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法法最后一天
『壹』 寻找《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第一章“会计法律制度”的练习题
第一章 会计法律制度
单元测验
单选题(16小题,共16分)
1.在我国代表国家对会计工作行使职能的政府部门是( )。
A.财政部门 B.国务院 C.审计部门 D.税务部门
2.会计法律是指( )。
A.《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 B.《总会计师条例》
C.《会计基础工作规范》 D.《企业会计制度》
3.我国会计行政法规不包括( )。
A《企业财务会计报告条例》 B.《总会计师条例》
C.《会计基础工作规范》 D.《企业会计准则》
4.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的规定,有权制定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的政府部门是( )。
A. 国务院 B. 国务院财政部门
C国务院各业务主管部门 D.省级人民政府财政部门
5.根据我国有关法律规定,在公司制企业,对本单位会计工作负责的单位负责人应当是( )。
A. 董事长 B. 总经理 C.总会计师 D.会计机构负责人
6.不属于担任单位会计机构负责人(会计主管人员)的基本条件的是( )。
A. 取得会计资格证书 B. 具备会计师以上专业技术职务
C.从事会计工作3年以上 D.有主管会计工作的经历
7.会计档案由单位会计机构负责整理归档并保管一定期限后,移交单位的会计档案管理部门或指定专人继续保管( )。
A. 1年 B. 2年 C.3年 D.6个月
8.( )是会计资料形成的基础环节,它可以为了解会计资料的形成提供具体情况和有关线索。
A. 日记账 B. 总分类账 C.明细分类账 D.原始凭证
9.会计核算必须以实际发生的( )事项为依据。
A. 会计业务 B. 经济活动 C.经济业务 D.资金运动
10.( )是反映企业在某一特定时期的财务状况的会计报表。
A. 资产负债表 B. 利润表
C.现金流量表 D.所有者权益变动表
11.根据《会计档案管理办法》的规定,下列各项中不属于会计档案的有( )。
A.固定资产卡片 B. 原始凭证
C.会计档案移交清册 D.信贷计划
12.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规定的程序由国务院财政部门制定,并由部门首长签署命令予以公布的会计制度和办法属于( )。
A. 会计法律 B. 会计行政法规
C.会计规章 D.会计规范性文件
13.2006年2月15日财政部在北京发布了《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该准则自( )起施行。
A. 2006年7月1日 B. 2007年1月1日
C.2008年1月1日 D.2009年1月1日
14.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反映与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有关的所有重要交易或者事项,是( )原则的要求。
A. 相关性 B. 明晰性 C.真实性 D.重要性
15.同一企业不同时期发生的相同或相似的交易或事项,应当采用一致的会计政策,不得随意变更。确需变更的,应当在附注中说明。这是( )原则的要求。
A. 可比性 B. 及时性 C.相关性 D.实质重于形式
16.会计资料所反映的内容和结果与本单位实际发生的经济业务内容及结果相一致,表明会计资料具有( )。
A. 真实性 B. 完整性 C.可比性 D.及时性
二、多选题(17小题,共34分)
1.《会计法》规定应当办理会计手续,进行会计核算的经济业务是( )。
A. 款项和有价证券的收付 B. 财物的收发、增减和使用
C.债权债务的发生和结算 D.资本、基金的增减
2.财务会计报告应当由( )签名并盖章。
A. 单位负责人 B. 主管会计工作的负责人
C.会计机构负责人 D.出纳人员
3.出纳人员不得兼任( )的工作。
A. 固定资产账目的登记 B. 稽核
C. 会计档案保管 D.债权债务账目的登记工作
4.内部控制的基本方式是( )。
A. 组织规划控制 B. 授权批准控制
C.会计人员控制 D.实物控制
5.会计人员回避制度中规定的,需要回避的直系亲属是( )。
A. 夫妻关系 B. 直系血亲关系
C.三代以内旁系血亲 D.近姻关系
6.对各单位是否依法设置会计账簿进行监督,财政部门检查的内容包括( )。
A. 会计账簿的设置,必须符合统一的原则
B. 设置会计账簿必须规范,应符合法律、法规和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的要求
C.外资企业的会计账簿和会计报表,应当用中文书写
D.不得设置虚假的会计账簿
7.国务院财政部门可以制定并自行发布( )。
A. 会计法律 B. 会计行政法规
C.会计规章 D.会计规范性文件
8.下列属于会计规范性文件的有( )。
A.《企业会计制度》 B.《小企业会计制度》
C.《总会计师条例》 D.会计机构负责人
9.属于国家统一会计制度的有( )。
A.《企业会计制度》 B.《会计从业资格管理办法》
C.《会计档案管理办法》 D.《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
10.会计规章的效力低于( )。
A.宪法 B.法律 C.会计行政法规 D.会计分析报告
11.《会计法》第十三条规定:“( )和其他会计资料,必须符合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的规定。”
A.会计凭证 B.会计账簿
C.财务会计报告 D.会计分析报告
12.财政部门对各单位实施监督的主要事项包括( )。
A.是否依法设置会计账簿
B.从事会计工作的人员是否具备会计专业技术资格
