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美国
A. 道德经被世界多少个国家传播翻译到21世纪今天
关于《道德经》的翻译之多,林保罗在《老子:〈道德经〉和王弼注英译》的序言中说,各种英译本有七八十种之多;而且至少是世界上每一种语言有一种译本。据詹文锡译本《老子的道》:“《道德经》已四十四次被译成英文。特别是过去的二十年里(自1963年往前推算),几乎每隔一年都有一种新译本出版,其中这些译本的半数都是在美国出版的。”自1963年以来,特别是马王堆汉墓帛书老子甲乙本出版后,海外再次掀起老子研究热和东方文化研究热。
《道德经》已被翻译成70多种文字,500多种版本,传播到120多个国家。(英、美、德最多)
B. 道德经是谁的著作
老子(中国·春秋生卒年不详)
20世纪最伟大的哲学家之一的海德格尔被认为最直接地从《道德经》中吸取了思想资源。值得注意的是,西方哲学家阅读老子思想,都是为了从中获取能够拯救西方文明危机的良方。而他们的确发现,《道德经》中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理解、为人处世的自然态度、德性培养的修行方法,对弥补西方文明中的精神失落和强权意志等,都具有非常积极的作用。
——《环球时报》
先秦伟大的思想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老子,不仅是先秦诸子的启蒙者,也是中国文化大智大慧、大本大源的象征。他在世界上较早提出了朴素的唯物论和辩证法,千百年来为世人提供了观察社会、思索人生的独特视角,他的思想是构筑中华文化思想体系的重要支柱和组成部分。他又是现实生活中一位特立独行的奇人,为人处世卓尔不群,在当时和后人的心目中他的形象包裹着浓厚的神秘色彩。虽然历史已跨越千年,但老子的思想和精神由于早已融入中国式的生存和生活里而至今犹有极强的穿透力。
老子堪与孔子比齐,同被世界公认为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智者和哲人,这位才智过人的哲人,识穷宇宙,道贯天地,立万世之典范,创道家学派一脉,泽被千年,影响深远。他的哲学思想博大精深,汉代的“文景之治”、唐代的“贞观之治”、清代的“康乾盛世”都与老子的思想的影响有关。他教人顺应自然、顺应大势,谦恭、知足、徐缓、柔顺、自守和不妄为,这些伟大的思想在历史的长河中闪烁着耀眼的光华,早已融入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老子所撰述的《道德经》一书,是中国文化的大宝藏,是中国思想史上一次灿烂的日出。它广博精微,短短5000多字,以“道”为核心,建构了上自帝王御世,下至隐士修身,蕴涵无比丰富的哲理体系,成为后世道学的圭臬和国人立身处世的规则所在。
两千年以来,《道德经》大而用之于天下国家大事,小而用之于个人立身处世,所用之处无不产生深刻的影响,无数思想家、政治家、军事家、企业家乃至普通百姓,纷纷从《道德经》中汲取智慧。老子的智慧经过两千年岁月的洗礼,依然光彩熠熠,至今仍对世人有着非同一般的深刻影响和启迪。
周末王室发生内乱,景王崩,王子朝叛变,在守藏室中带走了大批周朝的典籍逃奔到楚国。此事波及老子,老子于是辞去守藏室史官之职,离开周都,准备从此隐居。行至函谷关时,关令尹喜知道他将隐去,请其著书,于是老子留下了他唯一的著作——《道德经》。
《道德经》又名《老子》,共81章,分为上、下两篇,上篇道经,下篇德经,共5000多字。取上部第一字“道”与下部第一字“德”,合为《道德经》。这部经典虽然只有5000多言,但是作为先秦诸子中重要的学术著作之一,它涉及了哲学、政治、军事、文化、艺术,以及伦理道德、修身养性等,可以说无所不包。老子从极其超越的高度审视世态人生,提出了一套独特的人生观。他的人生观不仅奠定了道家人生哲学的基础,而且对中国人的为人处世和行为方式有着深远的影响。
