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学百科 » 英美刑法学

英美刑法学

发布时间: 2021-01-08 03:41:22

法学界的两大现象具体是怎么回事

你说的法学界的两大现象也就是法学界的两个现象一个是西政现象,另一个则是南阳现象。
河南省南阳地区出了很多法学家,被法学界成为南阳现象,著名的包括
1、张文显教授,博士生导师,河南省镇平县人,原吉林大学党委书记,现任吉林省高级人民法院院长,中国法学会副会长,中国法理学研究会副会长,主要研究领域:法理学; 2、郝铁川教授,博士生导师,河南省邓州市人,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副部长,曾任华东政法学院副院长,主要研究领域:法理学/法律史学;

3、樊崇义教授,博士生导师,河南省内乡县人,中国政法大学诉讼法学研究中心主任,中国法学会诉讼法学研究会常务理事兼秘书长,主要研究领域:刑事诉讼法学;

4、杨振山教授(已故),博士生导师,南阳人,曾任中国法学会民法、经济法研究会副会长,中国政法大学,主要研究领域:民法学;

5、赵秉志教授,博士生导师,南阳人,北京师范大学法学院院长,中国法学会刑法学研究会会长,主要研究领域:刑法学;

6、周 密教授,河南省邓州市人,北京大学,主要研究领域:刑法学/法史;

7、付子堂教授,博士生导师,河南省新野县人,西南政法大学副校长,中国法学会法理学研究会常务理事,主要研究领域:法理学;

8、冯 果教授,博士生导师,河南省镇平县人,武汉大学,主要研究领域:民商法; 9、刘海年教授,博士生导师,河南省唐河县人,中国社会科学院人权研究中心主任、中国法学会信息法研究会会长.主要研究领域:法律史/人权,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所长;

10、侯国云教授,博士生导师,南阳人,中国政法大学,主要研究领域:刑法学;

11、郝宏奎教授(满族),博士生导师,南阳人,中国人民公安大学侦查系主任,主要研究领域:侦查学;

12、王新清教授,博士生导师,河南省新野县人,中国人民大学党委副书记,主要研究领域:诉讼法;

13、王轶教授,河南省镇平县人,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中国民法学研究会副秘书长, 主要研究领域:民商法;

14、曹富国教授,河南省唐河县人,中央财经大学法学院教授,中央财经大学政府采购与公共工程研究中心主任;

15、郑人玮副教授,法学博士,河南省唐河县人,中央财经大学法学院副教授。

16、李汉军 教授,汉族,南阳人,1964年8月出生,北京大学法学博士,中国犯罪学研究会理事。历任海南大学法学院教授、海南大学特区法制研究所所长、海南大学法学院学术委员会委员、诉讼法专业硕士研究生导师、海南省重点学科诉讼法学科组成员,国家重点研究基地中国人民大学刑事法律科学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

17、王志祥 南阳人,法学博士。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博士后研究人员,河北大学政法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近年来,在《法学家》、《法商研究》、《政治与法律》、《刑法论丛》、《刑法评论》、《法制日报》等报刊上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编撰(译)和参与编撰(译)《欧盟刑事司法协助研究暨相关文献中英文本》、《联合国反腐败公约暨相关重要文献资料》、《“9·11”委员会报告》、《美军虐囚报告》、《有组织犯罪比较研究》、《外国刑法学概论》、《中国废止死刑之路》、《英美刑法学》等著作10余部;

18、乔宝泰 法学家,南阳人。1948年参加国民党军队去台湾,后患病退伍,担任育达商职工友,嗣任台北市大安区群英里干事,先后毕业于“中国地方自治函授学校”专修班、政治大学法学院政治学系、中国文化学院三民主义研究所硕士及博士班,获台湾第一个三民主义“国家法学博士”学位。后执教中国文化学院,累升教授、总务长、教务长、副院长、院长,中正文教基金会董事。曾当选“国大代表”,1971年列名台湾第9届“十大杰出青年”。长期从事三民主义理论研究。著有《国父权能划分学说之研究》、《一个理想的政治制度》、《中华民国宪法与五五宪草之比较研究》等。