C.会计资料是否真实、完整
D.会计核算是否符合《会计法》和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的规定
13.对会计工作的社会监督不包括( )。
A.注册会计师及其所在的会计师事务所依法对委托单位的经济活动进行审计、鉴证
B.证券监管、保险监管等部门依照有关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职责和权限,对有关单位的会计资料实施监督检查
C.单位和个人检举违反《会计法》和国家统一会计制度规定的行为
D.财政部门对单位会计人员和会计机构会计行为的监督
14.各单位是否设置会计机构,主要取决于( )。
A.单位规模的大小 B.经济业务和财务收支的繁简
C.经营管理的要求 D.上级部门的要求
15.担任会计机构负责人(会计主管人员)的,必须同时具备( )。
A.取得会计从业资格
B.具备会计师以上专业技术职务资格或者从事会计工作三年以上经历
C.取得大学本科学历 D.取得大学专科学历
16.在下列各项中,从事( )工作的人员必须取得会计从业资格,持有会计从业资格证书。
A.注册会计师 B.出纳
C.会计机构内档案管理 D.会计教学
17.设置会计工作岗位,一般可以( )。
A.一人多岗 B.一岗多人 C.多岗多人 D.一人一岗
三、判断题(10小题,共20分)
1.单位内部会计监督制度的本质是一种内部控制制度,其建立与否一般可由各单位自行决定。( )
2.所有实际发生的经济业务事项均需要进行会计记录和会计核算。( )
3.以虚假的经济业务或资料进行会计核算,是一种严重的违法行为,应当追究刑事责任。( )
4.我国的会计年度之所以采用公历制度,是为了与我国的财政、计划、统计、税务等年度保持一致。( )
5.会计机构、会计人员必须审核原始凭证,这是行政职责。( )
6.向不同的会计资料使用者提供的财务会计报告,其编制依据应当一致。( )
7.单位内部制度是指单位内部的管理控制系统。( )
8.不设置会计机构的单位应设置会计人员,但是不需要设置会计主管人员。( )
9.中、高级会计师实行考试与评审相结合制度。( )
10.所谓变造会计凭证、会计账簿及其他会计资料,是指以虚假的事项为前提编造不真实的会计凭证、会计账簿及其他会计资料。( )
四、综合题(15小题,共30分)
1.家美公司是我国某市一家外商独资企业,2011年度发生了以下事项:
①该公司平时采用英镑记账,期末使用人民币编制财务会计报表。
②由于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杰克居住在英国,为提高信息披露效率,经公司董事会研究决定,公司对外报送的财务会计报告由财务经理姜某签字、盖章后报出,不再由董事长杰克签章。
③公司从外地购买一批原材料,收到发票后,公司的经办人员李某发现发票上记载的日期有误,于是对发票的日期进行了更改,并在更改处加盖了自己的印章,作为报销凭证。
根据材料,选择下列符合题意的选项:
①该公司平时采用英镑记账,期末使用人民币编制财务会计报表。
(1)在中国境内的外商投资企业,会计记录使用的文字符合规定的是( )。
A.只能使用中文,不能使用其他文字 B.只能使用外文
C.在中文和外文中选择一种 D.使用中文,同时可以选择一种外文
(2)该企业期末编制财务会计报表应当使用( )。
A.英镑 B.人民币 C.美元 D.欧元
②由于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杰克居住在英国,为提高信息披露效率,经公司董事会研究决定,公司对外报送的财务会计报告由财务经理姜某签字、盖章后报出,不再由董事长杰克签章。
(3)公司对外报送的财务会计报告,应当签章的主体有( )。
A.单位负责人 B.会计机构负责人
C.主管会计工作的负责人 D.总会计师
(4)公司对外报送的财务会计报告,应当签章的主体在财务会计报告上签章的下列做法中,符合规定的是( )。
A.签名 B.签章 C.签名或盖章 D.签名并盖章
③公司从外地购买一批原材料,收到发票后,公司的经办人员李某发现发票上记载的日期有误,于是对发票的日期进行了更改,并在更改处加盖了自己的印章,作为报销凭证。
(5)针对公司经办人员李某更改日期的做法,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A.符合规定,原始凭证有错误的,应当由接收单位重开或更正,更正处应当加盖接收单位印章
B.不符合规定,原始凭证有错误的,应当由出具单位重开或更正,更正处应当加盖出具单位印章
C.不符合规定,应当由出具单位重开,不得在原始凭证上更正
D.不符合规定,应当由接收单位重开,不得在原始凭证上更正
2. 2012年7月,A市财政局对某企业执行《会计法》情况进行检查,发现存在如下事项:
①为充实会计科力量,公司从外地招聘了一名会计人员李某,李某持有外地的会计从业资格证书,其相关的会计从业资格业务档案尚未调入该公司所在地财政部门,经查,李某的会计从业资格业务档案调离原单位已满90天。
②为加强公司财务管理,公司聘请了张某出任公司财务总监,但在公司财务会计报告中未见张某的签章。
③为获得较高的银行资信等级,2012年初董事长王某指使财务部经理孙某虚增数笔销售收入,使公司2011年度增加资产2000万,增加净利润300万元,该事项调整得到了张某的默许,A市B会计师事务所为该企业出具了无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
④2012年6月,孙某因个人原因辞职;公司调整会计机构,决定副董事长钱某主管财会工作,张某配合其工作。
根据材料,选择下列符合题意的选项:
①为充实会计科力量,公司从外地招聘了一名会计人员李某,李某持有外地的会计从业资格证书,其相关的会计从业资格业务档案尚未调入该公司所在地财政部门,经查,李某的会计从业资格业务档案调离原单位已满90天。
(1)李某的会计从业资格证书,此时应当办理的是( )。
A.上岗注册登记 B.离岗备案 C.调转登记 D.变更登记
(2)持证人员在同一会计从业资格管理机构管辖范围内调转工作单位,且继续从事会计工作的,应当自离开原工作单位之日起( )内,填写调转登记表,持会计从业资格证书及调入单位开具的从事会计工作的证明,办理调转登记。
