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学百科 » 民众的道德

民众的道德

发布时间: 2024-11-14 03:42:04

1. 在公民道德建设方面,应怎样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重在建设,现实的伦理生活和道德风尚,应当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信念系统形成的地基和建设的主要抓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对公德发挥引导和塑造的作用,就需要以制度、法律的形式将自身固化、强化。除了制度、法律之外,还要靠教化去引导、教育民众。公民道德需要大力引导但却不宜由国家或者政府来强制供给,它需要在社会生活中内在的生发酝酿。开放性的现代社会要求开放的公民道德,亦要求社会的基本价值观念保持开放态势。
积极组织富有特色的遵德守礼、文明旅游等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道德实践活动,引导人们从身边做起、从小事做起、从点滴做起,推动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不断提高精神境界。
--围绕弘扬助人为乐精神,各地深入推进学雷锋志愿服务,大力推动志愿服务制度化,营造"我为人人 人人为我"的社会氛围;
--围绕弘扬见义勇为精神,开展各具特色的公益活动,倡导扶贫济困、慈善捐助、支教助学、义务献血等献爱心行动,传递人间真情、彰显美德善行;
--围绕弘扬诚实守信精神,开展"诚信做产品"、"百城万店讲诚信"等活动,推动诚信制度化建设,引导人们牢牢守住道德底线和法律底线;
--围绕弘扬敬业奉献精神,开展爱岗敬业教育实践活动,强化职业道德、职业规范,倡导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使忠于职守、建功立业成为人们的行动自觉;
--围绕弘扬孝老爱亲的优良品德,深化五好文明家庭和星级文明户创建,开展传承"好家风好家训"活动,促进家庭和睦、相亲相爱,让家庭建设成为社会建设、国家建设的有力基点……
针对党员干部、青少年、公众人物等践行道德模范精神的重点人群,各地还结合"三严三实"专题教育,在党政机关开展学模范、做表率主题活动;以文明校园创建为载体,引导广大青少年以道德模范为镜,踏踏实实守好公德、修好私德,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
此外,各地还将道德模范学习宣传进一步融入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行业、文明单位等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突出思想道德内涵,引导人们进行自我教育、提升道德素质,把道德建设任务真正落实到基层。

2. 怎样做到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

国无德不威,明大德是根基。道德是社会的底色,是时代的命脉,是民族的灵魂,也是国富民强的精神座标。源远流长的经典文化是道德丰厚的底蕴资源,中国人历来重视道义与责任,倡导和谐与共赢,“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大德则是优秀传统的连续,同时对现实发出了理想的呼唤。国之大德,高屋建瓴,磅礴大气,点燃着公民的道德热情,提升着民众的凝聚力,更创设了风清气正的社会环境,为实现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精神的支撑。
业无德不兴,守公德是源泉。喧嚣社会,茫茫尘世,每个人都以独立的个体存在着,同时又融入时代的洪流之中,社会坚守“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公德,与公民的日常行为息息相关。诚然,社会公德乃社会整体的成长秩序,这与每个人的心灵秩序紧密相连。公共场所,你推我搡,针锋相对;街头巷尾,熙熙攘攘,喧闹一片;商品交易,缺斤少两,欺诈蒙骗;街坊邻里,互不言语,冷漠以待……当人人以这样的面孔示众于人时,何谈社会公德?充其量不过是虚伪的“傀儡”,丑陋的一分子罢了。
人无德不立,严私德是关键。“君子以顺德,积小以高大。”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最平凡、最细微的言行最能看出一个人的品德。由此看来,以“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为价值追求,是自我实现的道德前提。古代圣人孔子曾提倡“克己复礼为仁”,“克己”即自我进行道德修养,“复礼”即建立社会规则以制约人身上的“兽性”,最后达到“仁”的最佳境界。大德善行,一切从心。崇德向善,凡人也可践行,且隐含于日常的言行举动之中。冰心曾言,创造新陆地的,往往不是滚滚的波浪,而是它底下细小的泥沙。正是如此,无数民众的道德水准,夯实社会的道德根基,筑起高耸的道德大厦。
明大德是国之旋律,守公德是众之航标,严私德是己之操守,惟有三者相辅相成,水乳交融,美丽中国才能其道大光,和光同尘,众善奉行,温暖人心,扮靓世界。