Ⅱ 李希慧的代表著作

《刑法解释论》,独著,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年版;
《刑法探微》,独著,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环境犯罪研究》,合著,知识产权出版社2013年版;
《刑法解释专题整理》,合著,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刑法各论》,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刑法争议问题研究》,副主编,河南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新刑法教程》,副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刑法学》,副主编,中国法制出版社1999年版;
《刑罚通论》,合著,武汉大学出版社1996年第一版,1999年修订版。
《妨害社会管理秩序罪新论》,主编,武汉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贪污贿赂罪研究》,主编,知识产权出版社2004年版。
《中国刑事立法研究》,主编,人民日报出版社2005年版。
《刑法总论》,主编,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刑法各论》,主编,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刑法修改研究》,主编,武汉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刑法学总论研究述评(1978—2008)》,副主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刑法分则要论》,副主编,中国法制出版社2010年版。
《英美刑法学》,副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一版,科学出版社2010年第二版。
《刑法新教程》,副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Ⅲ 陈志军的学术著作

《刑法司法解释研究》,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年版,独立专著《菲律宾刑法典》,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独立译著《保加利亚刑法典》,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独立译著《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刑法典》,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独立译著《匈牙利刑法典》,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独立译著《冰岛刑法典》,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独立译著《波兰刑法典》,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独立译著《土耳其刑法典》,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独立译著《巴西刑法典》,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独立译著《古巴刑法典》,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独立译著《葡萄牙刑法典》,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独立译著《希腊刑法典》,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独立译著《墨西哥联邦刑法典》,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独立译著《刑法条文·说理·案例》,中国法制出版社2007年版,独立编著《英美刑法学》(赵秉志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参编《中国刑法案例与学理研究》(第二卷、第三卷、第六卷)(赵秉志主编),法律出版社2004年9月版,参编《危害国防利益罪》(黄林异主编),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参编专著《刑法分则实务研究》(王作富主编),中国方正出版社2003年版,参编专著《新编中国刑法学通论》(王志祥主编),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05年版,副主编《犯罪总论比较研究》(高铭暄、赵秉志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参编专著《刑罚总论比较研究》(高铭暄、赵秉志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参编专著《中国劳动教养制度的检讨与改革》(赵秉志主编),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参编专著 《刑法教学案例》(赵秉志主编),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参编编著

