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的本义
❶ 古文中的“德”指的是什么
古文中的“德”是指,一个人的修为、品德,情操等等品质方面的特性,古人常用“德高望重”、德才兼备来形容一个品德高尚,修行崇高的人.一个真正有德的人,是表现在很多方面的,首先,在古代,君臣之礼,尊老爱幼,等什么纲常...
“德”字的本义是“道德”或“品行”. 从“道德”又可以引申为“恩德”. 由名词变为动词,则指“感激”、“恩惠“. 详细词义:【动】 (形声.从彳(chì),惪(dé)声.从「彳」,表示与行走有关.本义:登高,攀登) [1]同本义 ,道德德,升也.──《说文》 君子德车.──《易·剥》虞本.按,与剥庐对文.登也,升.君子以顺德,亦本字. [2]感激 然则德我乎.──《左传·成公三年》 [3]通「得」.取得,获得 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老子·四十九章》 是故用财不费,民德不劳.──《墨子·节用上》 德dé 【名】 [4]道德,品行 德,德行.──《篇海类编》 德行,内外之称,在心为德,施之为行.──《周礼·地官》注 德何如可以王矣?──《孟子·梁惠王上》 六三德.正直、刚克、柔克也.──《书·洪范》.注:「至德,敏德,孝德也.」 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三国志·诸葛亮传》 无德不贵,无能不官.──《荀子·王制》 又如:德薄(德行浅薄);德望(品德与名誉);德器(德行器量);德被四方(品德高尚,满布天下);德薄望浅(谦词.品德低下,名望轻微);德门(能恪遵礼教道德的人家);德誉(道德声誉);德馨(道德芳馨);德艺(道德与才艺);德操(道德操行) [5]恩惠;恩德 是不敢倍德畔施.──《战国策·秦策》.注:「恩也.」 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史记·项羽本纪》 又如:德施(恩惠;恩泽);德惠(德泽恩惠) [6]仁爱;善行.如:德意(善意);德政(良好的政治措施或政绩);德法(儒家谓合乎仁德的礼法);德厚(仁厚) [7]心意.如:同心同德 [8]福 [9]人们共同生活及行为的准则和规范,品行,品质:美~.品~.公~.~行.道~.~性.~育(以一定的社会要求,进行思想的、政治的和道德的教育).~才兼备.度~量力.~高望重. [10]心意,信念:一心一~. [11]恩惠:~施.~泽(德化和恩惠).~惠.感恩戴~.
❷ 道与德及道德的本义是什么
道的解释 1. 路,方向,途径;2. 指法则、规律;3. 学术或宗教的思想体系;4. 方法,办法,技术;5. 指“道家”(中国春秋战国时期的一个学派);6. 指“道教”(中国主要宗教之一,);7. 指某些反动迷信组织;8. 说,讲;9. 用语言表示情意;10. 线条;11. 中国历史上行政区域的名称。唐代相当于现在的省,清代和民国初年在省以下设“道”;12. 某些国家行政区域的名称。13. 量词。14. 计量单位。
德的解释 1. 人们共同生活及行为的准则和规范,品行,品质;2. 心意,信念;3. 恩惠;4. 姓。
道德是人本能的东西,更是后天养成的合乎行为规范和准则的东西。它是社会生活环境中的意识形态之一,它是做人做事和成人成事的底线。它要求我们且帮助我们,并在生活中自觉自我地约束着我们。
❸ 道德两字在说文解字中的解释是什么
说文解字话“道德”
我们知道,汉字,它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汉字以其独特的形式,记载和传承着中华几千年的文明。因此,当我们知道一个汉字的来龙去脉,当我们知道为什么这个结构叫这个字的时候,对于这个字的理解就会更深一步。比如“道、德”二字,是大家最熟悉不过的,从文字学的角度看,有几个人能说清楚它们的本义呢?如果连其本义就说不清,哪还能正确理解它们那不断发展的引申义呢?看来,如果我们想下功夫研究一个字或词的意义,还真有必要从文字学的角度追根溯源一番。那就让我们先从“道”与“德”二字谈起吧!
