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学百科 » 道德的人的故事

道德的人的故事

发布时间: 2024-10-27 07:52:29

⑴ 古代人品德高尚的事例有哪些

品德高尚的人物事例裂隐有:

1、孔融让梨

孔融是东汉末年著名的文学家。他年幼时,每次和哥哥吃梨都只拿最小的。父亲问他原因,他说:“我是弟弟,年龄最小,应该吃小的。”后来,“孔融让梨”成为团结族前友爱的典故。

2、程肆穗厅门立雪

北宋时,杨时、游酢两人一起去向老师程颐求教,凑巧赶上程颐在休息,他们不忍打扰,于是静静等待老师醒来。不一会儿,屋外下起大雪,天气寒冷,等程颐一觉醒来,积雪已经有一尺深了。而“程门立雪”也成为尊敬师长的典范。

3、苏武牧羊

西汉时期,苏武奉命出使匈奴。匈奴贵族想招降苏武,多次威胁利诱,还将他流放至遥远偏僻的北海牧羊。苏武拄着代表汉朝的符节,一刻不离身,岁月流逝,节竿上缀的三层牦牛尾都落尽了。虽然历尽艰辛,他也始终不肯背叛自己的国家。

4、管鲍之交

春秋时,鲍叔牙是齐桓公的谋士,他的好友管仲曾经在齐桓公敌人的门下做事,失败后被俘虏。齐桓公让鲍叔牙做相国,他反倒大力推荐管仲。最终管仲做了相国,鲍叔牙则成为其手下,但两人依然是好朋友。这段友谊在历史上传为美谈。

5、一诺千金

秦朝末年,楚地有一个叫季布的人,性情耿直,为人侠义好助。只要是他答应过的事情,无论有多大困难,他都会设法办到。所以楚国人中广泛流传着“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的谚语。这也是“一诺千金”成语的由来,形容人重然诺、守诚信。