A.30日 B.60日 C.90日 D.180日
①为充实会计科力量,公司从外地招聘了一名会计人员李某,李某持有外地的会计从业资格证书,其相关的会计从业资格业务档案尚未调入该公司所在地财政部门,经查,李某的会计从业资格业务档案调离原单位已满90天。
②为加强公司财务管理,公司聘请了张某出任公司财务总监,但在公司财务会计报告中未见张某的签章。
③为获得较高的银行资信等级,2012年初董事长王某指使财务部经理孙某虚增数笔销售收入,使公司2011年度增加资产2000万,增加净利润300万元,该事项调整得到了张某的默许,A市B会计师事务所为该企业出具了无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
④2012年6月,孙某因个人原因辞职;公司调整会计机构,决定副董事长钱某主管财会工作,张某配合其工作。
(3)根据上述事项,该公司及其相关人员可能收到的处罚有( )。
A.吊销孙某的会计从业资格证书 B.对该公司违法行为进行通服
C.对王某处以1万元罚款,对公司处以5万元付款
D.李某未按时办理会计从业资格证书调转手续,予以公告。
②为加强公司财务管理,公司聘请了张某出任公司财务总监,但在公司财务会计报告中未见张某的签章。
(4)单位的财务会计报告,应当签名并盖章的主体有( )。
A.单位负责人 B.主管会计工作的负责人
C.会计机构负责人 D.总会计师
①为充实会计科力量,公司从外地招聘了一名会计人员李某,李某持有外地的会计从业资格证书,其相关的会计从业资格业务档案尚未调入该公司所在地财政部门,经查,李某的会计从业资格业务档案调离原单位已满90天。
②为加强公司财务管理,公司聘请了张某出任公司财务总监,但在公司财务会计报告中未见张某的签章。
③为获得较高的银行资信等级,2012年初董事长王某指使财务部经理孙某虚增数笔销售收入,使公司2011年度增加资产2000万,增加净利润300万元,该事项调整得到了张某的默许,A市B会计师事务所为该企业出具了无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
④2012年6月,孙某因个人原因辞职;公司调整会计机构,决定副董事长钱某主管财会工作,张某配合其工作。
(5)该公司对财政部门的检查情况进行了反馈,公司提出以下情况说明和理由不符合规定的是( )。
A.会计人员虽调离原单位已满60天,但未超过《会计从业资格管理办法》规定的时限,因此其调转手续符合有关手续,因不予处罚
B.公司财务会计报告上已有董事长和财务科长的签章,张某不需要签章
C.因为会计师事务所开具了无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因此公司出现的财务上的问题应由会计师事务所承担,公司董事长王某不是会计专业人士,不再承担任何责任
D.由于张某工作业绩不突出,从公司利益出发,由副董事长钱某主管财务工作符合有关规定
3. 2011年10月,某市财政局派出检查组对咸阳市某国有大型企业甲(以下简称“甲企业”)的会计工作进行检查。检查中了解到以下情况:
①2011年3月10日,甲企业收到一张由甲企业和乙企业共同负担费用支出的原始凭证,甲企业会计人员A根据该原始凭证及应承担的费用进行财务处理,并保存该原始凭证;同时应乙企业的要求将该原始凭证的复印件提供给乙企业用于账务处理。
②2011年6月10日,经会计机构负责人B批准,本厂档案管理部门的工作人员C将部分会计档案复制给丙企业。
根据材料,选择下列符合题意的选项:
①2011年3月10日,甲企业收到一张由甲企业和乙企业共同负担费用支出的原始凭证,甲企业会计人员A根据该原始凭证及应承担的费用进行财务处理,并保存该原始凭证;同时应乙企业的要求将该原始凭证的复印件提供给乙企业用于账务处理。
(1)针对会计人员A的做法,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会计人员A就此原始凭证的处理程序符合法律规定
B.《会计法》不允许一张原始凭证的支出由两个不同的单位共同负担
C. A应当依据法律规定向乙企业开具原始凭证分割单
D. A应当要求乙企业开具原始凭证分割单
(2)下列选项中,不属于原始凭证分割单包括的基本内容的有( )。
A.凭证的名称 B.填制凭证的日期
C.接受凭证单位的签章 D.填制凭证的单位名称
②2011年6月10日,经会计机构负责人B批准,本厂档案管理部门的工作人员C将部分会计档案复制给丙企业。
(3)下列关于档案室工作人员C将会计档案复制给丙企业的做法,观点正确的是( )。
A.会计档案不仅能提供查阅和复制,原件也可以直接借出
B. 不仅需要经过会计机构负责人批准,还要经过档案管理部门的负责人批准后才能查阅和复制
C. 首先要经过本单位负责人批准,在不拆散原卷册的前提下,可以提供查阅或者复制,但必须办理登记手续
D.工作人员C的做法及其处理程序符合法律规定
(4)下列有关会计档案保管期限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
A.会计档案保管期限分为永久、定期两类
B.会计档案的定期保管期限最短为5年
C.会计档案的定期保管期限最长为25年
D.会计档案的定期保管期限分为3年、5年、10年、15年和25年五类
(5)会计档案的保管期限,从( )算起。
A.会计年度终了后的第一天 B.会计年度最后一天
C.档案形成之日 D.档案移交档案部门之日
『贰』 劳动法第三十二条什么情况下可以即日生效我在试用期2个月了,工资低 待遇也不是很好 想辞职了。但是要说
第一,试用期内,劳动者需提前三日通知单位方可解除合同。所以这一条达不到即时生效的目的。
第二,如果用人单位存在以暴力、威胁或者非法限制人身自由的手段强迫劳动的,或者用人单位违章指挥、强令冒险作业危及劳动者人身安全的,可以立即解除劳动合同,不需事先告知用人单位。
第三,用人单位存在其他违法行为的,劳动者需通知单位方可解除劳动合同,如:用人单位未按照劳动合同约定提供劳动保护或者劳动条件的;未及时足额支付劳动报酬的; 未依法为劳动者缴纳社会保险费的等。
以上意见供参考。希望能帮到你!