“道 dào”,即道路。现今供车马通行之路都可以称为道路。然而,古代的“道 ”则指有别于小路的大道。甲骨文的“道”字“从行从止”,用十字大路和一只脚来表示行走之路。金文的“道”字,演变为“从行从首”。这是说,“道 ”在此时,已指那种直通大路,很远之处可以看清楚人的面目的宽广大路。小篆的“道”字,承接第二款的金文,成为一个“从辵从首”的会意字,楷书缘此而写作“道”。
《诗·商颂·玄鸟》:“邦畿千里,维民所止。肇域彼四海,四海来假”。记载了商周时期交通大发展,远在千里之外的诸方国,已经融并在以商周王国为中心的文化共同体之中的情景。两周时期,为了使各地封建诸侯与王室保持密切联系,更为了适应兵车战争的特点,在全国修筑了“其平如砥,其直如矢”的“道”,即称之为“周行”、“周道”者。这就是“道”字构形发生演变的缘由。
“道”的本义为大路,即“康庄大道”。其词义,由道路的通达,又引申为方向、途径,如“志同道合”一词。由循行、通达之义,又引申为“道理”,即探究事理的原则、标准。又由道理、标准引申出“道德”之义。又引申指主张及方法,如“门道、医道、道行”等;又转指述说,如“道谢、一语道破”等。
“道”又指“道家”,乃先秦诸子百家之一。又指“道教”,乃东汉末年张道陵所立,奉老聃(dán)为教主。
“德dé”,这是一个会意字。甲骨文“德”字中的“ ”形符号,表示道路;“
”则表示用眼睛直视前望。两形会意,表示目不斜视,双脚不偏离道路,直达目标。金文的“德”字在“直”下又添加了一个“心”的象形图案,强调了不仅要按目光直视,走通行大路的准则去“行”,而且必须这样去“想”。小篆秉承金文,楷书缘此写作“德”。
“德”的字面中,含有正直、公开以及去行、去想四层意义。从“德”字的构形来分析,这里已包含有禁忌:不去想、不去做那些走小路、抄近路的投机行为。
“德”用作动词,则指恩惠,如《左传·成公三年》:“然则德我乎?”现代汉语中,则有“感恩戴德”、“德被四海”等。
“道”和“德”的引申义不止以上这些。比如,“道”的引申义还有:
(1)宇宙万物的本原、本体曰道。如《老子》“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
(2)仁义礼乐称为道。如《论语·阳货》“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
(3)善事、美德曰道。如《论语·公冶长》“子谓子产,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
(4)有德行者曰道。如《论语·颜渊》“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
(5)施行、实施曰道。如《荀子·议兵》“必道吾所明,勿道吾所疑。”
(6)僧侣曰道。如《南史·梁武帝纪》“道俗五万余人”。
“德”的引申义还有:
(1)善道曰德。如《论语·里仁》“君子怀德,小人怀土”。
(2)万物之本性曰德。如天有好生之德,又如《大戴礼记·四代》“有天德、有地德、有人德,此谓三德也。”
(3)品行曰德。如《易经·乾卦》“君子进德修业”。
(4)指有道德的贤明之人。如《书经·蔡仲之命》“皇天无亲惟德是辅”。
(5)感恩、感激曰德。如《豫让吞炭》“但人心素德赵氏,不忍判离”。
(6)福曰德。如《礼记·哀公问》“君及此言也,百姓之德也”。
(7)教化、善教曰德。如《礼记·内则》“降德于众兆民”。
(8)德目曰德。如三德、四德、七德。
(9)心意曰德。如同心同德、离心离德。
(10)四时旺气曰德。如《礼记·月令》“某日立春,盛德在木”。
通过以上对“道”与“德”字形结构所作的溯源和分析,我们可以看出,这两个字是紧密相连的。《中庸》云: “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提醒我们不要只顾埋头奔走,走累了要停下来,走不通的时候,也要停下,回头看看自己走得对不对,有没有越来越偏离?要随时校正方向,不可偏离正道。“德”就是要我们一心一意顺道而行,不偏不倚走人生该行的道路。又提示我们,凡起心动念、言语造作,皆在“十目所视、十手所指”的警示中,随时警策自己要谨慎地沿正道而行。
人生就是一条道路。如何把握方向顺利走好这条道路,是每个人终生的愿望。但在现实生活中,并不是每个人都能轻而易举地踏上这条康庄大道。因为,光明的人生大道,它需要智慧的学习与努力实践,才能走得上。
附言:
中国人每天都离不开汉字。我们现今能见到的最早汉字是刻在龟甲和牛骨上的甲骨文。甲骨文的主体符号约有300余个,汉字就是根据这些符号排列组合的,目前人们能识读的甲骨文有1500字左右。接着有了铸或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叫金文,金文有3700多字。到了秦汉时代的小篆,约有8700多字。
转自: 浪花里的歌.........
