创世说的人,便组成唯心主义营垒。凡认为自然界是基本起源的,则属于唯物主义各派。”(《马克思恩格斯文选》两卷本第二卷第三六七页)老子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就是认为自然界是宇宙的本源,所以,老子是唯物主义者。
注释
01道可道:上“道”字,谓大道。下“道”字,作动词,谓说。“常”:原字为“恒”,为避汉文帝刘恒之讳,而改“恒”为“常”。两句谓若能用语言说得清楚的道,并非是永恒之道。西汉河上公释“非常道”曰:“非自然常生之道也。”(《老子道德经章句》,下同。)
02名:上“名”字,谓永恒常存之名,即大道之名。下“名”字,谓可命名之名。魏王弼曰:“可道之道,可名之名,指事造形,非其常也;故不可道,不可名也。”(《老子注》,下同。)宋代林希逸曰:“常者,不变不易之谓也。可道可名,则有变有易猜搭早;不可道不可名,则无变无易。”(《老子鬳斋口义》,下同。)
03无名:谓道本来无名称。道产生天地枝肆,故谓“无名”为“天地之始”。河上公曰:“无名者谓道,道无形,故不可名也。始者道本也,吐气布化,出于虚无,为天地之本始也。”
04有名:谓天地。天地产生万物,故谓之为“天下之母”。河上公曰:“有名谓天地,天地有形有位,有阴阳,有柔刚,是其有名也。万物母者,天地含气生万物,长大成熟,如母之养子也。”林希逸曰:“‘有名,万物之母’,母者,言自此而生也。”
01常无:谓大道。妙:微妙,玄妙。王弼曰:“妙者,微之极也。万物始于微而后成,始于无而后生。”
02常有:谓天地。徼:河上公曰:“徼,归也。”唐代陆德明曰:“徼,小道也,边也,微妙也。”(《经典释文》,下同。)清代王夫之释“徼”为“边际”(《老子衍》)。清末奚侗曰:“徼,归终也。”(《老子集解》,下同。)与河上公训释相同。林希逸曰:“此两‘欲’字有深意,欲者,要也,要如此究竟也。”
03此两者:指“有”与“无”。奚侗曰:“有生于无,故曰‘同出’;有、无对立,故曰‘异名’。”同出:谓同出于大道。玄:奚侗曰:“玄,《说文》:‘幽远也’。有、无相生,其理幽远。”
04玄之又玄,众妙之门:奚侗曰:“高延第曰:‘玄之又玄’,即《庄子》‘深而又深’、‘神而又神’,赞道之词。道生万物,故云‘众妙之门’。”
林希逸曰:“玄者,造化之妙也。”又曰:“玄之又玄,众妙之门,即《庄子》所谓‘有始也者,有未始有始者也,有未始有夫未始有始也者’,但赞言其妙而已,初无别义。”
按元代吴澄曰:“上篇之首句曰‘道可道’,故以‘道’名篇,尊之而曰‘经’。他本或作《道德经》上,则是以《道德经》为一书之总名,而分上下篇也。”(《道德真经吴澄注》,下同。)
② 老子道德经全文及译文
1、原文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2、译文
“道”如果可以用言语来表述,那它就是常“道”(“道”是可以用言语来表述的,它并非一般的“道”);“名”如果可以用文辞去命名,那它就是常“名”(“名”也是可以说明的,它并非普通的“名”)。“无”可以用来表述天地浑沌未开之际的状况;
而“有”,则是宇宙万物产生之本原的命名。因此,要常从“无”中去观察领悟“道”的奥妙;要常从“有”中去观察体会“道”的端倪。无与有这两者,来源相同而名称相异,都可以称之为玄妙、深远。
它不是一般的玄妙、深奥,而是玄妙又玄妙、深远又深远,是宇宙天地万物之奥妙的总门(从“有名”的奥妙到达无形的奥妙,“道”是洞悉一切奥妙变化的门径)。
(2)道德经今解扩展阅读
作品赏析
《道德经》主要论述“道”与“德”:“道”不仅是宇宙之道、自然之道,也是个体修行即修道的方法;“德”不是通常以为的道德或德行,而是修道者所应必备的特殊的世界观、方法论以及为人处世之方法。
老子的本意,是要教给人修道的方法,德是基础,道是德的升华。没有德的基础,为人处世、治家、治国,很可能都失败,就没有能力去“修道”。
所以修“德”是为修道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这可能也是人所共需的;修道者更需要拥有宁静的心境、超脱的人生,这也缺“德”不可。《道德经》德经部分,在经文中占了很大部分,这是修道的基础。
“道”是浑全之朴,“众妙之门”。“道”生成了万物,又内涵于万物之中,“道”在物中,物在“道”中,万事万物殊途而同归,都通向了“道”。
③ 道德经 全文及译文
道德经 全文 译文 .txt
道德经.txt
求点赞,o(* ̄︶ ̄*)o
老子名言:
1.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2.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3.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
4.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
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5.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6.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7.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8.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
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9.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10.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11.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遂
身退,天之道也。
12.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
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13.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
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14.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
15.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16.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17.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
有所属:见素抱朴,少思寡欲,绝学无忧。
18.人之所畏,不可不畏。
19.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
20.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多,多则惑。
21.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
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22.希言自然。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
23.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
24.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强字
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
25.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
26.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27.重为轻根,静为躁君。轻则失根,躁则失君。
28.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更多老子名言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的相关文章。
29.夫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30.吉事尚左,凶事尚右。偏将军居左,上将军居右,言以丧礼处之。杀人之众,以悲哀泣之,战胜
以丧礼处之。
31.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
32.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可以不殆。
33.譬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于江海。
34.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
亡者寿。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
35.将欲歙之,必故张之;将欲弱之,必故强之;将欲废之,必故兴之;将欲取之,必故与之。是谓
微明。
36.柔弱胜刚强。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37.道常无为而无不为。更多老子名言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的相关文章。
38.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无为而有以为。上仁为
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
