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起源流派
Ⅰ 先秦九流十家,指的是哪九流
九流:指的是法家、道家、墨家、儒家、阴阳家、名家、杂家、农家、纵横家。
“九流十家”包括:
(1)儒家:仁义礼智信,提倡仁政,代表人物是孔子、孟子、荀子。
(2)道家:大道无为,代表人物是老子、庄子、列子。
(3)墨家:兼爱和非攻,代表人物是墨子、孟胜。
(4)法家:提倡法制,代表人物是管仲、韩非子、李斯、李悝、商鞅、申不害。
(5)名家:擅长论辩,代表人物是邓析、宋钘、惠施。
(6)杂家:顾名思义,取诸子百家,多有涉猎。代表人物是吕不韦、淮南王刘安。
(7)农家:以神农为祖师,劝耕桑,足衣食,代表人物是许行。
(8)纵横家:或连横或合纵,纵横捭阖,代表人物是张仪、公孙衍、苏秦。
(9)阴阳家:阴阳五行,代表人物是邹衍。
(10)九流以外还有一个小说家:记录民间之街谈巷议,代表人物是虞初。
(1)道德起源流派扩展阅读
诸子百家是对春秋战国时期各种学术派别的总称,据《汉书·艺文志》的记载,数得上名字的一共有189家,4324篇著作。
其后的《隋书·经籍志》《四库全书总目》等书则记载“诸子百家”实有上千家。但流传较广,影响较大,最为著名的不过几十家而已,归纳而言只有10家被发展成学派。
传统上关于百家的划分,最早源于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他在《论六家要旨》中,将百家首次划分为:“阴阳、儒、墨、名、法、道德”等六家。
后来,刘歆在《七略》中,又在司马谈划分的基础上,增“纵横、杂、农、小说”等为十家。
班固在《汉书·艺文志》中袭刘歆,并认为:“诸子十家,其可观者九家而已。”后来,人们去“小说”家,将剩下的九家称为“九流”。自此,中国古代学术界都本班固,百家就成了“九流”。
而后,吕思勉在《先秦学术概论》一书中再增“兵、医”,认为:“故论先秦学术,实可分为阴阳,儒,墨,名,法,道德,纵横,杂,农,小说,兵,医十二家也。”
Ⅱ 古代学派有哪些
古代学派主要有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
儒家学派
儒家学派是起源于中国古代,以孔子为中心创立的一种思想流派。它强调道德、礼仪和教育的价值,主张仁、义、礼、智、信五常。儒家认为,通过教育和道德修养,人们可以达到个人和社会的和谐。这一学派对中国古代社会及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道家学派
道家学派以老子和庄子为主要代表人物。它主张道法自然,强调无为而治,重视与自然和谐相处。道家认为,人应该顺应自然的规律,追求内心的平静和超脱,反对过度干预自然和社会。这一学派思想在中国古代哲学中占有重要地位。
墨家学派
墨家学派由墨子创立,强调兼爱非攻,主张普遍的爱和反对进攻他国。墨家注重实用主义和功利主义,强调实用和效果。此外,墨家还注重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应用。虽然墨家思想在古代逐渐衰落,但其对后世仍有一定影响。
法家学派
法家学派主张以法治国,强调法律和制度的重要性。法家认为,通过制定严格的法律和制度,可以维护社会秩序和稳定。这一学派在中国秦朝时期得到了广泛应用,对后世法制建设产生了重要影响。
以上各大学派在古代中国社会中相互影响、相互融合,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文化和思想体系,对中国古代的政治、文化、哲学、教育等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Ⅲ 大一思修论述道德的起源及形成过程
社会的他律性需求与个体的自律性需求。前者是道德产生的外在吸引力,是道德产生的宏观整体要求,后者是道德产生的内在驱动力,是道德产生的微观人性基础;前者是外显的、表层的因素,后者是内隐的、深层的因素。
前者使道德产生之后呈现出工具性的特点,即道德是维护社会秩序和保护社会利益的手段与工具;后者使道德产生后呈现出目的性的特点,即道德以协调人的内在需求和完善提升人的品质为目的。
道德的产生是生物适应性演化和人类有意识、有目的创化的共同结果,既是客观实在的生理基础(人性和基因基础)和自演化机制所致,也是人的主体意识性和目的性的创化机制所致,其目的在于保障人的生存发展,现实价值源于人过好生活的需要。
由此出发以新的视角阐述了道德演化与宗教、法律、制度等现象的关系以及道德的目的、存在的价值、评价标准、阶级性、历史性、普世性等一系列问题。
(3)道德起源流派扩展阅读:
道德属于伦理学范畴,其题材是人的活动或实践,其目的是人的幸福。道德定律与自然定律或逻辑定律不同,它不是一个百分之百确定的定律,这是由于道德定律对应的题材本身的不确定性造成的,所以也有人因此怀疑道德定律是否存在。
一个有教养的人只寻求与题材的确定度相匹配的定律,对于道德定律不可强求其确定度,关于道德的知识只要有助于我们的活动或实践也就足够了。
凡是人的活动都是为了获得某种幸福,区别在于幸福的种类和完满的程度不同。道德的活动既然是一种活动,当然也不能例外,它也是为了追求某种幸福。
人类的灵魂可以粗略的分成三个部分,即营养和繁殖的部分,感觉和欲望的部分,心灵和理性的部分。道德既然与实践和活动密切相关,所以它的目的就在于追求人类灵魂中感觉和欲望部分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