“道”是《道德经》一书的中心范畴和哲学基石。《道德经》开篇就说:“道可道,非常道。”老子认为,“道”是万物的主宰,宇宙万物都是从“道”演化而来的。在老子看来,修道即修德,凡是善于建功立德的人,必须以人为本,从修养自身做起。在社会人生领域,人们通常主张有所作为,普遍赞同积极有为的人生态度,老子对此却不以为然。在他看来,有些事情不是可以勉强去“为”的;勉强去做,就会遭受挫折。老子十分推崇无为的原则,《道德经》的核心思想是“无为”,“无为”是修道修德的最高境界。世上的事往往就是这样:当你只是为获得而去获得,成功总是那么遥远;一旦你超越了功利的目的,顺其自然而为,成功或许马上就会出现在你的面前。老子无为而为的人生观就具有这方面的意蕴,为人处世目的性不要太强,不要太功利,不要勉强,不要刻意而为,不要急功近利,不要强作妄为,不要为成功而追求成功,否则欲速则不达。
达到“无为”的前提,就是无欲。人作为一种生命存在,总会表现出一定的欲望。老子主张“少私寡欲”,反对纵欲。在他看来,欲望有其限度,一旦超过了,就有百害而无一益。老子发现事物向其对立面转化、物极必反是一个极为普遍的现象,人生领域也不例外。他反复说:“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在老子看来,既然物极必反,人的追求超过了一定限度,才会发生不利于自身存在的转化;那么,限制自己的行为,使自己的追求不超过一定的限度,就不会发生那种不利于自身存在的转化。在老子看来,能知足知止,就不会与他人发生矛盾,发生争斗,因而也就不会遭人暗算,产生怨尤。知足知止是老子为自我保护而提出的重要人生原则,这一人生原则包含着丰富的人生智慧,对后世有很大的影响。千百年来,许多人将“知足不辱”、“知足常乐”、“知止不殆”作为自己的人生信条。
老子认为人类最大的祸害是人的私心欲望,修道的关键在于去掉人的私心欲望;去掉了私心欲望,人就可以获得身心健康、获得幸福。在红尘滚滚、物欲横流的社会里,人们怎样才能做到无欲呢?老子给世人提供的减少私心欲望的方法是“守静”。老子守静制动的思想作为人生原则,包含着极高的人生价值。根据老子的看法,为人守静,处世从容,则能举重若轻,化险为夷;遇事急躁,轻举妄动,则很难有好的结果。临事不慌,处乱不惊,镇静自若,以逸待劳,静观其变,又常常能够胜人一筹。“宁静致远”,静定生慧,静能给人带来无穷的创意和智慧。正因为此,千百年来许多人把《道德经》中守静制动的思想奉为人生的座右铭。
人在社会上生活,要面对许多问题,其中最重要的是如何处理个人利益与他人利益的关系问题。老子在如何处理个人利益与他人利益关系问题上赞同无私利他,但又不忘利己。根据老子的看法,一个人只要无私,为他人着想,他就能够扩张自己的利益;而且他越能无私利他,获得的利益便越多。因此老子认为,为人处世应当宽宏大量,能容人,能原谅人,能包涵人。
老子生活在诸侯争霸的时代,对于争斗的残酷现实和灾难性后果,有着深切的体验。他希望社会停止纷争,主张为人应宽容,把“不争”作为为人处世的重要原则。就个人而言,所谓“不争”是指不与人争地位、争功名、争利益,不与人发生正面冲突。老子认为“不争”是一种高尚的德行。他十分赞赏水谦下、居下的品性。水表面上看是最柔弱的东西,随遇而变,遇圆则圆,遇方则方,但却能穿石销金,无孔不入,无坚不摧。他确信柔弱蕴藏着巨大力量,说:“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人们在刚强与柔弱之间,往往看重刚强的力量,习惯于求强、图强、逞强,甚至以强凌弱,老子却告诉人们:柔弱并不是懦弱,柔弱本身就是一种力量,一种比刚强更大的力量。
柔弱处世是老子的高明之处,在他看来,谦恭卑下,先人后己是居上、领先的有效手段。退是为了更好地进。在老子心目中,谦下不先具有积极的功效,它可以引起别人的好感和佩服,得到人们的同情和帮助,而对自己有益。相反,如果一个人热衷于自我表现、自以为是、自我夸耀、自高自大,就会引起人们的反感,不能为人所尊重,自己也不能得到很好的发展,这也就是“谦受益,满招损”的意思。
