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说死亡
Ⅰ 《道德经》这本书,是怎么看待死亡的
1,道家是尊重生命的——这个是道家思想对于有关生死命题的根本,认为生命是重于一切的,而不是像儒家所提倡的“舍身取义”。但是,这并不是贪生怕死!第十三章的“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就表明只有爱惜自己生命的人,才能把天下托付给他。
4,死亡只是回去了,没什么可怕的。“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在第五十章里写到。生,就是已经出生了,死,就是回去了,这是自然的规律,没什么大不了的。要是有兴趣,可以多读读庄子,庄子对于生死的论述更加的详细。
5,别作死,顺势而为,干你该干的。道家思想,阴阳调和,曲则全,枉则直……他所倡导的“出世”“入世”是随即应变的切换,而不是被人误解的“避祸”,“怕死”。你依着道而行,审时度势而为,这样可以一切太平,“强梁者不得好死”“勇于敢则杀”,干你该干的,别作,死亡不会去找你,只是你自己不要找死而已。
Ⅱ 道德经·出生入死原文
在道德经中,生死之道被深刻探讨。据其描述,对于生命的追求,十个人中大约有十三人会经历出生,同样,面对死亡,也有十三人会面临这一历程。然而,更令人惊异的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不知不觉中往往将自己置于接近死亡的境地,这种情况约占人生的十三分之一。为什么会这样呢?原因就在于人们对于生命的过度珍视和执着,使得他们陷入了生存的困境之中。
有智慧的人懂得如何保护自己,他们在陆地行走,避开猛兽如兕虎的威胁,不会让这些猛兽有机会攻击他们,因为兕没有地方可以投掷它的角,虎没有地方可以施展其锐利的爪子。在战争中,他们能避免身披甲胄,以至于武器无处下手。为何能做到如此?就在于他们找到了避免陷入死亡境地的方法,懂得如何让生活与危险保持距离。
这个道理启示我们,真正的养生之道并非避开生死,而是要在生活中找到平衡,懂得何时何地应该谨慎,何时可以放手。通过智慧和谨慎,我们可以减少陷入危险的可能,从而更好地享受生命,而不是被生死所困扰。
(2)道德经说死亡扩展阅读
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生,动皆之死地,亦十有三。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盖闻善摄生者,陆行不遇兕虎,入军不被甲兵。兕无所投其角。虎无所搓其主爪。兵无所容其刃。夫何故?以其无死地。
Ⅲ 开悟人士 | 奥修 | 《道德经》:死亡就是命运
开悟人士 | 奥修 | 《道德经》:死亡就是命运
奥修大师在讲老子道德经之前所讲的话:
第一章 了解永恒的道
一九七五年六月二十一日
译文:
达到被动性的最极致,紧紧地守住宁静的基础。
万物形成,然后进入活动,我观照着它们退回到静止状态。就好象植物茂盛地成长,然后又回到它所长出来的根部(泥土)。
回到根部就是静止,它被称为回到一个人的命。回到一个人的命就是找到永恒的道,知道永恒的道就是成道。不知道永恒的道就会招致灾难。
原文:
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夫物芸芸,各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
死亡就是命运,它必须如此,因为它就是一切的来源,你来自死亡,也回归到死亡。生命只是两个空无之间的一个片刻,只是一只小乌在两个不存在的状态之间的飞翔。
如果死亡就是命运,而它的确是如此,那么整个生命就变成为它的一个准备或一种训练----训练成如何死得很正确、如何死得很全然。整个生命都在学习如何去死,但是不知道怎么样,有一个关于死亡的错误观念已经进入了人类的头脑,那个错误的观念认为死亡是敌人,这是所有错误观念的基础,这是人类远离永恒的法则、远离道而走入歧途的基本原因。这到底是怎么发生的?它必须被加以了解。