而后义,失义而后礼。
39.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
40.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生;侯得一以为天下正。
41.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42.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故建言有
之: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上德若谷;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大白若辱;大方无
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
43.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44.人之所恶,唯孤、寡、不谷,而王公以为称。
45.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强梁者不得其死,吾将以为教父。
46.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无有入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
47.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
48.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
49.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50.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
51.静胜躁,寒胜热。清静为天下正。
52.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
53.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54.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明,不为
而成。
55.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
56.无为而无不为。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57.圣人常无心,以百姓心为心。
58.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
59.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动之于死地,亦十有三。
60.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
61.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成之熟之;养之覆之。生
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62.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馀;修之于乡,其德乃长;修之于邦,其德乃丰;修之
于天下,其德乃普。故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邦观邦,以天下观天下。吾何以知天下然哉?
以此。更多老子名言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的相关文章。
63.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64.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故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
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贵,不可得而贱。故为天下贵。
65.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吾何以知其然哉?以此: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人多利
器,国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盗贼多有。故圣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
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66.其政闷闷,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是以圣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
耀。
67.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孰知其极?其无正也。正复为奇,善复为妖。人之迷,其日固
久。
68.治人事天,莫若啬。
69.治大国,若烹小鲜。
70.大邦者下流,天下之牝,天下之交也。牝常以静胜牡,以静为下。故大邦以下小邦,则取小邦;
小邦以下大邦,则取大邦。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大邦不过欲兼畜人,小邦不过欲入事人。夫两者各得
所欲,大者宜为下。
71.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
72.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
能成其大。
73.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矣。
74.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75.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76.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民之难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
国,国之福。
77.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是以圣人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
民,必以身后之。是以圣人处上而民不重,处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
与之争。
78.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
79.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今舍慈且勇;舍俭且广;舍后且先;死矣!
夫慈以战则胜,以守则固。天将救之,以慈卫之。
80.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与;善用人者,为之下。是谓不争之德,是谓用
人之力,是谓配天古之极。
81.祸莫大于轻敌,轻敌几丧吾宝。故抗兵相若,哀者胜矣。
82.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
83.言有宗,事有君。夫唯无知,是以不我知。
84.知不知,尚矣;不知知,病也。圣人不病,以其病病。夫唯病病,是以不病。
85.民不畏威,则大威至。
86.无狎其所居,无厌其所生。夫唯不厌,是以不厌。是以圣人自知不自见;自爱不自贵。故去彼取
此。
87.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此两者,或利或害。天之所恶,孰知其故?更多老子名言敬请关注
习古堂国学网的相关文章。
88.天网恢恢,疏而不失。
89.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若使民常畏死,而为奇者,吾得执而杀之,孰敢?
90.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民之轻死,以其上求
生之厚,是以轻死。夫唯无以生为者,是贤于贵生。
91.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
是以兵强则灭,木强则折。强大处下,柔弱处上。
92.天之道,其犹张弓欤?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馀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馀而补不
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馀。孰能有馀以奉天下,唯有道者。
93.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其不欲见贤。
94.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
95.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96.和大怨,必有馀怨;报怨以德,安可以为善?
