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学百科 » 立法的稳定性

立法的稳定性

发布时间: 2024-11-12 09:32:37

1. 法律的局限性有哪些

法律的局限性具体如下:
1、法律具有保守的倾向,法律的稳定性(实质上就是倾向于过去、倾向于保守)与社会生活的变革性总是产生矛盾与冲突,因而出现“时滞”问题;
2、法律具有不能适时应变的弊端,法律规范从概括性、一般性、抽象性的特点中派生出僵化的一面。因而,当面对具体个案时,就有可能成为非正义的、僵化的规则;
3、法律无法穷尽一切社会现象,因此会存在遗漏。因为立法当时不可能完全预料社会生活中可能发生的事物;法律毕竟是通过简明扼要的言词来表述社会现象的,任何语言都不是万能的,不可能包罗万象去穷尽所有的行为与事件;法律调整的范围只限于那些有必要运用国家强制力去干预的社会关系,而在社会关系中的不少方面用法律干预是不适宜的,甚至是不可能的,因而法律也不必去穷尽一切社会现象;
4、法律语言有其拙劣性,它留有许多自由裁量的余地,给适用带来标准难以统一的问题尽管法律是统一的行为尺度。但它存在许多不能作具体、确定规定的地方,这主要是需要作价值判断的规定,如涉及“适当”“必要”“正当”“合理”等词汇之外;后果归结中关于罚则幅度的规定,如“有期徒刑3年至7年”这样的规定,就需要进行自由裁量。法律推理过程中往往会离不开适用者的主观意志。因而也就渗透了适用者个人的非理性因素;
5、法律存在着从管理走向强制,从控制走向压制的潜在危险;
6、司法与行政资源的投入问题;
7、法总是十分依赖其外部条件,其作用总是容易受社会或人为因素的制约。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第三十七条 【禁业规定】因利用职业便利实施犯罪,或者实施违背职业要求的特定义务的犯罪被判处刑罚的,人民法院可以根据犯罪情况和预防再犯罪的需要,禁止其自刑罚执行完毕之日或者假释之日起从事相关职业,期限为三年至五年;被禁止从事相关职业的人违反人民法院依照前款规定作出的决定的,由公安机关依法给予处罚;情节严重的,依照本法第三百一十三条的规定定罪处罚;其他法律、行政法规对其从事相关职业另有禁止或者限制性规定的,从其规定。

2. 为什么法律要稳定

法律的稳定性,就是法律保持不变,反对法律朝令夕改。法律由三个层次构成,法律的稳定性也包括三个不同层次。

第一,法律的本质是指由一定物质生活条件所决定的统治阶级的意志。由此,法律的稳定性首先指法律本质的稳定性,它是法律稳定性中最根本的层次。同一历史类型的法律,反映同一阶级属性,因而具有质的稳定性。法律从一个历史类型进入另一种历史类型,法律就发生了本质的变化。

第二,法律权利义务是法律的内容,法律稳定性的第二层次是指法律内容的稳定性。在一定时空范围内,法律权利义务保持不变,法律具有内容稳定性。法律权利义务是法律的主干,是规范人们行为的规则。因而,一定意义上说,法律的本质只有靠法律权利义务来体现,没有权利义务,法律本质便成了虚无飘渺的东西。

第三,法律形式的稳定性。法律形式一般包括成文法、不成文法和法理等几种,其中成文法是主要的,它又包括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自治法规和国际条约等。[iii]法律形式与法律内容相对应,是法律权利义务的表现方式。它以法律内容为依托,并相对独立于法律内容。法律形式不变,从这个意义上说法律具有稳定性。从纵向上看,随着时间的推移,法律权利义务会发生变化,但是法律形式具有较强的稳定性。正因为如此,我们才可能从形式上把多种多样的法律规范性文件分成若干类别,才可以把各国法律归为法系。
保持法律的相对稳定性是法律制定的基本原则之一,这一结论是我国现行许多法理学著作的共识。[i]尽管表述不一,但都一致强调在立法中保持法律的稳定性,认为这是保持法律权威性的要求,是历史经验的总结。
应当看到,反思“文革”中法制遭到严重破坏的惨痛经历,探索新时期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的极大权威的途径,上述结论无疑具有重要的针对意义和实践价值。法律的稳定性是法律规范性的要求。法律具有对本人行为的指导作用,对他人行为的评价作用,对一般人行为的警诫作用或教育作用,对人们相互行为的预测作用,对违法者的强制作用。上述作用并不能自然地发挥,它除了有赖于法律的强制性外,还取决于法律的稳定性。如果法律朝令夕改,那么生活其间的人们就会无所适从。法律就会丧失其规范作用,国家对人们的强制就会反复无常,变成随个人左右的暴虐。
法律的稳定性是法律权威性的要求。法律是上升为国家意志的统治阶级的意志,具有国家强制性和普遍约束力,享有极大的权威。然而法律的权威,不光取决于国家的强制,还有赖于法律的稳定性。后者对法律权威有巨大的制约性。如果因人废法、徇私枉法,那么,法律就会失信于民,丧失其权威性。