如果能帮到你,请不要吝啬,及时打赏选满意哟……
『叁』 美国历史, 马伯里诉 麦迪逊 案 。
此案发生于1801年。起因是当时的美国总统亚当斯在其任期的最后一天午夜,突击任命了42位治安法官,但其中16人的任命状未能及时送达;继任的总统杰弗逊让国务卿麦迪逊将这16份委任状统统扔掉。其中,一位因此而没能当上法官的人叫做马伯里,由此提起了对麦迪逊的诉讼。审理该案的法官马歇尔,运用高超的法律技巧和智慧,判决该案中所援引的《1789年司法条例》第13款因违宪而被无效,从而解决了此案,并从此确立了美国最高法院有权解释宪法、裁定政府行为和国会立法行为是否违宪的制度,对美国的政治制度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1党派斗争
1800年美国总统选举是美国宪政史上极其重要的一页,其历史意义和深远影响远远超过了二百年之后戈尔与布什之间的选举大战。在这次总统选举中,由于联邦党人内讧突起,亚当斯总统败给了民主共和党候选人杰弗逊。在同时举行的国会选举中联邦党也是一败涂地。这样,联邦党不但失去了总统的宝座,同时也失去了国会的控制权。在此背景下,美国的宪政体制第一次面临着严峻的考验:国家最高权力能否根据宪法程序以非暴力的形式在不同党派之间和平交接,关系到新生的美利坚合众国的生死存亡。还好,大权在握的联邦党人以国家利益为重,没有舞刀弄枪、拒绝交权,而是采取了“合法斗争”的手段。他们利用宪法赋予总统的任命联邦法官的权力,极力争取控制不受选举直接影响的联邦司法部门,借以维持联邦党人在美国政治生活中的地位和影响,以求卷土重来。
1801年1月20日,亚当斯总统任命国务卿约翰·马歇尔出任最高法院首席大法官。参议院批准后,马歇尔于2月4日正式到职赴任,但他仍然代理国务卿职务,只是不领国务卿的薪俸。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1801年3月3日亚当斯总统任期届满为止。接着,趁新总统上台和新国会召开之前,国会中的联邦党人于1801年2月13日通过了《1801年司法条例》(“the Judiciary act of 1801”),该条例将最高法院大法官的法定人数从六名减为五名,以防止出现判决僵持的局面。但实际上,由于这项规定将从任何一位现职大法官退休或病故后才开始正式生效,所以其目的之一显然是想减少杰弗逊总统提名民主共和党人出任大法官的机会。同时,它还将联邦巡回法院由根据《1789年司法条例》(“the Judiciary act of 1789”)规定的三个增至六个,由此增加了16个联邦巡回法官的职位。这样,即将下台的“跛鸭总统”亚当斯在卸任之前可以借机安排更多的联邦党人进入联邦司法部门。两个星期之后,联邦党人控制的国会又通过了《哥伦比亚特区组织法》(“the Organic act for the district of Columbia”),正式建立首都华盛顿特区市,并授权亚当斯总统任命特区内42名治安法官(Justice of the peace),任期5年。1801年3月2日,亚当斯总统提名清一色的联邦党人出任治安法官,威廉·马伯里身列任命名单之中。第二天,即亚当斯总统卸任的当天(1801年3月3日)夜里,即将换届的参议院匆匆忙忙地批准了对42位治安法官的任命。后人把这批法官挖苦为午夜法官(midnight judges又译星夜法官)。
2告上法院
按照规定,所有治安法官的委任状应由总统签署、国务院盖印之后送出才能正式生效。当时正是新旧总统交接之际,约翰·马歇尔一面要向新国务卿交接,一面又要准备以首席大法官的身份主持新总统的宣誓就职仪式,忙得一塌糊涂、晕头转向,结果因疏忽和忙乱,竟然还有十七份委任令在马歇尔卸任之前没能及时发送出去(马歇尔在给其弟的信中承认:“我担心种种责怪将会归咎于我”,“由于极度忙乱和瓦格纳先生[马歇尔在国务院的助手]不在”致使已经签字和盖章的法官委任状未能及时送出),而马伯里恰好身列这拨倒霉蛋之中。
对于联邦党人在权力交接前夜大搞以党划线、“突击提干”的损招儿,新上任的民主共和党总统杰弗逊早已深感不满。当听说有一些联邦党人法官委任状滞留在国务院之后,他立刻命令新任国务卿詹姆斯·麦迪逊扣押了这批委任状,并示意麦迪逊将它们“如同办公室的废纸、垃圾一样处理掉”。
接着,针对联邦党人国会在换届前夜的立法,民主共和党人控制的新国会针锋相对,以牙还牙,于1802年3月8日通过了《1802年司法条例》(judiciary act of 1802),废除了《1801年司法条例》中增设联邦巡回法院的规定,砸了16位新任联邦法官的饭碗。
不过,新国会并没有撤销任命42名治安法官的《哥伦比亚特区组织法》。为了防止联邦党人控制的最高法院挑战新国会通过的法案,国会采取重新安排最高法院开庭日期的办法,改一年两次开庭为一次开庭,使最高法院从1801年12月到1803年2月期间暂时关闭,时间长达14个月之久。当最高法院再次开庭时,已经是1803年2月了。
