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学百科 » 什么是立法化

什么是立法化

发布时间: 2024-10-24 22:07:34

立法程序制度化、法律化有什么意义

人无完人,即使是那些直接行使立法权的人,我们不能保证每个人都能公正无私的行使权利,不能确定谁在什么时候会犯错误,所以我们需要用严格的程序保证最大限度的避免错误,这就是程序存在的必要,程序要得到切实的遵守,就必须使之成为法律,就是法律化。严格按照程序,难免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人的能力的发挥、会对效率造成一定损害,但是相对它带给我们的稳定与可预期性来说,这些损失是值得的。

② 立法是什么意思

一个梗。立法就是国家通过法定程序将国家意志制度化、法律化,创制法律规则的重要政治活动。制定、修改、废止和解释规范性法律文件的活动。现场立法来自于经济法的一场考试中,一名考生因为着急想不出来,原本难编的一条法律被通报批评。

此事被网友得知之后,变成了一个梗,就是现场立法。现在多用于形容那些不懂装懂,和考试不做准备的人。

第一,它是国家意志形成和表达的必要途径和方式。第二,掌握国家政权的阶级必须利用立法手段,来确认那些有利于自己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秩序。第三,立法者利用立法手段协调社会关系,解决社会矛盾。

第四,立法还有指导未来的预测功能。第五,立法是民主制度化、法律化的前提条件,是依法治国,建设法治国家的基础性活动。

立法解释的范围:

张明楷教授开场即对“立法解释”这个称谓表示质疑,他说,这个词本身就是有问题的,因为立法机关的解释就是法律本身,“解释具有法律效力”这也是法律规定。立法解释不存在溯及力,这一点和法律一样。

他接着介绍了目前界定的立法解释的范围,大致包括刑法中的解释性规定、刑法草案的说明、立法机关的条文解释这三个方面。张教授认为,这三点都值得商榷。

刑法中的解释性规定是刑法条文的组成部分,这种解释就是法律自身,因此不能再叫立法解释;关于刑法草案的说明也不应属于立法解释范围,这种说明实际上是关于国家机关通过的刑法,而不是草案;立法机关的条文解释表面上是全国人大常委会的立法解释。

但实际上也只是起草者的解释。因此在一定程度上,不存在立法解释。

司法解释立法化的案例

一、1984年最高人民法院与最高人民检察院联合发布的《关于当前办理经济犯罪案件中具体应用法的若干问题的解答(试行)》则可视为这种变化的一个初步体现。同年最高人民法院还发布了《关于贯彻执行<民事诉讼法(试行)>若干问题的意见》,分管辖、诉讼参加人、调解、证据、强制措施、起诉与受理、普通程序、简易程序、特别程序等13部分,计82条。在1991年《民事诉讼法》修订后,最高人民法院随即颁发了长达320条的《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意见》,条文数量比源法律的270条多出50条。更为突出的是,在《合同法》颁布以后,最高人民法院不惜用12条共17款的篇幅对该法第73条有关代位权的规定进行解释 形式的规范化与效力的准法律化则是司法解释“立法化”的又一重要表现。

二、为了更加系统、规范地进行司法解释,最高人民法院甚至在1997年专门就此发布了《关于司法解释工作的若干规定》。该规定共分17条,分别就其制定依据、司法解释权的行使主体、制定程序、各类解释文件及其适用范围、司法解释的效力及适用方式等做了具体规定。在名称上,依其性质与内容分“解释”、“规定”和“批复”三类,在形式上则采用法律、行政法规的编排体例(除了不设“编”、“章”、“节”外)。同时,该规定还对解释的生效、冲突的处理等做了详尽的规定。据此,最高人民法院2000年3月发布的《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以下简称《解释》)明确规定:“本解释自发布之日起施行,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若干问题的意见(试行)》同时废止;最高人民法院以前所作的司法解释以及与有关机关联合发布的规范性文件,凡与本解释不一致的,按本解释执行。”最高人民法院不但明确将自己所作的司法解释定位为“规范性文件”,而且将自己所作的司法解释置于检察解释之上,在事实上获得了对法律文本的最终解释权,并使这种解释获得与国家立法类似的法律效力,不但对各级法院司法裁判具有直接的法律约束力,而且成为法院裁判案件时必须优先考虑和适用的依据。