97.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
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
98.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99.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100.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④ 道德经注解
道德经注解1
第一章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微。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注解:‘道’,可以说出它的大体含义,但不能说出它的具体所指。名称,是人们给予的,并不是固有不变的。宇宙间的万物在开始的时候,是没有名称的。有了名称,人们才逐渐把万物加以分别。所以,从追究万物起源,来明白事物的规律。从细化事物的分科分类命名,了解物质更微细的成分,研究事物的详细情节。研究事物起源和规律,精细分析细微的不同,这两者是无止境的,是人们明白一切具体道理的根本方法。
第二章 无为之事,不言之教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己;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己。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合,前后相随。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持,功成而弗居。夫惟弗居,是以不去。
注解:人们知道了什么事物美好,才比较出丑陋;知道怎样的行为是善,才比较出不善。所以有和无、难和易、长和短、高和下、音和声、前和后都是相对应的,对立的事物不能单独存在。所以圣人会顺应事物的自然规律,不以自己主观愿望强求别人,万物按自己的规律运行不息。自己努力的所得不要认为应该占有,(即使是自己所创造的)。积极奉献但不能自持有功,取得成功不居功自傲。只有不居功,人们就对他的功绩才不会忘记。
第三章 淡泊明志,宁静致远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盗;不见可欲,使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知者不敢为也。为无 为,则无不治。
注解:不崇尚有学问的人,人们就不会争名誉;不珍贵稀有难得的货物,人们就不去千方百计求取;不鼓励竞争,人们的心就会安定;所以圣人认为,克制人们的欲望,满足生活需要,限制竞争欲望,让人们有健康的身体。经常使人民满足现实,使少数不满足的人不敢挑起争端。只要人们对自己的处境都感到满足而不争斗,社会就安定。
第四章 挫锐解纷,和光同尘
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挫其锐,解其纷,和棋光,同其尘。湛兮似若存。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注解:‘道’不具体指任何事物,但却包罗万象,具体应用不会穷尽。‘道’包含万物的规律,是认识事物的根本方法。有了过激就加以克制,出现矛盾就加以调解,太光亮刺眼就使其柔和,求得与世间万物和谐相处。这道理是确实存在的,不是谁创造的,好像是人类出现之前已经存在。
第五章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天地之间其犹橐龠(tuoyue)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注解:宇宙、地球对于自然界万物没有偏好,同样对待。圣人对待人民不分亲疏,一视同仁。天地之间就像风箱,空虚但不穷尽,越动风越大。话说得过分,就没有余地,不如适可而止。
第六章 谷神不死,是为玄牝 。
谷神不死,是为玄牝。玄牝之门,是为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注解:‘道’是永恒不灭的,就像雌性的生殖器官,是产生天地万物的根源,因此世界上不断地有新生的事物出现,作用是不会穷尽的。
第七章 天长地久
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注解:天地所以会长久存在,是因为不是自己生长的,所以长久。因为圣人随从民众的意愿所以能领导民众,做事不是为了自身的利益而能长久生存于社会,不就是因为无私而显示出自己的伟大吗?
第八章 上善若水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注解:上等的爱心就像水。水滋养万物,而不争利益;甘愿处于低下的位置,低下是大多数人所不情愿的,所以好像道。选择适于自己的环境,心胸宽阔。对人有爱心,多与善良的人结交。言语适当讲信用,处事公正合理。选择做自己能够做好的事情,行动选择合适的时机。只有不与人争利益,就不会有烦恼。
第九章 功成身退,天之道。
持而盈之,不如其己;揣而锐之,不可常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