http://blog.sina.com.cn/friend000000
❹ 思修考试道与德及道德本义是什么
“道、德”,是中国非常古老的两个词汇,上古至西汉,“道”和“德”是两个一字一义的词汇,各有如下涵义:
[道],《说文》曰:“道,所行道也。”;《尔雅》曰:“一达谓之道路;道,直也。”;
《易·履》曰:“道坦坦。”。
[德],《说文》曰:“德,升也。”;《易·剥》曰:“君子德车。”;《尔雅》曰:“颙
颙卬卬,君之德也。”。
仅从中文词义解释,“道”有名词,动词、量词、介词之分。但是,我们现在所说的“道德”中的“道”,很难定义,应该是个抽象性的名词,其大概有两层涵义,一是指人类知识文化领域里的根本价值体系,二是指制动着人类赖以生存的大自然本体和社会时空的宇宙动能。中文词义中的“德”,同样有动词和名词之分,是指当事人遵照某种认识价值体系而规则言行的状态。
“道德”的概念和本义
中国的古典文献中,将“道”和“德”联系起来组合成为一个词汇,最早见于:
1,“昔者,圣人之作易也,幽赞神明而生蓍。观变於阴阳,而立卦;发挥於刚柔,而生爻
;和顺於道德,而理於义;穷理尽性,以至於命。”(《易经·说卦传》);
2,“道德仁义,非礼不成,教训正俗,非礼不备,分争辨讼,非礼不决。君臣.上下、父
子、兄弟,非礼不定。宦学事师,非礼不亲;班朝治军,莅官行法,非礼威严不行。祷祠、
祭祀、供给鬼神、非礼不诚不庄;是以君子恭敬撙节、退让以明。鹦鹉能言,不离飞鸟;猩
猩能言,不离禽兽;今人而无礼,虽能言,不亦禽兽之心乎。夫唯禽兽无礼,故父子聚麀,
是故圣人作,为礼以教人,使人以有礼,知自别于禽兽。”(《礼记·曲礼》);
3,是故圣人上德而下功,尊道而贱物。道德当身故不以物惑。(《管子·戒第》);道德
定于上,则百姓化于下矣。(《管子·君臣》)
人类对自己身心的理性认识,是通向智慧和自律的必经之道,也是一个人和一个
民族是否有道德的关键。“道德”,是中国独有的一个蕴涵着道家养生修真内涵的概念,是人事先将自己身心视为是一个天人合成世界,然后再去对自己的身心进行理性认识和具体修炼实践的结果。
❺ 鲁迅为什么说仁义道德吃人的本相
你是一个对于道德有看法的人,对于你讲这些我不便说太多。
鲁迅眼中的仁义道德是当时的封建礼教。它束缚人的思想,限制人的行为,让人愚昧,是张让人无法挣脱的大网,是统治者愚民统治百姓的手段。
其实道德的本义是为了教化人民,让人民可以在一种规则下受到保护,保护别人,向更高尚的情操前进的一种方式。
道德的初步来源于中国春秋时期,那个时期是中国混乱无序的战争时代。平民百姓渴望受到保护,知识分子希望得到重视,上位统治者希望得到臣民的拥护和忠诚。所以道德这种建立在心灵上的法律才得已出现。
LZ可以想像一下,如果这个社会所有人没有道德底限没有道德约束会怎么样。
首先上位者不会顾忌得不计手段的满足自己的欲望。人与人之间没有信任哪怕是父子妻儿兄弟。拥有力量者为所欲为,没有一天你不会提心吊胆提防别人。
走在路上、呆在家里都不会有安全感,因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只有利益没有其他。
你别说法律这种东西。法律因为是人制定的,所以总会有漏洞。更何况对于真正有权有势的人来说法律跟一道台阶差不多,想迈过去就迈过去。不说ZG就说国外,真正的有钱人有上百种方法让自己从犯法变成清白的。更何况像美国国会里又有多少议员跟财团一点关系都没有,连法律的制定者都是靠他们吃饭的。就连普通人都有办法规避法律,最简单的就是没人发现就行了。
你认为现在社会如此混乱是为什么?难道没有法律了吗?法律一样生效,不过小偷还是光天化日下作案而无人理会,交通肇事者也不是每个都得到惩罚,劳动法更是遵守人数最少的法律。这个社会的道德正在流失,但是很多人还在叫嚣着抛弃道德。抛弃道德为了什么?为了让自己的兽性更肆无忌惮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