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其复道德经
⑴ 《道德经》有两句是:“致虚极,守静笃。”是什么
第十六章
致虚极,守静笃。
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
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
归根曰静,静曰复命。
复命曰常,知常曰明。
不知常,妄作凶。
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
天乃道,道乃久,殁身不殆。
理解:
当我们把所观察的事物不断的放大,就会到达虚的极点;当我们把时间停滞在极短的一瞬间,就能观察事物静态的极点。这个时候我们就可以观察事物的初始、本质、形状、变化规律等等一系列性质特点。
我们通过观察,能够认识到万物都是一齐变化而来,经过循环往复的变化,最终又会回归到其本源。回到本源状态,就是回到事物最原始的初始静态。回到这个最初始静态,就是走完了接受使命、履行使命、回复使命这一事物循环。
能够通晓事物的循环往复就是通晓规律,通晓规律就是有智慧。如果不懂这些规律而妄作妄为就会遭致灾难。所以无论做什么事都必须积累相应的足够经验。
循环往复是永恒的客观规律。如果人们能知道规律他们就会变得宽容,变得宽容就能做到客观公正,秉公执法就会被人们拥戴为王,行王权就会符合天甚至顺应道,顺应道的方法和规律是永恒的。能把永恒的道传播于世,那么即便你突然身亡,你的事迹方法也将永存于世。
注意:
同第一章,都是讲认识规律的方法。呼应第二十五章“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
注释:
致,送诣也《说文》。虚,使衰减、空、净。极,最终的、极限。守,职守。笃字本义:在自然固厚基础上加固加厚,比自然固厚更加固更加厚、夯实基础。并,一齐。
作,兴起,劳作。观,仔细看、景象。复,往来、还原。芸芸,纷杂、繁多。
命,命令、使命。复命,执行命令后回报。常,规律、恒久、经常。知,知识、知晓。
明,智慧。妄,乱也《说文》。容,仪容、容纳。公,平分也《说文》。
天,至高无上《说文》。殁字本义:死于非命(未及寿终而死)。殆,陷入困境、危险。
译文:
达到虚的极限,持守静的笃实。
万物一齐兴起,我仔细观察其往复变化。
物种纷繁众多,各自都要还原到其本源。
回归本源叫做静,静叫做执行命令后回报。
执行命令后回报叫做规律。知晓规律叫做智慧。
不了解规律,妄作妄为就会遭致凶险。
知晓规律就能容纳,能容纳就会公平公正,公平公正就能被尊为王,行王权就能像天一样;
符合天就是符合道,符合道就会长久,即便突然身死也不会灭亡。
⑵ 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
这句话出自老子所著的《道德经》第十六章,意思是要尽力使心灵的虚寂达到极点,使生活的清静达到极致。在万物的生长中观察循环往复的规律。
⑶ 《道德经》第十六章——致虚,守静,观复
致虚极,守静笃。
万物并作,吾以观复。
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是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
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
笃:纯粹。作:生长,指生命的生长。
复:循环往复。根:根源,初始本真的状态。
复命:复归本真,天命。常:即常态,守常不变,指万物生长的永恒规律。
明:了解,明了。容:宽容、包容。天:指大自然。殆:危险。
心灵空虚到极点,就会拥有清净自守的状态。人们应当用这样的心态面对世间万物的变化,这样才更容易了解“道”。
世间万物共同蓬勃发展,我从万物的发展和变化中观察其循环往复的运动规律。这样的规律不外乎从生长到死亡,再从死亡到生长。
万物纷纷芸芸,都要返回其最本初的状态,归其本源。回归本源称之为“静”,仿佛不再运动,这种寂静就是回归本源的状态。回归本源是万物发展的一种永恒的规律。能够了解这种永恒的规律才能称得上“明”,如果不能够了解这种规律而妄想胡作非为的话,就会给自己带来重大的灾难。
认识这种永恒的规律之后,通常能变得大度。只有拥有这种广阔心胸的人才能做到大公无私,大公无私才能顾全大局,进而君临天下,这就是“王”。君临天下的人才能合乎自然的规律,能够顺从合乎自然的人才能算得上得“道”。而得“道”的人,才能得到长久,并且终身不受危难的袭扰。
老子向大家说明了自己悟道的方式,就是“观复”,“观”就是观察,“复”就是万物循环往复的规律,即通过观察万物循环往复之规律来悟道。
不过呢,在进行“观复”之前,还需要一个前提条件,那就是让自己的心空虚下来,清净下来,只有保持一颗赤子之心,才能保证“观”到的东西是客观的,不带自己主观意念的自然规律。
接下来就是老子观察的结果了,他发现世间万物都要回归到原本的状态,这是一种永恒的规律,人必须了解这种规律之后才能行事,不然的话就是“凶”。
不知常,妄作,凶 。在没有找到规律之前,你怎么干都是不行的,是不能成事的,相反,还会给自己带来伤害。
找到规律,就是“明”。这样的人,能体认大道,从而洞察万物,做到包容一切,达到很高的境界。
顺道而行,则能成功;背道而行,事不能成,而且会给自己招来灾祸。做事如此,做人也如此,所谓“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大概就是这个道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