3. 儒家的德治思想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德治”是儒家管理思想的核心和最典型特征。“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既是儒家德治思想的出发点,又是它的主要内容。

4. 民风淳朴与道德是一种怎样的关系

民风淳朴是指民众生活的一种生活状态,接人待物以真诚面对、朴实、单纯、善良、爱护小孩、尊重老人、人与人之间相处和睦等等,这些都是道德的一种体现。民风淳朴在道德中是一种非常难得的道德精神。尤其是在当今这种人们满足于物质的社会情况下,民风淳朴是一种高尚的精神境界。

无论在哪个时代,善良和淳朴都是一种高贵的道德品质。无论时代怎么改变,这点是永远都不会变的,真诚纯朴是每一个人都应该有的美德。这种品德不应该被社会淘汰,每个人都应该拥有一颗善良、单纯、质朴的心,这样社会、世界才会越来越好。

5. 道德教育内容是什么

  • 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富之”、“教之”、“使民以时”等观点,提出了一系列颇具创见的关于民众道德教化的理论和方法,这对于当前我国正在实施的公民道德教育具有启迪作用;

  • 民众道德教化的前提和条件:由立“恒心”引出制“恒产”;

  • 孟子民众道德教化思想的一个基本特征是重视“心理—情感”因素对人们行为的决定作用;

  • 在孟子看来,要实现道德教化的目标,关键在于树立民众的“恒心”。孟子所谓的“恒心”,简单地说就是遵守基本伦理规范所必需的心理稳定状态;

  • 有此“恒心”,民众就能做到“不为恶”、“不犯刑”;否则民心漂浮,日常行为就极可能“放僻邪侈,无不为己”(《孟子·梁惠王上》,以下只注篇名);

  • 因此,对民众的道德教化问题可以归结为如何实现“恒心”从无到有的转化问题;

  • 孟子由此通过分析民众与其职业密切相关的心理—情感特点,考察实现这一转化的条件;

  • 孟子所谓“民”主要指农业劳动者,他们需要“恒产”或稳定的产业来维持一家的生存。孟子认为,没有“恒产”这一物质基础,空谈伦理要求,根本不会为民众所接受,因为他们“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梁惠王上》);

  • 因此,孟子得出结论说:“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惟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同上)。这就意味着道德教化的现实前提在于“制恒产”,没有“恒产”作物质基础,道德教化不可能真正进入“民心”;

  • 为了强调制“恒产”对于立“恒心”的重要性,孟子还进一步阐释了“恒产”对于道德教化的积极意义:首先,制“恒产”是“惠民”的表现,它能唤起民众的情感认同,从而树立统治者的威信;

  • 其次,孟子认为,民有“恒产”,就不会终年为生存发愁、奔波,因而才能有真正意义上的“闲暇”;

  • 这一闲暇为民众追求精神生活提供了有利条件。孟子强调:“明君制民之产……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梁惠王上》);

  • 这里,“从之也轻”所描述的正是民众消除了基本的生存忧虑,从而愿意接受引导的心理状态;

  • 民众道德教化的现实过程:从有“恒产”到有“恒心”民有“恒产”是否就能保证有“恒心”呢?孟子以性善论为根据,对此作了明确的回答。孟子认为,人都有“四心”,即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

  • “四心”是人生来就有的道德萌芽,即为善之“才”。但“四心”也可能丧失,这在民众表现为“富岁子弟多赖,凶岁子弟多暴”(《告子上》);

  • 就是说,如果没有教养,无论有无衣食之忧,民众都可能有这种表现,其原因则“非天之降才尔殊也,其所以陷溺其心者然也”(同上)。可以说,民无“恒心”的客观原因是无“恒产”,主观原因则是“陷溺其心”。因此,要使民众有“恒心”,还必须注重主观方面的培育;

  • 同时,也正因为人人都有“四心”,培养民众的“恒心”,对民众实施道德教化才是完全可能的。孟子强调,道德教化既是必要的,也是确立民众“恒心”的合理途径;

  • 而在孟子那里,道德教化的具体内容则是指在“人伦之理”的指导下,将一套伦理规范融入民众的生活习惯,转化为他们内心的行为准则,具体说就是“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梁惠王上》);