马伯里虽然家财万贯,但对治安法官这个七品芝麻官却情有独钟,就这样不明不白地丢失了法官职位,他觉得实在是太冤,非要讨个说法不可。于是,马伯里拉上另外三位同病相怜的难兄难弟,聘请曾任亚当斯总统内阁总检察长(attorney general,总检察长现在一般译为司法部长。这个职位虽然是1789年建立的,但当时只是一个非全职的内阁职位,直到威廉·怀特任职期间才成为全职位置——即使这样他仍然是光杆儿司令一个,因为司法部[Justice department]要到1870年才建立,只有到这时才可以称司法部长)的查尔斯·李(Charles Lee)为律师,一张状纸把国务卿麦迪逊告到了最高法院。他们要求最高法院下达执行令(原文为拉丁文writ of mandamus,也译训令状,在英美普通法中指有管辖权的法官对下级法院、政府官员、机构、法人或个人下达的要求其履行法定职责行为的命令),命令麦迪逊按法律程序交出委任状,以便自己能走马上任。控方律师起诉的根据源自《1789年司法条例》(the judiciary act of 1789)第13款d条中的规定:联邦最高法院在法律原则和惯例保证的案件中,有权向任何在合众国的权威下被任命的法庭或公职官员(persons holding office)下达执行令状。
麦迪逊一看对手来头不小,便来了个兵来将挡、旗鼓相当,请杰弗逊总统内阁总检察长莱维·林肯(Levi Lincoln)出任自己的辩护律师。这位林肯先生真不愧是现职总检察长,办案派头十足,接了案子以后竟然连法院都懒得去,只是写了一份书面争辩送交最高法院,声称马伯里诉麦迪逊(Marbury v. Madison)案是一个涉及党派权力斗争的政治问题,跟法律压根儿就不沾边,最高法院管不着这种根本就扯不清楚的党派斗争。
接到控方律师的起诉状和辩方律师寄来的书面争辩后,马歇尔大法官以最高法院的名义致函国务卿麦迪逊,要求他解释扣押委任状的原因。谁料想,麦迪逊对马歇尔的信函根本就不予理睬。在当时的法律和历史环境下,麦迪逊这种目中无人、无法无天的行为是件稀松平常的事,因为联邦最高法院当时实在是一个缺乏权威的司法机构。制宪先贤汉密尔顿(Alexander Hamilton)曾评论说:“司法部门既无军权,又无财权,不能支配社会力量与财富,不能采取任何主动行动”,是“分立的三权中最弱的一个”。1789年生效的美国宪法虽然规定了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和制衡的格局,但这部宪法以及后来增添的宪法修正案,对于宪法最终解释权的归属问题从未做出任何明确规定。这部宪法没有赋予最高法院向最高行政当局和国家立法机构指手画脚、发号施令的特权,更别提强令总统、国务卿以及国会服从最高法院的判决了。
从宪政理论角度看,按照欧洲思想家洛克(John Locke)、孟德斯鸠(Charles Louis de Secondat Moutedquieu)、卢梭关于限权政府、分权制衡、主权在民的宪法和制度设计原则,行政权、立法权和司法权的职能和权限应当严格区分,相互独立,彼此之间“井水不犯河水”。另外,在分立的三权之中,如果一定要判定哪一权处于更优越的地位,那显然应是拥有民意基础的立法权,无论如何也轮不到非民选的司法部门占据至高无上、一锤定音的权威地位。
这样,马伯里诉麦迪逊一案实际上使马歇尔大法官陷入了一种左右为难、必输无疑的两难困境。他当然可以正式签发一项执行令,命令麦迪逊按照法律程序发出委任状。但麦迪逊有总统兼美军总司令杰弗逊撑腰,他完全可能对最高法院下达的执行令置若罔闻。既无钱又无剑的最高法院若向麦迪逊国务卿强行发号施令却又被置之不理,只会让世人笑掉大牙,进一步削弱最高法院的司法权威。可是,如果马歇尔拒绝马伯里合理的诉讼要求,那就等于主动认输,承认最高法院缺乏权威,无法挑战行政部门高官目无法纪的举动,不仅愧对同一阵营中的联邦党人战友,而且使最高法院颜面扫地。
审,还是不审,成为一个令马歇尔极为头疼的大难题。经过半个多月的苦思冥想,他终于琢磨出了一个两全其美的绝妙判决,令后人拍案称奇,赞不绝口。马歇尔的判决既表现出司法部门的独有权威,又避免与行政当局和国会迎头相撞、直接冲突,为确立司法审查(Judicial review)这个分权与制衡体制中的重要权力奠定了基石。
3审查原则
马伯里若要从基层法院一级一级地上诉到最高法院,耗时太久,他只好撤回了起诉。
从表面上看,联邦党人马伯里没当成法官,麦迪逊国务卿也没送出扣押的法官委任令,马歇尔似乎输了这个官司。但实际上,马歇尔是此案真正的大赢家。
首先,马歇尔通过此案向国家立法机构国会宣布:不仅宪法高于一切法律,而且判定法律本身是否符合宪法这个至关重要的权力也与立法部门无关。换句话说,立法机构不得随意立法,只有最高法院才是一切与法律有关问题的最终仲裁者。