老子表面上看是现实人生的冷眼旁观者,骨子里却是一位热爱人生的智者。他十分关注人的命运,特别注重生存的方法和策略。他不仅针对当时的社会现实,就个人如何保全自己的生命进行思考,提出了丰富的明哲保身思想,而且还就人在社会中如何取胜、如何实现自己的利益和目的进行探讨,形成了一种独特的人生进取观。人在社会中生活,总要有所追求。老子并不反对人基于自然需要的追求,但他要求人们知足知止。在老子看来,名利是身外之物,人的生命价值远在名与利之上,什么样的名声和财物也没有人的生命宝贵、重要。为获得名利而伤害自己的生命是舍本逐末,得不偿失的。老子把个人的生命看得比天下还贵重,人的生命是第一宝贵的。因此在仕途多舛、命运不济的情况下,应该放弃功名利禄,隐身保命。
从“重身轻物”、“知足知止”的观点出发,老子进而要求那些对社会作出贡献的人,功成不居,功成身退。老子并不主张人锋芒毕露,勇于自我表现。他觉得锋芒毕露对人没有益处,应该韬光养晦,善于隐藏自己,不让人知道自己的实力和底细,以防不测。老子主张韬光养晦、“大巧若拙,大辩若讷”、“君子盛德容貌若愚”,但并不是崇拜愚昧和笨拙,单纯要人愚昧、笨拙,而是要有才干和大德的人懂得匿才藏德,不露锋芒,善于隐蔽自己。在老子看来,树木长得卷曲不合规矩,就会免除砍伐之祸;在社会中,人能委屈自己,生命就会得到保全。当一个人建立事业,功成名就之后,如果不能及时引退,而要自恃其功,继续发挥自己的作用,那就是不懂得知足知止,将会招致灾祸,危及生命。老子从保身的角度提出功成身退的思想,要求人在取得成就、建立功勋之后,见好就收,急流勇退。这是一种十分理智的人生忠告,后世的国人十分服膺这一忠告,范蠡、张良功成身退的故事,长期为人们津津乐道。
老子的思想经受了历史的考验,作为人们修身处世的普遍原则,可用于现实生活的各个方面。《道德经》是人类传统文化皇冠上的一颗明珠,英国著名哲学家罗素到中国访问时,有人向他介绍《道德经》中几段文字后,他极为惊叹,认为2000多年前能有这么深邃的思想,简直不可思议。在美国作家麦克·哈特著的《人类百位名人排座次》一书中,老子被列为第75位,在地球上出现过的数百亿人中,老子以短短5000言而进入百位名人之列,足见《道德经》在人类历史上影响之巨大。在西方,《道德经》各种译本至少有40多种。在德国,德国总理施罗德曾在电视上呼吁每个德国家庭买一本中国的《道德经》,以帮助解决人们思想上的困惑。多年以来,世界各国众多的有识之士都从《道德经》里面吸取了丰富的精神食粮,完善了他们的思想,升华了他们的品格。
C. 古文化的美国人,用了十几年的时间翻译出《道德经》
目前,在西方影响最大的《道德经》译本是当代英国汉学家韦利的英文本,题为《道及其专力量》。有趣属的是,西方人最初把“道德经”3个字分别翻译为“道路”(theway)、“德性”(virtue)和“经典” (classic)3个词。直到上世纪90年代,仍然有人把《道德经》分作《道经》和《德经》。但目前通常采用的译名是用汉语音译“DaoDeJing”或“TaoTeChing”。
D. 《道德经》评价和影响
《道德经》在国外:
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世界出版第一多的是圣经、第二多的是道德经,被译成多国文字广为流传!是中国乃至世界的巨大精神财富!20世纪,人类在科学技术和物质财富上虽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但也造成了环境破坏、价值迷惘和心灵污染三大危机。面对这些社会危机,西方人开始从东方道学中寻求哲学智慧,以解决现实问题。
美国学者迈克尔·哈特在评述老子《道德经》时指出:“这本书虽然不到六千字,却包含着许多精神食粮。”荷兰莱顿大学教授施舟人肯定道学“对西方文化来说,是一个不可多得的,能使西方文化得以更新的动力和活力的源泉。”美国哈佛大学教授约翰·高认为《道德经》“是一本有价值的关于人类行为的教科书。”德国人尤利斯噶尔指出:“老子,他是推动未来的能动力量,他比任何现代的都更加具有现代意义,他比任何生命都更具有生命的活力。”美国科学家威尔杜兰认为《道德经》“是最迷人的一部奇书”。德国哲学家尼采认为老子的《道德经》“像一个永不枯竭的井泉,满载宝藏。”美国学者蒲克明预言未来“《道德经》将是一本家传户诵的书。”它之所以受到世人如此重视、如此高的评价,因为它是人类最古老的最系统的第一部“大成智慧学”。