⑵ 20则100字品德故事

名人道德故事
1.仁智的孙叔敖
孙叔敖,春秋时期的楚国名臣。小时候的孙叔敖就是一个好孩子,他勤奋好学,尊敬长辈,孝敬母亲,很受邻里的喜爱。 有一次,孙叔敖外出玩耍,忽然看到路上爬着一条双头蛇。 他以前听别人说,谁要是看见双头蛇,谁就会死去。孙叔敖乍一 见这条蛇,心中不免一惊。他决定马上把这条双头蛇打死,不能 再让别人看见,于是他拾起路边的大石块,打死了双头蛇,并把 它深深地埋起来。 回到家里,孙叔敖闷闷不乐,饭也不吃,一个人坐在油灯前 看书发呆。 他母亲看到这孩子的情绪有
些不对头,便问道:“孩子,你 今天是怎么啦?” 孙叔敖抬头看了看母亲,摇摇头说:“没什么。”然后低下头 去,依然无精打采。 母亲伸出手,摸了摸他的额头说:“是不是生病了?” 孙叔敖再也憋不住了,一下扯住母亲的衣袖伤心地哭起来。 妈妈感到十分诧异,问道:“孩子,你到底出了什么事啊,哭得 这么伤心?” 孙叔敖边哭边说:“今天我在外面看到了一条双头蛇。听人 说,看见这种蛇的人会死去的,要是我死了,我就再也见不到时您了” 母亲边安慰他边问道:“那条蛇现在在哪里呢?” 孙叔敖边擦眼泪边回答说:“我怕再有人看见它也会死去, 就把它打死后,埋起来了。” 听了孙叔敖的话,母亲很感动,她高兴地摸着孙叔敖的头说: “好孩子,你做得对。你的心眼这么好,你一定不会死的。好人 总是有好报的。” 孙叔敖半信半疑地看着母亲,点了点头。 后来,孙叔敖长大成人,由于他的学识品德好,做了楚国的 令尹。在他还没正式上任时,老百姓就已经很依赖他了。
2.不与人争功的晏子
晏婴,又称晏子,春秋后期一位重要的政治家、思想家、外 交家。晏婴是齐国上大夫之子,齐灵公时期,晏婴继任为上大夫。 据说晏婴身材不高,其貌不扬,却以生活节俭、谦恭下士著称。 齐景公从诊断患病后,已经十几天卧床不起了。这天晚上, 他突然梦见自己与两个太阳搏斗,结果败下阵来,惊醒后竟吓出 了一身冷汗。 第二天,晏子来拜见齐景公。齐景公不无担忧地问晏子:“我 在昨夜梦见与两个太阳搏斗,我却被打败了,这是不是我要死了 的先兆呢?”晏子想了想,就建议齐景公召一个占梦人进宫,先 听听他是如何圆这个梦,然后再讲道理。齐景公于是委托晏子去 办这件事。 晏子出宫以后,立即派人用车将一个占梦人请来,占梦人问: “您我来有什么事呢?”晏子遂将齐景公做梦的情景及其担忧告 诉了占梦人,并请他进宫为之圆梦。占梦人对晏子说:“那我就 反其意对大王进行解释,您看可以吗?”晏子连忙摇头说:“那 倒不必。因为大王所患的疾病属阴,而梦中的双日属阳。一阴不 可能战胜二阳,所以这个梦正好说明大王的肾病就要痊愈了。你 进宫后,只要照这样直说就行了。” 占梦人进宫以后,齐景公问道“我梦见自己与两个太阳搏斗 却不能上取胜,这是不是预兆我要死了呢?”占梦人按照晏子的 指点回答说:“您所串的病属阴,而双日属阳,一阴当然难敌二 阳,这个梦说明您的病很快就会好了。” 齐景公听后,不觉大喜。由于放下思想包袱不,再加上合理 用药和改善饮食,不出数日,果然病就好了。为此,他决定重赏 占梦人,可是占梦人却对齐景公说:“这不是我的功劳,是晏子 教我这样说的。”齐景公又决定生赏晏子,而晏子则说:“我的话 只有由占梦人来讲才有效果;如果是我直接说出来,大王一定不 肯相信。所以,这件事应该是占梦人的功劳,而不能记在我的名 下。” 最后,齐景公同时重赏了晏子和占梦人,并且赞叹道:“晏 子不与人争功,占梦人也不隐瞒别人的智慧,这都是君子所应该 具备的可贵品质啊!”
3.宽厚待人的闵子骞
闵子骞是春秋末期鲁国人,孔子的高徒,在孔门中以德行与 颜回并称,为七十二贤人之一。他以孝为人称道,明朝编撰的《二十四孝图》,闵子骞在很小的时候,生身母亲就不幸去世了,于 是,父亲又给他娶了一个继母。 开始,后母对闵子骞还过得去,自从她连生了两个儿子以后, 对闵子骞就越来越不好了。闵子骞常常受到后母的虐待。 继母对自己的两个亲生儿子非常好,有好吃的,就偷偷地给 自己生的两个儿子吃。闵子骞不但吃不到时好的,还常常吃不饱 饭。 闵子骞是个极孝顺的孩子,他从不把自己受虐待的事跟父亲 说。马马虎虎的父亲也就不知道自己的大儿子天天在受罪。 一年冬天,后母给自己的两个新生儿子缝了用棉絮做的棉 衣,穿在身上暖暖和和的。给闵子骞穿的却是用芦花絮做的棉衣, 闵子骞浑身上下冻得直哆嗦。 一天,子骞的父亲坐着他们兄弟三人拉着的车外出去干活。 数九的天气,特别冷,西北风呼呼地刮着。闵子骞的芦花棉衣哪 儿能挡住房寒冷的西北风呢?他冻得脸色灰白,手都被冻僵了, 一点也使不上劲儿。而子骞的两个弟弟却因为拉车赶路,身上穿 得又暖和,脸上直冒热汗,脸色红扑扑的。 父亲一看,弟兄三个同样干活,弟弟们热得直冒汗,子骞却 冷得瑟瑟发抖。父亲连连夸奖两个弟弟干活卖力气,并认为子骞 一定是在耍滑偷懒。父亲一气之下,竟用鞭子抽打子骞。 不料,那鞭子抽得狠了,抽破了棉衣,棉衣里的芦花絮飞了 出来。父亲见状,这才恍然大悟。父亲学生地责备自己:“原来 子骞在受冻,我干了些什么啊?”子骞却连忙安慰父亲:“父亲 别生气,都是孩儿不好!” 回到家中,父亲把继母叫出来,指着子骞身上的芦花棉衣大 大骂她不仁不贤,不配做好孩子的长辈。继母羞得满面通红,连 连说是自己不好,请求丈夫和孩子们的宽恕。但子骞的父亲正在 气头上,还是把继母赶回了娘家。 闵子骞一看,心中十分不安,连忙跪在地上哀求父亲说:“母 亲在您身边,只有我一个人受寒冷,如果您赶母亲走,那我们兄 弟三人都将变得孤苦伶仃啊!”子骞见父亲还是不肯原谅断母, 就替继母请罪,继母听了子骞的话,羞愧极了,连连对丈夫说: “今后,我再也不对子骞那样了!” 子骞的父亲这才原谅了妻子。子骞的善良宽厚感动了继母, 从此以后,继母待子骞胜过亲生儿子。

⑶ 关于道德的中国古代名人小故事

关于道德的中国古代名人小故事:
1、《文天祥少年正气》
南宋末年著名的民族英雄文天祥少年时生活困苦,在好心人的帮助下才有机会读书。一次,文天祥被有钱的同学误会是小偷,他据理力争,不许别人践踏自己的尊严,终于证明了自己的清白,而且通过这件事,更加树立了文天祥金榜题名的志向。
2、《陈平忍辱苦读书》
陈平西汉名相,少时家贫,与哥哥相依为命,为了秉承父命,光耀门庭,不事生产,闭门读书,却为大嫂所不容,为了消弭兄嫂的矛盾,面对一再羞辱,隐忍不发,随着大嫂的变本加厉,终于忍无可忍,出走离家,欲浪迹天涯,被哥哥追回后,又不计前嫌,阻兄休嫂,在当地传为美谈。终有一老着,慕名前来,免费收徒授课,学成后,辅佐刘邦,成就了一番霸业。