注解:如端着满盆的水,不能持久;勇力和锐气,不能永久保持。有了过多的财富,不可能长久守住;如果富贵后就骄横,那是自己造灾祸。取得成功有了荣誉就要主动退隐,这才是符合道的精神。
第十章 养生修行
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至柔,能如婴儿乎?涤除玄览,能无疵?爱民治国,能无为乎?天门开阖,能无雌?明白四达,能无知?生之蓄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注解:形神合一,能无杂念吗?(道教的闭关、佛教的坐禅及流行于印度的瑜伽,都是使人宁心静气方式,要求形神合一,心境平和,身体放松。)。静心至心身柔和状态,能像婴儿一样无忧无虑吗?排除杂念,能不以留一点遗漏吗?爱民治国,能不以自己的主观意志行事吗?产生性欲望的时候,能不想到异性吗?有了高超的智慧,能表现的像无知一样纯真吗?做出了奉献,生养子女,不是为了自己占有;做出成绩不要自认为有功;身为一方的首脑,不凭自己的意志主宰一切;这才是最高的仁德。
第十一章 有之为利,无之为用。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研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 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为利,无之为用。
注解:车轴有了孔,才能插辐条,才用于制作车辆。制造容器,中间掏空,才能盛东西。盖房子,开门窗才能居住。所以有和无是利和用的关系。
第十二章 去彼取此,清静无为。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田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注解::各种颜色炫目,使人们看不清真实,久听各种乐器耳朵会失聪,经常美味佳肴反而淡而无味。纵情狩猎使人心亢奋。稀有难得的物品吸引人们去求取、攀比。所以圣人吃饭是为身体营养所需,不是为好看和面子。不追求声色犬马的刺激享乐。
第十三章 宠辱不惊,乃真贤士。
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何谓宠辱?宠为上,辱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为宠辱若惊。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故贵以身为天下者,则可寄予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者,乃可以托于天下。
注解:得宠和受辱都会令人惊恐,根本原因是为自身着想。什么是得宠和受辱?辱是低下。得到了就惊喜,一旦失去就惊慌,是宠辱若惊。什么是贵大患身?因为是为自身着想;如果不为自身着想,就不会因得失而烦恼。所以,把人民大众的利益当作自己利益,就可以为人民大众做事。爱人民大众之所爱的人,就可以把国家的大事托付给他。
第十四章 不见其首,不见其后
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其上不皎,其下不昧。绳绳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以知古始,是谓道纪。
注解:看不见的称作夷,听不见的称作希,触摸不到的称作微。道是看不见、听不到、触摸不到的,在上面没有光亮,下面没有阴影。即存在,又没有实物。是没有形状的。是模糊的。前面看不到开始,后面看不到结尾。把自古以来符合事物规律的成功经验,用于现实环境。明白过去的事物起源和规律,是道的根本原则。
第十五章 微妙玄通,深不可识
古之善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夫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豫兮,若冬涉川;犹兮,若畏四邻;俨兮,其若客;涣兮,若冰之将释;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混兮,其若浊。孰能浊以静之徐清,孰能安之以久,动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
注解:古时候道德修养高的人,处事恰到好处,智慧高超,难以全面认识。只因为不能准确认识,所以勉强形容:小心谨慎,像冬天在冰面行走;担忧做错事,像敬畏四邻;态度端庄,像在作客;神态温和,像冰在融化。纯洁,像未经雕刻的玉石。胸怀宽广,像宽阔山谷。厚道朴实,像是愚笨的样子。单纯和糊涂的恰到好处,浑浊的水静止不动就逐渐清澈,能保持长久安宁,要动的时候又会逐渐增强。按道的精神行事的人,不要求过满。就像成水的容器,只有不满,才能加入新的东西。
第十六章 虚极静笃
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夫物云云,各归其根。归根曰静,是谓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到乃久,没身不殆。
注解:内心清静到无杂念,守住空明清静心。我能看到万物如何繁衍生息。世间万物有生有灭,各自按自己的规律,生命是在重复着各自的规律,万物生死(事物的盛衰)是客观规律,是正常状态,知道事物运行的规律就是内心明白。不知道事物的规律,不按照事物的规律行事,必然会产生不好的结果。明白事物的正常规律,就会公正,公正就是各方面周全,全部事物的规律就是自然规律,各种事物的规律相和谐适应就是‘道’。适应各种事物的规律就会长久,不会产生危害。