其次,马歇尔通过此案向国家最高行政部门宣布:宪法的最终解释权属于司法部门。因此,司法部门有权判定行政当局的行为和行政命令是否违宪,有权对行政当局的违宪行为和命令予以制裁。这样,虽然宪法规定任何法律都应由国会和总统决定和通过,但最高法院拥有解释法律的最终权力,有权判定法律是否违宪。而最高法院的裁决一经做出即成为终审裁决和宪法惯例,政府各部门和各州必须遵守。所以,最高法院不仅拥有了司法审查权,而且在某种意义上拥有了“最终立法权”。美国学者梅森(Alpheus T. Mason)认为,与英国王权相比,美国最高法院不仅仅是权威的象征,而且手握实权,“它能使国会、总统、州长以及立法者俯首就范”。
马歇尔的高明之处在于,从表面上看他因为宣布《1789年司法条例》第13款因违宪而被取消的做法是对最高法院自身权限的限制,所以国会找不出任何借口与最高法院对抗,也没有任何理由弹劾最高法院大法官。另外,马歇尔虽然宣布司法部门有权判定行政当局的行为是否违宪,但他并没有向麦迪逊国务卿发出执行令,只是建议马伯里去下级法院控告麦迪逊。这样,行政当局同样找不出任何借口与最高法院过不去,也根本无法挑战马歇尔大法官的裁决。实际上,杰弗逊等民主共和党人已经有所准备,即便是最高法院下了执行令他们也不会执行。但马歇尔在为马伯里正名争气的同时,避开了民主共和党人所设的陷阱,把判决转向法律与宪法孰重孰轻这一根本性问题。
美国的法律体系是成文法与案例法的结合,既然立法和行政部门无法推翻最高法院对马伯里案的判决,那么,按照英美普通法系遵循先例(stare decisis)的原则,此判决将作为宪法惯例被后人永远引用。据统计,在最高法院以后的判决中,马伯里案高居被引用的案例之首,达数百次之多。
根据这一经典案例逐渐确立的联邦法院司法审查权包括相当丰富的内容:第一,联邦法院是联邦立法和行政部门立法和行为合宪性的最终裁定者;第二,联邦法院是州立法机关和行政部门立法和行为合宪性的最终裁定者;第三,联邦法院,特别是联邦最高法院,有权审查州法院的刑事与民事程序法规,以确定这些程序法规是否符合联邦宪法的要求。
通过对马伯里案的裁决,马歇尔一方面加强了联邦司法部门与其他两个政府部门相抗衡的地位,使司法部门开始与立法和行政两部门鼎足而立,另一方面增强了联邦最高法院作为一个政府机构的威望与声誉,使最高法院成为宪法的最终解释者。一百多年之后,美国最高法院大法官卡多佐(Benjamin N. Cardozo)赞叹道:“马歇尔在美国宪法上深深地烙下了他的思想印记。我们的宪法性法律之所以具有今天的形式,就是因为马歇尔在它尚有弹性和可塑性之时以自己强烈的信念之烈焰锻炼了它。”马歇尔传记的作者史密斯(Jean E. Smith)赞扬说:“如果说乔治·华盛顿创建了美国,约翰·马歇尔则确定了美国的制度。”
马伯里诉麦迪逊案收场后,杰弗逊总统极为恼火。在杰弗逊看来,行政、立法与司法部门之间应当是一种三权分立、平起平坐的关系,凭啥司法部门要凭借司法审查权高人一等呢?杰弗逊认为:“宪法没有赋予法官替执法部门决策的权力,就像执法部门无权为法官作决定一样。在各自负责的领域,两个机构彼此平等独立”。“宪法欲使政府各协作部门之间相互制衡。但是,如果授权法官决定法律是否违反宪法,使法官不仅在司法部门的地盘自行其是,而且还在立法和执法部门的行动范围独断专行,那将使司法部门成为一个专制暴虐的机构”。
杰弗逊总统的担忧在很大程度上是基于政治现实的考虑。如果联邦党人控制下的最高法院一而再、再而三地利用司法审查权推翻民主共和党国会制定通过的重要法律,那么,美国的分权制衡体制就会因党派斗争而陷入瘫痪。即使国会能够启动宪法程序弹劾最高法院大法官,但结果将是彻底削弱最高法院的政治地位和司法权威。无论发生何种情况,一场宪法危机似乎已在劫难逃。
然而,政治的奥秘在于妥协。尽管杰弗逊总统忧心忡忡,但出乎意外的是,在马歇尔大法官领导之下,联邦最高法院自我约束,见好就收,并没有单纯从党派利益出发利用司法审查权与杰弗逊总统和民主共和党人死拼硬抗,频繁地否决新国会的立法,使最高法院成为“专制暴虐的机构”。1803年3月2日,即马伯里案结束六天之后,在审理Stuart v. Laird案时,联邦党人控制下的最高法院妥协退让,承认了《1802年司法条例》的合宪性。更为重要的是,在马伯里案之后的30余年中,马歇尔法院再也没动用过司法审查权。而杰弗逊在8年任期内也表现出大局为重和超越党派分歧的宪政精神,保留了联邦党人在加强联邦权威方面的主要建树。
一些美国宪法学者认为,马歇尔对马伯里案的绝妙判决实际上只是当时党派斗争的产物,它在当年并未产生任何实际法律效力,其作用只是为司法机构今后审查国会立法的合宪性奠定了基础。此外,这个判决也有一个非常明显的自相矛盾之处,因为马歇尔断案的法律根据是最高法院对此案没有初审权,既然如此,他根本就不应做出任何判决,而是应当依法把案子打回到有管辖权的联邦地方法院。可是,马歇尔大法官并没有这样做,他一方面根据《1789年司法条例》第13款接受此案,另一方面又以它与宪法冲突为由宣布它违宪。不过,马歇尔似乎可以辩解说他接受此案时并不知道无权审理,无权审理只是后来在审理过程中获得的一个新认识。还有,马歇尔是这个案子缘起的当事人之一,理应回避,但他却没有这样做。(美国在立宪建国之初法律法规很不完善,比如,1801年2月4日至1801年3月3日期间,马歇尔作为地位仅次于总统、副总统的第三号行政首脑却兼任联邦最高法院首席大法官,显然违反了分权制衡原则。相比之下,在马伯里案中马歇尔身为当事人却没回避,只不过是小事一桩。)这个在很大程度上是出于党派斗争需要的司法判决,后来却成为美国宪政历程的里程碑。
