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与道德
Ⅰ 道德与健康有什么关系呢
1、道德有利于健康;
2、心理健康是道德的重要条件。
Ⅱ 如何做一个道德健康的人
健康的标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道德健康、心理健康、行为健康、饮食健康、躯体健康。
以上五大健康是平衡健康的五大基石。只有这五大健康要素达到了整体平衡,和谐统一,人真正的心身健康才得以实现。
1.道德健康
道德健康是平衡健康的第一要素,健康应“以道德为本”。 “道”,既是指人在自然界及社会生活中待人处世应当遵循的一定规律、规则、规范等,也是指社会政治生活和做人的最高准则。“德”是指个人的品德和思想情操。可以说,道德是人类所应当遵守的所有自然、社会、家庭、人生的规律的统称。违反了这些规律,人们的心身健康就会受到伤害。
道德健康的核心是“仁爱.
仁爱”从以下十个方面来具体理解。
? 一是表现在对自己要严于律己、自尊自爱、养生惜身;
?二是表现在对父母的关系上是孝敬;
? 三是表现在夫妻关系上是相亲相爱;
? 四是表现在对待子女要严格、慈爱;
? 五是表现在兄弟姐妹关系上是互敬互爱;
? 六是表现在与他人关系上是谦让友爱;
? 七是表现在对物要爱惜节俭;
? 八是表现在工作上要爱岗敬业、任劳任怨;
? 九是对国家民族要忠贞爱国、有民族自尊。
? 十是表现在对自然万物要顺应自然、亲和万物、珍爱生命。
“仁爱”是传统道德的精髓,也是道德健康的核心,有“仁爱”之德的人自然心身平衡,而且能与自然、社会、他人和谐相处,视他人为亲人,与人为善,乐在其中。
2.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是道德健康在心理层面的具体表现,是心身健康的基础。
现代人时常面临学习工作压力过重、社会竞争激烈、感情与家庭的变故、经济紧张、人际关系复杂多变、缺乏精神关爱、网络依赖、心灵空虚等诸多困扰,往往造成心理严重失衡,进而可引发多种疾病。影响人心理健康的还有人的各种欲望,对现代人健康伤害最大的莫过于“淫、赌、毒”这三大社会问题,“无私”与“利人”能够消除各种欲望和不良情绪对人心身的伤害,是心理健康的核心。“自私自利”是百病的祸根,而“无私利人”则是根治心理疾病的良药,是健康快乐的源泉。
3. 行为健康:
行为健康必须以道德健康为基础,道德健康必须落实到行动上,与良好的行为习惯相统一才能真正达到平衡健康,行为健康的核心是“和谐”,“和谐”就是人的道德、心理、行为、生理相统一,人与社会、自然环境相适宜。
4.饮食健康:
“饮食者,人之命脉也”。平衡健康理论提倡合理的膳食结构与科学的饮食习惯,尤其强调“自然、均衡”的饮食原则。
“自然”是指自然饮食:人类在数百万年的进化、繁衍过程中均是从天然食物中获取营养的,而且主要是植物性食物。天然植物性食物中所含的营养物质全面而均衡,最适合人体的吸收和利用,且没有任何毒副作用。因此饮食应回归自然,以自然植物性食物为主。
5.躯体健康:
躯体健康是指人体各种生理功能正常,形态结构完善,精力体力旺盛,充满生命活力的一种良好状态。现代医学一直把躯体健康与否作为划分疾病与健康的第一标准。
平衡健康理论认为,躯体健康的核心是“脏腑平衡”,指以人体五脏六腑为中心所构成的五大脏腑系统之间,其生命物质、生命能量、生命信息在生生不息地运动变化中达到的一种最佳的生理稳态。只有当各脏腑系统处于和谐平衡的稳态时,人体与生俱来的“自愈能力”才能充分发挥作用,维护健康,甚至使疾病不治而愈。赞同17| 评论
Ⅲ 道德健康的标准
健康的标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道德健康、心理健康、行为健康、饮食健康、躯体健康。
以上五大健康是平衡健康的五大基石。只有这五大健康要素达到了整体平衡,和谐统一,人真正的心身健康才得以实现。
1.道德健康
道德健康是平衡健康的第一要素,健康应“以道德为本”。 “道”,既是指人在自然界及社会生活中待人处世应当遵循的一定规律、规则、规范等,也是指社会政治生活和做人的最高准则。“德”是指个人的品德和思想情操。可以说,道德是人类所应当遵守的所有自然、社会、家庭、人生的规律的统称。违反了这些规律,人们的心身健康就会受到伤害。
道德健康的核心是“仁爱.