Ⅳ 目前我国教育法律体系中的教育法律都有哪些

自己在google上查,一查一大堆

Ⅳ 杨诚的学术经历

1984-1990年:在华东政法学院任教,曾主持创办比较法学研究教学工作,讲授中国刑法学总论、分论和英美刑法学、港澳台法等课程,并实际负责该校《世界法学》双月刊的编辑部工作。
1986年至1987年及1990年:受英国剑桥大学犯罪学研究所、法学院及沃夫森学院和圣约翰学院等著名院校邀请,作为新中国首位法学界赴英访问学者赴剑桥大学,并在该校和伦敦大学高级法学研究所、利兹大学法学院研究及举办讲座。
1993至1994年:在加拿大西蒙菲沙大学攻读博士期间,兼任加拿大《精神健康与法》杂志副主编,并应邀在西蒙菲沙大学和菲沙河谷大学学院讲授警察学和中国商法等课程。
1995-2007年:任加拿大刑法改革与刑事政策国际中心高级研究员及中加刑事司法合作项目主任,负责由加拿大联邦政府国际发展署根据中加两国政府协议提供资助的中加刑事司法合作国家级大型系列项目,中方合作机构包括北京师范大学刑事法律科学研究院、中国人民大学刑事法律科学研究中心、中国政法大学刑事法律研究中心、中国监狱学会、中国最高人民检察院、国家检察官学院、中国司法部及省市司法机关。2004-2007年兼任加拿大律师协会与中国司法部合作开展的中加法律援助和社区法律服务项目的加方高级项目执行顾问。此外,还先后接受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美国福特基金会等国际机构以及加拿大外交和国际贸易部和驻华使馆等聘请,作为其专家参与在华法制合作及中加政府间双边人权对话项目。
2002年:被联合国秘书长任命为联合国人权事务高级专员办事处(高专办)高级项目官员,并作为高专办专家协助联合国人权高专罗宾逊夫人等国际要人参与对华人权法制合作项目。
2001至2002年:在澳门大学法学院任教,主讲比较法、犯罪学和用英语讲授的中国法概论等课程。
2002-2007年:在澳门科技大学法学院任教授和博士生导师,主讲比较法、刑法学、刑事诉讼法学、国际刑法学、犯罪学、国际犯罪与跨国犯罪研究、刑事司法研究生指导阅读等课程。指导8位博士生和数十位硕士生。2005年5月至2007年六月任法学院副院长。
1996年后:在中国先后接受最高人民检察院国家检察官学院海外客座教授、上海市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特约研究员、国家重点研究基地中国人民大学刑事法律科学研究中心客座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刑法研究中心研究员、国家重点研究基地中国政法大学诉讼法研究中心兼职教授、北京师范大学刑事法律科学学院兼职博导和讲座教授、四川大学法学院兼职教授、深圳大学特约教授、华中科技大学客座教授等名誉性聘书,并在这些院校和中国人民公安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上海财经学院、海南大学、北京警察学院、上海公安学院、广东司法干部管理学院等十多所院校为举办各类讲座。
曾加入的学术团体有:国际反贪局联合会、中国法学会、犯罪学会、英国公立法律教师协会、国际刑法改革协会、美国刑事司法学会、美国犯罪学会、英国犯罪学会及澳门律政学会等。
实务经历:于1985年在上海获律师执业证书,在上海市第四律师事务所兼任律师六年,从事诉讼和非讼业务,曾参与处理重大案件和有全国性影响的事件。1987-1990年兼任《民主与法制》杂志社的社长助理和法律顾问,并任研究部主任和要案记者。1995年至1997年兼任美国甘那、何蒂斯律师事务所国际法律专家,参与重大投资谈判。1991年以来多次作为加拿大移民及难民委员会确认的专家证人参与难民案件听审。2001年受加拿大移民部指定作为专家证人参加加拿大对中国厦门远华案件嫌疑人赖昌星难民案的审判。2005年后兼任澳门仲裁协会和珠海仲裁协会仲裁员、北京市共和律师事务所高级顾问。
媒体报道:接受凤凰卫视、中国中央电视台、南方周末、南方都市报、二十一世纪经济导报、新京报、星岛日报、明报、亚洲周刊、以及加拿大中英文报刊和电台、电视台等媒体的专访和报道。2006年,被加拿大英文主流报纸《温哥华太阳报》评为不列颠哥伦比亚省“最具有影响力的百位加拿大华人”之一

Ⅵ 求论文,题为“比较英美刑法中的犯意与我国的犯罪主观方面的异同”!

所谓犯意,是指成立必不可少的罪过心理状态。比较而言,英美刑法学上的犯意(mens rea),大体上与中国刑法学中犯罪的主观方面相似。但是犯意究竟包括哪些内容,英美刑法学者的认识似乎并不统一。我们这里根据英美刑法学的传统理论,将犯意分为四项基本内容,即:意图、明知、轻率以及疏忽。

一、犯意的四项基本内容

1、意图(intention or intent)

意图通常指预见到可能发生某种结果,并希望这种结果发生的一种心理状态。一般而言,意图本身并无法律上的意义,但是当行为人在特定的意图支配下实施某种法律所限制的行为时,意图便具有了特别重要的法律意义。因为此种情况下意图与刑事责任就具有了不可分割的关系。

意图所具有的刑法意义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1)是构成故意犯罪必不可少的因素。对于任何故意犯罪来说,意图都是判断行为人之行为是否构成犯罪的重要依据,无意图即无故意犯罪。
(2)是区分不同犯罪的重要因素。意图的内涵极为复杂,不同的犯罪意图是区分此罪与彼罪的重要根据。