1789年生效的美国宪法一直被后人誉为人类政治制度设计的伟大典范,恩泽绵远,千古流芳。其实这种评价好像有点儿过高了。原因在于,在宪法最终解释权问题上,实际上就是在涉及三权分立与制衡这个具有美国特色的国家宪政制度,以及究竟是权大还是法大这一宪政法治的基本原则问题上,1789年宪法并无开创性建树。由于历史的局限,这部宪法没有明确规定最高法院拥有司法审查权,结果使司法在三权中处于最弱的一方,使三权分立与制衡制度形同虚设。按照这种宪法设计,缺乏权威的联邦最高法院实际上可有可无,比如在马伯里案中,国务卿麦迪逊对最高法院让他解释扣押任命公文原因的信函干脆就懒得搭理。
但在美国宪法的条款中实际上可以引申出最高法院拥有宪法解释权的原则,在美国宪法之父的理论探索中也有关于最高法院应当拥有司法审查权的论述。美国宪法第3条第2款规定,最高法院的权限之一是受理涉及宪法和联邦法律的纠纷。既然是涉及宪法的纠纷,最高法院在裁定时显然要阐明它对宪法的解释。在《联邦党人文集》第78篇,制宪先贤汉密尔顿指出:“解释法律乃是法院的正当与特有的职责,而宪法事实上是亦应被法官看作是根本大法,所以对于宪法以及立法机关制定的任何法律的解释权应属于法院。如果二者之间出现不可调和的分歧,自以效力及作用较大之法为准,亦即:宪法与法律相较,以宪法为准。”在汉密尔顿看来,立法机关必须受到一定的限制和约束,“此类限制须通过法院执行,因而法院必须有宣布违反宪法明文规定的立法为无效之权。”所以,马歇尔的判决有相当坚实的根据。
但是,马歇尔在判决书中,对于为什么非民选的最高法院却有权力宣布代表人民的国会所制定的法律违宪这个重要问题并未从宪法理论上给予令人信服的解释。然而,制度创新的基础并非尽善尽美的宪政理论或立法。在英美普通法系中,法规或制度的演变和创新主要是基于司法实践以及司法经验和惯例的积累和发展。议会立法形成的法律只是法律的一部分,大量的法律是由法院的判例构成。实际上,在立法过程中,普通法系国家的法院和法官在事实上早已占据和扮演了极为重要的地位和角色。这种制定和解释法律的习惯和传统,对美国司法审查制度的形成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应当指出的是,美国在殖民地时期和独立初期受英国枢密院审查北美殖民地立法的司法判例的影响,州一级的法院已出现了一些类似司法审查制度的判例。1786年Rhode Island的Trvett v. Meeden案,就是其中最著名的一个案例。此案的基本情况为,Rhode Island州议会立法规定纸币为合法货币,但州最高法院法官认为该法案“不得人心并违反州宪法”(repugnant and unconstitutional),使其最终失去了法律效力。
由于英国普通法传统对北美殖民地的深厚影响,由于宪法之父的杰出思想,以及当时和后来的美国政治家们对政治规则的尊重以及善于妥协让步的特点,加上马歇尔大法官在司法实践中超乎寻常的智慧和努力,在宪政法治的历史进程中,美国最高法院逐渐成为分权制衡体制中举足轻重的关键角色,使美国政治制度真正具有了三权分立、相互制衡的特点,使司法审查制度成为美国宪政体制有别于英、法等西方民主国家政治制度的一个重要特点,而且成为美国宪政法治的基石。
二百年后的今天,在美国最高法院的院史博物馆中,唯有马歇尔大法官一人享有全身铜像的特殊待遇。在九位大法官专用餐厅的墙壁上,则并列悬挂着马伯里和麦迪逊二人的画像。
2000年的美国总统选举最后出现了最高法院大法官“选”总统的奇特局面。民主党总统候选人戈尔(Al Gore)尽管心里一百个不服气,背后又有赢得多数普选选票的民意撑腰,但表面上也不得不表示完全尊重和服从最高法院的权威,老老实实地宣布竞选失败。
若不是当年马歇尔大法官在马伯里诉麦迪逊一案中令人称奇的绝妙判决,恐怕就不会有今天最高法院至高无上的权威,戈尔和布什各自的拥护者没准儿已在白宫前面真刀真枪地开打了。
4绝妙判决
1803年2月24日,最高法官以5比0的票数(William Cushing大法官因病未参加投票)对马伯里诉麦迪逊案作出裁决。首席大法官马歇尔主持宣布了法院判决书。
马歇尔在判决中首先提出了三个问题:第一,申诉人马伯里是否有权利得到他所要求的委任状?第二,如果申诉人有这个权利,而且这一权利受到侵犯时,政府是否应该为他提供法律救济?第三,如果政府应该为申诉人提供法律救济,是否是该由最高法院来下达执行令,要求国务卿麦迪逊将委任状派发给马伯里?