  • 值得注意的是,孟子还提出了一套实施道德教化的方法。这套方法的具体内容是:首先,与职业规律相结合,将道德教化的内容融入制“恒产”的制度。其次,“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梁惠王上》);

  • 它是“使民以时”的另一面,既要“不违农时”,又要利用“不使民”的闲暇来进行道德教化。它意味着实施道德教化应把握时机,并将经济发展和伦理建设结合起来考虑;

  • 第三,“君子之言也,不下带而道存焉”(《尽心下》),即仁义之理不离日用。因此,道德教化要落到实处,必须从日常小事入手,使其内容能指导人们的现实行动;

  • 上述方法的第一方面主要针对的是社会制度的设置。孟子主张将“政”与“教”相结合,他说:“善政得民财,善教得民心”(《尽心上》);

  • 这意味着,合理的制度应既使百姓得到实惠,又能培养百姓的规范意识。这样,伦理规范就可通过制度的实施深入到社会活动和日常生活,从而引导人们形成合乎伦理的生产和生活习惯;

  • 孟子道德教化的思想特色?跋执壑?孟子的道德教化思想有其特定历史背景和个人思想背景,就其具体内容说,无疑具有其历史的局限;

  • 但不可否认孟子的道德教化思想也包含着超越时代的合理因素,这尤其表现在其道德教化方法上;

  • 具体说,孟子的道德教化思想在方法论上对当代中国实施公民道德教育具有如下的借鉴意义;

  • 首先,经济与伦理相联系的视角。如前所述,孟子的整个道德教化思想都是围绕制“恒产”与立“恒心”及其相互关系展开的。可以说,经济伦理的视角一直贯穿在这些思想中。在现代社会,经济伦理的视角对于我们审视、思考社会道德建设问题尤为重要;

  • 从孟子对制“恒产”与立“恒心”关系的论述看,它实际上力图将“惠民”与“教民”融合为同一过程。与之相应,如果我们能在制度设计时,考虑到福利政策与社会道德建设的相互配合和有机结合,无疑能取得更好效果;

  • 孟子强调立“恒心”必须以制“恒产”为前提,同时将价值理念融入到制“恒产”当中。这一思想引申到现代社会道德建设意味着:只有创建有利于人们践行价值理念的制度环境,建立一套可供人们在实践中体验的制度,社会道德建设才能切实深入人心,从而指导人们的现实行为;

  • 其次,孟子认为道德教化的实施必须“不违农时”,同时利用“国家闲暇,及是时明其政刑”(《公孙丑上》),以此引导民众的“业余”文化生活。这一思想表明,孟子看到了道德教化的实施应考虑对象职业的特点和规律;

  • 这一点在现代道德建设中也不容忽视。其具体内容应包括:通过伦理精神与职业规范的结合,引导人们形成合乎规范的行为方式;

  • 道德宣传与职业道德教育相结合,引导人们以道德的观点审视他们熟悉的对象和行为方式。这样既易为人接受,又切实易行;

  • 最后,孟子注重从对象的心理—情感入手进行道德教化。他主张,通过制“恒产”来确立民众认同伦理规范的心理—情感基础,然后通过倡导人伦之理来逐渐改造民众的自然性情;

  • 这种方式可表述为“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它通过以“理”(道德理性)化“情”(心理—情感)、“理”寓于“情”、“情”“理”交融来提升人们的道德观念,以实现一个“合情合理”的生活世界。这种强调“合情合理”的道德教化方式可为我们的社会道德建设所借鉴。

热点内容
自考合同法的特征 发布:2024-11-21 20:50:21 浏览:851
招聘薪资具有法律效力吗 发布:2024-11-21 19:09:59 浏览:857
签名有法律效力吗 发布:2024-11-21 18:24:03 浏览:249
永远居住条例 发布:2024-11-21 17:37:27 浏览:898
建德市人民法院拍卖 发布:2024-11-21 17:20:48 浏览:584
北京市西城司法局 发布:2024-11-21 16:27:20 浏览:53
耿美女法官 发布:2024-11-21 16:08:09 浏览:878
paypal如何追求法律责任 发布:2024-11-21 15:16:39 浏览:961
上海市老年人法律服务中心址 发布:2024-11-21 14:10:27 浏览:21
律师人身安全 发布:2024-11-21 13:51:46 浏览: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