在刑事司法实践中,犯罪人之犯罪意图往往需要根据客观行为事实来认定。因为意图本身具有一定隐形性,而且犯罪人一般会在刑事审判中拒不承认自己具有犯罪意图。英美刑事司法时间一般认为,可以根据行为人之特定行为情况或行为情节来推定其意图。下列情况均可以作为推定行为人具有犯罪所需意图的参考:
(1)按照常人的见解,公认为行为人已经预见到其行为将会导致某种危害社会的结果;
(2)行为人理智健全,因而必然能预见到与其行为相联系的直接结果;
(3)行为人在实施其行为之前或者实施其行为的过程中,没有受到足以造成其精神紊乱的强刺激。

2、明知(knowledge)

明知不仅包括行为人实际知道事实情况,而且还包括推定行为人知道某种事实。法律认为行为人在当时特定情况下应当知道,不论行为人是否真实知道,也将其视为明知。如果一个人故意不去了解事实真相,或者对明显的应当知道故意视而不见,那么法律就会推定行为人具有明知。在刑事诉讼中,如果被告人没有“明知”有合理理由应当明知的事实,被告人对其行为引起的危害社会结果仍然应当负“明知”的责任。

关于明知的判断标准,英国刑法采取了“常人标准”说。《1997年防止侵扰法》第1条规定:“(1)不得实施下列行为:(a)侵扰他人的行为;以及(b)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构成侵扰他人的行为。(2)就本条而言,如果一个占有同样信息的理性人,认为某一行为的实施构成侵扰他人,则实施该行为的人就应当知道其行为侵扰了他人。”本法所说“占有同样信息的理性人”当然是指社会上的一般理智健全只人。

3、轻率(recklessness)

在英美刑法中,当法律使用意图一词时,是指行为人以造成某种特定结果为目的而实施其行为;当法律使用明知一词时,是指行为人对其行为结果将要出现是知晓的;而当法律使用轻率一词时,法院在案件审理中所关注的将不是行为人希望产生某种结果,也不是行为人知道某种结果将会出现,而是行为人对与其行为有关的结果的“无知”。换言之,此种情况下行为人的罪过在于:没有考虑到或者没有充分考虑到其行为的有关危险性。

英国刑法上将轻率分为:
(1)主观的轻率:是指行为人意识到其行为可能导致某种危险发生,但是行为人对此后果漠不关心。
(2)客观的轻率:则是指一个理性之人本该知道危险的存在或者将要出现而行为人却轻率地没有意识到。
二者的区别在于:在主观轻率情况下,行为人意识到了正在冒险;而客观轻率情况下,行为人作为一个理性之人本该意识到却没有意识到存在的危险或者将要出现的危险。但是应当指出的是,在两种情况下,行为人均不希望危害结果发生。

在主观轻率的案件中,起诉方必须证实被告人认识到了存在不合理的冒险行为。在客观轻率的案件中,要求证明被告人本该考虑到存在不合理冒险行为,但是被告人却没有考虑到危险存在的可能性。

4、疏忽(negligence)

法律意义上的疏忽,是指根据法律的要求,在行为人行为之时的特定情况下,一个理性的人应当注意而行为人却没有尽到法律所要求的注意义务。

疏忽与轻率具有一定联系。从历史传统的角度来看,轻率的基本含义是指在有认识的情况下进行的不正当的冒险;而疏忽则是指在无认识的情况下进行的冒险。晚近英美刑法上的疏忽的典型含义乃是:虽然被告人考虑到了是否存在危险,但是行为人得出了不存在危险或者危险性很小的错误结论或不合理结论,行为人对这一切漠然视之,实施了引起危害结果的行为。

英美刑法学者认为,成立刑法上的疏忽要满足四项基本条件,即标准的注意、违反了标准的注意、具有最接近的原因以及产生了危害或损害结果。

标准的注意,涉及每个人行为的法律责任,或者说每个人都有义务不得损害他人之利益或社会安全。这里所称标准的注意,是指普通法和制定法所要求的一个人对他人或社会负有的注意义务。

违反了标准的注意,是指行为人没有进到普通法与制定法所要求的注意义务。例如,法律并不要求路上的行人有救助陌生人的注意义务。但是一旦行为人救助陌生人,他就负有了以合理之注意行为的义务。此种情况下,如果行为人不履行必要注意义务而导致被救助的陌生人的利益损害,则有可能构成刑法上的疏忽。