第十七章 犹其贵言,功成事随
太上,不知有之;次之亲之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犹兮其贵言,攻成事随,百姓皆曰:“我自然”。
注解:事情做的最好的人,是人们不知道是谁在发挥作用。其次是受到人们的亲近和赞誉。再次,人们畏惧。再次,受到人们的唾骂。自己不讲诚信,不会受到信任。最好是少说空话,把事情办好,人们都认为事情应该如此(顺应人民的意愿,按民众的意愿行事)。
第十八章 大道废,有仁义
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注解:人们不按宇宙自然规律行事(为私欲的恶性竞争),才要求仁爱正义;出现聪明智巧现象,就伴随虚假、欺诈的事(任何科技进步都会有对人类利和害的两面性);亲属之间不和睦,才提倡孝敬和慈爱;国家昏乱的时候,才显出忠臣。
第十九章 少私寡欲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犹。
注解:不尊崇智慧的人,不鼓励智谋竞争,对人民更有利。不用倡导仁爱和正义,人民自然孝敬和慈爱;人们不追求技巧和利益,就不会去偷盗、抢劫。这三方面,用文字表述都不准确,可以概括为:放弃奢华,坚守纯朴,克制私欲,道的精神就会持久。
二十章 独异与人,贵与食母
唯之与阿,相去几何?善之与恶,相去何若?人之所畏,不可不畏。荒兮,其未央哉!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我独泊兮,其未兆,沌沌兮,如婴儿之未孩,乘乘兮,若无所归。众人皆有余,而我独若遗。我愚人之心也哉!俗人昭昭,我独若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澹兮若海,漂兮若无所止。众人皆有以,而我独顽似鄙。我独异与人,而贵食母。
注解:顺从与反对,结果差别在那里呢?善与恶,差别有多少?人们所敬畏的,不可不敬畏啊!人们都来来往往,享乐太平,如同春天登高观景。我自己却淡泊名利,好像看不见,单纯的像婴儿,散漫的不知道走向何方。大家都富足,唯独我被遗忘了。我真是愚蠢的心啊!普通人都聪明,唯有我糊涂!普通人都精明,唯独我愚钝。真如飘浮海上,随波逐流!众人都有主见,唯有我愚顽、笨拙。我不与他人相同,主要是坚持道的精神。
第二十一章 孔德之容,唯道是从
孔德之容,唯道是从。道之为物,唯恍唯忽。忽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忽夕,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以阅众甫。吾何以众甫之然哉!以此。
注解:高尚的精神境界,是一切按道行事。‘道’是一个概念,又是模糊的存在着。包罗万象,有具体形象,有具体事物,有精细,有真实,又有可以掌握的规律。‘道’永远不会消失,依据道观察万物,人们明白各种事物的规律。我也因此认识各种事物。
第二十二章 曲则全者,全而归之
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弊则薪;少则多,多则惑。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不见故自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固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天下莫能于之争。故所谓曲则全着,其虚言哉!诚全而归之。
注解:委曲可以保全,屈枉可以伸直;低洼处可以汇集流水,损坏的可以更新;少取可以得到,贪多使人痴迷。所以圣人坚守道,是天下的榜样。不自以为聪明而明智,不自以为是而被人们尊敬,不自我夸耀而有功劳,不自恃功劳而能长久。唯有不争名利,才不会有人与自己争。古语所谓委曲求全,难道是虚假的!实在是做事周全的根本。
第二十三章 希言自然
希言自然。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孰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何况人于乎?故从事于道者,同于道;德者,同于德;失者,同于失。同于道者,道亦乐得之;同于德者,得亦乐得之;同于失者,失亦乐失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注解:少发指令,顺应事物的自然规律。狂风不会持续一个早晨,暴雨不会持续一整天。这是天地所为。天地都不能持久,何况人?所以从事于道的人,事物的规律符合他。追求仁德的人仁德行为伴随他。邪恶的人随时有邪恶行为。(一切结果都是各自的追求和行为所造成的。)因为自己没有诚信,他人才不信任。
第二十四章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着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其于道也,曰余食赘形。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也。
注解 :踮着脚站不长久,大步跨着走不远。固执己见不明智,自以为是不会被人们尊敬。自吹自擂的人不会有功劳,自恃有功的人不长久。在道说来,这些都是多余的。是人们所厌恶的,所以有道的人不会去做。