仁爱”从以下十个方面来具体理解。
? 一是表现在对自己要严于律己、自尊自爱、养生惜身;
?二是表现在对父母的关系上是孝敬;
? 三是表现在夫妻关系上是相亲相爱;
? 四是表现在对待子女要严格、慈爱;
? 五是表现在兄弟姐妹关系上是互敬互爱;
? 六是表现在与他人关系上是谦让友爱;
? 七是表现在对物要爱惜节俭;
? 八是表现在工作上要爱岗敬业、任劳任怨;
? 九是对国家民族要忠贞爱国、有民族自尊。
? 十是表现在对自然万物要顺应自然、亲和万物、珍爱生命。
“仁爱”是传统道德的精髓,也是道德健康的核心,有“仁爱”之德的人自然心身平衡,而且能与自然、社会、他人和谐相处,视他人为亲人,与人为善,乐在其中。
2.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是道德健康在心理层面的具体表现,是心身健康的基础。
现代人时常面临学习工作压力过重、社会竞争激烈、感情与家庭的变故、经济紧张、人际关系复杂多变、缺乏精神关爱、网络依赖、心灵空虚等诸多困扰,往往造成心理严重失衡,进而可引发多种疾病。影响人心理健康的还有人的各种欲望,对现代人健康伤害最大的莫过于“淫、赌、毒”这三大社会问题,“无私”与“利人”能够消除各种欲望和不良情绪对人心身的伤害,是心理健康的核心。“自私自利”是百病的祸根,而“无私利人”则是根治心理疾病的良药,是健康快乐的源泉。
3. 行为健康:
行为健康必须以道德健康为基础,道德健康必须落实到行动上,与良好的行为习惯相统一才能真正达到平衡健康,行为健康的核心是“和谐”,“和谐”就是人的道德、心理、行为、生理相统一,人与社会、自然环境相适宜。
4.饮食健康:
“饮食者,人之命脉也”。平衡健康理论提倡合理的膳食结构与科学的饮食习惯,尤其强调“自然、均衡”的饮食原则。
“自然”是指自然饮食:人类在数百万年的进化、繁衍过程中均是从天然食物中获取营养的,而且主要是植物性食物。天然植物性食物中所含的营养物质全面而均衡,最适合人体的吸收和利用,且没有任何毒副作用。因此饮食应回归自然,以自然植物性食物为主。
5.躯体健康:
躯体健康是指人体各种生理功能正常,形态结构完善,精力体力旺盛,充满生命活力的一种良好状态。现代医学一直把躯体健康与否作为划分疾病与健康的第一标准。
平衡健康理论认为,躯体健康的核心是“脏腑平衡”,指以人体五脏六腑为中心所构成的五大脏腑系统之间,其生命物质、生命能量、生命信息在生生不息地运动变化中达到的一种最佳的生理稳态。只有当各脏腑系统处于和谐平衡的稳态时,人体与生俱来的“自愈能力”才能充分发挥作用,维护健康,甚至使疾病不治而愈。
Ⅳ 从心理学和健康学的角度,应该如何解释社会道德健康这一概念
从心理学角度来看,社会道德健康就是
(1)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能为大学生的人生提供导向,也为其心理活动提供“定位系统”,为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奠定基础。
“德”是指个人的品德和思想情操。可以说,道德是人类所应当遵守的所有自然、社会、家庭、人生的规律的统称。违反了这些规律,人们的身心健康就会受到伤害。
Ⅳ 为什么道德修养与健康衰老有关
为什么道德修养与健康衰老有关?
人们常说,好人一生平安。这不仅是对与人为善者的一句安慰话,而且是有其科学道理的。
善良是养生的要素。古今中外养生学家都把“乐善好施”视为养生的灵魂。我国明代医学家张景岳云:“欲寿,惟其乐;欲乐,莫过于善。”我关研究表明,长寿者多是敦厚、善良、豁达之人。社会心理学家认为,一个心中充满善意、多行善事,视他人为朋友,乐于助人,使他人摆脱困境,心中必然会涌起欣慰之感;一个人坚信自己活在世上于他人有益,甚至是他人的生活支柱,这就会成为自己的一种精神力量。这种欣慰之感和精神力量,不仅是自我完善的催化剂,更是养生的营养素。因为欣慰使人精神愉快,而一个经常处于愉快之心境之中人其免疫力高,抗病力强,就不容易生病。
所以,我们认为道德修养与健康衰老有关!