基本介绍:
道,是万物万法之源,是创造一切的力量;德,是为顺应自然、社会和人类客观需要去做事的行为,不违背自然发展规律,去发展自然、发展社会,提升自己的践行方式。
道是在承载一切;德是在昭示道的一切。大道无言无形、看不见听不到摸不着,只有通过我们的思维意识去认识和感知它;而德,是道的具体实例、是道的体现,是我们能看到的心行,是我们通过感知后所进行的行为。所以,如果没有德,我们就不能如此形象地了解道的理念。这就是德与道的关系。
道德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它是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与规范。

⑷ 道德小故事100字左右不要现代,要古代的

1、孔融让梨

孔融是东汉末年著名的文学家。他年幼时,每次和哥哥一起吃梨总是拿一个最小的。

父亲问他原因,他说:“我是弟弟,年龄最小,应该吃小的。”后来,“孔融让梨”成为团结友爱的典范。

2、千里送鹅毛

唐朝时,云南一少数民族的首领派特使缅伯高向太宗贡献天鹅。在路上,缅伯高不小心让天鹅飞走了,只剩几根鹅毛,这个典故比喻礼物单薄,情意却异常浓厚。到长安后,缅伯高拜见唐太宗,奉上了鹅毛并赋诗“礼轻情意重,千里送鹅毛”。


3、许衡不食无主之梨

许衡是元代理学家。有一次他在盛夏时走路,十分口渴,遇到路边有一棵梨树,别人都争着摘梨吃,唯有许衡独自端坐。

有人问他,他说,梨树没有主人,我的心却有主人。别人所遗失的东西,即使有丝毫不合乎道义也不能接受。

4、张良拜师

张良在成为刘邦军师以前,有一天在桥上散步,碰到一个老人故意把鞋子掉到桥下,让张良把鞋捡上来给他穿上。张良照做后,老人高兴地称他孺子可教,并给他一本《太公兵法》。张良仔细研读,终于成为一代军师。

5、荀巨伯舍身救友

荀巨伯是东汉桓帝时的贤士。一次他去探望重病的朋友,恰逢胡兵围攻城。他不肯独自逃跑,甘愿用自己的性命代替朋友的性命。胡兵大受感动,率军撤回,全城得救。荀巨伯对友情的忠诚也流传千古。

⑸ 关于道德的中国古代名人小故事

01 亲尝汤药
汉文帝刘恒,汉高祖第三子,为薄太后所生。高后八年(前180)即帝位。他以仁孝之名,闻于天下,侍奉母亲从不懈怠。母亲卧病三年,他常常目不交睫, 衣不解带;母亲所服的汤药,他亲口尝过后才放心让母亲服用。他在位24年,重德治,兴礼仪,注意发展农业,使西汉社会稳定,人丁兴旺,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他与汉景帝的统治时期被誉为“文景之治”。
02 啮指痛心
曾参,字子舆,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的得意弟子,世称“曾子”,以孝著称。少年时家贫,常入山打柴。一天,家里来了客人,母亲不知所措,就用牙咬 自己的手指。曾参忽然觉得心疼,知道母亲在呼唤自己,便背着柴迅速返回家中,跪问缘故。母亲说:“有客人忽然到来,我咬手指盼你回来。”曾参于是接见客 人,以礼相待。曾参学识渊博,曾提出“吾日三省吾身”(《论语·学而》)的修养方法,相传他著述有《大学》、《孝经》等儒家经典,后世儒家尊他为“宗圣”。
03百里负米
仲由,字子路、季路,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的得意弟子,性格直率勇敢,十分孝顺。早年家中贫穷,自己常常采野菜做饭食,却从百里之外负米回家侍奉双亲。父母死后,他做了大官,奉命到楚国去,随从的车马有百乘之众,所积的粮食有万钟之多。坐在垒叠的锦褥上,吃着丰盛的筵席,他常常怀念双亲,慨叹说: “即使我想吃野菜,为父母亲去负米,哪里能够再得呢?”孔子赞扬说:“你侍奉父母,可以说是生时尽力,死后思念哪!”(《孔子家语·致思》)

热点内容
推动全社会自觉尊法护法学法 发布:2024-12-23 15:00:14 浏览:943
有关道德的名言名句 发布:2024-12-23 14:57:37 浏览:867
初级会计经济法基础记忆方法 发布:2024-12-23 14:51:02 浏览:697
香港大学mcl法律硕士 发布:2024-12-23 14:13:35 浏览:190
司法考试需要准备多长时间 发布:2024-12-23 14:05:39 浏览:791
离职押工资符合劳动法吗 发布:2024-12-23 13:42:30 浏览:842
博弈论对法学 发布:2024-12-23 13:19:50 浏览:933
简说民法典 发布:2024-12-23 13:10:02 浏览:29
劳动法员工请假的时间规定 发布:2024-12-23 12:59:56 浏览:87
试商法试题 发布:2024-12-23 12:46:26 浏览:6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