最接近原因,是指行为人的行为与危害结果之间具有最接近因果关系。

产生了危害或损害后果,则是指必须是行为人的疏忽引起了事实上的实害后果,否则,即使行为人存在疏忽,也不能认定为刑法上的疏忽犯罪。

二、关于犯意的其他问题

1、转移犯意

转移犯意作为犯意认定的一项一般原则,奠基于判例法。转移犯意的犯意内容必须是行为人的行为所构成的犯罪要求的正确犯意。有两点须注意:
(1)转移犯意一般在性质相同的犯罪行为中可以认定,而在性质不同的犯罪中则很难认定;
(2)在出现转移犯意的情况时,行为人真实意图实施的犯罪没有完成,在法律有规定的情况下,对此仍然可以按照犯罪未遂认定。

2、犯意与犯罪行为须同时发生

所谓同时发生,必须是行为人之犯意或精神状态“激发”其身体行为实施了特定犯罪行为,犯意或精神状态在罪与罪之间是不可互换的。比如,A决意要谋杀B,但一直没有找到谋杀B的适当时机。一日,A驾驶汽车时意外地交通肇事致B死亡,不能认定A犯有谋杀B之罪。

3、一致性原则

所谓一致性原则,是指犯意与犯罪行为在内容上相一致,犯意应当是与相关犯罪行为相匹配的精神状态。

4、动机非犯意

动机与犯罪的成立与否没有必然联系。有时候,甚至良好的动机也可能导致犯罪。刑法上关注的动机,通常是激发行为人实施犯罪的心理情状,如为了继承祖父的财产在祖父的饮料里投毒。英美学者也认为,动机对刑罚轻重具有重要影响,具有自由裁量权的法官在量刑时往往明显偏向于具有良好动机的被告人,从而会对他们从宽量刑;而对那些具有邪恶动机的犯罪人,法官量刑时就会考虑给以较为严厉的处罚。

Ⅶ 人大刑法学的研究方向有哪些

刑法学专业介绍

一、本专业是博士学位授予点

二、专业研究方向、研究内容、培养目标
本学科点的主要研究方向:中国刑法学、国际刑法与比较刑法学、犯罪学与刑事执行法学、刑事政策学等。
(一)中国刑法学研究内容与培养目标

中国刑法学以中国刑法的发展演变历史、中国刑法基本理论、中国刑法实务、中国刑法立法、中国刑法解释等为主要研究内容,其培养目标是:为国家培养高层次的熟悉中国国情,精通中国刑法理论和实务,胜任中国刑法学教学研究以及从事中国刑法实务(刑事审判、刑事检察、刑事辩护)或刑法立法工作的专门人才。本研究方向基本情况如下:

(1) 本方向重视刑法学原理的开拓与研究,出版了《刑法专论》、《刑事责任论》、《刑罚价值论》、《犯罪构成及其关系论》、《犯罪论的比较与构建》、《中国刑法现代化研究》、《犯罪故意与犯罪过失》、《共同犯罪论》、《死刑通论》、《刑事法探究》等百余部有分量的专著,三卷本的《刑法学原理》荣获三项国家级奖励,显著地深化了我国刑法学原理的研究。(2)注意结合社会发展和司法实践研究刑法分则问题,及时推出了《破坏市场经济秩序罪研究》、《刑法分则实务研究》(三卷本)、《新型经济犯罪研究》、《中国刑法案例评论》(1-2卷)等著作,受到司法界的广泛重视。(3)学术研究坚持理论联系实际,且与立法、司法机关密切联系协作,使理论研究充满了活力与动力。(4)高层次专门人才培养体系完整,包括博士后、博士生、硕士生、国内外访问学者、高级法官等。(5)学术开拓性强,经常能够以有新意、有分量的学术论著和学术活动引导与促进全国刑法学科的发展。
本方向是新中国最早确立的刑法学科研究方向。早在1950年本方向即已开始招收研究生;1979年成为国内首批招收刑法专业硕士生单位;1984年成为全国第一个刑法专业博士学位授予单位;1988年被评为全国唯一的刑法学国家级重点学科点;1992年成为全国法学领域第一个招收博士后研究人员单位;1999年成为首批建立的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设立我国刑事法领域唯一的国家重点研究基地“中国人民大学刑事法律科学研究中心中”。本研究方向在我国刑法教学与研究等领域长期保持着开拓与领先地位,在我国刑法学界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并具有一定的国际声誉和影响。本学科的特点还在于:
(1)教学科研成果突出。在国内较早开设研究生层次的专业课,30年来主编了几乎所有种类的全国性刑法统编教材,并出版近400余部书籍、发表3000余篇论文,科研成果在全国具有广泛而重要的影响。(2)高层次人才培养成效显著。30多年来培养博士生150余人、硕士生300多人、博士后10余人、高级法官400余人,所培养的高层次专门人才已在国家政法机关和教学科研单位发挥重要作用。(3)参与国家立法、司法决策。新中国建立以来尤其是近30年来,本方向的专家学者直接参与了国家几乎所有的刑事立法工作,并参与了国家最高司法机关大量司法解释的研拟工作,为国家刑事法治建设做出了重要的贡献。(4)是中国法学会刑法学研究会名誉会长与副会长单位,在刑法学研究会中发挥了重要组织领导作用。
(二)国际刑法与比较刑法学研究内容与培养目标