第二十五章 师法自然,可以成道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之谓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发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注解:有一个东西浑然自成,在天地形成以前就存在着。无形无声,独立存在而不改变,循环运行而不停止,可以作为万物的根源。我不知道它的名字,用‘道’这个字命名,强加个名字称‘大’,大到无限就是遥远无边,遥远无边反归本源(因为无限,我们所处的任何点都是本源)。所以道大,天大、地大、人也大。宇宙中有这四大,人是其中之一。人遵从地球的规律,地球遵从宇宙的规律,宇宙规律遵从道,道遵从自然规律。
第二十六章 重为轻根,静为躁君
重为轻根,静为躁君。是以圣人终日行,不离辎重。虽有荣观,燕处超然。奈何万乘之主,而以身轻天下?轻则失根,躁则失君。
注解:轻飘的东西要用重的东西固定,内心清静能战胜烦躁不安。因此圣人整天行事,却不轻举妄动。虽有地位和荣誉,但如同没有一样。为什么作为大国的君主,反而以轻浮的态度对待天下的事呢?轻浮不自重就会失去臣民的爱戴 ,暴躁会失去君主之道。
第二十七章 常善救人,常善救物
善行不辙迹,善言不瑕嘀,善数不用筹策;善闭无关键不可开,善结绳约而不可解。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是谓袭明。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不贵其师,不爱其资,随智大迷,是谓要妙。
注解:善于做事的人不会照搬别人方法,善于言辞的人不是挑剔别人,善于计算的人不用筹码,善于关闭的人不用栓锁也难开启,善结绳的打结少而难解。所以圣人常救助人,而不抛弃任何人;可以利用万物,而没有无用之物;这样才是彻底明智。所以有爱心的人,是无爱心人学习的榜样,无爱心的人是有爱心的人警示。不尊重有爱心的人,对其他的人又没有爱心,即使是头脑聪明,也是没有追求的糊涂人,这是根本所在。
第二十八章 常德乃足
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为天下式,常德不忒(te) ,复归于无极。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于朴。朴散则为器,圣人用之,则为官长。故大治不割。
注解:知道自己具备强硬的能力,但要保持柔和状态,就象小溪流水。象小溪流水,坚持道德修养,使自己纯净质朴象婴儿。知道具有智慧能力,但要认识到自己的不足(需持续探索提高),这是天下普遍的道理。不断的提高道德修养,提高道德修养是无限的。知道自己的奉献所得荣耀,但要保持谦逊把自己放在低下的位置,这样得胸怀就像深谷。有宽广的胸怀,就会有崇高的道德修养,这样又会纯静质朴。象天然的玉石可以制成器具。圣人遵守这样的原则,可以作为一方的领导。这样正常的社会秩序就不会破坏。
第二十九章 去奢去泰
将于取天下而为之,吾见其不得已。天下神器,不可为也,不可执也。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故或行或随,或吸或吹,或强或赢,或载或坠。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
注解:想夺取天下而实行自己的主张,我认为不得已才去做。政权不是用来强行自己的主张,也不可以执掌长久。强行自己的主张会失败,执掌政权会丧失。所以圣人不强行个人的主张,而不会失败。不把持政权,也不会失去。所以应区别情况,分别对待,顺应民意,合理的就由其发展,过盛就加以克制,过低就加以抬高。因此圣人不求过分,不求奢侈,不图安逸。
第三十章 善果而已,不以取强
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其事好还。师之所处,荆棘生焉;大军之后,必有凶年。善有果而已,不敢以取强。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勿骄,果而不得已,果而勿强。物壮则老,是为不道,不道早已。
注解:有道的人辅佐君主,不主张用军力称霸天下,这样会有好的结果。发生战争的地方,田地荒芜;战争过后,必定有灾荒。不得已的战争是为取得适当的结果,不能逞强。取得结果,不要沾沾自喜自吹自擂;不要骄傲,通过战争所取得结果是不得已;不要恃强凌弱。逞强不能长久,必然会衰弱,用兵称霸不符合道,不符合道就会提早灭亡。
第三十一章 不得已而用之,恬淡为上
夫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君子居则贵左,用兵则贵右。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为上。胜之不美,而美之者,是乐杀人。夫乐杀人者,则不可得志于天下矣。吉事尚左,凶事尚右。偏将军居左,上将军居右。言以丧礼处之。杀人之众,以悲哀泣之;战胜以丧礼处之。
注解:战争会给人民带来灾难,民众都厌恶战争,所以有道的人避免战争。有爱心的人们主张谦逊,但战争是追求取胜。战争产生灾难,不是有爱心的人所愿从事。不得已的战争,只求适可而止。取得胜利不要高兴,如果因为战争而高兴,是乐于杀人。乐于杀人的人,不可能为人们所尊敬。少计算战争成绩,多考虑战争造成的损失。上阵厮杀的将军处于服从位置,统帅全军的人为主。发布军令态度庄重如丧礼。战场杀人过多,应表现悲哀;战争胜利应对死者举行哀悼仪式。