在政治上 ,不少国家的领导人都指出,要想构建“和谐社会”与“和谐世界”,必须善于从老子《道德经》中去寻找政治智慧。德国前总理施罗德大声呼吁:每个德国家庭买一本中国的《道德经》,以帮助解决人们思想上的困惑。美国前总统里根援引《道德经》中“治大国若烹小鲜”的治国名言,以寻求其治国理念和方略。俄罗斯前总统梅德韦杰夫建议全世界“遵循中国古代伟大哲学家和思想家老子的教诲,来应对世界金融危机”。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极力推崇老子的《道德经》,援引老子的“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的名言,努力将这种不朽的哲学智慧应用到联合国工作中。
在经济上 ,要解决现代市场经济中出现的问题,也需要从《道德经》中寻找发展经济的哲学智慧。英国哲学家克拉克认为“现代经济自由市场的原理就是源自《老子》的无为而治。”在世界范围内,已悄然地出现了一个经济文化群体“道商”。所谓“道商”,就是以道学的辩证思维和哲学智慧从事企业经营管理的商人。法国阿尔斯通总裁安南·博格先生声称:“在中国做生意,要懂《老子》。”曾担任财富五百强公司高级执行官的詹姆斯把《道德经》尊为新世纪的商业理论。奥地利经济学家哈耶克认为道家的“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的观点,就是他的自发秩序理论的经典表述。美国微软公司创始人比尔·盖茨根据老子的“天之道,损有余补不足”的思想,从事社会公益慈善事业。美国GE公司前总裁杰克·韦尔奇依据老子的“为道日损”的思想,提倡“无为式”的“简单的管理”。
在科技上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也可以从老子的《道德经》中汲取灵感。英国科学家霍金在老子的“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的思想启示下,提出了“宇宙创生于无”的理论。美国物理学家约翰·惠勒提出的“质朴性原理”,与老子所谓“道”的质朴性是不谋而合的。美籍华人李政道发现量子力学中的“测不准原理”与老子所说的“道可道,非常道”的思想,也有吻合之处。日本农学家福冈正信提出“自然农法”,并称自己“就是在老子‘道法自然’这一伟大命题的启发下提出来的。
E. 有哪些西方对老子的道德经的研究的书籍的
《道德经》在西方的第一个译本,是1842年巴黎出版的斯坦尼斯拉斯·朱理安翻译的版《老子道德经》法文权本;1870年莱比锡出版了维克多施特劳斯的《老子道德经》德文译本;1884年伦敦出版了鲍尔费的英文译本《道书》;1891年理雅各的《道书》译本在牛津出版;1898年美国芝加哥出版了保罗·卡鲁斯的《老子道德经》译本; 1904年沃尔特·高尔恩《老子译本》出版并多次重印;1921年出版了卫礼贤《老子道德经》;1934年伦敦出版了亚琴·章利英译本《道和德〈道德经〉及其在中国思想中的地位研究》,对《道德经》在西方的传播有较大影响,并被多次重印;由中国人自己翻译的英文《道德经》,在西方有一定影响的主要是胡泽龄的译本,1936年在成都出版;1948年林语堂在纽约出版了《老子智慧》;1959年初大告在伦敦出版了《道德经》;学者认为译文质量较好,有重大影响的译本是詹文锡1963年在纽约出版的《老子之道》和1977年美国密执安大学出版的林保罗的《老子道德经及王弼著英译》;1973年马王堆帛书老子甲、乙本出版以后,在海外又掀起了一股研究老子的热潮,研究老子其人其书的各种注本及英文译本被大量出版,不可胜数。