人类把死亡看成生命的敌人,好象死亡是要来摧毁生命的,好象死亡是反对生命的。如果你持这样的观念,那么当然你必须跟死亡抗争,然后生命就变成一种对抗死亡的努力,这样的话,你就是在跟你自己的来源抗争,你就是在跟你自己的命运抗争,你就是在跟某种将会发生的事情抗争。这整个抗争是荒谬的,因为死亡是不可避免的。
如果它是某种外在于你的东西,那么它是可以避免的,但它在你里面,你一生下来就携带着它。事实上,当你开始呼吸的时候,就在同一个片刻,你就已经开始在走向死亡。说死亡到最后才来是不正确的,它打从一开始就一直跟着你,它是你的一部分,它是你最内在的核心,它跟着你一起成长,然后有一天它走到了顶点,有一天它达到了开花。死亡的那一天并不是死亡来临的那一天,它是一种开花。在你有生之年这一段期问,死亡都一直在你里面成长,现在它已经达到了顶峰,而一旦死亡达到了顶峰,你就消失而退回到源头。
但是人类探取了一个错误的态度,那个错误的态度会产生奋斗、抗争、和暴力。一个认为死亡是反对生命的人永远无法成为非暴力的,他不可能如此,一个认为死亡是敌人的人永远无法安逸,永远无法好象在家里一样,那是不可能的。当敌人随时都在等着你,你怎么能够安逸呢?它将会跳到你身上,将你摧毁。当死亡就在角落那边等着你、当死亡的影子一直罩在你身上,你怎么能够不紧张呢?它随时都可能发生。当死亡就在那里,你怎么能够休息呢?你怎么能够放松呢?敌人是不允许你放松的。
因此人们会有紧张、焦虑、和痛苦。你越是跟死亡抗争,你就越会变得被焦虑所折磨,你一定会变成如此,那是一种自然的结果。如果你跟死亡抗争,那么你一定会遭到挫败,对于一个到最后一定会遭到挫败的人生,你怎么快乐得起来呢?你知道,不论你作任何努力,你都不可能成功地免于死亡,在内在深处你只能确定一件事,那就是死亡。在生命里,其它每一样东西都不确定,只有死亡是确定的。只有一件事可以确定,而在那个确定当中,你却有了一个敌人。你在跟那个确定的抗争,而在希望那个不确定的,这样的话,你怎么能够安静下来呢?你怎么能够放松下来呢?你怎么能够镇定下来呢?不可能。
人们来到我这里,他们说他们想要求得和平、他们想要能够生活得很安逸、他们想要宁静、他们想要放松,但是当我洞察他们的眼睛,他们的眼睛里带着对死亡的恐惧,或许他们试图要放松只是为了要能够在跟死亡抗争的时候变得更容易;或许他们试着要找到安静,好让他们在面对死亡的时候能够变得更强壮。但是如果死亡就在那里,你怎么能够放松?你怎么能够宁静?你怎么能够和平?你怎么能够安逸?如果死亡就是敌人,那么基本上整个生命就变成你的敌人,那么每一个片刻、每一个地方,那个阴影都会降临;每一个片刻,从每一个地方,死亡都会有它的回声。整个生命就变成富有敌意的,然后你会开始抗争。
整个西方头脑的观念就是要努力去生活。他们说"适者生存"或者"人生是一个奋斗",为什么它是一个奋斗呢?因为死亡被看成相反的东西,所以生命就变成一个奋斗。一旦你了解说死亡并不是相对于生命的,而是生命的一部分,是它固有的一部分,它跟生命是分不开的,一旦你把死亡接受成一个朋友,突然间就会有蜕变发生,你就被改变了,你的看法就会带着一种新的品质,如此一来就没有抗争、没有战争,你并没有在跟任何人抗争,这样的话你就能够放松,你就能够变得很安逸。唯有当死亡变成一个朋友,生命才能够变成一个朋友,这种说法听起来好象似是而非,但是它的确如此,它的似是而非只是表面上的。如果死亡就是敌人,那么在内在深处,生命也是敌人,因为生命会引导到死亡。
每一种生命的形式都会导致死亡----穷人的生命、富人的生命、成功者的生命、失败者的生命、智者的生命、愚者的生命、圣人的生命、罪人的生命,所有各种生命,不论它们是如何地不同,都会导致死亡。如果你反对死亡,你怎么能够爱你的生命?如果你反对死亡,那么你的爱只不过是一种占有,你的爱只不过是一种执着。因为反对死亡,所以你就执着于生命,但是你可以了解到,这个生命每天都在接近死亡,所以你是一定会死的,你所有的努力都会引导到死亡,因此而有焦虑的产生,你的整个人会颤抖,你生活在颤抖当中,然后你就变成暴力的和疯狂的。