法律稳定性是法律目的的要求。法律目的是维护和发展有利于统治阶级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秩序。法律保持稳定,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保持社会关系的稳定,保证社会在有秩序状态中发展变化。若法律经常变化,则社会现状的合法性处于不定状态,社会发展目标也处于不定状态。因而法律维护社会现实,提供发展蓝图的目的就会成为泡影。

总之,法律的稳定性是法律的内在属性。在我国,经历了“文革”的动乱,强调法律的稳定性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公报指出:“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法制,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具有稳定性、连续性和极大的权威性。”邓小平同志深刻指出:“必须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这是对我国法制建设经验教训的总结。

3. 立法原则什么

立法原则是指制定法律时必须遵循的基本准则和指导思想。以下是关于立法原则的具体解释:

一、明确性原则

立法应当明确清晰,法律条文的内容必须具体、明确,不能含糊其辞或模棱两可。这一原则确保了法律的预测性和适用性,使公众能够明确了解哪些行为是合法的,哪些是被禁止的。明确的法律条文有助于司法实践中的理解和执行。

二、公正性原则

立法必须秉持公平正义的原则。法律应当平等对待所有人,不偏袒任何一方。法律条款的制定应当建立在社会公共利益的基础上,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确保每个人的权利和利益得到平等保护。

三、民主性原则

立法过程应当体现民主精神,广泛吸纳社会各界的意见和建议。这意味着立法机关在制定法律时,应当通过听证、公开征求意见等方式,让公众参与到立法过程中来,确保法律能够反映社会的共同意愿和需求。

四、合理性原则

立法应当合理,符合社会发展和人民的根本利益。法律条款的制定应当建立在科学、合理的基础上,充分考虑社会的实际情况和可能的影响,确保法律的可行性和实效性。

五、稳定性原则

法律应当保持一定的稳定性,不能频繁变动。稳定的法律体系有助于维护社会秩序和公众对法律的信任。然而,在需要适应社会发展或纠正不合理规定时,立法也应当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及时进行必要的修改和完善。

总之,立法原则是指导法律制定过程的基本准则,确保法律明确、公正、民主、合理和稳定。这些原则共同构成了法律体系的基础,维护了社会的公平与正义。

4. 中国古代管理思想“法治”中的“常法”是指______

中国古代管理思想“法治”中的“常法”是指要保持法的稳定性。

法的稳定版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权:

1、法的时间效力自生效起至被废止、修正或替代前一直有效;

2、新 制定的低级规范不具有变更或废止高级规范的效力;

3、非法律规范不具有变更或废止法律规范的效力。

(4)立法的稳定性扩展阅读:

法的稳定性是相对的是法的基本属性之一形成这一特性有其特定原因法的相对稳定性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是立法、执法、司法和法学研究独立的重要的理论依据因此保持法的相对稳定性极为必要要给法的稳定以制度上的保障建立健全法律效力等级体系确保宪法的稳定性和权威性提高法律的适应性,从而保持法的相对稳定性。

法具有维护阶级统治方面的作用。主要表现在调整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的关系,调整统治阶级和同盟者之间的关系,调整统治阶级内部之间的关系。在维护社会公共利益,执行社会公共事务方面的作用。

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形成的管理思想源远流长。 我国古代的管理思想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即宏观治国的管理思想和微观治生的管理思想。

热点内容
2015最新劳动法下载 发布:2024-11-23 16:18:26 浏览:579
劳动法对调休的规定 发布:2024-11-23 15:53:56 浏览:842
出资证明书法律效力 发布:2024-11-23 15:44:13 浏览:621
民法典系列活动 发布:2024-11-23 15:14:08 浏览:728
笔迹鉴定法律效力 发布:2024-11-23 15:04:20 浏览:953
拥有地方立法权的城市 发布:2024-11-23 14:59:57 浏览:818
广州招标法律顾问 发布:2024-11-23 14:58:33 浏览:981
法院初审原告 发布:2024-11-23 14:12:02 浏览:506
婚姻法邳州律师 发布:2024-11-23 13:55:06 浏览:729
广州市安全生产管理条例 发布:2024-11-23 13:16:37 浏览:8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