④ 法制化和法治化有何区别

第一,在构成要件和价值取向上,法制注重法律的形式特征,即统一性、普遍性、强制性和可操作性等,与法律的内容和价值取向无必然联系,而法治不仅注重法律的形式特征,更加强调法律的实质内容和价值取向,要要求明确区分好法与劣法、善法与恶法,为此,推行法治要求遵循以下原则:法律至上、尊重及保障人权、以权利为本位、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政治权力相互制衡、司法独立;
第二,在社会基础上,任何社会均可推行法制,不管是健全的还是不健全的,也不管是好的还是坏的,而真正的法治则必须要求以民主政治、市场经济和市民人本主义三位一体构成的社会结构为其基础;
第三,在实现条件上,法制仅仅体现为一系列的法律条文和保证其实施的制度实施,只要存在立法者、执法者和司法者即可,而法治所要求的实现条件则要高得多,如:民主公正的立法体制,灵活创新的法律实施机制,独立完善的法律监督体系,高素质的法律职业队伍,广泛深入的守法护法意识,等等。
法制与法治固然有诸多区别,但二者并非是绝然分离的,有着密切联系,不能简单地将法制与法治割裂开来,对立起来。法制作为法律制度的简称,相对于法治是较低层次的,处于相对静止的状态,要解决的是有法可依的问题;法治则包括立法、执法、守法、法律实施和法律监督全过程,是一个相互配合全面治理的系统工程,相对法制处于较高层次,是一个由许多运动中的状态联系成的一个使法律从观念走向现实、从精神走向物质的过程,无非是对法律制度的运用和实施,要解决的是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问题。因而,完全可以这样说,法制是法治的前提和基础,法治是法制的立足点和归宿。法制规定得好坏,关系到法治能否真正实现,统治是否实现,也关系到法制是否可以进一步得到发展和完备。
综上所述,我们既要重视法制建设,更要努力推进法治进程,从法治的高度来完善我国的立法工作。

⑤ 立法程序制度化,法律化的意义

一、立法程序制度化、法律化的意义:意味着有立法权的国家机关在严格遵版循法定权程序时才能立法,从而才能保证立法的质量。
二、相关介绍:
1、立法是国家通过法定程序将国家意志制度化、法律化,创制法律规则的重要政治活动。
2、2000年3月九届全国人大第三次会议最终通过的立法法,在总则中明确规定的中国立法基本原则有四项:一是宪法原则,二是法治原则,三是民主原则,四是科学原则。这表明,立法法草案在比较长的时间里所确定的三项立法基本原则,在草案成为正式法律的那一关键时刻有所变化。
现在,这四项基本原则,成为法律化和制度化了的中国立法的正式基本原则。
3、以立法法的诞生为标志,中国现时期的立法基本原则,就实现了由观念形态向法律化和制度化的转变。

热点内容
推动全社会自觉尊法护法学法 发布:2024-12-23 15:00:14 浏览:943
有关道德的名言名句 发布:2024-12-23 14:57:37 浏览:867
初级会计经济法基础记忆方法 发布:2024-12-23 14:51:02 浏览:697
香港大学mcl法律硕士 发布:2024-12-23 14:13:35 浏览:190
司法考试需要准备多长时间 发布:2024-12-23 14:05:39 浏览:791
离职押工资符合劳动法吗 发布:2024-12-23 13:42:30 浏览:842
博弈论对法学 发布:2024-12-23 13:19:50 浏览:933
简说民法典 发布:2024-12-23 13:10:02 浏览:29
劳动法员工请假的时间规定 发布:2024-12-23 12:59:56 浏览:87
试商法试题 发布:2024-12-23 12:46:26 浏览:6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