对于第一个问题,马歇尔指出:“本院认为,委任状一经总统签署,任命即为作出;一经国务卿加盖合众国国玺,委任状即为完成”。“既然马伯里先生的委任状已由由总统签署,并且由国务卿加盖了国玺,那么,他就已经被任命了;因为创设该职位的法律赋予该官员任职5年,不受行政机关干预的权利,所以,这项任命是不可撤销的,而且赋予该官员各项法律上的权利,受到国家法律的保护”。马歇尔的结论是:“拒发他的委任状,在本法院看来不是法律所授权的行为,而是侵犯了所赋予的法律权利”。所以,马伯里案是一个法律问题,不是政治问题。
对于第二个问题,马歇尔的回答也是肯定的。他论证说:“每一个人受到侵害时都有权要求法律的保护,政府的一个首要责任就是提供这种保护。合众国政府被宣称为法治政府,而非人治政府。如果它的法律对于侵犯所赋予的法律权利不提供救济,它当然就不值得这个高尚的称号。”马歇尔甚至上纲上线说:“如果要除去我们国家法律制度的这个耻辱,就必须从本案的特殊性上做起”。
那么,按照这个思路和逻辑继续推论下去的话,在回答第三个问题时马歇尔似乎理所当然地就该宣布应由最高法院向国务卿麦迪逊下达强制执行令,让马伯里官复原职、走马上任。可是,马歇尔在此突然一转,他引证宪法第3条第2款说:“涉及大使、其他使节和领事以及以州为一方当事人的一切案件,最高法院具有原始管辖权(original jurisdiction)。对上述以外的所有其他案件,最高法院具有上诉管辖权。”
如果把马歇尔的上述引证换成一句通俗易懂、直截了当的大白话,那就是说,马伯里诉麦迪逊案的当事人既非外国使节,也不是州政府的代表,所以最高法院对这类小民告官府的案子没有初审权。马伯里告状告错地儿了。按照宪法规定的管辖权限,马伯里应当去联邦地方法院去控告麦迪逊。如果此案最终从地方法院逐级上诉到最高法院,那时最高法院才有权开庭审理。
可是,富商马伯里高薪聘请的律师、前任联邦总检察长查尔斯·李并非不懂诉讼程序的外行,他之所以一开始就把马伯里的起诉状直接递到了联邦最高法院,依据的是国会1789年9月通过的《1789年司法条例》第13款。
针对这个问题,马歇尔解释说:《1789年司法条例》第13款是与宪法相互冲突的,因为它在规定最高法院有权向政府官员发出执行令时,实际上是扩大了宪法明文规定的最高法院司法管辖权限。如果最高法院执行《1789年司法条例》第13款,那就等于公开承认国会可以任意扩大宪法明确授予最高法院的权力。
马歇尔认为,此案的关键性问题在于“是由宪法控制任何与其不符的立法,还是立法机构可以通过一项寻常法律来改变宪法。在这两种选择之间没有中间道路。宪法或者是至高无上、不能被普通方式改变的法律,或者它与普通法律处于同一水准,可以当立法机构高兴时被改变。如果是前者,那么与宪法相互冲突的立法法案就不是法律;如果是后者,那么成文宪法就成为人们的荒谬企图,被用来限制一种本质上不可限制的权力。”话说到此,宪法的神圣性已呼之欲出。
接着,马歇尔趁热打铁抛出了最后的杀手锏。他斩钉截铁地指出:“宪法构成国家的根本法和最高的法律”,“违反宪法的法律是无效的”,“断定什么是法律显然是司法部门的职权和责任”。如果法官不承担起维护宪法的责任,就违背了立法机构所规定的就职宣誓,“规定或从事这种宣誓也同样成为犯罪。”
据此,马歇尔正式宣布:《1789年司法条例》第13款因违宪而被取消。这是美国最高法院历史上第一次宣布联邦法律违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