第三十二章 知之不殆
道常无名。朴虽小,天下不敢臣。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始制有名,名亦即有,夫亦将知之,知之可以不殆。譬道在天下,犹川谷之于江海。
注解:道常被人们忽视。虽然像天然玉石,但天下没有任何事物能主宰它。君主如能坚持道的精神,世间万物都会和谐。天地和谐,风调雨顺,人民不用命令就自然安宁。道开始有了名称,既然有了名称,就应该让人们了解意义,明白道的意义避免危害。比喻道在天下,如川谷和江海。(川谷空虚能容四方之水)
第三十三章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注解:清楚地了解别人是有智慧,自己认识自己是明智。胜过别人是有能力,战胜自己弱点是坚强。知足的人就是富有,克服困难坚持自己的目标是有志气。不丧失信念能坚持长久,死后仍被人们怀念就是长寿。
第三十四章 终不为大 能成其大
大道泛兮,其可左右!万物持之而生而不辞,功成不名有。爱养万物而不为主,常无欲,可名为小;万物归焉而不为主,可名为大。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
注解:大道广泛存在,谁能左右它!万物按道而发生,道没有言语表示,事情成功而人们不知道是谁的功劳。抚养万物而不居为私有,没有自己的欲望,也可以称作‘小’;万物都归顺它而不能主宰它,可以称为‘大’。因为圣人坚持谦逊,所以被人们尊崇。
第三十五章 执大象,天下往
执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太。乐与饵,过客止。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视之不足见,听之不足闻,用之不可既。
注解:事物的自身规律决定一切,天下的一切都运行在相互关系之中。互相影响而没有危害,就安定平和。音乐和香味食物,吸引过客止步。讲道的精神,人们听起来平淡无味。看不见具体实物,听不到具体声音,用起来又不是具体方法。
第三十六章 将欲夺之,必固与之
将欲阖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夺之,必固与之。是谓微明。柔弱胜刚强。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注解:想关闭严密,必须先开大。事情将要衰败,必然有强盛高峰。将要废弃的事物,必然有人故意去提倡。想要从对方取得利益,必须先给予对方利益。这是明显的道理。显示柔弱胜过显示刚强。鱼离开深水就危险,国家的特别战争优势不能轻易显示。
第三十七章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镇以无名之朴,夫亦将无欲。无欲以静,天下将自定。
注解:道是顺应事物的规律,不以自己的主观意愿行事;只要符合事物规律的事,都可以去做。君主如果能按道行事,世间万物就会和谐相处。如果有不和谐现象出现,就用道去调解。用道调和,不和谐的现象就消除。人们没有强行作为的欲望就平静,天下也就安定。
第三十八章 上德不德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有为而有以为。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
注解:上等道德的人,不追求道德的荣誉,是真正有道德;下等道德的人追求道德的荣誉,不是真正的有道德。上等道德的人不以自己的主观意愿行事,是无私心;下等道德的人是凭自己的意愿去行事。上等的仁爱是无私心的人,上等的义士行事固执于自己意志。坚持礼节的人不还之以礼,就会掴人耳光。所以人们不去自觉地按事物的规律行事,才主张善良仁爱;没有善良仁爱,才提倡惩恶扬善;人们不能惩恶扬善,才要求人们遵守礼法。礼法是因为人们的自然的真诚和爱心不足才建立的,社会的混乱状态也出现了。
第三十九章 以贱为本,以下为基
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为天一正。其致之,天无以清,将恐裂。地无以宁,将恐废;神无以灵,将恐歇;万物无以生,将恐灭;侯王无以贵高,将恐厥。故贵以贱为本,高必以下为基。是以侯王自谓孤寡不 ,非以贱为本邪?非乎!是故至誉无誉,是故不欲绿绿如玉,铬铬如石。
注解:古时候能遵从道的精神,天空顺从道而晴朗,地符合道而安宁;神符合道而灵验;深谷符合道而盈满;万物符合道而生生不息;候王顺从道天下公正 。如果违背各自的规律而相反,天不清回裂开,地不安宁就毁坏,神不灵验,无人供奉。万物不生而灭绝。侯王不为人尊敬会被废。所以受人尊敬,是尊从人们的意愿行事的结果。高大的建筑,必定从底下的基础开始。因此侯王自称孤寡,是表示低下。至高的荣誉不追求荣誉,不炫耀的荣誉反而会有永久的荣誉。不做炫目的宝石,宁为普通的石头。
第四十章 无生于有 有生于无
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注解:道就在于任何事物都有对立的两方面,使弱的方面增强是道的作用。天下万物产生是有物质基础,基本物质由无产生。
⑤ 《道德经》终极解读第20章——【古来圣贤皆寂寞 】
原文
唯之与呵,相去几何?善之与恶,相去若何?人之所畏(者),不可不畏人。
荒兮,其未央哉!
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我独泊兮其未兆,如婴儿之未孩;
傫(lěi)傫兮若无所归。
众人皆有余,而我独若遗,我愚人之心也哉!沌沌兮!