本研究方向主要研究国际刑法的基本理论与国际法院的实务问题,包括国际刑事程序法的理论与实务问题,研究世界主要国家的刑法立法与刑法基本理论,为中国刑法理论和刑事司法实务提供借鉴。其培养目标是:主要培养国际刑法和比较刑法方面的高层次教学研究专门人才。本研究方向基本情况:

本方向与国外刑法学教学研究机构保持密切的合作交流关系,在国际刑法、外国刑法、比较刑法研究领域非常活跃;不仅重视对大陆法系、英美法系国家刑法的比较研究,同时密切关注祖国统一进程中我国大陆地区刑法与港澳台地区刑法的比较研究;在研究内容上,不仅关注各国刑事立法的演变,而且重视刑法理论的发展变化;在研究方法上,不仅重视第一手资料的收集、翻译和第二手资料的运用,而且积极与国外同行进行实质性的科研合作;既注重成果的积累,更重视人才的培养和队伍建设。 其特点是:
(1) 1993年10月成立了全国第一个国际刑法研究所,组织、吸收全国50余位刑法学者积极开展国际刑法与比较刑法的研究;2005年8月又成立了国内第一个外国刑法研究所,和世界上重要国家的刑法学教学研究所建立了广泛合作交流关系;(2)迄今已出版国际刑法文库10余种以及《比较刑法学研究》、《金融犯罪的全球考察》、《外国刑法原理》、《英美刑法学》、《台、港、澳刑法与大陆刑法比较研究》、《欧陆刑罚制度与刑罚价值原理》等一批重要著论著;同时还组织翻译了《刑法哲学》、《行为、规范、刑法》、《刑法总论概说》、《日本刑法总论》、《日本刑法各论》、等大量专著,以及翻译出版了两大法系15个重要国家的刑法典;(3)与英、美、法、德、日、韩等国同行就刑法国际指导原则暨经济犯罪、侵犯人身权利犯罪的国际化及对策等问题进行了合作研究,成果已在国内外产生了很大影响;(4)是国际刑法学协会副主席暨中国分会主席所在单位,在全国国际刑法学界担当了引导与组织的角色。
(三)犯罪学与刑事执行法学研究内容与培养目标