Ⅵ “道德健康”的简介
世界卫生抄组织(WHO)关于健康的概念有了新的发展,即把道德修养纳入了健康的范畴。健康不仅涉及人的体能方面,也涉及人的精神方面。将道德修养作为精神健康的内涵,其内容包括:健康者不以损害他人的利益来满足自己的需要,具有辨别真与伪、善与恶、美与丑、荣与辱等是非观念,能按照社会行为的规范准则来约束自己及支配自己的思想和行为。
把道德健康纳入健康的大范畴,是有其道理及科学根据的。善良的品性,淡泊的心境是健康的保证,与人相处善良正直、心地坦荡,遇事出于公心,凡事想着人民,这磁便无烦忧,使心理保持平衡,有利健康。良好的心理状态,能促进人体内分泌更多有益的激素、酶类和乙酰胆碱等,这些物质能把血液的流量、神经细胞的兴奋调节到最佳状态,从而增强机体的抗病力。促进人们健康长寿。
但是,有悖于社会道德准则的人,其胡作非为必然导致紧张、恐惧、内疚等种种心态。
食不香、睡不安。惶惶不可终日。这种精神负担,必然引起神经中枢,内分泌系统的功能失调,干扰其各种器官组织的正常生理代谢过程,削弱其免疫系统的防御能力,最终在恶劣心境的重压和各种心身疾病的折磨下,或早衰,或丧生。
Ⅶ 健康与道德的周记
道德,抄是最美丽的花儿,隐藏在人们的心底,散发出它那迷人的清香。道德,是一种爱心,当别人在需要帮助时,给予最真诚的帮助。道德,是一种美德,是一种财富,更是一种智慧。道德有时是只是种诚信,踏踏实实地生活和做生意。道德有时是渺小的,多做一个动作,多说一句话,你就已经获得了道德。
从小,妈妈就教育我一定要做一个有道德的人。因为没有道德,就好像没有灵魂。没有灵魂的人就好像动物、植物和任何没有生命的东西一样。所以我知道,一定要做一个有道德的人。
Ⅷ 《学徒健康与道德法》,是一项以什么为
英国在18世纪后半期,工作日竟延长到每昼夜14小时、16小时甚至18小时。18世纪末期至19世纪初版期,无产阶级反对权资产阶级的斗争由自发性的运动发展到了有组织和自觉的运动,工人群众强烈要求颁布缩短工作时间的法律。1802年英国政府终于通过了一项纺织工厂童工工作时间的法律《学徒健康与道德法》。这一法律规定,禁止纺织工厂使用9岁以下学徒,并且规定18岁以下的学徒其劳动时间每日不得超过12小时和禁止学徒在晚9时至次日凌晨5时之间从事夜间工作。该法被认为是资产阶级“工厂立法”开端,是一部最早的工作时间的立法,从此揭开了劳动立法史的新的一页。
Ⅸ 道德健康和心理健康之间有什么关系
道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对于学生的成人和成才具有重要作用。二者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只有既从理论上探讨它们的关系,又在教育教学实践上使二者有机结合,才能促进学生道德素质和心理素质的全面优化,使学生得到健康全面的发展。
3、心理健康教育是德育的重要基础。心理健康教育为学校思想品德教育注入了新的生命力。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给学校思想品德教育带来了崭新的教育理念,这主要体现在以学生为主体,育人为本,教师不再是教育活动中的权威者、塑造者,而是教育活动中的指导者。心理健康教育为学校思想品德教育提供了有效的实施途径和方法。心理健康教育的兴起和不断发展,拓宽了思想品德教育所主要采用的理论灌输、说服、榜样示范、行为引导等的教育方法,这些方法可以使思想品德教育的功效得以充分发挥,学生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为形成良好道德品质奠定基础。
Ⅹ 世界卫生组织提出:健康包括躯体健康、______健康、______良好和道德健康四个方面
健康是指一个人在身体上、心理上和社会适应等方面都处于良好的状态内.传统的健康容观是“无病即健康”,现代入的健康观是整体健康,世界卫生组织提出“健康不仅是躯体没有疾病和不虚弱,还要具备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有道德”. 故答案为:心理;社会适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