俗人昭昭,我独昏昏;
俗人察察,我独闷闷。
澹兮其若海,飂(liù)兮若无止。
众人皆有以,而我独顽且鄙。
我独异于人,而贵食母。
译文
各种各样的人在随波逐流,无论高高在上的还是低三下四的、美的还丑的,人人都在随大流。如果不随大流,那么就会被孤立,无法立足,太可怕了。
可怕的潮流就像广阔的沙漠。(潮流是由少数人引导的)
人们因为各种潮流而聚在一起,人山人海,热热闹闹。只有我觉得没意思,我就是他们眼中的另类。在他们眼里,我就像无知小儿。
我似乎和这个世界格格不入,因为这里并不是我真正的家。(真正的家在天宫,空心的月球里)
人们都在疯狂地进行着世俗追求,在他们眼里我像缺心眼的傻子一样没有世俗追求。
人人都觉得自己精明无比,在他们眼中的我又傻又呆。
人人都在进行着各种算计,而我很多时候都不想计较,觉得差不多就得了。
人人都向往精明有本事,他们觉得我像个开不了窍的榆木疙瘩。
只有我与众不同,认为最重要的事就是研究并明白宇宙天道。(食就是咀嚼、消化、研究,母就是《道德经》第1章里的万物之母也就是宇宙,也是第40章里的“有”,也是第52章里的母)
解读
古来圣贤皆寂寞
先举个例子,有一位美国运动员加入中国籍,为中国赢得了金牌,被中国网友追捧,称她为“天降紫薇星”。此运动员很快又担任了美国申奥大使,接受采访时,她的回答被网友们称:“姑娘太聪明(精明)了,深得我国(中国)太极推手的精髓,回答的滴水不漏,既像回答了,又像什么都没说。”
说了等于没说、云里雾里、不得罪人、会做人、只有极少数人有这样的天赋。其他大多数人盲目羡慕、追捧、向往、效仿、攀比,导致大多数人活的太累。
大多数世人在追逐潮流、追名逐利,向往成为精明有本事的成功人士,他们觉得人生就应该活成这样。只有少数人淡泊名利、返璞归真、追寻大道、大智若愚,老子认为这才是最难能可贵的。是社会病了?还是老子病了?到底是谁不正常?
哲学家叔本华曾经说过:“在这个世界上,真正可供我们选择的路只有两种,要么享受孤独,要么沦入世俗。凡是人群扎堆聚集之处,主要话题无外乎三个,要么拐弯抹角炫耀自己,要么添油加醋贬低别人,要么相互窥探搬弄是非。”
古今中外,人性都差不多是这样子:大多数人喜欢扎堆到一起共同沦为世俗。少数人是有良知的真正优秀的人,却很难遇到具有同等能量的同类,因此只能独处,享受孤独。
著名作家马克·吐温曾经说过:“当你发现自己站在了大多数‘人’(麻瓜)一边,你就应该停下来进行反思了。”
明白天道的少数圣贤,适合自己一个人做事,也适合和有共同目标的圣贤一起做事,目的明确,量力而为。不懂天道的大多数人组成了乌合之众,他们混在一起,胡作非为,逐渐没有了自我意志,成为任人摆布的炮灰或道具。
很多人在二三十岁时就“死了”(变成了被功名利禄驱使的机器人,在以后的日子里,他们只是在模仿之前的自己,重复着之前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七八十岁时才被埋葬,他们没有觉醒、没有自我、没有使命、没有未来,只有“过去”(时间线上的低级剧情),在“过去”像NPC一样轮回读档。他们就是《哈利波特》里的“麻瓜”(认知低下且无法升级的灵长目生物,也可指麻木的吃瓜群众),就是诺贝尔奖得主所说的行尸走肉,就是《未来简史》里的无用之人,就是《封神演义》里的小兵炮灰,就是天道剧情历史大戏里的群众演员或任人摆布的道具。
《创造宇宙说明书》里讲的外星人创世造人进行科学实验,为了规避未知的灾难推算未来、反推过去,根据推算结果领悟了天道以后,帮助人类、点化人类,未来人类会进入大同世界成圣,进入星际时代成神和外星人合作共赢。这么好的题材,这么纯正的中国文化,只有少数圣贤可以领悟对接。麻瓜们就喜欢看打打杀杀、见谁杀谁的黑暗科幻。
根据读者数据分析,喜欢读科幻名著《创造宇宙说明书》的大多是30岁以上的人。一般而言,真正的人(非麻瓜),30岁时开始寻找良知,知道什么是好书,知道自己想看什么样的书。40岁时基本掌握了良知,基本不会被各种虚假的信息忽悠了。50岁时完全明白天道。60岁时,认知远高于周围的人,无论周围人说什么也不会影响到自己了。70岁时,能做到自然而然的顺应天道。
古代占星官说:“臣夜观天象,紫薇星亮。”代表天下太平。如果说:“臣夜观紫薇,发现忽明忽暗。”那么就暗示江山不稳。依据预言,紫薇星已经不在天上了,已经来到地球了,要点亮人心,点亮世界。人心亮了,天人感应,天自然就亮了。可是有很多人是《道德经》讲的无心的麻瓜和无道无德的败类,很难被点亮,天也很难亮起来。虽然困难重重,但是终究会亮起来的。人类文明将进入全球美好的大同世界(圣级剧本)和无比辉煌的星际时代(神级剧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