本方向是刑法科学领域重要的研究方向,与中国刑法学、外国刑法学、比较刑法学、刑事政策学等研究方向之间存在着极为密切的联系。本研究方向主要研究犯罪发生发展的规律、原因及对策,研究刑事处罚的基本理论与实务问题,培养高层次的犯罪学和刑事执行法学的教学研究人才以及从事犯罪预防和刑事处罚执行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本研究方向承担了多项国家、省部暨与国内外合作的犯罪学、刑事执行法学的科研项目,相应的研究成果理论性与操作性突出,某些研究成果(如 “北京地区外来人口犯罪研究”的最终成果)已受到政府决策部门的关注,并被作为制定有关规划或制度的主要依据。同时,本方向还是中国犯罪学研究会副会长暨常务理事、中国监狱学会副会长所在单位,在国内犯罪学与刑事执行法学研究中居于重要的地位。其具体表现:
(1)为本科生、硕士生开设犯罪学和刑事执行法学的课程,刑法专业硕士生是作为专业必修课设置的;(2)在已经入学的刑法专业硕士生中确定有志于研究犯罪学、刑事执行法学者主攻本方向;(3)进行犯罪学、刑事执行法学有关理论与实践问题的科学研究,迄今已出版《经济犯罪与犯罪变化》、《犯罪统计学》、《刑事执行法学原理》、《刑事执行法学问题研究》、《中国特色监狱制度研究》、《监狱学问题研究》、《犯罪学研究》、《刑事执行法学研究》等一批有影响的学术专著。

(四)刑事政策学研究内容与培养目标

本研究方向主要研究刑事政策的发生发展规律以及刑事政策制定与推行的基本理论和实务问题,特别注重中国刑事政策基本理论研究和如何解决中国刑事政策问题的实证研究。其培养目标是:主要培养刑事政策教学研究的高层次人才以及从事刑事政策制定和推行方面的高级专门人才。本研究方向基本情况:

刑事政策乃是整个刑事法学的灵魂,本学科点一向重视刑事政策学的研究,特别是近10年来,刑事政策学研究更是取得了显著成果,并成为本学科点的一个新的创新增长点和亮点。本学科点承担了多项与刑事政策有关的国家级或省部级重要课题,出版了《中国刑事政策研究》、《中国刑事政策报告》(1-3卷)、《和谐社会语境下的刑事和解》、《刑罚正义论》等一批有重要影响的刑事政策研究成果,其中,国家社科基金课题《中国刑事政策研究》受到原最高人民法院院长肖扬首席大法官的重要批示。本学科点也是我国较早给硕、博士生开设刑事政策学课程的教学研究单位,至今,已撰写出10余篇专门研究刑事政策的博士论文。本学科点的刑事政策学方向关注国内外刑事政策研究最新成果和发展动向,特别注重立足于中国实际探讨研究有中国特色的刑事政策问题,为国家制定和推行科学有效的刑事政策提供理论支持。2007年,本学科点在国内召开了第一次关于刑事政策的大型国际学术研讨会,现在已经与欧、亚、美地区10余国家或地区刑事政策教学研究机构建立合作交流关系。

Ⅷ 犯罪构成理论中,苏联的“四要件说”和德日的“三阶段说”哪种更适合中国国情呀

四要件旨在定罪,没有逻辑支撑,以社会危害为中心。通俗讲,维稳,统版治。定罪基础权是口供为主,忽略视频等物证。
三阶层旨在分析判断有没有罪,基础是事情还原。以逻辑为基础。体现公正。
苏联已经灭亡了。它活着也不能说他是新的事物先进科学的,有多邪恶不是非得让你体会才能知道。人,有分析判断的能力。
值得学习的国家,美国日本德国等一线国家。
法律是维护统治阶级的工具,谁是统治阶级?

热点内容
新婚姻法婚前按揭房 发布:2025-04-30 17:29:36 浏览:116
江西省水利工程条例 发布:2025-04-30 17:22:18 浏览:283
江苏省司法厅官网 发布:2025-04-30 17:13:02 浏览:525
唐嫣发律师函 发布:2025-04-30 17:12:41 浏览:306
我国民事诉讼法最新的修改是在哪一年 发布:2025-04-30 17:10:45 浏览:564
劳动法辞职延期 发布:2025-04-30 16:45:02 浏览:49
劳动和社会保障法考题 发布:2025-04-30 16:30:19 浏览:109
企业在劳动合同法实施存在的问题 发布:2025-04-30 16:27:04 浏览:719
合同法第54条的相关案例 发布:2025-04-30 16:25:40 浏览:737
山东省古树名木保护管理条例 发布:2025-04-30 16:20:51 浏览:8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