西方疯子的比例比东方来得更高,那个理由很清楚,因为西方把死亡看成是和生命对立的,但是东方的观点完全不同,生和死是一体的,它们是同一个现象的两面,一旦你接受了死亡,就有很多东西会立刻被接受,事实上如果你把死亡接受成生命的一部分,那么所有的死亡都会被接受成友谊的一部分,因为基本的二分性消失了----生和死的二分性、存在和不存在的二分性消失了。如果基本的二分性消失,那么所有其它的二分性都只是表面上的,它们也会消失。突然间,你就会变得很安逸,你的眼睛就会变得很清澈,你的眼睛里面就不会有烟雾,你的知觉就会变得非常清晰,完全没有晦暗不明的地方。
——摘自奥修讲老子《道德经》
Ⅳ 道德经【25】:无论贫富贵贱,我们都逃不掉生死劫
《道德经》,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传说是春秋时期的老子所撰写,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
《道德经》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名著之一,也是除《圣经》以外被译成外国文字发布量最多的文化名著。
《道德经》第二十五章
一、原文(通行本)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廖兮,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
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
故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域中有四大,而王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二、译文
有一种浑然一体的东西,在天地形成之前就已经存在了。没有声音,也没有形体,永远不依靠外在的力量,循环往复,永不停歇,它可以算作万物的根本。
我不知道它的名字,把它叫做“道”,再勉强给它起个名字叫做“大”。它广大无边而运行不息,运行不息而伸展遥远,伸展遥远又返回本源。
所以说,道是大的,天是大的,地是大的,人也是大的。宇宙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中之一。人取法于地,地取法于天,天取法于道,道按照自己的样子来运行。
三、拓展思考
域中有四大“道、天、地、人”,相对于其它三者,人类是极其渺小的,老子为何将人类纳入宇宙四大呢?
人类作为万物灵长,不仅具有思想,而且还有发现规律、利用规律的特殊能力,这是其它物种所不具备的。
老子将人类纳入宇宙四大,是对人类自身价值的一种肯定和期许。如今,人类利用各种规律发明了火箭、飞船、卫星等来探索宇宙的奥秘,这是人类应该具备的能力。
每个人从道中而来,最终都要回到道中去。死亡对每个人来说,都是无法回避的话题。
秦始皇迷恋长生之术,想成为“长生不老”的神仙。曾经派方士徐福带领三千童男童女,乘楼船入海求仙山,后不知所终。足见始皇对死亡是何等的畏惧。
上至王侯将相,下至黎民百姓,无论贫富贵贱,每个人都逃不出“道”的生死劫。
既然逃脱不了生死劫,那么如何面对生死劫呢?
庄子的妻子去世了,庄子竟然敲打瓦缶唱起了歌,他认为人的生老病死跟春夏秋冬四季运行一样,自己呜呜的哭泣是不通达“天道”的表现,于是就停止了哭泣,鼓盆而歌。
“循环往复,永不停歇”是道的运行规律。月有阴晴圆缺,人有生老病死,这是“道”的自然法则。明白了这个道理,死亡有什么好惧怕的呢?
无论贫富贵贱,我们都逃不掉生死劫,唯有顺应天道,看淡生死,才能拥有洒脱从容的一生。
本文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